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浮山雨 于 2016-9-14 19:34 编辑
《世界日报》发表散文诗《高哉九华》
(2016·9·13)
高哉九华
文/章校中
题记: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山道弯弯,弯出莲花佛国
江水东流。过了安庆,江岸便平阔了起来。
但见一柱振风塔,遥遥眺望南岸池州,那接天处——
隐隐凹凸有致的青山,平空响亮出李白的诗句: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正是阳春,雨后晴日,我在云雾展掌可握的“莲花佛国”中行走。
聆听泉水“叮咚”,鸟雀“啁啾”。
佛门慈悲的主色,是破雾而出的红叶,还是九华仙子娇羞的笑颜?
天上一日,人间三年。从山脚到景区的短暂,好似沉醉仙境数载。
猛抬头,一棵巨伞型树旁,飘荡一面红色幌子,真是万丛绿中一点红。
气喘吁吁到了近前,看幌上一个硕大的隶书“茶”字,不由驻足。
进入茅舍,老板娘兰裤花衣,操着江北腔调:快坐快坐,喝杯云茶!
品茶,一股清香从体内慢慢浸润开来。
看千年山松,从巨岩中破出,虬根交错,深扎石缝,表现着顽强。
那粗大的树枝向东伸展,似亮翅的凤凰,又似巨人抬臂迎客。
树下石阶青苔,青幽活泼清新,宛如石上泼墨。
一片竹林,绿意盎然,令人心里好一阵激动。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天地间,青山苍,竹海漫。
但看一和尚,手拿两块木头,啪的一声敲——
我一惊,再一声,再一声,节奏由缓至急。
我想,这难道是要惊醒俗人?
●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音
一拐弯,一座巍峨的四柱三门牌坊式山门矗立眼前。
这是九华山大悲宝殿,洁白的大理石基座,鲜红的漆柱,三层叠檐,精雕细绘,独特绚丽。
殿内供奉一座9米多高四面观世音菩萨铜像,金光灿灿,满天生辉。
每面观音250只手,每只手中各有一只眼睛,合起来恰为千手千眼观音。
菩萨端坐莲花之上,慈眉善目,持净瓶杨柳,直叫人心头喃喃祷告。
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但有遇难念名,定会彩云现身救度。
忽想起观音凄美的孝女传说,不由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很久很久以前,西域有个妙庄王,家有三女长成,叫妙金、妙银、妙善。
不久,大女妙金、二女妙银出嫁;然三女妙善则愁眉苦脸。
父王问之,答曰不嫁,要向佛。庄王恼了,将三女赶出王宫。
后来庄王得了怪病,久治不愈。有医者配方——必用亲女眼手作药引,才能治愈怪病。
妙庄王找大女妙金、二女妙银,她们均不肯。
一日,有臣来报,说深山里有位师太,叫仙山长老,心善渡众生,可请她看治。
庄王派人前往,那师太一听原委,即挖出眼睛,斩断己手献上。王得药引,怪病即愈。
后知,那师太就是被父王赶出家门的小女妙善也。
庄王后悔不已,想多年对她的不公,便日日痛哭不已。
哭声惊动释迦牟尼,于是释迦牟尼赐予妙善菩萨地位,并让其长出了千眼和千手。
从此,“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之声响彻天宇。
心头不由涌出王维诗句: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但见殿前廊西,一口“幽冥大钟”,正被僧人撞击,那钟声不紧不慢,清远回旋。
游人肃然,听钟受警:多行善事,诸恶莫做。
禅钟浑厚悦耳,回肠荡气,绵绵不绝,一声声敲打着我的血液……
●极顶天台,闪烁地藏光环
沿着叮叮咚咚的清泉,转过掩映在松林间的众多寺院,上了九华山极顶天台峰。
站天台寺高峰一目千里,石阶蜿蜒如练,山道香客蚁动,香火缭绕青天。
天台寺,全国重点寺院,耸立在海拔1306米的天台峰顶。
天台寺又称地藏寺。看地藏菩萨铜像,执杖托珠,和蔼慈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中韩两国脍炙人口的故事。
公元696年,新罗国鸡林州(今韩国庆州市),一位王子诞生了,名金乔觉。
金王子,自幼聪慧,一心向佛。9岁遁入空门,潜心学佛。24岁,佛学大成。
他仰慕博大精深的大唐佛学,于740年,来到池州,为九子山吸引,乃径造其峰而居焉。
公元794年,金乔觉圆寂,享年99岁,苦禅传经75载,功莫大焉。
三年后开缸,金乔觉肉身不腐,因其俗姓金,故尊称金地藏。
殿前对联:誓度群生离苦趣,愿放慈光转法轮。
我由衷礼赞叹道:九华山,乃一个人的光环也!
雾散,九华绮丽,寺院雄奇。
但闻金乔觉誓言: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看进香者如海,烟雾腾腾,香客游人虔诚恭敬至极。
观后咋舌:先贤是以怎样的毅力于万般险恶中修得正果的?
●九华古街,一街佛音回响
九华古街,黛瓦、天井、木雕、马头墙,一派江南婉约气象。
99座寺院,万余佛像,或匿街区,或独腰峰。
黄墙,寺院;白墙,民居。一街僧俗和谐。
禅钟唱晚,多少楼台渐隐于幽幽夜幕里。
远望,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山顶和山岙里闪亮。
夜色渐浓,雾气弥漫。寺庙的梵音悠悠袅袅地穿越云雾,回绕耳际。
九座神峰横看恰似一尊睡佛,雾里显得秘不可测。
寂静中再听那幽深的“阿弥陀佛”,若入心灵之外的僻幽。
佛音回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