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浅谈陈先发《丹青见》 [打印本页]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5 14:23
标题: 浅谈陈先发《丹青见》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12-5 14:24 编辑

丹青见

陈先发


桤木,白松,榆树和水杉,高于接骨木,紫荆
铁皮桂和香樟。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针叶林高于
阔叶林,野杜仲高于乱蓬蓬的剑麻。如果
湖水暗涨,柞木将高于紫檀。鸟鸣,一声接一声地
溶化着。蛇的舌头如受电击,她从锁眼中窥见的桦树
要高于从旋转着的玻璃中,窥见的桦树。
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
将被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桦树。


陈先发这首诗我很欣赏。 是少有的好诗。 语言充满活力和灵性。 全诗营造出丰富的景象和意境。 用富有意味的“高于”这个词把不同的树种连接起来, 很聪明。其中穿插以湖水和鸟鸣的深度描写: “暗涨”, “溶化”。 可惜的是, 结尾两句败坏了全诗的意境。 首先, 结尾两句是相当重复的。 这是不应当犯的错。更要紧的是, 用死人和棺木来结束, 就把本来的灵性和正态势盖住了。给人以刻意去深刻之感。

这首诗是含蓄的,象征的。 总体上来说容易领会其含意。 但是有一个费解的地方:

蛇的舌头如受电击,她从锁眼中窥见的桦树
要高于从旋转着的玻璃中,窥见的桦树。

蛇为什么从锁眼中向外望? 从环境来说  蛇应当是生存在树木之间。 在这里写屋子里的蛇似乎有些画蛇添足了。 我猜测, 作者在写这句的时候,是坐在屋子里的, 所以就把自己的主观视角赋予了蛇。  这样的移花接木是否一个可行的表现手法呢? 对此我持保留的态度。  当然, 这里也许还有其它可能的解释。我这里抛砖引玉, 希望诗友们给予指正和加入讨论。
作者: 鲁二顺    时间: 2016-12-5 17: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大明定南朱曦    时间: 2016-12-5 19: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江城一帆    时间: 2016-12-5 22:42
本帖最后由 江城一帆 于 2016-12-5 22:50 编辑

此诗应是作者在观赏一副水墨丹青画时的灵感乍现,前半段炫丽缤纷,自然流淌,但接下来卡壳,不知如何纵深,思维模糊不清,故前后两部分严重断档,自蛇的舌头部分开始斧迹很重,后半段重要物象突然转为桦树,实为空降,句句不离桦树,频率达六次,蛇眼中的桦树,死人眼中的桦树,显突兀,且蛇的部分晦涩难懂,乃是作者一厢情愿的观感,属故意给读者制造麻烦,总之后半段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
作者: 江城一帆    时间: 2016-12-5 22:55
不知叶兄将此诗定义为少有的好诗标准何为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5 23:03
江城一帆 发表于 2016-12-5 22:55
不知叶兄将此诗定义为少有的好诗标准何为

比较而言。 这首诗有很独特的新颖之处。 当然, 你和我都认为后面几句写得不好。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5 23:05
江城一帆 发表于 2016-12-5 22:42
此诗应是作者在观赏一副水墨丹青画时的灵感乍现,前半段炫丽缤纷,自然流淌,但接下来卡壳,不知如何纵深, ...

不错, 后面深入不下去。

作者自己说有一天傍晚在合肥黑水坝遥望山林而在几分钟里想出了诗里的句子, 第二天写了下来。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5 23:06
大明定南朱曦 发表于 2016-12-5 19:33
诗营造出丰富的景象和意境?
诗是造境的艺术,不是造景象的游戏。

我说的景象和境意思相似。
作者: 江城一帆    时间: 2016-12-5 23:31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5 23:03
比较而言。 这首诗有很独特的新颖之处。 当然, 你和我都认为后面几句写得不好。

为了写的有深度,有思想性,结果胡乱的选取一些佐料而坏了一锅的汤,后面蛇和死人的出现实乃大煞风景
作者: 江城一帆    时间: 2016-12-5 23:32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5 23:05
不错, 后面深入不下去。

作者自己说有一天傍晚在合肥黑水坝遥望山林而在几分钟里想出了诗里的句子,  ...

那就对了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5 23:35
江城一帆 发表于 2016-12-5 23:31
为了写的有深度,有思想性,结果胡乱的选取一些佐料而坏了一锅的汤,后面蛇和死人的出现实乃大煞风景

是的。
作者: 江城一帆    时间: 2016-12-5 23:40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5 23:35
是的。

交流愉快,远握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6 00:20
江城一帆 发表于 2016-12-5 23:40
交流愉快,远握

遥握,问候一帆夜安。
作者: 大明定南朱曦    时间: 2016-12-6 01: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大明定南朱曦    时间: 2016-12-6 01: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大明定南朱曦    时间: 2016-12-6 01: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大明定南朱曦    时间: 2016-12-6 01: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大明定南朱曦    时间: 2016-12-6 01: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6 01:40
大明定南朱曦 发表于 2016-12-6 01:15
你以为是主持人,你就以为你说什么就是什么?真的长不大!!!!!!中国网络文坛有你之类,真的是 ...

这个用法没有问题。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12-6 09:08
来看,有空考虑下我再回答。问好。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6 10:13
期待。问候。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6-12-6 12:04
我觉得这首诗的亮点,就在于最后两句,
对苦难的救济总是好过对享乐的推崇。

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

好比一个诗人总应该站在弱者一面。
因此这首诗有悲悯情怀与佛陀之心。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6 12:21
行顺 发表于 2016-12-6 12:04
我觉得这首诗的亮点,就在于最后两句,
对苦难的救济总是好过对享乐的推崇。


行顺, 你的这个诠释和原诗的用意并不一致:

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
将被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桦树。

这是从死人的视角说的。 不是对逝者和亲友表示同情和救济。 或许是说通过死,精神提升了。 但是他又用很负面的词“死人”。如果用“逝者”, 效果都会有所不同。 而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制成提琴的桦树, 就很牵强了。 除非理解为反讽。 但反讽也是破坏了前面的意境。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6-12-6 12:30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6 12:21
行顺, 你的这个诠释和原诗的用意并不一致:

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

我觉得是相反的。
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

这是从死人的视角说的。 不是对逝者和亲友表示同情和救济。 或许是说通过死,精神提升了。 但是他又用很负面的词“死人”。如果用“逝者”, 效果都会有所不同。

这部份解释我是认可的。

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制成提琴的桦树, 我觉得是作者的主旨所在。和上一句顺承下来,表明对生命的尊重高于一切。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6 12:40
行顺 发表于 2016-12-6 12:30
我觉得是相反的。
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

你的意思应当是, 因为对棺木特别推崇, 所以就是对死者特别尊重, 也就是对死看得很庄重, 所以意味着对生命的尊重。

这不无道理。 但这并不能给任何理由去说棺木高于提琴。死者崇高, 但并非因为高于生命。如果死高于生命, 生命就低于死。这与你说的尊重生命是矛盾的。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6-12-6 12:43
读死人,我也没有不适之感。因为整个诗,没有太温情的表征,本身就是一根刺,
作者比较喜欢用更有强度的语言,对生死进行解读。
当然,如果换成逝者,我也觉得也适合。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6-12-6 12:45
本帖最后由 行顺 于 2016-12-6 12:58 编辑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6 12:40
你的意思应当是, 因为对棺木特别推崇, 所以就是对死者特别尊重, 也就是对死看得很庄重, 所以意味着对 ...


陈先发的诗,读者呈现两极趋势。

喜欢的人,五体投地的佩服
不喜欢的人,完全不知所云。

我也是最近一周才开始重读他的诗。因此不敢妄评。

鸟鸣,一声接一声地溶化着。 也是指一种消亡。而蛇通常情况下是危机的代名词。过渡到死人,也不算突兀。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6 13:23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12-6 13:30 编辑
行顺 发表于 2016-12-6 12:45
陈先发的诗,读者呈现两极趋势。

喜欢的人,五体投地的佩服


这里蛇本身是可以写的。我只是对蛇从锁孔往外看的描写有所保留意见。

陈先发的诗很有特色。 如你所说,他喜欢用有强度的语言。

我还不了解你说的两级分化。

总体感觉他的诗属于知识分子写作, 或者说是文人诗。 有些作品很有深度和语言功力。 有的作品书卷味嫌重。 这首是他早期的作品, 比后来的作品更有灵气。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6-12-6 13:30
如果这首诗是别人写,估计就死球了。因为陈的名气大,才敢于如此铺陈。
第一句话直接搞出来很多树名,有些树大家连知道都不知道,更没法拿来想象或比较。

但陈诗硬是让大家凭想象,去对比。好比一个森林,林中的树不免有高的矮的,读者只能强迫自己生硬地想象出一幅森林图景。诗题为丹青见,那么前三句就相当于是描述作者对这副画的直接观感了。跟着陈去想像,虽然费力,总还能在脑中构勒。

后面三句是诗的中间部份,我觉得更晦涩了。只能算是为诗而诗,刻意的做作地方很多。却不生动和形象。

有人是这样解释的,整个诗的视角是桦树为第一人称。人是自然的破坏者,只有死了,才不再对自然进行破坏,才能得到桦树的宽佑。

因此我才觉得这首诗最后两句才是本诗的精髓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6-12-6 13:35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6 13:23
这里蛇本身是可以写的。我只是对蛇从锁孔往外看的描写有所保留意见。

陈先发的诗很有特色。 如你所 ...

陈诗有特色,也耐读。

你说的文人诗,肯定是没错的。

语言有功力,但却失之明白晓畅。总觉得是在故布疑阵,故作高深。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6 13:36
行顺 发表于 2016-12-6 13:30
如果这首诗是别人写,估计就死球了。因为陈的名气大,才敢于如此铺陈。
第一句话直接搞出来很多树名,有些 ...


陈先发自己解释说, 有一天他在合肥黑水坝远望树林, 突生诗思。  所以, 他是去看各种树木。 因为是遥望, 他诗中写的某些树木名字很可能是后来查字典找出来的。 他自己说不是植物专家。不论如何, 是写他所见所想之树木。 似乎不是以白桦的角度去说事。 那样说事很容易成为一个童话诗或者寓言诗, 诗意反而会低于其寓意, 寓意也未必更深。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6 13:38
行顺 发表于 2016-12-6 13:35
陈诗有特色,也耐读。

你说的文人诗,肯定是没错的。

故布疑阵, 故作高深------很准确。 他的写法经常就是这样的。 他的诗有点戏剧化。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6-12-6 13:47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6 13:36
陈先发自己解释说, 有一天他在合肥黑水坝远望树林, 突生诗思。  所以, 他是去看各种树木。 因为是遥 ...

原来如此。我一直以为是看一副画的感受。

近期,好几个诗友,推荐我读陈的诗,并问我读不读得懂。说真的,我真的读不太懂,只是他的诗有些很耐读,也很有意思,但让人爆炸,或猛然拍案叫好的感觉却没有。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6 14:04
行顺 发表于 2016-12-6 13:47
原来如此。我一直以为是看一副画的感受。

近期,好几个诗友,推荐我读陈的诗,并问我读不读得懂。说真 ...

因为他取题名为“丹青见”, 很容易让人以为是从画来。

我的读感和你的相似。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12-6 19:32
考虑了下,这个的抠字眼啊。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6 22:19
暗王 发表于 2016-12-6 19:32
考虑了下,这个的抠字眼啊。

是说“高于”吗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6 22:25
鲁二顺 发表于 2016-12-5 17:15
兄弟你不觉得这是在玩文字游戏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坐在家里就这样写有意思?

感觉写的是真实的感受。 作者自己说是看到树林生出的感觉。 是否文字游戏? 因为用一个“高于”, 可能给你这个感觉。我觉得,进入其境, 和不进入其境,读感会不同。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6 22:34
鲁二顺 发表于 2016-12-5 17:15
兄弟你不觉得这是在玩文字游戏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坐在家里就这样写有意思?

我自己写过一首《树之赋格》, 与陈先发的题材较为相似。 请兄弟指正一下。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12-7 08:03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6 22:19
是说“高于”吗

太忙了,我好像想到了些什么,但没想通。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7 08:06
暗王 发表于 2016-12-7 08:03
太忙了,我好像想到了些什么,但没想通。

慢慢想。
早安。
作者: 山水如歌    时间: 2016-12-9 04:16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5 23:05
不错, 后面深入不下去。

作者自己说有一天傍晚在合肥黑水坝遥望山林而在几分钟里想出了诗里的句子,  ...

如钢君,有可能写“乐及生悲” --- 蛇做为乐、悲间的过渡。
问好!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9 06:59
写蛇是完全可以的。但写蛇在屋里不太合适。
问候!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12-9 08:43
试着解释下,因时间关系,我的解释条理有点乱。不通不对之处望叶兄补上并纠正。蛇在这儿应是作者的内心之蛇,是个复杂的象征物,既象征着智慧也象征着欲望和罪恶,蛇的舌头是用来感知外界的信息的,以便捕猎,受到电击,这个“电'可能只收到激烈的刺激,暂时失去了作用。正因为失去了作用,反而看到了生命中的一些真实,蛇在屋子里,即指作者在屋子里,从封闭的环境中透过锁眼向外看,外界的桦树要高于从旋转着玻璃中看到的桦树,旋转着的玻璃指与似乎接触,但世界隔离的令人昏眩的状态,死者对生命产生了敬畏之情,所以桦树那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死者眼里得到了放大,即”蛇的舌头如受电击,她从锁眼中窥见的桦树要高于从旋转着的玻璃中,窥见的桦树。“供人取乐的桦树,要低于与死者在一起重新回到大地的桦树。即'将被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桦树。"如果湖水暗涨,柞木将高于紫檀。”可解释为柞木耐旱,见水长势更猛。比紫檀生命力要顽强。秋天是个题眼,生命力最大彰显的时候也是万物凋零的时候。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12-9 08:55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9 06:59
写蛇是完全可以的。但写蛇在屋里不太合适。
问候!

蛇应该象征着屋子里的都市人。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12-9 08:57
如果我的解释如果解释的通的话,其实无多大深意。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9 10:33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12-9 10:37 编辑
暗王 发表于 2016-12-9 08:43
试着解释下,因时间关系,我的解释条理有点乱。不通不对之处望叶兄补上并纠正。蛇在这儿应是作者的内心之蛇 ...


蛇是作者内心之蛇-----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诠释。 但是“电击“应当是指在野外的事情。 如果解释为在屋子里被电击, 就很牵强了。 那样似乎就要祈求搞蛇试验的生物老师了。

通过锁眼与通过旋转玻璃的差别是什么?  暗王的解释似乎没有把这一点讲得很透彻。 都是屋内的蛇向外望。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 锁眼虽然狭窄, 却没有任何滤光, 而且透过一个小孔, 看得也许更精准, 就像瞄准时的准星。 旋转的玻璃, 本来就有玻璃的滤光或者不够透明, 旋转更会扭曲景象。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9 10:33
暗王 发表于 2016-12-9 08:43
试着解释下,因时间关系,我的解释条理有点乱。不通不对之处望叶兄补上并纠正。蛇在这儿应是作者的内心之蛇 ...

蛇是作者内心之蛇-----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诠释。

通过锁眼与通过旋转玻璃的差别是什么?  暗王的解释似乎没有把这一点讲得很透彻。 都是屋内的蛇向外望。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 锁眼虽然狭窄, 却没有任何滤光, 而且透过一个小孔, 看得也许更精准, 就像瞄准时的准星。 旋转的玻璃, 本来就有玻璃的滤光或者不够透明, 旋转更会扭曲景象。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9 10:34
暗王 发表于 2016-12-9 08:43
试着解释下,因时间关系,我的解释条理有点乱。不通不对之处望叶兄补上并纠正。蛇在这儿应是作者的内心之蛇 ...

蛇是作者内心之蛇-----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诠释。

通过锁眼与通过旋转玻璃的差别是什么?   都是屋内的蛇向外望。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 锁眼虽然狭窄, 却没有任何滤光, 而且透过一个小孔, 看得也许更精准, 就像瞄准时的准星。 旋转的玻璃, 本来就有玻璃的滤光或者不够透明, 旋转更会扭曲景象。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9 10:38
暗王 发表于 2016-12-9 08:55
蛇应该象征着屋子里的都市人。

为什么用蛇来象征呢? 什么含意呢?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9 10:41
暗王 发表于 2016-12-9 08:43
试着解释下,因时间关系,我的解释条理有点乱。不通不对之处望叶兄补上并纠正。蛇在这儿应是作者的内心之蛇 ...

供人取乐的桦树,要低于与死者在一起重新回到大地的桦树

----通常提琴不是供人取乐的象征物, 而是代表高雅的精神。

---”与死者重新回到大地的桦树“, 如果这样说, 那么提琴也可以被焚毁, 什么都可以回到大地。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9 10:44
暗王 发表于 2016-12-9 08:43
试着解释下,因时间关系,我的解释条理有点乱。不通不对之处望叶兄补上并纠正。蛇在这儿应是作者的内心之蛇 ...

死者对生命产生了敬畏之情

你的意思是: 死者因为失去了生命, 对生命比生者更重视。 但如果这个就是”高于“的含意, 就确实没有深意了。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12-9 15:20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9 10:33
蛇是作者内心之蛇-----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诠释。 但是“电击“应当是指在野外的事情。 如果解释为在屋 ...

电击只是个比喻而已,是指看到繁茂的场景受到刺激,像电击了一样,丧失了从外界获取信息,并获得猎物的欲望。在丧失欲望之后对外界有另一种观察。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12-9 15:22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9 10:33
蛇是作者内心之蛇-----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诠释。 但是“电击“应当是指在野外的事情。 如果解释为在屋 ...

屋子里指现在的状况,旋转的玻璃应指以前的状况。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12-9 15:22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9 10:38
为什么用蛇来象征呢? 什么含意呢?

因该是欲望,我猜,从全文来看,应该指欲望。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12-9 15:23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9 10:44
死者对生命产生了敬畏之情

你的意思是: 死者因为失去了生命, 对生命比生者更重视。 但如果这个就是 ...

确实如此。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9 22:01
暗王 发表于 2016-12-9 15:20
电击只是个比喻而已,是指看到繁茂的场景受到刺激,像电击了一样,丧失了从外界获取信息,并获得猎物的欲 ...

这首诗是以写实际的树木展开的。 所以, 电击这个比喻首先要有一个比喻的实际载体。 就像诗里的蛇, 它首先要有一个喻体。如果仅仅是说象电击一般, 其艺术效果就不一样了。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9 22:01
暗王 发表于 2016-12-9 15:22
屋子里指现在的状况,旋转的玻璃应指以前的状况。

为什么呢?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9 22:03
暗王 发表于 2016-12-9 15:22
因该是欲望,我猜,从全文来看,应该指欲望。

如果蛇是指欲望, 那么蛇看到的”高于“就浅薄了。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9 22:06
暗王 发表于 2016-12-9 15:23
确实如此。

但我觉得作者的用意并非如此。 这是从作者的其他作品来印证的。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12-13 03:12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9 22:06
但我觉得作者的用意并非如此。 这是从作者的其他作品来印证的。

细说说,我学习下可好。晚上好,叶兄。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12-13 03:14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9 22:01
为什么呢?

在写诗时是否可认为他高于时有个前后的对比么,,既然对比,那么可能指的是前后了。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13 06:19
暗王 发表于 2016-12-13 03:12
细说说,我学习下可好。晚上好,叶兄。

陈先发一些诗作里写人生,人和生命的悲哀。他的表达常常很沉重,强烈。 我觉得应当从这个角度理解他的用意。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13 06:23
暗王 发表于 2016-12-13 03:14
在写诗时是否可认为他高于时有个前后的对比么,,既然对比,那么可能指的是前后了。

“高于”肯定是对比。 我觉得这里的高于可能是指锁眼和旋转玻璃作为媒介之不同。前面我谈过这点。
作者: 暗王    时间: 2016-12-13 06:26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12-13 06:19
陈先发一些诗作里写人生,人和生命的悲哀。他的表达常常很沉重,强烈。 我觉得应当从这个角度理解他的用 ...

嗯,发来看看,早上好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6-12-13 06:39
暗王 发表于 2016-12-13 06:26
嗯,发来看看,早上好


早上好。

例如他的《拉魂腔九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ca57eb0102www8.html


这里见到过一篇文章评论这组诗。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