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陈仲义:现代诗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打印本页]
作者:
放蜂人
时间:
2012-9-17 08:17
标题:
陈仲义:现代诗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现代诗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一一"意象征"诗学
陈仲义
作者简介:
陈仲义,专司现代诗研究,发表论文100多篇,现在某高校任教。
90年代以来出版专著5部:
1.《现代诗创作探微》,27万字,海峡文艺出版社91年版
2.《诗的哗变——大陆第三代诗面面观》,20万字,厦门鹭江出版社94年版
3.《中国朦胧诗人论》,15万字江苏文艺社96年版
4.《从投射到拼贴——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34万字,漓江出版社97年版
5.《扇形的展开──中国现代诗学谫论》,30万字,浙江文艺社2000年版
一
中国诗歌界
,
几乎都认同这样一个事实
: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对中国诗的影响改造主要体现在意象、象征、超现实主义三大流派。大陆诗歌的现代品格
,
这二十年来得以迅速成长
,
固然本质上取决于本土文化的内在根性
,
却同时也少不了西方三大主义的催化。
本世纪初的意象主义
,
曾谦恭地摭拾中国古典诗歌精华
,
把感性与智性引入到直觉机制水平。转过身
,
回报似的反哺了中国的新诗
,
极大地改变了新诗单调的形象质地
,
赋予其浓缩、丰繁、更具表现力的品性
,
使意象经营堂而皇之全面进入新诗潮
,
成为现代诗不可或缺的本体构件。
早在
"
对应论
"
基础上发达起来的象征主义
,
则抓住主客体间的对象转换
"
症结
",
通过暗示、喻指手段
,
成功地解决了主体内心世界与客体外域事物的契合难点
,
改变诗人对世界线性透视关系
,
刺激新潮诗人放弃观念运行模式
,
走向全方位的投射、交通和感应。
而超现实主义
,
则在意象与象征运行的意识层面之外
,
破天荒地犁开非理性航道
,
使潜意识、潜感觉、梦幻、原欲
,
不仅成为表现对象
,
而且成为写作源泉。它大大拓宽了大陆第三代诗人心理图式教心灵的幻象伴随意识流的碎片到处疯长。在挣脱长期理性捆绑之后
,
让人突然醒悟
,
在显意识之外
,
诗歌依然拥有众多的可能。
三大流派
,
两种独特的诗歌方式
,
搅得现代诗云诡波谲
,
气象万千。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的互动、互联、互渗
,
尤其是意象与象征亲如手足的合作
,
配套形成了现代诗人掌握世界的基本模式。有一位叫杜国清的台湾诗人
,
在认真研究了意象与象征关系之后
,
于八十年代初期大胆提出
,
干脆让意象与象征进一步合并
,
他指出
:"
最好最理想的诗是‘意象征
'
的结晶。
"
①他把意象与象征合并为一个词。他不仅看到意象与象征在长期实践中彻底联姻的趋势
,
还想在理论上确定其更准确的联系。笔者以为
,"
意象征
"
三个字前提法
,
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概括。它巧妙而简洁地解决双方的合一问题
,
既保留各自的身份
,
又推出其相同的内涵。简直天衣无缝
,
妙合神契
:
意象
+
象征
=意象征
这种合一的依据在于
:
现代诗的本质属性
,
是将有限的人生经验体验提升到无限的精神领域
,
这必然导致了现代诗掌握世界的方式
,
要采取表层具象投射至深层意蕴的隐蔽途径
,
从而升华诗人的至情至性。用简洁的话语来表示,就是从
"
意象
"
到
"
象征。(意象→象征)。
意象是象征的基本单元
,
是象征大厦最初的
"
预制板
",
是诗歌集成电路的
"
元件
"
。没有意象
,
象征简直成了空中楼阁
,
隐喻的电路也无从开通。象征是意象的归宿和目标
,
是最高一级的美学极地。没有象征的蕴含
,
意象容易沦为简单的具象表象
,
诗歌成为缺乏深度的物象罗列。意象要摆脱单薄平面的形象
,
必然要寻找抵达隐喻的途径
,
象征要获得取之不尽的意味
,
自然要依赖充满感性的
"
原材料
"
。
意象与象征如此紧密联系在一起
,
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在通常情况下
,
众多意象群落绕着一个整体象征。有时候
,
一个意象结构也可以形成某种局部象征
,
甚至一个简单的意象
,
本身就可以出示一个
,
象征。这充分说明
"
意象征
"
双方天然的亲和性
,
早已血肉不分
,
经络难解地进入诗人的思维活动中去
,
双方合作匹配
,
互补共济
,
造就出现代诗掌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为了说明方便
,
我们还是先把
"
意象征
"
拆解开来
,
分别做出阐释。
二
意象
,
简单地说是主体情思与客体物象的复合。意
,
包括主观的印象、感觉、直觉、意念、理念
,
当然亦少不了情绪与
"
诗想
"
。象
,
表示客观存在着的具象、物象、表象。当主观心意与客观具象在特定时空中产生
"
遇合
",
或者主观心意对客观具象进行能动性
"
胶粘
",
便凸现了意象的姿态。它起先以内在映象模糊于心灵间
,
接着被语词外化于书写中
,
就定格为生动鲜明的
"
图像
"
。它是感性与智性的凝结
,
直觉的
"
造型
"
。
多年来笔者已对意象的审美特征
,
诸如表现性、暗示性、丰富性、浓缩性做了详细的阐述
,
本文不再赘叙了
,
而是想继续补充
:
从诗歌符号学角度考察
,
意象还可以理出四个特点
:
一
.
意象是一种充满旺盛活力的局部语言图景
(
即语象
)
。人们往往把诗歌语言等同于意象
,
这是一个巨大的误会。其实
,
意象远远超出高出普通诗歌语言功能
,
它是语言蒸发浓缩后的结晶
,
具有超重的含量。在一般性语言符号中
,
能指表示词的音和形
,
所指表示词的语义
,
一般都统一于共同的语境中
,
基本不做变形、变意、错位的策动。而语言符号一旦被诗人转换为意象
,
能指则指向事物的
"
表象
",
所指则超越于
"
表象
"
之外
.
开放了的语象在多维、复合、主观的流动中显示多种歧义的可能
,
其拥有的密度、浓缩的含量
,
以及丰富的质感在张力状态中远远超过一般诗的语符
,
体现了更多的生长活性。但必须注意
,
意象的能指所指必须建立在大量可感性符号上
,
才能制造鲜明生动的语象。例如大家所熟悉的
:
“星星的弹孔
,
流出血红的黎明”。物理属性相似的关联中
,
以心中可感的残酷弹孔与天空可视——的美妙星星胶合成一种凄美的现实指认
,
其复合性所指远远超出表层能指
,
意象才能成功超越于一般诗歌语符
,
实现其丰富、歧义、浓缩的表现功能。
二、意象是一种富于张力的对应性结构
"
网结
"
。阿恩海姆在著名的
"
力的结构
"
中指出
,
不具意识的事物
,
也具有其自身内在的表现性
,
它与人类的情感构成某种对应。例如垂柳之所以被人知觉是悲哀的
,
是因为其校条、形态、方向的被动下垂。神庙的立柱被知觉是挺拔向上
,
因为其位置比例质地形态无比的坚强。借此反观意象符号
,
它经过主体诗人的表现性处理
,
往往多带有对应性结构特征
,
像北岛《船票》
,
在回环反复中
,
连续五次推出
"
他没有船票
",
如此悲苦意象的复沓环绕
,
就是智力不高的读者也会从中知觉到某种对应性意味
,
很容易从没有船票的反面联想到包括青春、理想、岁月、目标的匮乏与缺失。而实际上
,
五次没有船票
,
织成五个单纯结构的
"
网结
",
凭着这些网结
,
全诗整个意象网络就被并联式地撑开了。这个例子再次雄辩地佐证
:
哪怕很简单的意象符号
,
当它形成结构时
,
在诗人的主观情思作用下
,
其自身形式与意义之间大都具备对应特征
,
它使得意象能充分通过各个
"
网结
"
的
"
提携
",
胜任从意象到象征的有序化组织。
三、意象是诗歌生成运动系列中繁殖能力分囊能力最强的
"
细胞核
"
。当潜意识潜感觉深处隐藏诗的
"DNA"
被激活后
,
随着情绪想象智性的催动
,
意象很快就具备繁衍的长势。它们或者集束
,
或者发散
,
或者并置
,
或者贯穿
,
往往在自觉与半自觉
,
自动与半自动状中做各种变幻组合
,
最后合成现代诗有机生命体。例如江河的《回旋》
,
在潜意识深处亮燃主意象
"
灯
",
被提升出显意识以后
,
便一连串诱发分裂众多与之相关的分意象
:
易碎的灯一一熟悉的杏子一
-
回堕的太阳一一那盏梨子那盏樱桃一一手里的满天星星。由主意象引领众多分意象
,
相对集中地完成诗的有序化运动。而诗的无序化运动
,
则经常被意象发散式运行所左右
,
例如顾城后期作品《惺》
,
发散式呈现四种毫无联系的意象
:"
粉红色客人……毯子……厚嘴唇……跳入室内
"
几乎是潜意识靥语的随机偶发
;
但不管是有序无序运动
,
意象都以其不断分裂不断变幻的强大生机
,
支撑着诗歌写作从孕育、诞生、发展到结束。并与想象和情绪共同形成瞬时阶段推力
,
推动诗的运作
,
犹如一个个流动的桥墩
,
最终促成大桥的通体畅通。
四、意象既具备单个独立效应
,
也具备高出整体
"
总和
"
的综合效应。有时
,
在特殊条件下
,
单个意象不必依靠其他什么资助
,
就能指示出一个大于它的象征。例如孩子随意敲打栏杆
(
北岛
),
因题目关系
,
这个随意敲打意象就构成命运被随意摆布的独立效应。同样
"
牧童吹起单调的短笛
"
这一单意象
,
就独立指向信仰单薄的寓意。这种高度独立的喻指
,
显示了意象尽管符号量耗费不多
,
却具备足够的自足性口而多个意象的总和则绝对超过
1+1=2
的效果。北岛的《一束》在海湾、帆、缆绳、窗口、日历、罗盘、书签、等三十多个意象的相互补充、反馈、融合、碰撞中
,
其蕴量已远远超过肯定爱情生命、信仰的
"
酒神精神
"
。这如同布洛克所说
,
把一个柠檬放在一个橘子边
,
它们就不再是一个柠檬和橘子
,
而成了水果。意象的综合效应就是有如此独特的功能
:
总体的有机生命大大超过各个意象的简单相加。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出
,
意象的独立效应或综合效应实际上已承担了相当一部分象征功能。
据此看来
,
意象在现代诗中
,
不管出自本体论
,
或体现在发生学符号学上
,
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不少论者认同
:
意象成分越充分
,
诗的成分越丰满
;
有没有意象
,
是诗与非诗一种的重要区别
,
诗的创作
,
就是诗人捕捉意象
,
然后加以有序化组合的过程。而笔者想强调的是
:
作为诗歌的基础部件和生发
"
酵母
",
意象在很大程度决定了诗歌的走向。一首诗的成功
,
几乎就是意象生长、繁衍、组合、变幻的成功
;
重要的是
,
意象与象征一旦更为紧密结合起来
,
它将迅速从基本元件和生长基因角色
,
升格为“思维姿态”。
三
从意象到象征
,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
却能在这一细微差异中把有限的个别具象大幅度提升到普遍的精神领域
,
使表层内涵产生超越具体文本的容量指向形而上境界
,
这就是象征独到的美学魅力。象征的现代发展实在应该归功于
"
对应论
",
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安曼努尔•史威登堡认为
,
在自然界之中
,
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感应关系
,
在可见事物与不可见精神之间存在着互相契合关系。象征主义鼻祖波特莱尔发展这一理论
,
他看见大自然内部各种色彩、音响、光线、气味
,
即同一层面物质之间能不断发生信息进行交换转换
,
同时又感觉到在另一截然不同的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层面间也存在着双方互相沟通、交感的可能
,
因此他把大自然山川草术视为符号的储藏所
,
时时发出各种信息
,
诗人的任务就是去感应捕捉它
,
成为这些信息的破译者。
用英国约翰•斯图特尔•米乐的理论来表述是
"
诗所表示的
,
不再属于外部世界
,
而只是诗人内心状态外化的等值物
"
②
,
用托•斯•艾略特的经验谈来说,
"
艺术形象表现情感的唯一出路是发现一个‘客观对应物
'
。前者论及内心世界的外化
,
后者涉及情感寻求对应物的寄托
,
都指向同一个意思
:
即诗的表现就是寻找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的某种契合
;
象征活动
,
便是通过感性形象去传达人生意蕴或生命情调
,
从而使人的生命本质获得对象化。当代文论家林兴宅先生多年研究象征论后指出
:"
象征
,
顾名思义就是形象表现的意思
,
即用具体的感性形象表征某种抽象的精神意蕴。
"
④具体落实到诗歌上
,
现代象征就是主体在客体的对应物中进行人生经验的
"
装填
"
工作。以北岛的近作《收获》为例
:
一只蚊子
放大了夜的尺寸、
它带着一滴
我的血
我是被夜的尺寸
缩小的蚊子
我带着一滴
夜的血
我是没有尺寸的
飞翔的夜
我带着一滴
天堂的血
这是一首相当均衡单纯对称的短诗
,
题旨指示收获
,
很容易将三次反复强调的血视为作者的心得意蕴。
"
我
"
与蚊子显然构成一种对应
,
且通过中介物一一夜
:
蚁子变形为夜的放大
,
我变形为缩小的蚊子
,
进行双向交通感应
,
从而取得一种适当的
"
换喻
",
在轮回转换中
,
三种不同的血
,
以其平静的意蕴
,
并列三种截然不同的存在
,
如图所示
:
(略)
它所造成的对应式空框结构
,
可以任凭诗人将主观情思、意念、理念进行巧妙
"
充填
",
当然基本前提是把握对应物的特征
,
是否更贴近吻合主体的
"
需求
"
。
用
"
异质同构
"
原理来解释对应象征是颇为得当的。所谓异质同构是指不同事物在同一结构中的联系。阿恩海姆曾推崇乔治•布洛克规劝艺术家注意从不同事物中寻找和表现它们的等
!
同点
;
也就是在同一结构
(
同一情境
,
同一语境
,
同一时空
)
中发现哪怕差异甚远的事物之间相近、相似、相通的属性和特征。他举例说
,
当诗人吟诵燕子掠过天空
,
实际上已经在一把刀子和一只鸟之间找到了共同点。象征的喻体与本体
(
即象征义和象征体
)
就是在心与物、主观与客观、内界与外域
,
通过暗示过渡
,
寻求和发现各自的
"
共同点
"
、
"
等同点
",
哪怕双方本来面目相距十万八千里。不同事物的属性、质量、形貌、质地
,
乃至先在命名、预设意义、价值都可能在同构关系中
,
经过适当的变形、组接、错位、转换而获得共通性、同一性。
然而必须注意
,
在异质同构关系中
,
象征体与象征义虽然既联系又分离
,
但两者在内涵上无根本性的因果关联
,
其联系是指象征体隐喻、暗示象征义表现能力以及这一象征产生后的巩固程度
,
而分离是指双方内涵上的各自独立
,
尤其是象征义被引申后所拥有的不确定性。⑤
那么
,
象征的美学特质和功能又体现在哪里呢
?
可以归纳为暗示、多义和超越三项。由于现代诗质的规定性要求
,
主体诗人不须在诗中直接表露自己的
"
诗想
"
情意
,
即不采用
"
直接现实
"
的观照方式
,
而是在对象化事物中
,
通过曲折、隐蔽、间接
,
乃至猜测途径
,
表达复杂的人生经验体验
,
这种人生经验体验通常被众多具象所隐喻所代码
,
所以象征一开始便与
"
用甲事物代乙事物言说
"
的暗示结成同谋。
由于象征的完成自始至终都得借助意象的结构
,
用暗示来传达看不见的意蕴。意象在指向象征的一系列分解组合中
,
本来的丰富浓缩和表现性就带有不确定因素。而象征的寓意世界
,
表层也好
,
深层也好
,
自身固有的意蕴模糊也最需要靠读者的联想、想象的高度发挥
,
这样双方双向交流结果则增加本来就难把握的意蕴的多重性
,
所以意蕴最终实现肯定是要呈现出代数方程式的
"
多解
"
现象。
由于象征的结果
,
必然导致一种抽象意义的空间场
,
接受美学称为空框结构
,
这种开阔的
"
空框
"
可以容纳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将自己的生命经验按•自己的意愿填充进去
,
在那里获得再生的巨大效应。空框效应显示了非特指的普遍涵盖以及
"
误读
"
魅力和二度创造功能。象征的涵义越丰富
,
审美再创造的空间越大
,
穿越时代的生命越强。所以象征一旦取得空框效应
,
便可越过具体文本
,
走向更广阔的时空和未来历史。
四
在了解意象与象征的特殊功能及其魅力后
,
应该觉悟
:
意象与象征存在如此众多的共通性
,
它们是一对天生难得的同胞姐妹。哪里有意象的足迹
,
哪里就有象征的影子
,
哪里出现象征的
-
枝条
,
哪里就有意象的胚芽
,
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意象是象征的基础
,
象征是意象的提升
,
意象孕育象征的生命
,
象征潜伏着意象的基因。双方都具备足够的亲和条件
:
不管是表现、暗示、多义
,
还是不确定、浓缩等特质
,
在相互胶合运作中
,
都始终保持一致的亲缘
,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
:
意象是缩小了的象征
象征是放大了的意象
也难怪来韦勒克•沃伦在著名的《文学原理》中坚持认定
:
一个意象可以引用一次
,
如果持续呈现就变成一个象征。
北岛是把意象和象征结合得最好的一位诗人。他的整个思维路线
(
尤其早期
)
总是通过意象的单个或多个组合
(
并置的串联的拟喻的描述的叠加的……
)
直接对应于他的对象底蕴。奇崛中的合理
,
反常中的合道
,
不仅仅是经过智性的精密设计
,
同时是
"
意象征
"
思维的水到渠成。让我们试用意象征模式来分析他的《迷途》
,
全诗只有九句
,
但每个意象都是一种局部象征
,
各个局部象征指向总体象征
: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从意象征的角度析解
,
可以得到该诗意象与象征的关联轮廓
,
全诗五种意象分别喻指五种象征
,
再构成总体象征境界一一空框效应
,
表达一代人追求的迷惘和迷惘中的追求。如下简表
:
意象组合:贯串式象征方式
:
直接对应空框效应
第一意象
鸽子的哨音(暗示
1
)召唤性事物青春、理想、信仰、憧憬等
第二意象
森林挡住天空(暗示
2
)遏止性势力封建势力、文化、专制、
主流话语、习惯惰性等
第三意象
迷途的蒲公(暗示
3
)同仁伙伴(无)
第四意象
蓝灰色湖泊(暗示
4
)憧憬性目标理想、价值、真理、爱情、前途等
第五意象
深不可测的眼睛(暗示
5
)
(
同上
)(
同上
)
从上述全诗简要析解
,
我们将再次领会
"
意象征
"
合一的充分理由
:
1.
时间上
,
意象与象征大多自始至终贯串全过程。其运动方式经常处于同步。
2.
空间上
,
意象与象征在分离与独立的统一中具有异质同构性质
,
它在许多特定条件下
,
可以削弱质的差异
,
达成
"
艺术质
"
的完形。
3.
不仅象征有空框效应
,
即使局部意象也有空框效应
,
进行中的局部效应和总体效应加大了双方的互补共济。
吴晓先生曾在他的专著中指出
:
意象是诗的最初出发点
,
又是最终目的地
,
其运动与组合构成诗的整体效果。吴晓深入研究并建构他的意象诗学
,
对意象的特性功能做了种种解释
,
但笔者不敢全然苟同他的这一定论。笔者认为
,
意象是诗的最初出发点是不错的
,
但不是最终目的地
,
最终目的地应该让贤给象征境界、象征意蕴。现代诗不是为意象而意象
,
不单是意象的有序化运动
,
而是借助意象的有序化运动去抵达对应着的人生经验
,
从而使人的生命本质获得对象化的确证。因此从意象到象征
,
才是现代诗运动主要轨道
;
从意象到象征
,
才是现代诗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简言之
,"
意象征
"
是现代诗人主要思维图式。
新生代批评家李震在他《语言的神话》考察诗歌写作的三种模态
,
在第三种
"
空间意指模态
"
中
,
虽没有出现
"
意象征
"
概念
,
但他思考的线索明显是将意象和象征紧密合一起来的。他实际上已看出
"
意象征
"
的思维是客体被主体内化凝聚的结果
:
诗人选择的具象是从对象中分离出来的
,
这种具象的某一特征与若干对象的某一特征或总体印象相联系
:
诗人将某种哲理感悟赋于他择取的具象中
,
因而意象是荷载着某种普遍、不确定意味的象征符号。最后他引申出
:
空间意指活动实质就是一种以智性结构和抽象冲动为精神向力
,
以意为符号表征
,
以辐射型意指为结构
,
以象征为意指手段的协同性行为⑥。
意象征思维和意象征的协同性行为
,
用林兴宅的
"
文艺特征图式
"
理论来对照
,
也颇为合适。人的心灵活动存在着某种抽象的
"
图式
",
所谓图式是积淀于心里的抽象感性结构
:
是各种经验和体验类型的结构。它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种心理内化形式
,
一种潜藏于具体的经验和体验背后抽象的精神形式
,
故艺术的特征形式就是一种既抽象又具体的存在。说它具体是因为它表现艺术的鲜明生动的特征
,
可以直观对象
;
说它抽象
,
是因为它的内涵具有某种普遍性的抽象内涵
,
双方共同构成艺术家抽象的深层心理模式。
由此推之
,"
意象征
"
可以看作诗歌领域的一种
"
特征图式
"
或
"
心理图式
",
它伴随现代诗歌的发展
,
逐渐成为现代人的普遍性经验和体验的原型
,
成为人们心灵状态的某种定型的
"
标本
",
某种拥有强大具象色彩的
"
公式
",
和人类文化系统的某种
"
密码吻
,
其中意象显示了普遍化的具体生动的感性特征
,
而象征则显示了抽象的经验和情意的框架。
诗人的意象征过程
,
便是特征图式的过程。它是通过个别或群落意象的发生、发展、演化
,
即有序化运动
,
把主体领悟到某种艺术家普遍性的心灵图式
,
转化为直觉式造型
,
亦即赋予某种抽象的精神结构的感性外观
,
隐伏在有序化意象后面
,
看不见的精神意蕴则借此获得对应式提升。
"
意象征
"
就这样使现代诗从个别走向普遍
,
从具体走向抽象
,
从有限走向无限
,
从感性走向理性的精神境界。这种无穷的连续生发
,
当它作为抽象框架
,
能够包容充填各种具体经验体验
;
当它作为感性特征
,
能够激起深层心理呼应与流动
,
唤起欣赏者自身经验与情意活动
,
它就在这种框架抽象和特征感性的复合中
,
在主体客体双向流动与建构中
,
生成无限意味⑧。这也是现代诗依靠
"
意象征
"
所拥有的恒久生命力的奥秘。
不妨将
"
意象征
"
勾勒成简图如下
:
(对不起,无法画出相应线条)
意象
..............
象征
感抽
性象
特特
征征
表物景经体情
象象象验验思
语像意蕴
("
图像
")("
空框
")
意象和象征经过千百年来诗人们的惨淡经营
,
终究在上世纪中后期和本世纪初叶集成拥有深厚内容的派别。现在
,
再经过八十年演化
,
我们有更充分的理由大胆将它们合并为
"
意象征
",
作为意象征思维
,
或意象征诗路。它的核心表述似乎可以梳理成这样
:
现代诗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
主要是通过意象化途径
,
将有限的人生经验提升到无限的象征意蕴境界。
它符合人类精神活动一一在对象化本质观照中的合目的规律
,
符合人类情感史的进化和需要
,
同时也符合人类天性中自由、创造的巨大表现欲。
尽管九十年代以来
,
部分诗人提出拒绝隐喻、包括拒绝意象和拒绝象征
,
鼓倡建立反神话写作
,
笔者依然坚持认定
:"
意象征
",
作为一种广泛的思维模态
,
深入的精神活动样式
,
已经历史地锲入人类心灵深处
,
成为无所不在的集体无意识。因此
,
在现在乃至未来的艺术诗学活动中
,
相信它依然是艺术家诗人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范式。
注释
:
①白舒荣《反浪漫的浪漫诗人》
,
见香港《文学世界》总第
8
期。
②③
M-H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第
28
页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④林兴宅《文艺象征论》第
35
页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⑤⑥参见吴晓《意象符号结构与情感空间》第
19
页、第
148
页
,
中国社
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0
年版。
⑦李震《符号的神话》
,
见《艺术广角》
1992
年第
2
期。
⑧参见林兴宅《象征论文艺学导论》第
319-335
页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此文为该书第一章)
原载《学术研究》
2002.12
期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2-9-17 11:52
一首诗的成功,几乎就是意象生长、繁衍、组合、变幻的成功;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9-19 19:25
学理新,有价值。支持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9-19 19:47
支持 研读
作者:
方亮
时间:
2012-9-29 20:31
多看,多思
作者:
庐州男人
时间:
2012-10-19 12:15
男人学习了哦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