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板块浮漂:《关于诗歌》 [打印本页]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17 22:32
标题: 板块浮漂:《关于诗歌》
本帖最后由 硬撑 于 2017-3-25 09:51 编辑

《最难懂的诗》

我体会有两种情况:诗歌是文体的一种,我拿其他文体说这个事儿。

一种是作者确实高,比如道德经。经过另一个高人的阐释,我们能懂。并且不断有新发现。就是说确实有干货。

一种是作者癔语。就不用举例子了。经另一个“高人"阐释,越解释越模糊。后来就没人阐释了。水货。

诗歌文本的懂与不懂,问题还要复杂一些。因为诗,要的是独步。

独步体悟,哲思,意境,独步精妙,瞬间,卓然。……

但是

套用林肯那句名言,

——·最难懂的诗,,可能在某个时刻所有人都不懂,
也可能在所有时刻某些人不懂,但不可能在所有时刻所有的人都不懂。




有一种感悟在心中,说不出来,勉强用诗歌的形式强说,就得使用语言、修辞。使用语言修辞也没说清楚,就是朦胧诗。

所以诗歌一朦胧,就落于第二手了。

但没说清楚那部分,是技术不行。如果是庄子,就说的清楚。所以庄子是无与伦比的阐释、阐明大师。
朦胧诗中说清楚的那部分,也是可以为我们带来一定的收益的。
作者: 重阳新韵    时间: 2017-3-19 11:06
转变观念  “看懂”新诗

¬——也谈“无韵诗正名”


重阳JM


    近阅王某诗友《无韵诗正名》一文。此文对散文诗做了入骨的分析后,为散文诗作了这样的解释:“散文诗者,散文的诗,诗的散文也。”“它具有散文的不分行不押韵的自由形式,又必须具有诗的短小简练和艺术意境。也就是说,同时具有散文和诗的两种特性。二者缺一不可。”因此王诗友说:“当今分行排列的无韵诗,只能归属于散文诗行列。如果硬要称为诗,就很不确切。因为它没有韵,就不是韵文,不是韵文,也就不成其为诗。”并说:“无韵而分行,是画蛇添足。”最后,王诗友下结论道:“无韵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诗,而是广义的散文诗。既然是散文诗,就不能任意地去分行,鱼目混珠地自以为是真正的诗。”
    王诗友明确地指出:无韵诗不是诗,不能任意分行。“无韵而分行,是画蛇添足”。因此说,散文诗应当是不分行的文字。那么,无韵的不分行的不是诗的文字,为什么硬要称其为“诗”呢?大概是因为“它具有短小简练和艺术意境”吧?然而,“具有短小简练和艺术意境”的文章,是散文和小品文的共同特点,为什么硬要加上个“诗”字呢?再者,“广义的诗”是什么?具有诗意的散文?具有诗意的情趣?具有诗意的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具有诗情画意的东西太多太多了,那都是广义的“诗”吗?显然,将所谓“广义的诗”作为一种“文体”的界定是十分勉强的。正如说:“木头人”是人类的一个品种,你不觉得可笑吗?
    追本溯源,无韵诗的原本是“自由白话”。既是“话”又何以称“诗”呢?总观“无韵诗”形式的自由无序,漫无边际,词语的杂乱破碎,称其为“杂碎话” 倒是十分确切的。纵观无韵诗的历史和现状,它既非诗亦非文,而是“话”,称之为“杂碎话”是其“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杂碎话”并无贬意。鲁迅的“杂文”,有贬意吗?事实上,称“杂”的事物很多很多,且都是根据其“本质特性”所决定的。然而,“杂碎话”并不直称“话”,却称“诗”,这是为什么?其实,这道理很简单:不正是因为它是“分行”的文字吗?因为在中国,“分行”是诗的独具外型特征,也就是“诗型”,历来如此,约定俗成,似乎是“惯例”了。那么,不是诗的“话”文字,为什么要“分行”呢?这可是中国诗人“学惠特曼”的“学业伟绩”!惠特曼提出“冲破诗与散文的形式壁垒”。意思是散文也可以象诗的形式那样分行。这就是说,“散文诗”原本就是“散文”,它从一开始就是用分行的形式写的散文。惠特曼的话不是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吗?然而,在中国,却被所谓的“新诗”搅合了几十年,竟然把“散文”搅成了“诗”,还登上了诗坛“霸主”宝座,被称为“中国诗”的“主流”。这是为什么?这除了新诗大家们的别出心裁和扭曲了的心态外,或是种种不可言说的目的和原因外,对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来说,主要是观念问题。如果我们转变一下观念,立刻就明白了。请问,你对“泥人”,“雪人”“木头人”“稻草人”等等具“人型”的东西称“人”感到困惑吗?当然不困惑,而且你也承认那些东西被称作“人”是很容易理解的,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为什么?正是因为在你的观念中,那些东西只是“具有人型”而不是真正的人。这在你心里是既清楚又明白的。也就是说,你“看懂”了它。那么对“散文诗”呢?你之所以困惑,是因为你还没有转变观念,还没有“看懂”它,还把它当“诗”却又觉得它不是诗,所以你感到困惑。如果你转变一下观念,把它看成是只“具有诗型”而不是“真诗”的文字,不就明白了吗?“木头人”“稻草人”,只是“具有人型”没有生命的“木头”和“稻草”,所以它们不是“真人”;“散文诗”“白话诗”,只是“具有诗型”没有韵律的“散文”和“白话”,所以它们不是“真诗”。你的观念转变了,还会困惑吗?还会被人家笑话你“看不懂”吗?几十年来,诗人们,大诗人们,甚至“泰斗”叫喊着“看不懂新诗”,不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转变观念吗?用“真诗”的观念去看“无韵诗”,这与用“真人”的观念去看“木头人”不是一样的道理吗?所以,有些人辨不出真假诗,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根本就没有“诗的概念”,根本就“没看懂”!当然也就辨不出真假了。所以,为“无韵诗”正名也是枉然。“散文诗”就是散文诗,“白话诗”就是白话诗。这与“木头人”就是木头人,“稻草人”就是稻草人,正不正名都是枉然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转变观念,“看懂”新诗,这是历史赋予当代诗人们的必修课。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19 23:02
以搔首弄姿为例,说明一下为什么约定俗成的词语尽量少用。

搔首弄姿作为约定俗成的词语,已经被大众语境控制。这个词语很难在一首诗里被作者转义。
这涉及到,一首诗的作者力图告诉读者内心独特感悟的时候,会败给读者强大的惰性。
这种读者惰性,是不必负责的。责任在于作者。
当读者看到搔首弄姿这个词语,一下子被当下社会生活市井语境夺了过去。读者不会站在诗歌文本作者的立场。
因此,作者要表达的意旨也就大打折扣。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如果作者忽略或偷懒没有找到另一个词语替代,那么
还原这个词语的原始含义,使之高效率地传达内心信息,并且符合诗文本整体立意。
这个原始词语,就是诗人所要的。也是读者乐见的。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19 23:07
重阳新韵 发表于 2017-3-19 11:06
转变观念  “看懂”新诗

¬——也谈“无韵诗正名”

先生可以发正帖。

嫁接在这里,相当于往别人口袋里塞香蕉皮。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20 00:23
为什么把祖国比喻为阳具不合适?

我是这么想的,不一定对。

也是我弄了许久的一点个人认识:文化和民族大于种族,种族大于祖国,祖国大于国家,国家大于政权,政权大于政,党,政,党大于民众。

为什么民众放在最后?因为民众的时代局限,才产生一切问题和遗憾。

把民众放在前面是一种讨好。
但是,民众,一旦等同于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民族,那就得放在第一位。

因此我认为,把祖国比为母亲,或其他的什么,都不恰当。

楼主的诗,安在国家头上,也许成立。但不是祖国。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7-3-20 00:40
夜读。
问好。
作者: 重阳新韵    时间: 2017-3-21 09:49
硬撑 发表于 2017-3-19 23:07
先生可以发正帖。

嫁接在这里,相当于往别人口袋里塞香蕉皮。

发正帖,相当于往大家的口袋里塞香蕉皮。反正是香蕉皮,随便丢哪儿都不合适。最好是扔进垃圾筒里,你说呢?!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21 12:24
重阳新韵 发表于 2017-3-21 09:49
发正帖,相当于往大家的口袋里塞香蕉皮。反正是香蕉皮,随便丢哪儿都不合适。最好是扔进垃圾筒里,你说呢 ...


重阳先生啊,看真了,我这里是信筒。

作者: 绿溪    时间: 2017-3-21 14:08
——·最难懂的诗,,可能在某个时刻所有人都不懂!!!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22 00:25
绿溪 发表于 2017-3-21 14:08
——·最难懂的诗,,可能在某个时刻所有人都不懂!!!

确实有这种写给火星人看的符号。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22 00:26

关于诗的朦胧问题,宜将创作成型过程与读者欣赏过程分离。

相对于传达的高低,接受也有档次问题。如果作者和读者都有上中下,可以组合成许多组。加之从作者来讲,高手有低作品,低手有好作品。读者层面,上智不理解的,下愚懂了。

诗的朦胧问题很复杂,弄不清谁是谁非。除了两种情况。


诗当然是要透露给别人一些意思,并且这意思是有益于别人或阐明自己的什么的,不然干脆闭嘴。
所以一种情况就是作者,作者孕育好了吗?如果孕育好了,那么诗人创作成型过程的使劲儿方向,一定是:传递一首诗的意旨要清晰。但孔子说,词不达意。百分百传递内心信息是不可能的,有损耗。这就要看诗人语言和修辞了。诗人的技术储备武装好了吗?如果武装好了,那么:诗意可以奥义,语言不必晦涩。

比如:有人苦恼身置困局,看不清。另一个人告诉他,你横过来看,侧过来看。怎么横过来呢?

于是,苏轼告诉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_苏轼

懂了吗?还不懂。那另一种情况是读者:不善解人意者,必不解诗意。

朦胧不该是诗歌作者追求的,也不是读者想要的。一定是哪里出现了[偏差]。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7-3-22 03:45
硬撑 发表于 2017-3-22 00:26
关于诗的朦胧问题,宜将创作成型过程与读者欣赏过程分离。

相对于传达的高低,接受也有档次问题。如果 ...

不善解人意者,必不解诗意。

一级赞!!
作者: 绿溪    时间: 2017-3-22 13:28
本帖最后由 绿溪 于 2017-3-22 13:30 编辑
硬撑 发表于 2017-3-22 00:25
确实有这种写给火星人看的符号。


相信。流派也有。那么,看不懂不是智商问题,是“科学开发问题”
作者: 舟自横渡    时间: 2017-3-22 14:22
朦胧不该是诗歌作者追求的,也不是读者想要的。一定是哪里出现了[偏差]。

我觉得偏差在于为了朦胧而朦胧,包括作者与读者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22 19:04
采凤 发表于 2017-3-20 00:40
夜读。
问好。

采凤好。

我这是随意发感想,不一定对。

多指正。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22 19:05
采凤 发表于 2017-3-22 03:45
不善解人意者,必不解诗意。

一级赞!!

谢谢支持。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22 19:18
绿溪 发表于 2017-3-22 13:28
相信。流派也有。那么,看不懂不是智商问题,是“科学开发问题”



有一个方法:看不懂诗的时候,看看作者。

看不懂作者的时候,看看他的行为。

诗只是一个人的立言。

灵长类善于伪装。善于说谎。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22 19:19
舟自横渡 发表于 2017-3-22 14:22
朦胧不该是诗歌作者追求的,也不是读者想要的。一定是哪里出现了[偏差]。

我觉得偏差在于为了朦胧而朦胧 ...

谢谢支持。

问好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22 19:20
诗歌的情感正义

情感,喜怒哀乐悲恐惊……,就像调频,细分会有许多种。
情感会落实到行为,表情,肢体动作,态度,立场,准则。
人类首先保障的是生命权利,个体与集体生存权。
因此不管是情感还是行为,最核心的是善念。

好了,说到诗歌创作,或诗歌文本
为什么有些诗,看起来很完善,但我们读起来却很反感?
而另一些诗,技巧平平,读起来却有触动?

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缺乏情感正义。

有些诗很斜,有些诗很歪,有些诗别扭,有些则恶心。
出发点如果不是善念,就下来诗中语义透出来的行为,态度,立场,准则就没有支点。
从而导致立意“反动”。读者便没有收益。甚至亏损。
作者: 绿溪    时间: 2017-3-23 12:16
硬撑 发表于 2017-3-22 19:18
有一个方法:看不懂诗的时候,看看作者。

看不懂作者的时候,看看他的行为。 ...

识别的道理透彻!
作者: 绿溪    时间: 2017-3-23 12:16
舟自横渡 发表于 2017-3-22 14:22
朦胧不该是诗歌作者追求的,也不是读者想要的。一定是哪里出现了[偏差]。

我觉得偏差在于为了朦胧而朦胧 ...


“看不懂诗的时候,看看作者。

看不懂作者的时候,看看他的行为。

诗只是一个人的立言。

灵长类善于伪装。善于说谎。”

比如大明师吧……
作者: 绿溪    时间: 2017-3-23 12:19
诗歌的情感正义

情感,喜怒哀乐悲恐惊……,就像调频,细分会有许多种。
情感会落实到行为,表情,肢体动作,态度,立场,准则。
人类首先保障的是生命权利,个体与集体生存权。
因此不管是情感还是行为,最核心的是善念。

好了,说到诗歌创作,或诗歌文本
为什么有些诗,看起来很完善,但我们读起来却很反感?
而另一些诗,技巧平平,读起来却有触动?

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缺乏情感正义。

有些诗很斜,有些诗很歪,有些诗别扭,有些则恶心。
出发点如果不是善念,就下来诗中语义透出来的行为,态度,立场,准则就没有支点。
从而导致立意“反动”。读者便没有收益。甚至亏损。

——————超赞诗歌“情感正义”概念!

作者: 舟自横渡    时间: 2017-3-23 13:01
绿溪 发表于 2017-3-23 12:19
诗歌的情感正义

情感,喜怒哀乐悲恐惊……,就像调频,细分会有许多种。

当赞!这几天可累坏了绿溪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24 22:13
本帖最后由 硬撑 于 2017-3-24 22:24 编辑

《诗歌创作精品化意识,是个悖论》

设想一个场景:李白提笔写一首诗,写第一个字之前,心中想,我要写一首千古流传的作品。于是,笔端写出——床前明月光……
那么,李白在写哪首作品的时候,心中会这样想:这次我要写一个水准一般的作品。
事实上李白全集中的诗歌,是以大量作品为基座,垫起了李白的明珠作品。

精神产品不同于工业用品,诗的精品意识提法本身,容易产生匠气。有使诗歌创作成为诗歌制作的危险。

杜甫的三吏中的,石壕吏,是杜甫目睹了那样的抓丁场景创作的;如果按精品意识的提法,杜甫的忧国情怀岂不是掺有一丝杂念?

诗歌是否经典或精品,是创作之后鉴赏的任务。创作是先天性质的,鉴赏是后天性质的。

诗歌创作的精品意识的悖论还在于,如果精品意识的要求能达到,那修改是一本万利的事。每首诗都可以修改为精品。

而事实上,我们知道实际情况是,一首诗创作之初成色低的话,修改是没什么起色的。

即使有人把自己的一首诗,煞费苦心地修改成了另外一首诗,也无济于事。


问题来了:精品意识不成立,那想把诗写好,怎么办?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24 22:21
绿溪 发表于 2017-3-23 12:19
诗歌的情感正义

情感,喜怒哀乐悲恐惊……,就像调频,细分会有许多种。

谢谢绿溪支持。


大象就是一把扇子。我写的这些字字,,,可能在说,大象是一根柱子。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24 22:25
舟自横渡 发表于 2017-3-23 13:01
当赞!这几天可累坏了绿溪

舟编,晚上好。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25 09:39
本帖最后由 硬撑 于 2017-3-25 09:41 编辑

诗歌白马非马的意义

据说公孙龙牵着白马过不了关,于是诡辩为白马非马。
此立论一出,公孙龙骑马难下,加之火热的辩论可以吸引眼球,便一直坚持。
名声鹊起之时,白马非马难倒了天下多少辩士!

当下汉语现代诗的写作状态很像诸子百家时期,头上的紧箍咒基本米有了。于是各种流派如黄河般泥沙俱下。回首诸子百家为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我断定,当下汉语现代诗的创作进入了辉煌初期的准备阶段。

据说,诸子百家共计上千家,各种学说汗牛充栋。如同黄河的河汊。见过中下游黄河的人都知道,河床里纵横交错的小河岔,你分不清那条河汊是主流。原因是,混浊,并且经常改道。相对宽且深者是主流吧?不然。一场洪水之后,原来最不起眼的小岔口成了主流,原先的主流淤死了。

白马非马论派在当时就被孔穿一句话破解“奴婢有三耳”时,顺带就破解了。孔穿说:现在论证三个耳朵十分困难,又非事实;论证两个耳朵十分容易而确属事实,不知道您将选择真实的,还是选择虚假的?”

即便如此,白马非马论,在百家争鸣的黄河故道里,还是河床的一部分。他是化学实验失败的那部分,正如段子体,散文化,荒诞,神性……诸多汉语现代诗的河床里纵横交错的小河汊,他通过了流量就是价值,生与灭,恒久或短暂,看造化吧。

谁主沉浮?

作者: 绿溪    时间: 2017-3-26 20:37
硬撑 发表于 2017-3-24 22:13
《诗歌创作精品化意识,是个悖论》

设想一个场景:李白提笔写一首诗,写第一个字之前,心中想,我要写一 ...

世上没有最好的诗之说,只有最美的诗。
作者: 绿溪    时间: 2017-3-26 20:38
硬撑 发表于 2017-3-25 09:39
诗歌白马非马的意义

据说公孙龙牵着白马过不了关,于是诡辩为白马非马。

大流和洪峰主沉浮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26 23:31
关于海子的亚洲铜

听过《说句心里话》吧,这首歌曲是由石顺义作词,士心作曲。主旋律的一首歌。
按说这首歌猛一听还是挺实在的。
但问题是,就是说句心里话,这句词。
这句词一下子将我们推进市井层面,人际关系中貌似憨厚而实则狡黠的形象里面。
一般不说心里话,这次说句心里话……
我听了这首歌之后,懂你的意思,但我不会往心里去。

与此相反的则是奥运拉拉队歌曲,非洲原始部落舞蹈歌曲。
直接,简明,有节奏,是狂欢性质。
我虽然不懂你的意思,但我被感染了。

海子的亚洲铜,就是原始狂欢性质的。
亚洲铜的意象挺复杂,但也没那么复杂。
汉民族铜文化是辉煌的,把它放大为亚洲,担当得起。
外延含义中附加黄皮肤,黄土地,也成立。
亚洲铜,亚洲铜,也是诗的打击乐的节律
配以混沌般的原始文化和地域含义,要的重点是氛围。
可贵的是雄浑与纤秾并济。直达内心。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3-28 01:27
《批评与吹捧》


如果我们真的认识民众,就知道民众的厉害。统起来称为人民的一群。
民众不喜欢真话。
包括我们自己。
说真话,不一定对,但至少坦诚。
许多人都在决战诗外,这需要拔高自己。
我们经常看到决战诗外成功的诗人,地位与文本不相符。
大多数人宁肯透支收益,只管身前利益,哪管身后名声。

说真话大多数情况下都混不下去。
堂堂中国,竟然没有像样的文学评论。只有吹捧。
少数良心评论,也只能边缘化。

流派也不例外,流派的主流评论就是吹捧。
网主一挂推介,帖子之下乌央乌央地跟帖一片喊好。

有些评论竟然和诗歌文本没啥关系。
仔细一看,是一首诗和一片随笔合在一起了。
有些想走正规评论的人,也不得不很技巧地委婉低,小心地,轻飘飘地,迂回地,神不知鬼不觉地,批评一下下。

我不赞成动辄将责任推给导向,没什么紧箍咒。
是民众,是时代。是民众对不起这个时代。也是时代造就了民众。

洱海几个亿污染了,治理污染花了一百个亿。
当下民众整体而言就这样,花几代人的代价治理好就不错了。

透露一个因果关系:认真评诗的人,得罪大众,却也能收获二、三挚友。
作者: 绿溪    时间: 2017-3-28 09:43
硬撑 发表于 2017-3-28 01:27
《批评与吹捧》

硬撑所言是~关于好诗的流传,历代都掌握在帝王之手!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4-4 00:52
绿溪 发表于 2017-3-28 09:43
硬撑所言是~关于好诗的流传,历代都掌握在帝王之手!

午夜好。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4-4 01:44
能无离乎?

起先,部落时代人们交流不便,范围小,相对单纯。后来于无路的地方走出了路,易货的走到一起,访友的走到一起。交流多起来,顺带着事情也多起来,人也复杂起来。离奇怪事儿多起来之后,我们便责怪路。

随着人们交流工具的增加,人性中放纵的一面无限扩大:我们责怪交流工具的最后的的顺序是:网络。
网络就是路。只是人未到,语言到了,图片到了,事情刚发生,谣言到了。一言不合,谩骂到了。便利的诚信刚建立,诈骗到了。但是,路无罪,网络无罪。

网络诗歌论坛,使写诗歌的人走到一起。

从来都是,人,不是其他。我们都是路人。在路与网络的背面,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人的百态。恰恰就是这些照见了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操守。

能婴儿乎,能无离乎?
这是老子道德经里,对一个人操守状态的理想要求。

但是,可是,可但是,但可是:如果人的成长,没有在此岸彼岸的认识论中完成一个循环,并不是老子提倡的无离状态。

我不提倡一个人一直天真。从你我他,从你们我们他们,涵盖所有的人称中,一个人的修为,最好从此岸达到彼岸,人首先走向复杂是必修课。这也是一个诗人绝对的功课。(顺便说一句,海子缺乏这一课)。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需要历练,需要彼岸的复杂考验。人的洞察力,来自千锤百炼。

但总归,人生高度还是要从彼岸回归到此岸。从复杂回归本真,这个从复杂回归的本真,才是老子说的,能无离乎,能婴儿乎?

有人的地方就有乱象。但只要肯观察,就会发现:一些人是此岸的本真,容易上当受骗。还需要抵达彼岸,但要记得回来。一些人,已经迷失的彼岸,放纵而复杂。一些人在回归途中,一些人已经回归。

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炼意不如炼人。

能无离乎?能婴儿乎?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4-4 19:36
回归唐代吧,诗人们

写诗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古已有之。成建制地改变一批人的命运,而将另一部分人拒之门外,是当代的事儿。当代的事儿,一路延续下来,到目前,这种情况发生危机。因为作家协会本身也产生了危机。市场化,比如小说,销量也并不能说明一切。在国家层面上,文化战略受到重视,但操作起来,杂乱无章。

唐代没有作家协会,没有专业作家。所有的诗人都是兼职,其真实身份是安身立命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系统。比如李白,师从赵蕤,而赵蕤是纵横家。写诗是副业。说白了就是写诗是生活的一部分。既是生活,写诗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不必搜肠刮肚,冥思苦想。

而当下,由于前不久有如雷贯耳的例子,和机制,诗歌的创作可以瞬间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文学创作跟科举一样,绞尽脑汁作弊。当然,在这样的机制下,一些人还是名副其实的。而另一些人就是混迹其中,滥竽充数而已。

当下的此刻,情况变了。诗歌的官刊都吭哧吭哧地捯气儿。一些诗歌创作者却没有猛醒,还在争。谋划。面红耳赤或大言不惭地推介宣传,自我拔高。是,还有一些剩余的利益,但是时代回归正统了。成建制的文学官方机构的消亡已初见端倪。

时下诗人简介也很有意思,在什么刊物发表过,当然都列举自认为重要的刊物。出版过什么诗集。获过什么奖之类。却忘记诗歌文本和自身修为。更有甚者,呐一点刊物的名气,像初学诗歌写作者收费。千古奇谈。

回归唐代吧!如果热爱诗歌并开始写作,就当是生活的一部分。诗或许是精神生活的伴侣,其改变命运也是可能的,那就是提高个人修为,在人生层面上获得收益。而企图以利益衡量,谋划曾经有过的一夜成名的余续,这种奇迹,或许还有。但是恰好,被捆绑,虚度余生也未可知。

有一个例子:一位文学家写作长篇小说几十年,年纪大了的时候,出版社想为他出版一套全集,老先生以他此刻的价值尺度衡量了自己的全部作品,竟然哭了。不是喜极而泣,而是回收一看,自己一片荒漠。

回归唐代吧,诗人们,好好生活,好好写。
作者: 硬撑    时间: 2017-5-2 00:27
本帖最后由 硬撑 于 2017-5-4 19:50 编辑

几天没写了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