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个体性向社会性的蜕变 [打印本页]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2-8-5 08:12
标题: 个体性向社会性的蜕变
个体性向社会性的蜕变
——读杨克《人民》

宫白云


       在世人眼里,人民就是平民百姓,它呈现的多是褒义的意义。而杨克的《人民》完全与人们耳熟能详的“人民”大相径庭,在《人民》如此庄重的题目下,完全摒弃了“人民”这个大词的崇高性,反其道而行之,精心地选择了27种角色建构了他笔下的人民,成功地将形而上转换为形而下,让他笔下的人民成为具体可感的活生生的一个个个体。这些个体形形色色,卑微低下,贱如蝼蚁,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们隐藏的表情。而这些表情的背后是巨大的荒凉与悲哀。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杨克在这首诗中无疑承担了现代社会中“真正的勇士”的角色,毫不留情地把社会的阴暗与人性的丑陋袒露出来,这样的袒露附着于痛苦之上,其求真的意志,是对当下诗写的虚伪与苍白沉重的打击。
  
  与其说这首诗是关于人民的另类描述,不如说它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或抨击。当然,在这方面我们得与自己的认知较量。事实上这首诗批判的意义正是诗人去做的事。个体呈现是社会性的反映——变味的人民其实是变味的社会。真实世相的后面是对真正意义的人民痛苦的寻找,诗人没有回避这种寻找,而寻找不是目的,目的是反思产生这些劣根性的本源,呼唤纯粹正直的民心。从中可以体悟到诗人的痛心疾首与悲愤还有其良苦意图。在艺术手法上完全写实的原始风格,让这些潜藏在诗句背后的东西不经意地发散,思想之水自然流淌,其强大的浸透性体现在不知不觉间进入日常化现场后,生发出的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和悲悯心怀,这是这首诗最成功的体现。让我们一起走入他的诗《人民》:
  
  那些讨薪的民工。那些从大平煤窑里伸出的
  148双残损的手掌。
  卖血染上艾滋的李爱叶。
  黄土高坡放羊的光棍。
  沾着口水数钱的长舌妇。
  发廊妹,不合法的性工作者。
  跟城管打游击战的小贩。
  需要桑拿的
  小老板。
  
  起首的第一节十分的奇特,这社会最下层的八种角色的铺排,直接拆解了抽象的“人民”,暴风般进入了形而下中,从“那些讨薪的民工。那些从大平煤窑里伸出的/148双残损的手掌”具体到一个名字“卖血染上艾滋的李爱叶”,而这种具体的真实,同情的背后带来的是良知的拷问和社会深深的负罪之感。接下来的“放羊的光棍”、“长舌妇”、“发廊妹,不合法的性工作者”、“打游击战的小贩”、“需要桑拿的/小老板。”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另一类“人民”剪影。而每一角色的背后都是辛酸的故事或扭曲的影子,面对这样的一群“人民”感到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寒意和沉痛,进而生发出悲愤之心。而接下来第二节的进一步铺排更加延伸了这种悲愤:
  
  
  那些骑自行车的上班族。
  无所事事的溜达者。
  那些酒吧里的浪荡子。边喝茶
  边逗鸟的老翁。
  让人一头雾水的学者。
  那臭烘烘的酒鬼、赌徒、挑夫
  推销员、庄稼汉、教师、士兵
  公子哥儿、乞丐、医生、秘书(以及小蜜)
  单位里头的丑角或
  配角。
  
  相对于第一节的8种“人民”,这17种“人民”在“温饱”上略胜于他们,但他们的颓废、凡俗与肮脏更让人怜悯与鄙视。诗人把这些人物聚在一起,不是肤浅的罗列。我们满世界地寻找,却到处是世间丢来的垃圾,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地方存在着纯净?这是诗人让我们陷入的联想与思考。借此产生的艺术效果水到渠成。
  
  从长安街到广州大道
  这个冬天我从未遇到过“人民”
  只看见无数卑微地说话的身体
  每天坐在公共汽车上
  互相取暖。
  就像肮脏的零钱
  使用的人,皱着眉头,把他们递给了,社会
  
  这一节是全诗的高潮,特别这句:这个冬天我从未遇到过“人民”。读之有一种深渊般的痛楚。这种感受折射更多的是语言之外的东西,它击出的音节非但是一种绝望,更是一种无情的鞭笞。它敲响的是这个社会已失去“人民”的警钟。至于“只看见无数卑微地说话的身体/每天坐在公共汽车上/互相取暖。”是这首诗最有人情味的语言但同时也是一种无望。诗人的高明也正在于此,表面的温情暗藏杀机。诗人写到这里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继续穷追不舍,用一个相当日常化底层化的场景达到反省的目的,“就像肮脏的零钱/使用的人,皱着眉头,把他们递给了,社会”。这样的结果是无尽的恶性循环,产生的必将是社会这部庞大机器的彻底蜕变。正是如此深蕴的主题造就了这首诗经久不衰的品质。
   2012-8-4
  

作者: 李飞骏    时间: 2012-8-5 15:30
深入、精当的评论,可以擦亮诗歌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2-8-5 18:02
具体而深刻!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2-8-6 01:06
杨克的《人民》完全与人们耳熟能详的“人民”大相径庭,在《人民》如此庄重的题目下,完全摒弃了“人民”这个大词的崇高性,反其道而行之,精心地选择了27种角色建构了他笔下的人民,成功地将形而上转换为形而下,让他笔下的人民成为具体可感的活生生的一个个个体。这些个体形形色色,卑微低下,贱如蝼蚁,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们隐藏的表情。而这些表情的背后是巨大的荒凉与悲哀。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2-8-6 01:06
杨克在这首诗中无疑承担了现代社会中“真正的勇士”的角色,毫不留情地把社会的阴暗与人性的丑陋袒露出来,这样的袒露附着于痛苦之上,其求真的意志,是对当下诗写的虚伪与苍白沉重的打击。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2-8-6 01:08
与其说这首诗是关于人民的另类描述,不如说它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或抨击。
——精到!
作者: 伪诗当道飞将在    时间: 2012-8-6 01:29
很到位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2-8-6 08:55
李飞骏 发表于 2012-8-5 15:30
深入、精当的评论,可以擦亮诗歌

谢李老师鼓励哈。。问好!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2-8-6 08:56
汤胜林 发表于 2012-8-5 18:02
具体而深刻!

谢汤老师的评读。。问候!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2-8-6 08:57
韩庆成 发表于 2012-8-6 01:08
与其说这首诗是关于人民的另类描述,不如说它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或抨击。
——精到!

感谢韩总的评读。。问好!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2-8-6 08:58
伪诗当道飞将在 发表于 2012-8-6 01:29
很到位

谢谢。。祝好!
作者: 云一凡    时间: 2012-8-6 12:38
敬请大师们多多关注泥土里打滚的人民吧,一亩地的收入也就富人两包烟钱!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2-8-6 12:48
云一凡 发表于 2012-8-6 12:38
敬请大师们多多关注泥土里打滚的人民吧,一亩地的收入也就富人两包烟钱!

不仅是大师。。任何人的关注都是力量的凝聚。。谢谢来读。。问好!
作者: 云一凡    时间: 2012-8-6 12:50
宫白云 发表于 2012-8-6 12:48
不仅是大师。。任何人的关注都是力量的凝聚。。谢谢来读。。问好!

好,支持!问好!
作者: 东风无力    时间: 2012-8-6 13:28
很欣赏这种深入且独道的解读! 学习 问好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2-8-6 15:36
东风无力 发表于 2012-8-6 13:28
很欣赏这种深入且独道的解读! 学习 问好

谢谢你的欣赏。。多批评。。问好!
作者: 伪诗当道飞将在    时间: 2012-8-6 17:23
云一凡 发表于 2012-8-6 12:38
敬请大师们多多关注泥土里打滚的人民吧,一亩地的收入也就富人两包烟钱!

很帅,很善良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2-8-6 21:12
南京小草 发表于 2012-8-6 20:31
真正的好诗歌是不需要什么评论做嫁衣的。。。

哦  是否说被评论的都不是“真正的好诗歌”哈。。。
作者: 塘寄雨    时间: 2012-8-7 12:16
原作不差。但是就写作来说,很平常的手法,没这么多的花哨的命名定义。只是文本的担当具有积极意义,其它的没啥好说的。
克仔啊,哈哈哈哈哈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8-8 16:44
“个体性向社会性的蜕变”——是的,社会性疏漏个体,即灾难。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2-8-12 16:10
提读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2-8-13 09:02
烦请同图诗赛初评委参阅《“伦敦 伦敦”——同图微诗大赛初选投票开始啦!》并于14日16:00时前完成投票。谢谢支持!
作者: 半纳    时间: 2012-8-13 09:04
短小精到,学习了。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2-8-13 14:54
塘寄雨 发表于 2012-8-7 12:16
原作不差。但是就写作来说,很平常的手法,没这么多的花哨的命名定义。只是文本的担当具有积极意义,其它的 ...

谢谢指教! 问好!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2-8-13 14:54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8-8 16:44
“个体性向社会性的蜕变”——是的,社会性疏漏个体,即灾难。

的确是这样。。问好张老师!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2-8-13 14:55
韩庆成 发表于 2012-8-12 16:10
提读

谢韩总提读。。问候!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2-8-13 14:56
汤胜林 发表于 2012-8-13 09:02
烦请同图诗赛初评委参阅《“伦敦 伦敦”——同图微诗大赛初选投票开始啦!》并于14日16:00时前完成投票。谢 ...

刚去投了一下。。问候汤老师!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2-8-13 14:56
半纳 发表于 2012-8-13 09:04
短小精到,学习了。

感谢你的评读。。问好!
作者: 我爱我自己    时间: 2012-8-13 20:03
(, 下载次数: 0)
作者: 王霁良    时间: 2015-9-5 12:28
本帖最后由 王霁良 于 2015-9-5 12:55 编辑

应该说,这首诗思想性是深刻的,但非诗的成分过多。
这也应了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那句古话,即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你要有思想性,艺术性必弱;你要体现艺术性,思想性又很难跟得上。
二者和谐统一的好诗有吗?有,但这首不是。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10-13 15:15
欣赏。。。。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