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用一颗童心对付这个世界足矣——郭力家答刘彦均问 [打印本页]
作者: 刘彦均 时间: 2012-8-4 20:43
标题: 用一颗童心对付这个世界足矣——郭力家答刘彦均问
本帖最后由 刘彦均 于 2012-8-4 20:51 编辑
用一颗童心对付这个世界足矣
——郭力家答刘彦均问
刘彦均:问好郭老师,感谢您百忙中抽出时间,我们才会有如此的际遇。
您是一部很大的书,但不知我们是否能全部读懂?
郭力家:呵呵,其实我只是一本小儿书,我是为了反复当小儿书没当成,被生活硬给升级换代了。这么廉价的年代,谁配活成一部很大的书呢?不懂。
与时俱进、良知为本、诗意解放
刘彦均:作为现当代诗歌史乃至文学史、思想史不可磨灭的重要事件,“八六大展”可以说是一种独创模式,当今一些诗歌活动是不是效仿了?
郭力家:“八六大展”,背景在国家政经猛然掉向、国民深度过敏而茫然,一批比国家政策还盲目早熟的大学生热血崛起,一位基本上按毛泽东路数嘹亮成长起来的东北孩子——徐敬亚,借《深圳青年报》的平台,身手敏捷滴成功策划、布局、收宫新中国第一场集天意、人意、诗意为一体的人工降雪。
“八六大展”,约等于诗意历史选择了徐敬亚,该先生之作为犹如该绅士之骨架,即不可复制、亦无法逆转;其后当今的一些诗歌活动理应自觉顺便,效神马仿?与其学人家做爹,不如自个儿亲自当爷。
刘彦均:您又是如何看待“八六大展”以及后期的影响?
郭力家:“八六大展”算得上是以诗歌为前导的当代文学意义上的自动、自觉、自发、自救大集结;她在展示个性平等、流派自由、机制民主、诗意尊严等方面所开创的良知型正能量,为其后的诗意自觉打开了一扇人性化天窗。
30年来,谁见过今天这么芳草连天、自成人间的诗意儿女?谁见过这么波澜壮阔的耐得住清贫与寂寞的诗意群落?
30年来,几乎所有出版或未出版的诗歌文本,基本上都好过追名逐利、招摇过市的小说;这是为什么,时间会慢慢跟你说。
刘彦均:“八六大展”已投放在历史大幕之上,值“百年新诗”、“八六大展”近三十年之际,您是如何看待诗歌的深度与真实性?我们又如何来进行有效的梳理及反思?
郭力家:“百年新诗”新多少,得看百年生活新多少;“八六大展”30年,我远不敢发出盖棺定论式的妄言;今天诗歌的深度显然远不及当下天良倒置、人性撕裂的痛度,中国诗歌本能的伪善,还远不足巴尔扎克的一只手;我们被日子海啸了,全民已经顾不上东方红;当下,诗意的有效梳理只能依靠民间文化独立来完成,很难哦;当下,诗歌没有反思的土壤,因为生活已经赤身裸体;想起昨天给朋友的一句话:这是一个必须聪明的朝代——诗意还给人民,英雄还给草根,时间还给山水、体面还给日子。
刘彦均: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已经成为一座永远高耸在中国新诗史册上难以超越的丰碑”。这是否给后来者太大的压力及讽刺?
郭力家:夸张夸好了那是美学;
夸张夸过了容易无耻;有的人的语言欲望大到了宿命不能承受之空——放着锦绣江山而不顾,拽着自个头发就想一头闯进诗歌史的祥和大墓;诗意是自由人性的诗意,人人是诗意人性的解放军,哪来那么多没事查户口领导人?
“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在中国新诗史册上是一个高岗还是一座高峰,取决于今后的文化岁月是趋向南韩还是北朝鲜;现在看,她作为一个年代的天使,已经功德圆满:基本以民间个体诗意的力量,结束了一个王国的诗歌走向;一举完成了汉语诗歌与青春人类双层面的拨乱反正、与时俱进、良知为本、诗意解放。
第三代诗人首先要确定的是地下性
刘彦均:有人说,“第三代诗人”是以“八六大展”为标志,而没有入选“八六大展”就不是“第三代诗人”。您怎么理解这件事?
郭力家:这事估计是搞诗歌理论的人,惯于水至清才是水的执勤法,逼出的问题;我答不了,太他妈无聊。
事到如今,确立“第三代诗”的年代核心精神,比深挖第三代诗人的祖坟更有意义。
刘彦均:“第三代诗人”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郭力家:我是1984年,万夏来长春,听他说出来的;当时我感觉这提法是大胆、精准、前瞻、还有点吓人,
在当年,万夏的少年前卫意识、谶语之魂可谓与我一拍即合、心心相印;我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兄弟们别热爱生活热过了,把自己整个爱进去。
刘彦均:“第三代诗人首先要确定的是地下性”这话好象是李亚伟说的吧。您的意见?
郭力家:实际上也是李亚伟说的这样;当年的第三代诗人对诗坛的态度,有点像青年毛泽东搞《湘江评论》时对待国民政府,那真叫一个有自信、爱孤独、今日诗歌在手、指日缚住苍龙之气度。
只有公民才是诗意收宫的核心动力
刘彦均:现今很多诗歌活动都不同程度出现夸张与虚假,可否听听您的意见?
郭力家:诗歌与活动说到底跟人生的性质差不多——永远是一场动机美好结局报憾的春游;诗歌活动不应该负责矫正诗意路上人格的伪军,可能的话,反倒是应该坚持少了哪一堆垃圾,世界都不够完整的宽容原则。
刘彦均:在国家提倡文化大国之际,对于诗人而言,思想永远是个问题,而话语权又是建立在思想之上。就此您有什么要对当下诗人及读者说的?
郭力家:国家有国家的文化自觉,个人有个人的诗意感悟,当下只想说——公民、只有公民才是诗意收宫的核心动力,而我们用不着自己的饺子还没包好呢,像个急了赶蛋滴孩子似的忙忙火火去打酱油。
国家文化无论底线设置还是顶层设计,只能是有组织、有纲领、有目的的反复推进公民崛起,个性发达、人硬国强;我打出生就选择了这个国家,是因为我命里就看好了她;诗意高悬,她应该绝不会怠慢。
刘彦均:当今诗坛是否该思考一下当代的诗歌如何发展,再掀起一次浪潮?
郭力家:这应该是大脑袋瓜子忙活的事儿;说白了,诗坛浪不浪,关键在党。
往事让人先知
刘彦均:84年你就开始写诗了,可想这第一首诗的出世记忆一定很深刻。
郭力家:我的第一首诗印象是发表在《湖南文艺》上,叫“莫愁湖,一尊雕像”,上大学时写的,跟好多诗一样,没留下。
1983年写了一首诗“兄弟,你走下去---”,给公木看了,他挺兴奋的,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推荐,还跟我唠扯了不少诗歌和当时流行的社会问题;平时他到我家里来,多是跟老爹唠事,这一次,他基本把我当个能写诗的人对待了。
1984年长春《诗人》创刊号上发表了,好像当时内蒙有一个《诗选刊》也选载了。
1984年冬天,万夏第一次来东北长春,把我的一篇日记拿回成都,发表在他办的《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诗名叫“遗嘱”;这首诗还在当时吉大中文部分男生那儿,遭遇热捧,完全出乎我预料。
回望1984年,有一个常识反复淡定:多少固若金汤的誓言和理论,面朝诗意,一语成谶;这可能是我热心诗意的一个理由----往事让人先知。
刘彦均:您参加“青春诗会”是那一年?
郭力家:我参加1987年“青春诗会”;这诗会确实把我青春了;几天时间,出了那么多像征主义的美好故事——
1.刘湛秋老师来到大家寝室观光时,郭力家说:刘老师,这青春诗会不对啊——有什么不对?——你看看,十好几个男的,就三个女的,这诗会不完全办成了一个青而不春吗?——哎,郭力家,我问问你,你是来搞诗歌的,还是来搞女人的——我千里迢迢、抛家舍业滴,肯定是想双管齐下哦…。
2.郭力家谈怎么走上诗歌之路——无聊哦,没什么好玩的;要是我能生活在一个富庶的社会里,我估计郭力家理应是一个吃喝嫖赌的好青年…。
3.开会的时候,我边上坐滴是山东的李晓梅和四川的欧阳江河,李晓梅一脸朴实虔诚,除了不该碰诗歌,一生都可以走在相亲的大路上;基于这样的人文现实,我不得不软硬兼施滴对欧阳江河的“大师”说晓之以理、示之以拳,其核心动机,就是为了尊重妇女的诗意权力。
郭力家对李晓梅如是说——看着了没,在座这么多崭新黄埔二期的青年军官,都猴急猴急的发不出东西,你放着云淡天和的日子不过,跑这来赶什么诗歌大集——那你说俺该干些个啥呢——你天生就是个良家妇女的坯子,好好在炕头给人生孩子呗——嘿嘿,你不像什么好人,但也绝不是什么坏人——你这算是什么诗人评价尺度哦,只适合拿村里去量地。
4.在会上有人提出史诗创作的命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好像陈东东也挺响应;老实讲,我当时即没适应这个话题,还有些本能的滑稽感——这帮哥们要干啥啊,刚刚全国普及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清除精神污染,就差成立精神文明警察部队了,咋还来了个人主义史诗创作的横空之念呢;郭力家就着这个话题说了几句话,引得有些同学真实性的不满;这让郭力家亦甚感不安——有点好事办咂了的意外。
刘彦均:《特种兵——第一滴血印象》应该是名篇了,我们很多读者都想了解一下当时的创作情况?
郭力家:1984年末,我刚刚从公安厅参加“严打”后,转业到出版社工作;看美国电影《第一滴血》,深为现代文明与人性的冲突而扼腕;这是不分东西方的可持续性杯具,及至今天,祖国也开始愈演愈烈;
最近我写了一首诗《严打1983》,白描了我在《严打》日子里的基本画面;但没有深写,在一个半军事化管理的政法机关,青年军官和上级领导的错综关系;我保持了按规矩出牌。
坦白说,从心路与现实的关系而言,看到当时美国的史泰龙,感觉挺像中国的郭力家。
《特种兵——第一滴血印象》成稿于我在公安厅的办公桌上,发表在吉林辽源宗仁发主办的《关东文学》上;
以我有限的诗歌阅读判断,截至1985年,新中国诗歌的正规出版物上,把国骂落实到纸面上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来自湖南湘潭韶山冲的毛泽东,一个是祖籍来自湖南湘潭毛塘冲的郭力家;【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毛泽东‘水调歌头’;什么他妈的哥伦比亚特区,枪声才配统帅士兵前进,早就该抹掉这帮狗娘养的奶油灵魂——郭力家‘特种兵’】。
这是什么力量?这应该就是冥冥诗意的力量;诗意的核心魅力是什么?诗意的核心魅力就是天上的天意、地上的禅意;一个人有了这种力量,什么样的时间不足以彻底解放呢。
刘彦均:八十年代通讯还很不方理,而您们的诗是通过什么方式很快就能在全国传诵?
郭力家:主要是青春执着的力量吧;当时除了邮寄和单位电话,确实没什么沟通手段;但怎么说也比唐朝方便多了;想想当年和李亚伟、马松通信会诗,八年后因为搞书赚钱,才在北京见面,真是诗意兄弟天作之合,嘿嘿;记得当时在酒桌上,我曾感慨:我们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两个折扣和码洋,走到一起来了。
能干出这么诗意而英明的活儿,除了郭力家,谁行?
刘彦均: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下由您策划出版的《中国诗典(1978—2008)》吗?
郭力家:《中国诗典1978---2008》是我的主意;苏历铭、谷禾、董辑很热心,具体组稿、编排都是他们做的;
我只是努力让这书平安落地、正式出版;中国诗歌的魅力,好像一半在她的命运历程里:反复尴尬、永不低头。
刘彦均:《关东文学》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刊的?当时有个“第三代诗人自选诗”栏目,您还记得是哪些人吗?当时为什么想到做这个栏目?
郭力家:《关东文学》应该是在1984年创刊吧,真是诗意选择了你燎原《辽源》,你就必须是火山;宗仁发怎么找到我的,我已经忘了;但是大把所谓第三代诗由我这迅速发表在《关东文学》“第三代诗人自选诗”栏目上,确实是宗仁发的胆识和勇气;万夏、李亚伟、张小波、马松、胡冬、二毛、廖亦武…等一干少年天才之作在东北大地嘹亮升空,这是中华诗意的一次英明集合,他们的身影把汉语诗歌的诗意文本直接提升到全球化现代语境家门口,历史将会反复告诉后人,正是这一大群一片诗意可对天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提前完成了汉语诗歌与世界强力接轨的国家使命。
刘彦均:您有一期《太阳》是您亲手手刻油印版,本期刊物发了李亚伟的《中文系》,请问这首诗是在这期刊物上首发的吗?
郭力家:问问李亚伟吧,应该是我和邵少春光办的民刊《太阳》上首发的吧,那年头,能干出这么诗意而英明的活儿,除了郭力家,谁行?
刘彦均:“吉大七舍墙”是否意味着又一大的诗坛盛事正在创意并即将启动?
郭力家:诗意着说,“吉大七舍墙”约等于80年代的郭力家墙;80年代的“吉大七舍墙”记录了太多青春动荡、红旗飘扬、男欢女爱、生离死别、叶落八方、轮回梦绕的故事了,而我,或深或浅,总是起身在故事中央。
好兄弟都是好镜子
刘彦均:苏历铭在《郭力家:体面都值得怀疑》一文中有提到您的“行文风格,有些拽,有些调侃,有些一针见血的深刻”,这是否与您的家庭与所处的环境有关?
郭力家:好兄弟都是好镜子;我其实挺不擅长和没诗意、或有诗意更有功利感的人打交道的,他们经常把一个诗意天才累得跟一个农民工似的;我以后会抓紧提防像苏历铭这样比人还聪明的人,一夜之间,他活得像一颗诗意春药,轱辘到哪儿哪儿就没朝没代滴胡乱发烧。
我的家庭及所处的环境跟全国人民差不多----不正常得太正常;所以哦,他乐意咋说就咋说去呗,只要说话进不了派出所。
巴黎适合我,这是真的;
监狱不适合我,这是真实的理想。
刘彦均:“野夫、郭力家,活着的两大文化遗产”。就此您是否有话要说?
郭力家:让他们活着看吧;郭力家跟野夫比不了,野夫对文字兢兢业业滴像个孔繁森,郭力家签个字都感觉浪费了高贵的手。
一个写诗的人,一个从事出版工作近三十年的人,迄今没出过一本诗集,李白知道了,都得说,郭哥你牛逼。
我的玩笑只为了大伙开心,没什么目的
刘彦均:“冷幽默”在您的生活中占多大比重?
郭力家:我的幽默都是热乎乎滴,不冷;除非面临秀才遇见兵的岔口上;我的玩笑只为了大伙开心,没什么目的。
刘彦均:郭老师喜欢独处?那您的写作习惯是否与此有关?
郭力家:这可能属于家教——你给别人带不来什么好事你就少往人群里去;我写东西都是即兴的,没资格唠什么写作习惯。
刘彦均:郭老师,问个很私人的问题,很多诗人在死后,活着的人才开始为他们大做文章,为何生前没人关注及发现?
郭力家:这让我想起一位如今进了深牢大狱的朋友,他对这类问题的看法是,中国人普遍深存一种嗜血情结,不敢欣赏活人,移情死者安魂;挺可怜的。
刘彦均:在官场与诗坛之间,郭老师是如何把握其中的奥妙?写诗与做官那个会让您更有激情?
郭力家:一个出版社的总编辑够不上官场不官场吧,如今当官不得花钱吗,反正我没花;当年跟速平兄的一句话放在这挺好——用一颗童心对付这个世界足矣。
对我来说,写诗和干工作差不多,工作实惠点,组织给开钱。写诗美好点,文字散步。一定要说我做官的激动?有人给送烟和茶,还可以不领情。
2012年8月3日星期五
【简介】:郭力家,男;祖籍湖南湘潭茅塘冲。1958年12月8日出生于长春市东中华路吉林大学18家宿舍楼西门一层;1961年转居内蒙古呼和浩特乎伦南路四千米宿舍四排一号;1965年回归长春市居住;1966年进入长春市明德路小学读书,同年加入校毛泽东思想战宣队;1969年转学至吉林省延边自治区和龙县环城公社青湖小学;1971年转学至长春市解放大路小学;1973年进入长春市五十中学;1975年转入长春市六十七中学;1978年考入东北师大中文系;1982年进入吉林省公安厅劳教处/吉林省劳动教养委员会工作;1984年调入时代文艺出版社工作;2008年调入北京中华工商联出版社有限公司工作;2011年调回时代文艺出版社工作迄今。诗歌《特种兵》1985年发表在《关东文学》、《诗选刊》;《远东男子》1986发表在《作家》、选入《共和国五十年诗选》;1987年参加诗刊社第七届“青春诗会”,同年发表诗歌《再度孤独》、《探监》、《准现实主义》在《诗刊》上。
最后我谨代表《“八六大展”诗人访谈》的三位发起人:南岸,世中人和我,对郭老师在此次访谈中的严谨认真及幽默表示感谢!对郭老师在此次活动中的支持表示感谢!也感谢郭老师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专访!顺祝身体健康•平安吉祥!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2-8-4 21:00
生动、高雅、可读性强的访谈。{:soso_e142:}
作者: 董喜阳 时间: 2012-8-9 16:47
郭力家是我好大哥 和他谈诗 总是受益良多
作者: 绝不收兵 时间: 2013-3-1 08:07
{:soso_e121:}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3-3-1 10:39
以前读过!
作者: 李庆贺 时间: 2013-3-1 11:07
学习,有影响里的文字,问候
作者: 李庆贺 时间: 2013-3-1 11:13
中国人普遍深存一种嗜血情结,不敢欣赏活人,移情死者安魂;挺可怜的
说到了骨头里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3-3-1 16:25
悦读{:soso_e163:}
作者: 柯伦 时间: 2013-3-1 16:51
来读{:soso_e163:}
作者: 王丽颖 时间: 2013-3-2 11:50
俺们东北银~
作者: 徐敬亚 时间: 2013-4-1 21:22
好玩儿
作者: 刘彦均 时间: 2013-6-22 07:05
问好各位。
作者: 天露 时间: 2013-8-3 14:46
可读性很强的访谈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