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P诗第46期初审稿件 [打印本页]

作者: 一牛道长    时间: 2016-12-10 13:51
标题: P诗第46期初审稿件
本帖最后由 一牛道长 于 2016-12-10 15:06 编辑

▼《P诗擂台》第四季获胜作品  《冷》
▼《P诗人物志》第五季《榆木》《我以诗歌的方式活着》《自选代表作》

《冷》

不必把整个下午的阳光
填进火炉里。风正横在村口
树指向的方向,无法抵御
几只鸟。天空翻了个身

一只狗折回黎明。我正在
将所有可以燃烧的
——几本诗集。一个铁皮桶
放在睡眠里

没有声音在这样的季节
偷窥绿色,或者关心死亡

因为冷

作者  榆木
中国诗歌流派网  《P诗擂台》

P诗人物《简介》


榆木,籍贯山西晋城
89年出生。有作品在《诗刊》发表
获的过第二届“茶马史诗”优秀奖
中国诗歌网“清明”征文三等奖
中国诗歌网编辑

《我以诗歌的方式活着》

生在农村。如今还在这个小山村,未曾出走过
曾经,很小的时候,数起过这个小山村一共多少户。——十九户
一直延续到我结婚。前几年
光棍李狗年头痛病死后,变成十八户。还会继续减下去……
 
我闲暇时,常常会在村子周围的山坡上走走
一定会碰到放羊的老秦。偶尔也会有卖日用品的小商贩进来
我站在山头可以看的很清楚。整个村子都能看的很清楚
我觉得那一刻,我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己

看清楚从土里刨食再回归土里的村里人,他们
对生产生活一点也不马虎。也许年轻时,他们也想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有所贡献
他们也想活的更像人。如今
他们一年四季忙碌在这个小山村。谱写着这个小山村安静,祥和,不与世争
他们作为人生命本真的托附体而存在。这个蜕变的过程是伟大的

我的诗歌就是从这里开始,与每一个生命碰撞,与
这个社会碰撞,与我的肉身,灵魂碰撞
我把我诗歌最悲凉的一面赋予了这个小山村。它一直没有回应我
这是我想要在我的诗歌里得到的东西。我的诗歌不是改变,而是真实,自然的记录
这个过程的蜕变就来自小山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

诗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到底承担着怎样一个任务
在如今的社会体制下扮演着怎样一个角色?这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
而一直没有一个答案。就像村子里的人在庙里供奉的神像;焚纸,烧香,跪拜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安慰了每一位信奉他们的村里人。但天依然会干旱
菜地依然会被虫啃食,李狗年的头痛病依然在加重……
而我
不能避免的提到“现实意义”这个词语

这个小山村作为我诗歌的底色,我是荣幸的
我可以与大自然一切存在的事物,用诗歌跟他们对话
我可以把自己放在山顶,也可以放在一粒尘埃里

我尊重大自然的法则,同样尊重命运的安排
因为诗歌
因为这个小山村
因为我决定以诗歌的方式活着


《自选代表作》4首


《镜头》

在棋源广场。在深秋带寒的早晨
在城市的清洁车,从黑夜的边缘
缓缓离开。我看清楚
在毛泽东的像下。在蓝皮三轮车旁跺脚
在满车的蔬菜,被路过的狗
汪汪叫着阻挡的时候。我看清楚
那个扯着嗓子吆喝卖菜的男人
——我的父亲

《抬棺材的人》


哭葬队伍的后面,八个男劳力
抬着一口棺材。棺材里躺着的人
曾经也这样,将他们的亲人
送到墓地。从家到墓地
他们的这段路程,又会是谁
我想了想自己
又看了看村子里捡鞭炮玩的孩子们

《一粒弯腰的谷子》


我完全做不到。用一个词语
精准的呈现出秋天
——成熟。收获。衰老。凄凉
呈现出,打谷场。
那么,就让我把整个秋天
安顿好。安顿在一粒谷子的身体里
把父亲双膝跪地,捡谷穗
同样安顿在一粒谷子的身体里
因为这样,我恰好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秋天的眼窝处,一粒弯腰的谷子


《这几年》


写诗。写那个女人
芦苇草般的生命
瘦在寒风吹过的河里
写她的孩子
废墟上开出的花朵
写到牛棚里微弱的灯光
我无法在用词上
为这个苦命
而又饱含天真的孩子
点亮一盏灯
这几年
我就这样一直懦弱着
因为
我是她的父亲






——————————————————————————————————————————————————————


▼P诗精选



1杨非木《所谓昭雪》

一张薄如蝉翼的判决书
如燕山的雪花
迟到了二十一年。两个字
无罪。释放了在父母眼中
囚禁二十一年的泪滴
而。被枪毙了二十一年的冤魂
是否
也被释放。是否还在
亵渎了法律的弹孔中
百般惊恐

作者 杨非木  荐稿  孩子的游戏
中国诗歌流派网  探索诗歌


2官玉树《白月光》

白得像张纸,充满空旷
没有房舍,没有猪圈、牛羊,也没有半点
咸涩的海风、海浪。
月光直接落在石头上
落在脸上
落在半窑红薯上

那时,我还在乡下
以祖国命名

寒冬腊月
人们蹲在公社的屋檐下
指着月光取暖

作者  官玉树  荐稿  气化散人  魅力向日葵
中国诗歌流派网  探索诗歌


3缩成雨点小《塌陷》


一天终于完成
我们并排躺着
像放倒两座山
驱赶日子

如果非要圆满
还得做一场爱
时间——
以高潮的形式塌陷

作者  缩成雨点小  荐稿  茶花女

4马飚《有轮廓的人》

心愿放大,就是一天
影子,迷人的缺口
身体是一个小站

这个阶段,神负责任

我从黎明归来
色彩未尽
在黑夜,做一个有轮廓的人
你可以从任何方面,打开它啊

作者  马飚  荐稿  魅力向日葵
中国诗歌流派网  探索诗歌

5岷江一苇《磨剪子镪菜刀》

午眠醒来
楼下传来似唱似喊的号叫
“磨剪子镪菜刀”
这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老技艺
仍在民间活着
用自己的独门绝技
为圆滑迟钝,麻木不仁的当下
保留了一种锋利与疼痛的可能

作者  岷江一苇  荐稿  车行
中国诗歌流派网  探索诗歌


6梦幻旅人《我要描写冬夜》

我要描写冬夜,其中的冷和黑
很普通,但不好下笔,包括时时的
注意力分散

在良久的注视里,那轮白月
似乎寸步未动,这多像一个人
在你熟睡梦中

夜幕里有歌厅,旁边
加油站
我们不妨假设,陪酒女和加油姑娘年龄相近
初中以前,她们还有更多
相似之处

作者 梦幻旅人  荐稿  一带一路
中国诗歌流派网  原创诗歌


7程志强 《我像一枚闲章》


衰竭的是眼前,
远方向来对我们的思索不屑一顾。
就像阳光,喜欢
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倾其所有,
而钟声无非是
被欲望反复濯洗的沉默。

我站在众口一词的地方,
像一枚闲章。
脚下的沼泽蛊惑着毫无戒备的树林,
管风琴看重的是天下苍生,
一如坑洼,在黑夜里
把沉淀的财富翻了个底朝天。

作者  程志强  荐稿  镇州
中国诗歌流派网  探索诗歌

8魅力向日葵《冷》

数九寒天
雪   
一片,一片
再多
也抵不过一句   
谣言——

作者  魅力向日葵  荐稿  孩子的游戏
中国诗歌流派网  探索诗歌




9漠如风《虚拟一百个美女供春天享用》

从体内掏出柔情
掏出侠骨
掏出三月的小调

青草的深邃足以让你一再心动
十万只候鸟在丛林深入浅出

不要迷恋羽毛里是否藏有天空的暧昧
邂逅的虚拟只会让故事误入歧途

就随春心一起荡漾吧
不知道还有多少迷人的伤口
可以泅渡

作者  瀑漠如风  荐稿  魅力向日葵
中国诗歌流派网  探索诗歌


10樱春慕紫《二婶》

提及雪
她拂了拂头发
仿佛此刻真的有雪飘落
仿佛那雪就要将她掩埋

阳光明晃晃的
她眯着眼,像墙角的白猫
悄悄地走路
悄悄地说话

老早没了男人的二婶
就像路边的车前草
霜打过
车碾过
一阵风吹来,
腰板又挺得笔直

作者  樱春慕紫  荐稿  梦幻旅人
中国诗歌流派网  原创诗歌


11加州旅馆《雨水落在初冬》

比凌晨来得略早一些
雨水落在了初冬的深夜
其实在北方,我更盼望雪季的到来
筛子,榆木撑子,秕谷、玉米、高粱
还有一块扫光了积雪的空地
及贪食的家雀。这些,已足够维系
一根长长的草绳所带来的喜悦
而现在,天光已大亮了,小雨没有
停下来的意思,它细密地缝合着
天空阴郁的慈悲。此刻
母亲在窸窸窣窣地穿衣起床
这场雨的背后,仿佛匿下了她的
整个的冬天。旁若无人的冬雨
完全不顾忌她的衰老、失忆
和母爱相似的是,在大雪到来之前
这场冬雨教会了我,该如何热爱
并融入这看似平静的生活

作者  加州旅馆  荐稿  吴一  榆木
中国诗歌流派网  原创诗歌



12木隶南《春天的发屋》


那个老女人偶尔负责剪发
手上的烟
让她看上去像老板娘
那个半大小子偶尔负责吹洗
用厚厚的眼镜片
挡住青春期
年轻漂亮的姑娘们
都躲在布帘后
忙着给客人敲背,捏脚,指压,掏耳朵
她们正娴熟地倾洒雨露
从一棵棵老树身体里
抽出嫩芽

作者  木隶南  荐稿  圣歆
中国诗歌流派网  原创诗歌

13陈秋《灵与肉》


灯,你是冷面枪手
杀我吧 下手一定要狠

把我一分为二
你要上半身 还是
下半身

灯,你是刀斧手
劈我吧,不要一丝质疑

把我一分为二
你要我的肉体,还是
灵魂

作者  陈秋  荐稿  草山
中国诗歌流派网  原创诗歌

14草帽《候车室》

琅琊榜44集有些破绽
这时播音员让梅州的列车停止检票
我想
盛世是血染的。
很多搭错车或是没赶趟的人
是书写历史的人
在南站
又有几批人走了
眼下没有江湖,也没有帮主什么的
如果有
我愿搭下一班车去梅州

作者  草帽  荐稿  梁树春
中国诗歌流派网  原创诗歌


15胡松涛《电线杆》


寻人启事贴上去
电线杆在找骨肉

小广告贴上去
电线杆在谋生

“重金求子”贴上去
电线杆在诈骗

通缉令贴上去
另一个电线杆在逃命

黑夜里,电线杆举起的光
极其微弱

作者 胡松涛  荐稿  碧霞青羽
中国诗歌流派网  90后诗歌

16李文俊《囚徒》

从阳台上
可清楚看到被房地产老板
用围墙圈住的一块土地
第一年,还种了点什么
后来杂草丛生
差不多长有半人多高
再往后进来10多头奶牛
它们像放风的罪犯
天一亮就开始在有限的空间
行走、吃草、拉屎、撒尿
直到日落
从没有见过一头公牛出进
有一年冬天
它们产下几头牛犊
而被挤奶女人强行带走
这一天夜里
我发现它们并列站成一排
哞哞的叫声如同哀嚎
地上的月光也显出凄迷

作者 李文俊  荐稿  大漠风沙王峰
中国诗歌流派网  探索诗歌

——————————————————————————————————————————————————————
▼P诗议论



1韩庆成《对日常事物的重新发现——简评山月的诗》



对日常事物的重新发现
——简评山月的诗
韩庆成




(一)
  自2012年始,我通过合作诗刊和新媒体平台,陆续向诗坛推荐了100多位90后诗歌作者。这些作者目前大都很活跃,有的出版了个人诗集,有的获得了全国性的诗歌奖项,成为90后诗人的中坚。生于1992年,荣获《诗歌周刊》2015“年度诗人”的山月,无疑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位。

  山月的出类拔萃,源自他对日常事物的重新发现能力。

  与新诗潮的理性批判、宏大叙事,第三代的回归个我、表现内心不同,90后诗歌更多是从身边开始,日常抒写成为主题。这种日常性、“世俗性”的写作,由于起点的降低,给写作带来了难度,稍不注意,会让作品流于日常琐事的回车式记录,而缺少诗意和深度。对日常事物进行多角度的认知和异常化的思考,进而重新发现,是90后诗歌取得突破的关键。

  山月是典型的日常写作者,除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我还没有发现他写过诸如长城黄河昆仑这类大而不着边际的题材。这些日常事物我们屡见不鲜并常常忽略,如抽纸、米虫、吉他、臭鸡蛋、皮夹克、生活费、矿泉水、防盗窗、硬币、鱼、莲、产妇、婴儿、烟花/雪花、电脑输入,等等。这些题材如果没有独特的视角,随手就写,必然寡淡无味。而在山月手里,这些普通事物仿佛突然变了模样,让读者瞬间产生新的感受,进而被感染,被打动。

  在我推荐90后的时候,他们大都还在学校读书,他们的生活费,靠父母每月寄来。一般人可能不会思考生活费这个问题,即使思考了,也常常局限在够不够花,寄的是否及时,再深一点,可能会有父母挣钱不容易,我得好好学习,今后报答父母之类,如果只写出这些,这首诗一定是失败的。山月其时也在读大学,他对生活费的理解,是一份薪水、一份工资,对应这份薪水的,“你的工作就是/在外地安分的做一个儿子”。把读大学比作工作,把父母视为雇主,是一个新的角度,山月在这个角度上继续掘进:

  只要不在夜深人静
  只要月亮不出来
  在儿子的岗位上
  就不觉得悲伤

  这种“不”“不”的否定加否定的句式结构,实际上是在强化作者“夜深人静”看到月亮时的悲伤,至于为什么会悲伤,作者没有也无需说出来,这是一首成功的诗留给读者思考的问题。
  在《臭鸡蛋》中,山月同样写到悲伤,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是通过客体“臭鸡蛋”而不是主体“你”表现出来:

  吃到一个臭鸡蛋
  我并不难过
  我想它,只是一个
  离开妈妈很久的鸡蛋而已
  很久很久
  它的思念,那么难闻
  它的悲伤
  难以启齿

  如果是你吃到一个臭鸡蛋,你会怎么想呢?你会想到“它,只是一个/离开妈妈很久的鸡蛋而已”吗?你会想到它的臭味是因为“它的思念,那么难闻”吗?面对臭鸡蛋的时候,我想我很难这么去想,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它的变质,而不是“思念”。这种拟人化的表现,实际上是作者主体融入客体的结果,最后两句“它的悲伤/难以启齿”,既是主体面对一枚臭鸡蛋的难以启齿下咽,也是客体被拟人化后难以启齿言说的悲伤。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作者同样点到即止。而我在细细品味这个悲伤的时候,还同时感受到作者异常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悲伤和愤怒常常相伴而生,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这个物欲主导充斥巧取豪夺的精神迷失的时代,诗人往往保持着那么一点清醒,在与现实的疏离中,得以独立思考一些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一部分诗人远离现实,如同古代先贤的避世,一部分诗人则干预现实,用诗歌揭示、指证当下的存在。山月显然属于后者,在《抽纸》、《无法平息》、《皮夹克》、《虎》、《无奈的事》等作品中,他通过对日常事物特异性的发掘,令人印象深刻地表现了这一干预理念:“生活有众多的杂碎/被我放弃的/它都握在了手里/我有过的抱憾/它替我,将手握紧成一个/再也不愿松开的拳头”(《抽纸》);“你多年前也可能如此/因乳牙萌生/而渐渐懂得了/咬牙切齿”(《无法平息》);“披着一件皮夹克/不知是占用了哪头猛兽的来生/总之是暖暖的/总之是四肢挥动起来/春风就忽然变得迅猛”(《皮夹克》);“我从不买超过三个月的水/它们忘记了咆哮/只会低吟”(《虎》)。而在《无奈的事》中,这种理念得到了最诗意,也最有力的表现:

  吉他有六根弦
  而一只手
  只有五根指头
  总有一根弦是孤独的
  总有一根弦
  震动起来,无法自制


(二)

  在悲伤、愤怒的情感律动中,山月也常常表现出对于善的温情的一面。这是诗人试图重构本真世界的一种努力,虽然这种努力在巨大的恶面前,往往显得苍白。《北京时间》是山月诗中标题唯一有点大的作品,但这种大在山月眼里也是小的:“从小到大都是活在北京时间里/我眼前的北京有点儿小/是村庄构成的”。山月接着写道:

  我有成群的额娘和阿玛
  他们有的进工厂
  但大多数是打理着御花园的一片土
  种上辣椒,芹菜,黄瓜

  御花园里,最漂亮的是油菜花
  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
  迎风摇曳,高傲地对着天空
  自称为朕

  不难看出,在温温情脉脉的抒写中,隐含着浪漫主义反讽,并通过最不起眼的“油菜花”的“摇曳”,把天下最大的“朕”,瞬间解构了。

  《花开好时节》:“天气透骨的凉/我朝着东走/把我知道的花/统统想过一遍”,《开在天上的花》:“一年之初,总有人愿意/将尘世的灰烬/交换上苍的碎片/而我也对此出奇的欢喜/我也会在暗夜临近时/擦亮新年的第一根火柴/像举着火把一样”,《两条鱼》:“明天我就去江边/为你们找石头/找浪花/找漂浮的水草/告诉它/你们已经安定下来/你们伙食和原来一样好”,也是这类表现温情的作品,《我喜欢,我仍是小动物》则兼具温情和童趣,颇耐把玩:

  售票员没有收取我的车费
  那时候,母亲抱着我
  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仿佛还没来到这个世界
  你可以说我是一个包裹
  但我更愿意听你说
  我当时是一只小动物
  一只蚂蚱,一只小蜘蛛
  我在努力回味那些日子:
  跳不高就停下来
  吐丝结网,飞蛾不来就自个儿玩

  在所有这类温情的作品中,《恩惠》无疑是最具高度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对“米粒-母亲”、“我-虫子-生命”等意象事物的独到发现,实现了母爱题材的重大突破。其突破之处在于颠覆了虫子和米粒的辩证关系,并通过诗中“我”试图将虫子“驱赶出我的生活”的敌对关系,到“虫子”最终变成“她”(米粒-母亲)“养育的生命”的“亲属/兄弟”关系的情感移位,以及“虫子在光线下开心地打滚”的视角和情怀,揭示出一个与传统观念完全不一样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有一天,米缸里生了虫子
  我曾就此消磨了一个下午
  试着将它们驱赶出我的生活
  当时,阳光暖暖的
  妈妈只穿着单薄的毛衣出门
  虫子在光线下开心地打滚
  而我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米粒洁白
  她所养育的生命
  有的在陆地上行走了很多年
  有的被她紧紧抱着,一步也没离开





  日常写作由于其“世俗性”、民间性,在表现上必然拒绝学院派那套高深(包括故作高深)、艰涩、华丽的外衣,它们的语言都是直白的,简约的,口语化的。沈奇曾经指出过口语诗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粗浅,无难度,无深度,本为高难动作的诗歌成了庸常游戏,二是大量的仿写与复制,导致严重的相似性和“同志化”。这两点当中,第二点其它类型的诗歌也普遍存在,第一点更有针对性。这一点形成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很多口语诗作品缺少诗意,也即缺少从日常事物中重新发现的能力。因此这不是日常写作包括口语诗本身的问题,而是诗人素养的问题。山月获得《诗歌周刊》“年度诗人”时,应我的要求发了几首新作到流派网,其中的《刀豆》一首,令我眼前一亮:

  既是刀,又是豆
  是一把刀终于想
  放下刀

  把它腌制起来
  刀锋会变钝
  但可以空出更长的时间
  让刀忘记刀

  做一株豆子多好
  做一株不争的
  把江湖熬成汤的豆子
  多么有意思

  让刀豆“放下刀”、“ 忘记刀”,“把江湖熬成汤”,多么有意思的句子,多么“高难动作”的妙悟和奇思。它与《恩惠》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化敌”情怀的多题材、多维度释放,对一个90后来说,又是多么不易。

  山月获年度诗人,我写过一段“授奖辞”式的评语,对他作品中“直白的诗意”做了阶段性的概括,权且作为这篇评论的结语:“山月的诗直白、简短,往往抓住一个事物,独辟蹊径,单刀直入,探囊取物。于诗意的拿捏中,常能把握稍纵即逝的灵悟瞬间。在2010年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中,山月是真正悟出如何从直白中抓取诗意的能手之一,他既不因诗意而放弃直白、刻意修饰,也不因直白而不假思索、疏于锤炼。在容易视而不见的诸多日常事物中,他已然找到一条诗意进入的个人路径。这条路不怪癖,不繁杂,若隐若现,草木掩映。这种直白诗意的简约之美,古代曾经是、现在依然是诗歌美学的极致状态。

  “仅有审美意义上的成功,山月尚不能令人信服地摘取《诗歌周刊》‘年度诗人’的桂冠。在山月的诗中,这种诗意的闪现并非发自年轻心灵的闲情逸致,而是与现实/生存血肉相连,源于生命洞察的颤音。这种融合了‘沉默’、‘ 孤独’、‘ 悲伤’、‘ 挣脱’等相似元素的情感悲鸣和‘敬佩’、‘ 高傲’、‘ 花的不败之地’指向的精神守望所合奏的颤音,‘震动起来’,有着揭示与唤醒的双重内力。”






2德里克•沃尔科特《写平凡的大师:菲利普拉金》(大明定南朱曦荐读)



作者:德里克•沃尔科特
译者:王敖


(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圣卢西亚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在绿夜里》、《放逐及其他》、《海湾及其他》;剧作《猴山之梦》、《最后的狂欢》等。1992年,因为“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而获得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

平凡的面孔,平凡的声音,平凡的生活──也就是说,不包括电影明星和独裁者的,我们大多数人过的生活──直到拉金出现,它们在英诗中才获得了非常精确的定义。他发明了一个缪斯:她的名字是庸常。她是属于日常,习惯和重复的缪斯。她住在生活本身之中,她不是一个超越生活的形象,不是一个渴求中的幻影,而是一个习惯于长期独身的男人朴实无华的伴侣。

我们想到拉金的时候,“长期独身的男人”似乎比“单身汉”更贴切,因为这个词引起与僧侣有关的联想,暗示着他等待确切的词句来临的时候表现出的中世纪式的耐心,以及读者心目中的一位赫尔的图书管理员执拗的自我献祭──因为没有什么比一个图书管理员听上去更普通,更平庸。到了晚年,他越来越安静,他似乎乐于加强他自己制造的这种印象──图书管理员拉金,一个让自己在丝质的安静中作茧自缚的书虫。 如果赫尔就是生活的全部,如果工作就是蹲伏在心脏上的冰凉的癞蛤蟆,如果兴奋和激情不过是可疑的痉挛,那么显然我们能读到的最有光彩的诗莫过于这首《日子》,它的题目和它"齐斯通滑稽警察剧"式的结尾同样简练,而且可笑得让人害怕:

日子有什么用?
日子是我们活着的地方。
它们来临,它们唤醒我们
一遍一遍又一遍。
它们要快乐地度过……
“它们要快乐地度过。”结果,在日子里,上帝是保姆,上帝是校长,上帝是牧师,上帝是警察:

除了在日子里,我们还能活在哪里?
啊,解决这个问题
会带来穿着长袍的
奔跑在田野上的
神甫和医生。

──《日子》

再看这些诗:

荒草一样模糊的国度,
石头间出没的游牧者,
身材矮小的,鸠形鹄面的部族
还有黑暗的早晨,厂房矗立的城镇里
鹅卵石般紧靠在一起的家家户户
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慢慢地死去。

──《无话可说》

生活首先是无聊,然后是恐惧。
无论我们是否利用它,它都会离去,
留下的是,把我们蒙在鼓里的东西
做的选择,还有衰老,然后是衰老的唯一结果。

──《道克雷父子》

读者打了个冷战并点头。这是心灵的净化吗,这是精神的救赎吗?你觉得就是如此吗?
如果是这样,让他的诗合集成为英国流行畅销书的原因又是什么?去年秋天,这本书在出版后两个月之内一共卖出了三万五千册。拉金地下有知,也会困惑于这样的反讽:没有什么能比作者的死更能促销他的作品,他曾经很扎眼的离群索居也会带来一小笔财富。作为一个受大众欢迎的隐士,他也许会掩饰说他的书不过是"一堆废物",但它们却一直被购买,被阅读,被借走,被偷窃,被编目。 他更想要的命运大概是这些书被廉价出售,被忽视,因为他"无话可说",可事实却大相径庭──他的追随者的数目堪与一场摇滚音乐会的观众相当。即使是《降灵节婚礼》和他最后一本薄薄的诗集《高窗》也拥有大量的读者。

然而,他想要的那种命运真的被否定或者被认可了吗?如果他大量的读者主要是过普通生活的平常人,那不是因为拉金有意调整了自己的语调去适应他们,像其他受大众欢迎的诗人那样,比如吉卜林、弗罗斯特、贝杰曼、斯蒂维•史密斯。表面上看来,他的生活并不是什么榜样,其中没有任何值得妒忌的地方。让拉金受欢迎的部分原因是他的爱国主义。但那不是苦涩的,沙文主义的对英国权力衰落的悲叹,甚至不是他对这种权力的嘲弄,而是一些温柔的,甜蜜动人的东西──它们讲述的是悲伤的关于平凡的真理,正如他的榜样之一爱德华•托马斯的诗那样。 这位很少被阅读的先驱经常把他的仿效者引向了广受欢迎的道路。因此,拉金的受欢迎并非全靠他自己,而是大大地受惠于托马斯。这是托马斯的《白杨树》:

日日夜夜,除了冬天,所有的天气里,
在旅馆,铁匠铺和作坊之上,
道路交汇处的白杨树谈论着
雨,直到它们最后的叶子从头上落下。
这一段是拉金早期的诗:
鸽群在薄薄的石板瓦上群集
身后是西边洒来的一阵细雨
它扫过每一个缩着的脑袋,每一片收紧的羽毛,
鸽子们拥挤在最让它们舒服的,温暖的烟囱周围。

──《鸽子》

拉金的诗里(比如《降灵节婚礼》这样的诗)有一种乔治王朝时期的庄重得体,它知道英格兰的狭小,而且从来不让诗句在他的很多惜别之诗里跃出音步的铁道线。然而,他的惜别都指向哪里?从来都不是国外,永远都是英格兰,一个被悄悄地热爱的英格兰,正如在托马斯的诗里一样,而且以某种方式超越了贝杰曼那种对往昔建筑的怀恋:

有一次,寒冷的新年刚来,
从另一条铁路线北上英格兰,
我们停下,然后,看着那些
拿号码牌的人,从月台飞跑向熟悉的大门,
“啊,考文垂!”我惊叹。“我出生在这里。”
我长长地探出身子,斜着眼睛寻找迹象
想证明这个城市仍然是“我的”,
良久,我发现自己甚至搞不清
哪边是哪边。那放自行车货箱的地方
我们以前是不是每年从那里出发......

──《我记得,我记得》

这条空荡荡的街,这片被洗得平淡的天
这空气,在秋天里显得无奇
它像一道反光,构成了眼前的一刻──
一种按老皇历酸掉的时间,
一种不会被事件凸显的时间。

──《三重时间》

或者,毫无愧色地使用赞美诗的格律:
那将是逝去的英格兰,
那些林荫,草地,小径
那些市政厅,雕花的唱诗台。
以后会有书;它会继续留在
展览馆;但所有留给我们的
将是水泥和轮胎。

──《逝去着,逝去着》

拉金像一个撤回老家的吉卜林,他的帝国被缩减到日常所熟悉的"浮着工业废料的运河",还有这些东西:
卖便宜衣服的,又大又凉爽的商店
按简单的尺码清楚地排开
(毛衣,夏天的便装,长筒袜,
颜色是灰,褐,棕和海军蓝)......

──《又大又凉爽的商店》

还有:
......一个名字刺耳的小站
庇护了黎明时分的工人们;转身投向
属于天空,稻草人,草垛,兔子和野鸡的孤独,
还有,变宽的河流缓慢的流动
层层金色的云,那闪光的,点缀鸥鸟的泥巴......

──《这里》

我不知道我读过多少遍《降灵节婚礼》、《高窗》,还有《较少受骗的》(尽管这本读的次数少一些)。在我的小书架上,我的手指要拂过弗罗斯特、艾略特、庞德、叶芝的诗集才能挑出这本几乎是隐藏在它们中间的拉金诗选。我们必须为阅读那些伟大的现代诗人而准备好自己的智力。早晨一起床就读叶芝常常就像是刚被锣的回响震醒,读史蒂文斯则像是早餐吃巧克力。读拉金的感觉是,大多数诗的语调总带有早晨的气息或晨曦的闪烁,同时那也是平常的一天的语调。他用来开篇的诗句总是亲密而直接,仿佛要重续一次中断的谈话:

有时候你听到,被人传过多遍的话
成为墓志铭:
他丢掉了一切
然后走人。

──《离别之诗》

我为什么要让工作这只癞蛤蟆
蹲在我的生活上?

──《癞蛤蟆》

不,我从没找到
哪个地方,能让我说
这是我应该在的地方
我要呆在这里......
──《那些被爱的地方》
“这曾是布莱尼先生的房间”

──《布莱尼先生》

大概二十年前
两个女孩来到我工作的地方──
一朵饱满的英国玫瑰
和她那位能和我聊天的眼镜朋友

──《野燕麦》

当我看到俩孩子
当我猜他正在搞她,她不是吃了药
就是用了避孕膜......

──《高窗》

小便之后摸索着回床上......

──《悲伤的脚步》

这不但是诗,而且是交流。我知道的诗人中没有哪一位能像拉金那样把读者变成亲密的倾听者。这些诗不是自白式的,它们是与读者分享的,而且玩笑的对象总是拉金自己。他永远不会写: 我已经用咖啡勺量出了我的生命。

艾略特这句诗过于煊赫响亮了。如果是拉金来写,他会去描绘那个勺子。当他在火车站吃了“一个糟糕的馅饼”,这个馅饼不会变成一个象征──一个低级的领悟。他会继续吃更多的馅饼。"我已经用糟糕的馅饼们量出了我的生命"应该和他的经验更接近。火车站的月台依旧;糟糕的馅饼被吃掉了。诗人并没有把自己和便宜饭馆里的人们区分开。对拉金来说,诗人常常是:

不透光的城堡里的滥人
弄出他的五百字
然后打发掉一天中剩下的时间
洗澡,饮酒,玩女人......

──《有个洞的生活》

可他也会为此感到惊骇。在《这就是诗》中,有马韦尔②式的突然的黯然:
人传递给人的悲哀,
像入海的岩层,越陷越深。
越早拔出腿来越好,
而且别要什么孩子。
还有,关于死亡:
大多数事情不会发生:但这件事会……

──《晨歌》

音调只是诗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的音高能像地震仪一样精确地显示出个人的声音,在细节上它像指纹一样属于个人。在晚期的《降灵节婚礼》和《高窗》里,拉金的声音不但准确地调出了中产阶级的气质,而且更妙的是,通过使用俗套,离题的话和被重复磨出毛边的词汇,这种声音被完美地置入它的背景──图书管理员,大学老师,那些"也写诗"的人的闲谈。那种被弱化的音高属于一个穿着套装,下了班去中等偏上的酒馆里喝麦酒、吃三明治的人,也属于一个中上阶层的晚会上的客人,他拿着一盅味道适度的雪利酒,在无聊中几乎头昏眼花,但仍很少说话。《基金会自然会负担你的花费》一诗涉及的内容和行话一样轻捷紧凑,不但对美国读者来说一定很难懂,即使是一些英国读者也不易领会那种在讲演和关于高等文化的广播节目中获利的营生,它表现出一种玩世不恭和轻微的自我撕裂:

在十一月,昏暗的一天
紧赶慢赶去搭我的彗星机,
很快,它会把我从这一天
载到孟买的阳光里,
我寻思着在伯克利的演讲词,
从念它到现在,还不到三周的说,
我透过第三台的窗子
模糊不清地瞧着查托。
人群,灰不溜秋,忧心忡忡
让我坐的出租车晚了点
然而直到我升了空,
才记起当天是哪天──
那一天,女王和首相大员
皇家卫队和其他所有人仍在
白厅里面,用他们庄严
而恶毒的花圈垃圾,惺惺作态。
这曾经让我呕吐,
这些恶心巴拉的小儿科:
哦,什么时候英格兰才能成熟?
──然而我飞越了泰晤士河,
而且越变越小顺着奥斯特
去问候教授他叫拉尔
(他曾见过摩根•福斯特③)
他是我的联系人和哥们儿。

这首诗的幽默在于它的方言语调;更确切地说,是用那些摇笔杆儿的家伙的行话写成的,他们当然是群相当平庸的家伙,而他们表现出自负的漫不经心的谈话只是以他们的同类为听众,完全不管圈外人是否知道其中的底细。 这首诗设置了自我戏仿的诗节──又一次,它们看上去很像来自吉卜林或者颂诗册子──这把个人的赞美诗和文学变成了它的主题。它是如此惊人地精确,这正是因为它的音高!甚至是像奥斯特和福斯特这样一对故意强迫的、绝望的韵也紧紧扣住了人物,并把这位学术界的小白脸变成这首诗的祭品(同时这一对韵也嘲弄了这首诗本身,并对圈子以外的人说,“天哪,你知道奥斯特是什么,它是南风,看在上帝的份上”④)。

他乘坐的彗星客机是英国航空的骄傲,在飞机上他修改了在伯克利发表的讲稿(美国大钞付给了英国口音),然后他从讲稿中抬起头来,透过喷气机的窗子(正如“模糊不清地透过玻璃”)看到了“查托与温德斯”公司在第三频道上发布了这篇文章,而第三频道是一家专门发布几乎是令人作呕的专家意见的英国电台。然后,在第三节里,典礼遭到了嘲弄。诗中的说话者逃离了“荣军纪念”里灰色的,自以为隆重的游行队伍,飞向印度的阳光。诗中人物自鸣得意的感觉是如此地如鱼得水,以至于连孟买的阳光都可以让他从中获得满足感,因为他会在那里见到拉尔教授,“我的联系人和哥们儿”,他曾经见过《印度之行》的作者。

然而我飞越了泰晤士河……

他比那些东西都气派,他把斯宾塞的,甚至艾略特的泰晤士河,还有手提箱里的演讲稿都抛在身后。

而且越变越小顺着奥斯特

──喷气机越来越小,随之他也因为职业的原因而丢掉了他的责任感。没有比这更刻薄的对英国学术界的虚伪的写照了。

即使口头的创作也是一种头脑中的书写。诗歌是言说,但它也是书写。词语有形体。诗歌的写作早于其他的写作。音步先于呼吸,形式预示内容。旋律指示意义。其他的东西是后来的。但是在大多数自由体诗歌里,一般认为是言说造就了形式。
对拉金来说,诗的进展不在于韵律的实验,或者诗节设计的多样化,或者庞德狂热的,非常有美国做派的关于“创新”的训喻(因为拉金看不起先锋派),而是集中于五音步之内可能的转换和停顿。庞德曾写道,“打破五音步是第一步的努力。”但对拉金来说,了不起的成就并不在于通过抛弃五音步,或者通过把五音步的音乐性斥之为古董而背叛它的脉动或呼吸,而是在于探索它带有反叛因素的连贯性中的可能性,直到技艺的精熟发展出新意。他能成功地写出表现出耐心和微妙“拉金体”,并非是因为花招。但他的诗里有花招,有的是用来调节诗句的,有的则是故意用来夸饰的。

拉金在他的写作生涯中一贯依靠五音步的诗句给定的节奏。他用迟疑来让它变得晦暗,用咒骂来让它变得粗砺,用连字符来让它变得紧凑(当用了连字符的意象总是被当作令人绝望的停滞状态的标志的时候),紧凑到了让这个意象和它的视听效果的融合体都强大到足以容纳一首微型诗:

某个寂寞的雨水停歇的(rain-ceased)仲夏的夜晚……
那一巨幅被蛾蛀过的(moth-eaten)音乐的锦缎……
时间翻滚的铁匠铺之烟(smithy-smoke)……
深色的,叶子发亮的(shinning-leaved)卷心菜……
充盈着日光的(sun-comprehending)玻璃……
谷粒散落的(grain-scattered)街旁,驳船拥挤的(barge-crowded)水域。

诗句右侧边缘的张力,偶然的、流动的呼吸在接近五音步的外缘时所逼近的悬崖或边境,都把描写的重心推回到连字符上;落下悬崖而崩溃的威胁,老套的让描写再多出半句的跨行以及制造警句效果的停顿,都会让诗句往回倒退两步,但拉金耐心的诚实抵制了这种做法。这种压缩状态来自一种对制造出的韵的绝对虔诚,其微观世界中的清晰明澈就像一副透镜或一颗露珠,一个完整的世界。

加了连字符的意象并不是口语的,然而拉金的成功在于他让它们听上去像是口语的,仿佛这种措辞可以滑入谈话,进入看上去不那么自信但实际上暗示着深意的议论,而且看上去随便得就“那就像在一头猪的后门儿里一样不可能,朋友”。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会听到一种浑然一体的交谈中的嗡鸣,它在韵律的波峰上闪动着发人深省的插话,它让我们感到满意,因为它让我们觉得自己也能使出这样的压缩手法,这就像奥登的诗经常给我们的感觉。拉金赞扬经典爵士乐对坚持节奏的虔诚,这让他轻蔑地拒绝查理•帕克⑤,正如他在绘画上睥睨毕加索,在戏剧上蔑视贝克特; 经过多年的对节奏的坚持,他获得了一种器乐上的清澈音调,那就像西德尼•贝切⑥的黑管,同时又有打击乐的钢丝刷为之烘托背景。心跳是贝斯音,钢丝刷沙沙作响,挑起节奏;而即兴的部分,清澈的黑管的停顿和旋转,似乎对应诗中对音步的偏离和返回,正是这种返回带来了快乐。


这辈子最让我受宠若惊的经历之一是拉金在1973年把我的诗选入了《牛津二十世纪诗选》。我提这一点既是出于骄傲,因为我获得了一位我深爱其作品又惧怕其严格评判的诗人的赏识,也是因为这一点跟拉金提供给读者的自我形象中受到排挤的地方习气是矛盾的,而且这是拉金的自相矛盾。这种形象不断地重复,它属于一个“从来不读外国诗的”态度轻蔑的隐士。对这种人来说,中国是个旅游的好地方,只要他能当天返回;他看不起所谓的“杂凑神话之处”(myth-kitty),里面是诗人们从希腊罗马的摸彩桶的锯末里四处翻捡和采集古典的碎片;对他来说书籍不过是“一堆废物”。

拉金编辑的这本诗选甚至比叶芝那本更加古怪,它基本上把英属联邦国家的诗人排除在外(除了我和其他一两个人的作品);对很多批评家来说,它看上去很反常──一位来自赫尔的天主教公牛所使用的宗教出版许可证把受忽视的和次要的诗人奉为神圣,比如说,他把冗长的篇幅给了一首乔治•奥威尔和亚历克斯•康福特合写的诗。有牛津来当冤大头,这一次拉金似乎又把文学权威们嘲弄了一番,在他们期待激进的时候,他却要当保守派。然而,到这个时候,“愤怒的年轻人”和名校里的反叛者们一直摆出的怪脸(就像幸运的吉姆做的鬼脸)已经咧开了保守派面具的嘴巴。 但人就是这样的,拉金的好友金斯利•艾米斯⑦这样争辩,约翰•奥斯伯恩也这么认为。我们嘲弄的是虚假的姿态,老混蛋们的夸大其词,牛津剑桥死气沉沉的脑袋。我们在所有的鬼脸和讽刺的背后热爱英格兰,而我们热爱的英格兰是那个拥有传统的简朴的国度。这就是拉金的牛津英语诗选的主调,它推崇写得勤勉而不失优雅的诗作,仿佛它的编辑是我们时代的J.C.斯奎尔⑧。如果他在我的诗里只找到了这些价值,我不会有意见。

这是因为,在我看来,拉金扮演隐士所带来的惩罚之一是染上有教养的市侩气,但在它的背后却还有一种体认,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孤独澄清一切”。但他坚持使用面具,它很合体地属于一个当图书管理员而且憎恨文学的戴眼镜的秃头,一个爱爵士乐并为《每日电讯报》写乐评专栏的蜡像般的闷瓜,一个爱田园风味的英格兰的不爱国的人,他能在《基金会自然会负担你的花费》里嘲弄这个国家,同时仍然从女王那里接受奖章:

──然而我飞越了泰晤士河……

但他也写下面这样的诗,在这里没有抱守老套者乏味的关怀,有的是一种与斯宾塞一样古老的爱,其中对高速公路和“M-1”公路旁的餐馆的惊恐不亚于贝杰曼的任何诗句:

我本想它会伴随我一生──
这种感觉,在城镇之外,
永远都会有田野和农庄,
在那里,乡下粗汉可以去爬
那些没有被伐倒的树;
我知道会有虚假的警告……

“那将是逝去的英格兰。”这是谁在说话?撒切尔政府里又出了一位热衷于划船,喝茶和格兰切斯特的牧师住宅区的鲁波特•布鲁克⑨,还是国家福利时期里又出了一位吉卜林? 有两个拉金:一个拉金从自己曾想去咬的那只手里接过了奖章,因为接受奖章和被挂上花圈之间并无真正的分别(实际上,一些人也许会把两者都看作是死亡的握手,正如勃朗宁用"为了一小块银子就离开了我们"来嘲弄华兹华斯)。另一个拉金是一位温柔的挽歌作者,他被按月历生活的乡村发出的最后的光线所穿透。这两个哪一个是诚实的呢?我们可以没有任何反讽和含混地说,两个都是。 对拉金来说,光线是一种宗教体验。不管我们是否信仰光线,他写作的时候,它倾泻而出,或者涌流向前。

有一个前所未见的夜晚
它到来,跨过田野,
不点亮任何灯盏。

──《逝去》

在长一点的夜晚,
光线,清凉发黄
沐浴着房屋
宁静的前额,
一只画眉啼鸣,
月桂树环绕的……

──《来临》

如果我被召来
创建一种宗教
我会用水。
……
我会在东方举起
一杯水,在那里
所有角度的光,
源源不绝地汇集。

──《水》

……转眼间
到来的不是文字,而是对高窗的思考:
充盈着日光的玻璃,
在那之上,是深蓝的空气,它昭示着
虚无,它是乌有乡,它没有尽头。

──《高窗》

这些诗句轻柔的,祷词般的,神圣的透明感与爱德华•托马斯的诗中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这种精神气质因其确切而显得脆弱,但它确实能够增强我们对这位诗人的爱,不但是对他的诗,而且是对诗背后的个性。

艾略特避开我们,就像一个不能忍受被触摸的人,除非触摸他的是上帝的手指。他以他惯常的谦和的虚荣心写道,诗歌是对个性的偏离,只有那些拥有个性的人才会理解这一点。那不是对情感的怠慢,而是从情感中偏离出去。悖论在于,如果只是从外表来看,没有哪位诗人比拉金更加非个人化,然而很少有哪位当代诗人(即使是那些在“自白派”名下的诗人们)会像他这样开放和不避隐私,不管是作为观察者还是受折磨者,这张普通的,反浪漫派的,戴眼镜的老脸让他的个性印在每一行诗句上。我们爱拉金,就这么简单。我们还必须仔细地在被爱和广受欢迎之间做出区分。我们会明确地而且很清白地去爱一些小诗人,主要因为他们并没有做出大人物的半身像的姿态。当诗人变成了文学史上的诗翁,我们可以目睹其大理石的棱角渐渐变硬,以及面部轮廓如何变得不朽,可以看到缝好的古代宽长袍随意地搭在一个肩膀上,最终我们和他之间有了距离。当他们的诗句变得像大理石一样,诗人把他听到的自己的回声当作神谕。

这发生在写《四个四重奏》的艾略特身上,发生在把后期作品写得高妙玄虚的史蒂文斯身上,发生在开始尖声叫喊的庞德身上,当威廉斯一旦发现自己额头上的桂冠越来越紧,这甚至也发生了在他的身上。诗歌是一道细细的泉水,赫利孔山上带着山野之冷峭的溪流,关键并不在于它的宽度之小,而在于它的新意中那清澈的,让舌头感到麻木的冰凉,这冰凉的感觉在最巨型的作品里仍然像一泓未受污染的清泉一样闪烁。拉金属于这条源泉,而且他让很多现代诗听上去像噪音。在我们喧嚷灰暗的城市里,这种谦逊是属于方外隐逸的,但更是属于圣徒的。像乔伊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从来没有失去那条细细的,透彻的山泉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温度,尽管他的雄心是那么巨大,如果有一位伟大诗人能够认识到他跟布莱尼先生的亲缘关系,那他会是创造了利奥波德•布鲁姆的那位诗人。我已经尝试着区分了对诗人的爱和诗人的广受欢迎。出于自私的原因,如果爱德华•托马斯广受欢迎,我会不高兴。但拉金被那么广泛地阅读让我欣喜。他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在于他精确地为属于正在缩小的英格兰的气质找到了位置。他承认英格兰俗气而且被虫子蛀得千疮百孔,狭窄得就像它的街巷,挤满了"没有色彩而且忧心忡忡"的人群,在这种承认中甚至会有一种总体上的,甚至是很温和的自我嘲弄。拉金的诗就是如此狭窄,但它也同样挤满了面色阴郁的人们,他们的先辈们曾经控制过一个巨大的帝国。

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拉金的受欢迎也许跟吉卜林类似,只是当年是维多利亚女王现在是玛格丽特•撒切尔。这里是他笔下的关于运兵海外和必须把他们召回的老营生:

明年我们将让士兵们回家
因为缺钱,这样也还不错。
他们守卫的,或者维持秩序的地方,
必须守卫自己,而且自己维持秩序。
我们要把钱花在自己家里,让我们
不必工作。这样也还不错。

──《向一个政府致敬》

──好吧,把它跟吉卜林的诗做个比较
被远远召唤的我们的海军,熔化了
在沙丘和海岬上,火光渐灭。
我们昨日所有的壮盛
与尼尼微和蒂尔俱往矣。

──《撤退歌》

在吉卜林预言式的姿态背后有一种自豪,它也体现在拜伦的“与希腊同辉/同罗马争雄”之中。吉卜林的高教会的悲歌一直把光荣归于一个“曾经”像尼尼微和腓尼基一样伟大的帝国,即使它将成为过去,归于挂在博物馆里的不会褪色的挂毯,即使这个帝国已经衰落。流行的诗歌会被悲伤所激发,这是一种我们从赞美诗中感到的情感,是“世界的光荣就这样逝去”里甜蜜的痛苦,因为当我们作为一个殖民的联合体来歌唱“撤退歌”,我们是在帝国的消失中分享它的光荣,就像一艘维京的葬礼船向地平线进发,或者另一位受欢迎的帝国诗人丁尼生笔下的亚瑟王的旗舰。

相反的态度正是拉金的诗里突发的,警句式的清醒明智。然而,这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如果是在帝国的光荣和伟大的顶峰期,他们会去诵读吉卜林和丁尼生。如果在拉金的诗里确有伟大之处,不管它有多么短暂,正是它让彩蚀玻璃重归朴素,用它的透明来昭示帝国之后的英格兰真正的平凡,其做法是给读者们施以他所说的“狂烈,虔诚的一把浇透”,而且不写黄昏的号角和末日的劫数。

明年我们将活在一个因为缺钱
而把士兵们召回故土的国家里。
雕像们将站在同样的,被树木封住的
广场上,并且看起来几乎没变化。
我们的孩子们将不会知道,它是不同的国家。
如今,所有我们指望能够留给他们的就是钱。

──《向一个政府致敬》

拉金的诗是关于俗套的诗。但是俗套启发他细心地去追逐它们,由此通向一些隐秘的或时而发人深省的解决。布莱尼一个人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一位仰慕者在翻动一本影集;春天里的公园和它的婴儿车和保姆们;工作缠身的时候做着探险的白日梦;把自行车停在一座教堂外面,并且摘掉自行车夹子;火车,窗子,街道。它的城市地理学,带着挽歌气息的家庭生活,一个职业旅行者在外省旅馆里遭遇成套的餐刀的闪光时感到的悲伤,种种需要俗套的语言去表达的俗套,这些都跟拉福格相似。
拉金令人震惊的勇气正在于此。写类似主题的诗人,比如麦克尼斯,早期的艾略特,早期的奥登都写过城市和隔绝感,但他们从未这么不遗余力,从未像拉金这样写出多种方式的重复并让它成为他生活的音步。
为了加强他的技艺,他选择了那些主要写平凡,陈腐的主题的作者当榜样:贝杰曼,小说家芭芭拉•皮姆,还有斯蒂维•史密斯。这种精神指向的进程是通过寻常事物里被揉搓磨损的熟悉感,去得到一些这种摩擦中产生的闪光的东西,就像它在《降灵节婚礼》的结尾里做的那样:

……而它所承载的
用变化所能给与的所有力量
等待着松弦。我们再次放慢速度,
当加紧的刹车锁住一切,一种坠落的感觉
涌起,它就像阵雨般的流矢
被射到视线之外,在某地变成了雨。

他在《玩牌者们》一诗里赞颂想象中的某位相对次要的大师,光彩夺目的领悟在结尾处乍现,带着绝妙的,跳跃的,烧焦的圆木上蹿起的火苗般的谐音和吐口水时的嘶嘶声:
雨,风和火焰!这隐秘的,野蛮的平静!

曾经,凸显这种快乐的是这样的事实──拉金的诗太少了,这种稀缺的程度让它显得尤为难得,而这么少的东西又是完美的,这些诗如此有用而且私人,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串钥匙一样熟悉。我们偶然把他们取出;他们小,闪光,很容易就滑进我们记忆的口袋。如今,另一个拉金的玩笑被开到了我们头上。《诗合集》不是一巨册,但它并不小,而且收入了几十首未发表过的作品,它的冗长跟我们曾经相信的拉金惜墨如金的形象是矛盾的。他在晚年曾说自己并没有抛弃诗歌,而是诗歌抛弃了自己。我们花很多年等待拉金的下一首诗,耐心地等待,因为我们期待它在格律上的完美无缺。同时,我们总是可以回头去读那些我们在重读的时候慢慢熟记于心的拉金的单本诗集。现在,关于拉金是一位丰产的(如果不是高产的)诗人的证据让人觉得既吃惊又好笑。这意味着他曾经和他同时代的人和诗人一样写得又辛苦又频繁,拉金的这个丰满形象又如何能跟他最后一部诗集《高窗》那得了厌食症一样的菲薄篇幅相提并论呢?

在安东尼•斯怀特编辑的版本里并没有收入多少拉金的少作。这本书没有塞进一些可以忽略的,只有单纯的传记意义的显示拉金的成长的作品。相反,用拉金自己的话说,这些诗"有营养",即使是学徒之作的技艺也保持了稳定的均衡。瘦削的拉金能够从肥胖的拉金之中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他的严酷的判断,尽管他的合集里所有的诗都好得足以发表,他大概是发现有很多好诗已经让他感到了足够的不满意,所以他不让它们出版,这一点让我们更加仰慕他。这些选择跟他的事业和他是不是完美主义者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他对呼吸的信念,对诗歌的生命的信念。所以,被他以非同寻常的方式排除在他的小书之外的那些可爱的诗篇的缺憾之处最好不应该属于他的名誉,而是属于诗歌本身。拉金是一个有道德的诗人,诚实的诗人,他讨厌宏伟和鼓励实验的姿态。这不是保守主义;这是,完全的,虔诚。这也是尽管他现在很流行,诗人们却仍然珍视它的原因──因为他对"没好到家的"或"什么都没说的"作品干脆的拒斥,如果应用到很多他的同代人身上,会把他们缩减到几行诗,但在他看来,就这几行对任何人的一辈子来说也足够了。

书中的文本有按时间排序带来的快乐。一首早期的诗,《黎明》(1943-44),全文如下:

醒过来,且听到公鸡
在远处打鸣儿,
去把窗帘拉回去
并看到云朵在飞──
对没有爱的,冰凉如这一切的心来说
是多么陌生啊。
二十四年后它将被重写为:
小便之后摸索着回床上
我分开厚厚的窗帘,被它们震惊
飞快的云朵,月亮的纤尘不染。
四点钟:楔形影子下的花园
伏在巨穴般的,被风剔过的天空下。
这有点可笑──
加农炮的烟一般稀松地飘动,分开
月亮冲进去的姿态
(石头色泽的光磨亮下面的屋顶)
它发展出一种对精确的激情的贪婪:
高迈,荒谬,孤立──
菱形的爱!艺术的大勋章!
噢,记忆的狼!浩瀚!不,
一个人微颤着,往上看。
──《悲伤的脚步》
还有契诃夫式的拨弦:
我听着钱唱歌。这就像从长条法国窗子,
往下看着一个外省的城镇,
贫民窟,运河,华丽而神经的教堂
在夕阳中。何其悲伤。
──《钱》(1973)
是的。只是他的悲伤如今成了我们的愉悦。
1989年


3雨无正  诗歌的源头——古埃及《亡灵书》


《亡灵书第三十 战胜阿波菲斯书》


万物之主在他形成之后说:
我象唯一一样出现,
在我之后才有了一切。
一切形体都根随我展现,
那时天空还没有形成,
大地也不存在,
蛇和众爬虫尚未创生。
我从我的口中说出了一切形式,
从静止的深渊中上升。
随然倍感疲惫,也没有地方站立。
我在心中思索,在灵魂中缔造。
我独自创造了一切形体。
那时,我还没有喷吐出空气,
还没有吐出潮湿,
还没有别人与我一同起身,一起工作。
于是我在自己的心中缔造,
使一切以婴儿之形出世。
我以自己的手孕育他们,
并与自己合为一体。
我已喷出了空气,吐出了潮湿,
是我的父亲深渊将他们哺育。
当他们离我远行,
我用一只眼睛追随他们的背影。
当我成为唯一的灵魂,
当我在地上高别了三个神灵,
空气和潮湿在他们所居的深渊中欢呼,
并把我根随他们的眼睛拿走。
我把自己的身体包扎之后,
为他们放声大哭,
人类就是我眼中滴落的泪水。
当那只眼睛离我而去,
我用另一只明亮之眼将她接替;
当她重又归来,看见我的样子,
就对我发怒。
我提高了她在我脸上的位置,
为她安排了新的住所;
当她开始统治整个大地,
就将愤努倾倒在植物的花朵上。
那时一切工作都正逢花期。
是我将她所毁灭的一一修复。
我重振了花朵,自植物中走来,
我创造了蛇和蛇虫这包容的一切;
空气和潮湿生下了塞布和努特,
塞布和努特孪生了奥西里斯、贺拉斯,
塞特、伊西斯,以及内普西斯。
他们相继降生,并在这片土地上
使他们的子孙不计其数。



《死者之书》(或译为亡灵书、死亡之书)是古埃及帝王死后放在陵墓和石棺供“死者”阅读的书。是人类所遗留下来最著名的文献及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内容多是对于神的颂歌和对于魔的咒语,同时也保存了丰富而生动的古埃及神话和民间歌谣。现存的《死者之书》大多是从金字塔和古代陵墓中发掘出来的。这是一些用来帮助死者在来世渡过难关、得到永生的咒语。通常这些咒语会写在纸草上,放入棺木中。是古埃及人为死者奉献的一种符箓。当时称为“白昼通行书”。是一种咒语和对神的赞美。通常写在纸草卷上,放入墓中。迷信者认为可以保障死者在阴间的安全,并有可能在白昼返回世间。作为关于来世咒语最完备的汇编,埃及亡灵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埃及人来世观念的详细依据。
埃及人相信,通过这些符号可以帮助死者顺利到达来生世界。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由于纸草纸的普及,人们就把这些咒语写在纸草纸上而广泛用于民间,亡灵书一般藏在幽冥之神俄赛利斯雕像足底的暗格内,然后再放置于墓穴之中。
亡灵书与后代诗歌很大一点不同就是,它的读者并不针对普通人,而是直接写给神的话语,写好后封入墓中,并不流传唱诵,因此其他人也无法看到。
古代的这些作品在现代人看来是诗歌,但是在当时的人看来,是属于有实际功用的文书,幸好现代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埃及墓葬,其中有些墓葬中出土的亡灵书被考古界记录和转译,而现代人能够读到这些诗歌,也主要归功于考古。
跟出现了文学作品分类的后世不同,那时候的诗歌跟后来作为文学的诗歌相比较,共同点恐怕只有“能够诵读或者歌唱”这一个。
战胜阿波菲斯书虽然编号是30,但它是一首独立的作品,并无上下文,编号只是它在考古文献中的号码,在埃及神话中,“阿波菲斯”是破坏、混沌、黑暗的化身,它是太阳神“拉”的死对头。他希望世间陷入永久的黑暗。一般他的形象是一条蛇。
这首诗歌名字 战胜阿波菲斯书 ,实际上是一首对阿波菲斯这个恶神的宣言,作者以死者口吻告诉阿波菲斯自己的身份,可能为了防止死者死后被这个恶神侵袭。

古埃及人的信仰是一个复杂的多神体系,古埃及文明从公元前六千年开始,古埃及最早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的是生活在尼罗河沿岸的土著人,他们属于白种人,属地中海型,肤色较北欧人要深的多。但在古埃及历史中,后被南部地区的卢克索人(黑种)侵略,占领了埃及,所以古埃及里也有一段黑人法老的过程,不过时间不长。
但是根据金字塔里的壁画描述,古埃及人将自己的颜色绘成红色,东方人的颜色绘成黄色,南方人的颜色绘成黑色,北方人的颜色绘成白色,这说明古埃及人的肤色应该介于黄种人和黑种人之间,根据对法老木乃伊的考证,科学界普遍得出结论古埃及人的肤色应该和今天埃塞额比亚人的肤色或者澳大利亚棕色人种的肤色比较接近。
由于古埃及文明并未能够流传,现代考古出土的古埃及文字只有通过专门的研究才能读解,这首诗歌的内容其实是通过现代密码学破译的,原文的读音无法得知,所以不知道原文是否押韵,有无音律方面的要求。
作品开端,作者就以自述的口吻来讲述自己的身世,但这个身世其实指的是广义上的“人类”的身世而不是特指某个个人。

万物之主在他形成之后说:
我象唯一一样出现,
在我之后才有了一切。
一切形体都根随我展现,
那时天空还没有形成,
大地也不存在,
蛇和众爬虫尚未创生。
我从我的口中说出了一切形式,
从静止的深渊中上升。

这上面可以看出,埃及人是把人类也当作神的一种,而且要比其他物种要高贵,古埃及是政教合一的体制,不是奴隶社会,奴隶极少。

我在心中思索,在灵魂中缔造。
我独自创造了一切形体。
那时,我还没有喷吐出空气,
还没有吐出潮湿,
还没有别人与我一同起身,一起工作。
于是我在自己的心中缔造,
使一切以婴儿之形出世。
我以自己的手孕育他们,
并与自己合为一体。
我已喷出了空气,吐出了潮湿,
是我的父亲深渊将他们哺育。

这段是把人类出生到形成婴儿的过程,神圣化的叙述。

当他们离我远行,
我用一只眼睛追随他们的背影。
当我成为唯一的灵魂,
当我在地上高别了三个神灵,
空气和潮湿在他们所居的深渊中欢呼,
并把我根随他们的眼睛拿走。
我把自己的身体包扎之后,
为他们放声大哭,
人类就是我眼中滴落的泪水。
当那只眼睛离我而去,
我用另一只明亮之眼将她接替;
当她重又归来,看见我的样子,
就对我发怒。

这段描写的是神以灵魂的方式进入人的肉体,而标明人拥有和神对等的地位。

我提高了她在我脸上的位置,
为她安排了新的住所;
当她开始统治整个大地,
就将愤努倾倒在植物的花朵上。
那时一切工作都正逢花期。
是我将她所毁灭的一一修复。
我重振了花朵,自植物中走来,
我创造了蛇和蛇虫这包容的一切;
空气和潮湿生下了塞布和努特,
塞布和努特孪生了奥西里斯、贺拉斯,
塞特、伊西斯,以及内普西斯。
他们相继降生,并在这片土地上
使他们的子孙不计其数。

这段写的是蛇这个物种的由来是人创造的,标明在神当中人比蛇地位高,以此来威吓阿波菲斯,达到庇护死者的目的。

空气和潮湿生下了塞布和努特,
塞布和努特孪生了奥西里斯、贺拉斯,
塞特、伊西斯,以及内普西斯。

这是向阿波菲斯表明人在神体系中的地位和传承关系,塞布 Geb (Seb)大地之神,表示植物生长繁茂的地面。地球之神,苏及泰夫姆特之子;努特的兄弟及丈夫;奥西里斯,伊西斯,塞特,奈芙提斯的父亲。努特(Nut)是天空女神,太阳之母。苏和泰夫姆特之女,给布的妻子与姐妹,奥西里斯、伊西斯、塞特、奈芙提斯的母亲,通常被画成一具有蓝色皮肤的女人,身体含有星星,四肢撑在地面,表示天空在地球上的弧度。
奥西里斯(Osiris)是农业之神、丰饶之神,文明的赐予者。也是冥界之王,执行人死后是否可得永生的审判。伊西斯 Isis (Auset)是守护死者的女神,亦为生命与健康之神。奥西里斯之妻,荷鲁斯之母,奈芙提斯的姐妹。她可以说是埃及神话中最重要亦最受欢迎的女神之一,古埃及人相信她是宇宙间最有魔力的魔术师,因为她知道太阳神的秘密名字。她保护荷鲁斯的儿子艾谢特;帮助奥西里斯复生,且帮助他管理冥城。

诗歌在用语上十分的庄严神圣,带有神谕般的口吻和很强的宗教色彩,这一时期诗歌实际还未正式形成,而处于前诗歌时期,虽然这段文字也具备诗歌的某些特征,但它实际上是神职人员专门写给神的,这样也导致诗歌用语风格化和不注重文艺修饰。这种现象在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颂31篇,也大都是这种风格的,这代表了诗歌的起源,从“诗”这个字的写法上也能看出,在我国,“诗”最早就是祭祀用的歌谣。
亡灵书这部文献并不是历史流传下来的,而是考古发掘从埃及古墓葬中出土的文献进行整理之后的结果,这可能是目前人类诗歌史上最早的诗歌作品,但令人惊叹的是它的语句和修辞各方面,呈现出就现代人看来也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艺术性。亡灵书中的很多句子即使拿到现代来朗诵,也依然具有美感和诗意如:

当她开始统治整个大地
就将愤怒倾倒在植物的花朵上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诗歌作为文艺,其价值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失去,而具备一定的永恒性。
作者: 一牛道长    时间: 2016-12-10 13:52
@王法 @小陶 请速审
作者: 一牛道长    时间: 2016-12-10 14:10
加一个特稿:丑花的《我爱P诗人》

《孩子戏》

人生。其实是一场爱情的游戏
我们都是她的孩子

她在北方的大地流连
期盼。远离的孩子,回游爱的初潮

《风沙起》

大漠深处。腾跃
然后从四面包围水泥建构的丛林

虚空里,自由的王子。复活
他拼命敲打,每一扇紧闭的门窗

《九妹儿》

出没土匪窝里的女人
不是土匪。她在寻找自己的男人

土匪早已被剿灭
没有男人。只残留了一点土匪的血性

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儿子
只是她不确定。他的身上会不会遗传

山野的霸气

《葵花姑娘》

黑土地上。最伟大的母亲
怀着太阳的孩子

未出阁的姑娘
都喜欢在葵花子中吸取太阳的基因

光明。必须传给下一代

《苇哥》

岷水的流伤
一苇记录在节

我说他比丑还丑,比老还老
其实。他是俊美的P青年


蓝色小药丸
只买不吃

《吴老头》

两只老花
挤进一只放大镜里
搜诗的冲

借机砍价
转手。被乌鸦叼去

亏了
作者: 小陶    时间: 2016-12-10 15:39
OK.辛苦了
作者: 小陶    时间: 2016-12-10 15:52
勘误:呼(胡)松涛
作者: P诗    时间: 2016-12-10 15: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6-12-10 17:35
OK,幸苦了兄弟,
作者: 一牛道长    时间: 2016-12-10 17:36
王法 发表于 2016-12-10 17:35
OK,幸苦了兄弟,

老哥你不是出去了吗?可好?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