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口水诗到韩复榘为止 [打印本页]
作者: 涂鸦童子 时间: 2012-8-25 15:32
标题: 口水诗到韩复榘为止
本帖最后由 涂鸦童子 于 2012-8-25 15:37 编辑
一
现而今不仅仅是读者和传统诗人对现代派诗歌大为不满,即使是现代派诗人本身或者现代派诗歌理论家也会因为分属于不同的派别而互相攻讦了。诸如我在一篇评价韩东诗歌的文章中看到这样的句子:“韩东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重大功绩在于破除了所谓精英文化知识分子写作的僵化。精英知识分子大多教条地拘泥西方的那种书面语言而又过多地发挥艰深晦涩的一面,曾经被‘民间写作者’讥笑为‘洋奴才’。”看到这样的评价,我很好奇,我对包括韩东在内的现代派诗人都并不感冒,对这样的人身攻击更觉得不可思议。不过现在当我写下这篇否定现代派诗歌的文章之时,也就用不着有太多的犹豫和顾忌了。我总算是找到了一支“同盟军”,虽然我早就知道现代派诗歌不过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只不过我还愿意勉为其难地分析其弊端,而这些人却只知道义气用事罢了。
总体上这位评论者对韩东之前的某些现代派诗歌的评价还是不无道理的,不过这里应该摒弃掉作者为抬高韩东而极力贬低他人的成分。而我更为注意的还是他对韩东诗歌的近乎肉麻的吹捧。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这样评论道:“韩东首当其冲地为新诗注入了新鲜、活泼的诗风,实在是功不可没。”韩东开创了一种新的诗风本身还在值得怀疑之列,至于说这种诗风真的很新鲜、活泼,我看也未必。韩东早期写过一首诗《你见过大海》,这里试拟用这首诗来说明之。
你见过大海
你想象过
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象过它
可你不是
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最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象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你见过大海》
读到这首诗,我忽然想起曾一度轰动中国的“乃爸是李刚”事件。据说,在网上还专门发起了用这句话来造句的运动。我觉得这样的一首《你见过大海》的诗通篇都是在重复着同样的基调,就象网上的诸多人等用“乃爸是李刚”在造句一样。看了一些网民造的句子,我不知怎么地有这样一种感觉似乎这些网民比诗人还更具有想象力一些。如果这些网民的率性而为的举动都比诗人的创作更具诗意一些,我简直不知道这首诗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至于它能被一些人吹得神乎其神就更让人不可理喻了。我读这首诗的唯一感觉是泄气。当然,从更远些的层次来说,这种绕口令似的诗完全套用了西方一位诗人的表现手法。我自己都可以仿照这位诗人的诗作唠叨上几句:
为了沉默而写诗;
为了写诗而沉默;
为了沉默不写诗;
为了写诗不沉默。
为了活着而吃饭;
为了吃饭而活着;
为了活着不吃饭;
为了吃饭不活着。
总之,这种“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语录体式诗歌创作可以重复上千万遍,直到地球毁灭。不过这首曾被选入西方百年精典的诗作却未必比这样的一首民间诗歌更有趣。
从前有一座山,
山上有一座庙。
庙里住着个老和尚,
老和尚对小和尚讲:
从前有一座山,
山上有一座庙。
庙里住着个老和尚,
老和尚对小和尚讲:
从前有一座山,
山上有一座庙。
庙里住着个老和尚,
老和尚对小和尚讲:
我觉得这首民间诗歌倒是比专业诗人正儿八经的创作还更带劲,至少毋须更多的构思尽可以无限绵延重复下去,这里面蕴含着一种真正的复沓的美,是那些现代派诗人挖空心思也无法企及的。因此说韩东的诗开创了一种新的诗风实难“当得起如此高誉”,甚至也不见得就怎样的新鲜而活泼。即便从这些现代诗人所极力否定的汪国真的诗歌中也能寻找到韩诗创作的痕迹。试举例如下:
背影
背影
总是很简单
简单
是一种风景
背影
总是很年轻
年轻
是一种清明
背影
总是很含蓄
含蓄
是一种魅力
背影
总是很孤零
年轻
孤零更让人记得清
韩东先生的诗与汪国真的诗写作技巧其实十分雷同(当然在此我并没有必要打上“纯属巧合”的字幕),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一者运用的是传统手法,一者髦得其时而已,不知道这些现代诗人凭什么认定汪国真的诗应该在被打倒之列,而韩东的诗就高明到哪里去,是前无古人的作品。现代派诗人总是盛气凌人地认为自己能摆脱传统的束缚,对传统诗人向来是鄙薄不已,其实还是免不了要披上传统的面具,要命的还在于即便披上了这样的面具仍旧只能写些了无新意的东西。我曾经对朋友说过我要用十分清新的抒情风格来恶心现代派诗坛,没想到已经有诸如汪国真这样的诗人在从事着这样的工作了。归根到底现代派诗人其实并没有创作出怎样开天辟地的作品;这些诗人如果不是太孤陋寡闻,就是过于吹毛求疵,自恋成癖。曾经为现代派诗歌摇旗呐喊的谢冕先生也如是感叹道:“这些年基本没有好诗。”我想这样的评论是切合实际的。
将韩东的诗与汪国真的诗作放在一起作比较还是很有些新意的。我敢保证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作出类似的比较,虽然这种令人惊诧的相似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不言而喻的,但不知为什么的确没有人作出过这样的比较,我想这样的洞见才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韩东的这首诗而言与汪国真的诗歌的不同仅仅只在于汪国真的诗还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自然的因素,还能理直气壮地肯定些什么,从诗歌的意义来说这样的诗歌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韩东的诗自己写来都十分之勉强、垂头丧气,整首诗只给人一种做贼心虚的感觉,要想让读者打起十二分之精神拍手叫好,恐怕只是痴人说梦。所以韩东先生要真想写好诗,我倒是有个建议,暂时先歇菜,不妨先去练练气功,等到把中气练足了之后再来写诗,或许这样还能写出些气势如虹的诗作藉以挽救现代派诗歌的颓势也未可知。
继而这位评论者又在文章中写道:“但我们也要看到,从韩东开始,承至伊沙、沈浩波,泛滥到最近的一些口水诗,口语被无限制放大,轻率所导致的肤浅、轻薄的迹象正日渐浮出水面,无节制或不经加工的口语遂成为口水,‘口语’与‘口水’仅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口水诗’严重损害了新诗的内脏。这个弊端应该由谁来负责呢?显然把责任一古脑全部推给韩东是不负责,也是不理智的。由此可见,‘口语入诗’也是一把双刃剑,慎之又慎,绝不能任其不加约束地泛滥开来(诗人自身的艺术水平高低也决定了口语诗质量的高低。)”
走笔至此,请原谅我的愚昧,我还真是无法考究韩东的诗与作者所列举的这些人的诗有多少的区别,至少它们之间的区别都并没有与汪国真诗歌的区别大。我不想再将韩东的诗与这些人的诗列举在一起作详细的比较认证,这样的工作让我十分疲惫。既然如此,把韩东的诗划作“口水诗”也并不为过,虽然“口水诗”的这一概念要晚于他的这首诗作。真的想在这一类的诗人之间找到十分的区别,恐怕得医学家运用最先进的放大镜仔细甄别,而这是普通读者所忌讳的,恐怕也并无十分之必要。
作者: 涂鸦童子 时间: 2012-8-25 15:32
二
早期的现代派诗歌有两大特征,一者在内容上以否定居多,似乎正常的情感、正常的生活都在被否定之列,所以诗歌内容会十分之狭隘,以“见骆驼说马肿”为能事;一者在表达方式上过于曲折隐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套用那位外国诗人的表述即是:“因为内容狭隘,所以写作得隐讳;因为写作得隐讳,所以内容更狭隘。”这种创作虽吃力却并不讨巧,是自找苦头、自掘坟墓的那种。但这些人总会误认为现代派诗歌是挽救诗歌唯一的稻草,因此只能不断地从偏激走向更偏激,从隐讳导致更隐讳,不断地否定他人,也不断地为他人所否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派诗歌会令人眼花缭乱地不断涌现出那么多的流派而每一种流派又都会很快寿终正寝的缘故,直到有一天“万花纷谢一时稀”,陷入“一片神鸦社鼓”的悲惨境地。
韩东这一派诗人的确试图在对此作出某些纠正,不过却只是在表达方式方法作了些微调,其创作内容依旧十分狭隘,这是盲从于现代派诗歌的诗人们所无法避免的事情。从根本上说他的纠正与反思仍旧局限在现代派诗歌的范围内。就象他在一篇文章所叙述的那样:“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趋向于一致,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传统的人在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上越来越相似、雷同、不分彼此。这乃是大势所趋。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这种一致的倾向是有方向性的,西方当代文明以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为后盾,成为非西方传统的国家、个人竞相模仿和认同的对象。如今的河流自东向西流去,条条大道、小路通向罗马。在此趋于一致的图景中,东、西方的处境、作用是不尽相同的。西方的中心地位导致了它在交流中的相对被动、守成和稳固不变。全球化的另一个更为确切的说法,就是西化。”他的表述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这一观点,即中国诗歌应该也必须是毫无民族特色的,成其为西方诗歌的一条支流,一种附庸。中国诗人其实只要学好英语作一些翻译工作也就够了。我不知道一些评论家有什么资格讥诮别人就是“洋奴才”却看不透自己究竟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果不对现代派诗歌作出比较彻底的反思,现代派诗歌的厄运其实是不可避免的,无法挽回的。当然,冀希望于现代派诗人对此作出反思却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反思应该是革命性的,根本性的,这是这些执迷于现代派诗歌泥潭的诗人所无法承担起的崇高使命。中国诗歌,我想必须是由那些深具民族精神的诗人运用民族化的表现方法,挖掘与整理民族化的内容从而使中国现代诗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与广度,以一种全新的面目出现于世界诗坛之上;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诗歌不仅要承担起挽救中国诗歌之颓势的历史使命,并且还将以一种异常旺盛的生命力改变世界现代诗歌的颓势从而引导世界诗歌的走向。欲挽狂澜于即倒,非有不同于常人之学识不可,非有不同寻常之理想与抱负不可。而这些却是现代派诗人所无法想象的,也是他们所不敢想象的,曲高和寡,我只能说自己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厄运不会抱以丝毫的同情。
作者: 涂鸦童子 时间: 2012-8-25 15:32
三
说到“口水诗”,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一个大名鼎鼎的历史性人物,那就是民国时期遇到日本鬼子便望风而逃最终却被蒋主席采取“阴谋手段”而枪毙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据说这位省主席也有写诗的雅兴,在民间流传还颇为广泛,这样的人物换成现在被评上一个鲁迅文学奖应该也是不难的事情吧。
此公流传下来的诗作确乎还很多,虽不至于说象乾隆爷那样达煌煌一万首之多,不过也不便于在此一一列举。我只想说说他的这一首诗。却说这天,韩主席巡游至千佛山,有同僚建议说:“千佛山乃名山,若无诗,岂不遗憾。”韩主席听罢,回过头去,望着千佛山,双手抱于胸前,眉头一皱居然便能口占一绝,其诗才较之七步成诗的曹植都更为迅捷,诗曰:
远看佛山黑糊糊,
上边细来下边粗。
有朝一日倒过来,
下边细来上边粗。
在我看来这其实也是一首很“杰出”的口水诗,它具备了口水诗的一切功能,而且与众多口水诗不同的是,这首诗赢得了太多读者的认可,具有当下的许多“口水诗人”所无法具备的群众基础。我想很有必要从坟墓中请出韩复榘主席,藉以借尸还魂,挽救当今“口水诗”的悲惨命运。因此,如果韩东先生说“诗到语言为止”,那么我想说“‘口水诗’到韩复榘为止。”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2-8-25 15:45
有意思,有价值!{:soso_e142:}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2-8-25 15:46
有意思,有价值!{:soso_e142:}
作者: 涂鸦童子 时间: 2012-8-25 15:51
谢谢


作者: 萧清 时间: 2012-8-25 15:59
口语诗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和冒险。
作者: 萧清 时间: 2012-8-25 15:59
口语诗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和冒险。
作者: 涂鸦童子 时间: 2012-8-25 16:04
萧清 发表于 2012-8-25 15:59 
口语诗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和冒险。
还是那句话,诗歌的意境原本就没有,却还试图用口语来冲淡诗歌的意味,这是在自宫。让诗歌更是臭不可闻。
作者: 蓝煤 时间: 2012-8-25 18:45
笔者可能是位老先生,看不惯韩东和后现代派
作者: 涂鸦童子 时间: 2012-8-25 20:33
蓝煤 发表于 2012-8-25 18:45 
笔者可能是位老先生,看不惯韩东和后现代派
难道后起之秀就不能对当下流行的东西进行反思吗?应该是允许的吧
作者: 蓝煤 时间: 2012-8-25 20:56
涂鸦童子 发表于 2012-8-25 20:33 
难道后起之秀就不能对当下流行的东西进行反思吗?应该是允许的吧
我看并不是很流行啊。官方主流倡导的是什么,你应该很清楚哦
作者: 涂鸦童子 时间: 2012-8-25 21:57
我想抛砖引玉吧,不见得说我的就对。
作者: 天上人间 时间: 2012-8-26 05:34
学习来
作者: 涂鸦童子 时间: 2012-8-26 11:53
天上人间 发表于 2012-8-26 05:34 
学习来
ytytyyttytytytyt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8-26 12:00
——才读,列出几个问题,包括商榷,希望就事论事讨论哦:
1、对现代派诗可以批评,没必要如此仇恨。现代派歌理论家因为分属于不同的派别而互相“攻讦”是正常的,正如多年郭沫若、周扬、林默涵等等恶毒攻击同样倡导现实主义的胡风先生。
2、现代派诗歌也必然有强弩之末的时段,因为所有思潮都有。但你“早就知道”,不知是从哪年?现代派强弩之末又是哪年?
3、我也不同意对韩东诗歌的近乎肉麻的吹捧。但说《你见过大海》与“乃爸是李刚”事件,及与你“唠叨上几句:为了沉默而写诗; 为了写诗而沉默……”都是在重复着同样的基调,就象网上的诸多人等用“乃爸是李刚”在造句一样,说明肯定还没进入诗。
4、包括将《你见过大海》与 “从前有一座山”比较,而后者不是“蕴含着一种真正的复沓的美”的问题,应该是趣味问题。说“是那些现代派诗人挖空心思也无法企及的”则过于清浅、简单了。而接下来说“韩东先生的诗与汪国真的诗写作技巧其实十分雷同”则是贻笑大方喽。
5、你竟然以为《背影》诗“还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自然的因素,还能理直气壮地肯定些什么,从诗歌的意义来说这样的诗歌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相反却认为“韩东的诗自己写来都十分之勉强、垂头丧气,整首诗只给人一种做贼心虚的感觉”——对此我实在诧异,不知道你是在哪个年代评论诗。
6、对口语诗也应该批评,对口水诗更应该否定,说‘口水诗’严重损害了新诗的内脏是对的。
作者: 天上人间 时间: 2012-8-26 12:16
涂鸦童子 发表于 2012-8-26 11:53 
ytytyyttytytytyt
?????????????????
作者: 涂鸦童子 时间: 2012-8-26 12:23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8-26 12:00 
——才读,列出几个问题,包括商榷,希望就事论事讨论哦:
1、对现代派诗可以批评,没必要如此仇恨。现代派 ...
没想到自己的文章居然是破绽百出,还请先生专门写一篇论文来反驳之。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8-26 12:41
涂鸦童子 发表于 2012-8-26 12:23 
没想到自己的文章居然是破绽百出,还请先生专门写一篇论文来反驳之。
你可能了解现代派了,还应该了解后现代。掌握一些就有话语权哦。呵呵
作者: 涂鸦童子 时间: 2012-8-26 13:46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8-26 12:41 
你可能了解现代派了,还应该了解后现代。掌握一些就有话语权哦。呵呵
或许吧,我对现代派与后现代派都缺乏了解。
作者: 涂鸦童子 时间: 2012-8-26 13:55
涂鸦童子 发表于 2012-8-26 13:46 
或许吧,我对现代派与后现代派都缺乏了解。
不知道您对我的诗歌“《一千零一夜》的由来,赠小鱼儿”这首诗持什么观点?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8-26 15:14
涂鸦童子 发表于 2012-8-26 13:55 
不知道您对我的诗歌“《一千零一夜》的由来,赠小鱼儿”这首诗持什么观点?
尚未读,给个网址。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8-26 15:22
涂鸦童子 发表于 2012-8-26 13:55 
不知道您对我的诗歌“《一千零一夜》的由来,赠小鱼儿”这首诗持什么观点?
才特意找喽读,诗长,现在没时间读完。读了前面,似乎只是再叙事,不知道(ˇˍˇ) 想表达的什么?可否透露一句话?
作者: 涂鸦童子 时间: 2012-8-26 16:12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8-26 15:22 
才特意找喽读,诗长,现在没时间读完。读了前面,似乎只是再叙事,不知道(ˇˍˇ) 想表达的什么?可 ...
诗歌的第三节才是重点,希望您关注一下。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8-26 16:41
涂鸦童子 发表于 2012-8-26 16:12 
诗歌的第三节才是重点,希望您关注一下。
嗯,第三节比前面好。但我以为,过去的叙事方式一般不适合诗了,现代叙事诗应该有新策略。个见。
作者: 涂鸦童子 时间: 2012-8-26 17:05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8-26 16:41 
嗯,第三节比前面好。但我以为,过去的叙事方式一般不适合诗了,现代叙事诗应该有新策略。个见。
说点我个人的肤浅见识,我觉得现代诗歌的许多观点会使诗人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对诗人的创作限制太多。每当他们创作的时候,他们往往想到的是这是现代派诗歌所不允许的,那也是现代派诗歌所不允许的,最后的结果可能会象邯郸学步里面的那个主人公一样甚至于最简单的走路都不会走了。诗歌创作并不一定非得迎合现代派诗歌理论家的主张不可。我的诗歌里面就融入了许多古诗的因素。譬如,我的第三节诗歌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与春草共羁旅渐行渐远还生/同白云为伴侣永作无情游历/水何澹澹,苍潭枯海树犹存/太乙炉荒,栖鸦有投老心情”,我所注重的是诗歌能否合理地融入传统的因素,中国古诗应当成为现代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矿藏,对现代派诗歌的主张我向来都并不感冒。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8-26 20:21
涂鸦童子 发表于 2012-8-26 17:05 
说点我个人的肤浅见识,我觉得现代诗歌的许多观点会使诗人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对诗人的创作限制太多。每 ...
现代派没那么多禁忌,否则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主义”喽。你可能是过于轻信了,或者自己画地为牢吧。如:与春草共羁旅渐行渐远还生/同白云为伴侣永作无情游历/水何澹澹,苍潭枯海树犹存/太乙炉荒,栖鸦有投老心情”,明显有古诗词的影子,但应该化用才可能有新意,而不是简单移植。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即是凑诗,那可不是下笔如有神哦。
作者: 涂鸦童子 时间: 2012-8-26 21:09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8-26 20:21 
现代派没那么多禁忌,否则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主义”喽。你可能是过于轻信了,或者自己画地为牢吧。如:与 ...
关于这点我倒是有不同的观点,我觉得这种引用在诗中是可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情绪的。诗歌应该是允许引用存在的。即使是古诗,如果照您的观点,这首诗就不成立了
无 题
夕阳里苦苦寻觅依稀朝晖,
万紫千红也曾照万壑千岩,
凝伫间烟迷楚驿月冷蓝桥。
秋光中枉然追逐仿佛春意,
风叶敲窗落红还舞旧时园,
点点寒鸦病树枝头鸣寂寥。
因为你复萌着往昔的爱情,
映烛红泪摇曳着相似幽梦。
鼙鼓一声惊醒愁怅卷帘人,
谁怜我魂系故土心老他乡。
我曾经倾心爱过的女人啊,
你带给我欲述还休的苦痛;
那曾经深爱过我的女人啊,
只堪奉还无言如许的忧伤!
【附注】整首诗隐含宋·孙惟信《夜合花》词意。
作者: 沙非雪 时间: 2012-8-26 23:06
不幸的是,话语权被所谓的主流掌控在一条通往断崖的小路上,急功近利的诗人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的心态是“不求流传千古,只要一夜成名”。
作者: 风之子 时间: 2012-8-27 15:07
涂鸦童子 发表于 2012-8-25 15:32 
二
早期的现代派诗歌有两大特征,一者在内容上以否定居多,似乎正常的情感、正常的生活都在被否定之列, ...
这篇文说明一件事情:就是“口水诗”无需多么高深的学问,有一点对文字的敏感即可写出来;韩复榘的“远看佛山黑糊糊”几句很说明问题;
作者: 涂鸦童子 时间: 2012-8-27 17:32
风之子 发表于 2012-8-27 15:07 
这篇文说明一件事情:就是“口水诗”无需多么高深的学问,有一点对文字的敏感即可写出来;韩复榘的“远看 ...
是啊,批评虽然很痛快,但是建设却任重道远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