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有我与无我之境共建孤绝——试谈《斯人》 [打印本页]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8-2 12:33
标题: 有我与无我之境共建孤绝——试谈《斯人》
《有我与无我之境共建孤绝》


《斯人》

              昌耀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1985

        接触这首诗很早,被众多人提高了分贝的一首诗。我一直不以为然。前期我重读再重读,甚至我认为第一句就是相当好的,朋友却说是最差的。这让我很不服气,我还是读,仍然认为是相当好的。这是一个爆破点。我不妨试谈一下全诗。
       题目斯人可以理解为“斯世”也可以理解为“小我”。
       先说“斯世”,有我之境。在极静的环境中,诗人体验到的是动态的,这种静被诗人主观化,认为是一种叹嘘。为什么是叹嘘?后面说,虽然这里是静的,但在世界的另一头可不是这么回事。叹嘘说的也就是静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后面进一步证实,因为人的存在,世界之大,许多不为人力所能及。唯独人的感召是相通的,从密西西比河这个地点让人认识到诗人所言及的是蝴蝶效应。静者不静。
      再说 “小我”之境,小我可作无我,与万物无关。而我又是万物。从这点看,静与我无关,与谁有关呢?谁反观静而叹嘘。当一只蝴蝶的翅膀扇动原理存在,地球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平衡律,人的缈小不值一提,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而我即无我,我为万物之物。
       全诗由静与叹的主观介入引发对宇宙格局的思考,构成了“我”之于世界的有无之境共存,突显出“我”的孤绝感!

2015-08-02
        

作者: 冯计生    时间: 2015-8-2 16:32
致虚,守静。
作者: 香雪婉儿    时间: 2015-8-2 18:56
这标题听着就像可有文化
作者: 吴谨    时间: 2015-8-2 22:01
此解独到,
作者: 吴谨    时间: 2015-8-2 22:01
此解独到,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8-2 22:45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8-2 22:47 编辑

1. 密西西比河怎样? 人们毫无概念。 一个“风雨”, 是很泛泛的描写。
所以,这首诗有些流于空洞。

2. 蝴蝶效应说的是不同的事情。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8-3 07:31
冯计生 发表于 2015-8-2 16:32
致虚,守静。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8-3 07:32
香雪婉儿 发表于 2015-8-2 18:56
这标题听着就像可有文化

被群主夸了!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8-3 07:32
吴谨 发表于 2015-8-2 22:01
此解独到,

问好!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8-3 07:47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8-2 22:45
1. 密西西比河怎样? 人们毫无概念。 一个“风雨”, 是很泛泛的描写。
所以,这首诗有些流于空洞。

密西西比河:老外早有言,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而密河是美国标志性的河,当然能代表美国。就像中国的长江、黄河。而诗中不说克萨斯正是因为克萨斯不能代表美国。这里有世界局势考量。思考这点主要是从第一句,静极与叹嘘两个矛盾体的共存展开。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8-3 07:53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8-2 22:45
1. 密西西比河怎样? 人们毫无概念。 一个“风雨”, 是很泛泛的描写。
所以,这首诗有些流于空洞。

其实我也一直如兄这么认为。经过反复读,加上当时的世界格局,我终于读通了。
但我还是担心一点,虽然诗可误读成功就算诗。因为这是名家名作,如果换成无名者可能就没有兴趣一读再读了。所以我一直是不太愿意为名家写读后感的。这里算是个人提供一个角度吧,让我稍有自喜一下。各位方家可绕过!哈哈!
作者: 红海滩    时间: 2015-8-3 10:48
斯人,其实是孤绝之诗。观点很精到。欣赏。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8-3 10:52
红海滩 发表于 2015-8-3 10:48
斯人,其实是孤绝之诗。观点很精到。欣赏。

摸索了很久才以此读通。一直没能读通这首诗!
作者: 凡心    时间: 2015-8-4 19:13
参照柳宗元

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即解】
作者: 凡心    时间: 2015-8-4 19:16
艾青【无题】


有时我也挑灯独立/爱和夜守住沉默/听风声狂啸于屋外/怀想一些远行人”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8-5 13:38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8-5 13:40 编辑
皿成千 发表于 2015-8-3 07:47
密西西比河:老外早有言,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 ...


1. 蝴蝶效应主要是说一个很小的扰动, 可以引起整个系统的大规模变化。 一篇小说里写道, 某人回到
远古, 打死了一只苍蝇。 他回来后, 发觉总统已经换人。

昌耀这首诗里并不象是着眼于这样的思考。

2.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大河,世界大河, 用来代表整个美国不一定合适, 但确实有足够的分量。 但这个意象在中国文学里和中国人的文化意识里没有多少背景。 所以诗中提到密西西比, 而没有任何描述和刻画,就显得单薄空洞。 这与“长江, 黄河”作为文化和民族符号是很不相同的。

(对于美国, 密西西比河并不是象长江黄河那样的国家民族符号。但是其背后当然也有很多美国历史, 包括黑人和种族歧视的历史, 还有冒险和探险的历史,等等。)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8-5 13:41
皿成千 发表于 2015-8-3 07:53
其实我也一直如兄这么认为。经过反复读,加上当时的世界格局,我终于读通了。
但我还是担心一点,虽然诗 ...

确实, 人们阅读名家作品是把其放大的。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8-6 07:59
凡心 发表于 2015-8-4 19:13
参照柳宗元

诗《江雪》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8-6 07:59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8-5 13:41
确实, 人们阅读名家作品是把其放大的。


作者: 凡心    时间: 2015-8-6 14:21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8-5 13:38
1. 蝴蝶效应主要是说一个很小的扰动, 可以引起整个系统的大规模变化。 一篇小说里写道, 某人回到
远 ...

密西西比河就是一种气势。是诗人自己心中需要的一种气势。有这一句。整首诗的意境才更加苍凉孤绝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8-6 14:31
凡心 发表于 2015-8-6 14:21
密西西比河就是一种气势。是诗人自己心中需要的一种气势。有这一句。整首诗的意境才更加苍凉孤绝

感觉是诗人看着地图写的。 没有意境。
主要在于这个词语在汉语里是没有意境沉淀的。
而诗人不加任何建构。
还有别的问题。 有空我会写一下。
作者: 凡心    时间: 2015-8-6 14:42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8-6 14:31
感觉是诗人看着地图写的。 没有意境。
主要在于这个词语在汉语里是没有意境沉淀的。
而诗人不加任何建 ...

密西西比河,美国大诗人惠特曼诗歌里用了很多。
作者: 凡心    时间: 2015-8-6 14:52
惠特曼的诗[午夜在密西西比河航行]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8-6 15:52
凡心 发表于 2015-8-6 14:42
密西西比河,美国大诗人惠特曼诗歌里用了很多。


不错。例如 “夜半的密西西比河”。 网上找不到译文。

THE MISSISSIPPI AT MIDNIGHT

Walter  Whitman


How solemn! sweeping this dense black tide!

No friendly lights i' the heaven o'er us;

A murky darkness on either side,

And kindred darkness all before us!


Now, drawn nearer, the shelving rim,

Weird-like shadows suddenly rise;

Shapes of mist and phantoms dim

Baffle the gazer's straining eyes.


River fiends, with malignant faces!

Wild and wide their arms are thrown,

As if to clutch in fatal embraces

Him who sails their realms upon.


Then, by the trick of our swift motion,

Straight, tall giants, an army vast,

Rank by rank, like the waves of ocean,

On the shore march stiffly past,


How solemn! the river a trailing pall,

Which takes, but never again gives back;

And moonless and starless the heaven's arch'd wall,

Responding an equal black!


Oh, tireless waters! like Life's quick dream,

Onward and onward ever hurrying—

Like Death in this midnight hour you seem,

Life in your chill drops greedily burying!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8-6 15:54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8-6 16:01 编辑
凡心 发表于 2015-8-6 14:52
惠特曼的诗[午夜在密西西比河航行]


刚看到。 这大概就是我说的那首。

昌耀似乎没有想到这首。 这首里没有“风雨攀援”这样的意象。

现在的中国读者, 脑海里也出不来惠特曼描写的密西西比河。 相信您也如此。

所以, 在昌耀诗里, 密西西比河是空洞的, 单薄的。读者读不出什么含意。 看看这线上写的评论就
知道了。 没有哪个评者表现出对密西西比河有什么概念。

如果一个美国黑人在诗里写到密西西比河, 那是有文化沉淀的。


作者: 凡心    时间: 2015-8-6 16:01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8-6 15:54
刚看到。 这大概就是我说的那首。

昌耀似乎没有想到这首。 这首里没有“风雨攀援”这样的意象。

太小看人了,大家都是博学多才之人。我凭自己判断。【草叶集】是世界名著。那个诗人不看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8-6 16:02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8-6 16:04 编辑
凡心 发表于 2015-8-6 16:01
太小看人了,大家都是博学多才之人。我凭自己判断。【草叶集】是世界名著。那个诗人不看


我很早以前也看过。 但记不得。没有沉淀在意识里。

不是小看人。
作者: 凡心    时间: 2015-8-6 16:03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8-6 16:02
我很早以前也看过。 但记不得。

不是小看人。

密西西比河。现在的中学生都知道。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8-6 16:05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8-6 16:06 编辑
凡心 发表于 2015-8-6 16:03
密西西比河。现在的中学生都知道。


没有意境意识。 只是个地理概念。

昌耀也是如此。  所以他笔下写不出密西西比河。 只是个词语。
作者: 凡心    时间: 2015-8-6 16:08
七月

谁在炼狱,劫数难逃
九个太阳被射落在地面

后羿的弓箭,涂满了邪火
万物被燃烧
昆仑山则多了一些窟窿

2015,8,6
作者: 凡心    时间: 2015-8-6 16:09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8-6 16:05
没有意境意识。 只是个地理概念。

昌耀也是如此。  所以他笔下写不出密西西比河。 只是个词语。

BYBY!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8-6 16:19
凡心 发表于 2015-8-6 16:09
BYBY!

问候。
作者: 吴谨    时间: 2015-8-10 20:20
再读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5-8-30 22:17
提读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