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从诗的角度谈翻译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太伯
时间:
2015-8-19 06:13
标题:
从诗的角度谈翻译
文学家之所以为文学家,不仅仅是情节的叙述者,更是语体的写作者。这一点在诗歌上的表现是最明显的,诗歌几乎是不可以翻译的,因为诗歌的情节和它的言语织体是一体的,一旦破坏诗的体,也就结束了诗的命。就像你不能把泰山翻译成华山,把黄河翻译成长江一样。
纯粹的文学写作,注重的是如何去表达,而不是表达了什么。这一点和论文写作是不一样,论文,要的是思想,言语是这一思想表达的工具,它与文学写作正好相反,它注重的是表达了什么,而不是怎么表达的。虽然如此,但在某一层次上,二者应该有最佳的结合点。这里面也蕴含了语言本体论和语言工具论两个观点。我们当下的诗歌,名义上是尊重语言的,实质上,多是把语言当成了意象营造的工具,有一些诗人,使用语言就像孩子使用橡皮泥一样,以捏得像为耻,以捏得任何人都不理解为荣。写实上尚欠缺功夫,便臆想天开地毕加索了。想象力不是诗,思想也不是诗,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使之成为诗。诗的形式是什么,诗本身就是言语的一种形式。可是有一些人,一直把它当成了内容在用。
作为翻译者,在译诗的过程,不考虑诗人是如何在它的母语中使用词汇、韵脚,节奏、语气,而是单纯地去翻译所表达的内容,这样去译诗,只不过是害诗。
诗歌是某一母语的言语晶体,我认为,不懂诗歌母语的人,尽量不要动它的诗歌,这是一种对语言的尊重;不懂诗的人也不要去翻译,这是对诗的敬畏,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坦丁的《神曲》,被译成了中国语言中的散文,这不是传播,这是糟塌与山寨;而中国的唐诗译成英文注定也是同样的下场。惜乎,这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我们的一些大师,现在讲诗,也要像化学成分分析一样,去分析了,明白了意义,诗却死了。
作者:
看山望水
时间:
2015-8-19 07:47
翻译历来是件尴尬事,差强人意的传播方式,直译,意译,两者结合之译文,都为切近原作,却难以企及。因为不同语种并非对应而生,有时候找到合适的词都难,何况大语境下的词语色调,语调,话外音。但其也是必然需要。如此而已。
作者:
重庆文杰
时间:
2015-8-19 07:50
想象力不是诗,思想也不是诗,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使之成为诗。诗的形式是什么,诗本身就是言语的一种形式。可是有一些人,一直把它当成了内容在用。
这些要细说下去,还很多。但往往被基础不实的写作者给忽略了。
作者:
重庆文杰
时间:
2015-8-19 07:58
读者读一首好诗,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你的好,不能强驾于别人的好。译诗在于“作嫁者”的资质、阅历、经验等。如果不懂诗,不会写诗。那就糟糕了。
作者:
萧仲莲
时间:
2015-8-19 10:24
学习,思考!
作者:
大荒
时间:
2015-8-19 19:15
作者:
阿丙
时间:
2016-5-21 17:05
言简意赅,真知灼见。点赞妙论!
作者:
陶金喜
时间:
2016-5-21 20:30
细细读过。翻译的确很难,我认为核心是要译者和诗人之间的诗魂共通
问好
作者:
蛇珠
时间:
2016-5-21 20:55
切中要害
作者:
如花
时间:
2016-5-21 21:05
我认为为保持原汁原味,最好直译。。。
假如没有老一辈翻译家翻译外国的文字,我们不会了解到很多。
作者:
熊重阳
时间:
2016-5-21 21:38
不无道理,但问题是文化是需要相互交流的,诗歌作为文化中的一种精华更是如此,要诗者都精通其他文化的母国语言是不太现实的,所以译诗协这活儿即使不得已也要为之。
作者:
阅读与欣赏
时间:
2016-5-25 20: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江城一帆
时间:
2016-5-25 22:57
学习了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5-25 23:30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5-26 01:10 编辑
确实, 翻译外语诗歌需要中文诗写功夫。
确实,但丁《神曲》的中文翻译是押韵散文诗, 而原作是分行押韵诗歌。翻译得很好, 但有些句子应当更简洁些。
Langfellow 的英文翻译简洁, 但没有押韵。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