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68年发行首张个人专辑《The Song of Leonard Cohen》之前,Leonard Cohen就已经发行了《Let Us Compare Mythologies》(1956)、《The Spice Box of Earth》(1961)、《Flowers For Hittler》(1964)等诗集,及《The Favorite Game》(1963)和《Beautiful Losers》(1966)等小说。其中,《The Favorite Game》去年曾以《至爱游戏》的译名被引进国内,而《Beautiful Losers》早在2003年就以《大大方方的输家》被译林出版社引进,2012年重译本的《美丽失败者》,则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再度发行。
虽然早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Leonard Cohen就和同窗组建了The Buckskin Boys乐队,玩起了摇滚乐,而之后以诗人的身份进入艺术圈后,也在1968年用一张《The Songs of Leonard Cohen》成为了摇滚诗人,但不得不说,和Bob Dylan、David Bowie、Prince等音乐人相比,Leonard Cohen并非是音乐大师级别的音乐人。从出道到离世,Leonard Cohen的音乐生命,并不是通过音乐风格的不断革新、技巧的日益成熟而得以延续,并且最终成为某个音乐门派的一代宗师。Leonard Cohen的音乐,从所谓风格的角度,可以说是几十年不变,也并不具备音乐标签意义上的专利产品。
Leonard Cohen真正的音乐支点,其实还是他的歌词和唱法。除了歌词的文学性之外,Leonard Cohen最具特点的表达方式,就是他那种低沉到极限,以及比较平板、极少起伏的声线表达。也正是这种声线特质,成了Leonard Cohen的音乐支点,以及最具辨识度的个人风格。另一方面,这种低沉、暗哑、醇厚的声线,及播音式的演唱风格,也和Leonard Cohen本身的音乐内容,有着气质的相同之处,尤其是演绎起那些充满神学意味的作品,甚至让Leonard Cohen有种牧师传道的感觉,也算是做到了情境的统一。
Leonard Cohen的那些隽永之作
《Suzanne》(1968)
这首歌堪称是Leonard Cohen的成名作,最早由一位民谣翻唱歌手Jude Collins,收录在她1966年的专辑《In My Life》中。一年多后,Leonard Cohen在与Columbia唱片公司签约后,也将这首歌曲拿回重唱,并收录在个人的首张专辑《The Songs of Leonard Cohen》里。
《Famous Blue Raincoat》或许是Leonard Cohen在流行层面,传播最广的一首歌曲,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Jennifer Warnes的翻唱。除了那段迷人的萨克斯,以及偏爵士乐的改编之外,以这首歌曲命名的整张专辑,还因为它在录音方面的优秀,成为历史上相当著名的一张发烧唱片。但实际上,Leonard Cohen的原作才是最有深意的,毕竟这是他献给曾经的爱人Janis Joplin的作品。在作品中,这位布鲁斯历史上的著名女歌手,被Leonard Cohen称为Jane,一段传奇的恋情被写成一首传奇的歌曲,而一首传奇的歌曲,最终也记录下了一段传奇的恋情。
《Chelsea Hotel#2》(1974)
还是关于Leonard Cohen与Janis Joplin的世纪恋情,地点来到了当年他们一起有过鱼水之欢的切尔西旅馆。1971年,Leonard Cohen在迈阿密回忆起一年前加入27俱乐部的旧爱,并为她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接下来在东部非洲的一个小城续完,并在谱完曲后于第二年的演唱会首唱。两年之后,经过改写的《Chelsea Hotel#2》被收录在Leonard Cohen的专辑《New Skin For the Old Ceremony》里,那一句“我并不是说我最爱的是你,我清楚地记得你,但已不再经常想起”,表现出Leonard Cohen的决绝与理性,以及贯穿其一生的曾经爱过的爱情观,却也在扎心的同时,让人觉得传奇与浪漫。
这是Leonard Cohen一首非常重要的作品,2012年Sylvie Simmons为他创作的传记,都是以这首歌曲命名。《I'm Your Man》依然还是站在男性立场的角度,表达了一种君子好逑的态度,最大的变化是从这一年起,Leonard Cohen的发声位置有了明显的变化,比以前的男中间更低,简直就是从胸腔直接来发声,也让作品更有了一种念白和朗诵的味道,音乐的质感也更醇厚了。
《The Future》(1992)
《The Future》原名《If You Could See What's Coming Next》,就像历史上每一位优秀的摇滚乐大师,如Bob Dylan、John Lennon和David Bowie都会为人类的战争和冲突写点什么一样,Leonard Cohen在柏林墙倒塌后,也想创作这么一首作品。不过,《The Future》最终的创作契机,却是因为1992年的洛杉矶种族暴乱,这也让当时离骚乱中心不远的Leonard Cohen,因此心有感触,并写下了《The Future》这首歌曲,而这首歌曲也成为了Leonard Cohen最为著名的一首反战类型的歌曲。
《You Want It Darker》(2016)
宗教式氛围的吟唱,让这首作品更像是另一个版本的《Hallelujah》。宗教情结在这首歌曲里也再度体现出来,一句“Here I Am”,对于Leonard Cohen来讲,既是预言也是预知,这首歌也因此成了Leonard Cohen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