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雨时老师点评]
人生在世,所能占有的空间,不会很大,也不会很小,方圆五里,足够了,足够其生存与梦想,尤其是在暗夜里。诗人卸却白天的烦忙、劳神,在夜色中踱步,徜徉,独饮夜色。她感到“安适”、恬淡、轻松,尽管偶尔见“霓彩”闪烁,映现出另一个“我”,但也朦胧、模糊,一晃就过去了,徒令夜色中的真我叹息,使温暖的夜发出惊叫。她沉入夜色,伴着夜色,缓慢地行走,走着,走着,河水在身旁流过,远山近树笼罩着云烟……于是,她抬头望“天”,天也望我,我与天共往还,我停,天停,我走,天走。我与天同在,我属于天,天亦属于我,我把灵魂交付予天,天以夜色包裹着我。置身此种天人合一中,有风也罢,无风也罢,弥漫的夜色中沉埋着一个关键词,那就是“静”,外界的虚寂与心灵的安宁。这静,静得安谧,静得深澈,静得纤尘不染。静夜中,诗人仿佛听见天外之音和自已的心跳。她把自我安放在这神秘的夜色里,宁静致远,折返人类的原初,她在思索中领悟了天与地、生与死、人与万物,凡此种种皆在“静”中泯化为一,复归生命的本质、本性。正如诗中所说:“在我之上 在我之下/我归于尘土 也归于心灵”……这是诗人彻悟人生之后的豁达与放下!
不难看出,此诗涵泳着一种先哲的生命哲学:以静制动,静为本源,动为世相,世事万变,不改其宗。这首诗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在于:我们的生命处于晦暗年代,方圆五里的夜色之外还有黑暗,因而,这站在方圆五里中心的诗人的诗的灵感的闪光,不啻是照亮暗夜的一把炬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