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马后炮:也论李不嫁《 长征》 [打印本页]

作者: 远山行人    时间: 2016-3-16 15:43
标题: 马后炮:也论李不嫁《 长征》
本帖最后由 远山行人 于 2016-3-17 18:34 编辑

对李不嫁诗写风格的讨论热潮意犹未尽,众说纷纭的背后,实际上不是评论的本体论问题,而是评论的主体论问题,核心聚焦在一点上:我们应该拿什么镜子来映照我们的当代诗写?平面镜已经过时了,只能看到岁月的苍老和小我的无力,哈哈镜得不出对文本的客观解剖,只能显示主体对文本的主观再摹写。放大镜,显微镜只能观察到事物的微观而失掉对宏观的把握。凹透镜只能观察到生活车流的部分剪影。只有凸透镜,既能聚焦生活的诗意本身不失真,又能点燃观察主体思维的火焰,实现审美的思维风暴。

当我们面对文本,拿出解牛之道解牛之刀的时候,实际上有一个隐形的东西被忽略了:我们的文学价值观坐标系。中国封建时代的人,拿孔孟之道作为镜子;西方现代诗歌评论的起点,则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本主义理论。当代诗歌评论,则伴随中国的当代历史进程,历经了泛政治化的洗礼,在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半“人化”的复归。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的道路,就是从以“人民”为核心概念的集体主义,到以“人”为核心的个人主义的钟摆轨迹。李不嫁诗论中激烈的价值观论争,正是这种钟摆式价值晃动的结果:我们的评论者们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政治光谱上,如何妄想得出一致的结论?

经验事实只有一个:杨东福没有追随大队伍到达陕北,而是回家了。在革命叙事里,他是逃兵。极左的则称他背叛了革命。在人本主义叙事里,他不过是一个大写的”人“。他没有那么崇高,也不在乎渺小,他得活着,他想故乡和父母兄弟!

话已至此,有一个问题一直想问:你手里的镜子是什么?你心里的镜子又是什么?



附录:一个人的长征

李不嫁


大队人马开走后
老乡家收养的伤员
有的被杀,有的追上部队
大部分隐姓埋名
变成了本地的屠夫和木工
他们的命运,在长征的宏大叙事里
早已被一笔带过
只有一个叫杨东福的人
选择了原路返回,从贵州到江西
凭一条腿,一根打狗棍,把拣回的半条命送回家乡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原创诗歌栏目2016年1月15日)

注:应征评论请发到诗歌评论栏目

[groupid=953]中国元素[/groupid]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6-3-16 21:46
概括很强的评
不错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6-3-16 21:46
小的不朽是指在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引发了共鸣立了碑。
作者: 远山行人    时间: 2016-3-16 23:29
采凤 发表于 2016-3-16 21:46
概括很强的评
不错

谢谢老师鼓励,握手!
作者: 远山行人    时间: 2016-3-16 23:30
采凤 发表于 2016-3-16 21:46
小的不朽是指在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引发了共鸣立了碑。

哈哈哈
作者: 七丫头    时间: 2016-3-17 09:34
平面镜已经过时了,只能看到岁月的苍老和小我的无力,哈哈镜得不出对文本的客观解剖,只能显示主体对文本的主观再摹写。放大镜,显微镜只能观察到事物的围观而失掉对宏观的把握。凹透镜只能观察到生活车流的部分剪影。只有凸透镜,既能聚焦生活的诗意本身不失真,又能点染观察主体思维的火焰,实现审美的思维风暴。

镜子博物馆哈,呵呵,不好意思,为避免反光,俺就不带有色镜来了
作者: 远山行人    时间: 2016-3-17 09:38
七丫头 发表于 2016-3-17 09:34
平面镜已经过时了,只能看到岁月的苍老和小我的无力,哈哈镜得不出对文本的客观解剖,只能显示主体对文本的 ...


作者: 七丫头    时间: 2016-3-17 09:38
不懂政治的飘过。。。。呵呵,光谱仪,对俺不起作用。。。唉,不就一碗饭
作者: 远山行人    时间: 2016-3-17 09:39
七丫头 发表于 2016-3-17 09:38
不懂政治的飘过。。。。呵呵,光谱仪,对俺不起作用。。。唉,不就一碗饭

丫头透彻!
作者: 一夜白天    时间: 2016-4-3 21:06
后来人总比前人聪明,如果当时都这般“聪明”,肯定是不会有什么”长征″了,也不会有历史上众多的所谓奴隶农民起义无产者工人革命,富志高和杨东福也早就是明星亿万富豪。我看也不用拿出那么多镜子来映照我们的当代诗写,平面镜哈哈镜放大镜显微镜凹透镜凸透镜,聚焦生活的诗意本身失真,恰如水靣风时雨时冬时夏时,,我最喜欢燕子斜斜的飞 ,草绿了桃红了它飞了回来,草衰了果落了它飞向另一个春天。
作者: 远山行人    时间: 2016-4-3 23:39
一夜白天 发表于 2016-4-3 21:06
后来人总比前人聪明,如果当时都这般“聪明”,肯定是不会有什么”长征″了,也不会有历史上众多的所谓奴隶农 ...


作者: 远山行人    时间: 2016-5-21 20:24
中国诗歌流派网 《诗歌周刊》第205期
http://sgzk.org/sgzk/200/205/fx/2016/0403/12031.html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