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不动声色的批判和抗争——浅评《一个人的长征》 [打印本页]

作者: 嘶沙    时间: 2016-3-4 22:34
标题: 不动声色的批判和抗争——浅评《一个人的长征》
本帖最后由 嘶沙 于 2016-3-9 16:24 编辑

                                               不动声色的批判和抗争——浅评《一个人的长征》
                                                                 文/嘶沙

        一段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长征”早已掩映于血泪斑斑的典籍,但后来者从不停下审视历史的眼睛,比如诗人李不嫁。长征真的结束了吗?未必。诗人把关切的目光投向“大队人马开走后/老乡家收养的伤员”,以伤员为意象为契合点展开那一代人被改写的命运,背景不可谓不宏大。“有的被杀,有的追上部队/大部分隐姓埋名/变成了本地的屠夫和木工”,这种白描既是写实却也不无象征的意味,更重要的是能激起读者痛感战争带来的残酷和无奈、屈辱和迫害。或者还隐含一个信息:不见战火的人心的长征才更悲怆。如何让隐含的题旨得到深化?诗人并不多说什么,只怯弱的提到一个叫杨东福的人,“只有一个叫杨东福的人/选择了原路返回,从贵州到江西/凭一条腿,一根打狗棍,把拣回的半条命送回家乡”,这种名之确凿的指认无疑将模糊的受害群体(抗争的弱势群体)转变为无比清晰和具体。由此,揭示因为形象化而获得倍增的力量,形象因为在场的呈现而深入人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震撼,完成了艺术最后的升华。
        也许有人还在纠结这个杨东福的身世甚至揣摩返回的政治因素,但是诗歌就是诗歌,它是诗性的有效提取和生活的折射,并不等同于历史和事实。无论杨东福是否真有其人其事,在诗歌中都不过是一种艺术表达需要的意象,体现个体生命的顽强和悲怆,是诗人对人性终极关怀和怜悯。除此之外,掺杂或者附会过多政治的元素就反而显得读者眼睛失之清澈。
        虽然诗人写的是“长征”,但题目嵌入一个人就显得更具隐喻和巧妙,其中的能指该是仁者见仁,如果更细致的延伸开来,“内心的长征何曾结束?”,不泛具备当下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附:

一个人的长征

李不嫁


大队人马开走后
老乡家收养的伤员
有的被杀,有的追上部队
大部分隐姓埋名
变成了本地的屠夫和木工
他们的命运,在长征的宏大叙事里
早已被一笔带过
只有一个叫杨东福的人
选择了原路返回,从贵州到江西
凭一条腿,一根打狗棍,把拣回的半条命送回家乡


作者: 有烟无火    时间: 2016-3-4 22:43
“内心的长征何曾结束?”,不泛具备当下的警示和教育意义——问的好。问候嘶哑。
作者: 嘶沙    时间: 2016-3-4 22:56
有烟无火 发表于 2016-3-4 22:43
“内心的长征何曾结束?”,不泛具备当下的警示和教育意义——问的好。问候嘶哑。

一点感想,春天快乐!
作者: 有烟无火    时间: 2016-3-4 22:58
嘶沙 发表于 2016-3-4 22:56
一点感想,春天快乐!

一定要快乐。
作者: 嘶沙    时间: 2016-3-4 22:59
有烟无火 发表于 2016-3-4 22:58
一定要快乐。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6-3-5 20:15
本诗第五行是亮点
作者: 子青悠然    时间: 2016-3-5 20:18
原路返回,…… 把拣回的半条命送回家乡

这个也很具看点

作者: 子青悠然    时间: 2016-3-5 20:19
更重要的是能激起读者痛感战争带来的残酷和无奈、屈辱和迫害。或者还隐含一个信息:不见战火的人心的长征才更悲怆。

这个不见,四沙写得好
作者: 嘶沙    时间: 2016-3-5 20:21
汤胜林 发表于 2016-3-5 20:15
本诗第五行是亮点

赞同。屠夫的意象涵括更广,木工或者指麻木不仁的人。晚上好!
作者: 嘶沙    时间: 2016-3-5 20:24
子青悠然 发表于 2016-3-5 20:19
更重要的是能激起读者痛感战争带来的残酷和无奈、屈辱和迫害。或者还隐含一个信息:不见战火的人心的长征才 ...

久不写,随感。向子青老师学习啦
作者: 秦志良    时间: 2016-3-5 20:35
欣赏,学习,问好!
作者: 嘶沙    时间: 2016-3-7 16:06
秦志良 发表于 2016-3-5 20:35
欣赏,学习,问好!

回复来迟,问好秦兄!
作者: 溪山田园    时间: 2016-3-7 20:38
虽然诗人写的是“长征”,但题目嵌入一个人就显得更具隐喻和巧妙,其中的能指该是仁者见仁,如果更细致的延伸开来,“内心的长征何曾结束?”,不泛具备当下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作者: 嘶沙    时间: 2016-3-8 08:37
溪山田园 发表于 2016-3-7 20:38
虽然诗人写的是“长征”,但题目嵌入一个人就显得更具隐喻和巧妙,其中的能指该是仁者见仁,如果更细致的延 ...

谢谢关注,问好!
作者: 燕子飞    时间: 2016-3-8 10:17
这种白描既是写实却也不无象征的意味,更重要的是能激起读者痛感战争带来的残酷和无奈、屈辱和迫害。或者还隐含一个信息:不见战火的人心的长征才更悲怆。

赞!
作者: 燕子飞    时间: 2016-3-8 10:18
虽然诗人写的是“长征”,但题目嵌入一个人就显得更具隐喻和巧妙,其中的能指该是仁者见仁,如果更细致的延伸开来,“内心的长征何曾结束?”,不泛具备当下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又赞!
作者: 嘶沙    时间: 2016-3-8 10:56
燕子飞 发表于 2016-3-8 10:18
虽然诗人写的是“长征”,但题目嵌入一个人就显得更具隐喻和巧妙,其中的能指该是仁者见仁,如果更细致的延 ...

谢谢鼓励,节日快乐!
作者: 朱仁凤    时间: 2016-3-9 18:29
问好诗人!
作者: 嘶沙    时间: 2016-3-9 19:02
朱仁凤 发表于 2016-3-9 18:29
问好诗人!

朱老师晚上好!
作者: 朱雨    时间: 2016-3-9 21:40
但是诗歌就是诗歌,它是诗性的有效提取和生活的折射,并不等同于历史和事实。无论杨东福是否真有其人其事,在诗歌中都不过是一种艺术表达需要的意象,体现个体生命的顽强和悲怆,是诗人对人性终极关怀和怜悯。除此之外,掺杂或者附会过多政治的元素就反而显得读者眼睛失之清澈。-------也是一种独特的观点(尤其最后)
作者: 石头    时间: 2016-3-9 22:13
兄弟的评也很优质啊。。。学习。
作者: 嘶沙    时间: 2016-3-9 22:56
石头 发表于 2016-3-9 22:13
兄弟的评也很优质啊。。。学习。

谢谢石头兄鼓励,安!
作者: 宗小白    时间: 2016-3-10 14:00
也许有人还在纠结这个杨东福的身世甚至揣摩返回的政治因素,但是诗歌就是诗歌,它是诗性的有效提取和生活的折射,并不等同于历史和事实。无论杨东福是否真有其人其事,在诗歌中都不过是一种艺术表达需要的意象,体现个体生命的顽强和悲怆,是诗人对人性终极关怀和怜悯。除此之外,掺杂或者附会过多政治的元素就反而显得读者眼睛失之清澈。
作者: 宗小白    时间: 2016-3-10 14:00
我们都活在
历史的空白处
作者: 嘶沙    时间: 2016-3-10 14:19
宗小白 发表于 2016-3-10 14:00
我们都活在
历史的空白处

想做明白人多不容易,问好小白!
作者: 宗小白    时间: 2016-3-10 14:39
嘶沙 发表于 2016-3-10 14:19
想做明白人多不容易,问好小白!

沙沙,下午好
作者: 石头    时间: 2016-3-16 08:26
提读。。。早上好。。
作者: 嘶沙    时间: 2016-3-16 08:28
石头 发表于 2016-3-16 08:26
提读。。。早上好。。

早安!
作者: 曾正贤    时间: 2016-3-17 14:22
学习,“内心的长征”,独到的见解,问好嘶沙兄弟!
作者: 嘶沙    时间: 2016-3-17 14:34
曾正贤 发表于 2016-3-17 14:22
学习,“内心的长征”,独到的见解,问好嘶沙兄弟!

曾老师可是评论高手,向您学习,下午好!
作者: 蔡立国    时间: 2016-4-5 00:03
这好像汉奸走狗才能写出来的诗!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