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陶金喜向《诗歌周刊》233期荐诗歌评论情况
[打印本页]
作者:
陶金喜
时间:
2016-10-21 20:05
标题:
陶金喜向《诗歌周刊》233期荐诗歌评论情况
陶金喜向《诗歌周刊》233期荐诗歌评论情况如下:
1
月光下的单人舞︱G弦上的咏叹调——草帽诗歌选读
之前某次,我在网上读了草帽诗人的一些诗作后,曾回帖说,“大叔”(我和朋友们对草帽诗人的昵称)的诗歌,善举重若轻之手法。我这样说,是因为大叔喜欢思考,他的诗歌常有阅历积淀过程自然形成的“浪淘沙”。他是我文学小圈子里不多的叔字辈的“思想者”。
我是个比较挑剔的读者,不迷信,不盲从,喜欢解剖式、反向式、质疑式的阅读,对一个文本的阅读起于语言而终于立意。由此,我在圈子里落下一个绰号——“冷面血滴子”。然而,我的“冷面”也有发热的时候,那罕见的热,来自使我心跳加速、毛孔紧缩的文本。
草帽的这两个诗歌,短而精,看似轻浅,其实很有嚼头。初读,有被携带感。再读,则是劫持感。三读之后,唯有长叹。《低音区》,貌似一个音乐爱好者的小笔记,而咀嚼后,我感受到了诗人悱恻的缅怀,仿佛岁月在G弦上滑过的颤音。“琴上有祥云/一些声音不能忍”。现实嘈杂,一些人事物事,在下滑的世风里让人不忍卒睹。这些异像,让善于思想的草帽诗人也难获解释。所幸,大叔不仅是思想者,还是个陶渊明式的梦想者。红尘上,他是一个有事业、有理想的男人。而诗歌中,他常常摇身一变,成了远遁异乡的隐者。不同的是,陶渊明寄情南山和东篱之菊,而草帽诗人钟爱大提琴最粗短的那根弦,低沉,绵厚,像一个中年男人劳顿时的鼻息——
它们空到极致
你听见低音
就是中世纪
那时人会飞
夜晚睡在羽毛里
海和陆地
都是柔软的
热爱文学、尤其热爱诗歌的男人,事业再辉煌,内心再强大,也有文人怀柔的一面。中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时候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一大批流芳千古的巨匠,让曾经荒凉的人世焕发出了人文理想的光芒。那让人沉迷的光,是草帽诗人在现实的暗夜时常仰望的星空,是他用以抚慰心灵的药。人会飞,是自由境界的极致。柔软的海和陆地,是诗人给自己秘密开垦的另类桃花源。草帽诗人,这个实诚的大叔,在无奈的境况下,也有“狡兔”的时候,也会如此迂回,如此给自己不安的灵魂寻找一处安妥的美穴。这就是诗人不同常人的地方,是低音区里的梦呓,也是一个诗人身在当下的感喟。
而草帽诗人毕竟还是人,还活在这个让他纠结又难舍的尘世。他的心一直还在爱着,生活也在不停地给予他爱的元素。那些爱,足以让他一时迷醉,一时忘却烦恼和思考。
当我停止思考
小指是弯的,心里在唱
钉子钉钩,小米小狗
时间是早晨
“小指是弯的”。生理上,只有放松或者轻松的状态,人的肢体才松弛。而这松弛,于草帽诗人,是一种幸福,一种醉,所以心在唱歌,所以连生活里钉子钉钩这样的鸡毛蒜皮,也成为诗歌的章节,更不要说,可爱的孩子小米以及可爱的宠物小狗。此时际,草帽诗人的幸福感,不在大提琴上,也不在低音区,爱让这个被岁月的风沙带进中年的男人,暂时忘记了黑夜里的坏天气,忘记了忧伤,让他觉得爱在爱里的时光,每一刻都是清风送爽的早晨。
但,如能长时贪恋红尘小爱,而永远忘怀时事之艰之不堪的,一定不是诗人,更一定不是心怀大爱的草帽诗人。在生活里提炼诗歌,在诗歌里打量人生,是草帽的天命。举重若轻的手法,是生活与诗歌赐予草帽诗人书写内心的一道看家本领。这手法,在《当我停止思考》的作品中,尤为显然,尤其彰显出了草帽诗人向美的诗心。一首五行的短诗,如果只有轻若蚕丝的前四句,或者丝缠到底,那么这就不是草帽的诗歌,更不是草帽诗人的作为。所以,读了第四句,我就猜想,接下来,一定会出现一个转承。果然,第五句出现了,“雨在太阳前面落下来”。此句,犹如一柄无形的重锤砸在牛皮鼓上溅起的强音,让人发聩,让人真切体觉诗人内心的失望、期盼和呐喊。这个世界太肮脏,太漆黑,设若后面还会有一轮新太阳,先下一场雨洗洗多好!天和地都敞亮,多好!
附草帽诗歌——
《低音区》
喜欢拨G弦
琴上有祥云
一些声音不能忍
它们空到极致
你听见低音 就是中世纪
那时人会飞 夜晚睡在羽毛里
海和陆地都是柔软的
《当我停止思考》
当我停止思考
小指是弯的,心里在唱
钉子钉钩,小米小狗
时间是早晨
雨在太阳前面落下来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17 11:35)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2
文泽予︱浅析朵渔佳作《妈妈,你别难过》
原文呈现:
秋天了,妈妈
忙于收获。电话里
问我是否找到了工作
我说没有,我还呆在家里
我不知道除此之外
还能做些什么
所有的工作,看上去都略带耻辱
所有的职业,看上去都像一个帮凶
妈妈,我回不去了,您别难过
我开始与人为敌,您别难过
我有过一段羞耻的经历,您别难过
他们打我,骂我,让我吞下
体制的碎玻璃,妈妈,您别难过
我看到小丑的脚步踏过尸体,您别难过
他们满腹坏心思在开会,您别难过
我在风中等那送炭的人来
您别难过,妈妈,我终将离开这里
您别难过,我像一头迷路的驴子
数年之后才想起回家
您难过了吗?
我知道,他们撕碎您的花衣裳
将耻辱挂在墙上,您难过了
他们打碎了我的鼻子,让我吃土
您难过了
您还难过吗?当我不再回头
妈妈,我不再乞怜、求饶
我受苦,我爱,我用您赋予我的良心
说话,妈妈,您高兴吗?
我写了那么多字,您
高兴吗?我写了那么多诗
您却大字不识,我真难过
这首诗,要等您闲下来,我
读给您听
就像当年,外面下着雨
您从织布机上停下来
问我:读到第几课了?
我读到了最后一课,妈妈
我,已从那所学校毕业。
文泽予浅析:
(朵渔老师是一位名家,佳作很多。偶然读到这首诗歌,立刻就被它吸引了。笔者才疏学浅,只是谈谈自己的一点点感受,还望各位师友海涵。)
文中开篇秋天喻指自然收获的来临。然而故事中的”我”又收获了什么呢?为了生计,“我”在社会中疲于奔命,却一次次被社会所拒绝和抛弃:无休止的失业,遭遇了诸多不公正和耻辱。
体制内的楔子一遍遍试图叩开“我”的骨头,而“我”仍选择了坚韧、不妥协,用爱、用良心与世界对话。
笔者没有选择过多的诗歌技巧,而是平铺直叙的凸显了“我”这个小人物在社会中的无奈、艰辛和痛楚。
“我,已从那所学校毕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书中的美好遭遇现实的鞭挞,“我”才真切的意识到,有些美好只不过是一种虚像。
“我”的收获令“我”已伤痕累累。而这对于远在故乡的母亲来说也是无法想象的。
整首诗读完令人倍感酸楚和痛心不已。不过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这首诗一下子就痛击到了读者柔软的内心,写的是非常成功的。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4 16:57)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3
陶发美︱举起“新美学的酒杯” ——《中国民间诗歌读本》序
从本质看,诗是活着的,不是说诗在纸上的语言形象,而是诗在心灵里的艺术形象。从历史看,诗是活着的,就是诗在大众心灵的形象,就是诗在民间的形象,就是诗在历史进程中的传播形象。诗是活着的,即是诗的生命形象,也是十分正面的形象。
诗是活着的,是庄严地活着,神圣地活着,生动地活着。《诗序》有言:“发乎情,民之性也”。诗活着,更是亲近民间、亲近民众、亲近民族而活着。诗活着,也一定是在我们自己的血脉里,在我们自己的情怀里活着。
诗,到底是怎样活着的?可以拿《诗经》为例,毋庸置疑,《诗经》是活着的。这是为什么?这要说到《诗经》的气质,什么样的气质?就是天下气质、原本气质、风雅气质。三千年了,《诗经》可读、好读、耐读,那种美的气象一直没有衰变。归结到道家思想,就是天道气质,——就是“与天为一”的气质,——就是“囊括大块”的气质。自然的灵动,自然的节奏,自然的意气,自然的一抹光辉,赋予了《诗经》的生命。自然性决定了其艺术的永恒性。这里有个问题,说《诗经》具有自然之美、天道之美,为什么孔子乐于汇编?孔子不是儒家老祖吗?是否有信念的隔阂?其实,这个问题孔子这样回答了,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的概念不是孔子的发明,而是出自《诗经•鲁颂•駉》,是赞美马群的,或赞美一种牧马的理念。但它的意义得到了孔子的引申和弘扬,可理解为自然、纯真、行健的意义。“思无邪”,可谓《诗经》生命气质的最概括性表达。于此,也可以看作是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一次契合。
之于《诗经》,虽有孔子的采取,虽有王者的考正,但民间推崇的意义重大。如果没有民间的广泛传播,“诗三百”从哪儿来?也是说,没有民间流传,就难以呈现诗歌活着的形象,也更难以呈现诗歌的历史形象。
在微信里,有朋友问我,什么是“民间诗歌”?我以为,民间诗歌不是狭义的,应是广义的。在中国,最优秀、最伟大、最杰出的诗歌都是民间诗歌。不仅《诗经》,还有《楚辞》,以及田园诗、唐诗宋词等等没有例外,都是民间诗歌。就今日新诗的民间性而言,也是广义的,不仅是民间作者写的,还有的作者虽不算是民间人士,但他们的骨子里具有深厚的民间情怀,在他们的作品中,民间情怀一定是有深刻沁入的,也是有鲜明展示的。
既然说,诗歌活在民间,也就可以说,诗歌的最高审美也在民间。即是说,中国诗歌的最高审美就是民间审美,而非其他审美。民间制造和民间审美构成了中国诗歌的经典意义。因而,之于诗歌艺术,这个最高的审美权一定要争。民间审美的取向,不是小众意识抵制大众意识,不是精英制造取代民间制造,也不是将诗坛变成神坛。远离民间,一味地淡漠民间情怀到底是不可取的。民间审美,既是民间情怀的彰显,也是历史情怀的彰显,这两大情怀有着高度的趋向性和融合性。
那么,在今日网络时代,诗歌的民间性与《诗经》时代当然不同。《诗经》时代,无从谈起网络,但那种民间传播与今日网络传播很类似。我突然想到一个词语:网络民间。网络民间,实际也是新民间的表现。网络民间尽管不可避免消极的东西,例如各类圈子的泛滥,例如它的世俗、低俗和势利,甚至还有对民间艺术的歧视和猎杀。但总的看,网络成为民间的一个现代构成,它对现代诗的传播无以取代,功不可没,它的无限空间确实给了民间诗情以广阔呼吸。
我编辑《中国民间诗歌读本》,得到了广大民间作者和一些当代名家的热情赐稿,我十分感动,由衷感激。然而,我没有在作者排名上用心,就像奥运代表队的出场,就按姓名的英文字母顺序好了。这也是以《诗经》为榜样,也是特别关顾到民间性。一个诗歌读本,不是诗人排行榜,它闪烁的是艺术,是诗情。我特别用心选录的,是那些与新时代结合的,与新艺术风格结合的,而仍保有朴实品质的作品。这个读本就像一只“新美学的酒杯”。放大一点说,当代中国民间诗歌就是一只“新美学的酒杯”。为什么是“新美学的酒杯”?就是说,这些作品不是陈旧的、落俗的、迂腐的表现,而焕发的是新美学的光彩。如果说,《诗经》是先民的歌唱,那么,今日民间诗歌就是新时代的歌唱、新世纪的歌唱,就是新民间的歌唱。有了民间诗歌的标签,并不影响其艺术品味和价值。今日民间诗歌生机勃勃,气象万千。民间的这一份诗情,也是时代的诗情,大地的诗情,也是一份难得的自由诗情。
举起“新美学的酒杯”,这是对中国民间诗歌的礼赞。但愿,《中国民间诗歌读本》能起到一个历史美学的链接作用,能起到一个民间情怀的托付作用。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19 09:00)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4
蛇珠︱围观丑陋是自毁的恶习
原作:
给探索的嫖客满天飞
文/普须
精神病院的门悄悄开了
门缝外是快活楼
院长的背后是医生
医生的背后是病人
看着楼上红红绿绿的来去人
读诗:
围观丑陋是国人的习性,这也正是那些下品的小品财运亨通的原因。鲁迅曾经指出过,百年已过,围观之众仍然让演戏的明星各个成为亿万富翁,明星没错,舆论引导无关;被人们尊崇的鲁迅引导了,可那些鸭子一样抻长脖子围观的人依然比鸭子的脖子抻的还长在四处寻找围观。曾经有外邦惊诧,为什么一个民族会让明星成为亿万富翁而科学家文学家却贫穷!没有灵魂的看客,人们只是需要一笑了之,一哄而散。这就是原因!
有妓女出街,围观起哄;有只字半句流出更可以成就名妓的头衔被口口相传成为奇谈;别说淫书,就是浪词在自诩桂冠的诗界一样风行,让人怎么看怎么像疯人院的锁坏了!
有嫖客得意忘形,满街的男人都跟着群情激奋、趾高气昂,整个社会上行下效,唯恐不如此就不能称其为男人,这就是每一个男人都回头找干女儿的动力!有妓女在,干爹们各个手到擒来。有半块银子的男人,你可能在市场什么也买不到,但你在女人中一定买得到干女儿。不用有半点猜疑,不管她怎样包装,即便绫罗加身、诗歌喻体,依然是娼!
外遇算什么,看客们已经可以外遇了,正是国之兴盛的举证。
就是那些死盯着灾难的文人,你又干预到什么?起哄而已,三天的热闹,有谁把一个问题掐住、叫响、解决了?博人眼球而已!可怜一个个站出来的律师却在喝茶,一口比一口更凉,没有看见一个人出来为他们干预!
不是你思你想,就是思想,就是有了灵魂。灵魂是你站在了正义之上说出真理,做出善与美的行动!有了灵魂的人是狮子,只会起哄的人是虱子,存活百年千年的看客们就是虱子,每一场灾难都有它们被血洗!看客们还在围观丑陋,就不要怪怨这个环境畸形;哀怨是自己的死魂灵豢养的!
半部《金瓶梅》足以滋生满街外遇,让妓女与嫖客喜相逢!
这里遇见一个人在轻声嘀咕,他触碰了一下自己的灵魂!如果这声低语产生在丹麦,就会成就皇帝的新装,并且让围观的大众有了一个真正的思想!
谢谢普须!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18 11:59)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5
潘志远︱生存与死亡的冷峻对望——评新疆诗人沈苇的短诗《吐峪沟》
吐峪沟,一个地域性的名称,似乎兆示着——贫瘠、落后、封闭、恶劣的生存环境。
愈是贫瘠、落后、封闭、恶劣的生存环境,就愈能兆示人们的生存态度,彰显一种生命的哲学。
从选题看,诗人是成功的。
环境如此,诗就应该摈弃华丽、技巧、故弄玄虚,而回归本色。在这个方面,我也无可挑剔。因为此诗纯口语化,找不到一个艳词,除了传统的对比、简单的铺陈,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惯用的手法,更遑论什么超常的为诗技艺。
选题朴素,但格局不小。生在村内,死在村外;村庄在低处,墓地在高处;生在浓荫中遮遮掩掩,死在烈日下充分裸露:简单的二元对立,不容回避的生存和死亡和谐在一片土地上、一条峡谷中,这是一个大命题,隐喻着最简单、也最深刻的哲学底蕴。更何况“村庄一年年缩小,墓地一天天变大”,一下子又介入到现实,介入到当下,链接进强烈的对比与悲窘。
村庄在低处,在浓荫中
墓地在高处,在烈日下
作者很冷静,差不多已零情绪。只客观呈现,用不含任何修辞手法的最朴实无华的语句捧出,但凡有生存体验和阅历的人,都能心知肚明。这是生的状态,也是死的状态,更是一代代村民崇敬死的状态。一种生存与死亡的冷峻对望,生存与死亡无言相处的民间图腾,被诗人陈述、揭露,这让我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创作原则”。
“村民们在葡萄园中采摘、忙碌”这是露的部分,显的部分,埋在下面的远不止八分之七。很多时候,我质疑村人的生死观、生死哲学,觉得他们缺乏深刻思考,定然很浅薄。可当我深入接触后,看见他们在苦难和死亡面前的表现和态度时,我震惊了。震惊于他们的冷静、淡然、豁达和睿智,震惊于他们一眼便能看透生死的现象和本质,而这些也远远超过我们这些所谓的读书人和诗人。
当他们抬头时,就从死者那里获得
俯视自己的一个角度,一双眼睛
生者能看见死者,死者却能更真实、更持久、更冷峻地看着生者,只是他们不言语而已。想到此处时,我深为震憾。这是诗人的发现、代言,是全诗的升华,全诗的精彩,也是全诗的瑕疵,因为它明显落入了说教,也缩小了诗的境界。犹如从水下一托,让冰山浮露了一点,好在影响不大。
从此诗的主题看,从纯口语与主题的相适应看,从隐多露少的处理看,此诗可以归为好诗之列。当然若偏要拿其他标准来衡量,诸如险奇,诸如华美,诸如跨度,诸如解构,诸如脉络,诸如意象……此诗确实弱了些。
但一首诗的优秀与否,远不止于此。诸如格局、境界、气象、自然、呈现主题的深度等等,都可以帮上大忙。一首诗是否真正优秀,真正经典,真正不朽,我们说的不算,都要留给后人、留给后世。其中有定数,更有变数,两者如何权衡、如何取舍,诗作者和与诗作者处于同时代的读者、批评者的评判,常常是无效的。
但可以导向,可以影响,可以预判,为后世提供参考,提供我们的态度。但愿我们是负责任的,导向的更有理一点,预判的也更准确一点,若能一言九鼎,那我们便伟大和不朽了。
原作:
吐峪沟
文/沈苇
峡谷中的村庄。山坡上是一片墓地
村庄一年年缩小,墓地一天天变大
村庄在低处,在浓荫中
墓地在高处,在烈日下
村民们在葡萄园中采摘、忙碌
当他们抬头时,就从死者那里获得
俯视自己的一个角度,一双眼睛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17 20:00)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6-10-23 00:23
还有(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4 16:57)?
作者:
陶金喜
时间:
2016-10-23 03:56
张无为 发表于 2016-10-23 00:23
还有(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4 16:57)?
重新核对了一下,是时间未正确覆盖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