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印象主要来源于对康德某些思想的偏爱,而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这位德国哲人的著作。康德写作《判断力批判》,并不仅仅是为了宣扬无功利的审美观照本身。把康德的著作作为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来阅读,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不去阅读《判断力批判》、《纯理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他的美学则近乎不通。因篇幅所限,本书无法详论康德的三部“批判”。在此,我仅引证保罗?德?曼(Paul de Man)对康德美学相对于认知、伦理、与政治的地位的论述。他认为,康德的美学“起着虽有问题却有必要的联结作用”。于康德,第一“批判”与第三“批判”,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之间的联结,是通过美学来实现的。若用更直截了当的语言表达就是:我们必须诉之于理解和论证的美学模式带来的可能性去解决伦理和政治问题。因此,德?曼断言:康德美学是“彻头彻尾地认知的与政治的”。10
为生存而满足物质需求的本能甚是狭隘,而这种本能驱使的生活毫无意义与慰藉。这种生活用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瓦尔登湖》的作者,译者注)的描述就是:大众生活在缄默的绝望之中。然而,并非一切都失去了。王国维提醒我们,尚有一样东西可以让我们脱离自利的局限,忘掉利益关系,达到物我合一,那就是美学。美学关乎“美”。“美的本质特征,简言之,它可以进行无功利的审美观照但不可实用”,在审美观照中,“吾心解脱于希望与恐惧,我们不再是一个有欲望的个体,而是进行纯粹认知活动的主体”。
王国维认为,叔本华对哲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直观理论。王国维比朱光潜更早地关注了作为美学中重要因素的直觉问题。直观理论关注抽象概念,也关注直观印象,以实在的可感知的数据补充了大脑中的影象,从而融合了意识与世界之间的鸿沟。王国维本人也写过一篇关于直观的文章,“直观”就是译自西方哲学的众多术语中的一个。在文中,他阐述了源语与译语意义的细微差别,并考虑到了直观的主体与客体层面。他接受了当时的译文“直观”,同时又指出,直观并不仅仅是眼睛的功能,同样也来自其它感官,如听觉与嗅觉。更重要的是,感知本身并不是直观,除非感官的感知功能与大脑的动能相协调。王国维关注大脑与感官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使得王国维把直观与观念联系起来考察。Intuition一词根源于拉丁语的 in 和tuitus,而idea则根源于希腊语。二者都涉及视觉与观察。Idea可以译作观念(感知与大脑形象),因为感官印象由五官获得。因此,“观”是“观念”这一合成词的第一个语素。当被感知的事物看不见时,它们的形象遗留在记忆里,于是就有了“念”(记忆、大脑形象与观点)。因此,观念包含感知与大脑形象或者记忆,而直观到通向大脑形象(5: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