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X5 ?; m C+ ]" K4 p( d% J2 } j6 @8 n2 p很惊讶,即使枯坐一冬' S3 ]0 e- ?3 R
它们仍然还记得,下山的路 z& X" T' P4 b: v6 Z+ d& ~) R
从山腰一直到山脚5 l2 ]: i5 \1 e2 Y
呼啦啦地一片,绿过来 " V& [5 h0 k2 R- ` X* O, _* G, I h* C+ x5 I一段生长,就开始一段旅程 7 s8 u6 S. d+ S& F/ o7 E% u4 L& u, J我连忙打开门前的栅栏1 U, s% g5 |% R1 ~
又一回,迎接春天的旨意 5 X6 @( h r7 ?$ W和闭阖的土地一起,以初生之名* |$ v+ ^) _" }6 n* z3 ^
重新获得了辽阔的生机 4 r' \, r. b4 X) `" n/ h* x/ u2 h% d$ M2 G* }5 b) l6 F
推荐人:奥冬, s [8 p1 I6 M7 C6 t
推荐理由:雨润万物萌生,如人闻佛法而开悟。闻法只是契机,佛性本在心中。所以“它们仍然还记得,下山的路”。 7 Y$ X0 Z5 c9 ]: E- O) {% ?& l" _' N" }+ g/ C' E* W! s
《青荷》7 [2 M' r1 m6 Q1 U$ t! G+ O
作者:影沉寒水 5 z- ]# l2 E2 P! f! C4 m4 o" _. V5 O8 H/ p0 i$ n
雨后1 f8 Q* u' {. e' l# L( u' U( ~
随蛙声上涨的湖光) j% @3 f( } ~) C# {# v( A+ Y% u
染绿衣裳" T) c+ T! v# t- q4 r0 h
0 J1 F) J- h/ l2 c! n推荐人:奥冬 , e0 D& c( \0 V8 D3 S4 C推荐理由:新颖,出奇,优美,简洁。在这样如画的风景里,也染绿了如诗的心灵,所谓“眉间无一事”的境界。 " d' {1 Z5 r7 l$ v0 [, A# W/ A* y: J! m! l- } |
《秋季不会轻易改变花朵的想法》 " R+ k0 r z8 s/ N/ C
作者:奥冬 y$ l {* E9 J" U0 y6 V; t
6 v% y$ a/ T2 C+ B
一些开放,一些谢去 3 ]7 N3 U! f, e& p# e" r, n一些潜伏在DNA里,等着 3 r2 |7 L. U: A& y飘成雪花 7 h+ `1 T8 i) r- V7 X' M- h' G' }6 M# m
推荐人:南北( W6 F8 r: |5 [- {3 _8 v, {# X" n3 f- }8 k
推荐理由:犹如俳句,虽然短小,但内涵却很丰富,蕴藏巨大的禅意想象空间。& W/ w* h& A+ Z; h t9 ]* R. t2 s( g
( \" E: o6 I% N1 g) w5 z: M$ O/ Q" y
《眺望》 * {+ p7 ~# z* W8 l3 N9 V作者:昌政 l2 W( k! b: Y6 j% L ! S7 O G6 Z& ~, U% E* K, q大海救不了一尾吞饵的鱼: 1 }; j$ u8 a8 T6 |, U! G所有的水,. E' t P$ t% t( A" e
都被它脱光了。 + D3 a$ v/ _6 O0 |7 z% e/ ^" U* I2 K9 r& T0 U! i2 A6 L4 S6 ~
只剩一层盐,/ z2 @$ R; ~ k" i& @9 T1 ~) O
腌制那死不瞑目的眺望。 $ r5 o& o: u' C1 @2 Q* |) ]/ i8 A* ^
推荐人:南北 , L/ i+ N5 m* u3 I5 \8 e v推荐理由:鱼吞饵,是上钩被捉致死的不二道路。鱼为何吞饵,当然是因为经不住饵的引诱,当然是因为贪欲这个东西。这首诗名为“眺望”,“死不瞑目”的鱼,在眺望什么呢?作者没说,我也就不便点明了。' R0 w* o2 q2 r% }" ~, X' E
这首诗说教的味道稍稍的强了些,但仍不失为一首好的禅意诗。9 E7 {2 V3 |+ s& B' N
2 n, H2 |& p8 d. M! n
《黑夜 不只有一盏凡尘的灯》9 C( C; N# ?1 [( u1 [& v
作者:碧青7 m- d& k0 X1 r( U& V
4 t: G8 {, I7 N黑夜 不只有一盏凡尘的灯# @# b0 G! n9 {4 e, ~ u$ d
为了清醒的沉入睡眠2 @" n* T% _ v8 a8 h. u
点起又熄灭的灯- E( o4 o/ P Z/ k; P
4 i! c2 [+ P5 E/ o8 W黑夜 即使闭起眼睛 8 t/ B. V k+ T! {太阳也会独步# x% z0 R6 L. L( j* a8 t9 R& {( `
无垠的天空 # A$ a: ]) u- O, B" }( D( d4 D8 q0 Y
黑夜 看一眼苍天的面容 ' l. |* v" K0 t4 j! S8 V% h
根本不依赖凡尘的灯 3 @& l1 {3 u* _0 I4 p# w站在玻璃窗前 2 c* {& H) P! e# c- H0 Q& U肉身的目光 就会直接去引领 5 R& v: ]7 Y; P" z U: C永恒的星空 " D- S) v1 G) \0 K+ s1 H- } t# o9 J ?4 k( h6 h
微笑的星星 清暖的星星0 z8 k$ N2 |& r% w1 z
我的眼睛 看到了1 |! K- D- ?# ^1 j
黑夜的自身 1 S3 W. {3 r- S5 l不曾沉睡的眼睛 7 x3 X3 u/ g8 u0 V4 ? $ f+ N. ?: j- C! b推荐人:南北, h$ k& m. Z% M
推荐理由:碧青的这首诗,与她以往的作品一样,清澈,明亮,温馨。当然,这不是说缺失了思想,而是将思想隐含在这样的语境中。不直说,而是要读者自己去进行感觉,去再创作式的品味发现。 , } ~0 h! Z' S g7 C$ N1 `- z4 _" _; D$ ]0 {
【借鉴欣赏】 ( p# \2 w9 }) r/ P5 C. }5 U3 I$ a$ t, B) d3 o3 }
《渡》4 D$ K& p, ^3 n% d" q& ~$ d
作者:汪抒 * S8 E; m% h5 i S
8 ?5 n& q0 u% g% s {我愿意乘舟而渡8 t' h: u% j4 V4 i/ ~( x1 e$ C
也愿意骑牛背而渡 3 {% Y& R; @, C9 a# Z甚至踩着一叶芦苇而渡$ N' W8 B( ~3 j' \
甚至裸游而渡* r- C P# d- K* Y3 ]/ ^
脑袋如一只葫芦漂浮于水上 5 a+ i; J* k' l' w; Q+ V 0 t: O4 W" Y4 j4 p# h我更愿意望着茫茫的河面发呆0 n: X( ~# U! i
水和云映照在眼睛里 ; u" y5 B/ p8 Y T 7 A' D: j- P/ f# ?' u S2 L5 W* O推荐人:古石+ Y5 N* c, r" m2 k( l
推荐理由:人的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个“渡”,从此岸到彼岸。多少人忙于此“渡”、疲于此“渡”,这是作为现实存在的人的一种生存所需,是作为现实存在的人的一种存在表象。"我更愿意望着茫茫的河面发呆/水和云映照在眼睛里"——这才是一种真正存在意义上的“渡”,一种彰显自然心性的“渡”,一种内心宁静旷达的“渡”。 % A. ^% ?! u- D; a7 F4 p \$ t0 P5 O0 X( Z/ @& ?# e7 C
【综述评论】9 `1 _+ W* c' z$ N
1 ?+ G2 J' `7 ]
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禅学因缘 - |2 D4 R3 c% M: V8 [' h4 v3 i/ k$ G! d7 ^% `0 }) D
作者:房定坚,耿纪永3 f- i9 f. P/ Q+ y" t" q
8 q4 E' v% _+ D" O) a% [ # c2 ?$ B0 ]' v* x 摘要:国内研究者普遍注意到了斯奈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但详加讨论的不多。选取斯奈德的禅学因缘为切入点,全面梳理了斯奈德近禅的原因和他的寒山情结,以期深化斯奈德研究。+ }3 p/ V2 Q- ?! _5 v8 v( I8 a
" l/ I+ W3 X, U2 c 关键词:加里?斯奈德;禅宗;寒山;文学关系) t/ _9 y8 C$ ^# W" {
Abstract:Many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already noticed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ry Snyder and Chinese culture,but few of them has discussed it in detail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y and how Gary Snyder studies and practices Zen Buddhism and his Han Shan complex.+ S3 |2 j. m) O
Key words:Gary Snyder;Zen Buddhism;Han Shan;literary relat ionship' O. a0 Y7 o! q. g
8 L' e% p8 \4 m- U/ l5 B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5)06-0053-04 ; g4 K# t% g* m9 S , t6 s' J7 O( ~$ s/ k) }* E0 t 加里?斯奈德乃美国当代泰斗级的诗人,然而我国对他的研究分量与之却不相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可检索到的资料仅有少数几篇学术期刊论文。这是笔者要研究斯奈德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他和禅有何关系呢?其实在那几篇为数不多的论文里都多多少少触及了这一点,正是因为他们的提及然而又未进行充分地论述让笔者进入这一领域作一番探究。$ V* D$ [/ l6 N5 V/ H# ~
& P0 S3 i1 C" ]: v+ r$ d/ `
一、斯奈德近禅原因探析 $ C& R Z m7 Y7 U z/ B; [- _+ z+ a+ j1 w/ G& I2 i# _
一个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何以对发源于遥远东方的禅宗着了迷,倾其一生学习修炼、身体力行呢?其间的原因是值得人们探究的。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l& L4 W+ Y* ^) h6 K* ~: S
! O! d( ?5 t" \1 |: E
首先是社会文化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迅猛进步,美国社会成为物质上相对富裕和舒适的所谓“丰裕社会”。但与此同时,由于工业自动化和管理电脑化程度的提高,人们思想上越来越觉得受压抑,变成失去了个性的机器人。9 s/ a u/ Q, o( c# e9 j
5 { g0 p; K7 B, @
在政治上,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反民主逆流在50年代初曾经猖獗一时,造成严重后果,成千上万人遭受到迫害。不仅许多共产党员、左翼人士被逮捕入狱,甚至某些民主进步分子、新政人士、政府和军队中的普通成员也受到牵连。在思想上,战后西方盛行的一些社会哲学流派对美国文化和美国青年影响很大,如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潮主张“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即自我”,把“人的存在”看作是非理性的。把世界看成是荒谬的、敌对的、不可知的;人是孤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在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人受科学的支配,受机器的支配,面临失去“自我”的危险。存在主义以纯粹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为出发点,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人有选择环境、介入生活的自由,人必须采取自由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 ! e5 Q# t' Y7 _. p0 Z , P0 i/ g+ k0 H1 u 再加上刚刚过去的战争在美国青年一代中产生了一种可怕的心理压力。战争的残酷场面,灭绝人性的纳粹集中营,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几十万生灵涂炭,这一切都冲击着美国传统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动摇了统治美国200年之久的新教伦理。不仅基督教所宣扬的“互助”“友爱”精神早己荡然无存,就连美国《独立宣言》所宣扬的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的主张也在战火中面目全非。传统的价值观念动摇了,理想的社会形象崩溃了。旧的信仰日趋瓦解,而新的信仰又渺无踪影,从而使青年一代处于彷徨不安和焦虑状态之中。 5 ?" c0 L6 W- A+ a2 S! h4 N8 ^* x Z" Y$ r1 T$ d
在文化上,反主流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风起云涌,这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一场大规模的青年造反运动,是当代美国社会令人瞩目的事件。这一运动的参加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对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反对美国的权力结构,它同当时美国国内的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反战运动、妇女运动互相交织,构成冲击美国社会的巨大浪潮,对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反主流文化作为当代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不仅局限于美国,而是60年代西方社会的普遍现象。它可以追溯到60年代以前美国的嬉皮士运动和法国1968年6月的大学生运动,当时巴黎和许多城市的大学生走上街头,打出“意识形态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旗号,宣称要埋葬旧传统,争取真正的自由。: t4 g7 X& f3 T2 R8 p
' R2 O; X, J$ s7 k7 v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人们普遍对现存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直至现代西方文明产生了根本性怀疑,因此,不论是有识之士还是平民布衣,都在有意无意地寻求着西方的出路和个人的精神寄托。另据心理学家研究,青春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阶段,思想上容易动摇,如果这时有一种强有力的信仰,这个心理真空是可以迅速得到充实的。神秘的东方无疑成了他们找寻的佳园。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早在五十年代,许多年轻人便对佛教禅宗的态度和思想发生了兴趣”[1]。 2 | M4 q& p/ ]0 D6 I8 d. t, `4 Q! ~! M. k- E
其次,是师友影响。在斯奈德的师友中有很多对东方文化、尤其是禅宗热爱有加甚至是颇有研究的。我们可以轻易地列出诸如艾伦?瓦茨、雷克斯洛斯、凯鲁亚克、菲利浦?惠伦、陈世骧、卜弼德等,且不说斯奈德的“远门老师”庞德。% V" O- U0 s7 }6 h* D) I9 W, C
- m) ?6 E+ m. U 艾伦?瓦茨是美国著名的禅学大师,16岁起就开始写作佛禅方面的文章,一生著述等身,重要的作品包括《禅的精神》(1932)、《禅宗佛教》(1947)、《披头禅、正统禅和禅》(1956)、《禅之路》(1957)等。1956年,斯奈德远渡日本修禅时,推荐信就是艾伦?瓦茨替他写的。菲利浦?惠伦是斯奈德在里德学院时的室友,其时正对禅宗着迷。1955 年10月13日他们一起参加了由雷克斯洛斯发起的“第六画室”诗歌朗诵会。从此,惠伦成为著名的垮掉派诗人之一,他在国内政治气氛相对平静的70年代皈依佛门,成为禅师,获法号禅心龙风,1989年起在旧金山山庙宣讲佛法。同样参加“第六画室”诗歌朗诵会的凯鲁亚克早在50年代初即在纽约和加利福尼亚开始研究佛学,1955年与作森林防火员的斯奈德在一林中小屋谈禅论道,这为他1958年出版的《达摩流浪汉》提供了素材。这本书以斯奈德(小说中名为贾菲)为主人公,描写贾菲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翻译寒山诗并逐步把自己引入禅境的故事。这大大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 h6 C* t" r$ H9 ^9 }6 B
3 z ]6 C* K% v. I$ I% \
在斯奈德的师友中有一位中国人必须提及,他就是陈世骧。陈世骧曾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赴美留学后,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授,主讲中国古典文学及中西比较文学,精于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曾发表诸如《中国诗字之原始观念试论》《时间和律度在中国诗中之示意作用》《中国诗歌中的自然》《中国诗学和禅学》等论文,一生著述颇丰。陈对斯奈德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翻译寒山诗上,斯奈德在不同场合也多有提及。“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跟从彼得?布德堡(Peter Boodberg,即卜弼德,引者注)和陈世骧学习古汉语。从陈教授的讲座里,我知道了诗人寒山,并且作了一些翻译。我开始明白一些最好的中国诗具有一种神秘而简朴的品格,并且想了解这种品格的根由。我开始独自在家里坐禅。”[2] 在《斧柄》一诗里他甚至把陈世骧和庞德并提,称为造就诗人的斧头。这首自传诗(我们姑且这么称)一开始,诗人正在教儿子凯做斧柄,他突然想到了陆机《文赋》里的话“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于是他说:“我的老师陈世骧“翻译了它,并在多年前教会了我“我明白了:庞德曾是一把斧“陈也曾是一把斧。”[3]$ C8 w8 Y" D& z
7 w7 a' D! ?% o5 d6 ^& A
第三,是个人经历。斯奈德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是在他很小的时候。1977 年4月在接受East West Journal 杂志记者Chowka的采访时,斯奈德回忆了他最初对于中国文化的痴迷: . m6 s- j# ^6 g; _4 f( w& ~+ L6 w3 P
“当我十一二岁时,在西雅图博物馆的中国陈列室里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山水画。当时我真呆住了。惊讶的原因很简单:画中描绘的就像瀑布区的景色——瀑布、古松、白云、飞雾都同美国西北部的山水十分相像。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与我看到的不谋而合,而隔壁陈列室里的英国与欧洲风景画对我却毫无意义。这次体验虽然没有给我什么伟大的启示,但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份对中国文化直觉而深刻的尊敬。”[4] 1 T! T9 R7 A5 c3 N+ R) h' e# W! j& u H8 Q% l
在里德学院读书时,感到西方文化太重物质生活,并且因此破坏了自己的土地。随着学习人类学和跟印第安人的接触,进一步认识到“是整个西方文化都已误入歧途,而不只是资本主义误入歧途——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种种自我毁灭的倾向”[4]。就在此时,他开始大量阅读东方经典,如《道德经》《奥义书》《吠陀经》,以及佛经和中国诗歌等。在认识到诗与禅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得知这一传统在日本仍有很好的保留的情况下,于1952年中止在印第安纳大学的语言学和人类学研究生课程,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文学系学习日语和汉语为他的亚洲之行作准备。最终选择去日本而不是中国则是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斯奈德曾有对他在日本京都刻苦研习佛典的描述:“我不得不花费大部分时间在房里学习,因为在寺院里无法借助经文和使用辞书。所有的和尚已逐字地把经文背诵下来了。一个初习佛典的外国人,得不断地拼命解决译释和术语问题——你得要在辞书字典中一一查明。”[4] 所读经典据推测有《楞伽经》《华严经》和慧能、百丈怀海、香严等禅师的著述,并背诵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5] 。 ) G4 a( Z" K* P' C! T/ M7 F0 A4 \6 m# `4 l
斯奈德对佛教禅宗有深入和独到的研究。他认为“在当今世界上我们正目睹着一场对人类文化多样性:植物类及动物类,对生物圈的丰富性以及几百万年来的生物进化的空前浩劫”[6] 。而佛教有助于人类重新认识他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佛教认为宇宙间万物处于一种内在的智慧、爱与同情之中,相互自然呼应,彼此相依。”[7] 不仅如此,佛教禅宗还能帮助人们摆脱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清除西方文化给人们灌输的价值观:“静思只需-脚下寸土. 便可扫除大众宣传工具以及超级市场般的大学灌进我们头脑中的成山的垃圾。”[7] 禅宗能“清除条件作用强加于我们头脑中的琐事、嫉妒以及虚假的价值”[7]。1970年,斯奈德和他的日本妻子组织了一个地方性的佛学团体,他们定期举行诸如坐禅、讲经等佛学活动,有时也邀请长者进行法道交流。 % R$ X1 Q$ Z( ^) m, B) N- T - c) f" ]; d; z, q v0 c' C 二、斯奈德的寒山情结——译诗与禅诗创作 ' |# d/ `' P8 Y4 o6 \: A- S2 } & x: s1 U* S; a- C& s3 \ 要探讨斯奈德的禅学因缘,不能不提及他的寒山情结:他不仅翻译了寒山诗并因此在西方影响巨大,还在创作和生活中处处流露出这位唐朝禅宗诗人的影响。说寒山是他禅学因缘的催化剂恐怕一点也不为过。斯奈德曾多次论述寒山对他学禅和创作的关系:- {" N& r4 V' P% b, ~8 B' r
6 A( G4 p# q a: t 我的翻译是在伯克利研究生研讨班上在陈世骧教授指导下作的(我在那里的东方语言系读研究生3年)。它们完全是行对行的翻译。中间有些替换,如用“银器和小汽车”代替在唐朝表示富有的与文化紧密相连的标志(即“寄语钟鼎家”中的“钟鼎”,引者注);用俗语来表示寒山当时的口语。 ! r3 \4 B( Z5 ]& w7 U6 [ / ]/ O5 ~1 v7 G' R; V% V 我翻译的方法是:首先,彻底了解原诗的文字;第二,专心努力地把诗中的景象投射到脑海里,就像拍电影一样;第三,我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心中所看到的;最后,把译诗与原诗对照以确定它们相吻合。”[9]斯奈德在翻译寒山诗的同时,开始了《碎石集》的创作,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悟道的过程。在《皮尤特溪》中他明确表示了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西方文化传统的否定: ! w- {% ~7 g3 Z! c 3 N8 C" H. v k3 d3 W) E /夜静、石暖/人世的渣滓/退去,硬石波动/沉重的现实却无法/承担心灵的泡沫。/文字与书本/一如泻下高岩的山溪/在干燥的空气中消弭,/清澈凝神的心/不沾他义,/寓目即真。”[3] ! E. t. l/ I5 Z0 J7 T" y& K x1 G' v* L2 [+ j4 R3 {1 w c
对西方文化传统的否定同样体现在《火边读密尔顿》:6 l& [3 @1 y. s1 X
' S. i+ I+ A% G
/至于一个无稽的故事,密尔顿啊,有什么用呢/说起我们失去了的共同的祖先,/那些吃禁果的人?”[3]( ?+ j+ i# T3 A3 f$ n* y4 F
* N5 I: n) [( _' D( P ~+ g# T9 y, J 对西方否定的同时是对东方的肯定,上引中对道、禅两家“目击而道存”、“寓目即真”的肯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诗人此时观物的方式也明显发生了改变:; `" F4 m3 M8 E. a. ]& A3 s2 q
! w4 Q$ f) F8 e /滑下山谷一缕烟霞/三天炎热,在五天雨后/油松闪着幽光在冷杉果上/跨过石堆和草地/新生的苍绳成群结队。//我不记得曾读过的东西/有几个朋友,可都在城里。/喝着锡铁罐里冰冷的雪水/看着遥远的山下/穿过高空静寂的空气。”[3] " p5 Z2 y& D4 {. F1 |' \6 j6 x" I( _1 I; \5 Q7 U7 {
青源惟信禅师把参禅的过程分为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最高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10]。斯奈德自己也曾说过“看山:是一种艺术。”[7] 这首诗中的意境似可算作第三层境界。因此有论者称这首诗“深有禅家三昧,颇有点著名诗僧寒山的味道”[11] 。/ z2 _" D5 E3 }+ I. k! G2 t% r/ }/ v
8 l4 s1 t5 o: E8 M
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斯奈德也常常描写对自然的观照,如收入曾获普利策奖的《龟岛》中的《松树冠》一诗: / q6 D, J. C- V1 w5 b% t4 s5 m ( ?, T/ ]1 Q4 S) s" l# ^ /蓝色的夜晚/霜雾,天空/被明月照亮/松树冠/弯弯的雪蓝,隐入/天空,霜,星光。/皮靴嘎然/兔的足迹,鹿的足迹,/我们知道什么。”[3]- _1 v. j! P" i% f9 l+ A
* F0 o; `6 W! }% }) {+ g
该诗前五行写景,诗人简洁洗练的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含蓄隽永、意境空幽的图画。湛蓝的夜空雾霭朦胧,明月皎洁,松冠上的薄霜,渐渐与寂静的夜空、辉映的星光交融。寥廓的天宇,莹洁的星月,使人凡心洗却。以月象征佛性,以清凉世界象征理想境界,这是佛教经典及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用的手法。第六行的“皮靴嘎然”与第七行的“兔的足迹,鹿的足迹”并置,在这里,斯奈德和中国古代诗人一样,娴熟地运用动和静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动写静,喧中求寂,此处嘎然的皮靴声,兔的足迹,鹿的足迹,衬托出静夜的空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斯奈德深得禅宗诗歌美学的真谛。最妙的是最后一行,原文为what do we know.,从语法上讲应该加问号“?”,表示对自然之理的探究,但诗句原文却将其改为句号。这是因为,诗中的我消融于观照对象中的“无我之境”:一是诗人视点的失落,二是诗人情感的消亡。静寂的外在物境与万虑洗然的内在心境,融为一片宁静的意境,由物我两忘而进至物我同一,在禅宗就是达到“梵我合一”,“心即宇宙”的境界。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对其他作品加以解说。; @( e' T! o" J" A* j- b% I
8 l# w6 F5 v8 X
三、结语 0 k; |5 ]$ D" [# [, S q5 v4 Q0 e) k: G9 E2 g: S
本文仅仅是粗略梳理了斯奈德的近禅原因和禅诗创作,然而他留给我们的启发远不止这些。通过对斯奈德禅学因缘的考察,我们大致可以有如下几点总结:一、二战以后美国诗坛面临转折,学院派随着艾略特的逝去而处境艰难。一些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对中国文化(尤其禅宗)和诗歌的翻译介绍可以说是他们寻求突破的策略。二、对寒山研究的中美文化交流,尤其是斯奈德的寒山译诗复活了这位一千多年前的诗僧,也为美国诗坛带来了一片新的气象。& @1 k" w( [: B/ J2 D
6 |% G; ^- f7 J0 Z. X; w 参考文献:- b0 G5 G/ x9 X0 }3 i5 z
: j7 \8 Z L: T H
[1]罗德?霍顿,赫伯特?爱德华兹. 美国文学思想背景[M]. 房炜,孟昭庆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575.+ X, P. J8 J- i, y* j( T
5 z$ X6 g1 ^; k" L- D [2]Snyder,Gary. Beneath a Single Moon:Buddhism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etry[M]. Kent Johnson& Craig Paulenich eds. Boston& London:Shambhala,1991,1—9. # _$ ` @# a( z, P/ D$ q4 \ : Y7 V! r6 A$ \( d" O8 [ [3]Snyder,Gary. Gary Snyder Reader:Prose,Poetry and Translation 1952—1998[M].Washington,D.C.:Counterpoint,1999,399—401,476,489.' O) r" N: x% x
& \+ o1 h; t. r% A$ w$ T [4]Snyder,Gary. The Real Work:Interview & Talks 1964—1979[M] .William Scott McLeaneded. New York:New Directions,1980,93—94,100. + \' v. G. w9 B! @+ W, _7 m% g 4 I5 C% ? X' k' x; B [5]儿玉英实. 美国诗歌与日本文化[M]. 杨占武等译. 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302.1 [/ H) G! h" k( v$ M; Q& |/ B
% E, q% @" V/ [7 i; x6 A
[6]Snyder,Gary. The Old Ways:Six Essays [M]. San Francisco:City Lights Books,1977,17. 3 m8 J0 @5 N! @* N2 C% Y) g$ Z, b( g ]2 T; m
[7]Snyder,Gary. The EarthHouse Hold :Technical Notes & Queries to Fellow Dharma Revolutionaries[M].New York:New Direct ions,19》9,7,90—92.4 Z2 G' F4 \6 l! d `/ C6 J
% s7 `. u* J1 k9 K
[8]奚密.寒山译诗与《敲打集》[A]. 郑树森. 中美文学因缘[C]. 台北:东大图书,1985,156—193.$ C6 M8 u! A1 ?6 C$ m
/ ?& B& K/ j x' I- k' ~9 r( r
[9]Leed,Jacob. Gary Snyder:Unpubl ished Preface[J].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1986,(1):177—178. ' B4 h/ k: u) M4 l& {' n- O: i% z 7 W/ }+ p! ]# v- @! R4 h9 e [10]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78. - y6 X9 q, R% A' B2 ~2 X" F) u! y1 X! }# X$ p
[11]薛亮.论禅宗对东西方诗歌的影响[J]. 西北大学学报,2000,(2):117—121.: e5 S5 _' T( R4 d! E: m, o, O
! g- F# }( U% [8 C6 A
作者简介:9 M% o! c5 @- u c7 _. A7 G
% m, |; i2 w; T1 b$ c X" ^
房定坚(1951—),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 L6 X0 N# X6 p: Z
8 Y5 x' {4 g5 n- h
耿纪永(1974—),男,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美国诗歌、比较文学$ m: v' U/ u% t: c4 r/ ?
7 h: u$ \$ j) \4 |& n
转载于《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53—56页。 5 N$ E" t+ C5 L9 p ; ?* u5 g7 g; [. c5 Z3 ]推荐人:燕子回时 6 K; q+ T" P; e/ T4 R推荐理由:一篇关于斯奈德的学术论文,作者为外语系,可作为美国现代禅诗研究的参考资料。/ v8 p/ ?) D2 M# \& B) {+ X/ x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