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鬼故事:微小说诗园地的别样花朵 [打印本页]

作者: 委鬼走召    时间: 2017-6-2 13:00
标题: 鬼故事:微小说诗园地的别样花朵
本帖最后由 委鬼走召 于 2017-6-2 14:37 编辑

——从邹联安先生的《鬼姐姐》说起

    端午节了,正值我值班。来到办公室,空无一人,打开电脑,读邹联安先生的《鬼姐姐》,决定写点什么。
    查找着关于鬼的资料,看着一些灵异的图片,仿佛进入了一个灵异的世界。我甚至倾向相信鬼魂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再起身去倒茶时,环视空寂的办公室,不禁感到有些悚然。
    中国人自古信鬼。从远古的鬼神膜拜,到殷商的“先鬼而后礼”,再到周代“宗庙为先”的宗法式鬼神观,一直到今天,遗风犹存。不过,中国文化的一个关键人物,孔夫子,却“不语怪力乱神”。然而他虽然“不语”,却“敬鬼神而远之”,似乎也还是信的。
    老百姓更实在些,没有统治者装神弄鬼的别样用心,他们,不用考虑糊弄谁,直接就选择了相信。就说我从小生活的农村,人们就相信有鬼神的;尽管这时候所谓的“唯物论”,似乎已经成为“宇宙真理”。
    然而宇宙谁说得清呢,现代的科学所知的也非常有限。
    18世纪的瑞典,有一个叫史威登堡的人物,被认为是凌驾亚里斯多德和达尔文等巨人的 “西欧历史上最伟大、最不可思议的人物”。他的不可思议,不仅在于他在科学领域的惊人的先知先觉和巨大贡献,还在他根据自己灵魂出体、遨游灵界所看到的景象,写下了一本《灵界见闻录》。这本书,轰动世界,至今人们都没有研透,保持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敬畏。
    魂灵的有无,鬼神的有无,佛家也有很多说法,有的是结合了最前沿的物理学,似乎也不无道理。不过这些探讨,只是稍作铺垫,非我能力所及,我还是说说文学。
    中国文学,关于鬼神,比较突出的,六朝有《搜神记》等志怪小说,这种风格,在各代有所绵延,《西游记》为集大成;清朝的《聊斋志异》《子不语》则较有代表性。尤其是前者,几乎成了谈狐说鬼的代称。
    本朝以来,鬼神之说,归入“牛鬼蛇神”之类,被斥为封建迷信,属于被扫除之列。然而民间仍然是信的,我出生的农村是这样,邹先生的家乡,相信也是这样。
    邹先生出生湘西。湘西在鬼神方面,是有很独特的文化的。湘西的“赶尸”,就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尽管据说也很难实证。民间关于鬼的故事,自然是非常多了。
    邹先生的这首诗,我将之收入微小说诗,是因为它是有故事的诗。但我猜,这也许是写的诗人的真实经历呢?我没有去向邹先生实证,宁愿相信这事是有的。
    说这事有,不是肯定诗中的鬼一定有,是说灵异的,人不可把握的事件一定是有的,这样的传说非常多,不仅仅局限于农村。
    不过,诗中的意味,其实并不在鬼是否实有。写鬼者,归根结底,还是在写人。即使鬼为实有,也是人的魂灵,也会有律可循;失了分寸的虚妄,就    必定失去文学的力量。而邹先生这首诗,分寸是把握的非常恰切的。
    鬼姐姐,首先曾经是一个人,一个花季年华的农村姑娘。她“被一场爱情风暴巻入阴曹地府”。什么风暴,诗人没有展开,一旦展开过多,作为诗,恐怕就真成了小说,诗味会淡了去。
    试想,春暖花开,万物勃发,一个女子在村口喊着陌生男子的名字,“少男遇见她或者听到她的声音必定大病一场”,确实有些诡异。然而诡异,却仍然是人性的。
    鬼姐姐的欲望,是人的欲望;行为,是人的行为。中国有“冤魂不散”不说,只有死得很冤很惨的人,他(她)的魂魄才会历久不散,直到生前的某种愿望得到满足。或报恩,或复仇,或情爱,不一而足。从诗中描写她的恐怖氛围来看,鬼姐姐的生前,一定经受了非常大的生命压抑。
    因为鬼姐姐只是“鬼”,近乎传说,难以实证,其实,邹先生的这首诗,更多的写的是自己“离英俊少年的距离也不过半步之遥”的荷尔蒙开始萌动的年岁。在偏远的乡村,一个“长长的辫子/白白的旗袍/红红的绣花鞋”的鬼少女,是很能给情欲萌动的少年以浪漫的想象的。小小的英俊少年,阳气充沛,情欲萌动,敢于冒着“失魂落魄”的风险去交往 “鬼姐姐”,着实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英雄壮举”。但“我在村口等了好多个春天/桃花也开过了好多轮回/村里的姐姐们一个个被迎亲队伍接村外去了/就是见不到那位让我想念的鬼姐姐”。姐姐们一个个嫁了,传说中鬼姐姐也没有碰到。少年的生命,也是压抑的,落寞的;鬼姐姐和他的压抑,来自同一种生命力量。他们心有戚戚,所以,鬼姐姐,成了主人公少年时代的一个难以忘怀的情结。
    除了显在的故事性和抒情性,邹先生的这首诗,还写出了一种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使人想起德国诗人海涅的《罗蕾莱》:“莱茵河畔的巴哈拉赫/居住着一位魔女/她非常美丽而文雅/把许多心儿迷住/四周有无数男子/都在她手下丧命/被她的爱索捆住/就再也找不到救星……”神秘、美、性的诱惑、欲的冲动、冒险导致的生命的死亡……无不存在一种人类本身的原始的共性。只是,二诗的背景有所差别,《罗蕾莱》,以海洋文化为背景;《鬼姐姐》,以乡村文化为背景。古老的乡村、鬼魂的传说、压抑的情欲、四季的轮回、出嫁的姐姐……都给人一种恍然如梦的感觉。
    从艺术风格上,这首诗有着明确的比喻手法和一定的抒情,这是“第三代”以来反比喻、反抒情,重冷叙事的一路叙事诗所不取的。但是,看了太多的反修辞、冷叙述,这种适当的、恰切的修辞运用和有分寸、有热度的叙事,反给人一种别样的感动。语言上,温情,细腻,宽厚,节奏律动平稳而气息悠长。这是诗人充沛的生命底蕴和语言驾驭能力的体现。当前流行的微叙事诗节奏,大多短促,急促,甚至急躁,暴戾。而邹先生的语言节奏如宽厚的河流一样,给人一种隐含激情的有节制的浪漫气息。
    鬼故事的微小说诗,我个人其实也写过《绣花鞋》等。不过,比起邹先生的这首《鬼姐姐》,缺少了更多真实动人的生命体验。但我相信,这个类型的微小说诗,还是有很大的空间的。中国古乐府的《青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背后也是一个关于女鬼的故事,不可谓不是开了“鬼故事”诗写的先河。古有聊斋体的小说,我们今天进行聊斋体的微小说诗实验,有什么不可呢?鬼的本质,仍然是人。阴阳虽然两隔,其实一体共生。而文学,就是人学。只要写得有人气,有人味,我相信,鬼故事,是可以比那些写人的故事但说不溜人话的作品,更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
    当然,这个题材的微小说诗,并不多。对此,我有更多期待。


附:

鬼姐姐
邹联安

听奶奶说村头有个鬼
长长的辫子
白白的旗袍
红红的绣花鞋
说她是被一场爱情风暴巻入阴曹地府做鬼的

她孤美的身影像三月的桃花冷冷的开在村头
如幽蓝的火焰在山村的夜晚闪烁

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
她就来到村口凄婉地喊一个陌生男子的名字
少男遇见她或者听到她的声音必定大病一场
被勾走的魂魄如果七个黄昏还喊不回来就必定跟她走了

那时候我虽然小
但离英俊少年的距离也不过半步之遥了
我知道大病一场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但我很想冒一次险
去那个大病一场的童话中跟鬼姐姐快乐的玩耍

我在村口等了好多个春天
桃花也开过了好多轮回
村里的姐姐们一个个被迎亲队伍接村外去了
就是见不到那位让我想念的鬼姐姐

后来我长大了
知道鬼姐姐为什么要在村口痴痴等待那个男人
再后来我老了
更懂得当年我喜欢鬼姐姐那份冲动的缘由了

我为小时候我的冒险行为捏了一把汗
也为小时候我身体里荷尔蒙的萌动感到释然
还为小时候我那种英雄壮举感到骄傲

    邹联安,《风雅》文学执行主编、《诗界》主编。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海内外发表诗歌、散文、散文诗、小说、文学评论若干。其作品风格多变,迤逦中凸显沧桑,平静中激流涌动,浪漫中透着忧郁,细微中蕴含大爱。有“忧郁诗人”之称。出版专集有:诗集《流浪的情歌》、《爱的疼痛》、《邹联安诗选》、《大地的隐痛》、《逃亡者》(长诗),散文集《乡情悠悠》等,作品入选多种选本,有关他的作品评论甚多,主要有吴广平教授主编的《终极救赎——邹联安诗歌解读》等,曾获中国散文奖、第二届世界华诗编钟奖等多项奖。
[groupid=692]中国微小说诗派[/groupid]
作者: 放蜂人    时间: 2017-6-6 15:15
e hko ujln
作者: 放蜂人    时间: 2017-6-6 15:15
有点意思
作者: 幽林石子    时间: 2017-6-6 19:14
欣赏走召的文字,远握
作者: 委鬼走召    时间: 2017-6-7 09:41
幽林石子 发表于 2017-6-6 19:14
欣赏走召的文字,远握

问好!握
作者: 镇州    时间: 2017-6-7 09:48
中国人自古信鬼。从远古的鬼神膜拜,到殷商的“先鬼而后礼”,再到周代“宗庙为先”的宗法式鬼神观,一直到今天,遗风犹存。不过,中国文化的一个关键人物,孔夫子,却“不语怪力乱神”。然而他虽然“不语”,却“敬鬼神而远之”,似乎也还是信的。



——最后一句有曲解圣人之意。鬼神之说见不着摸不见故而“不语怪力乱神”。
作者: 镇州    时间: 2017-6-7 09:54
鬼姐姐,首先曾经是一个人,一个花季年华的农村姑娘。她“被一场爱情风暴巻入阴曹地府”。什么风暴,诗人没有展开,一旦展开过多,作为诗,恐怕就真成了小说,诗味会淡了去。


——诗一定要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吗?那么诗与其它文学体裁的根本区别或者差异在哪里?兄别误会,知道兄的诗小说自成一体,故冒昧求解惑一二。
作者: 镇州    时间: 2017-6-9 05:35
呵呵,拒人千里之外的节奏啊。梅香十里当然要经受千里冰封的考验!!!兄的诗小说自成一体恐怕难逃此节奏吧。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7-6-10 19:09
支持
作者: 委鬼走召    时间: 2017-6-14 08:25
张无为 发表于 2017-6-10 19:09
支持

谢谢,问好张老师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