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第七届漳浦诗人节系列活动举办 [打印本页]

作者: 林忠成    时间: 2017-6-1 07:33
标题: 第七届漳浦诗人节系列活动举办
第七届漳浦诗人节系列活动举办
(消息来源:阳子)
日前,由福建省作协、《福建文学》杂志社、中共漳浦县委宣传部、漳浦县旧镇镇政府主办,漳州市作协、漳浦县文联、湖西乡政府、“全国书香之家”天读民居书院、福建天钳道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承办的的第七届漳浦诗人节系列活动在福建省漳浦县举办,黄亚洲、叶延滨、陈毅达、曾镇南、周伦佑、李云、道辉、石华鹏、郭志杰、陈卫、李秀珊、伊甸、沈健、樊子、王蕊、杨西北、阳子、林跃奇、朱巧玲、剑心、何如、林忠成、周丽、叶逢平、张明、安安、上官南华、崖虎、本少爷、江浩、皇阳、胡碧福、马锦绣、林舜亮、吴常青、许物王、咏樱、林丽榕、涂映雪、陈旺泉、曾建和等近百位诗人、评论家与会。
活动期间观看了由诗人道辉编剧并参导的诗电影《蝴蝶和怀孕的子弹》,这部诗电影应用的是新象征与后文学结构构嵌合的方式,予以线性的阐述。郭志杰说:这一阐述并没有按故事的逻辑有序展开,每一局部甚至都有其独立的空间,很难按故事的走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一部用诗歌和雾包裹的电影,它颠覆了电影格式化观念。道辉说:我创作诗电影的初衷是体现电影在演人,而不是人在演电影。独立电影人张鑫彬说:诗电影更多的是寻找电影的本源、艺术的本体,是非故事性的。研讨由沈健主持,从“诗电影
走向大众”的话题展开。沈健说:我们作为诗人,如何将好的理念,在一部诗电影中做得更完美。黄亚洲认为:这部诗电影的生命力十分强大,从死人身上扒衣服、为了拿到一块手表砍下死人的手臂等等画面,体现了深刻的人性与生存的艰难,诗电影这类实验电影不太可能走向大众,完全不必与商业电影去争夺观众,它会有属于它自己的人去观赏,同时希望道辉能够继续拍摄下去。叶延滨则侧重阐述了自己观影后的感受:这部诗电影就是一个梦,它用原生态的气氛和原始的民俗制造了一个梦境,但它的实验性令我无法走进梦境,通往这部诗电影的问题在于语言,整部电影用的是闽南方言,再者,道辉的诗句提示和旁白文字在电影画面中闪现较快。曾镇南则认为:如果说道辉的诗歌很难懂的话,他的这部诗电影则是很好懂的,把闽南人原本的生存状态很有分量、很震撼地表现了出来,曾镇南还说,维纳斯雕像被罗丹砍掉了手臂,就是砍掉了世俗的观点,因此,他认为诗电影不应该走向大众。陈卫、崖虎、上官南华、许物王、赵俊等人纷纷对诗电影这种新的艺术尝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黄亚洲新诗集《如期而至》作品研讨会上,曾镇南具体解析了黄亚洲诗集中的两首诗,做了精彩点评,他指出,黄亚洲的诗作构思精妙,设喻灵动,有个性的作品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道辉谈到黄亚洲的作品以行吟的创作手法阐释新世纪诗人创作状态下的美学酝酿与个体生命力量的诗性交融。著名评论家周伦佑具体分析了作品的艺术特点,他认为黄亚洲写作的艺术方式,主要是采用了“借义”的修辞格,而且诗句有“突兀”性。伊甸说他敬重黄亚洲“白开水”式的人格,看风景的同时就在思考、就在写诗。陈毅达说:诗歌是一种裂变最快的文体,一个人有他发言的自由,黄亚洲写的就是实景实事实人实物。
石华鹏和陈卫主持的杨骚诗歌创作座谈会是第七届漳浦诗人节最后一场研讨。王炳根说:杨骚的诗歌传递出一种闽南精神,可以从杨骚的诗歌中寻找并追忆到闽南的乡曲。陈卫认为当代评论家对杨骚的认识有点偏颇,文学并非杨骚的主题,杨骚的戏剧才是真正有内涵的作品。
此次诗人节同期举行了“行进的节奏——在漳浦大地上”大型诗歌朗诵会,第九届新死亡诗派年度奖颁奖仪式,由陈毅达和周伦佑为获奖诗人伊甸颁发纪念奖牌,并到漳浦素有“五里三城”之称的文物保护单位赵家堡、诒安堡等地采风。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