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专访:当代诗歌黄金时代的青春记忆
[打印本页]
作者:
李明利
时间:
2016-3-22 14:56
标题:
专访:当代诗歌黄金时代的青春记忆
专访:当代诗歌黄金时代的青春记忆
——王若冰访谈录
姜红伟
访问者:姜红伟(诗歌史研究者,诗歌资料收藏家,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
受访人:王若冰(原甘肃天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82级学生,作家、诗人。现任《天水日报》副总编)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革命生涯”。
答:应该说我是大学生诗歌运动被动的“卷入者”,而非自主参与者。因为上大学前,我感兴趣的是小说,我甚至在中学时期已经开始长篇小说的写作。只是进入大学后,由于甘肃省文联主办的《飞天》文学月刊倡导的大学生诗歌席卷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大学校园里各种诗社琳琅满目;不分文理科,当年的大学生几乎人人都在写诗、在给张书绅老师主持的《飞天》“大学生诗苑”栏目投稿。能不能在《大学生诗苑》发表诗歌作品,在当时是事关一个大学生荣誉的大事;再加上我的班主任和写作老师曾经是西北师大《我们》文学社创始人之一。天水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两年制,时间很短暂,所以直到临近毕业,我才在张书绅老师一次又一次退稿与鼓励下发表了一首短诗,题目叫《花栏》。这首诗只有12句,发表在1984年5月号《飞天》“大学生诗苑”上,但就是这12句诗歌,挽留了我与诗歌为伍的一生。
问:在大学期间,您参加或者创办过诗歌社团或文学社团吗?担任什么角色?您参与创办过诗歌刊物、报纸吗、编印或出版过诗集吗?
答:1982年进入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的时候,系里已经有先于我们投身诗歌创作的学长成立的“嘤鸣”文学社。由于我和同班的张晨、廖五洲中学期间已经发表过文学作品,我们三人自然成了“嘤鸣”文学社的骨干,并成为《嘤鸣》诗报的主编和编辑。
问:当年您拥有大量的诗歌读者,时隔多年后,大家都很关心您的近况,能否请您谈谈?
答:我们都是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和文学高潮最大的受益者。比如我本人,由于大学时期的诗歌创作,毕业分配时在城里举目无亲的情况下,我报到的第一天就被通知留到当时的天水地区文教处——而更多的同学却被分配到乡下当教师;接下来,我的婚姻、工作变动,全仰仗于诗歌与文学的恩赐;在工作与生活中每每遭受挫折之际,领导和同事念及我是一位诗人,还能写作,总是以宽恕、宽厚对待我;几年前,我甚而因为写作被破格晋升了高级职称、得到了一官半职。
新世纪之初,当我将自己的写作视野由单纯的诗歌转而关注地域文化时,仍然是诗歌的引导让我发现了别人不曾发现的精神世界。2004年,我曾经以两个多月时间只身一人完成了对横贯中国大陆腹地、横穿甘山川鄂豫五省、绵延1600多公里的秦岭山脉文化考察,随后又对流域面积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的渭河流域进行了文化考察,先后完成了“大秦岭”系列等长篇散文的写作。近年来,我在一种“为山川立传”的观念指导下,仍然沉醉于长篇文化散文的写作。同时,由于参与八集纪录片《大秦岭》的创作,我对人文纪录片的创作兴趣亦愈来愈浓。目前,我仍然在我工作了29年之久的媒体工作,一边编报纸,一边写作,只要有时间,便独自驾车到秦岭、汉江、渭河沿线南北的穷乡僻壤,高山丛林行走漫游,迷醉于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情境中,体验那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人生至境。 2016年3月22日 来源 信息时报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