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重阳无韵诗批 【B】 [打印本页]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2-17 13:34
标题: 重阳无韵诗批 【B】
本帖最后由 菊岭耕夫 于 2016-2-19 09:15 编辑

何谓诗?

何谓诗?
中华民族的诗
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
文体,与内容无关,
与好坏无关。
是这个样子的是诗,
不是这个样子的就不是诗。
韵是诗的本质特征,
韵是诗的独特标志,
韵是诗的命根子,
韵是诗的生命。
无韵非诗!

(重阳jm)



何谓诗?


何谓诗?中华民族的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文体,与内容无关,与好坏无关。是这个样子的是诗,不是这个样子的就不是诗。韵是诗的本质特征,韵是诗的独特标志,韵是诗的命根子,韵是诗的生命。无韵非诗!(重阳jm)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2-17 14:49
何 谓 “诗”.2
重阳 JM


何谓“诗”?
“诗”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
华语诗应该是中华民族的诗,
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诗,
它是由中华民族特殊语言、
特殊文字、
特殊民俗民风,
特殊历史演变过程
而形成的特殊的概念化称谓,
即中华诗词。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诗文化的象征,
它只能在中华民族这一特殊语言、
特殊文字、
特殊民俗民风、
特殊历史文化传统中生存与发展。
当然,
它可以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
变化与完善。但它决不可能
成为抛弃传统的断线风筝,
也决不可能成为固步自封的古化石。
这就是中华新韵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
“中国新诗”是什么?
“新”应是相对于“旧”而言的,
“新”当指从“旧”脱胎而出的新生物。
那么,真正的“中国新诗”
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
脱胎而出的新体诗。
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
就产生了“有韵白话诗”和“古体新诗”,
那就是真正的“中国新诗”。
那就是“新韵”的生发。
  中国引进了“西诗”,
冲破了陈旧传统的束缚,
让中国诗歌天地开朗了。
“西诗”在中国的迅猛发展,
是中国现实社会环境营造成的。
被禁固的中国人民的心灵,
开放了。
特别是青年诗人们,
张开了自由的翅膀,
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
于是乎,
“西诗”象“西服”、“西医”一样,
迅速占领了整个中国诗歌“市场”,
在中国的大地上营造了一个空前的“西诗”大潮。
然而,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
“西诗”没有象“西服”、“西医”那样
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称谓,
而是强占了“新诗”这个名子,
从而形成了一个谬误的混乱的概念:
认为“新诗”就是中国诗。
以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
扭曲了人们的思维,
毒害了人们的心灵。
而且
还被编入大、中、小各种学校的文学教科书,
继续在毒害着青少年下一代。
罪恶地构筑了一个迷宫怪圈,
弥天大网,笼罩着整个中国诗坛。
“新诗”这个时髦而混乱的名子,
在全国千万种报刊、杂章、编著中漫天飞舞,
已被诗大家们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
而真正的“中国新诗”却被再次推向绝灭的边缘……。
这不能不引起有良知的中华民族子民们的警惕和觉醒!
从量变到质变啊!
既然“新诗”这个名字已经变质,
已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新诗,
已成了“西诗”的代名词,
况且那些西诗大家们死咬住
“新诗”这个名子不放,
那就由它去吧!
由它去作个可怜的短命鬼吧!
真正的中国新诗
已经有了自己的
更新更准确的名子:
“新韵”。
这个名子是任何外国诗所不能占用的,
也是占用不了的。因为,
“韵”是中华民族诗文化所特有独具的象征。
这不能不让人意识到普及新韵是何等的迫切和重要!
普及“新韵”,
为“新诗”正名,
是时代的需要,
是人民的呼唤,
是历史的使命,
是诗人的责任!

2000.11       




何 谓 “诗” .2



    何谓“诗”?“诗”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
    华语诗应该是中华民族的诗,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诗,它是由中华民族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演变过程而形成的特殊的概念化称谓,即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诗文化的象征,它只能在中华民族这一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文化传统中生存与发展。当然,它可以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变化与完善。但它决不可能成为抛弃传统的断线风筝,也决不可能成为固步自封的古化石。这就是中华新韵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
    “中国新诗”是什么?“新”应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当指从“旧”脱胎而出的新生物。那么,真正的“中国新诗”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脱胎而出的新体诗。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就产生了“有韵白话诗”和“古体新诗”,那就是真正的“中国新诗”。那就是“新韵”的生发。
    中国引进了“西诗”,冲破了陈旧传统的束缚,让中国诗歌天地开朗了。“西诗”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是中国现实社会环境营造成的。被禁固的中国人民的心灵,开放了。特别是青年诗人们,张开了自由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于是乎,“西诗”象“西服”、“西医”一样,迅速占领了整个中国诗歌“市场”,在中国的大地上营造了一个空前的“西诗”大潮。然而,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西诗”没有象“西服”、“西医”那样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称谓,而是强占了“新诗”这个名子,从而形成了一个谬误的混乱的概念:认为“新诗”就是中国诗。以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扭曲了人们的思维,毒害了人们的心灵。而且还被编入大、中、小各种学校的文学教科书,继续在毒害着青少年下一代。罪恶地构筑了一个迷宫怪圈,弥天大网,笼罩着整个中国诗坛。“新诗”这个时髦而混乱的名子,在全国千万种报刊、杂章、编著中漫天飞舞,已被诗大家们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而真正的“中国新诗”却被再次推向绝灭的边缘……。这不能不引起有良知的中华民族子民们的警惕和觉醒!从量变到质变啊!既然“新诗”这个名字已经变质,已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新诗,已成了“西诗”的代名词,况且那些西诗大家们死咬住“新诗”这个名子不放,那就由它去吧!由它去作个可怜的短命鬼吧!真正的中国新诗已经有了自己的更新更准确的名子:“新韵”。这个名子是任何外国诗所不能占用的,也是占用不了的。因为,“韵”是中华民族诗文化所特有独具的象征。这不能不让人意识到普及新韵是何等的迫切和重要!
普及“新韵”,为“新诗”正名,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呼唤,是历史的使命,是诗人的责任!
2000.11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2-22 08:08
何谓诗 .3


中国引进了“西诗”,
冲破了陈旧传统的束缚,
让中国诗歌天地开朗了。
“西诗”在中国的迅猛发展,
是中国现实社会环境营造成的。
被禁固的中国人民的心灵,
开放了。
特别是青年诗人们,
张开了自由的翅膀,
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
于是乎,
“西诗”象“西服”、“西医”一样,
迅速占领了整个中国诗歌“市场”,
在中国的大地上
创造了一个空前的“西诗”大潮。
然而,
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
“西诗”没有象“西服”、“西医”那样
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称谓,
而是强占了“新诗”这个名子,
从而形成了一个谬误的混乱的概念:
认为新诗就是中国诗。
以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
扭曲了人们的思维,
毒害了人们的心灵。
而且还被编入大、中、小
各种学校的文学教科书,
继续在毒害着青少年下一代。
罪恶地构筑了一个迷宫怪圈,
弥天大网,
笼罩着整个中国诗坛。
“新诗”这个时髦而混乱的名子,
在全国千万种报刊、杂章、
编著中漫天飞舞,
已被诗大家们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
而真正的“中国新诗”
却被再次推向绝灭的边缘……。
这不能不引起有良知的
中华民族子民们的警惕和觉醒!
从量变到质变啊!
既然“新诗”这个名字已经变质,
已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新诗,
已成了“西诗”的代名词,
况且那些西诗大家们
死咬住“新诗”这个名子不放,
那就由它去吧!
由它去作个可怜的短命鬼吧!
真正的中国新诗已经有了
自己的更新更准确的名子:
“新韵”。
这个名子
是任何外国诗所不能占用的,
也是占用不了的。
因为,
“韵”是中华民族诗文化
所特有独具的象征。
这不能不让人意识到
普及新韵
是何等的迫切和重要!

(重阳JM)







何谓诗(3)


重阳JM


        为“新诗”正名       
    何谓“诗”?“诗”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那么“无韵不成诗”自然是对的。或者说:“无韵不成汉语诗”是最起码的常识。至于外国人对外国诗是如何解释的,那就诗随国意,当在别论了。
    我以为,“诗”者,文体也,它与“衣”、“医”、“画”、“乐”等,是一样的指某一事物的属性或概念化的称谓。比如“衣”,总言之无外乎人类身体的遮附物罢了。随着人类的进化与发展,世界上演化出各种不同的民族和国家。“衣”便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而被演化成一种服饰文化。因此便产生了各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不同的五彩缤纷的服饰文化,甚至成为某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正如现时人们所说的西服、中服、各民族服饰等,这便是人们所共知的“衣”的概念化称谓。
   “医”亦如此,无外乎是人类与疾病抗争的手段。但世界各民族和国家各有不同的特点和独到之处。如现时人们所熟知的中医、西医,即是“医”之概念化称谓。
   “画”亦如此,它是人类文明,文化艺术的展现手段之一。世界各民族和国家都有各自特有的文化艺术特征。正如现时人们所共知的中国画、西洋画等等,便是“画”之概念化称谓。
   “乐”亦如此。世界各民族和国家也都有各自特有的表现形式。正如人们所共知的中国乐器、中国乐曲,西洋乐器、西洋乐曲等,均是“乐”之概念化称谓。
   “诗”亦如此。世界各国各民族也都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正如人们所共知的中国诗、各种外国诗一样,是“诗”之概念化称谓……。 如此林林总总的概念化称谓,便形成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文化的千差万别。
    如此说来,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各自特有的文明文化,从而构成了各国各民族文明文化的特征,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现实。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相互渗透,影响着各国各民族文明文化的发展,这也是一个无可置疑的现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证实了这一点。
    现在可以这么说,世界各国各民族现时的文明文化是本民族历史传统的演化结果。也就是说,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可能将本民族的文明文化一下子抛弃掉,除非它是灭国灭族了的亡国奴。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可能不接受外国外民族文明文化的交流与渗透,除非它是固步自封的古化石。高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如此说来,中华诗词这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展现形式,这一中华民族诗文化历史传统演化的结果,这一民族象征的诗文化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抛弃掉的。因为我们不是灭国灭族了的亡国奴!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也不可能不接受外国外民族文明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中华诗词也不可能不在外国外民族诗文化的影响下变化与发展,因为我们不是固步自封的古化石!中华新韵的产生与发展,正是这一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
    因此,任何民族和国家文明文化的演变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全盘的否定或全盘的接纳。因为那不是演变与发展,而是推翻与毁灭,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灾难!世界历史上诸多被灭亡了的国家和民族,不正是如此吗?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华传统诗词被推向绝灭边缘的年代里,不也是如此吗!所以说,民族传统的毁灭,就意味着民族的灭亡!
    那么,何谓“诗”呢?(本文皆指诗体形式,并不涉及内容)。确切地说,何为华语诗呢?我认为,华语诗应该是中华民族的诗,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诗,它是由中华民族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演变过程而形成的特殊的概念化称谓,即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诗文明的象征,它只能在中华民族这一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文化传统中存在与发展。当然,它可以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变化与完善。但它决不可能成为抛弃传统的断线风筝,也决不可能成为固步自封的古化石。这就是中华新韵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
    那么,“中国新诗”是什么?“新”应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当指从“旧”脱胎而出的新生物。那么,真正的“中国新诗”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脱胎而出的新体诗,就是被现今称为“新韵”的当年的“新诗”。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就产生了“有韵白话诗”和“新韵古体诗”,那就是真正的“中国新诗”,那就是“新韵”的生发。中华民国期间还产生了相应的“新韵”韵书,那时是专指“声韵”的。现今的“中华新韵”,不仅仅指“声韵”,更重要的是指“诗体”。遗憾的是,当年的“新诗”这个新鲜稚嫩的名字,却被“西诗”霸占了,成了“西诗”的代名词。所以,现时中国泛称的“新诗”,并不是“中国旧诗”脱胎出来的“新诗”,而是从国外引进的或演变过来的“西诗”,它与中国传统诗毫无承传关系。所以,相对于中国传统诗而言被称为“新诗”,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几十年来,虚伪的中国新诗人们,一直不能像“西服”、“西医”、“西画”、“西乐”那样坦率地称“西诗”,以致强占一个“新”字,在中国诗坛上形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误区,或者说是一个混乱的顽固的怪圈,蒙骗了几代人,并继续蒙骗着现今的青少年下一代,这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个悲哀。然而,“韵”是中、西诗的“试金石”。混乱的“新诗”在“韵”这个“试金石”下就泾渭分明了:有韵的是“新诗”,无韵的是“西诗”,这是最起码的区分。“新韵”这个名字,正是区分“新诗”与“西诗”混名的得力武器。“新韵”这个称谓揭开了“西诗”的面纱,还了“新诗”以清白。
    那么,为什么风行全国的“西服”、“西医”等“西”货,没有象“新诗”那样形成混乱的怪圈呢?关键就在于“西服”、“西医”等“西”货都有个明明白白、直言不讳地“西”字称谓,让人们有了个清晰的概念。
    那么,“西”货好不好?这自有历史的评判。请看,“西服”让中国人的腰板潇洒了起来,“西医”让中国人战胜病魔而健康了起来……。可以说,险些灭亡了的中华民族,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科技落后的中国人民,如果不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科技文化,就得完蛋!这是历史所证实了的。但是,“西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不也是有目共睹的吗!所以,“西”的就是“西”的,好的就是好的。要明确概念,不能自欺欺人,更不能假冒伪劣,否则就是误导与灾难。难道,君不见当今假冒伪劣,自欺欺人所造成的恶果吗?“西诗”也同样,为什么不让它概念明确化呢!为什么?!
    中国引进了“西诗”,冲破了陈旧传统的束缚,让中国诗歌天地开朗了。“西诗”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是中国现实社会环境营造成的。被禁固的中国人民的心灵,开放了。特别是青年诗人们,张开了自由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于是乎,“西诗”象“西服”、“西医”一样,迅速占领了整个中国诗歌“市场”,在中国的大地上创造了一个空前的“西诗”大潮。然而,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西诗”没有象“西服”、“西医”那样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称谓,而是强占了“新诗”这个名子,从而形成了一个谬误的混乱的概念:认为新诗就是中国诗。以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扭曲了人们的思维,毒害了人们的心灵。而且还被编入大、中、小各种学校的文学教科书,继续在毒害着青少年下一代。罪恶地构筑了一个迷宫怪圈,弥天大网,笼罩着整个中国诗坛。“新诗”这个时髦而混乱的名子,在全国千万种报刊、杂章、编著中漫天飞舞,已被诗大家们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而真正的“中国新诗”却被再次推向绝灭的边缘……。这不能不引起有良知的中华民族子民们的警惕和觉醒!从量变到质变啊!既然“新诗”这个名字已经变质,已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新诗,已成了“西诗”的代名词,况且那些西诗大家们死咬住“新诗”这个名子不放,那就由它去吧!由它去作个可怜的短命鬼吧!真正的中国新诗已经有了自己的更新更准确的名子:“新韵”。这个名子是任何外国诗所不能占用的,也是占用不了的。因为,“韵”是中华民族诗文化所特有独具的象征。这不能不让人意识到普及新韵是何等的迫切和重要!
    那么,何以说“新诗”是被“西诗”强占了的混乱的概念化称谓呢?
    首先,所谓“新诗”并不“新”。因为无韵的“自由诗”在世界上已经很老很老了,象中国传统诗一样的古老。其二,所谓“新诗”,其真正的“新诗”成分很少。椐有关资料显示,现今的“新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西诗”。其三,所谓“新诗”是中国诗的发展的说法,是个极端的错误。因为“新诗”与“中国诗”已经毫无承传关系,已经变质,成了“西诗”的代名词。所以,由于“西诗”冠以“新”字而误导成中国诗坛上的一个很大的“怪圈”。“怪”,就怪在它不是“新诗”却被称为“新诗”。几十年来,中国新诗者们在这个怪圈里走火入魔地横冲直撞,不但声称“新诗”是中国诗的发展,还创造了什么纯自由、纯艺术、朦胧、先锋、近代、现代、后现代等等一系列的洋探索,不但被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还高喊着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试想,如果中国人说“西服”是“中服”的发展,并让它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是不是笑话?中国人说“西医”是“中医”的发展,并让它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是不是疯话?那么,中国人说“西诗”、“西画”,“西乐”是“中诗”、“中画”、“中乐”的发展,并要让它们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是不是神经病?说这种话的人知不知道自己还是不是中国人?!至此,他还想坚持“新诗”正不正名无所谓吗?!他还想继续向他的子孙后代们卖弄他的愚蠢吗?!
    今天,我们为“新诗”正名,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呼唤,是历史的使命,是诗人的责任!奉劝那些穿西服、吃西餐、写西诗的中国新诗人们,不妨就穿着西服给老祖宗磕个头吧,暗自提醒自己,千万可别跟错了“主子”认错了“爹”呀!
                                                           2000.11
首发2001年3月《艺苑》总144期。
转载2002年7月《中国风》第152页。
2008年《中国文学》总12期第132页。

作者: 重阳新韵    时间: 2016-2-27 09:36
读重阳《何谓诗》
       

青海/李万修




    一篇珍贵文
    重阳先生的《何谓诗》,是一篇极有价值,十分珍贵的诗歌理论,也是中华新韵研讨深入进展的重要标志。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证有力,结论正确,将会把新韵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一把总钥匙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一定义是科学的,也是准确的。由此而推断出:“无韵不成诗”,并特别强调“无韵不成汉语诗”。重阳在这里给我们制作了一把闪闪发光的总钥匙,拿它可以打开有关诗歌的许多锁。
    一曲民族歌
    重阳说:“诗,亦如此。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当然,从辩证统一的观点看,“任何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演变与发展,都不可能全盘的否定或全盘的接纳。”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问题。但必须肯定:“世界各民族现时的文明文化是本民族历史传统的演化结果。”这一观点是不可有丝毫动摇的!
    事物都在发展,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到任何时候,也不可抛弃民族的传统特征。因为“民族传统的毁灭,就意味着民族的灭亡!”诗也亦然,永远是一曲民族歌!
    一颗金色果
    重阳几年前就提出了“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这里又从理论上阐述了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他说:“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文化的象征,它只能在中华民族这一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文化传统中存在与发展。当然,它可以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变化与完善,但它决不可能成为抛弃传统的断线风筝,也不可能成为固步自封的古化石。这就是中华新韵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这里的几个“特殊”就奠定了中华诗就是中华诗,绝不可能是别的什么诗。当然,也必须吸取外来的精华,形成一种新诗体,即中华新韵。
    新韵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国诗歌常青树上结出的又一颗金色果。
    一面新诗旗
    关于中国的新诗,重阳说:“真正的‘中国新诗’,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脱胎而出的新体诗,就是被现今称为‘中华新韵’的当年的‘新诗’。”所以,他具体的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产生的“有韵白话诗”、“新韵古体诗”,也就是中华新韵诗才是真正的“中国新诗”。
    “新韵”就是有韵的现代诗,就是中国真正的新诗。她象一面旗帜在新的世纪里,高高地飘扬在诗国上空。
    一条传统线
    重阳认为,大量的无韵自由散诗,不属于中国新诗,而是“西诗”。他说:“当年的‘新诗’这个新鲜稚嫩的名字,却被‘西诗’霸占了,成了‘西诗’的代名词。所以,现时中国泛称的‘新诗’并不是‘中国旧诗’脱胎出来的‘新诗’,而是从国外引进的或演变过来的‘西诗’,它与中国传统诗毫无承传关系。”
    完全可以这样说,诗经,、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还有现今的新韵,都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全能够串到一条红线上来。而“西诗”是绝不可能串到这条红线上来的,自然会统统抖落出去!怎么能占用“新诗”这个光荣的名称呢?
    一块试金石
    以什么标准来衡定“中诗”和“西诗”呢?重阳给了我们一块神奇的“试金石”。他说:“‘韵’是中、西诗的‘试金石’。混乱的‘新诗’在‘韵’这个‘试金石’下就泾渭分明了:有韵的是‘新诗’,无韵的是‘西诗’,这是最起码的区分。”
    “韵”这块试金石,确确实实是诗歌的无价之宝,没有了她,也就没有了诗,所以说她是诗的命根子。
    一件好武器
    重阳坚定不移地说:“‘新韵’这个名字,正是区分‘新诗’与‘西诗’混名的得力武器。‘新韵’这个称谓揭开了‘西诗’的面纱,还了‘新诗’以清白。”
    “新韵”不仅仅是区分“新诗”与“西诗”混名的得力武器,而且是战胜“西诗”的有力武器。只有“新韵”才能把占统治地位的“西诗”赶下台,拉下马。因为她代表的是真正的新诗,而且是中国诗歌的未来!
    一支锐利箭
    重阳说:“由于‘西诗’冠以‘新’字而误导成中国诗坛上的一个很大的‘怪圈’。‘怪’,就怪在它不是‘新诗’却被称为‘新诗’。几十年来,中国新诗者们在这个怪圈里走火入魔地横冲直撞,不但声称‘新诗’是中国诗的发展,还创造了什么纯自由、纯艺术、蒙胧、意味、近代、现代、后现代等等一系列的洋探索,不但被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还高喊着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这段话直接批驳了那一大堆的“洋探索”,并否定了他们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和“走向世界”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错误论调。真象一支锐利箭,一矢击破许多“的”!
    一声诗界雷
    重阳说:“今天,我们为‘新诗’正名,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呼唤,是历史的使命,是诗人的责任。”“西诗”再不能占有“新诗”这个名份了,应当让位给“新韵”。这个名正得及时,正得果断,正得必要,正得正确,正得意义重大!如再不正过来,将会继续把中国的诗引向岐路,后果不堪设想。
    给新诗正名,就象诗界的一声春雷,打破了诗的沉闷局面,唤醒了诗的重新振奋。使新韵象百花开放一样,迎来一个万紫千红的诗的春天!
                                       2001.12.20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3-1 08:41
中国诗歌的流与潮

  “西诗”引进中国后,
随着崇洋大潮的汹涌澎湃,
由一朵欢快的浪花,
迅猛发展呈高峰之势。
难怪
一些新诗大家们
高喊着“中国诗的主流”,
还要走向世界,
与国际接轨。
为此,
人们不禁要问:
何谓诗之“流”?
何谓诗之“潮”?

(重阳JM)






中国诗歌的流与潮

.
作者/重阳JM

.

    “西诗”引进中国后,随着崇洋大潮的汹涌澎湃,由一朵欢快的浪花,迅猛发展呈高峰之势。难怪一些新诗大家们高喊着“中国诗的主流”,还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为此,人们不禁要问:何谓诗之“流”?何谓诗之“潮”?
    “流”原指液体沿着一定方向持续的移动。如水流成河,引伸为相继延续之意。“潮”原指海水受日月影响而起落的现象。其喻意为风潮、思潮等。可见,“流”与“潮”是有区别的,也是相辅相成的。
    要论诗之“流”,当从诗之“源”谈起。否则,无源之水将无从谈“流”。那么,诗之“源”是什么?它在哪里?这又要从人类的语言谈起。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在远古时代首先有了语言,而后才有“诗”的产生。远古时代的民歌民谣,大概就是诗之“源”吧。远古时代的“击掌而歌”、“顿足而歌”及“击节而歌”,不正揭示了节奏和韵律吗?在没有语言符号即文字产生之前的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曾有多少个“潮”产生,恐怕不会有人知道。但是,那诗(歌)必定是有节奏、有韵律的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否认!所以,诗(歌)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流”了千百万年了,也不知该有多少个内容和形式的“潮”产生。但所“流”的并不是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其节奏和韵律。也就是说,诗之“流”,当是“节奏和韵律”之流。我们知道得最早的中国诗,当是《诗经》吧!《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那是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文字之后对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诗(歌)的光辉记载。《诗经》里的内容和形式,只是远古时代无数的诗(歌)内容和形式积淀下来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把“节奏和韵律”全部地“流”给了我们。因此说,诗歌的主流是节奏和韵律(韵律之诗),而不是内容和形式。也就是说,诗之“流”和“潮”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依存的。诗的韵律之“流”是鲜活的,永恒的;而内容和形式之“潮”,则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相对一时的。自远古悠久漫长的岁月中,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之“潮”,不管有多少之多或多大之大,都毕竟潮起潮落,成为浮糟或沉碴,留给了历史。而唯有“韵律之流”,流光溢彩,永葆青春,流过远古,流至现今,必定将流向未来!她永远是鲜活的,永恒的!
    因此,在中国诗之文明史上,曾有过的辞、赋、诗、词、曲、格律之潮,都是在“韵律之流”上、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诗形式之“潮”,从而代表着(体现)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时代的诗之主流,直至今日新韵的兴起。所以说,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她才是真正的代表着(体现)中国诗的主流。我们时刻关注着准备着迎接新韵大潮的到来。
    那么,我国在崇洋大潮的影响下形成的“西诗潮”,它的流在何处?流自何处?很显然,它是从外国流进中国的。人们不禁要问: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之一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那么“西诗潮”能代表(体现)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吗?中国人在世界上真正的彻底地站起来了吗?“崇洋大潮”“西诗潮”又意味着什么呢?
    外国诗,它是外国语言所形成的适合外国语音韵律的文体形式,由于语言思维的不同,译者不能也不可能用汉语把它的韵律译出来,正如中国诗的韵律不能也不可能用外语把它译出来一样!中国的“西诗潮”不是在中国诗的“韵律之流”上形成的,所以,对中国来说,它只是一个特殊的“潮”而不是“流”,更不是主流。因为它仅仅是当代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罢了。况且,“西诗潮”的回落已是有目共睹的现实了!

                                                                 2001.7.
首发2001年9月《新韵•艺苑》总146期。
转载于2002年7月《中国风》第151页。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3-4 15:01
中国诗歌的是与非

诗在中国权威辞书中的解释是: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
这句话再简单不过了,
再明确不过了,
再清楚不过了,
再通俗不过了,
恐怕不会有人不明白吧!
也就是说,
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是诗。
可是,
在当今的现实中,
无节奏,无韵律
被称为诗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如阴云布空,
铺遍大地,
简直是泛滥成灾了!
真让人弄不懂,
古今中外,
有节奏有韵律的是诗,
怎么无节奏无韵律的东西也叫诗呢?!
奇怪的是,
尽管如此,
却“给一百大洋也不看”就算了,
不管他是真的,
伪的,
洋的,
任其“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自由嘛!
百花齐放嘛!
于是,
指鹿为马便成了见怪不怪、
习非为是、
习以为常的现实了!
  
(重阳JM)





中国诗歌的是与非


   说起现时的中国诗歌,真是五花八门。有晦涩的固式格律,有不知所云的朦胧,有散乱无涯的现代,后现代,还有先锋们的污言秽语……。真不知诗为何物,竟弄到这等地步!被经济大潮、崇洋大潮冲昏了头脑的诗人中,除了不无目的的诗痞诗狂诗疯子,就是那些想在诗路上吃洋荤的大腕们。支个牌子,发个启事,招些学员,只要有钱赚,管他真的伪的洋的,自办刊物发表了就捧,就吹,金字奖牌满天飞,造得诗坛上真诗不多,非诗不少,严重地污染了诗风。
    那么何谓诗呢?诗在中国权威辞书中的解释是:“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句话再简单不过了,再明确不过了,再清楚不过了,再通俗不过了,恐怕不会有人不明白吧!也就是说,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是诗。可是,在当今的现实中,无节奏,无韵律被称为诗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如阴云布空,铺遍大地,简直是泛滥成灾了!真让人弄不懂,古今中外,有节奏有韵律的是诗,怎么无节奏无韵律的东西也叫诗呢?!奇怪的是,尽管如此,却“给一百大洋也不看”就算了,不管他是真的,伪的,洋的,任其“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吧!自由嘛!百花齐放嘛!于是,指鹿为马便成了见怪不怪、习非为是、习以为常的现实了!  
   “西诗”被中国效仿,无可非议。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是必要的,这也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必然结果。可是中国人模仿外国诗,只模仿了皮毛形式,并未全吸取其精华,起码没有理解外国诗的韵律之美,使国人认为外国诗就是没有韵律的诗。其实,外国诗也是有韵律之美的。这也许是不懂韵律的笨拙的译诗者给国人造成的灾难吧!或是因为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外国诗的韵律美不能用汉语文字翻译过来,正如中国诗的韵律美不能用外文翻译过去一样,因此造成了国际性的大遗憾!
    中国诗坛的另一怪象是泥古不化的所谓古声古韵。现时代普通话的推广,南腔北调的中华民族语言,已被普通话规范化了。声韵的变化是自觉与不自觉的事,是自然转化与教化的必然结果。君不见,任何形式的古声古韵的诗文,或是南腔北调的汉语,都在当今的简化汉字中传播,都在普通话中讲说。因此,声韵的转化是必定的。那些泥古者的固化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做不像的。大家都知道北京举办的唐宋名篇大朗诵吧!千百年前古人的名篇大作,到了今天,有谁还能用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表达出来?活生生的现实显示,哪一篇不是用普通话朗诵出来的?是吟?是念?是唱?哪一篇离开了现代声韵?千百年前死人的大作如此,当今活人的大作又怎么能回到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中去呢!铁的事实证明,不管怎么用所谓的古声古韵作诗为文,在现代化的今天,都难免被现代的语音韵律所感染,不但要用法定的简化汉字来刊载书写,还要用法定的普通话来诵读讲说。即使用南腔北调的方言来读,也逃脱不了现代语音的渗透,怎么可能保持所谓的“古声古韵”呢!更何况,现代人中有几许能说准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是个什么样子?更何况,古时代的中国语言也是南腔北调,方言繁杂的。所谓的古声古韵,不外乎是指古书中所记载的北方语系罢了。请问,有谁能说准当年李白的口音语韵是什么样的?正如现代的广东人,上海人,或者江淅人说不准普通话,不是很自然的现象吗?那么,现代人怎么能弄准古声古韵呢?我想,就标榜为“古韵新声”的大家们也难免自我尴尬,既是“古韵”又怎么会是“新声”呢?大概是将“韵”古化了,而唯独将“声”近化了吧!真不知他们将“古韵”和“新声”是怎么分开来读的?又能读出怎样一个情景来!所以,就诗词来讲,形体可以不变,但声韵却是必变的!因为古典韵书中所标注的那些字,到现今多已演变成现代语音了。即使有些字的古音与今音完全一样,也只能是今音而不是古音。如果真有现今还活着的千岁老人,那他只能是今人而不是古人。因为他不是与世隔绝的死人,而是与时代同步的活人,因为他已经演化成今人了。因此,现代人用现代文字所作的古体古韵也好,固式格律也罢,不管怎样地标榜所谓的唐宋风韵,都不外乎古体新韵,或新韵古体。在现代化的现时代,纯正义意上的古声古韵是不存在的。即便偶成,也只能算作赝品古玩罢了。
    诗歌是有时代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诗体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诗体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化,这是不诤的史实。如中国历史上的“诗经”,是上古时代诗歌的积淀。后有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格律,民国新诗,直至现今的新华新韵,无不展现着时代的色彩,生发着时代的气息,轰响着时代的脚步!
    新韵代表着中国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具有无限生命力!   
(重阳JM)
                                                  2001.10.  
首发2001年12月《艺苑》总147期。
转刊2003年1月《文学信息报》总260期。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3-6 11:13
本帖最后由 菊岭耕夫 于 2016-3-6 11:17 编辑

中国诗歌的生命

当今,
人们把形似诗歌的
分行的文体也称诗。
如自由诗,
散文诗,
先锋诗,
现代诗等等。
但凡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诗,
都不是真诗。
是诗,
不分行也是诗;
不是诗,
分了行也不是诗。
节奏和韵律
是中国诗歌的法则或规律;
节奏和韵律
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重阳JM)










中国诗歌的生命


重阳JM       


    人,天地间的至高生灵,被概念界定为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人,是动物,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是能劳动的动物。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区分人与其它动物的标志。
    诗,人类最精练的文体,被概念界定为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诗,是文体,是有节奏的文体,是有韵律的文体。节奏和韵律是区分诗与其它文体的标志。
    历来,把具有人形之物称人。如泥人,雪人,纸人,稻草人,机器人等等。但都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因此,都不是真人。
    当今,人们把形似诗歌的分行的文体也称诗。如自由诗,散文诗,先锋诗,现代诗等等。但凡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诗,都不是真诗。是诗,不分行也是诗;不是诗,分了行也不是诗。
    痴情于现代诗的人们,把无节奏无韵律的诗标榜为现代诗是徒劳的。因为所谓的现代诗,其实质是倚存于内容而不是形式。如果指形式那就荒唐了,因为新诗至今尚无确定的形式,它一旦抛弃了内容其形式便毫无意义地消失了。
    中华民族诗歌纳宇宙大自然的节律法则或规律而形成了诗歌自身的节律法则或规律。节律,即节奏和韵律是永恒的,从远古到未来,从自然到社会,永远是鲜活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内容的载体,内容与节律辩证地统一而成诗。抛弃了节奏和韵律内容依然存在,但不是诗;抛弃了内容,节奏和韵律依然存在,但也不是诗。因为,单凭内容可以成文,但只能是除诗以外的别种文体。而单凭节奏和韵律也会神奇地反映内容,如乐曲,器乐演奏,舞蹈等等。但若抛弃了节奏和韵律便是一塌糊涂!因此,我们倡导新韵,因为新韵是有节奏有韵律有机的内容和形式辩证地统一体,是真正的中国新诗体;新韵代表着中国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节奏和韵律是中国诗歌的法则或规律;节奏和韵律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2001.12
首发2002年3月《艺苑》总148期。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3-7 10:56
唯韵是路

   新诗之“脚”,
当年离开了国土,
踏上了“洋路”,
跌跌撞撞“实践”了八十多年,
茫然中闯入了“无韵非诗”的死胡同。
现在要呼唤“复兴”了。
“复”什么?“兴”什么?
“韵”是中华诗词的“根”,
如果不“复”节奏和韵律,
不“复”中国诗性,
不“复”民族传统,
不“复”本国文明,
又怎么能“兴”得起来呢?
如此“实践”,
还能“实践”出什么东西来呢?
又能“兴”起什么玩意儿呢?
石先生所说的“脚踏实地”的“地”,
是哪块“地”呢,
是中国的“本地”呢?
还是外国的“洋地”呢?
如果新诗的“脚”踏不准正地方,
还会有什么“希望”呢!

(重阳JM)







唯“韵”是 路


        ——也谈“希望在脚下”

重阳JM

   石天河先生《希望在脚下》(见《诗刊》2002年2月号上半月刊第57页)一文,在回顾了中国新诗八十年历程后,提出了一条道路、一道难题和一个希望。即“中国诗歌如何选择一条走向艺术复兴的道路,这不能不是摆在当代诗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和“希望只能寄托于我们自己脚踏实地的实践”。
    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历史,石先生带我们权且回顾过了,中国诗人追求诗歌艺术复兴的愿望也明确了。那么,中国新诗的现状是什么样子呢?文中指出:中国当今的诗歌,是“第三代后”的诗歌,是“无主流的多元艺术竞技”的状态。因而,“诗歌便不得不在社会的冷落中挣扎。”
    文中展示出中国诗歌的“状态”如此,“难题”如此,解决“难题”的办法是“实践”。然而,“实践”什么?记得一位伟人曾说过:没有伟大的理论便没有伟大的实践。还说过: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那么,指导中国新诗“实践”的理论是什么?文中指出:“八十多年来,中国几代诗人,都曾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的复兴。也有不少诗人,以求真问道的精神,殚精竭虑地从事于理论的钻研译介,渴望能穷究诗歌艺术的原理。可是,八十多年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希望某一位先知、圣人或伟人,能给我们指引一条永远正确的道路。希望只能寄托于我们自己脚踏实地的实践。”
    从文中可以看出,指导新诗实践的“理论”似乎还没有,而即便有,也是不屑一用的。因为人家不“希望”什么“先知、圣人或伟人”指引“道路”,而是寄希望于“自己脚踏实地的实践”!那么,这种实践会是怎样的呢?事实上,新诗在过去和现在,不是都在实践着吗?他们在实践什么?结果又怎么样呢?回顾新诗八十年,是如此实践的过去……,又是如此结果的现在……。那么,未来呢?正如石先生说的“希望在脚下”。也就是说,新诗之“脚”,大有要从无路中走出一条路来的“希望”。
    然而,新诗的“脚下”到底有没有路呢?答案是明确的,也是坚定的:有路!八十年的历史证明,新诗不是从无路中走出路来的,而是沿着一条既有的路走过来的。这条路就是从欧美延伸过来的“洋”路!而且当今还正在这条路上走着。不是有人声言这就是诗的主流吗?不是还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吗?请看,这“路”是多么宽广,明亮而高远啊!既如此,怎么又是“无主流的状态”呢?怎么又“在社会的冷落中挣扎”呢!回答只有一句:无韵“西诗”之路,是死亡之路。起码在中国是死亡之路!
    新诗伊始,就沿着一条无韵“西诗”之路走到了今天。貌似强大的浩浩荡荡的新诗大军,扯起了惠特曼诗风的大旗,将中华民族传统诗风一扫而尽……。正在自以为得意之时,却被历史无情地抛进了“无韵诗尸”的臭坑!而游魂还在梦幻着“希望在脚下”。
    新诗之“脚”,当年离开了国土,踏上了“洋路”,跌跌撞撞“实践”了八十多年,茫然中闯入了“无韵非诗”的死胡同。现在要呼唤“复兴”了。“复”什么?“兴”什么? “韵”是中华诗词的“根”, 如果不“复”节奏和韵律,不“复”中国诗性,不“复”民族传统,不“复”本国文明,又怎么能“兴”得起来呢?如此“实践”,还能“实践”出什么东西来呢?又能“兴”起什么玩意儿呢?石先生所说的“脚踏实地”的“地”,是哪块“地”呢,是中国的“本地”呢?还是外国的“洋地”呢?如果新诗的“脚”踏不准正地方,还会有什么“希望”呢!

                               2002.3.9
首发2002年5月《新韵》总22期。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3-9 14:59
无韵诗 • 寄居蟹

  “寄居蟹”这小东西在海里,
混在螺群里称螺,
混在蟹群里称蟹,
自以为得意。
然而,
当它称蟹时,
却不能“横行霸道”;
当它称螺时,
却不能“温柔如棉”,
终成左右为嫌的讨厌之物。
那么,
中国诗坛上的那种“寄居蟹”,
景况又如何呢?
众所周知,
就免于启齿吧!

(重阳JM)



无韵诗 • 寄居蟹

    小时候,到海边玩耍,看到海里有一种叫“寄居蟹”的小生物,觉得十分有趣。这小东西看上去象海螺,却有一支蟹的大角钳伸在外面。据说,寄居蟹原本就是蟹,它的老祖宗看中了死螺的壳,就钻进里面寄居了下来。天长日久,螺壳就成了它的家。集年累月,世代相传,螺壳竟然成了它“身体”的一部分。而且,它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身体的里面一半软化了并与螺壳紧密贴合。当然,里面的那只角钳和腿也变得细小了,以便更好的藏进壳里去。而相反的,露在外面的那只角钳却变得粗大了,成了捕食的主要工具。尽管“寄居蟹”形体象螺,但人们还是能够通过它那硕大的角钳辨认出它是蟹而不是螺!
    由“寄居蟹”想到了当今诗坛上的所谓“现代诗”即无韵诗,它就酷似“寄居蟹”:原本是杂碎话,却硬是钻进“诗壳”里面楞充诗。这种现代诗坛上的“寄居蟹”,被一些诗大家们大吹大捧,乘着国内的小气候和国际的大气候而成了真气候,以致迅猛繁衍,泛滥成灾!但是,尽管它形体象诗,人们还是能够通过它没有节奏没有韵律而辨认出它是杂碎话而不是诗!
   “寄居蟹”这小东西在海里,混在螺群里称螺,混在蟹群里称蟹,自以为得意。然而,当它称蟹时,却不能“横行霸道”;当它称螺时,却不能“温柔如棉”,终成左右为嫌的讨厌之物。那么,中国诗坛上的那种“寄居蟹”,景况又如何呢?众所周知,就免于启齿吧!
(重阳JM)
   2002.1.27   
首发2002年2月《新韵》总19期。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3-11 17:09
无韵诗,稻草人

  中国人认识无韵诗,
也像麻雀认识稻草人一样,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中国新诗诞生发展了八十年,
中国人民就反复思考了八十年。
  要为诗歌的发展定方向,
首先要说清楚,
讲明白什么是诗?
什么是新诗?
然后再鼓励去发展。
否则,
难免引错方向,
走错路。

(重阳JM)








稻草人•无韵诗

    童年,记得秋田里常有稻草人,奇形怪状的,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被风吹得飘摇如仙。据说是用来驱逐麻雀的。秋天,稻谷将熟,但还不到收割时,觅食的麻雀成群地飞往田地糟蹋。为了驱逐它们,农民便用祖传的办法,扎稻草人立于田地间。这招儿倒是挺灵的,麻雀在空中盘旋着不敢落下来。一阵风吹来,稻草人两手拿着的破布,飘动着,挥舞着,就像在驱逐麻雀似的。而麻雀还真地以为是人在驱逐它们,便慌乱地飞走了。但时间长了,那些麻雀竟然灵气地发现稻草人是“死”的,不是活人,无大危险。于是便胆大起来,不管稻草人怎么舞动,毅然钻进农田,迅速吃饱肚子慌张地飞去。时间再长些,麻雀便发现稻草人并不可怕,居然落在它的脑袋上休息一会儿,还梳理着羽毛,甚至高兴地叫着。更胆大的,竟然在稻草人的头上屙屎。到后来,麻雀终于发现稻草人只不过是一捆稻草而已。从此,它们干脆“家”也不回了,就钻进稻草人的腋下过夜了。真是吃饱睡足了,好不快活!
    由此而想到了中国的假诗——无韵的自由白话诗。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长过程。八十年前,中国人神奇地发现了外国分行的散文,并称之为诗而引进到国内。随后,效仿者众,并出了几个大名家。经过几十年的炒作,现已泛滥成灾。现在竟然有人喊:新诗为主流了。然而,什么是新诗?无韵的自由白话是诗么?既然是“话”,又何以称“诗”呢?中国诗史能以无韵的白话为主流么?
    中国人认识无韵诗,也像麻雀认识稻草人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中国新诗诞生发展了八十年,中国人民就反复思考了八十年。
    要为诗歌的发展定方向,首先要说清楚,讲明白什么是诗?什么是新诗?然后再鼓励去发展。否则,难免引错方向,走错路。
    首先要说清楚讲明白的就是:我们是中国人,当然要讲中国诗。中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这是中国诗的根本。没了这个“根”,没了这个“本”,诗就不存在了,诗这种文体也就不存在了。中国诗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出现了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形式。尽管它的形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节奏和韵律。这就是中国诗歌的本质特征,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独特性,也就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独特性,更是中国诗歌立于世界诗歌之林的独特标志。因此,不管中国诗歌作如何发展变化,其“节奏和韵律”是不变的,否则,中国诗歌就失去了“根本”。失去了根本,就意味着灭亡!那么,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不是就很明确了吗?坚守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独特性,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就是中国诗人的历史责任吗?
    节奏和韵律是中国诗歌的命根子。那么,保住这个命根子,不就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吗?那么,无韵诗,即所谓的自由白话新诗者,还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主流吗?还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吗?还是中国先进诗文化的先进代表吗?
                                        2003.5.21
首发2005年10月《艺苑》总173期。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3-13 11:43
“新诗标准”谈

  可怜的新诗,
在“改良主张为最的
胡适的‘八事’‘要旨’”指引下,
对“旧传统”的拼杀都八十多年了,
怎么至今还没有个“标准”呢?
那么,
在这八十多年中,
是何以称“新诗”的呢?
几十年里,
新诗大家们曾举办了
无数次的新诗大展、大赛;
有奖的,大奖的,重奖的;
从而还出现了那么多大诗人,
大作品,大诗集;
有名的,大大有名的;
优秀的,宝贵的,
珍爱的;国内的,
海外的;甚至还有“泰斗”……,
都是以什么“标准”
评出来的呢?!

(重阳JM)





    新诗风风火火了八十多年,正当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口号声声之际,突然模糊了“基准”,迷了路。令人梦寐以求的“诗感”不知“缘归何处”了!以致“写作芜杂和整体无序”,“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诗人多如牛毛,好诗却越来越少”,“人们不禁惊呼‘新诗衰落了!’”,甚而至于“一时难以辨清:何谓‘好诗’,何谓‘坏诗’?新诗的‘标准’、新诗存在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本文引句,皆见2002年3月《诗刊》下半月刊“新诗标准讨论”文中)。于是乎,《诗刊》在2002年3月下半月刊开展了“新诗标准讨论”。在“编者按”的标头上显赫地大书:“标准:一条不断后移的地平线”。这在讨论文中有解释:“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址’,也没有一个技艺上的稳定衡估指标”。似乎是说,新诗是没有稳定标准的,却有一个永远也达不到的不断后移的追求点。请看,新诗的“追求”是多么无限高远啊!当然,文中接着又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现代诗写作可以信笔胡来”。是啊,新诗写作不是“信笔胡来”的,而是“没有具体‘地址’的,没有稳定衡估指标”地辉煌了八十多年!“诗”到今日迷了路,不必惊慌,只要好好“讨论讨论”,用“悟性”悟一悟,以“活力”“重返生命的本真”就是了。于是乎,编者大人冷静地劝诫道:“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什么,也不必为某些诗坛现象而徒增烦恼,我们相信诗歌不会消亡,更不需要谁来拯救。”如此说来,讨论也是白讨论。真是多此一举!
    既然要热闹一番,讨论的开场锣鼓已经敲起来了,那就“‘标准’与‘难度’是应当探讨的,但首先就得要求我们批评家的‘出席’,而且是‘集体性’的真正的出席”吧。似乎新诗的八十多年,之所以会有今天这个模样,是因为没有“批评家的出席”,或是没有“集体性出席”的原故吧?或者说,即便是“出席”过,也是因为没有“标准”而无法批评或是胡乱批评了吧?
    可怜的新诗,在“改良主张为最的胡适的‘八事’‘要旨’”指引下,对“旧传统”的拼杀都八十多年了,怎么至今还没有个“标准”呢?那么,在这八十多年中,是何以称“新诗”的呢?几十年里,新诗大家们曾举办了无数次的新诗大展、大赛;有奖的,大奖的,重奖的;从而还出现了那么多大诗人,大作品,大诗集;有名的,大大有名的;优秀的,宝贵的,珍爱的;国内的,海外的;甚至还有“泰斗”……,都是以什么“标准”评出来的呢?!
    回想中国新诗诞生之初,即“白话诗”的“初衷”,是“明白如话”,这无疑就是新诗最初的最起码的起始“标准”吧!“明白如话”的新诗,“明白”了八十多年,到了今天竟然不“明白”了,这是咋回事儿呢?真是弄不“明白”!而新诗是“自由”的,却自由得“不自由,毋宁死”!八十多年的“自由”,真是“自由”得无法再自由了!不用说传统的节奏和韵律被“自由”没了,就连决定诗之生死的“诗性”也被“自由”得精光!真是“自由”到了没有“标准”的地步了!于是乎,便引发了今天“新诗标准”的“讨论”。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对于诗,无论何人,不管他地位有多高,名望有多大,凡是没有节奏没有韵律分行写的东西,统统都不是诗!
    诗,吸天地之精华,融人类灵魂于节奏和韵律之中,从远古到未来,是永恒的诗性!无韵不成诗!它不容许任何“自由”的胡来!新诗从自由“白话”到无韵“非诗”,八十多年的实践历程活生生地验证了这一点。“新诗标准”纵然有千条,有万条,如果离开了“诗性”,离开了“节奏和韵律”这一条,一切都是枉然!
(重阳JM)
                                                 2002.3.30  
首发2002年4月《新韵》总21期。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3-18 10:57
诗坛“炮轰”一说

  “批评可以,炮轰不行”
一幅霸道的“诗老大”面孔,
盛气凌人,
俨然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
是啊,
国家级的权威刊物,
是代表国家的“国刊”,
是“炮轰”不得的!
这就是《诗刊》
把持者自恃无恐的“盾牌”、
“保护伞”!。


(重阳JM)






   《诗刊》2002年第一期上半月刊第2页“面对面”中,“一位关注《诗刊》命运的读者”提出“可考虑增设”一个栏目“炮轰一诗”:“此栏目只对作品不对人,发动读者毫不留情地对某些‘高深之作’有啥说啥,……。”对此,编者说:“批评可以,炮轰不行,你说呢?”“你”说了没说?怎么说的?我不知道。但我却说:为什么“炮轰”不行?对那些歪诗,痞诗,流氓诗不该“炮轰”吗?,对那些任意泛滥的无韵“非诗”“伪诗”不该“炮轰”吗?中国新诗的完全西化,没有了一点儿民族特色,洋奴相十足,败坏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诗风,致使中国青少年忘韵,忘诗,忘祖,忘族,对此罪恶,难道还不该“炮轰”吗?而无韵“非诗”在中国泛滥,公然“反传统”“反民族化”,“反大众化”,这实际上又岂止是“炮轰”呢!
   “批评可以,炮轰不行。”一幅霸道的“诗老大”面孔,盛气凌人,俨然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是啊,国家级的权威刊物,是代表国家的“国刊”,是“炮轰”不得的!这就是《诗刊》把持者自恃无恐的“盾牌”、“保护伞”!。在这个威严强大的“盾牌”保护下,把《诗刊》变成了无韵“非诗”的大本营,变成了洋奴“西诗”的繁殖地。让无韵“非诗”疯狂泛滥,把中华传统诗性“批评”到了九霄云外,把节奏和韵律“批评”得溜溜精光!“新诗”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诗风“批评”了几十年,真不知往日的“批评”比现今的“炮轰”会有几许“温柔”呢?!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赞成“关注《诗刊》命运”的那位读者建议增设“炮轰一诗”的栏目,当然也不知道他要炮轰的所谓“高深之作”是些什么样的玩意儿。我只是觉得,如果是对有害于中国诗性的,有害于中华民族诗文化传统的,有害于节奏和韵律的,有害于中国诗歌事业发展的东西,“批评”与“炮轰”都是必要的!不会有人指望无韵“非诗”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君不见,封建时代的泥人神台,木偶佛像,有几个是自动退出“统治”地位的?尽管那些制作泥人木偶的玩家可以混个艺术大师的头衔以光宗耀祖,但泥人木偶终究保不住他们“造假”的命运。
    人类的历史给人们演示了一条真理:战争与和平都是必要的!
   “炮轰”这个字眼儿太难听也太吓人了,我们可以不必那么说。但是,诗坛不干净,总该清扫一下吧!诗坛不干净,非诗霸道,歪诗横行,伪诗猖獗,诗风肮脏;诗坛不干净,应清扫一下,清扫干净了,迎接新韵新诗登台。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个时代诗人们的任务,这个任务是艰辛的,长期的,也是光荣的,义不容辞的。
    清扫诗坛,迎接新韵新诗登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诗坛的一大景观,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必然要出现的历史一幕!

                     2002.4.25  
首发2002年11月《新韵》总28期。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3-22 17:04
侃谈格律诗词

格律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产物,
必须经过改革创新才能发展,
才能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新诗”突破了“诗、词、曲”的
格律僵式而初露头角,
并在西诗的影响下,
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值得骄傲的是
“新诗”突破了“格律”;
而令人痛心的是
“新诗”被完全的“西化”
并走上了莫名的歧途。

(重阳JM)





    人们一提起格律诗词,便以为凡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中华诗词都是格律诗词。其实这是个误会。“格律诗词”产生于明代,是明朝李东阳、何景明等人制订了“格律”之后,按照“格律”创作的诗词才称其为“格律诗词”。
    其实,在“格律”产生之前的盛唐诗,当时称其为“近体”诗,是古体诗发展的成熟期。其结构、声韵、绝律都十分严谨,五七言,四八句,已成固式。但是这种高要求、高标准的“固式”已成为士大夫贵族文人手中的“玩艺儿”,人民大众是“玩不来”的。于是,民间巷里便产生了很适宜于传唱的长短句(被称为“诗余”或“词”),它打破了五七言,四八句的僵式,句数、字数、声韵都可自由调节,十分灵便,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宋代,“长短句”(词)已达到了普及性的发展。后被士大夫贵族文人接纳和利用,加工和提高,遂发展成为“词”的极盛期,即中国历史上的大宋词时期。
    到了元代“曲”的产生,“曲”又打破了“词”的固式,向更加自由更适宜于传唱的形体发展。曲被士大夫贵族文人操作之后,迅速发展并普及,俗称元曲盛世。
到了明代,李东阳、何景明等人总结了前人诗词曲的创作模式,制定了“格律”,将诗词曲的创作“格式化”了。自此,按照“格律”创作的诗词则称其为“格律诗词”。后来经过历朝历代“御批圣典”,“格律”成了科举时代的一项重要科目。于是,“格律”便成了衡量诗词的一把法定的“尺子”。后人又用这把“尺子”来衡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诗词。因而,格律诗词便成了中华诗词的代表,成了中华民族诗文化的象征。格律,至今还被一些人视为“圣规”而固守着不肯逾越。更可怜的是当今的腐儒们竟将“尺子”变成了“棍子”,成了打人的“工具”。
格律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产物,必须经过改革创新才能发展,才能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诗”突破了“诗、词、曲”的格律僵式而初露头角,并在西诗的影响下,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值得骄傲的是“新诗”突破了“格律”;而令人痛心的是“新诗”被完全的“西化”并走上了莫名的歧途。
   “新韵”的兴起,“玉宇澄清万里埃”。她突破了“格律”,规化了“新诗”,正沿着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正确方向迅猛发展!
(重阳JM)
                                           2001.8.
首发2001年9月《艺苑•新韵》总146期。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3-25 11:51
        诗坛 三足
  
三足鼎立的中国诗坛,
意指以“韵”为根,
“三分天下”。
即当今的中国诗坛
明显的分为旧韵诗,
新韵诗,
无韵诗三大派系。
这三大派系占据着中国整个诗坛。
尽管它们的势力相差很大,
特别是无韵诗占有绝大强势,
但它们毕竟各占一部
而不是全部。

(重阳JM)






  中国当代诗坛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并且越来越分明。旧体诗与新诗“双轨平行”论,可以休矣!
    三足鼎立的中国诗坛,意指以“韵”为根,“三分天下”。即当今的中国诗坛明显的分为旧韵诗,新韵诗,无韵诗三大派系。这三大派系占据着中国整个诗坛。尽管它们的势力相差很大,特别是无韵诗占有绝大强势,但它们毕竟各占一部而不是全部。
   无韵诗,虽然数量多,势力大 ,占中国现代诗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因在中国“无韵不成诗”,所以说它不是中国诗。正因为它不具有中华民族的诗风格而大煞风景。它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清它“不是诗”的真面目。“散文分行写”的所谓“诗”不被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民众所赏识,所以说它不得民心。人们的漠视,便注定了它的消亡(或另立名目而被排除中华民族诗歌之外),所以说它“混充诗”的好景不会太长。
    旧韵诗太固守,不适应中国的现时代,所以说它必须改革创新,才有发展。历史上一切复古的活动或运动,都是只能延续而不能发展,或者说只能是至善至美而不能发展与创新。因此,中华诗词如果固守旧格律而不改革创新,是不会有新发展的。
    新韵诗,既摆脱了格律的束缚,又继承了民族诗传统,弘扬了民族诗精神,顺应民心,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虽刚刚起步,但是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途无量!
    目前,“新韵唱词”是新韵诗最活跃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新韵唱词已成为新韵诗的代表和象征。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歌曲,听歌是绝大多数人们的喜好。而且,唱歌也不再是唯歌星的专业。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早已加入了唱歌的行列。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亦必将形成浩浩荡荡的歌咏大军,将活跃在祖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各个方面。新韵唱词融会于乐曲之中,飞扬到天涯海角四面八方,飞进了人们的心里,反映了社会面貌,弘扬了时代精神,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新华新韵的兴起,“歌舞升平”,是中国跨入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   
    一般认为,中华诗词经唐诗、宋词、元曲之后,再没有新的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新诗体出现。然而,“新诗体”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下冒出来的,更不是某个人“想”出来的。它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在民族文化中孕育滋生演化而来的。它是时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时代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实,那个新诗体形式早已出现或业已成熟,那就是“新韵歌词”。中华民族的“诗”文化,实质上就是“歌”文化。从远古到现今,诗歌是“唱”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写”出来就完事儿。把诗歌写出来,印出来,压在箱底就完事儿了,其实是诗歌的一大悲哀!能被传唱(传播)出去的诗歌,才是成功的(至少是幸运的)。传唱(传播)得越广,越久,越好。说明它选择了一个理想的存活方式,它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享用品;是社会的容纳品,是历史的垂青品,不单是个人的集存品。
    明、清时代,“曲”的成熟期后,中华诗词被格律化了。这不是发展了,而是固化了。因此,“固化”便成了中华诗词发展的障碍。但是,中华民族诗歌的发展是不会停止前进的,诗史的长河是不会断流的。它将“绕开”格律的“固化”而以自己特有的鲜活的规律继续前进。于是,继“曲”之后,在“曲”的基础上,歌曲,曲艺,戏曲或歌剧等等“说唱文化”很快发展起来,并逐渐成熟和壮大起来。其中的“唱词”由“曲”到“歌”亦渐次形成与发展。全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有民歌、曲艺,戏剧产生和流行,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地方戏曲,歌剧等说唱文化迅猛发展。而渐次出现的校园歌曲,儿童歌曲,青少年歌曲,革命歌曲,战斗歌曲,通俗歌曲,流行歌曲,影视歌曲等等,象大潮一样汹涌澎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重要的是法定使用普通话后,能用普通话演唱的歌曲,戏剧或影视歌曲,在全国各地各个角落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能听、能懂、能唱。全国各地各个角落,影视普及,“歌厅”林立,网络遍地,新韵唱词得到了最广泛最迅速地传播,歌者象大潮一般涌现。因此说,“歌”(新韵唱词)是中华诗词继“曲”之后发展壮大起来的新韵诗体的最现实最丰厚的基础,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和代表性,是一条主线,是新韵诗体最典型的模拟形式。这是一个勿庸置疑的事实!
    新韵唱词,以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融会贯通于传统诗词、民歌和现代诗语之中,以精炼的结构形式适时适度地深入广泛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新华新韵在目前最活跃最典型的代表模式和象征。是建立新华新韵新诗体的主体基础,是新华新韵发展壮大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中国当代诗坛,以韵为根,三足鼎立。无韵不成诗;旧韵需改革;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2002.6.3
首发2003年2月《艺苑》总153期。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3-29 08:36
        诗 坛“卖 拐”

    小品“卖拐”可说是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的一个小节目。
节目虽小,
却反映了一个大世界。
人们在哈哈大笑之后,
感想如何?
想到了什么?
当然各想不同。
我却是想到了
与“卖拐”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诗坛现象。
因此,
不妨就叫它
“诗坛卖拐”吧!

(重阳JM)




    小品“卖拐”可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个小节目。节目虽小,却反映了一个大世界。人们在哈哈大笑之后,感想如何?想到了什么?当然各想不同。我却是想到了与“卖拐”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诗坛现象。因此,不妨就叫它“诗坛卖拐”吧!
    简单地回想一下近十几年的诗界,把个无韵诗“忽悠”得形彩飞扬,天花落地。无韵诗人,特别是青少年,对无韵诗的追求比什么神圣事业都“神圣”。不惜花费大量时光和心血去读,去写,甚至荒废了学业。更甚者,刚刚胡诌了几句似懂非懂,似诗非诗的所谓“诗”,便在无韵诗大家们的“忽悠”下,茫然参加了各种学习班,笔会,座谈会,从而不惜重金欣然参与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诗大赛,大奖赛,研讨会,改稿会,进而挖空心思地出版诗集,专集,合集。飘飘然成了超凡脱俗的大诗人,大名人。高价买来镀金的,烫金的,钛金的证书、奖牌、塑像、金鼎等等一大堆。居然还登上了什么什么“大编”“大典”,几公斤重的大部头堆得老高。结果,出了书,卖不掉,送给人家揩屁股还嫌糙。近几年竟然有人无奈地高喊“新诗落寞了!”甚至惊呼“饿死诗人啦!” “新诗死定了” “救救新诗吧!”……
   “诗坛卖拐”真是比小品“卖拐”发展的更快,径直从卖拐,卖车,发展到卖担架了。这大概就是“艺术无止境”的“境地”吧!
   “诗坛卖拐”“卖”到了这种地步,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令人哭笑不得!
    当然喽,在这新诗“多元标准”的天地里,以诗名自美的“穷诗人”自然太多,而肥得流油的“富诗人”也当然不少。不是吗?“卖拐”的和“买拐”的不是都该喊“谢谢”吗!

      2002.6.22
首发2002年8月《新韵》总25期。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2 09:40
韵” 定  是  非

诗是有韵律的文体,
无韵不成诗。
吸天地之精华,
融人类灵魂于节奏和韵律之中,
从远古到未来,
是永恒的诗性。
古今中外如此,
不妨说是“国际惯例”吧!

(重阳JM)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所以,诗必以“韵”定是非。即“诗”与“非诗”,最终要由“韵”来决定:有韵的“是”诗,无韵的“不是”诗。
    诗的外部特征是“分行”。当我们打开稿件,或翻阅报刊书册,分行的文字映入眼帘时,首先想到的是“诗”。但最终断定它是不是诗,却是由“韵”来决定的:有韵的“是”诗;无韵的“不是”诗,这就是“诗性”。就象辨别“诗”“散文”一样,是不能由人们意志随意改变的。试将“有韵诗”不分行连着写,人们仍可读出“诗”来,但“无韵诗”不分行连着写,有谁能读出“诗”来呢!不管散文怎么优美,怎么有诗意,怎么断句、分行,样子再怎么象诗,但毕竟是散文而不是诗。所以,诗和散文的区别是“性”的区别。
    瞿秋白曾说:“诗的主要形式,就是节奏和韵律。”
    伟大文豪鲁迅主张:“新诗要先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让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
    诗坛泰斗艾青说过:“我同意鲁迅的主张……。”并明确而严厉地指出:“……那种诗(没有中国情调的无韵诗),假如在作者名字下面加上个‘译’字,我们就会以为是外国人写的,因为它们没有中国诗的气味(韵味)。我自己就写过不少这类的诗。”艾青早期的不少诗,不是中国诗,艾青自己早已否定了它。而现今的一些新诗大家们仍将那些诗搬出来吓人,特别对青少年们吹捧为“泰斗”的“珍爱的”诗。他们口口声声称“泰斗”,却早已把“泰斗”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大师保尔•瓦德里(1871—1945)在《诗与抽象主义思维》一文中谈到诗的特征,强调“要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和拍,而且要满足各种理性及审美的条件”。
    美国意象主义代表庞德(1885—1972)说:“诗歌韵律应比规定的韵律更美……”(《回顾》)。
    十九世纪中期,美国诗人惠特曼提出“冲破诗与散文之间的形式壁垒”,从此在世界上刮起一股抛弃韵律的鬼旋风,致使无韵“非诗”泛滥成灾!
    但是,当代西方诗家仍是看重诗韵的。50年代出版的《郭沫若译诗集》应是译诗的成功之作,有节奏有韵律,不失中国人欣赏习惯。而现今的新诗大家们向青少年推荐的外国译诗中,有几首是有韵的?真不知现代诗大家们把郭沫若这个“榜样”丢到哪里去了!
    诗是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吸天地之精华,融人类灵魂于节奏和韵律之中,从远古到未来,是永恒的诗性。古今中外如此,不妨说是“国际惯例”吧!
    挑战无韵诗,挑战惠特曼,明确诗与散文的界线!

                                        2002.6.28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8 09:33
挑战无韵诗


  新韵的兴起,
是中华新体诗的新发展。
挑战无韵诗,
挑战惠特曼,
明确诗与散文的界线,
将诗体改革运动进行到底!

(重阳JM)









    中国诗歌发展到五•四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白话无韵自由诗的出现,逐渐将中华传统诗词完全地抛到了一边。无韵自由诗的疯狂膨胀到了毫无边际的地步,不但打破了诗与散文的界线,而且连中国语言的语法规则也砸个稀巴烂,完全违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规律,无稽地模仿外国语言方式,中不中洋不洋,莫名其妙地弄得怪模鬼样,让外国人也笑不自禁,还自我感觉良好,并大言不惭地叫嚷是与国际接轨。这些假洋鬼子们真是出尽了洋相!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韵律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生命。没有韵律就没有诗,就谈不到什么诗文化,更谈不到先进的诗文化。
    自从十九世纪中期,美国诗人惠特曼提出“打破诗与散文之间的形式壁垒”,自恃诗与散文的混血儿便尘嚣世上,把散文分行成诗的鬼旋风便席卷全世界,象瘟疫一样毒害着人们的诗心,污染着明朗的诗空,中国当然也难逃劫数。中国五•四时期的激进青年就是它们在中国的首批俘虏。但明智的诗家们如郭沫若、艾青等都在后来的实践中明辨了方向,回到了民族诗传统。然而,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中扭曲了心灵的新诗大家们,却又将一批批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引向了崇洋媚外的邪路,经过几次更新换代的洋探索,终于将无韵“非诗”捧上了供台,将祖国的民族诗传统丢进了“旧老古”的角落。
    洋妇人怀抱中的崇物洋巴儿狗,不管它再怎么可爱,再怎么宝贝儿,终究替代不了可爱的婴儿;无韵“非诗”再怎么有滋有味地在音乐的伴奏下装腔作势地朗诵,终究替代不了谱曲演唱的优美的有韵诗。中华诗词自古至今就是在演唱中发展过来的“歌”文化,“韵”文化。“诗歌,诗歌”,诗是离不开“歌”的,歌是离不开“韵”的!事实上,诗就是唱歌的“歌词”,诗就是随着“歌”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唱”的演化而演化的。远古的“诗经”,就是远古人们唱歌的“歌词”的记录,它来源于民歌,山歌,渔歌,祭歌等等。楚辞,不就是“歌词”吗?乐府,不也是宫廷里唱歌的“歌词”吗?,“吟诗”不就是“唱诗”吗?宋词,元曲,不也全都是唱歌的“歌词”吗?戏剧中的唱词,不都是“唱”出来的吗?中华诗词正是在“唱歌”中发展过来的“唱文化”,“歌文化”,“韵文化”。当今有韵“唱词”的繁荣风光,与无韵“非诗”的“无度泛滥”有着天壤之别!
    当今的无韵“非诗”疯狂的泛滥,成堆的诗集和诗报刊,真是“诗堆成山,邪气冲天”。只有“非诗”大家们带领其徒子徒孙们围绕在“诗山”下,一面进行着“新诗死定了”与“新诗还活着”的讨论,一面仰望“诗山”的高大而沾沾自喜。岂不知那只是其圈内的一座“冰山雪岭”,广大人民群众是不会欣赏它的,必将在诗史的发展中冰崩雪融,成为历史的垃圾!
    新韵的兴起,是中华新体诗的新发展。挑战无韵诗,挑战惠特曼,明确诗与散文的界线,将诗体改革运动进行到底!
(重阳JM)
                       2002.7.3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9 11:57
面 对

《诗刊》在几十年的办刊经验中
早已形成了超智能的智囊团。
说他们是“超智能”不光是因为
他们都是有高职称的专业编辑人员,
更主要的是他们都独具慧眼识“诗”,
把《诗刊》编成了
超诗的境界——
没有节奏和韵律
也能成诗的境界。
比“惠特曼拉屎
——分行便诗”的境界
还高,真是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重阳jm)



    在2002年第一期《诗刊》上半月刊的《面对面》栏目中,“一个关注《诗刊》命运的读者”发表了高见:“如果《诗刊》有个智囊团的话,肯定会有许多惊人的大动作,不妨放下架子,请几位圈子外的,对媒体和传播有研究的高人试试。”《诗刊》有没有架子不知道,但《诗刊》决不乏高人却是肯定的。《诗刊》在几十年的办刊经验中早已形成了超智能的智囊团。说他们是“超智能”不光是因为他们都是有高职称的专业编辑人员,更主要的是他们都独具慧眼识“诗”,把《诗刊》编成了超诗的境界——没有节奏和韵律也能成诗的境界。比“惠特曼拉屎——分行便诗”的境界还高,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究其原因,是他们有一个“前提”:“必须是艺术的,是诗的。”所以才“把《诗刊》办成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权威性刊物。”(见当期第2页)
    什么是“艺术的”,这个题目太大了,太深奥了,不敢涉言。至于“是诗的”,这知道,因为中国《辞书》上说的很明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但找遍了当期的两册《诗刊》,除了那可怜的两页旧体诗,却再也没发现有几首“是诗的”!于是,又想到了“面对面”中的“诗文华章”:“专发散文诗 ……,毕竟散文诗也是诗呀。”OK!原来《诗刊》是发散文诗的?!然而,“散文诗”是诗吗?如果说“散文诗”是诗,那么,“稻草人”“泥人”“木人”都是人喽?!
    说“散文诗”是诗,它却没有节奏和韵律;说“散文诗”是散文,它却有分行的形式。“散文诗”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呢?!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是诗,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东西也是诗。这“诗”又是什么玩意儿呢?可爱的“权威性刊物”能给个说法吗?
    诗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节奏和韵律是诗的生命。正如人,有呼吸有脉搏的人是活人;没有呼吸没有脉搏的人是死人。同样,有节奏有韵律的诗是活诗;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诗是死诗。可以说,呼吸和脉搏是人的“生死之别”;节奏和韵律是诗的“生死之别”。有了节奏和韵律的“散文”是诗,没了节奏和韵律的“诗”是散文。因此说,节奏和韵律也是散文和诗的“生死之别”!
    那么,说无韵诗是诗时,它一定是死了的诗,因为它没有节奏和韵律。说无韵诗是散文时,它一定是个活着的怪胎畸形儿,因为它的句子支离破碎,肢体残缺不全。本来富有诗意的散文是好散文,可硬是把它塞进诗尸的壳里楞充诗!正如那篇《写在新诗边上》的发言稿(见当期下半月刊第50页),楞是分行发表,真不知是想自称其为“诗”呢,还是想诱导别人称其为“诗”呢? 亦如其文中所说:“惠特曼不常有,属于特例”。也正因是“特例”,却被“独具慧眼的中国人”选中,成了中国“无韵非诗”的祖师爷!
    然而,十九世纪的惠特曼在“打破散文与诗的形式壁垒”的时侯,万万不会想到,在中国,散文与诗之间的壁垒不光是分行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节奏和韵律。这个壁垒在中国是永远打不破的!
    二十世纪初,盛行于欧美的惠特曼诗风被引进中国,并改造成了打破中国传统诗的武器。被称为中国“新诗风”的风愈刮愈大,产生了一大批新诗人,大新诗人,大大新诗人。或者说新诗人,老新诗人,老老新诗人。创作了百千万首新诗,出了万千百册新诗集。可以说,惠特曼诗风在中国真是露尽了脸,大长了面子。可怜的是,二十世纪中期,毛泽东无情地狠狠地踢了它一脚!卷了它的面子,“给一百大洋也不看”!中国的老百姓更不给它面子,不看其诗,不买其书,把它扔到了“驿外断桥边”,还嘟哝一句:什么玩意儿?!照理说,中国的新诗大家们,早该收起面子,煞住这股“外风”。无奈,这大大的面子,厚厚的面子,高高的面子是丢不得的。若丢了这个面子,几十年的“丰功伟绩”全都完蛋了!于是乎,便硬着头皮死要面子,楞是往“无韵非诗”的死胡同里钻。抱着“无韵诗尸”拼命炒,妄图炒个出路来,结果是越炒越臭!
    不用说翻遍所有的诗刊,就只最近的两册,翻一翻,看一看,不管是“对面”“对话”还是“对诗”,能找到几点儿涉及节奏和韵律的?这里提醒一句,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把节奏和韵律忘光了,不是的!这无非是对节奏和韵律的郫视、忌讳和提防!是啊,当年是摒弃了节奏和韵律走过来的,是摒弃了传统跑过来的,现在怎么能回头呢?多没面子啊!
    于是,想起了本期下半月刊的卷首语:“但愿《诗刊》真正办成以大自然为基地并由广阔蔚蓝天空所覆盖的、注意克服坏境污染以维护健康而稳定的生态平衡的、让一切真诚的汉语诗人无不感到宾至如归的精神家园。”原来如此!若在这样的“家园”里谈及节奏和韵律,怎么能“稳定”得住呢?若在这样的“家园”里谈及传统,怎么能“平衡”得了呢?!
    终于,明白了:这个“家园”是个多么理想的天堂啊!我们的新诗和新诗人们都可以在这里稳定的?平衡的?安祥的?安静的?站着?坐着?卧着?——突然,一个殡仪馆里的“藏柩楼”?或是摆放“无韵诗尸”的“陈列馆”?若隐若现!……
    真不知“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权威性刊物”,究竟能让世界了解到什么?!

                                                        2002.1.20
首发2002年1月《新韵》总18期。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14 16:56
本帖最后由 菊岭耕夫 于 2016-4-14 16:57 编辑

诗与蟹

由“寄居蟹”想到了当今诗坛上的
所谓“现代诗”即无韵诗,
它就酷似“寄居蟹”:
原本是杂碎话,
却硬是钻进“诗壳”里面楞充诗。
这种现代诗坛上的“寄居蟹”,
被一些诗大家们大吹大捧,
乘着国内的小气候和国际的大气候
而成了真气候,
以致迅猛繁衍,
泛滥成灾!
但是,
尽管它形体象诗,
人们还是能够通过
它没有节奏没有韵律
而辨认出它是杂碎话而不是诗!

(重阳JM)



    小时候,到海边玩耍,看到海里有一种叫“寄居蟹”的小生物,觉得十分有趣。这小东西看上去象海螺,却有一支蟹的大角钳伸在外面。据说,寄居蟹原本就是蟹,它的老祖宗看中了死螺的壳,就钻进里面寄居了下来。天长日久,螺壳就成了它的家。集年累月,世代相传,螺壳竟然成了它“身体”的一部分。而且,它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身体的里面一半软化了并与螺壳紧密贴合。当然,里面的那只角钳和腿也变得细小了,以便更好的藏进壳里去。而相反的,露在外面的那只角钳却变得粗大了,成了捕食的主要工具。尽管“寄居蟹”形体象螺,但人们还是能够通过它那硕大的角钳辨认出它是蟹而不是螺!
    由“寄居蟹”想到了当今诗坛上的所谓“现代诗”即无韵诗,它就酷似“寄居蟹”:原本是杂碎话,却硬是钻进“诗壳”里面楞充诗。这种现代诗坛上的“寄居蟹”,被一些诗大家们大吹大捧,乘着国内的小气候和国际的大气候而成了真气候,以致迅猛繁衍,泛滥成灾!但是,尽管它形体象诗,人们还是能够通过它没有节奏没有韵律而辨认出它是杂碎话而不是诗!
   “寄居蟹”这小东西在海里,混在螺群里称螺,混在蟹群里称蟹,自以为得意。然而,当它称蟹时,却不能“横行霸道”;当它称螺时,却不能“温柔如棉”,终成左右为嫌的讨厌之物。那么,中国诗坛上的那种“寄居蟹”,景况又如何呢?众所周知,就免于启齿吧!
(重阳JM)
   2002.1.27   
首发2002年2月《新韵》总19期。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16 16:07
为普及新韵而奋斗!

“新韵诗”在青少年中普及,
在二十一世纪振兴,
是改革的需要,
是人民的需要,
是民族的需要,
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历史的必然!
    让我们为“新韵”鼓与呼。
为“新韵”开山劈路,
为“新韵”的发展、壮大、
繁荣、普及而奋斗!

(重阳JM)





    “新韵”,即“新华韵”。就是采用以《新华字典》为准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的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它与旧体诗和新诗似是而非:似诗者不标律,似词者不挂牌,似曲者不拘调,似“新诗”但用韵,可韵句尾,可韵句中(韵律节奏)。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它每首行数不限,每行字数不限(但应力求精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形随意合,意尽形止。长可千言万语,有章有节,短可三言两语,一字千金。大可歌天地宇宙,万里长风;小可吟社会百态,微羽小虫。以普通话为本,四声韵入诗。不学鸟语怪腔,不忘祖宗;不纳淫秽污朽,不忘时代;剌恶赞善,激浊扬清。集传统之优于一身,拒晦涩虚玄而不妄。为时代主旋律挥毫,为四化建设展喉。以美化心灵、促文明进步为大任。
    “新韵诗”在青少年中普及,在二十一世纪振兴,是改革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民族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让我们为“新韵”鼓与呼。为“新韵”开山劈路,为“新韵”的发展、壮大、繁荣、普及而奋斗!
(重阳JM)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19 08:26
本帖最后由 菊岭耕夫 于 2016-5-8 11:18 编辑

新瓶新酒意韵浓       

“旧瓶新酒”一题,
已是几十年的老调了。
只要到商场(书市)看看,
琳琅满目,
五彩缤纷的
现代意识的
产品包装大战,
即可自悟。
现代意识将“旧瓶子”摆到哪里去了,
只有寻旧者独具慧眼才能看得到。
至于“新酒”,
则更是处处可见,
随手可得的,
何必专寻“旧瓶”装的呢?
事实上,
“新瓶装新酒”
生意要好做得多!

(重阳JM)



    某诗友在来信中说:“……没有平仄还成什么诗?”这话说得对,但不准确。应该这么说:“……没有平仄还成什么格律诗?”如果这么说,我是十二分赞同的。因为,没有平仄,确实不能成其为格律诗。格律诗必须严格平仄,而且还要有拗必救。不过,信中又说:“……不要太严格。”这就放松了自己。什么意思呢?不恭的说就是遇有“严而不适”时,可以“打个马虎眼”,“请君高抬贵手”。这不就说明了格律“严而不适”的弊端吗?这也正应合了“新韵”的意思。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共通的。
    新韵提倡“和声对韵,自然巧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和声对韵中自然包含了平仄,但不拘泥于平仄,是自然巧成的活的平仄,不是固守僵式的死的平仄。当然,这种诗,不能叫“格律诗”了,所以叫“新韵”。这里的“新韵”,既是相对于“旧韵”而言的“韵”,同时,也是新韵诗体的“体”。因为,鉴于白话自由诗抛弃了“韵根”,所以要特别强调这个“韵”字。
    新韵学会顾问,巴黎《龙吟诗社》创建人,八十九高寿的薛理茂老先生,最近来函中说:“……要依章(新韵学会章程)发展会员,鼓励后学,要设立新韵指导组,为初学者改正,指引,促进学习兴趣和刊出新韵专栏。”在这里,薛老先生为我们设计了一个推广普及新韵的策略与方案。就是说:新韵是新生事物,还没被人们认识和理解,需要辅导和指引,需要培养兴趣,需要促进和鼓励,还需要开辟一个培育后学的园地(专栏)。这真可谓任重而道远!由此可知,某些诗友对“新韵”尚无完整的认识,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旧瓶新酒”一题,已是几十年的老调了。只要到商场(书市)看看,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现代意识的产品包装大战,即可自悟。现代意识将“旧瓶子”摆到哪里去了,只有寻旧者独具慧眼才能看得到。至于“新酒”,则更是处处可见,随手可得的,何必专寻“旧瓶”装的呢?事实上,“新瓶装新酒”生意要好做得多!

(重阳JM)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23 08:22
新韵辩

而今所称的“新韵”
应是新韵学会推出的
重阳著《新韵说》一书中的“新韵”:
即“采用以《新华字典》为准的
“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的
中华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
而产生的新诗体”简称“新韵”。
此“新韵”既指“诗体”又指“诗韵”
(重阳编制的《新华韵谱》)。
是中国当代最科学最实用最新型的
新诗韵和新诗体。
此“新华新韵”非彼“中华新韵”,
两者不是一回事!

(重阳JM)




中华民族的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新韵,即“新华韵”。就是以《新华字典》为准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简称新韵。见之重阳编著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简称新韵谱。采用新韵的中华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简称新韵体。新韵既指诗韵又指诗体。
“新韵”是平水韵等古诗韵演化至今的结果,平水韵等古诗韵是新诗韵的前身.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辩证地发展进化.
   “新韵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它采用了以《新华字典》为准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的标准语音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她综合了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等多种诗体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阳《新华新韵谱》不同于中华诗词学会所编的民国期间的《中华新韵》翻版的《中华新韵府》。“中华新韵府”是“十三辙”“十四韵”等古诗韵的修编或改进。而且仍保持e与o混韵;eng与ong混韵等不实用的现象,特别是“切韵”的不可取。
而今所称的“新韵”应是新韵学会推出的重阳著《新韵说》一书中的“新韵”:即“采用以《新华字典》为准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的中华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简称“新韵”。此“新韵”既指“诗体”又指“诗韵”(重阳编制的《新华韵谱》)。是中国当代最科学最实用最新型的新诗韵和新诗体。此“新华新韵”非彼“中华新韵”,两者不是一回事!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29 10:00
从改诗谈起

重阳和某诗友一词中,
“歌随晨露生”句,
原为“歌随晨霞生”
,因“霞”字不合平仄
而改为“露”字。
其实,就意境而言,
“露”远不如“霞”壮丽多彩。
凡此例者多多矣!
足见因固守平仄而因声害意之弊。

(重阳JM)


    某诗友和重阳一诗中,“又欣热浪流文苑”句,原为“又欣热浪流艺苑”,因“艺”字不合平仄而改为“文”字,从字义上讲,无可厚非,但因“艺苑”是“艺苑报”名称,改为“文苑”则不妥。后又改为“又欣热浪动深源”,原意全非了。
    另有重阳和某诗友一词中,“歌随晨露生”句,原为“歌随晨霞生”,因“霞”字不合平仄而改为“露”字。其实,就意境而言,“露”远不如“霞”壮丽多彩。凡此例者多多矣!足见因固守平仄而因声害意之弊。
    “声韵”本是汉语文字的根本属性,独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和声对韵,自然巧成,本应如此的。格律不是规律,平仄更不是规律。它只是某种规律的体现而不是规律的本身。“格律”是后人对前人诗词创作方法上的归纳与总结,正所谓人为的固守僵式;俗成“格律”,失去了声韵规律特殊的灵活性和重要的变异性,必将成为历史的“蝉蜕”。声韵自身的规律性是永久的鲜活的,它必将突破僵式而作新的发展和变化。正如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永久的鲜活的一样,任何法律、法规都不是永久的固式。亦如书法中的“篆文”,只能作为艺术的把玩(艺术价值),而成为历史的“蝉蜕”;再如历代的“八股”,尽管使几多英才仕途腾达,抑或戴上了状元的桂冠或炫目的乌纱,但至终作为僵死的“标杆”而化为历史的“蝉蜕”;又如法定规范简化汉字后的“繁体字”,尽管还有不少人仍在长时期的固守延用(海外有待于改革),但毕竟逐渐失去其往日的辉煌而必将成为历史的“蝉蜕”。“格律”这颗金光闪闪的艺术玫宝,诚然一万年也不会倒(艺术不灭,可以流传),但相对于继承了“格律”的精华而又吸收了新鲜血液的“新韵”而言,不也是一颗相应的美丽的“蝉蜕”吗?作为明智的现代诗人们,还有固守它的必要吗?诗不标律,词不挂牌的“新韵”们,何不挺起腰板走路呢!
(重阳JM)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30 16:21
推广新声韵

推广使用汉语拼音并标定四声。
这就确立了中华诗词划时代变化的基础,
即以普通话的声韵为韵,
就是说,以汉语拼音的韵母为韵,
以其四声化平仄。
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
自然巧成,形随意合”。
由此而产生的新声韵,
新诗体,
就是中华诗词的新生儿。
愿我们抚育她的成长与壮大!


(重阳JM)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格律”是格律诗词的规矩,格律诗词是中华诗词的精萃。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唯一标志,没有任何形式可以取代之。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还要创新和发展,再造辉煌。
    众所周知,毛泽东诗词是中华诗词发展的最新高峰,是后来者学习的典范。毛泽东是最富革命精神的一代伟人,可他的诗词(已公开发表的)是严格遵守格律的(其实也有突破之处)。他把格律固守成峰,足以说明,格律是格律诗词的坚固基石,不易动摇,亦不可抛弃,只能创新和发展。
    如何创新和发展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中华诗词也一样是发展变化的。诗词是社会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已经有了划时代的变化(不同于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中华诗词也必将有划时代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呢?(首先说明一点:五•四以来发展壮大起来的无韵白话诗,绝对不是中华诗词的划时代的变化。此当别论,在此不谈)。
    中华诗词的主体是格律诗词,格律的基石是声韵,声韵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文字)固有的根本属性。只有这种根本属性的变化,即声韵的变化,才能引起格律的变化,才能找到格律创新的“突破口”。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根本属性,即声韵的划时代变化是什么呢?可谓有二:其一,法定使用普通话,其二,推广使用汉语拼音并标定四声。这就确立了中华诗词划时代变化的基础,即以普通话的声韵为韵,就是说,以汉语拼音的韵母为韵,以其四声化平仄。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由此而产生的新声韵,新诗体,就是中华诗词的新生儿。愿我们抚育她的成长与壮大!
    附一,十六韵部:
    i    u    ü    a    o    e    er   ai   ei
ao    ou    an    en    ang    eng    ong

    附二, 新韵谱:按普通话韵母设十六韵部,(含一个儿化音),按其四声为六十四韵。包括以《新华字典》为准的所有汉字。新韵简谱只编入了常用简化汉字。(另文)
(重阳JM)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2 07:43
中华诗词的主体是格律诗词,格律的基石是声韵,声韵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文字)固有的根本属性。只有这种根本属性的变化,即声韵的变化,才能引起格律的变化,才能找到格律创新的“突破口”。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根本属性,即声韵的划时代变化是什么呢?可谓有二:其一,法定使用普通话,其二,推广使用汉语拼音并标定四声。这就确立了中华诗词划时代变化的基础,即以普通话的声韵为韵,就是说,以汉语拼音的韵母为韵,以其四声化平仄。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由此而产生的新声韵,新诗体,就是中华诗词的新生儿。愿我们抚育她的成长与壮大!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3 10:43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格律”是格律诗词的规矩,格律诗词是中华诗词的精萃。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唯一标志,没有任何形式可以取代之。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还要创新和发展,再造辉煌。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6 18:38
何谓诗?中华民族的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文体,与内容无关,与好坏无关。是这个样子的是诗,不是这个样子的就不是诗。韵是诗的本质特征,韵是诗的独特标志,韵是诗的命根子,韵是诗的生命。无韵非诗!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8 11:19
新韵学会顾问,巴黎《龙吟诗社》创建人,八十九高寿的薛理茂老先生,最近来函中说:“……要依章(新韵学会章程)发展会员,鼓励后学,要设立新韵指导组,为初学者改正,指引,促进学习兴趣和刊出新韵专栏。”在这里,薛老先生为我们设计了一个推广普及新韵的策略与方案。就是说:新韵是新生事物,还没被人们认识和理解,需要辅导和指引,需要培养兴趣,需要促进和鼓励,还需要开辟一个培育后学的园地(专栏)。这真可谓任重而道远!由此可知,某些诗友对“新韵”尚无完整的认识,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9 10:55
和声对韵

和声对韵
是中国诗传统的
真正的精髓,
是中国诗
独立于世界诗林的
唯一标志!

(重阳JM)


    “和声对韵”,是汉语语言的原本的自然属性,本应如此的。古人讲究平仄,只是在诗词写作中,为了充分发挥声韵效果而特别注重的修辞方法而已。(格律规范化)。何故被奉为清规,宛若天条而不可触犯呢(固守僵式)!
    “新韵”注重“和声对韵”,实现平仄开放。“和声对韵”自然包含了平仄,但只是作为修辞方法之一的活的平仄,而不拘泥于死的平仄。即所谓“自然巧成”“自然四声”。
“和声对韵”是中国诗传统的真正的精髓,是中国诗独立于世界诗林的唯一标志!

(重阳JM)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14 10:19
“和声对韵”是中国诗传统的真正的精髓,是中国诗独立于世界诗林的唯一标志!
(重阳JM)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17 09:15
不是“双轨制”

文艺理论一再强调
文艺形式要多样化。
“新韵”不也是
“多样化”中的一样吗?
“新韵”打破了
“双轨制”的模式。
所以,
不应是双轨制,
而应是多样化!
实际上,
中国当代诗坛,
如果按韵划分,
应该是旧韵诗,
新韵诗,
无韵诗
三分的局面。

(重阳JM)


    所谓“格律诗词”与“新诗”都万岁,实行“双轨制”。这只是中国诗史长河中的一段特殊的暂时的现象。它是由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这特殊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呢?简言之:(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对民族文化的摧残。(二)、外来文化的侵蚀,应合了人们的求解放心理,突发性地接受西文化。(三)、腐儒们的固守与“假先锋”们的“洋探索”,使中国诗坛两股势力各自分道扬镳。结果传统不倒,新诗佼佼,形成了当今的局面。试问:“双轨制”是中国诗文化发展的长远方向吗?
文艺理论一再强调文艺形式要多样化。“新韵”不也是“多样化”中的一样吗?“新韵”打破了“双轨制”的模式。所以,不应是双轨制,而应是多样化!实际上,中国当代诗坛,如果按韵划分,应该是旧韵诗,新韵诗,无韵诗三分的局面。
(重阳JM)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20 17:14
文艺理论一再强调文艺形式要多样化。“新韵”不也是“多样化”中的一样吗?“新韵”打破了“双轨制”的模式。所以,不应是双轨制,而应是多样化!实际上,中国当代诗坛,如果按韵划分,应该是旧韵诗,新韵诗,无韵诗三分的局面。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23 15:18
韵在句中

中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歌民谣中,
常见韵在句中的现象。
这就是韵在句中的原因。
这种效果就是由声韵营造而成的。
(重阳JM)



    每当提到押韵,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在诗句的结尾一字,要押大致相同的韵(隔行或隔多行)。这是普通的押韵方法,在此不谈。
可是,有许多优秀的诗作,读起来节律清晰,韵味无穷,即所谓的音乐美。而诗句的未尾并没有押韵的字(韵字押在句中)。中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歌民谣中,常见韵在句中的现象。这就是韵在句中的原因。这种效果就是由声韵营造而成的。声韵是新诗与传统诗词相结合的内在基础和先决条件。
(重阳JM)
作者: 重阳新韵    时间: 2016-5-25 07:37
所谓“格律诗词”与“新诗”都万岁,实行“双轨制”。这只是中国诗史长河中的一段特殊的暂时的现象。它是由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这特殊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呢?简言之:(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对民族文化的摧残。(二)、外来文化的侵蚀,应合了人们的求解放心理,突发性地接受西文化。(三)、腐儒们的固守与“假先锋”们的“洋探索”,使中国诗坛两股势力各自分道扬镳。结果传统不倒,新诗佼佼,形成了当今的局面。试问:“双轨制”是中国诗文化发展的长远方向吗?
作者: 江城一帆    时间: 2016-5-25 14:11
来学习,问好
作者: 阅读与欣赏    时间: 2016-5-25 17: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阅读与欣赏    时间: 2016-5-25 17: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阅读与欣赏    时间: 2016-5-25 20: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26 08:20
中国现代无韵诗

中国现代无韵诗,粉碎了传统脊梁,却又不能自立也。
借洋人的手指头,拎起一根脖子筋,骄傲地走向世界。
    (重阳JM)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28 10:15
中国现代无韵诗

中国现代无韵诗,鸠占鹊巢令人嗤。
鼓吹诗无韵有罪,无韵非诗谁不知!
(重阳JM)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29 10:42
   “中国新诗”是什么?“新”应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当指从“旧”脱胎而出的新生物。那么,真正的“中国新诗”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脱胎而出的新体诗。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就产生了“有韵白话诗”和“古体新诗”,那就是真正的“中国新诗”。那就是“新韵”的生发。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5-29 10:44
用理论说话不如拿作品说话,作品吸引读者才是真道理。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31 17:07
暗王 发表于 2016-5-29 10:44
用理论说话不如拿作品说话,作品吸引读者才是真道理。

已发作品数百篇首,没见过吗?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31 17:07
何谓诗?中华民族的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文体,与内容无关,与好坏无关。是这个样子的是诗,不是这个样子的就不是诗。韵是诗的本质特征,韵是诗的独特标志,韵是诗的命根子,韵是诗的生命。无韵非诗!(重阳jm)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5-31 19:10
菊岭耕夫 发表于 2016-5-31 17:07
已发作品数百篇首,没见过吗?

有读者么,大家反应如何?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31 19:20
暗王 发表于 2016-5-31 19:10
有读者么,大家反应如何?

萝卜白菜,各有所好。

好坏任人评,佛法入心门。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5-31 19:21
菊岭耕夫 发表于 2016-5-31 19:20
萝卜白菜,各有所好。

好坏任人评,佛法入心门。

这不就对了,诗本身就是这样。淡定些。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31 19:24
无韵非诗泛滥成灾,你能淡定吗?
作者: 重阳新韵    时间: 2016-6-8 10:51
暗王 发表于 2016-5-31 19:10
有读者么,大家反应如何?

有新韵读者,没有无韵诗读者。
有新韵者大家们,没有无韵诗者大家们。
有新韵者的反应:赞成,支持,应用,有成效。视为诗方向。
也有无韵诗者的反应:反对,不赞成,不支持,视而不见。不可救药。
作者: 原草    时间: 2016-6-12 14:34
统一声韵下的结合

普通话韵母四声韵,
是中华民族法定的标准语音。
不管是旧体还是新体,
都应该在新韵的统一之下,
求生存,求发展。
统一了才能结合,
结合了才有发展。

(重阳JM)



    中华民族国土要统一,民族思想要统一,人民意志要统一,语言文字(汉语文字)要统一,难道中国诗歌(声韵)不能统一吗?如果能统一,那么,统一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是格律的固守僵式?还是新诗的自由散乱?我认为都不是!应该是格律的平仄开放,韵律的改革,新诗的规范化,民族化。诗词的基石是声韵,没有声韵的统一,一切都免谈!
    有人说:新诗长大了,越来越像老外了。其实,新诗原本就像老外。从它一诞生就根本没有民族传统的脐带,原本就是用汉字仿写外国诗。(但这没什么不好,只是说它没有中国的民族传统风格。正如说“西服”没有什么不好,只是说它没有“中国服装”的民族传统风格一样)。所以说,新诗若不与传统诗词结合,就永远也接不上民族传统的香火;传统诗词若不与新诗结合,就永远也得不到现代化的发展。
    普通话韵母四声韵,是中华民族法定的标准语音。不管是旧体还是新体,都应该在新韵的统一之下,求生存,求发展。统一了才能结合,结合了才有发展。
(重阳JM)

作者: 原草    时间: 2016-6-12 15:14
  “中国新诗”是什么?“新”应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当指从“旧”脱胎而出的新生物。那么,真正的“中国新诗”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脱胎而出的新体诗。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就产生了“有韵白话诗”和“古体新诗”,那就是真正的“中国新诗”。那就是“新韵”的生发。


新华新韵天下行
中华新韵民国生,只韵旧体演新声。
改革创新普通话,新华新韵天下行。        
(重阳JM)
注:“新华新韵”非“中华新韵”,两者不是一回事儿。

作者: 重阳新韵    时间: 2016-6-15 10:41
中国诗坛的另一怪象是泥古不化的所谓古声古韵。现时代普通话的推广,南腔北调的中华民族语言,已被普通话规范化了。声韵的变化是自觉与不自觉的事,是自然转化与教化的必然结果。君不见,任何形式的古声古韵的诗文,或是南腔北调的汉语,都在当今的简化汉字中传播,都在普通话中讲说。因此,声韵的转化是必定的。那些泥古者的固化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做不像的。大家都知道北京举办的唐宋名篇大朗诵吧!千百年前古人的名篇大作,到了今天,有谁还能用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表达出来?活生生的现实显示,哪一篇不是用普通话朗诵出来的?是吟?是念?是唱?哪一篇离开了现代声韵?千百年前死人的大作如此,当今活人的大作又怎么能回到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中去呢!铁的事实证明,不管怎么用所谓的古声古韵作诗为文,在现代化的今天,都难免被现代的语音韵律所感染,不但要用法定的简化汉字来刊载书写,还要用法定的普通话来诵读讲说。即使用南腔北调的方言来读,也逃脱不了现代语音的渗透,怎么可能保持所谓的“古声古韵”呢!更何况,现代人中有几许能说准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是个什么样子?更何况,古时代的中国语言也是南腔北调,方言繁杂的。所谓的古声古韵,不外乎是指古书中所记载的北方语系罢了。请问,有谁能说准当年李白的口音语韵是什么样的?正如现代的广东人,上海人,或者江淅人说不准普通话,不是很自然的现象吗?那么,现代人怎么能弄准古声古韵呢?我想,就标榜为“古韵新声”的大家们也难免自我尴尬,既是“古韵”又怎么会是“新声”呢?大概是将“韵”古化了,而唯独将“声”近化了吧!真不知他们将“古韵”和“新声”是怎么分开来读的?又能读出怎样一个情景来!所以,就诗词来讲,形体可以不变,但声韵却是必变的!因为古典韵书中所标注的那些字,到现今多已演变成现代语音了。即使有些字的古音与今音完全一样,也只能是今音而不是古音。如果真有现今还活着的千岁老人,那他只能是今人而不是古人。因为他不是与世隔绝的死人,而是与时代同步的活人,因为他已经演化成今人了。因此,现代人用现代文字所作的古体古韵也好,固式格律也罢,不管怎样地标榜所谓的唐宋风韵,都不外乎古体新韵,或新韵古体。在现代化的现时代,纯正义意上的古声古韵是不存在的。即便偶成,也只能算作赝品古玩罢了。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6-18 11:11
何谓诗?

诗是韵文。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
文体,与内容无关,与好坏无关。
是这个样子的是诗,不是这个样子的就不是诗。
诗是韵文的主代表,诗是韵文的总标签。
韵是诗的本质特征,韵是诗的独特标志,
韵是诗的命根子,韵定是非,无韵非诗。
(重阳jm)

作者: 重阳新韵    时间: 2016-6-21 17:34
《新诗标准谈》......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对于诗,无论何人,不管他地位有多高,名望有多大,凡是没有节奏没有韵律分行写的东西,统统都不是诗!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6-28 11:12
普通话韵母四声韵,是中华民族法定的标准语音。不管是旧体还是新体,都应该在新韵的统一之下,求生存,求发展。统一了才能结合,结合了才有发展。
作者: 重阳新韵    时间: 2016-7-2 13:52
〈诗坛炮轰一说〉  人类的历史给人们演示了一条真理:战争与和平都是必要的!
   “炮轰”这个字眼儿太难听也太吓人了,我们可以不必那么说。但是,诗坛不干净,总该清扫一下吧!诗坛不干净,非诗霸道,歪诗横行,伪诗猖獗,诗风肮脏;诗坛不干净,应清扫一下,清扫干净了,迎接新韵新诗登台。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个时代诗人们的任务,这个任务是艰辛的,长期的,也是光荣的,义不容辞的。

作者: 重阳新韵    时间: 2016-7-5 14:49
韵是诗的本质特征,韵是诗的独特标志,
韵是诗的命根子,韵定是非,无韵非诗。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7-9 16:54
习近平主席近日在考察北师大时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节奏韵律是中华民族诗歌的基因。
无韵非诗应从学生课本中挖出去!
(重阳JM)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7-15 15:54
《何谓诗》   何谓“诗”?“诗”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
    华语诗应该是中华民族的诗,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诗,它是由中华民族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演变过程而形成的特殊的概念化称谓,即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诗文化的象征,它只能在中华民族这一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文化传统中生存与发展。当然,它可以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变化与完善。但它决不可能成为抛弃传统的断线风筝,也决不可能成为固步自封的古化石。这就是中华新韵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7-19 15:47
诗是韵文,无韵非诗。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7-23 09:18
《何谓诗》何谓诗?中华民族的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文体,与内容无关,与好坏无关。是这个样子的是诗,不是这个样子的就不是诗。韵是诗的本质特征,韵是诗的独特标志,韵是诗的命根子,韵是诗的生命。无韵非诗!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7-27 11:15
〈为新诗正名〉  今天,我们为“新诗”正名,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呼唤,是历史的使命,是诗人的责任!奉劝那些穿西服、吃西餐、写西诗的中国新诗人们,不妨就穿着西服给老祖宗磕个头吧,暗自提醒自己,千万可别跟错了“主子”认错了“爹”呀!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7-31 15:57
《读重阳何谓诗》

    一篇珍贵文
    重阳先生的《何谓诗》,是一篇极有价值,十分珍贵的诗歌理论,也是中华新韵研讨深入进展的重要标志。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证有力,结论正确,将会把新韵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李万修)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8-5 08:39
读重阳《何谓诗》

    一把总钥匙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一定义是科学的,也是准确的。由此而推断出:“无韵不成诗”,并特别强调“无韵不成汉语诗”。重阳在这里给我们制作了一把闪闪发光的总钥匙,拿它可以打开有关诗歌的许多锁。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8-8 17:30
《何谓诗》诗是韵文,无韵非诗。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8-13 15:17
《何谓诗》    “中国新诗”是什么?“新”应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当指从“旧”脱胎而出的新生物。那么,真正的“中国新诗”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脱胎而出的新体诗。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就产生了“有韵白话诗”和“古体新诗”,那就是真正的“中国新诗”。那就是“新韵”的生发。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8-17 10:21
读《何谓诗》
一曲民族歌
    重阳说:“诗,亦如此。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当然,从辩证统一的观点看,“任何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演变与发展,都不可能全盘的否定或全盘的接纳。”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问题。但必须肯定:“世界各民族现时的文明文化是本民族历史传统的演化结果。”这一观点是不可有丝毫动摇的!
    事物都在发展,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到任何时候,也不可抛弃民族的传统特征。因为“民族传统的毁灭,就意味着民族的灭亡!”诗也亦然,永远是一曲民族歌!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8-25 11:50
《新诗标准谈》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对于诗,无论何人,不管他地位有多高,名望有多大,凡是没有节奏没有韵律分行写的东西,统统都不是诗!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8-30 14:12
〈新诗标准谈〉新诗无标准。
作者: 姚义    时间: 2016-9-7 09:26
《诗坛炮轰一说》清扫诗坛,迎接新韵新诗登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诗坛的一大景观,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必然要出现的历史一幕!
作者: 姚义    时间: 2016-9-10 08:53
《统一声韵下的结合》  中华民族国土要统一,民族思想要统一,人民意志要统一,语言文字(汉语文字)要统一,难道中国诗歌(声韵)不能统一吗?如果能统一,那么,统一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是格律的固守僵式?还是新诗的自由散乱?我认为都不是!应该是格律的平仄开放,韵律的改革,新诗的规范化,民族化。诗词的基石是声韵,没有声韵的统一,一切都免谈!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9-17 10:41
《新韵标准谈》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对于诗,无论何人,不管他地位有多高,名望有多大,凡是没有节奏没有韵律分行写的东西,统统都不是诗!
    诗,吸天地之精华,融人类灵魂于节奏和韵律之中,从远古到未来,是永恒的诗性!无韵不成诗!它不容许任何“自由”的胡来!新诗从自由“白话”到无韵“非诗”,八十多年的实践历程活生生地验证了这一点。“新诗标准”纵然有千条,有万条,如果离开了“诗性”,离开了“节奏和韵律”这一条,一切都是枉然!(重阳JM)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9-26 09:11
推广使用新声韵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格律”是格律诗词的规矩,
格律诗词是中华诗词的精萃。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
诗文化的唯一标志,
没有任何形式可以取代之。
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
还要创新和发展,再造辉煌。

(重阳JM)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格律”是格律诗词的规矩,格律诗词是中华诗词的精萃。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唯一标志,没有任何形式可以取代之。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还要创新和发展,再造辉煌。
    众所周知,毛泽东诗词是中华诗词发展的最新高峰,是后来者学习的典范。毛泽东是最富革命精神的一代伟人,可他的诗词(已公开发表的)是严格遵守格律的(其实也有突破之处)。他把格律固守成峰,足以说明,格律是格律诗词的坚固基石,不易动摇,亦不可抛弃,只能创新和发展。
    如何创新和发展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中华诗词也一样是发展变化的。诗词是社会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已经有了划时代的变化(不同于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中华诗词也必将有划时代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呢?(首先说明一点:五•四以来发展壮大起来的无韵白话诗,绝对不是中华诗词的划时代的变化。此当别论,在此不谈)。
    中华诗词的主体是格律诗词,格律的基石是声韵,声韵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文字)固有的根本属性。只有这种根本属性的变化,即声韵的变化,才能引起格律的变化,才能找到格律创新的“突破口”。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根本属性,即声韵的划时代变化是什么呢?可谓有二:其一,法定使用普通话,其二,推广使用汉语拼音并标定四声。这就确立了中华诗词划时代变化的基础,即以普通话的声韵为韵,就是说,以汉语拼音的韵母为韵,以其四声化平仄。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由此而产生的新声韵,新诗体,就是中华诗词的新生儿。愿我们抚育她的成长与壮大!
    附一,十六韵部:
    i    u    ü    a    o    e    er   ai   ei
ao    ou    an    en    ang    eng    ong

    附二, 新韵谱:按普通话韵母设十六韵部,(含一个儿化音),按其四声为六十四韵。包括以《新华字典》为准的所有汉字。新韵简谱只编入了常用简化汉字。(另文)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10-7 08:28
《推广使用新声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格律”是格律诗词的规矩,格律诗词是中华诗词的精萃。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唯一标志,没有任何形式可以取代之。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还要创新和发展,再造辉煌。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10-17 14:24
《推广使用新声韵》    众所周知,毛泽东诗词是中华诗词发展的最新高峰,是后来者学习的典范。毛泽东是最富革命精神的一代伟人,可他的诗词(已公开发表的)是严格遵守格律的(其实也有突破之处)。他把格律固守成峰,足以说明,格律是格律诗词的坚固基石,不易动摇,亦不可抛弃,只能创新和发展。

作者: 原草    时间: 2016-10-29 08:18
《推广使用新声韵》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中华诗词也一样是发展变化的。诗词是社会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已经有了划时代的变化(不同于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中华诗词也必将有划时代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呢?(首先说明一点:五•四以来发展壮大起来的无韵白话诗,绝对不是中华诗词的划时代的变化)。就是新韵诗的诞生。

作者: 原草    时间: 2016-11-8 13:34
《推广使用新声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格律”是格律诗词的规矩,格律诗词是中华诗词的精萃。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唯一标志,没有任何形式可以取代之。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还要创新和发展,再造辉煌。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11-20 08:55
《中国诗歌的流与潮》     外国诗,它是外国语言所形成的适合外国语音韵律的文体形式,由于语言思维的不同,译者不能也不可能用汉语把它的韵律译出来,正如中国诗的韵律不能也不可能用外语把它译出来一样!中国的“西诗潮”不是在中国诗的“韵律之流”上形成的,所以,对中国来说,它只是一个特殊的“潮”而不是“流”,更不是主流。因为它仅仅是当代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罢了。况且,“西诗潮”的回落已是有目共睹的现实了!
作者: 原草    时间: 2016-11-26 09:51
《推广使用新声韵》 中华诗词的主体是格律诗词,格律的基石是声韵,声韵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文字)固有的根本属性。只有这种根本属性的变化,即声韵的变化,才能引起格律的变化,才能找到格律创新的“突破口”。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根本属性,即声韵的划时代变化是什么呢?可谓有二:其一,法定使用普通话,其二,推广使用汉语拼音并标定四声。这就确立了中华诗词划时代变化的基础,即以普通话的声韵为韵,就是说,以汉语拼音的韵母为韵,以其四声化平仄。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由此而产生的新声韵,新诗体,就是中华诗词的新生儿。愿我们抚育她的成长与壮大!
作者: 原草    时间: 2016-12-7 08:31
《诗坛炮轰一说》    “批评可以,炮轰不行。”一幅霸道的“诗老大”面孔,盛气凌人,俨然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是啊,国家级的权威刊物,是代表国家的“国刊”,是“炮轰”不得的!这就是《诗刊》把持者自恃无恐的“盾牌”、“保护伞”!。在这个威严强大的“盾牌”保护下,把《诗刊》变成了无韵“非诗”的大本营,变成了洋奴“西诗”的繁殖地。让无韵“非诗”疯狂泛滥,把中华传统诗性“批评”到了九霄云外,把节奏和韵律“批评”得溜溜精光!“新诗”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诗风“批评”了几十年,真不知往日的“批评”比现今的“炮轰”会有几许“温柔”呢?!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12-16 10:16
《诗坛炮轰一说》 “炮轰”这个字眼儿太难听也太吓人了,我们可以不必那么说。但是,诗坛不干净,总该清扫一下吧!诗坛不干净,非诗霸道,歪诗横行,伪诗猖獗,诗风肮脏;诗坛不干净,应清扫一下,清扫干净了,迎接新韵新诗登台。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个时代诗人们的任务,这个任务是艰辛的,长期的,也是光荣的,义不容辞的。
    清扫诗坛,迎接新韵新诗登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诗坛的一大景观,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必然要出现的历史一幕!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7-1-21 08:36
《侃谈格律诗词》  人们一提起格律诗词,便以为凡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中华诗词都是格律诗词。其实这是个误会。“格律诗词”产生于明代,是明朝李东阳、何景明等人制订了“格律”之后,按照“格律”创作的诗词才称其为“格律诗词”。
作者: 重阳新韵    时间: 2017-2-21 13:23
中国新诗
中国新诗是以现代汉语为基础,以西诗分行为格式的一门新兴的诗歌艺术,迄今已百年。中国白话新诗的初衷是反传统,是有韵自由诗。但却被无韵诗篡改和利用,反传统反过了头,丢了传统基因,丢了韵。最后结果是背宗叛祖栽了跟头,成了无韵非诗 —— 自己不是诗了,也不知诗为何物了。

(重阳JM)

作者: 重阳新韵    时间: 2017-3-23 16:52
《诗坛炮轰一说》清扫诗坛,迎接新韵新诗登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诗坛的一大景观,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必然要出现的历史一幕!
作者: 重阳新韵    时间: 2017-4-14 11:24
风入松 . 倡新韵(新韵)
倡导新韵年复年,心血著诗篇。
回望辛酸无归路,笑亦哭,苦乐参半。
为人师为人徒,何谓诗真解难。
(重阳JM)17.3.8(人民网)

作者: 重阳新韵    时间: 2017-4-18 10:32
中国诗是韵文,无韵非诗。

说无韵诗是中诗,不对!
说无韵诗是西诗,也不对。西诗也有韵。
说无韵诗是译诗,也不对,因它无原诗。
说无韵诗不是诗,对!它什么诗也不是!

作者: 重阳新韵    时间: 2017-5-6 08:22
无韵诗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无韵诗,假洋鬼子。
诗是韵文,无韵非诗。
说无韵诗是中诗,不对!因它无韵。
说无韵诗是西诗,也不对,因西诗也有韵。
说无韵诗是译诗,也不对,因它无原文。
说无韵诗不是诗,对!因它什么诗也不是。
说无韵诗是假洋鬼子,对!假洋鬼子。
因它就是仿译诗的假洋鬼子!
(重阳JM)

作者: 重阳新韵    时间: 2017-5-25 08:14
何谓诗?中华民族的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文体,与内容无关,与好坏无关。是这个样子的是诗,不是这个样子的就不是诗。韵是诗的本质特征,韵是诗的独特标志,韵是诗的命根子,韵是诗的生命。无韵非诗!(重阳jm)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