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O6 @* i/ u0 P3 G1 { % v x5 Z# P/ L2 S+ G ' ^, h' B! m3 T0 P
" F3 k$ v+ b; |, y: F
此六部鲁迅传记,各有所长,刘再复合著本学术性强,思想独特、深刻;吴中杰本内容详实,详略得体,挖掘史料颇多;朱正本考证功夫尤其到家,对鲁迅作品熟悉程度如数家珍,可谓“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而许寿裳是伴随鲁迅始终的友人,与鲁迅过从甚密,其记述真实性强,可参考的地方较多;陈漱渝本字数较少,记述多而评论与考证少,学术含量较低;张梦阳本人也算是研究鲁迅的知名学者,总之是各有千秋。我主要推荐前三部,因前三部学术性强,文笔流畅,毫不晦涩。再者刘再复本人学术功底非常深厚,朱正两次参与编辑《鲁迅全集》第六卷,对《鲁迅全集》的正误做了不少论述的文章,而复旦大学出版的吴中杰分别评论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书信的本子更是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后三部也各有所长,可对比阅读。 : ~: B9 ~6 B/ o* d( Z" G3 v 3 F' Y+ [; k' r/ H- @, P. c" d9 o - a- b3 s6 l: v) J0 y' U8 z* n2 W( z3 Y/ T' `
14.《被亵渎的鲁迅》孙郁编8 u/ A, ~3 Z- A. ~& J% t& I) j
15.《鲁迅与胡适》 孙郁著 / z4 t3 y( @" D- @% U/ K; ?& U 16.《鲁迅与周作人》孙郁著 6 W3 T2 M; ~. O* I n 17.《鲁迅与陈独秀》孙郁著7 I- v8 s7 ]( c; h
18.《鲁迅与现代中国》孙郁著 4 w6 m5 k& F; \$ v8 [ q, G 19.《鲁迅忧思录》孙郁著 5 c6 @ R$ h* K4 v) A: k. y 20.《鲁迅藏画录》孙郁著 B( _; u0 n3 x& i; X Y
21.《鲁迅十五讲》钱理群著; _: l) {% v7 b( y6 p4 {! |
22.《话说周氏兄弟》钱理群著 8 j! ~# Q& Y2 D2 t0 M 23.《与周氏兄弟相遇》钱理群著7 ^8 \$ _8 W3 s7 ]% g2 t
24.《心灵的探寻》钱理群著 / _& D1 g1 k9 G7 r# r 25.《活着的鲁迅》钱理群著 - ~" w, m" J3 B2 P4 o # h) I3 t g. A' C ! W6 S- |( {7 K: ^( X 2 p) e: O- G. F: ~, R2 d* q
) A7 u8 Z. v6 i' j
鲁迅的作品以及研究鲁迅的作品我个人有近两百部,数字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我只是想说我喜欢鲁迅,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读鲁迅的作品已整整十年了,以上作品在鲁迅研究界影响甚为深远,当然已有的和读过的远不止这些。凭个人记忆随意而写,其他后面记起了再补。4 w; g0 W2 Q4 a. |/ H
7 S) D1 x" b2 g& J/ @$ o
% _* S. _$ I0 c/ X, E' p) a
9 e L; A8 ]7 _% N5 r0 H6 T" o5 Y 26.《文字后的历史》孙郁著 . O& D4 g+ x0 }. s 27.《走不出的门》孙郁著6 N* `! B0 ~% R, M7 c
28.《苦境——中国近代文化怪杰心灵录》孙郁著4 V4 F) k3 {1 u ~
29.《读木心》孙郁著 6 w% }8 y( J1 k& y, D 30.《百年苦梦》孙郁著 s i8 p1 W8 t( A
31.《文人的左与右》孙郁著 ! [# [8 ~/ T. B4 g- V( Q 32.《文人的胡同》孙郁著8 K7 f' m* ^5 U f5 t/ C0 T' [
33.《写作的叛徒》孙郁著- A* [! V! n+ _& j
34.《革命时代的士大夫》孙郁著 6 ?: j! v6 W9 Z
35.《张中行别传》孙郁著 & l9 O2 }% U/ Y& |- I: R 36.《混血时代》孙郁著 $ Y& Z. j6 q8 X9 k8 U 37.《在民国》孙郁著 # C9 i( Y: E" S. }& K
38.《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孙郁著 - t) i4 _5 r* g4 ^: N
39.《鲁迅书影录》 孙郁著 L5 v. T; G+ { 40.《周作人论》钱理群著 0 ~" ~5 L: _: e( M- ^ 41.《拒绝遗忘》钱理群著 7 x/ a. I- U( J2 K! L( J 42.《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钱理群著 @0 j: P$ A$ R/ m+ c! s% z 43.《压在心上的坟》钱理群著 2 f, r% L2 m' r! j H+ C/ i 44.《漫说文化》 (合著)钱理群, L k5 u, o. ]5 y% v" `# k
45.《致青年朋友》钱理群著 8 K' V9 r; N' s 46.《重建家园》钱理群著1 z. V1 X, ^5 _' U# _
47.《梦话录》钱理群著 8 W/ o0 }9 b' M# V- b 48.《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钱理群著 3 c; S5 o* r: T. H# U% L4 B# M 49.《我的教师梦》钱理群著& v$ d' C2 L6 m" Y8 i3 w5 p; a
50.《我的家庭回忆录》钱理群著 - G; u; }1 r* B/ u5 h- k4 ` 51.《做教师真难真好》钱理群著 6 H- N' } k( M {+ H4 c 52.《语文教育新论》钱理群著 : R% [8 v1 G8 \% ]% f6 W 5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钱理群) J9 o/ e( T- D1 m+ n- }
54.《静悄悄的存在变革》钱理群著1 V# T( l, Z8 e" P
55.《智慧与韧性的坚守》钱理群著& y0 {0 n/ A- m1 m& {
56.《与鲁迅相遇》钱理群著/ z% ?5 Y l- ]) _4 e5 p, k
% w0 v9 S( e& s: W* q' \" E
# y# b: n- O; S( N# Z# x $ l9 q" {, _# [# P
8 w9 @3 O: g3 V3 J 以上三十部是孙郁与钱理群的其他作品,有几部虽未读,但列出来了,只因个人过于喜好他们的作品,而且假以时日我肯定会去读,因此提前补录在这里。对于周作人,我读的并不多,兴趣也还没提起来,只因为鲁迅,我才对他做了较多的了解。有学者说周作人的作品好,甚至超过了鲁迅,认为不好的也各有说法,这不是我所要讨论的问题。孙郁先生从幸存者的五四学人哪里掘得了不少思想的灵光,他与张中行的忘年之交对他的治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有他自己所写《张中行别传》为证。他对汪曾祺的作品的偏爱,透过位“革命时代的士大夫”写了五四学人到革命时代已溃不成军,但余绪有幸奇迹般的保留下来。《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是他对那个大时代的追念。关于孙郁和钱理群,我的文字《略说孙郁和钱理群》中略有述说,假以时日,我会更详细的去书写他们。" D! M, ]6 ?! K/ `5 A; `
) y7 i0 o3 D9 [, `: a) {8 m* o- y
% v- W0 N9 d4 C G' `& q& u( H1 B3 h2 ?) m
《木心作品集》(一辑八种、二辑五种,共15卷); b7 E! S9 Q& @9 I
4 f5 u C, U, _' W6 ^+ m0 \+ F : k8 \2 v, z6 ~- K$ [( Q + c" ~( j4 q* Q& w 57.《哥伦比亚的倒影》 木心著& G8 s- L: x* n# }2 U) \3 {8 }" ^
58.《琼美卡随想录》 木心著 / B# q' M! }+ e( h l 59.《温莎墓园日记》 木心著 # h5 e' A& `6 a4 |1 U2 O3 U; X 60.《即兴判断》 木心著2 b! H) P- k- c+ h$ _4 o
61.《西班牙三棵树》 木心著: N7 m: z% e5 ?& R% z
62.《素履之往》 木心著 ' q6 `$ m" v V1 t v 63.《我纷纷的情欲》 木心著+ @0 z2 T6 n( M) K: n$ }1 o+ ?
64.《鱼丽之宴》 木心著 2 ^7 e" z+ x2 ]9 Q, F. U 65.《诗经演》 木心著 ; S, y! T9 q1 t$ s4 B- \9 ^
66.《巴珑》 木心著: \4 h* @, p% {
67.《伪所罗门书》 木心著) I8 g. P @! X) r* ^' M
68.《云雀叫了一整天》 木心著 ! C5 u0 y& t5 B9 D8 o 69.《爱默生家的恶客》 木心著& }( c G$ S! u) ]
70.《文学回忆录》(上下)木心 讲述,陈丹青 笔录$ g) w2 p7 Q: a8 c5 ?- ~
71.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 $ b2 X4 I3 H7 F$ b& Z( ^
h5 U4 t4 m6 P5 \1 `) N
- v9 w. x& O$ }( ?
; e4 i& P# M6 d& }
7 Y4 X( x6 R3 C p/ X 木心的存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例,我可以想象如果不要有文革将中国文化的命“革”去,中国文化的繁荣景象定会是另一番境地。而木心就是这没有被革掉命而幸存下来的少有的一份子。他的《文学回忆录》中谈论《红楼梦》的时候说“红楼梦里的诗词如同水草依附在水里”彼此为之增辉相应,如此新颖的奇思妙想将文艺的灵动表现的活灵活现,当然,这只是举其中非常小的一个例子。木心的文字总在平淡中让人能够灵光一闪,尤其他的心态是那样的平和,不追名逐利,这是他的文字之所以感人至深的原因所在。他不但精通音律,对绘画也十分在行,陈丹青就深得其真传,这样的师生能够相遇,真是彼此一生的幸事!对于木心,孙郁先生也是推崇备至,在肯定木心先生作品的价值上,陈丹青不遗余力的大力推荐,甚至毫不掩饰的说自己的作品在木心那里,简直就是一个小瘪三。还有陈村均给予十分高的评价,但孙郁就木心的作品专门写了《读木心》一书。一方面可以看出孙郁对木心的文字的喜爱,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是透过张中行、汪曾祺、木心等在怀念着一个有着学术思想和学术自由的时代。 3 l; g5 ?" o d' I) Y% \0 J+ c2 u ^$ Z' s; s
" h J# _: b3 V" |* K$ A# l( \" b* i9 X; {, J' ^) c
《陈丹青作品集》(10卷)8 z) ^2 b/ {9 @( D: E( g' U" V
: ~7 E" h. L5 @9 Z' x0 o. Q# O1 h
: M; i- M8 O, l% F+ U9 ^6 U0 h" S) Z; m
72.《退步集》 陈丹青著' I8 \9 k$ A. g8 @' [
73.《退步集续编》 陈丹青著 : s5 C1 k+ w; \ ^9 p6 M' _4 [+ ~ 74.《纽约琐记》 陈丹青著6 v. V2 _% Q# n5 m
75.《草草集》 陈丹青著 & w" F8 H6 b* ^ 76.《多余素材》 陈丹青著 6 R5 `" S" a. r3 [) F 77.《无知的游历》 陈丹青著 , v# f$ f$ p+ {9 I 78.《谈话的泥沼》 陈丹青著 : N8 U' `5 B5 K3 `- @ 79.《外国音乐在外国》 陈丹青著 $ V% M. C" `- w% O 80.《荒废集》 陈丹青著% ?# U( N ?! L1 G
; F% r6 \! A% w3 L; _9 `1 o. f2 U3 [: v1 l0 g
. a; ^7 Z! t( R! G8 Q8 l( U0 F, u M! L$ S
陈丹青的文字如同他的光头一般光彩照人,说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一点也不算夸大其词,他的《退步集》与《退步集续编》影响最为深远,《笑谈大先生》更是视角独特,思维深刻。在浩如烟海的鲁迅研究领域想要走一条独特的路径绝非易事,但他做到了。他深得木心先生衣钵,精通音律、绘画更是风格独特,他强调中国当下急需“回归常识”,这也是血与泪的教训得出来的箴言。中国需要这样有思想、这样有趣、这样既严肃又好玩的作家。4 a" I, J/ d7 ^" ` I
7 Q; q6 m2 h ^
# J% [4 g! S$ i& |9 ~
# h7 c. d* `3 W; W8 G
《李泽厚作品集》(文论集10卷,对话集7卷,共17卷) * b1 K4 {% f/ c' P2 D7 U " W6 Z7 s/ G9 q b5 b9 [1 G i8 B ) A+ H" J0 f0 w- V
& _: j% M ]0 z m, y! {
81.《美的历程》李泽厚著 , R. G/ l& g! G( X# t2 m0 s9 d 82.《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 李泽厚著 1 h7 N5 h2 q1 n$ |% Y" F K8 W 83.《华夏美学美学四讲》 李泽厚著; w7 Q1 p1 [: G
84.《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著 2 T6 s$ f1 R: @' b/ `5 h0 V* p# X5 a 85.《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著3 e. {% q3 ^: ?. F/ ~3 Z3 ~
86.《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著 1 h# M' H/ `4 P 87.《历史本体沦己卯五说》 李泽厚著9 Y+ o6 ~$ ?" W$ \" f/ @
88.《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李泽厚著 ' A- I" U: v' Z6 P; J, u& Q' ] 89.《杂著集》 李泽厚著 Q* d2 @0 X3 O, D0 V5 w 90.《论语今读》 李泽厚著" S* |, d. C4 ^" v' B
91.《李泽厚对话集·与刘再复对谈》 李泽厚著 ! e2 P4 _( D8 \' d 92.《李泽厚对话集·八十年代》 李泽厚著 / u9 U5 g4 J1 X5 ]5 T/ E( z2 ~ 93.《李泽厚对话集·九十年代》 李泽厚著* x; g7 i! [. ~. T
94.《李泽厚对话集·浮生论学》 李泽厚著3 t9 _0 H- w2 \8 y% v) K
95.《李泽厚对话集·廿一世纪(一)》 李泽厚著& f7 X) t# o& Z/ c
96.《李泽厚对话集·廿一世纪(二)》 李泽厚著 , S3 W+ D8 Q! ]0 {& Y 97.《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 李泽厚著- H! T" s ~' F! g: F% j
& P: X2 g0 U! N* N. F# i ) z8 D" a" M# e4 u/ @2 N. O2 [ & c9 V7 a2 b& X8 X2 B' ]& ~3 Q; L' B
- k" ?1 ^/ @. E& B6 I1 x z: T
有人说中国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堪称哲学家的是冯友兰,后半个世纪为李泽厚。我不认为李泽厚是一位哲学家,但是他深厚的学养以及他美学的思想均让他散发出哲学家的气质,说他是美学家兼思想家也未尝不可。他的《美学四讲》让他蜚声中国文坛,在西方哲学的研究上,他最大的突破在康德那里,《美的历程》更是一部大书,这是自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哲学思维第一次和美学进行了很好的融合,中国的文艺需要一次这样彻底的大的融合。当然,这样的融合还在进一步完成中,我相信中国的文化会有一条新的出路。/ B+ w7 {3 J/ a- q% q. Z7 m! j. z
+ l! L7 `; G, B
5 J+ n4 V, {3 b9 W: y0 k2 a, R- e3 M+ v" Y e' `7 J5 O) C9 A
《刘再复作品集》(39卷) P `, S- D+ i6 u2 p
- W) L7 L5 O4 r$ o1 G V0 k0 d ) \- ~7 `$ z( X 98.《深海的追寻》 刘再复著! m+ }2 f0 a. O0 W
99.《人间·慈母·爱》 刘再复著 . b$ Q- @$ Q. a% c 100.《寻找的悲歌》 刘再复著 4 x0 i& R- m* \: g/ d( I 101.《太阳·土地·人》 刘再复著 " a2 B1 V" Y5 T3 G 102.《共鉴“五四”》 刘再复著) C. c3 O! V$ p0 t' z' \% r3 o
103.《童心百说》 刘再复著* c& @. {4 H, f7 h* }. E4 t
104.《双典批判》 刘再复著2 ], I! [7 L6 _* I/ {" n* `( s
105.《审美笔记》 刘再复著 0 ?: M! Y( f! m9 o" d 106.《贾宝玉论》 刘再复著) ?" i1 p3 g+ Y! ?! K# a
107.《性格组合论》刘再复著 ; p6 m2 O- }4 g- K& [
108.《文学的反思》 刘再复著 # d5 s/ W, `0 c4 n" X 109.《论中国文学》 刘再复著' ?0 O$ p3 ?: ^! r$ ~
110.《鲁迅美学思想论稿》 刘再复著 : k/ g- ~" H- b2 a& l9 A 111.《传统与中国人》 林岗 刘再复合著, t$ w- R4 L" i) r, o6 u
112.《罪与文学》 林岗 刘再复合著4 O* ~ r, `* f
113.《放逐诸神》 刘再复著 # ?7 Y- w$ B8 a1 v* V 114.《人论二十五种》 刘再复著 2 k1 B+ J4 c% C8 Y) A' w, e+ g 115.《读沧海》 刘再复著; `4 V6 R& F( d
116.《漂流手记》 刘再复著 5 K- B4 U6 C; Z0 |' S, _ 117.《红楼四书》 刘再复著 5 O" N7 b7 w# j 118.《共悟人间》 刘再复著4 x: z a1 C- l, Q+ y5 Z
119.《阅读美国》 刘再复著 / m* }* C4 a6 o& ?$ ~( y$ ]/ T. c 120.《李泽厚美学概论》 刘再复著0 C' n8 B. \ G1 L2 o
121.《现代文学诸子论》 刘再复著" `/ w0 t$ ]* W3 `5 D) Y: [9 i
122.《高行健论》 刘再复著 % m L% @, Q" b) W- S 123.《告别革命》(李泽厚 刘再复合著)( U8 ~2 E. z+ M. ?* B O
124.《刘再复散文诗合集》 刘再复著" V/ \* `+ l2 v
125.《刘再复文论精选》 刘再复著: Y. L/ R8 I, v
126.《人文十三步》 刘再复著 " \4 |5 Z7 }& f0 ]8 Y8 V5 J 127.《回归古典,回归我的六经》 刘再复讲演集% Z A0 d s" }
128.《八方序跋》 刘再复著8 h* G3 l4 [6 o9 q$ \: l+ O: g
129.《天岸书写——刘再复学术文化随笔选集》 刘再复著5 N ~. i9 u! N. M3 B
130.《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刘再复著 5 d3 f( a6 N# z; U% T 131.《师友纪事》 刘再复著" Z; L# E5 o. ~/ N
132.《岁月几缕丝——刘再复散文随笔精选》 刘再复著 * H- z, f* X. R) O( D0 m& b 133.《红楼梦悟》 刘再复著 " L0 J* v9 d' v" U5 l2 p7 v 134.《中华文化复兴方阵》 刘再复著 $ r9 b0 s9 K& S8 ~6 R 135.《莫言了不起》 刘再复著' G, w% h' V2 M& b4 Z$ v
1 Y2 x+ C' p( H* F; |' f/ ]% E# u4 W
; k" u$ O6 o; u, y! e. j! [+ V / Y3 k/ r* n% b+ F, \ 3 h; @& }% X- D! v4 g8 [ 这里列出刘再复,我是思考再三,因为关于他本人我关注较早,但他的作品我读的很少,远不及其他几位了解得多,阅读得多。但通过《性格组合论》、《鲁迅传》以及《李泽厚对话集·与刘再复对谈》,我已被他深厚的学养,独到的笔触、开阔的目光所折服。他的论著既有诸子百家,又有当代文学,古今中外均有所涉及。虽然,有人对他的批评也是有理有据,这并不能影响他的博大。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想,他的作品会变成我生活的一部分,这里留下的空白我会逐渐补上。9 s5 G) |7 T; S- t; H" }, @* O! S
( H8 R3 L" l7 s% L, ?& H
8 M5 ]# a$ z1 _' v
- p; I7 J# M; E" T/ Q- Z
《刘小枫作品系列》(15卷) ( }8 a3 y: D, w. k / o a _3 T; E- k! n& o0 `' z3 i % c+ K( X; D# [% A5 @% v. S%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