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余燕双访谈】诗歌不在庙堂,而在草莽,远在江湖
[打印本页]
作者:
楚天之云
时间:
2011-11-1 13:54
标题:
【余燕双访谈】诗歌不在庙堂,而在草莽,远在江湖
诗歌不在庙堂,而在草莽,远在江湖
余燕双,一位近些年名声鹊起的诗人,
自
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写作,能坚持至今已经很不易,尤其这两年来,名字频频见于各文学刊物,他的诗歌有着其特有的内在的质地。今天,感谢燕双百忙之中接受大家的访谈,让我们有幸一起走近诗人,走近诗歌。
张惠芬:
有人说,对于诗歌而言,词句的雕琢并不是最为重要的,文字只是诗歌的形体,更重要的是气的贯注,使诗鲜活灵动的是诗的灵魂。对此,请问燕双,您的诗中,是怎么处理形体与灵魂的关系,您认为,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余燕双
:谢谢惠芬
站长
所提的问题。
我认为诗歌的语言,词句的雕琢与诗歌鲜活的主题是一个哲学命题,是量变到质变,再到升华的过程,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有个成语叫“独具匠心”,是指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
,
也是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想每个诗人都要经过这个
“
匠
”
的过程,注重
过
诗歌技巧,
注重过
诗歌语感,注重
过
诗歌形式美。
对于诗人来说,语言是一种手段
,
诗歌的本质绝非语言。语言在诗歌中,只是诗人拿来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曾卓说:
“
语言就好比起跑线上的始点。如果诗人单纯地在语言上下功夫,无异于在起跑线上原地踏步。
”
相比与
“
诗到语言为止
”
,我更接受
“
诗到语言为始
”
。只有把语言当成起点,诗歌才能够走向广袤的天地。一个诗人只有游离于语言内外,才能够不断地
尝试,不断地
创新
,诗歌之树才会永远长青
。
美国解构主义哲学家、耶鲁大学教授保尔
·
德
·
曼《阅读的寓言》上说过一句话:
“
当我们在语言里听到歌声,我们能从中找到存在的和谐与世界的美。
”
因此写诗需要形象思维,需要想象力,但更需要悟性,需要诗魂。而悟性不是胡思乱想,它需要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先看看
“
形象
”
这两个字,先有
“
形
”
而后才有
“
象
”
,有了
“
象
”
才会产生
“
意
”
,才会产生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灵魂是什么?个人认为,诗歌的灵魂是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心声,它是我们所要抒发的情感,所要表达的思想
,是人性中最真善美的东西以及对生命、大自然的彻悟。
诗歌的
技巧只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是诗歌的基础,但绝不是诗歌的灵魂。无论写文章还是写诗歌,最忌讳的就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诗强说愁,没有真情实感的文学作品如
塑料花
,是没有生命力的。当今社会,人们价值观
已经
沦丧,思想浮躁,道德滑坡,天人不合一,环境
毁坏
,确确实实会贻害
到
我们子孙万代
的
。因此诗人
就
有义务不断地向人们
敲响警钟
,
提醒人们对
现代化本身
思考,希望人们醒悟过来,
对物质的无限欲求
是
不能给我们带来
永久
幸福
的,该还还是要还的
。对数字的膜拜是一个为祸甚烈的现代神话,也是现代化最严重的精神后果之一。
因此,诗歌
要担当
起
呼唤社会良知的责任。
其实,形式和灵魂并不矛盾,都是对诗歌真善美要求。从来没有一种完美的形式是和
卑鄙下流
的灵魂联系在一起的,
也
不相信灵魂有可能寄身于一
朵塑料花上
。真正的形式就是对内在生命体验的恰如其分的表现。
在
诗歌创作中
,我
灵感
时有时无。
来时
可以
顺着自己的
思绪
一挥而就,
或
对感悟中的景物及事件进行
简单的记录,先打好
草稿
,
冷却一下
。
之后
再
去审视自己的诗歌,不断地修改,最大可能的把握诗歌的准确度。也就是前人说的
“
推敲
”
,杜甫能够
“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贾岛可以
“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
何况吾呼
?
作者:
楚天之云
时间:
2011-11-1 13:55
张惠芬
:
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您的创作哪个影响更大?
余燕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光辉灿烂,她已深深的扎根于我们中华儿女的心里,融入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肉之中,他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是
与生具有
的。
可以这样说
,
我是
保皇
派,
采取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方法
。
因为我出生于文革前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荡然无存。家庭教育中也许有一点点,那也是零零碎碎的。至于
我具体接触传统文化
大概
是
在
1979
年上师范
以后
,
当时
受
到
著名小说家洪禹平先生的影响,接触
了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特别是
传统文化中
的天人和谐、自强不息的思想。那几年我如饥如渴,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那时候
也就尝试文学创作,
尝试向有关报刊杂志
投稿
(功力不够,都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
198
1
年
参加
工作以后,接触到西方文化。开始读
一些
西方哲学,以及西方哲学史,喜欢上了尼采、叔本华,后来又看佛洛依德的书。同时也阅读了歌德、普希金、雪莱、拜伦、泰戈尔等人的诗歌。
可惜
他们
东西只是
像一块块
石片
投进我的
诗绪
里,只是一点点涟漪罢了。后来
也
吸收一些现代派理论,如意象派,美国的自白派等,丰富自己的创作思维。
我想,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强调
“
诗言志
”
、
“
文以载道
”
和
“
天人合一
”
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而西方崇尚个体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只是适当吸收其营养,达到包容兼蓄的目的。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入我的血液
,骨髓
,西方文化对我的影响
并不是特别大
。
张惠芬
:
您是属于交际广泛的那一类呢?还是深居简出、木讷内秀的那一类?您是否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别人如何评价您的性格?您的性格对您写诗有多大的影响?
余燕双
:这
两种性格在我的身上不是泾渭分明的,
都有
那么
一点
,是交叉关系
。如果遇到
像惠芬站长和论坛里这么多志趣相同,喜欢诗歌,又
知心
的
朋友
,我是很喜欢交往的。再如果抽一支烟,干一杯酒,我偶尔可能
会放浪形骸
一下,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
。
但在
现实生活中
,由于今人的价值观念不行了。你想不管白猫黑猫会抓老鼠都是好猫,一切向钱看,人与人关系就是赤裸裸的金钱、权利关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谁知。干什么事情,人们为了达到目而不择手段。因此
,我一般深居简出了
,隐居在自己的诗歌里
。
我
十分
向往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惜有许多套子
继续
套在我颈项上。别人说我温和,
但我
内心十分刚烈
,绵里藏针
。如果
某
一天
需要
我去
牺牲
,我可能
会
义不容辞的
向前冲
。性格对诗歌有影响的,所以我写的诗歌针砭时弊的多。
作者:
楚天之云
时间:
2011-11-1 13:55
张惠芬
:诗,或者说文学,总是在具象中蕴含着抽象,在诸多人物的命运中呈现时代的变迁和整个社会生活复杂的质地,于不同的生活方式中展示不同的精神生活。在您的诗歌作品中,这类题材不乏少数,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是有局限的,许多作家或者诗人为了写作去体验生活,那么请问,您的那些发现是偶然得之,还是故意去接近了那些你想要的东西?现在,您的作品大多是短诗,基本处于小制作状态,您
没
有写大诗(鸿篇巨制的那种)的打算?
余燕双
:朱光潜说:
“
文学要用具体的意象说出抽象的道理
”
;具象与抽象,原是绘画领域的两个表现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来源于生活,又不能复制生活,要高于生活的一种反映。具象
也
要经过作者的改造,选择与变形,在
“
似与不似
”
之间游离。抽象是间接反映生活的,它主要是反映诗人对社会,对生活和对历史思考的方式及其深度。抽象要通过具体的描写,才具有形象性
,才具有感染力
。因此,诗歌创作要理融于象,抽象依于具象,虚实结合,以致于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诗人李季说过:
“
谁疏远了生活,谁对生活失去了爱情,谁的创作生命就终止了。
”
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提供着
新鲜
的信息,处理这些信息是对一个诗人的起码要求。因此,只有深入生活,懂得生活而又能把握生活,诗意
地
生活,诗歌才有生命力。
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非常的世俗,甚至世俗到繁杂
、低下、下流,黄赌毒泛滥,二奶三奶比比皆是,像行尸走肉般生活
。好在我们还有诗歌
,
可以成为
拯救
灵魂的最后
一根稻草
。灵感源于生活,生活源于自然。我只是普通人,自然离不开生活环境。古代人生活讲究亲近自然,他们尽量不破坏生态平衡,让自然与人类
和睦相处
,吃穿用行都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
山高水远
,牛羊成群,到处呈现出一幅幅秀丽的画卷。因为有了美景,诗人的灵感才能被激发出来,写出的诗句才会妙笔生花。
然而,现代的诗歌远远不如古代,原因就在于我们破坏了生态平衡,使自己远离了自然,
把自己
禁锢在一个个狭小的水泥盒子中,
吟风弄月。
同时也禁锢了我们的思维。忙碌的生活让人们的心变得浮躁,渐渐失去了一份平静
,
一份悠然。因此,诗歌的灿烂与辉煌将遗留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我们的一段
共同
回忆。
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最好老师,源于生活的诗歌看似平凡,却又暗含着哲理。生活与诗歌是息息相关的,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就不会创作出优美的诗句。所以,请我们保持一颗纯洁的心,仔细品味生活中的真谛,为我们的人生书写出一首美妙的诗歌。
如果我没去过南麂,就写不出
《蓝》
,如果没去过厦门就写不出厦门的
《莲花街》
以及莲花姑娘了。
由于我喜欢短诗。长诗可能是在大学时期被老师逼着背诵《离骚》背诵怕了,留下后遗症,至今没有治愈,所以
基本处于小制作状态
。我认为现在写长诗的最佳时期已经过去了,要说就说屈原们吧,他们那个时代是创作史诗的最佳时期。现代社会我认为还是写短的好,像七绝,或像小词、小曲一样短短的几句,足够了。我性格耿直,不喜欢唠唠叨叨的,冗长的诗歌。另外,写长诗要花时间的,我是上班族,等退休以后看看情况怎么样。
小佛
:
三年前见到你的名字在各个诗歌论坛上出现,印象中你是个勤奋的人。
{
说实话,那时你的作品还很稚嫩,现在大有所成。)你就像着迷一样不停地写啊写啊,是什么原因使你如此不倦地创作?
余燕双
:小佛,你好!谢谢
你
的关注!其实
我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初就
开始学习诗歌创作
了
。
师从温州的叶坪、余力等先生,曾
在《诗神》、《飞天》、《西湖诗报》、《东南诗报》、《温州文学》、《温州日报》等报刊发表
了一些
诗作
,也获得几个诗歌奖(湖南的丁玲杯、陕西的大学生诗歌比赛、温州的海螺杯等)。
到了九十年中期,
一方面
由于工作关系,另
一方面
看不惯
平时
与我比较
要好,背后又
尔虞我诈的
一些
诗友。一气之下搁笔十几年,断绝与诗歌
以及诗人的
所有联系
。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沉溺于酒,
喜欢
下棋
、
打牌过日。到了
2008
年
10
月,经不住友人
吴永远的鼓动
,
才
开始触网,
重新
回到诗坛。
在这里要谢谢吴永远了,他是散文作家,是我的好友。
记得当时不会打字,电脑不会操作,我边写博边学电脑,
很快的一个人沉浸网络,
独往独来。
但搁笔
16
年
以后再
上网,
已经
基本不会写诗了。
但我不气馁,坚持每天
上网,不停地练笔。到了
09
年下半年,看看自己的诗歌有了一定的进步,
就
开始向报刊投稿
。接着,
开始在有关诗歌论坛
溜达溜达,就
留下自己的
足迹了
。
以前
与我同时期学习诗歌创作的温州诗友,现在名气都很大。其实
我
是在赶路,
相信自己
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失去的
16
年光阴
弥补
回来。
作者:
楚天之云
时间:
2011-11-1 13:56
徐佃龙(诗海无涯)
:
余老师您好,我是徐佃龙,座谈会我的问题是“您对当今诗歌艺术的发展前景有什么看法?”,呵呵,希望您提前准备,谢谢。
余燕双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造就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有人说诗歌死了,我说诗歌永远不死。
读初中时,
清楚的记得
“
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
”
,像火山喷发,唤醒了五四以来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国民精神,显示了
诗歌最
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与穿透力。
当今是个多元的社会。一方面新诗在强大
的
媒体面前已经呈现
颓势,越来越呈
边缘化
趋势。
有一些诗人缺乏一定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抛弃传统的道德水准,为了满足少数人的低级趣味的要求,甘心堕落,创作了一批批低俗乃至下流的作品,
违背
“
人类灵魂工程师
”
的称号
和诗歌厚德载道的传统
。搞圈子、拉山头,党同伐异的现象屡见不鲜,诗歌群体
之间相互
排斥
,甚至人身攻击
,这是文人相轻的民族劣根性在中国当代诗坛的典型体现。
具体就不必细说。
另外,
我们
有些
诗人
被豢养着,寄居别人屋檐下,脊梁骨不直,身上缺钙,不敢像鲁迅先生那样
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淋漓的鲜血。每一次
的
自然灾害,那么多
的
弱势群体。以及环境恶化、人们道德沦丧,还有黑社会、黑煤窑、吸毒贩毒,地沟油、毒大米,
“
三鹿毒奶粉
”
问题等等,
大部分
诗人为什么会熟视无睹呢?
保持沉默呢?
面对灯红酒绿与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面对金钱与权势的强大,可总是难以唤起诗人的道德和良知。
还好,我们已经进入
网络时代,广大的诗歌爱好者
、民间诗人、草根诗人
有了参与诗歌的
机会
。论坛、博客、群圈、民刊、网刊这些平台,
如雨后春笋,
为诗歌的欣赏交流提供了
官刊之外的,最
迅捷的便利
,也为未来诗歌再次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所以我要说今后中国真正的诗歌不在庙堂,而在草莽,远在江湖。
国家不幸诗家幸。至于诗歌如何走出低谷,我觉得假如发生
一次
大的变革或有重大的事件发生,
给诗歌提供导火索,那么诗歌
自然会像岩浆一样喷发
出来,势不可挡
。
今后诗歌发展的困境与
机遇
共存。由于诗歌网站的兴起,将打破诗
歌
刊物刊号专利资源的垄断,既开了自由发表言论的风气
,
又为年轻诗人发表诗歌开辟了
平台。只要我们沉潜下去,尊重客观,充分发挥诗人的主观能动性,淡泊名利,有可能
重
新
塑造良好的诗人形象
,
网络诗歌
就可以
成为诗歌发展的
主流。
网络诗歌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将远远超过了纸介诗歌。
那时,
诗人
们走出象牙塔,去
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活和生存问题,关注乡土本土经验
,抒写出比汶川的
地震诗、
再早点
“
非典
”
诗、
以及温福的
高铁诗
等更加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诗歌。诗人们
在诗的艺术形式上,
将
新诗与传统结合
,创作出
新的
,富有想象力的,语言高超,有诗味、有内涵、意境美的传世之作
。
所有执着于新诗创作的
朋友们,要
端正自己的诗歌创作态度,去掉浮躁和功利心态,以严肃与纯粹态度来从事诗歌创作,
回归诗歌本身
,新诗
应该会有美好的未来。
夏殇
:
我的问题 是关于诗的批判和自我批判
,
还请老师不盛赐教
余燕双
:
夏殇,你好!
“诗歌的批判和自我批判”也可以是说诗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我认为
在当代诗歌研究中,一直比较薄弱。迄今为止,诗歌批评还
没
能建立起一套相对的标准,大多数“标准”只不过是个人趣味
爱好
而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至今尚无定论。
不好意思,
我很少写诗评
,到了桃源文学论坛以后
偶尔写点而已。严格说来
那些东西
不属于批评,只是一种
读诗
的随笔之类。至今
还
没写过与自己有关的诗歌话题。但是,我还是经常看别人的诗论,可惜真正有质地的论文很少。
现代人的关系学很“繁荣”,一张张关系网无时、无处不在。我想比北岛的《生活》:网,还厉害得多。个别
诗人、诗评家
不是靠诗歌文本说话,而是
拉山头,搞帮派,勾肩搭背哥们相称
。
批评时候
不
说真话
,说套话,甚至说假话,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牛头对不上马嘴,
互相吹捧,抬轿子吹喇叭
。
这样的诗评比比皆是。另外
有些先生皮袍马褂的,写的
诗评四平八稳的,八股腔,
一副道德说教的样子,
见解平庸无奇,观点陈腐,还以文学
卫士
自居。还有一些小题大做,
带金边眼镜,
故作高深
状
,
假洋鬼子,自己还吃不透西什么
理论
,现买现卖
,故弄玄虚,
把水搅浑。他们
打着各种流派的
大旗
,把
明明是很简单的
问题
搞得
复杂化
了
,贻害无穷。
作者:
楚天之云
时间:
2011-11-1 13:56
淡水
:
燕双先生
:
您好
!
您的诗歌现在可以定性为余燕双诗歌风格了
,
十分喜欢您的写作风格
,
有一种说法是
,
痛苦与愤怒出诗人
,
很想知道您的诗歌是如何产生的
?
您是在什么情况下酝酿感情的
?
构思前需做那些准备
?
我的提问或许稍显肤浅
,
但喜欢您诗歌的朋友一定和我一样
,
有兴趣知道答案
,
谢谢
!
余燕双
:淡水好!只是雏形罢了
,应该说
我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风
格
。谢谢你的关心与支持
!有人说
“
愤怒出诗人
”
,“痛苦出诗人”。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岳飞在《满江红》中的怒发冲冠
”
;面对黑暗,鲁迅写了
“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
。打工妹诗人郑小琼说,
“
没了疼痛感,诗歌便没了灵魂
”
。愤怒与痛苦是诗歌的
孪生兄弟
,中外许多诗人在黑暗面前以诗歌当做利器,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
佳作
。
但是,
愤怒与痛苦只是诗歌创作的
接生婆
,
诗歌创作
必须
还要
有诗人的潜质与天赋,否则,再愤怒再痛苦
只能去挑楼,十七跳,十八跳,
也成就不了诗人。
我的诗歌慧根不正,潜质也不好,主要是靠勤奋,勤能补拙。另外我有正义感,每天
喜欢上网
浏览
,
可
看到的大都是负面的
,如
天灾人祸
啊
,人
心
的堕落
啊
,腐败
啊
,
还有
贫富分化,弱势群体,生存环境。
这些现象都令
我
十分的
失望,悲观
,
也出奇的愤怒
。遗憾的是
我一介书生,
两袖清风,
只能把愤怒与悲观
的
情绪写入诗歌,
仅仅
希望能唤起一些人的良知。
我如果不写诗歌,也会写快板、三句半的。
一般情况是在晚上构思,写诗的。其他时间如有
灵感来了
,
我
就
临时
记下几句,或几个词语,或一些片段细节,
能
大致勾勒出来
最好
,晚上再写。
有时开会,坐在台下天马行空,有诗兴了,那创作出来的诗歌一般会比较好的。别人厌恶会议,我不怕,一举两得。在
构思前
,一定
要对一些具象或具事有所感悟,才
能
写。有时
也会
硬着头皮去
写,权当
练笔
罢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我几乎保持每天晚上都
有
动动笔
的习惯
,活跃一下思维
,写一首诗歌。
如果一个星期没练笔,就
怕
生疏掉。所以,我
非常
推崇熟能生巧
这个成语
,依靠勤奋,一点一滴,蜗牛一样在这条路上爬行。
朱丽华
:
余老师的诗歌,虽然简短,但立意新颖深刻,不容易被人模仿。请问余老师是如何做到的。
余燕双
:
诗歌
是一种具有浓厚思想感情和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体裁。按照形式划分,
诗歌
可分为长诗、短诗、微型诗。由
于
生活节奏加快,媒体业发达,人们接受的
资讯瞬息万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人
就
提出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
,时间就是金钱的观点。
因此,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我摒弃了长诗的创作
欲望
,也不阅读长诗
。白天上班,晚上分担家务,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
,
因此就
没
有
精力去研读长诗。长诗
还是交给
专业诗人
吧
。
况且,整
个
中华诗歌史,唐诗、宋词、元曲一般都是短的、
也
能够流传
至今
。床前明月
光
,三岁小孩也能朗诵。
长诗
如《离骚》
,
我年轻时
背诵过
,
到
现在也仅仅只记住其中
的“路茫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寥寥
几句。我写诗追求
中国老
女排
精神,讲究
短平快,
再
加一个
“
准
”
字。
诗歌
有
它自己
的
共性
:
就是
高度
的
概括
来
反映
现实
生活;大胆而丰富的想象;饱满而强烈的情感;精练而和谐的语言。
现代
诗歌可以立意,
也
可以
无
立意。诗歌的立意不象小说
散文
那样严格,
有时只
是一条线索而已。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个瞬间的事情
。有时
脑子中诗句
刚出现
,立意
也跟着出现了。有时诗歌立意
的产生
,可能
仅仅是几个字或者几个
词语
。
诗歌创作又有它自己的个性。
我的诗歌除了写瞬间的个人感受以外,大部分会有明朗的或隐约的
立意
。我
写下的
诗歌
要求
有时代性,关注现实,关注人民的心声、
要有
民族的感情。
我写作大都采用
以小见大,
隐喻、通感、夸张、变形等手法,并以口语化的,诙谐、幽默的语言来
阐述自己对世界观的看法。尽量做到出其不意,先声夺人。
诗歌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天然去雕饰,物我浑然一体。现在我达不到,因为我的诗歌里留下了太多的匠工痕迹。
我的诗歌是不易被人模仿吗?我认为不是不易被人模仿,而是还不具备被人模仿的质
地
,
激不起模仿者模仿
的
欲望
,
也
就不可能出现山寨版
的余燕双
了。
作者:
楚天之云
时间:
2011-11-1 13:57
楚云
:
我的的问题:
1
、对于社会丑陋对民生发声,容易流入口号化,谈谈你是怎样进行艺术传达的,可不可以归纳出几个技巧?
2
、作为桃源新诗群主将,谈谈你对新诗群建设的意见。
余燕双
:
诗歌的口号化一直陪伴着中国
的
诗歌一路走来,特别是
到了
民族危机时刻,口号化诗歌就
占据主流位置
。其中出现
过
几个高潮,
第
一个是五四运动
时期研究社的白话诗
,
第二
个是
抗战
时期
解放区及部分国统区的救亡诗
,
到了
1976
年天安门诗歌运动
口号化达到最高潮
。
之前,
由于意识形态的强力干预,新诗出现了形式上的封闭和技艺上的偏狭与倒退,主流诗人的写作大都被拘囿于概念化和口号化的藩篱中。
后来
朦胧诗的出现
就
是一个
节点
,诗人们找到了真正的诗歌精神
。1986年诗歌大讨论
以后
,又
呈多元化
趋势
发展了。
我的诗歌创作继承了中国现实主义
道路
,
吸收现代诗一些技法,
关注自然、直面现实
,反映社会民生问题
。
但这种诗歌不小心会破坏诗歌的美感、诗歌的形象以及诗歌趣味,很容易变成直接去注释自己的观点,陷入概念化的陷阱。
楚云
:如何逃脱诗歌的概念化的问题呢?
余燕双
:我
一要吸收中外诗歌创作的精华,古为今用
,
洋为中用,学习现代诗歌的创作技巧,丰富自己的想像力,运用“通感,幻觉,蒙太奇”
手法,选取一些
零碎的情节
,
或片段或场景,努力使
自己的
诗歌
是
有血有内
的
,
希望能够
打动读者
心灵
。
最后我再放弃
技巧
,学习
武功一样,
达到
无招胜有招
的最
高
境界
。二要注意诗歌语言。诗歌的语言
力求
精炼而且要有张力,
吸收大量口语入诗,要有
诙谐幽默感,
句子
要
求
短小精悍,不喜欢冗长拖沓
,不喜欢散文化倾向
。同时要求
自己的诗歌有
内在的音乐感
,
读起来可以朗朗上口。三是我常用的诗歌技巧大致有象征,暗喻隐喻
,
虚实结合,以小见大
等等
。还
适当运用一些
诗歌的辩证技巧,如有与无,形与神、藏与露、似与不似、夸张与写实,疏与密、曲与直等等
,努力打破写实诗歌有骨无肉的藩篱。
对于桃源新诗群建设方面,我提一下几点意见:
一要原生态性。二要关注自然,以及人的生命意识。三要兼容并蓄,有多样性。四要提倡回归,剔除修辞或过度修辞,避免修辞对语言和诗意
造成
的伤害,尽量减少技巧,让
诗歌
回到原态。五是语言陌生化,尽量淡化语词的习惯性,通过隐型语言,来释放和形成
“
诗场
”
。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