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第三只眼之诗人沙龙》--空间的立体/”我看第三只眼“ [打印本页]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2 10:34
标题: 《第三只眼之诗人沙龙》--空间的立体/”我看第三只眼“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7-3 09:09 编辑

诗人以第三只眼从每一事物看见另外的东西, 超越物象, 超越本体。 诗人也以深邃温情的心灵去感受物象和事物之本体。 鉴于此, 这个诗人沙龙冠名“第三只眼之诗人沙龙”。

在这个诗人沙龙里, 各位随意讨论和发作品。


注: ”诗人之第三只眼“这个概念和主张是叶如钢在其短诗”第三只眼“里提出的。

最新的话题在沙龙题首标明。


话题提要:

1.  熊重阳和叶如钢论诗的超结构: 23楼, 26 楼, 和前面的几楼。31楼

2.   叶如钢诗“背叛”: 18楼,

3.   熊重阳评论”背叛“:23楼

3.   外国诗人论诗经验:  43楼

4.  潘加红诗“麻”: 46楼

5.   叶如钢点评”麻“: 53楼

6.  皿成千论诗结构和诗经验: 57楼

7.  皿成千论诗的新生结构和诗人的沉睡期: 59楼

8.  熊重阳评论“麻”并谈超结构的隐形和显性: 62 楼

9.  熊重阳论诗歌与生命, 诗歌与灵魂, 以及诗的超结构: 67 楼

10. 叶如钢诗”琴弦上的光“: 71 楼

11. 潘加红点评“琴弦上的光”: 72楼

12. 叶如钢谈”空间的立体“: 79楼

13.  张无为诗”我看第三只眼“: 80楼
作者: 熊重阳    时间: 2016-6-22 11:53
祝贺沙龙开张!是的,诗人之诗在于眼睛,而不在于手指。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2 14:32
熊重阳 发表于 2016-6-22 11:53
祝贺沙龙开张!是的,诗人之诗在于眼睛,而不在于手指。

同贺!
期待你开始讨论诗的超结构。
作者: 熊重阳    时间: 2016-6-22 15:06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2 14:32
同贺!
期待你开始讨论诗的超结构。

哈,超结构,谢谢提醒。那我就斗胆先用一句话概括:一首诗大于它自己的文本。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2 15:11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6-22 15:51 编辑
熊重阳 发表于 2016-6-22 15:06
哈,超结构,谢谢提醒。那我就斗胆先用一句话概括:一首诗大于它自己的文本。


这和“诗到文本为止”的著名论断正好相反。 当然, 那个论断是对以前的认识的叛逆。
期待进一步阐述。

---是“诗到语言为止”。 但意思接近。
作者: 熊重阳    时间: 2016-6-22 15:38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2 15:11
这和“诗到文本为止”的著名论断正好相反。 当然, 那个论断是对以前的认识的叛逆。
期待进一步阐述。

是的,如钢,我一直迷惑于这类就文本而文本的论断,其实我们远不是这样读诗作诗的,不是吗?幸好我只是个诗歌实践者(practitioner),对理论向来没有兴趣。我说超结构,也只是一种体悟,而非理论。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2 15:42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6-22 15:50 编辑
熊重阳 发表于 2016-6-22 15:38
是的,如钢,我一直迷惑于这类就文本而文本的论断,其实我们远不是这样读诗作诗的,不是吗?幸好我只是个 ...


“诗到语言为止”有一定道理。 常常读到一些评论诗作的文章, 写了太多作品本身不包含的东西。 常常是评者乘便发挥的。 我自己分析诗作, 就偏向于按照文本分析。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文本包含的东西, 与作者的概念和意象体系有关, 也与读者的概念和意象体系有关。  同一个词在不同人的心中唤出的图像和情绪会有很大不同。
另一方面, 有经久生命力的作品, 会达到一种 universal 体系。
作者: 潘加红    时间: 2016-6-22 15:48
大好事,来支持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2 15:51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2 15:48
大好事,来支持

期待。
作者: 熊重阳    时间: 2016-6-22 15:55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2 15:48
大好事,来支持

加红闭关悟道多时,我们只是抛砖引玉,期待。
作者: 熊重阳    时间: 2016-6-22 16:08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2 15:42
“诗到语言为止”有一定道理。 常常读到一些评论诗作的文章, 写了太多作品本身不包含的东西。 常常是 ...

你这样说,也许和我并无大矛盾,只是对文本的界定不同。我也反感有些诗评从读者角度对文本的刻意解读,我说的超结构,并不是这样捕风捉影的引伸,而是实实在在的建于文本之上而高于文本的诗空间。
作者: 潘加红    时间: 2016-6-22 16:17
熊重阳 发表于 2016-6-22 15:55
加红闭关悟道多时,我们只是抛砖引玉,期待。

重阳客气了,这个探索或探讨非常必要,必将对诗歌回归和艺术领域的扩张和延展起到巨大的推力,大家一起努力!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6-22 17:46
来了,支持。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2 17:48
暗王 发表于 2016-6-22 17:46
来了,支持。

好。 期待。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2 17:50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6-22 17:51 编辑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2 16:17
重阳客气了,这个探索或探讨非常必要,必将对诗歌回归和艺术领域的扩张和延展起到巨大的推力,大家一起努 ...


加红的设想非常好。 期望我们能深入地展开讨论, 拓宽我们的眼界, 加深我们的认识。

这里的优点是讨论的记录和资料方便保存和查找。
作者: 青青河边草    时间: 2016-6-22 21:21
来支持几位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2 22:26
青青河边草 发表于 2016-6-22 21:21
来支持几位

问候青青!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3 08:08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6-23 12:12 编辑

贴一首旧作。抛砖引玉。

     
      背叛

    叶如钢


背叛  然后回归   一个冗长的停顿
月洁白得羞涩    对于女人的回忆
如影  如水浸染
灵魂里的避难之所   背叛的兴奋
超越春火之祭   迷乱
缤纷七色   摄入沉静双目
悖理  变形的浪   真理跌入沉船梦乡
返朴   退归于既初之眠
或复苏于爱之唤
美, 如此不可抗拒  背叛
之停顿里蓄存忘却的世纪

为何回归   而让停顿终止  音乐
海一样哗哗响起  唯存的引诱
圣界之上劫下一群红色岛屿
永不可窥破的秘密  彼岸且存
而触摸到惊心动魄   终而回归   
生与死   波浪起伏   波浪起伏

作者: 青青河边草    时间: 2016-6-23 10:24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2 22:26
问候青青!

上午好,如钢兄~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3 10:28
青青河边草 发表于 2016-6-23 10:24
上午好,如钢兄~

青青上午好。
作者: 云楼七狼    时间: 2016-6-23 16:51
感谢叶兄盛情相邀!

云楼先来拜访,得空再来交流。

祝贺第三只眼之诗人沙龙隆重上市!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3 17:31
云楼七狼 发表于 2016-6-23 16:51
感谢叶兄盛情相邀!

云楼先来拜访,得空再来交流。

多谢云楼光临! 期待!
作者: 熊重阳    时间: 2016-6-23 19:14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3 08:08
贴一首旧作。抛砖引玉。

      

不妨就如钢这首作品谈一点我的超结构理念(非理论)。背叛和回归,此岸和彼岸,圣界和尘世,这些通过文本营造出一个文本之上的时空和灵的多向度空间结构,之所以称为结构,皆因这空间并非虚无一物,而是充满情感物的密度和梯度,以及心色声的波动和演进。

这个结构不是文本自身的结构,也不是文本字里行间的榨取物,而是以文本为工具或载体而造就的一个“切实”的超然于寻常物事的新疆域,诗者和读者可以在里面作新自由度上的驰骋。

对文本,读者不宜刻意解读,诗者不宜刻意解构,否则会消灭文本的超结构而把文本降解为文字死物。简单说,超结构是一首好诗提供的对生命某些片段的解空间,将这样一个丰富的解空间降格为一个或几个点解,是十分煞风景的。

回到如钢这首,我觉得在超结构上把握得不错,但还不完美,还有某种刻意导引而压缩解空间的倾向。

陋见供批。
作者: 丹东哈哈耶    时间: 2016-6-23 21:18
祝贺祝贺!!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3 21:39
丹东哈哈耶 发表于 2016-6-23 21:18
祝贺祝贺!!

多谢! 期待你的参与!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3 21:49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6-23 23:10 编辑
熊重阳 发表于 2016-6-23 19:14
不妨就如钢这首作品谈一点我的超结构理念(非理论)。背叛和回归,此岸和彼岸,圣界和尘世,这些通过文本 ...


多谢重阳阐述理念, 多谢解析拙作。 对于拙作的肯定, 给我很多鼓励。 批评我也很感谢, 会去仔细检查不足之处。

我在另一线提到过, 我也很赞同超结构这个说法。  一首诗营造出一个独立的意象境界和意念构造。 文本里的词语打造出一个框架, 文本词语本身是一些意象和意念的字符, 但一首诗应当超越这些字符而蕴含或者隐含或者指向更宽阔更深入的一个独立领地。 一个诗人的思想系统和审美系统会体现出来。 这些综合起来构造为一个超结构。  也许, 一首诗之所以被认为是一首诗, 是因为有某种超出文本语言的东西从诗里浮现出来。

匆匆写下, 还没有考虑成熟。  

贴出这首拙作, 是抛砖引玉, 和给出讨论的材料。
作者: 一牛道长    时间: 2016-6-23 21:50
来祝贺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3 21:51
一牛道长 发表于 2016-6-23 21:50
来祝贺

多谢兄弟! 期望你的参与!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6-24 09:54
前来看各位的言论,学习学习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6-24 09:57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3 21:49
多谢重阳阐述理念, 多谢解析拙作。 对于拙作的肯定, 给我很多鼓励。 批评我也很感谢, 会去仔细检查 ...


嗯,我今天突然有一些想法,在诗中人与物要相互感应,相互渗透,同时诗也应该诗人众多意识之间的对话和凝结。
作者: 熊重阳    时间: 2016-6-24 11:13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3 21:49
多谢重阳阐述理念, 多谢解析拙作。 对于拙作的肯定, 给我很多鼓励。 批评我也很感谢, 会去仔细检查 ...

是的,如钢,一首真真意义上的诗一定有超出语言文本的什么,于我,这很清楚,这不是任何其他东西,不是隐喻,不是由于社会政治环境诗者的欲吐还休,不是任何诗者刻意在文本里隐藏的东西,而是一种超越文本的诗空间结构,是诗歌作为生命本真语言的一个必然特性;这不是诗技巧,而是非技巧,是还原。往往越刻意,就越可能塌缩这个诗空间。

这个听上去很玄,其实一点也不,我们很多时候的诗写,不是为了叙述,不是为了明志,不是为了表达任何现场态度,仅仅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现实”无法给予的呼吸空间,放到极端情况,恐怕没有比余秀华对此更清楚了,她的早期,就是通过诗写,为自己在一个无比逼仄的人生和社会环境里构建出一个可以让自己把握生命天马行空的空间,相比之下一切文本都是不重要的。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4 14:43
很有道理。也许你能展开谈谈。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6-24 15:26
熊重阳 发表于 2016-6-24 11:13
是的,如钢,一首真真意义上的诗一定有超出语言文本的什么,于我,这很清楚,这不是任何其他东西,不是隐 ...

说的不错。问好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6-24 15:31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3 08:08
贴一首旧作。抛砖引玉。

      

很有味道,值得多读,大开大合,与精雕细刻并存,有肌理感。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6-24 15:34
暗王 发表于 2016-6-24 09:57
嗯,我今天突然有一些想法,在诗中人与物要相互感应,相互渗透,同时诗也应该诗人众多意识之间的对话和 ...

是应该有诗人的众多意识的凝结,交织和化学生成。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4 17:23
暗王 发表于 2016-6-24 15:31
很有味道,值得多读,大开大合,与精雕细刻并存,有肌理感。

多谢暗王给我很大鼓励! 多指正。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4 17:24
暗王 发表于 2016-6-24 15:34
是应该有诗人的众多意识的凝结,交织和化学生成。

“众多意识”, 这是个很好的观点。  诗之丰富厚实在于此。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4 17:25
熊重阳 发表于 2016-6-24 11:13
是的,如钢,一首真真意义上的诗一定有超出语言文本的什么,于我,这很清楚,这不是任何其他东西,不是隐 ...

很有道理。
不过我也很看重诗的语言本身。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5 05:35
暗王 发表于 2016-6-24 09:57
嗯,我今天突然有一些想法,在诗中人与物要相互感应,相互渗透,同时诗也应该诗人众多意识之间的对话和 ...

很有意思。 也许你可以展开谈谈。
作者: 熊重阳    时间: 2016-6-25 07:16
暗王 发表于 2016-6-24 15:26
说的不错。问好

大家切磋吧,诗歌是很个人的体验。
作者: 熊重阳    时间: 2016-6-25 07:18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4 17:25
很有道理。
不过我也很看重诗的语言本身。

确实,语言本身也很重要。我说得差不多了,你不妨把第三只眼再展开一下.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5 07:19
熊重阳 发表于 2016-6-25 07:18
确实,语言本身也很重要。我说得差不多了,你不妨把第三只眼再展开一下.

好的。 我想一想。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5 10:00
梅  司文逊在“科学时代的诗经验”里写道:

诗经验是什么? 根据我个人多年来潜研分析的心得, 我认为它是一种贯穿事物外貌的热望, 通达于事物的真像,进而及于更浩大,更广阔的事物幻化。
作者: 倚诺    时间: 2016-6-25 13:35
关注。问好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5 13:50
倚诺 发表于 2016-6-25 13:35
关注。问好

多谢诗友关注。 问候! 期待你的参与。
作者: 潘加红    时间: 2016-6-25 17:03
  麻

裂开的手掌伸向天空,
阳光的梯子在酝酿。过程是刺。
颤动的左心室,
偏向向晚或更深的
黑。

我们扩展它的前缀,
和一件人皮的缝合。我们穿着深秋。
在细茎上行走,纤维是广阔的,
在背阔肌的地方,找到
它的韧带。

旁逸斜出,非麻之过。我的看法是
你接近脏腑,而不入。
它是绳的制造者,农业的边缘的
锯齿。我们好久没有重叠过,
碎片的影子很难复原。在锤子

变轻的荒野,你抚慰一株桑科的炊烟,
在寒风中体会:缌麻三月。不续其麻,市也婆娑
世间那么多哀事,都需要麻的束腰和扣结。
作者: 潘加红    时间: 2016-6-25 17:03
贴一首新作,来讨论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5 17:21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5 17:03
贴一首新作,来讨论

欣读加红精彩新作!
待仔细品读后谈点读后感。
作者: 潘加红    时间: 2016-6-25 19:40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5 17:21
欣读加红精彩新作!
待仔细品读后谈点读后感。

谢谢如钢兄,尝试才开始,多多交流!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5 20:32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5 19:40
谢谢如钢兄,尝试才开始,多多交流!

多多交流!

作者: 潘加红    时间: 2016-6-25 20:37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5 20:32
多多交流!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6-25 21:07
前来学习。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5 22:41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6-25 22:44 编辑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5 17:03


裂开的手掌伸向天空,


咏物诗, 一者要抓住物的特点, 一者要从这些特点演绎出哲理, 联系到人, 生活,社会和历史。 写诗, 就是要诗化所咏之物。诗化, 要靠这两个方面。 好的咏物诗, 要收得住, 放得开。 收得住, 就是围绕着物的特点和本质。 放得开, 就是要放开眼界和想象, 看到微妙的联系, 以诗人的第三只眼看到另外的东西, 发现诗意的连接, 发现本质的相关。 既然是诗, 就需要描写形象, 营造意象。 既然是由物而达到理, 就要有深入和缜密的思考。

这些因素, 加红的这首诗里都包含有,都精彩地体现了出来。  而且, 我感觉加红在这首诗里, 和最近的另一首诗里, 都有比之以前更多的儒雅风味。 场景和境界似乎更开阔一些。 思维所达之处似乎有更多的细致。
当然, 也可能我没有读到足够多的加红的其他作品。这首诗的语言很有韵味, 有相当的功夫,经得住反复咀嚼。

具体的逐段解析, 我留待以后, 或者其他诗友。

结尾处, '缌麻三月"已经说到哀事, 所以和后面的"哀事“似有所重复。 ”缌麻三月“后接上”婆娑“, 或可斟酌? 也许我没有领会这里的用意。

浅浅几句, 权作抛砖引玉。

点赞加红精彩新作。
作者: 潘加红    时间: 2016-6-25 22:44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5 22:41
咏物诗, 一者要抓住物的特点, 一者要从这些特点演绎出哲理, 联系到人, 生活,社会和历史。 写诗,  ...

谢谢兄弟品读,辛苦了!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5 22:49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5 22:44
谢谢兄弟品读,辛苦了!

晚安!
作者: 潘加红    时间: 2016-6-25 22:49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5 22:49
晚安!

晚安!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6-6-26 02:25
本帖最后由 皿成千 于 2016-6-26 02:27 编辑

很有必要讨论。看下来,我认为还没有展开,并感觉讨论有些入胡同的姿势。

第三只眼,超结构。第三只眼是诗人的,超结构是指诗作所指能指在语言框之外,可以认为是,一首诗的核,很难交流的个人化东西。难,不是不能。那么我们是与能定论,交流就需要沉得住气。

那么,结构,变得十分明确了。我们分自然结构和新生结构。一方面形式的:自然结构可以是旧体的七言五言和平仄格律,也可以是新诗的题图写景及一些状物的有机体等等,新生结构就不好一言概之,比如田字格,在诗经验中是作业本内部结构,可定性为自然结构,但田字格一旦反经验(有迹可循),李清照雁字归时,雁字与田字在同一结构上,当一诗中要启用这一结构时,这就是新生结构。

内容的结构一般也是建立在形式之上。很多作品或作品中的思考重点相近时,作者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联,是并联还是串联,形成方向性,只有这样,一首诗的内容表现才更有力,更趋于建设好诗者的思想和诗学体系。

关系到一个诗者,终点何为,我认为,写诗,完善与完成自我更有效些。所以,我认为,超结构之说,当以内核为重点讨论,这第三只眼,建立在诗者实际写作中的形式自觉,而后所及之处是过去和当下不及之处,也正是一种探索。说白了也只是一个真正诗者必须。一生为诗,只为能有一诗,这一,不是一首,是一句一首和一个整体诗性。

面对大量诗,从中挑出一些你认为好的诗,这时候,你会发现,没有或者少。这种现象,我认为是遮蔽现象,一者是诗作本身沉睡,诗者没有醒来,写的是自我梦语。另者是你在给自身经验陪葬,没有活起来。唯一能让你不睡不死的就是时常更新学识,走不同的路,让学识和途中的内容唤醒自己的经验,然后同样唤醒读者,也是一种活法。因为决定你诗写和评审诗客观高低的不是别的,是各人的视野和能量。第三只眼就是你更新中的窗口。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6 07:18
皿成千 发表于 2016-6-26 02:25
很有必要讨论。看下来,我认为还没有展开,并感觉讨论有些入胡同的姿势。

第三只眼,超结构。第三只眼是 ...

欣见成千来参与, 欣读成千纵横论述。
论述精辟。 所涵盖的方面很多。

有的论点还望能进一步阐述。 例如关于新生结构。还有关于
诗者没有醒来,写的是自我梦语。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 能否进一步阐述? 我觉得可以领会这个意思。
但不知是否和你的想法一致。 是否可以举例说明?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6-6-26 11:30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6 07:18
欣见成千来参与, 欣读成千纵横论述。
论述精辟。 所涵盖的方面很多。

      关于诗的新生结构,在这里进一步阐述,我想也是有必要的。
      语言有语言的自然结构,物体有物体的自然结构(物质特性),因此,诗在言说过程中往往不能好好说话,比如没有每个词都能像“嫉妒”反过来也一样。虽说诗忌用词,却也有必需的时候,这样反过来用时,一般出于押韵或者语感会反词结构运用,我认为这当属新生结构的一种。再看物体特性,汽车四个轮子为自然结构,当诗性需要时,诗中出现八只脚十只脚的,我们也视作新生结构。如果诗中出现“七脚汽车八脚不等,急行于XX高速。”不奇怪。
       关于诗者的沉睡期,我想也有必要谈谈。我认为诗者是有天生性特征的,有的人一辈子写不了一首像样的诗作,有的人一出道就佳作连连。这其中正是因为诗者还在沉睡期与被唤醒。换言之就是悟性。但我认为叫沉睡期确切,因为,有悟性的诗者也不一定写得出过硬的作品,因为诗需要的不仅仅是悟性。诗写是不断更新的过程,心中必定另藏活物,叫第三只眼不为过。要唤醒它就必须惊梦,不断学习、行走,不断充电加强能量,吸收精华知识,当与诗相遇时,就会产生火花,这样的结果就是一种经验唤醒。

注:经验唤醒为诗人于坚提法。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6 11:38
皿成千 发表于 2016-6-26 11:30
关于诗的新生结构,在这里进一步阐述,我想也是有必要的。
      语言有语言的自然结构,物体有物 ...

诗的新生结构
诗者的沉睡期

----诗人皿成千提出的概念。 很有意义。
多谢成千进一步阐述。
作者: 天山雪豹    时间: 2016-6-26 22:38
先报到,问好叶老师
作者: 熊重阳    时间: 2016-6-27 04:28
本帖最后由 熊重阳 于 2016-6-27 05:30 编辑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5 17:03


裂开的手掌伸向天空,


加红的《麻》是一种陌生阅读,一来麻者于我生疏,周围环境没有缌麻习俗,二来语言的新鲜,是语言吸引阅读,然后方意识到已不知觉滑入一个超结构,其陌生度在起初远胜于语言,这种陌生感吸引人探索,也就形成了读者自己的感验。

我觉得超结构有其隐性和显性,隐性根植于诗者的生命体验,是第三只眼的内视,先不谈,显性则是可以实际把握的部分,体现在第一,读者在超结构里可以进行新自由度上的驰骋,这样的驰骋基本是读者个人的,已凌驾于诗者的文本之上;第二,但是这样的驰骋,却还是依托和受制于文本营造出的特定超结构。诗者自己,往往也可以在自己文本的超结构里,获得于诗写时不尽相同或进一步的体验。

我想说,读和思了加红这首,忽然感到与麻有了一层贴近感,或者说麻让我于生活的某些本来陌生的层面有了贴近感。
作者: 熊重阳    时间: 2016-6-27 04:35
皿成千 发表于 2016-6-26 11:30
关于诗的新生结构,在这里进一步阐述,我想也是有必要的。
      语言有语言的自然结构,物体有物 ...

成千你这两贴都是很深入并实在的思考,相当有启发性。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7 06:20
天山雪豹 发表于 2016-6-26 22:38
先报到,问好叶老师

欢迎雪豹君! 期待!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6-6-27 07:21
熊重阳 发表于 2016-6-27 04:35
成千你这两贴都是很深入并实在的思考,相当有启发性。

谢谢肯定!问好兄!
作者: 潘加红    时间: 2016-6-27 10:22
熊重阳 发表于 2016-6-27 04:28
加红的《麻》是一种陌生阅读,一来麻者于我生疏,周围环境没有缌麻习俗,二来语言的新鲜,是语言吸引阅 ...

谢谢重阳兄深刻的解读和探讨,诗若乐曲,音乐有止,而意犹未尽。
作者: 熊重阳    时间: 2016-6-28 09:37
本帖最后由 熊重阳 于 2016-6-28 10:28 编辑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7 10:22
谢谢重阳兄深刻的解读和探讨,诗若乐曲,音乐有止,而意犹未尽。


是,诗歌和音乐有很强的可比性。甚至,诗歌与生命也有对等,文本如肉体,超结构(不在意别人用其他的词来称它)如灵魂,一首诗诞生了,文本很快(如果不是马上)趋于死亡,是超结构让诗生命鲜活。

在现世,灵魂固然通过肉体来运作,但没有灵魂的肉体就是行尸走肉。肉体有强弱,灵魂有深浅。

对应之下,文本和超结构亦然。没有好文本,超结构自无以为托,但我们有时会见一个好诗人在成熟期后的作品,文本漂亮却读之空洞,语言精致却指向混乱,文本之上只是碎砖乱瓦。

作者: 诗意地栖居    时间: 2016-6-28 10:30
很好的视角,理性的思维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8 10:51
诗意地栖居 发表于 2016-6-28 10:30
很好的视角,理性的思维

欢迎诗意诗友光临! 欣读你的点评。  期待你更多的参与!
作者: 诗意地栖居    时间: 2016-6-28 10:57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8 10:51
欢迎诗意诗友光临! 欣读你的点评。  期待你更多的参与!

我是来学习的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29 12:19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6-30 08:14 编辑

          琴弦上的光

             叶如钢


琴弦上的光来自一轮落海苹果
全株绽亮,通体涌A调和B调, 低音的枝
和颤音的叶,根部滤海水过度的盐
巴赫的赋格输送到果的籽
印象的弓拨开协奏的浴衣
转位的七和弦有唇上的果甜

琴弦上G大调之光会过度热烈
降E, 降D, 降A, 降向月光格
暗的眼神低取冷谱色
冰制的休止符  象牙色定在
短音   印象: 圆
唇和舌进入无调式想象
果香沿着弦融合体香
弦上的光向口含的音符弯折

而她在遥远,独自在梦中登月
把光收进滴泪, 滴血的和弦
她独自步履薄冰, 去拾弦内落叶
满株分形的调式和音色, 映她宁静苍白
琴弦上光, 从她眉睫和发丝析出
满眶苦果望她的唇沿琴弦滴蜜
寒的手指扣住终极之魄
沿轻的弓丝抵达芳草之幽
温热的舌点触小调月光柔软的降E
作者: 潘加红    时间: 2016-6-29 20:48
如钢这首《琴弦上的光》手法有特色,空间的立体,和抽象的物化,在辐射和向心的矢力上回旋。在对传统主题的瓦解上很成功。如果把场外的枝蔓作一些修剪,更好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30 08:21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6-30 08:22 编辑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9 20:48
如钢这首《琴弦上的光》手法有特色,空间的立体,和抽象的物化,在辐射和向心的矢力上回旋。在对传统主题的 ...


多谢加红的精彩点评和指正。

场外的枝蔓----这些枝蔓, 例如音乐里的一些术语, 还有一些关于树, 苹果, 身体的一些描写,
在我构思的时候是考虑写成多个线索的交织。 所以, 在我的构思里, 这些枝蔓是属于场内的。  诗首的苹果是从落海的太阳写起, 因为比喻为苹果---
隐含亚当夏娃的故事, 而延伸到一些关于树的描写。  这首诗因为标题有琴弦, 所以也是描写音乐, 把音乐和爱情, 以及性爱交织到一起来表现。  总之是试图把几个线索交织起来。

做得不成功, 可能因此你会觉得有些枝蔓。
有待改进。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30 08:26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9 20:48
如钢这首《琴弦上的光》手法有特色,空间的立体,和抽象的物化,在辐射和向心的矢力上回旋。在对传统主题的 ...

这首在语言上似乎有一定的探索性。 所以贴出来供批评。
作者: 小陶    时间: 2016-6-30 10:04
诗人以第三只眼从每一事物看见另外的东西, 超越物象, 超越本体。 诗人也以深邃温情的心灵去感受物象和事物之本体

赞,第三只眼!支持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6-30 10:32
小陶 发表于 2016-6-30 10:04
诗人以第三只眼从每一事物看见另外的东西, 超越物象, 超越本体。 诗人也以深邃温情的心灵去感受物象和事 ...

多谢小陶光临和支持!
期待你更多的参与!
作者: 黍黎释    时间: 2016-6-30 15:25
第三只眼,很好的提议,超越本我,不在是以自我为中心,站在另一个角度,从一件事物为出发触动出更多的思考。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7-1 09:37
黍黎释 发表于 2016-6-30 15:25
第三只眼,很好的提议,超越本我,不在是以自我为中心,站在另一个角度,从一件事物为出发触动出更多的思考 ...

多谢黎释支持! 欣读你的阐述。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7-2 09:53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9 20:48
如钢这首《琴弦上的光》手法有特色,空间的立体,和抽象的物化,在辐射和向心的矢力上回旋。在对传统主题的 ...

加红点评拙诗用了几个鼓励的词。

撇开拙诗, 一般地来说, 加红提到的这几个词语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加红自己在诗写中自然很
重视这几个方面。

加红谈到的这几个方面就是:  

空间的立体
抽象的物化
辐射和向心的矢力
对传统主题的瓦解

我这里简单谈谈我自己对此的理解和体会。  

1. 空间的立体

加红在一篇谈诗歌创作的文章里提到诗写的”全息“。 空间的立体, 也是全息的一个方面。  一首诗可以写得较单纯, 也可以用一两个诗意强烈的句子抓住读者。 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试图在一首里从不同的角度营造意象意境, 给出空间性诗写的不同层次和角度。 所谓空间性, 包括物象和场景。 这里, 场景的变换对于获得空间的立体可能有较大作用。


(未完待续)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6-7-2 12:27
支持参与——
我看第三只眼

或许第三只眼,终于
打开,世界转过头
陌生地看,飘忽在明暗之间
缝隙挤压出的声音
被两耳忽略,每次重新命名
追加一层屏障,每次否决
更无所适从,举起手
遮挡住双眼,甚至三只眼
全部关闭之后,人人都知道
下一步只需一步
却不再有机会
      2016年6月29日11:10:15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7-3 05:21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7-2 09:53
加红点评拙诗用了几个鼓励的词。

撇开拙诗, 一般地来说, 加红提到的这几个词语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

期待。问好。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7-3 09:04
暗王 发表于 2016-7-3 05:21
期待。问好。

问候暗王。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7-5 08:24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9 12:19
琴弦上的光

             叶如钢

我不懂音乐,这使我有些地方无法感受,问好,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7-5 08:25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9 20:48
如钢这首《琴弦上的光》手法有特色,空间的立体,和抽象的物化,在辐射和向心的矢力上回旋。在对传统主题的 ...

确实很有特色。耳目一新。
作者: 青青河边草    时间: 2016-7-5 08:38
如钢兄,对不起,你的那个帖子“干”没了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7-5 12:43
张无为 发表于 2016-7-2 12:27
支持参与——
我看第三只眼


多谢无为委员赐诗支持和阐述!

大作从一个很特别的角度进入, 从明暗和声音切入,
着眼于“命名”----命名是诗写的一个关键词。阐述
理解和领会的屏障, 涉及否决和关闭---常常不可避免
的逆过程。 最后结束于功亏一篑之论---只差一步就可达到
透彻, 却没有走出关键那一步。 很多诗写给人这个感觉
----似乎说到点子上了, 但就是不到那个炉火纯青, 就是没有造出穿透力。
何故? 是第三只眼没有完全睁开? 也可能是语词不是最佳选择。
表达,往往是关键的。 思想透彻和语言达到极致常常是互为因果的。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7-5 13:45
暗王 发表于 2016-7-5 08:24
我不懂音乐,这使我有些地方无法感受,问好,

嗯, 用了一些术语。 多谢关注,  问候!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7-5 13:46
暗王 发表于 2016-7-5 08:25
确实很有特色。耳目一新。

多谢支持和鼓励!
是一个尝试。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7-5 13:47
青青河边草 发表于 2016-7-5 08:38
如钢兄,对不起,你的那个帖子“干”没了


没事。 那个帖子被搬到编辑议事区了。
问候青青。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7-5 19:39
                     诗中应处理好我与我,我与外界的关系
    一首诗不论怎么写,都不免涉及两个问题,我与我,和我与外界。而我本身就是众多意识的集合,因此在诗中有意识的写出自己众多意识的交织,博弈及相互反应,无疑会增加诗歌的厚度和思想性。
   现就我的不成功的尝试做一下简单的解释(不成功的尝试不是客气的话)
诗行
风吹动着我的黑发
如乌云般翻动
有雨将下未下
天何苍苍

大地就是巨大的黄纸
我的心如同眼前的蚁穴
一只黑油油的蚂蚁爬出
在天地间写下自己卑微又清晰的诗行
   第一节是我的情绪与外界互动,天人感应,关键在第二节,第二节我用了个比喻,蚁穴。我相信人的意识是有主次的,是有分工的。我个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黑暗的,虚无的,所以蚂蚁也成了黑色,一只蚂蚁爬出即指众多意识之一对外的释放,这样就写出了个人的渺小和丰富性。
我们的船在海中航行
我不知道船上有多少人
也不知道他们的面貌
更不知他们的健康状况
但我知道
不管是我,还是船员,还是乘客
都是这艘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除了我
其余的每一个人死去
就会有一个新的人诞生并补上空缺
死去的人
他们有的成为海啸
有的成为明礁或者暗礁
有的成为风或者雨
有的成为鸟类在天空中飞
有的成为海中的温顺或者凶猛的鱼
有的成为太阳的一部分
有的成为月亮的一部分
总之,他们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事物
但是每一个人死去会具体会变成什么
我可不知道

如果遇到危险或者迷航
我会对船上的人们说
不管怎样
向前吧
远方总在我们前面
    这个诗歌最难解,比喻很常见,粗读容易忽视。细读又不能解释。其实这个诗歌写的还是我本人,船长只是我的主题引导意识而已。乘客和船员这些都是我众多意识的另一种。在解读这个诗时要按照这个思路去想,诗歌是不拒绝举烛尚明的,但恐怕其他的思路都行不通。
    粗陋之言,抛砖引玉,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7-5 19:43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5 05:35
很有意思。 也许你可以展开谈谈。

今日完成任务,众多意识的我自己瞎写了个,问好,望多批。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7-6 12:27
暗王 发表于 2016-7-5 19:43
今日完成任务,众多意识的我自己瞎写了个,问好,望多批。

写得好。
问候暗王。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7-6 12:32
暗王 发表于 2016-7-5 19:39
诗中应处理好我与我,我与外界的关系
    一首诗不论怎么写,都不免涉及两个问题, ...

很好的解析。
暗王这首诗以形象的比喻语言来解析人生。 诗的画面感很好。 比喻贴切生动。

暗王的分析探讨诗中的多重意识。 这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7-6 12:35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7-6 12:32
很好的解析。
暗王这首诗以形象的比喻语言来解析人生。 诗的画面感很好。 比喻贴切生动。

,感谢鼓励,水平有限,为了凑热闹特意写的。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7-6 21:58
暗王 发表于 2016-7-6 12:35
,感谢鼓励,水平有限,为了凑热闹特意写的。

暗王谦虚。
作者: 秦梅    时间: 2016-7-11 11:37
这个名字真好,来赞!学习,问好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7-15 19:06
怎么不更新了,问好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7-15 21:30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7-16 09:17 编辑
暗王 发表于 2016-7-15 19:06
怎么不更新了,问好


生病了。

问候暗王。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7-15 21:32
秦梅 发表于 2016-7-11 11:37
这个名字真好,来赞!学习,问好

多谢光临。期待你的。
问候秦梅。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7-21 11:48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7-15 21:32
多谢光临。期待你的。
问候秦梅。

问好如刚兄,好好休养。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