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再谈“无韵非诗” [打印本页]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9 16:45
标题: 再谈“无韵非诗”
本帖最后由 菊岭耕夫 于 2016-4-9 16:54 编辑

再谈无韵非诗




重阳JM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就是诗的“定义”。因此说,“韵律”是中国诗的本性,是决定“诗”与“非诗”的本质条件或标志。这是历史定论,也是学术定论。目前,弄不清“诗”与“非诗”的区别,是个有代表性的普遍现象。
    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说法是:“诗确实有有韵和无韵两种,这在学术界早有定论。外国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中国汉代前也有无韵诗,五•四后就不待说了。说无韵诗不是诗,不符合古今中外的文学史。构成诗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在有韵诗中,韵也只不过是一个方面。……”
    说“诗有有韵和无韵两种”,这话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怎能又说无节奏无韵律的文体也是诗呢?难道这就是学术界“早有”的定论吗?!这个“早有”早到什么时侯?能早过五•四运动以前吗?在中国“新诗”出现以前,有谁听说过“无节奏无韵律的文字”就是诗呢?况且还是“学术界”的“定论”!那么,这种所谓的“定论”除了给诗界造成混乱,还会有一丝一毫的学术价值吗?“诗有有韵和无韵两种”的谬论,正是中国当代诗界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无韵非诗泛滥的依据。至于说外国诗有押韵的和不押韵的,那是外国人的事,也是十九世纪“惠特曼现象”之后的事。可以说,如果不是“早有”外国诗的不押韵,也不会有中国崇洋的无韵诗的泛滥!
    说到惠特曼,有人说:“我们不要贬低惠特曼……”其实,我们并不想贬低惠特曼。惠特曼提出“冲破诗与散文的形式壁垒”,是说散文也可以用诗的分行的形式写,说明散文与诗没有了形式的区别。但并不能说明分行的散文就是诗,并不能说明分行的文字就是诗的一“种”。 实际上,分行的散文还是散文。视无韵的分行文字为诗的是引进无韵诗的中国人。因此,中国也就有了“诗有有韵的和无韵的两种”的“定论”。这与惠特曼根本是两回事。正如《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的故事,“虚拟”草船为战船的是诸葛亮,“实视”草船为战船的是曹操,两者的“心境”天壤之别,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说“诗有有韵和无韵两种”。那么,“种”是什么意思?“种”与“种”是有区别的,但不是“质”(指形式的“质”,不是内容的“质”。)的区别。如果是“质”的区别,就不单是“种”的区别了。比如说“树”,有各种树,但它们都必须是“树”!如果不是“树”,它便不是树中之一“种”,它便是“树”之外的其它什么了。就是说,“树”的一种,决不会是“石头”;“铁”的一种,决不会是“面包”;“人”的一种,决不会是“稻草” ……。那么,“稻草人”会是人的一“种”吗?同理,诗有各“种”,但都必须是“诗”,不是诗,便不是诗中之一“种”。“无韵诗”本质就不是诗,也不会成为诗的一种。所以,说“诗有有韵和无韵两种”,根本就是“诗圈子”里的无稽之谈,决不是“学术界”的定论!“诗圈子”代替不了“学术界”。若真有了那个荒谬的“定论”,“学术”也就不成其为学术了,其“定论”也必成为历史的笑谈!
    至于说“中国汉代以前也有无韵诗”,其实那是一个误解(其实在古代是押韵的,古韵与今韵不同罢了)。中国自古以来对诗的界定都是有韵律的,历史事实也是如此。中国自古以来就从来没把无韵文字当作诗。“无韵不成诗”是中国诗界的古训之一,坚定不移,始终不逾。特别是“格律”时代,更不容许“无韵”之诗。“无韵非诗”是“无韵不成诗”的缩写或简写。中国汉代以前或许有无韵诗并不奇怪。但在“无韵不成诗”的古训中,无韵诗总是在不断地被淘汰。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留有几粒“沙子”,有什么奇怪呢?除了无韵诗追崇者,又有谁会视它为中国诗的一“种”呢?!事实上,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无韵诗,历来就没被视为中国诗的一“种”。正如当今无韵诗的泛滥,必定会在未来的历史上遗留下大量的“泥沙”。但“淘尽泥沙始见金”,这就是历史的必然!难道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不正是如此吗!至于说无韵诗已被编入什么“全书”或什么“大典”,那是编书人的事。“上帝”不是也被编入“大典”和“经书”吗?更何况当今的种种“大典”多如乱石,各取所需而已。
    至于说“构成诗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在有韵诗中,韵也只不过是一个方面”。这话说得对。但构成诗的“要素”的诸多“方面”中,必有一个“方面”是起主导作用的。“韵”当然是诗的一个“方面”,但它是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方面。有了这个“方面”才成诗,没了这个“方面”,其它的“方面”再多再好也不是诗!如果说“诗意、诗情”是构成诗的主导要素,那么,许许多多的散文既有“诗意”又有“诗情”,难道它们都是诗吗?!如果是这样,文学史上又何以有散文与诗的区别呢?如果说“分行、断句”是构成诗的主导要素,那么,把所有的小说,文章都分行、断句,不都成诗了吗?!如果稻草人,木头人都是“人”的一种,那么,世界上一切具有人型的东西不都成“人”了吗?特别是当代高科技的机器人,拟或未来的高智能的电脑人,不但会是“人”的一种,而且还会是超高级的“人类”了?!
    说“无韵诗不会消亡,也不应该消亡。”这话,真是太高明了。“稻草人”“木头人”不但没消亡,而且还演变成“机器人”了,谁说它会消亡呢!“真与假”是相互依存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未来的世界如果没有“假”,“真”也就不存在了。诗也如是!

    2003.7.10
首发2003年8月《新韵》总38期。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9 16:55
说“无韵诗不会消亡,也不应该消亡。”这话,真是太高明了。“稻草人”“木头人”不但没消亡,而且还演变成“机器人”了,谁说它会消亡呢!“真与假”是相互依存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未来的世界如果没有“假”,“真”也就不存在了。诗也如是!
作者: 程永红    时间: 2016-4-9 19:32
本帖最后由 程永红 于 2016-4-9 20:11 编辑

更正:是”吹尽黄沙始见金“。
一堆粪便里有佛法;一粒沙子里看世界。

显然金子是贵族化的象征,沙粒是平民化的说法。
如果朋友同意以上常识的话,
那上一句,就颇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兴味了吧。

诗歌如果只是作为收藏家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是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样的话,中国的诗歌才真的是,死定了。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6-4-9 22:27
古代有韵的可不都是诗哦。那么现代也同样,并且,无韵的也未必不是诗。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10 15:33
张无为 发表于 2016-4-9 22:27
古代有韵的可不都是诗哦。那么现代也同样,并且,无韵的也未必不是诗。

有韵的不一定是诗。但是诗必定有韵。无韵非诗!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17 13:39
无韵诗,生下来就是死的。无韵非诗。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20 14:38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25 15:44
诗是韵文。韵是诗的生命,韵是诗的永恒。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29 14:39
诗是韵文,无韵非诗。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4-30 16:55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就是诗的“定义”。因此说,“韵律”是中国诗的本性,是决定“诗”与“非诗”的本质条件或标志。这是历史定论,也是学术定论。目前,弄不清“诗”与“非诗”的区别,是个有代表性的普遍现象。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2 15:31
新韵,何乐而不为

自由是相对于约束而言的。自由与约束是矛盾的统一。没有约束,哪来的自由?!大海航行,能胡乱来吗?!现代交通,岂无规则?!无度自由,害人害已。现代自由诗,无度自由,不按诗规距,不成诗,白费力。格律诗词,平仄死板,约束过度,需要改革创新。新韵诗就是格律诗词的改革创新。一改韵,二改式。继承优良传统,现代诗语,自由舒张。是中国最新诗体,正在兴起。何乐而不为! (重阳JM)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8 14:12
新韵代表诗方向

       
新华新韵当兴旺,一石激起千重浪。
何以威震坛上客,只因代表诗方向。

(重阳jm)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15 08:07
韵定是非,唯韵是路。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19 16:45

节奏和韵律是大自然的本象,是普天下万事万物周期性变化的精彩演示。大到宇宙天空,小到原子电子。日出日落,月缺月圆,风云雷电,雨雪冰霜,海潮海浪,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生生息息,无穷无尽 ……。中华民族语言纳大自然的精华,音高声低,急慢轻细,抑扬顿挫;中华诗词融大自然的精华,有节奏有韵律,自古至今,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光辉灿烂!节奏和韵律,是中华诗的生命;节奏和韵律,是中华诗的象征,中华大地是有韵诗的发祥地,岂能容忍无韵“非诗”的泛滥!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27 16:12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就是诗的“定义”。因此说,“韵律”是中国诗的本性,是决定“诗”与“非诗”的本质条件或标志。这是历史定论,也是学术定论。目前,弄不清“诗”与“非诗”的区别,是个有代表性的普遍现象。
作者: 阅读与欣赏    时间: 2016-5-27 18: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5-30 09:15
阅读与欣赏 发表于 2016-5-27 18:15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无韵诗痞们又犯禁瘾啦!
作者: 原草    时间: 2016-6-12 14:57
诗人郭沫若、巴金及艾青等等老一辈诗人的青年时期的诗,都是受西方诗风即惠特曼诗风的影响而创作的,它摒弃了中国诗的有节奏有韵律的概念界定而任意自由。正如彭金山先生在《形式建设——一个重新提起的话题》一文(见同期《诗刊》第61页)中所说:“他(郭沫若)的诗正是以个性解放的内容和惠特曼式的自由形式开创了一代诗风”。然而,这一代诗风的后果,在摒弃了传统形式的同时,把节奏和韵律也摒弃得精光,彻底地背叛了民族,导致了中国无韵非诗的泛滥,这也是他(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吧!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6-18 11:22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就是诗的“定义”。因此说,“韵律”是中国诗的本性,是决定“诗”与“非诗”的本质条件或标志。这是历史定论,也是学术定论。目前,弄不清“诗”与“非诗”的区别,是个有代表性的普遍现象。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7-1 14:16
无韵非诗患绝症

中华诗词博大精,继承传统新韵兴。
自由无度念歪经,无韵非诗患绝症。
(重阳JM)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7-3 10:43
建议将无韵非诗从学生课本中挖出去!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7-5 16:31
何谓诗歌的基因?
作者: 菊岭耕夫    时间: 2016-7-9 17:00

习近平主席近日在考察北师大时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节奏韵律是中华民族诗歌的基因。
无韵非诗应从学生课本中挖出去!
(重阳JM)

作者: 李万修    时间: 2016-7-15 16:13
说“诗有有韵和无韵两种”。那么,“种”是什么意思?“种”与“种”是有区别的,但不是“质”(指形式的“质”,不是内容的“质”。)的区别。如果是“质”的区别,就不单是“种”的区别了。比如说“树”,有各种树,但它们都必须是“树”!如果不是“树”,它便不是树中之一“种”,它便是“树”之外的其它什么了。就是说,“树”的一种,决不会是“石头”;“铁”的一种,决不会是“面包”;“人”的一种,决不会是“稻草” ……。那么,“稻草人”会是人的一“种”吗?同理,诗有各“种”,但都必须是“诗”,不是诗,便不是诗中之一“种”。“无韵诗”本质就不是诗,也不会成为诗的一种。所以,说“诗有有韵和无韵两种”,根本就是“诗圈子”里的无稽之谈,决不是“学术界”的定论!“诗圈子”代替不了“学术界”。若真有了那个荒谬的“定论”,“学术”也就不成其为学术了,其“定论”也必成为历史的笑谈!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