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略谈诗歌的功利性艺术性及其他 [打印本页]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0-30 21:09
标题: 略谈诗歌的功利性艺术性及其他
 略谈诗歌的功利性艺术性与其他

  周塬


  藏棣先生的诗论,依然鼓励着诗歌的创新与革命,作为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学者,难能可贵了。他谈到了诗歌的直觉,是深得诗歌创作之根本的,灵感说足以证明。我常以为科学,哲学的分析会冲淡诗本身,原因是把感性具体到理性,诗就死亡了。就像当下社会人经济化,世俗化,是没有诗意的,回头寻找生命中本真的诗意,去写诗,正像有个新诗友发消息给我说:“感觉自己好像一个伪君子”。是功利性与现实的理性,迷失最本真的东西。这样强大的现实,让人类本真的诗心,变得极为脆弱。但诗歌不会死亡,是人性中不可弥灭的基因,就是人的情感或原初的意识。只是更多的人缺少把这样的情感或感性直觉呈现到诗歌理性的状态。对于现代诗,从文学史的角度,混淆了历史与风格的概念。把人们带进白话诗就是现代诗笼统的概念里,随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区分的迷失,现代诗的概念是模糊的,更应该注意的是,现代诗歌已经更多地继承和发展了现代派,包括朦胧诗都可追溯到现代派。我们把过去情感写实的作品归为传统诗歌,是与过去的现实主义相联系的。而现实主义诗歌的社会背景已经是过去了,不在于社会制度,不在于其他的社会性理念,在于人类的心灵空前复杂与丰富了,诗歌表现隐秘的心灵成为普遍性,现代派成为相应一种形式成为当下的普遍诗歌形式,是艺术的进步性,当然明天会被更为符合人类意识发展的表现形式所代替成为新的诗歌普遍形式,完全有可能,且已经有了新的端倪。
  艺术的进步是规律性的,这决定于人本身在社会进程中新的认知和语言的探索,创造性是本能的部分,而所有守成与守旧的文艺家,缺少这样的勇气及探索的能力。“看不懂”,欣赏不了,进入不了,所带来的恐慌,继而反对攻击破坏,在任何新的艺术形式出现,都是自然可以预期的。比如西方油画传到中国,包括西医传到中国,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但要看到这样被动的进步,再比如人权自由冲击古老体制化的中国,进步也是鲜明的。现代派诗歌,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朦胧诗成为进步为中国的现代诗歌的桥梁,尽管很多诗人依然基于对古体诗表面的继承,对贺敬之,郭小川,臧克家,李瑛,流沙河,等老诗人作品的概念化的把握,但不能否认,闻一多,艾青,及朦胧诗,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派所呈现出现代诗无比的丰富性,这符合诗本质,就是符合诗意的心灵。
  表面性的争论说到底还是诗歌的现实性与艺术性之间人为的矛盾,说是人为的矛盾就是把诗歌染上功利性的色彩,社会功利集团功利政治功利对艺术本质的禁锢,诗歌的人民性,生活性,社会性,与诗歌的艺术性,语言的形式的创造,本不是矛盾的。让十三亿中大多数去理解欣赏诗歌,当下是不可能的,诗歌能给十三亿带来什么?十三亿当下追求的是什么?对比是显然的,无论多么朴实简单明了的诗歌都无法回到唐朝以诗歌科举的时代人们对诗歌的热情。更不用说艺术从来都不是大众化的,所有传统观念的诗歌坚守者也不过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人。网络带来诗歌新气象,打破了许多的门槛,网络诗歌的自由状态,会带来”物竞天择“的效果。毋庸讳言,诗歌不再神话,诗人的王冠也不再光鲜,所谓的诗人沦落成写分行文字的人。需要甄别与引导的时候,这样”读得懂“”人民性“是具备迷惑性的。一个方面人民性不应是庸俗性,读得懂不应是降低诗歌艺术的标准,这里有推动艺术的探索,引导人们提高欣赏水平,避免迎合大众口味,社会功利之外要求。
  首先要确定无论任何一种艺术都是源自生活,任何门类的艺术都为人民所创造,任何形式或风格的艺术都不可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其次,要肯定艺术有艺术的规律,艺术有自己的创造,艺术需要时间的检验历史的分析;第三,攻击任何艺术的形式,都会是保守或局限的;打压或封锁任何艺术形式都会面对将来的历史审判;保留艺术真理性自由性人文性丰富性是真正的政治开明,社会文明的进步。
  如此就可以谈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就可以谈论艺术性与人民性相一致了,就可肯定艺术的社会价值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了。当然我们无需避讳艺术或诗歌在社会矛盾和政治需求中所呈现出应有责任或“担当”,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带来的倾向,在国家体制与社会管理中艺术和艺术家所担当角色。这里有两层概念,一个是艺术的先进性与社会进步的先进性是否协调发展,一个是如何客观分析艺术现象所呈现出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社会政治政权状态之间的矛盾。这需要开明的意识,自省的体制,相互促进的机制。将统一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性,社会发展的进步性。艺术的社会功能也突出表现在这里,而不是简单为政治服务,庸俗的大众化,那样会毁灭一个民族艺术的进步意义。这样检验一下我们提出的“艺术的时代性”“人民性”“现实性”,到底是依据社会政治规律还是艺术规律,是不言而喻的。人民的艺术家不是庸俗的艺术家,文学艺术的时代性不是歌功颂德高大全的政治性,艺术的现实性不是简单的现实生活化,就好理解了。建立这样基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会有根本的进步意义。而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经得起任何体制的社会形态检验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才真正配戴艺术家的桂冠,诗人的桂冠。

  再说诗歌的表现形式,今天再读诗经里的作品,有一首写给母亲的诗叫《凯风》是国风中邶风中的第七首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晛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首诗也是诗经中典型的托物起兴,抒发对母亲情感的作品。解读这首朴素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似乎简单。更为重要是人们忽略掉诗中每一节所托之物,极具现代诗歌的意象化。凯风是和风,“自南”,结合第三节的”在浚之下“表达风来的方向寒泉与母亲的方向,可以推断是远离家乡到北方的人对远在卫国浚地之南母亲的感念。吹彼棘心,棘心是初长的酸枣树,夭夭是酸枣枝弯曲的样子,这可以联想到母氏勤苦劳作的形象;“棘薪”是成长的酸枣树,可以割取当作柴烧,与善良贤德慈祥的母亲多么相像,母亲像收割的酸枣树枝一样可以奉献出一切,而我多么无用,一事无成,多么惭愧。爰有寒泉,寒泉成为极贴切的意象,泉水甘冽给人甘美,而寒泉不正是养育了七子的母亲一生奉献任劳任怨却如此苦寒的形象吗?一个寒字具备了意会的可能,泉具备了像的功能。“晛睆黄鸟,载好其音”,意象更为明了。黄鹂的欢叫明丽婉转,是多么好听的声音,养育的七个子女,却没有一个能给母亲带来安慰。诗圣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化用了”晛睆黄鸟,载好其音“这里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功绩的淡忘,丞相祠堂的落寞之情。还可以在凯风这首诗里意会到,对于母亲的孝道,只停留在口头上,不能落实到母亲生活的现实中,”晛睆黄鸟“空有好音,多么熨帖的意象。丰富而鲜活了诗意!诗中的”棘心“”棘薪“”寒泉“”晛睆黄鸟“,就不在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单纯的托物了,有了意味给人人格化的联想,而具备了可以意会的意象,与当下诗歌中意象是一致而相承的。历来评论讲《诗经》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赋比兴多样的表现形式,而其中起兴多是浪漫主义的色彩,在古诗与当代诗歌中所谓的现实主义不回避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是无需争论的。意象化在当下诗歌中的普遍应用,自然就是汉语诗歌传承有序不是异化也不是舶来品的民族诗歌艺术特色。是可以确定的。同样对于诗歌语言的各种创新和表达形式的探索,都值得关注和尊重,就不用再论述了!
作者: 大明定南朱曦    时间: 2015-10-30 23: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心海诗社    时间: 2015-10-31 02:07
欣赏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10-31 09:55
但诗歌不会死亡,是人性中不可弥灭的基因,就是人的情感或原初的意识。只是更多的人缺少把这样的情感或感性直觉呈现到诗歌理性的状态。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10-31 09:55
赞同。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10-31 09:57

历来评论讲《诗经》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赋比兴多样的表现形式,而其中起兴多是浪漫主义的色彩,在古诗与当代诗歌中所谓的现实主义不回避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是无需争论的。意象化在当下诗歌中的普遍应用,自然就是汉语诗歌传承有序不是异化也不是舶来品的民族诗歌艺术特色。是可以确定的。同样对于诗歌语言的各种创新和表达形式的探索,都值得关注和尊重,就不用再论述了!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10-31 09:57
多交流才是。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0-31 15:43
大明定南朱曦 发表于 2015-10-30 23:00
专业诗论,顶一顶。

只是学习交流,感谢诗友的鼓励。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0-31 15:43
心海诗社 发表于 2015-10-31 02:07
欣赏

相逢心海诗社,也是一快!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0-31 15:44
采凤 发表于 2015-10-31 09:57
多交流才是。

感谢采风编辑的欣赏支持,辛苦了!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0-31 15:46
韩鲁珩 发表于 2015-10-30 19:35
对艾青的分析很好,艾青在延安期间的几首著名作品都是以情(民族之情)动人,晚年作品更简练深刻,和余光 ...

韩先生对诗歌的晦涩难懂所持的观念与周塬是一致。晦涩的意象构不成诗歌的本质,而流于文字的表面,这是典型的西方现代派在中国诗歌残留的痕迹。甚至对于用像艰深的作品也不为周塬看好,因为它远离了诗歌欣赏的可能,这里是一个本质意象,表面意象或为意象而意象,以及意象化表达度的把握的问题。在不否定意象化是中国传统诗词和现代诗歌普遍的艺术表现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交流:

从波德莱尔以“波西米亚人”的视角,透过工业化城市,以巴黎为背景的意象化;以工业城市化带给人类意志化生存,表现荒原背后的文明为意象的艾略特,从诗歌精神上是本质的诗歌意象化,是主题的意象化。前提是具备了这样的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人们从物质化的人性来反观本质最初的生存意志,来表现“一切的获求都不是生命的所需”。近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当下依然不是那样的生存背景,这样主题的意象化嫁接到当下现代的汉语诗,是牵强而失去根本依附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场景,这是导致很多诗人模仿西方诗歌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根本原因。周塬所提出的意象化从最初就是根植于汉语为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所综合体现出的意象可能,是民族文化基因似得的传承。这可以追溯到汉字创造之初会意字联想意会的功能,追溯诗歌初始人们从简单的比兴托物抒情这样含蓄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意象构成中国诗歌抒情的特质,应该说是西方的现代派接触到中国传统诗词,借鉴了这样含蓄的艺术形式而逐渐形成了西方现代派的意象化的表达,但可以肯定把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放到波德莱尔艾略特及庞德时代,从意象的层面揭示出西方工业化所导致的人的物化其背后的生命本质或人性,从而形成艺术表现形式与生活生命本质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到达了精神的统一,是成功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论断,因为艺术本质的精神是不分种族国度及社会制度的,各民族纯粹的艺术在与世界融汇过程中依然会保留下其特质的部分。落实到诗歌的意象化表达,就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象自然就会携带不同文明的基因,简单的嫁接或直接的引用是危险和无效的。

周塬所作的努力就在于让现代派意象化从留洋回来回归到汉语与中国这块母亲的土壤,所提倡的意象化不是简单的现代派,不是舶来的意象形式,是民族艺术表现形式所根源的传承与发展。所提出的语言的创造性也在于随着时代的进步,让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本质特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拒绝西方现代派对诗歌及其他艺术领域,因为模仿或照搬抹煞与掩盖了真正本质的中国艺术。然而我看到的只是众多不能分辨这样本质意味而曲解和诬陷盲人瞎马似得议论,我不知道这些人到底对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西方现代派艺术了解多少,这样断章取义不知所以地攻击破坏,到底意味着什么?一方面不可能根本肃清西方意象派对汉语诗歌的侵入似的影响,一方面不能促进现代汉语诗歌实现真正意味上发展和进步。所导致的迷惑混乱将严重制约新诗的发展。就是这样盲目跟风的一群,破坏者,一味去强调诗歌的口语化,简单化,“读得懂”,显然是缺少探索创新意识,而把现代诗歌引向倒退与没落,从而真正失去艺术性。这不是民族性,人民性,是庸俗平庸和保守的,看不到任何创新与进步的死水。

本人拙集《走过桥去,是更大的水面》即将面世与诗友们分享

诗的感叹

周塬

唐朝的时候,我尚年青
与李白对饮
笑老杜,生活
比马蹄还瘦

如今我老了,总是回望
长安的酒肆
江南的草烟
浑身的骨头换不来
二两酒钱

2013.2.27


写诗的平民

周塬

我当死去   那样
可以专心为诗

可是——我
必须千疮百孔地活着

寻找湘绣   蜀绣   苏绣
三枚最初的花针

为我心中的女神   编织好
最美的衣裳

看她   在人间回眸微笑


2013.4.17


佛与酒

周塬

千年之上
阳光的笑   立地成佛
酿成酒

千年之后
红尘滚过   菩提的种子
在佛光里酌饮

再过千万年
菩提树下  醉卧的那堆骨头
有佛
有我
有酒

2012.9.18

小诗二题

周塬

我与影子对话
收官  没有胜负的一局
让打劫永续
直到棋盘无子
心无疆域



不思不想  也不
悲苦
到哪里去
找回欢愉

2013.2.27


自白书(外一首)

周塬

什么也不说

雨打湿了我的世界
也打湿了我的一生


我的诗

佛祖给我一支苇笛
让我诉说前世的欢乐  行走的忧伤
不是明天的憧憬
只是渐渐飘逝的回响

2013.6.13

虚拟的蒙太奇

周塬

群马奔过  我的草原
空寂无声

苍茫的灯盏
近如瞳膜  又如此
辽阔无际

你若此时回眸
将是我永世的风景

我要用深情飞扬的弦子
送你一路花开

2013.11.22

秦俑的羞涩与微笑

周塬

其实我可以微笑   在黑夜的荒芜里
阳光下   他们之间
或者跪下来让意志的锋芒沉静如
梦中的闪电
或是来来往往   宁静冷漠   了此残生

可我不幸为佣    不幸为血腥厮杀的长矛
被装进不见弦影的弓箭
我是跪射手   立射手  驭手   长矛手
如今我空空的手里
徒有蓄势待发的姿势
跪着连同我的微笑

其实   我走过岐山渭水
独立塬上   埙声与黄河浪一起奔腾
跨过湘江汉流   巫山峰顶   神女的榻上依然无梦
月下汨罗的沉吟   高一声   低一声

可我不幸为佣   不幸作别陌畔桑麻
溪头的桃花
我是屠戮村庄的人   攻陷城池的人
我是被屠戮的人
沉睡千年之后   在你眼里不知如何醒来

我不曾窥羡高高在上的宫殿
不曾向往把四海之滨臣服于膝下
那抵不过浔阳夜渡的江月琵琶
画船雨眠的秦淮人家
可我不幸为佣   我不知道
从佣到民是这样漫长的路程

你来看我   我满握羞涩

2013.12.12

布达拉宫的微笑

周塬

云端里飘来   佛祖拈花的指影
人世的长跪里
盛开
苍茫的雪峰之巅

布达拉宫的脚下   卷起
万千的狂沙
黄河日夜东流去
芸芸众生的宏愿年年不断

那四季轮转的经桶    可悟得
如来的真言
那转山转水的佛塔   可寻到
转世轮回的驿站


那一天一年一世的圣僧
只为青梅竹马的红颜
挥起经幡

金箔玉砌的宫殿啊   请把雪山的清露
当作敬奉神尊的醇酿吧
就把拉萨街角纵情的弹唱
当成善男信女虔诚的歌献
就把这沧海青宇的雪山
当成人世最为圣洁的哈达吧

布达拉宫的微笑
如此肃穆庄严   庄严

2013.12.20


作者: 大明定南朱曦    时间: 2015-10-31 15: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心海诗社    时间: 2015-11-1 03:27
周塬 发表于 2015-10-31 15:43
相逢心海诗社,也是一快!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5-11-1 11:57
尽管很多诗人依然基于对古体诗表面的继承,对贺敬之,郭小川,臧克家,李瑛,流沙河,等老诗人作品的概念化的把握,——?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1-1 17:49
最后的爱情

周塬

已不记得如何开始,走过了多少风雨
只是苦难把我们拥抱在一起
欢乐也不曾分离。两只白鹤
从北向南,寒冷与温暖没有舍弃


失意的低谷,会感动一朵小花的妩媚
脆弱的尽头,一段浮木意味着无限生机
总是这样不早不晚的出现在你眼前
这样不深不浅留住我的行程


一个人的世界很小,多么容易破碎
痛苦的陷阱掘得越深越远离黎明
舍弃繁华,虚无的追梦,我知道只有清贫
才能赢得真正的爱情


就是你抛来的纸团儿,击打起我苦海的浪花
早已冰冷的防线,一片焦土里萌出新绿一芽
还有什么样的爱能胜过生死相随
能胜过风雨飘摇中永不撒手的依偎


不再有岁月难测的波澜,能让我们分开
所有冰封的季节都将融化
让出一道蔚蓝的海天,因为我们坚信不疑
爱情无所畏惧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1-1 17:49

欢迎诗友的交流,对于文学和诗歌的语言发展自会有专家去梳理,对于个别的观点也只能是个别的,如果连诗经楚辞的语言都不能认真去思考,她本身就已经达到当时诗歌语言的高度,而不再是简单朴素的口语化,自然更不能明白现当代诗歌与文学化的语言。网络用词,微信流传的词句,我们最好还是把它归于生活化的口语阶段,至于其中的新词或创造,是需要过滤规范的,可以一夜风行,但到艺术化或书面语言,需要时间和观念的接受。同样与诗意化和艺术化语言的创新是没有关系的。诗歌作为人类一门古老的语言艺术,也从最初口语走过了漫长的过程,在中国自少从周朝时代就进入了这样的不断升华,到孔子时代已经是大成阶段。否定语言在艺术领域,新的变化,对当代世界与本土语言艺术的创新,忽略甚至完全抵触像魔幻现实一样的作品,意象化表达的语言形式,必然是守旧和落伍的,要求诗歌语言回到最初的口语化势必是诗歌艺术的倒退。诗歌唯真性,语言和形式当时自由的艺术表现,这里的真性不是语言的单纯和朴素,单纯和朴素只代表比较浅层的语言形式或风格,事实上任何艺术都不是单色块,复合多彩甚至变异适合人类意识或意志的多样性及可塑性,需要不断地创新艺术的表现形式与人类文明不断积淀和掘进相适应,这符合规律。诗歌的语言自然也不能停滞不前,把只有“读得懂”作为衡量是不是艺术或诗歌,是个人的局限性,我们不说存在的就是真理的,但可以清楚地明白,自然与社会每时每刻都会有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的出现,汉字从甲骨文到今天总得数量是饱满的,自少不会每天有新的汉字出现,但汉字所本身承载的意义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迁的,诗友所举的网络微信语言也属于此,汉字语意的可塑性在随着时代发生变化的同时,它创新的空间在于汉字的组合形式,除了字本义的组合更应引起重视的是意的组合,不再是简单的组词,暂成为组意,在可意会的层面带来创新的无限可能,当然这还不能说是诗歌里的意象化,诗歌中意象化的艺术表达,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和不断的变异,所延展的是人们所熟悉的概念,从概念向新的文化理念延展的外在形式,丰富的内涵在于概念重组过程中带给人们最为簇新的意会的体验,这就需要融合已验的艺术语言概念在诗人或艺术家融合自身先验的意识,表现成最终为艺术理念的程序的形式。所谓形式,就是指所有的艺术化的形式包括诗歌意象化的语言,都是可以分解分析而找到其携带的原始的生活或文化艺术的最初的基因或细胞,不会是孤立的,不是凭空而来的,并且会不断地得到人们或艺术家们审美的验证,就是欣赏鉴赏和理解,这样的阶段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欣赏力的等级,这取决于欣赏者本身对语言和艺术的经验和领悟力,这样的道理在2600年前的老子庄子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如果对于诗歌语言形式的艺术都不能感悟的化,对于音乐这样忽略掉其有形的表达形式,而直接从创作者的意志到一种理念的艺术,就是更艰难的欣赏了,同样对像梵高毕加索的绘画也只能满头雾水,何谈其艺术不可估量的价值,这就是欣赏,其间所领会到艺术家意志达到人类意识的一种前沿的境界,而为大多数人暂时所不能理解和接受,是客观的,马尔克斯与莫言等的作品,恶之花,荒原,庞德,兰波等艺术现象,长时间不能被欣赏或接受,并没有损失他和它们的艺术价值,因为我们读不懂,看不懂,听不懂,就应忽略,排斥,抵触,甚至毁灭而放弃其间的艺术探索吗?艺术最终发展是人类认知空间和审美能力不断融合的高级复杂的境地,艺术的理念从简单朴素向深邃复杂无止境的开放状态发展和前进,符合进化的规律,就是人从低级猿人到具备能动思想并不断总结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而超越到达新的的可能,以此推动基因化的顶层进化,这是所有文明的意义,也是不为一个时代一个族群一个文化部落所转移的,这是规律,设计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人们创造艺术的一种表现工具或形式的语言文字,不断进化就是必然的。那么就在于我们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寻找可能潜在艺术规律,现代诗最终完全脱离古体诗歌的外在形式,在语言表达的空间实现无限的可能,最大容量地承载文明和艺术的信息,丰富我们的审美生活,就成为当代诗人和艺术家致力于创造而不是保守退却回望所必然的使命!读不懂可以选择读得懂的去欣赏,读不懂可以反复读,反复感觉和把握,到读出其间的艺术愉悦也包括不是艺术的瑕疵,去伪存真,披沙沥金,这需要深入研究,一个漫长的过程,抱怨而逃避也就没有创造的可能,然而艺术是需要创新的!
请原谅,都是临屏一次回复,在整理之前就保持这样的文字状态吧!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1-1 18:16
张无为 发表于 2015-11-1 11:57
尽管很多诗人依然基于对古体诗表面的继承,对贺敬之,郭小川,臧克家,李瑛,流沙河,等老诗人作品的概念化 ...

欢迎教授,是在说这些老诗人的作品所带来的影响,带来读者对诗歌概念化的认知。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11-1 19:16
周塬 发表于 2015-10-31 15:44
感谢采风编辑的欣赏支持,辛苦了!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1-2 12:00
大明定南朱曦 发表于 2015-10-31 15:58
朱曦实验创作这首当代情诗,周先生以为如何?——

凝望桥头

读过,叙述性强,没有凝聚典型的诗意,感觉不到诗歌的美,对话,描写,叙述,都构不成诗歌的元素,整体感觉冗赘,细碎,是事件的表述,不成诗歌。只作交流,诗友斟酌!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1-2 12:00
心海诗社 发表于 2015-11-1 03:27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1-2 12:00
采凤 发表于 2015-11-1 19:16

编辑辛苦,感谢支持!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1-2 12:02

意象化是中国艺术最为朴素的表现形式

这个题目比较大,涉及汉文化艺术的整个领域;这个题目所要阐述的东西比较具体,甚至极其简单,简单到汉文化艺术中人们所熟知,古往今来一刻不曾远离人们艺术生活的行为方式。这决定着中国艺术的特征,源自于我们思维的习惯,表达情感的方式。意象化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历程,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品质,是民族艺术的根本特征,在世界艺术的融合中,意象化也属于全人类,展现出不同文化背景的绚丽多姿的艺术行为。

把意象化单独摘出来,冠以西方艺术的术语或西方意象派的表现工具,是盲人摸象,是不了解意象化本质的,被概念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是习惯于书本理论缺少艺术创造的结果。

意象的概念,作为代表意志和客观的事物统一在这个词里,正是审美的结果,借助物质的表达意志的,是所有文学艺术的初始点,无论任何艺术脱离不开这个范畴。审美是艺术创造的开始与结束,如果我们把音乐的本身也同样认为是无形之物,是听得见之物可感之物,也同样适用意象化作为表现形式;审美是意识关照,对事物行为包括任何艺术形式的理解欣赏与判断,审美不仅以意观物同样也以意观意,其本身也是被关照的活动。目的说明我们对任何艺术形式或现象进行分析解读赏析判断的过程也同样需要之外的关照包括判断与理解。

那么在关照意象这作为艺术表达形式的时候,自身的把握,是需要被关照和审视的,这样可以避免自己的局限,误解,误断。如果用意象来关注《诗经》《汉诗》唐诗宋词到现代诗歌,你会发现自己把意象看作是西方的东西,多么无知可笑;假如你再了解下西方意象代表人物庞德的诗歌艺术,特别是所谓的意象化,其根本是受到中国艺术的启发,吸收中国道家与印度佛教的东西在工业化背景里产生了西方诗歌的意象,你会感到一种羞惭,对自己民族的艺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自信。如果仔细去触摸汉诗汉画包括书法音乐围棋兵法中医中给你带来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美妙之境,就更会更加有信心懂得意象化不是西方的意象派,是我们民族艺术审美生活中最为朴素和自然的特征,争论的什么呢!断章取义,盲人瞎马,被一个意象化忙的手足无措。

打开这样的神秘,是罪过,会影响到健康自由的艺术表现,盲从和表面的热情会撕毁民族艺术最为幽静美好的面纱。呈一人一时之智,是匹夫,歪曲和攻击无异于恶棍流氓,文艺的痞子!

我曾详细解读过李商隐的《无题。锦瑟》,至今犹悔,这篇《漫弹锦瑟解何难》也收录在这个版面,曾是我骄矜一时的赏析文章,为《邹城作家散文卷》压卷之作,把历来诗家追味无穷不能确解的千古绝唱,在我笔下一扫“一篇锦瑟解人难”的局面,以此自负自己对古典诗词的审美。十余年来,我后悔作这篇赏读性的文章,同样在中诗与诗友交流中我也曾深入解读过几篇寄托深远,隐晦难懂的诗歌,我同样深怀悔意。这是因为许多纯中国艺术的东西,只需要从感悟玩味打开心灵去接受,沐浴熏陶和濡养,笔刀分剖是亵渎是残忍是撕毁!在解读赏析的过程中,把整体的破碎了,意味无穷的颠覆了,优美意境的撕裂了,无限回味的断送了,无论如何精确精妙绝伦的解读都不过是破坏,为此我明白了为什么唐代以来到如今的文坛巨擘为什么不去说透《锦瑟》,不是无力,是不忍!

我们几乎随处可以读到一些晦涩难懂,艰深无羁,甚至根本破碎生涩,无法卒读的所谓意象诗,无疑这是破坏性的尝试,因为这些表达不是根植于民族传统诗歌和艺术的,断裂了意象化文脉的源流,其中多为受泊来译诗和理论的影响,对西方意象派盲目的追随,失去土壤的无本之木。是对意象化的误解,也是对意象化的悖离。提出意象化不是那个人概念性定矩的艺术派别或僵硬不变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根本的意义在于摸索艺术表现某些特质的规律,是审美规律,也是艺术创造的规律,既是形式也是工具,本质是思维心理或意志在艺术表现中传统的民族的不为客观所转移的规律。在前面已提到艺术是借助“象”审美地呈现“意志”,在艺术形式中达到融合一致而成为作品,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在于广阔自由的人类心灵和巨大丰富的文明成果,包括语言文字,色彩,音符,陶土,石材等已经创造出来的书籍音乐雕塑书画等,可以记载文明的一切成果,因为这些影响了我们的心灵,赋予了我们经验的东西我称之为文明的基因。新的创造离不开也不容完全的断裂,照搬他域的艺术创造需要融合进来而最终保留民族血性灵魂的品质,才会是成功的。

可以谈谈意象,意象化,意象诗,以此与诗友们交流。我不习惯掉书袋,也无力整理相关的资料,这与我读书的习惯有关,只取自己所需要的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与自己的感悟或认知相印证,瞬间成为自己的东西,这对于做研究和理论性的阐述是极为不利的,但我不欣赏资料性的论文,引经据典不过是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我所能做得就是自己在实践中所能印证的,直接来自于“生产生活”,你可以说是浅薄,会是积淀不够,缺少系统扎实的理论学习。但有一点也请接收,许多名著名作不是来自于理论的殿堂,更多从事理论和文献研究的大家学者也许一生留不下一件可以称得上艺术的东西,这里有悖论的嫌疑,但是事实,我们且称为艺术家或诗人的天赋。与诗友交流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很多写诗的人,不懂得诗,缺少诗的天赋,对诗歌的了解是通俗表面也是平庸的,表现出来的东西一眼到底,了无余味也不会具有艺术的气息,没有诗性的部分,不能感其真心真情真性真美,不能感染读者取得共鸣,不能得到美感失去韵致,不能发人思味弃之不及。这里不是说通俗不好,而是落入诗歌概念的窠臼,不得诗心诗情诗旨,而是去所谓的押韵,所谓的转行,所谓的感叹抒情,所谓正义光明哲理,这些与散文,纪实文字,理论文章有什么区别,即使押韵也不过是顺口溜,至多不过是介绍或叙述自己感受所思所想的文字。中国诗的部分是情景交融文字之余的部分,是精神实质,情感过程,意志呈现,所意会感觉领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部分,古人提出意境,神思,禅悟,余味,西方哲学提出的先验,先知,灵魂,神旨,都是人的意志通过物象焕发出来物质之外的部分。同样欣赏书法在于感受笔墨之间的气韵,欣赏人物画在于色彩造型中人物在背景中所传达的内心世界,雕塑与音乐也是动心而引发美感和情感相互和谐的部分。作为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是不是我们要欣赏文字之后诗人所要表现的情感思想意念感觉精神上的东西呢?不同的就是这些文字都赋予了作者自己情感或意志的色彩,无论多么美的文藻修辞我们最终需要感受诗人精神实质的东西,就像我们需要的是美女而不是她艳丽的衣裳,需要男子勇敢无畏强壮的身体不屈的意志而不是他的铠甲和名贵的宝剑。诗的部分就是诗人精神实质包括情感的思想的品格的意志的,而需要通过优美的文字传达给我们的。这就要求诗歌语言具备艺术化特征,就是审美特征,含蓄,隐喻,修辞的目的就在这里。

意象满足了这样的艺术化。传说李世民手下大将李敬德能驱鬼,隋唐人物秦叔宝能征善战救民于水火,人们把他们的画像贴在门上以镇宅辟邪做门神,是不是意象;看京剧表演,人物一出场,一看脸谱,观众就知道黑脸白脸花脸人物是忠是奸,是不是意象;国画中一个渡口,几丝垂柳,一只小船足已让人感受到离别,是不是意象,剪纸一堆鸳鸯,贴在洞房的窗上,是不是意象,画上青松白鹤,配上"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中堂,是不是意象,秧歌里骑驴,划旱船,是不是意象,所有的图腾标志龙凤蝰蛇泰山石,端午节门楣上的艾草,地坛公园的五色土,江南水乡民舍船型的屋脊,是不是意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犹抱琵琶半遮面”“大珠小珠落玉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相鼠有皮,人而无仪”“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天地崩,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长亭外,古道边“”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天接云涛连海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不再抄书,读这些诗词,所带来的联想所引发的情思和丰富的意味,远远不只于文辞表面给我们的概念,俯首皆是的汉语诗词和诸门类的中国艺术,从来都是意象化的表现,并且随着艺术和历史的发展,原来不是意象的像典故传说建筑人物事件等一切载有人文历史文明的词语,在借代隐喻比拟等形象化的过程中成为了诗文中的意象,比如我曾经论说过的“菊花,酒,剑,秦皇汉武,乌江汨罗,香草兰桂,鸿门宴,汉阙,秦关,雁门,吴越,易水,寒山,桃花源,蓬莱,泰山长城,黄河长江,经幡,晨钟暮鼓,晓星残月,黄藤酒,灞桥柳,西施,项羽,诸葛亮,东窗事发,胡笳十八拍,高山流水,孤馆,驿站,暮鸦,茶马驿站,丝绸之路,楼兰,苏武牧羊,李广难封......这些词里都携带着华夏民族的文明基因,我们在不同的诗歌里读到他,再不是原本的概念和词意,却带给我们丰富的记忆,感喟,留恋,感思,具备这样人文精神的词语,通过意会能产生具备这样文化常识而延展的精神内涵,就是意象了。

意象化的提出在这里是经过对民族传统艺术,在其艺术品质和精神特质经验化梳理,从艺术创造的角度归纳出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工具或艺术派别的区分。与西方的意象派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它不代表学术或艺术的一支或派系,涉及中国艺术的各个领域代表中国艺术普遍的共通的艺术特质,不随时代的变迁而迷失,更不是短暂的艺术形式和行为。从汉字之始从象形会意的汉字的确立,形成这样汉文化气质的基础,影响了民族性的艺术思维和欣赏心理,不断呈现出具备这样潜质的艺术创造,达到一种精神的契合,形成共通性源流和传承,是根和本质的艺术区别。比如中国画的写意,戏曲常用的场景动作的虚拟,诗歌语言的含蓄,书法绘画的点染留白,建筑的曲径通幽,假山石屏,楼台角亭,小桥流水,陶器的象形文字,瓷器的造型彩绘,敦煌的飞天各种姿态的演奏与乐器,秦皇兵马俑,带有人文艺术气息的梅兰竹菊,琴棋书画,与自然天道相应的周易,中医,道家精神,禅悟顿悟佛家的自性禅理,传统的祭祀祈福求雨,城隍土地山神火神龙王雷公关公庙宇,图腾文字图案,除了特有的形象化造型,无不具备意象化的想象,是中华民族生产生活和所有精神生活密切相关一脉相承的基因似的本质特征。其次意象化是鲜明的审美规律和艺术创造,具备原始朴素的情感心理和民族性。在古诗词从口语白话进步到书面表达形成格式律制,不断总结审美经验进行文学艺术批评归纳风格的过程中,意与象频繁地出现在文学艺术理论之中,我们熟知的意境,情景,禅意,寓意,寄托,兴寄,比兴,意会,天人相应,师道自然,自然造化,托物言志,寄托深远,鬼斧神工,隐僻,豪迈,婉约,含蓄,神思,神采,气韵,神韵,风骨,风神摇曳,羚羊挂角,兴会无际,境界天成,无不是形不离神,象不离意,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而桴鼓相应,感天动地,心领神会,心弛神往。思维习惯,审美心理,决定艺术品格与气质,当形成民族性的欣赏习惯,自然影响到艺术创造和价值体系的建立。无论夸张,隐喻,象征,比拟,兴寄,借代,托物,变体,留白,点染,头尾相继,撇捺相依,大小俯仰,气贯始终,布白流苏,开门见山,画龙点睛,以小见大,隔影观物,临窗山水,层峦叠翠,曲径通幽,回澜屏隔,犹抱琵琶半遮面,飞鸟闻钟,飘带留风,凤头豹尾,抖髯,水袖,划旱船,一屏一椅代厅堂,一鞭代马,望闻问切知生死,一子不慎全盘皆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空城抚琴,十面埋伏,山云观风雨,惊鸟遇奇兵,一梅赏雪意,一叶论春秋,都是为了达到以形见意,托物言志,触景生情,心到神知,形神毕肖,意象化的结果,以期相应的艺术手法,呈现自然的艺术形式,反应艺术品格与气质。中国的艺术是拒绝严格的写实,生理解剖似的再现,更为注重写意,留下想象的空间,以虚代实,避实就虚,西洋油画与中国山水人物是绝对不同的概念,一个重形体,一个重情志,一个讲写实,一个在意境。这样通过不同的艺术材料和工具,最终达到寓意于形化形于意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称其意象化是相称贴切的。”野有蔓草,零露瀼瀼“”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琢如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无边树木萧萧下,不尽江河滚滚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洛阳亲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车粼粼,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翰海阑干千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茅亭宿花影,药园滋苔纹“”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唯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独上西楼“”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秦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唯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苏轼)“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欧阳修)“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叶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摊破浣溪沙》李景)“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温庭钧)......古诗词赋,无穷尽数,随处看见意象化的诗意表达。现代诗歌,更是俯首皆是,在这里不作列举。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11-2 13:43
周塬 发表于 2015-11-2 12:02
意象化是中国艺术最为朴素的表现形式

这个题目比较大,涉及汉文化艺术的整个领域;这个题目所要阐述的 ...


作者: 大明定南朱曦    时间: 2015-11-2 15: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陶金喜    时间: 2015-11-2 21:57
的确很专业。学习完下线。问好周老师
作者: 心海诗社    时间: 2015-11-3 00:02
周塬 发表于 2015-11-2 12:00


作者: 心海诗社    时间: 2015-11-3 00:15
周塬 发表于 2015-11-2 12:00


作者: 心海诗社    时间: 2015-11-3 00:19
心海诗社网络第3期收录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1-3 10:01
陶金喜 发表于 2015-11-2 21:57
的确很专业。学习完下线。问好周老师

谢谢赏读,辛苦了!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1-3 10:02
心海诗社 发表于 2015-11-3 00:19
心海诗社网络第3期收录

感谢收录,推荐,远握!
作者: 心海诗社    时间: 2015-11-4 00:49
周塬 发表于 2015-11-3 10:02
感谢收录,推荐,远握!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1-4 12:32
大明定南朱曦 发表于 2015-11-2 15:11
诚谢,紧握....对《狼嚎》的看法如何?——


本帖最后由 大明定南朱曦 于 2015-11-2 16:19 编辑

周塬 发表于 2015-11-2 12:00
读过,叙述性强,没有凝聚典型的诗意,感觉不到诗歌的美,对话,描写,叙述,都构不成诗歌的元素,整体感 ...


诚谢,紧握....对《狼嚎》的看法如何?——


狼嚎
朱曦/诗

冷月 忧伤着山峦
孤傲 在高山之巅
雕刻绝望 远处
都市街灯闪烁着异样

最后一只野兔被酒楼圈养
饥苦 想象着肉香

死水腐肉熏臭的嗓子
敞开悲愤问苍穹,道在何方


“雕刻绝望”可感,有新意;忧伤着山峦,就不通;采用押韵的形式,缺少语言的灵活,用词生涩较明显,多锤炼到圆熟!
作者: 大明定南朱曦    时间: 2015-11-4 15: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1-5 17:25
大明定南朱曦 发表于 2015-11-4 15:51
得益,诚谢!


作者: 红叶风清    时间: 2015-11-5 17:34
把感性具体到理性,诗就死亡
作者: 大明定南朱曦    时间: 2015-11-5 17: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大明定南朱曦    时间: 2015-11-5 17: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1-6 09:13
红叶风清 发表于 2015-11-5 17:34
把感性具体到理性,诗就死亡

感谢交流,要区分事物的理性,还是诗歌的理性,就是诗歌本质的认识,是必须的,不然就会失去诗歌艺术的判断。诗歌需要情感真诚,具备特有的表达形式,中国诗歌的特征,具备审美的要求;对诗歌的创作,思维,欣赏心理,规律性的把握,从而避免诗歌的盲目,失去诗的精神与特征,这是与诗友交流的地方!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1-6 09:18
代诗歌的抒情,不再是单一的“情感线”,一首作品的情感呈现为“主题化”,所有的跳跃与跌荡的诗情,都围绕一个主题,从时空多层次地形成诗歌的“情场”,共情而“立体化”,所需要的铺陈,渲染,画面,推移,点画,等表现手法或形式都为之服务。拉开思维,“雕塑”情感,给人多方位和层面的联想和共鸣。只作交流,诗友体会!

传统的诗歌表达,语言是相对单一的,没有发挥出汉字与组词意会的功能,而汉字中很大一部分是会意字,在文化色彩的组词中,展开了无比丰富的诗意空间,这是传统诗歌表达所忽视或不能达到的,意会与联想是欣赏诗歌与创作诗歌最为呈现诗人与批评家天赋的部分,现代诗已经打开了这样的局面,可以欣喜地看到汉语诗歌无限的前景。是不容倒退的。

这并不是排斥诗歌的传统性,只是更多可能地发掘诗歌本质的精神,调动多样的可能推进诗歌在有限的语言里表现更为博远深宏的内容。所有的传统匠人都在时代的进步中使用了更为科学先进的工具,作为文学的诗歌,语言的进步是是谁也无法改变的,我们看到更多的诗人逐渐掌握了现代诗歌语言的表达形式,是值得总结和肯定的;对于坚持传统抒情的作者读者也无需苛求,就像自由体的汉语诗,已经改变了古体诗词的形式,这是大势所趋的,只是需要更多的勇气,去总结面对去探索!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1-7 16:38
  最近再读《诗经》,竟然越发羡慕起《诗经》里所表现出的诗歌世界,自由而广阔,优美而动听。用“动听”就是在读《关关雎鸠》《蒹葭》类诗时,仿佛有钟磬同歌,余音在耳,缭绕不绝。更觉其美的是读着读着会遐思缥缈,仿佛神思远去,追慕诗中的情景,随诗意徘徊,婉转,留恋不已。也许所谓诗能移情,怡性,动心,致心旌摇荡,深味其间如庄生梦蝶,有情忘我吧。      欣赏入诗,是一种心荡神随的感觉,与诗情俯仰,悲喜共情,唏嘘感染,完全进入诗里的世界。这是诗歌摇情宕性,引人共鸣的结果。一种愉悦,淡淡感伤,寂寞如落,慨然与志,或情逸思远,或热泪盈盈,或拍案而起,或凝神深患.....无不是诗歌“抒情言志”直抵读者心灵的结果。诗歌的艺术性在这里,诗的魅力在这里,生命需要诗歌也在这里。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读诗的时候,能够收获这样纯净其心过滤其情弥坚其志宣发其郁安其烦忧等等不一的感受。听一琴曲,如《胡笳十八拍》能感漠漠胡边,孤雁哀鸣;与子诀别,心碎欲绝;远道杳渺,长思悱恻那样复杂沉郁悲怆之情;聆听《云水禅心》就会心定神闲,涵淡如悟,无悲无喜,简静如泉,心神成缈,怡然云石,空谷无迹,情感无张无驰,云水自照相宜。其实读一首好诗,感受其间的情感美,意境美,音韵美,情景美,与欣赏音乐,山水画,书法,戏曲,话剧,电影等艺术是一样能得到心灵的唤醒,情感的复苏,甚至情节的再现。但诗歌在意境的化成,意味的悠长,情景的呈现,联想的丰富更胜一筹,更能调动欣赏的能动性,洞开思维,带来簇新适情的独特感悟。赏者不仅可意会懂得诗人的情感,也能借助欣赏发掘自己的意志,如情感的经验,真理的认知,先验的感悟。心领神会,生发无际。诗歌欣赏除了解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欣赏者共鸣共情中得到二次甚至多次的创造。欣赏才能确立,完整。这样的欣赏,你有吗?这样的可能来源于哪里呢?不然诗歌对于你还有什么意义?
    显然“读不懂”,就无法深入作品;就会失去基本的把握,无法欣赏又如何能有所获,能共情共鸣?读诗就成痛苦的一件事了。对于诗歌的意象化,就会抵触,甚者就会逃避,更甚者就是攻击,不入流者就纠缠胡闹,肆无忌惮地毁誉了!
    《诗经。秦风》中有一首《蒹葭》,为大家耳熟能详。三叠成唱,脍炙人口。在漫长的岁月中,传唱吟诵至今。其情彩,其音韵,其意境,为历代诗人所折服,所感叹,所留连。无疑是美的,情思幽渺,情形迷离,情景交融,情彩斐然......这多“情”,是感而知的,感是意会是联想,是感悟是再现,是阅读欣赏的同情共景,进入意境氛围之后,自然而现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历来多解,或说追慕寻找贤人,或说爱情,女子追觅心中的女子。其实只当一曲情歌最为适宜,陕甘秦地的花儿与信天游之古风。是一首诗,更是一首歌词。逐本求末地解读这首诗不是本作的目的,是借这首古老的诗歌与读者分享,这首作品的美来自哪里。感其美而知其美,就构成欣赏。《蒹葭》的表达,使用诗经中常见的“兴寄”手法,把暮秋时节的景色与男子追觅情人,“上下求索”而不得的落寞惆怅,贴切自然地结合于一体,达到情景交融,透过细微的时空推移,呈现出如梦似幻的情形,在情与景,形与意参差摇曳中形成萧瑟落寞惆怅的意境,是可感可触可意而打动人心的。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是诗歌的起兴,也是诗歌交代的时节的情形。河畔抽穗尚青的芦苇,葳蕤茂盛,在暮秋时节里随风摇荡,秋夜凝结的露水,随着太阳渐渐升起,结成的霜花,一点点融化,湿漉漉地垂在芦荻的叶面上。这样的景色为我们所熟悉,芦花轻摇,苇荡披靡,点点寒霜,化作露水,滴在秋叶之上,从苍苍萋萋采采,为霜未晞未已,鲜明地感受到冷峭的河畔,秋意深沉的意味,寂然落寞的氛围就会在字里行间油然于心。它唤醒了我们的记忆或经验,触动情思感受暮秋的意绪,成为本能的意会。三节起兴的部分,所变换的词语,也不是简单地附和。苍苍更从深秋芦荻色彩上给以视觉的关照,苍青肃然;萋萋以形貌再现,迷离摇曳;采采而具精神,弥散而自然。为霜是凝结成霜,给秋露以形和质的具象,且可感觉洁白苍茫的情绪;未晞是太阳照射下还没有干的露水,到未已就是露水还没有消失尽,可在这样的变化中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推移,这与男子逆流顺流追逐寻找“伊人”的情形多么相符而熨帖。
     三节的第三句都是“所谓伊人”,点名诗歌相统一的主题:所要追寻的心上人,是不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在画面中鲜明聚焦,突出于不同的场景,这样的表现,能让我们感受看电影般的情形,无数镜头场景的推移中我们依然关注的是主人公的故事情节与命运,就是“蒙太奇”带来的效果吧。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就是都不在眼前,是距离,一层纱,可望而不可及。水的中央,在对岸与水草相接的河畔,在河水里小小的沙地,扑朔迷离,若远若近,缥缈无际。这样难以相依相偎的心上人,是不是更让诗中的男子神魂颠倒,辗转反侧,上下追寻呢?其情可感,读者之心不也是随之往来翕忽,追寻无度,如深入其境,为之心旌摇荡,惋叹而怅然若结。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诗中的男子在河畔逡巡无数,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徘徊寻觅的情形如在眼前。形象的表达,把我们带入这样的情形,实际是表述思念的情态,“寤寐不得辗转反侧”,“上穷碧落下黄泉”,不正是相思弥深,追慕无度,山水迢遥,怅惘无绪的行为表现吗?生动准确的表达,唤起普遍的情感经验,达到同情共鸣,这远比直接去表述相思多么苦,更加幽婉动人。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变幻最后一个字,极言相见的困难,这里就可以脱离河畔溯洄找寻的据实,是”道阻“,就是”所思在远道“,山重水复,路程遥远险阻崎岖,不能与心上人见面而相思难耐,徘徊不安。同样这里也可意会,难于与情人乡间的其他情形,比如:缺少媒妁之言,没有鸿雁传书,世俗家族的偏见,当然是预想可能的情形,至于当时社会情形,我们宁愿相信那时男女爱情自由而美好。宛在水中央,水之湄,水中涘,是缥缈迷离,不见得是”伊人“的躲闪或不断的迁移,实在是相思之人,难以安放情怀,心弛神往,而又难以自持,不能美梦成真,若神思恍惚不定的情态。而把”所谓伊人“长焦短距地,不断想象在河的对面,河水与水草相接的岸畔,及河面深处的沙洲,更显”佳人难再得“,可遇不可求,给人留下无限的怅惘与惋叹。
     无疑《蒹葭》是迷人的一首千古绝唱。说其迷人,是足以让读者神魂出窍,随诗情心旌流宕,而失去自我;说其迷人,是诗中情态恍惚,摇曳不定,恍然梦境的感觉,美轮美奂;说其迷人,在于诗中画意迷濛,缥缈苍远,情思朦胧,意境亦真亦幻。这样的感觉来源于形象化的表达,意象化的呈现,在情与景,意与像,综合构建出的意境中,诗中鲜明生动的物象和意绪不断投射进我们的心灵,达到心领神会,交相感应,所形成的”情场“同频共振,相互移情通感的结果。当然离不开读者的想象,意会,呈像,感觉的深入。诗中暮秋时节的景象,蒹葭,白露,水湄,所谓伊人,都因为抒情而成为感情色彩浓烈的意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道阻且长,在水一方的情形也都不再是单纯白描的情形而是鲜明的情态化组合意象,复合暮秋之景的萧肃之意与思心徘徊的怅惘落寞之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飘忽不定形象,忽远忽近的情形,给人若即若离朦朦胧胧的距离之美,迎合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可遇不可求又忽隐忽现如梦似幻的审美感觉,正是所谓欲罢不能,欲收还纵扑朔迷离的情感状态。
     这也正是中国诗歌含蓄优美,以情入景,以意立境的典型特征。拒绝直白,欣赏以可感,可意会,通过联想感味领悟而审其美;感其情,悟其真,意其境,自然都附骊于作品的景态,形态,意态,需要读者能动地深入,在联想意会的过程中达到审美,在关照诗歌本身的同时关照读者本身的经验,判断,直觉与理念,最终交通心灵,升华更加和谐的意志,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打开欣赏诗歌的门径。
   读现代诗歌需要同样的欣赏力,深入作品中,感受诗人情思的脉相,透过意象的表面调动联想与文化的经验推演出情感与理念的一致,去把握作品精神的实质。只不过是从传统的单向思维或双向思维进步到更为多层多构的情形之中,建立起读者与作者与所呈现的意象之间更多可能思维模式,这与人类心灵在社会进程和无限丰厚的文明积淀之间空前丰富多姿多彩相关联。诗歌利用可塑的语言文字把情感思想意志化地附着给具备多种概念与判断的意象中,带来深层多变的审美,是一种无限可拓展的艺术表现力。自然这是进步与进化的,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及文明的发展相一致。
    这里愿意以本人的几首小诗,作为原创的展示,只作欣赏的借鉴,诗友可体会。



周塬

问候吧,夜多寂寞
温暖的呼喊,绵延着回声


醒着,或已睡去
需要照亮梦儿来时的路程


请不要介意我捧着的手
只想接住你眸中跌落的相思



存在

周塬

死亡是不是存在
河流一去不返

世界倒下,只留下思想者
行走的拐杖


诗的感叹

周塬

唐朝的时候,我尚年轻
与李白对饮
笑老杜,生活
比马蹄还瘦

如今我老了,总是回望
长安的酒肆
江南的草烟
浑身的骨头换不来
二两酒钱

写诗的贫民

周塬

我当死去,那样
可以专心为诗

可是——我
必需千疮百孔地活着

为找寻湘绣  蜀绣  苏绣
三枚最初的花针

为我心中的女神  编织好
最美的霓裳

看她   在人间回眸微笑


小诗一首

周塬

我与影子对弈
收官   没有胜负的一局
让打劫永续
直到棋盘无子
心无疆域

瓷上的梅花

周塬

总会想到黛玉   咳碎的心
绣进丝帕

岁月那么白
你的肌肤那么白

我在水白的日子上写诗
像再一次亲吻   你的胸间

那枚朱砂

找不到的形容词

周塬

红尘的深处,没有
找到——
     洁净
     宁静
     淑静
     娴静

其实,庙里没有
心里,也没有

实词里没有,注定到
虚词里
形容词
半实
半虚

像一扇没落锁的们
远方,灯下的人

冬天的颜色

周塬

列国偃旗息鼓,铠甲
从西凛冽

战袍如银蟒,万紫千红的马蹄
将破冰而起

作者: 周塬    时间: 2015-11-7 17:24
韩先生对诗歌的晦涩难懂所持的观念与周塬是一致。晦涩的意象构不成诗歌的本质,而流于文字的表面,这是典型的西方现代派在中国诗歌残留的痕迹。甚至对于用像艰深的作品也不为周塬看好,因为它远离了诗歌欣赏的可能,这里是一个本质意象,表面意象或为意象而意象,以及意象化表达度的把握的问题。在不否定意象化是中国传统诗词和现代诗歌普遍的艺术表现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交流:

从波德莱尔以“波西米亚人”的视角,透过工业化城市,以巴黎为背景的意象化;以工业城市化带给人类意志化生存,表现荒原背后的文明为意象的艾略特,从诗歌精神上是本质的诗歌意象化,是主题的意象化。前提是具备了这样的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人们从物质化的人性来反观本质最初的生存意志,来表现“一切的获求都不是生命的所需”。近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当下依然不是那样的生存背景,这样主题的意象化嫁接到当下现代的汉语诗,是牵强而失去根本依附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场景,这是导致很多诗人模仿西方诗歌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根本原因。周塬所提出的意象化从最初就是根植于汉语为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所综合体现出的意象可能,是民族文化基因似得的传承。这可以追溯到汉字创造之初会意字联想意会的功能,追溯诗歌初始人们从简单的比兴托物抒情这样含蓄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意象构成中国诗歌抒情的特质,应该说是西方的现代派接触到中国传统诗词,借鉴了这样含蓄的艺术形式而逐渐形成了西方现代派的意象化的表达,但可以肯定把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放到波德莱尔艾略特及庞德时代,从意象的层面揭示出西方工业化所导致的人的物化其背后的生命本质或人性,从而形成艺术表现形式与生活生命本质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到达了精神的统一,是成功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论断,因为艺术本质的精神是不分种族国度及社会制度的,各民族纯粹的艺术在与世界融汇过程中依然会保留下其特质的部分。落实到诗歌的意象化表达,就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象自然就会携带不同文明的基因,简单的嫁接或直接的引用是危险和无效的。

周塬所作的努力就在于让现代派意象化从留洋回来回归到汉语与中国这块母亲的土壤,所提倡的意象化不是简单的现代派,不是舶来的意象形式,是民族艺术表现形式所根源的传承与发展。所提出的语言的创造性也在于随着时代的进步,让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本质特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拒绝西方现代派对诗歌及其他艺术领域,因为模仿或照搬抹煞与掩盖了真正本质的中国艺术。然而我看到的只是众多不能分辨这样本质意味而曲解和诬陷盲人瞎马似得议论,我不知道这些人到底对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西方现代派艺术了解多少,这样断章取义不知所以地攻击破坏,到底意味着什么?一方面不可能根本肃清西方意象派对汉语诗歌的侵入似的影响,一方面不能促进现代汉语诗歌实现真正意味上发展和进步。所导致的迷惑混乱将严重制约新诗的发展。就是这样盲目跟风的一群,破坏者,一味去强调诗歌的口语化,简单化,“读得懂”,显然是缺少探索创新意识,而把现代诗歌引向倒退与没落,从而真正失去艺术性。这不是民族性,人民性,是庸俗平庸和保守的,看不到任何创新与进步的死水。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