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川大校工诗人”折射社群交往之利
[打印本页]
作者:
李明利
时间:
2017-3-13 14:38
标题:
“川大校工诗人”折射社群交往之利
“川大校工诗人”折射社群交往之利
据江西九江频道2017-03-13消息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凌丽秀是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后勤部水电中心的一名值班员,但她的另一重身份是一名诗人。两年时间里,凌丽秀在工作间隙,旁听了川大的诗歌课程,并创作了1500多首诗歌。这个性格内敛的校工,为自己取了个笔名“光芒”。“她有的短诗写得相当不错,看得出,是一个内心有光亮的人!”著名诗人、四川大学教授向以鲜评价说。(3月12日《成都商报》)
在文学式微的当下,成为诗人的成本实在太高。它的前提是,你得有一个其他职业,毕竟写诗不能养家糊口。川大校工成为“网红诗人”,得到媒体关注,相信将会有人为她包装变现。写诗带来回报,这是小概率的事件,尤其对一位大学校工而言。这件事的解读可以多元,笔者更多看到的还是,这位“大学校工诗人”脱颖而出,其背后的社群交往效应。
据凌丽秀的讲述,起先她去川大图书馆时,虽然没有借书资格,但总有大学生用自己的借书卡替她借书。更难得的还是,文新学院王红老师的《中国诗歌艺术》,对她永远敞开大门。王红老师在课堂上推介凌丽秀的诗作,而且成了这位校工的微信好友,将她的诗作推荐给诗歌界朋友,同时为这位诗歌好友背书,称其是“一位朴实、羞涩、爱学习、有内涵的草根诗人”。让凌丽秀更多为人所知的是川大诗人向以鲜,他们不仅是微信好友,而且向以鲜评价凌丽秀“作品简短有力,文风有风骨,有光亮”。
照世俗观点来看,大学校工与大学教授相距甚远,互相之间以诗歌交往,更是稀奇。但凌丽秀幸运的是,她被纳入王红和向以鲜的诗歌社群圈子,微信是这个圈子运作的载体,大家平等相待、互享资源,以情怀论处,第一身份是川大社工的凌丽秀,得以凭借诗歌才华脱颖而出,并获得媒体关注。
事实上,近年来屡受关注的“北大保安考上大学”现象,也是社群交往发挥作用的典型。北大保安通过自身努力,融入了北大学生和教师组成的社群,社群通过亚社会兴趣交往,打破了固有的身份阶层差异,实现不同人群的资源共享,从而使得北大保安借助社群的帮助实现身份逆袭。笔者也经历过这样的例子。因为工作关系,笔者接触了大量教师,于是以教师为写作班底,申办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其实是构建了一个情怀写作社群,其中多是有稳定职业的中产及以上层级人群。其中一位没有学历的年轻人,凭借他的才华在这个微信公号发表文章,得以融入这个情怀社群,这个初始身份几乎空白的年轻人,也在其他社群成员的帮助下,通过写作实现了身份逆袭。
在阶层固化愈发明显的当今社会,职业、学历很容易形成壁垒,以社交媒体作为媒介的社群是社会充分发育的产物,也是公民得以享受社会化福利的平台。希望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的良性社群越多越好,越民主开放越好,如此,出身低微或资源占领处于弱势的公民,既能在社群交往中安放情怀,更能借助社群特有的资源共享特性,实现超越自身的身份逆袭。“川大校工诗人”脱颖而出的案例,和“北大保安考上大学”的现象,就是社群交往结出的硕果,这也是“人人皆有出彩机会”。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