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依农 图\吕孝钦 当下的纯文学刊物大多都不景气,诗歌刊物尤甚。诗歌为何遇冷?当前诗歌创作状况如何?诗歌的功用何在?9月6日,湘声报记者在益阳采访了前来参加第十二届全国散文诗笔会暨全国诗报诗刊主编峰会的著名诗人、《诗刊》副主编商震。 湘声报:现在很多人对诗歌有一种偏见,觉得诗歌不如小说、电视剧来得刺激、新奇,很多人认为,诗歌是一种小众的艺术形式,你怎么看? 商震:这种观点总体上是客观的,小说和戏剧受大众欢迎,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诗歌从诞生到今天,一直保持着高贵的身份,这是毫无疑问的。最简单的,从文学史上说,诗歌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如果13亿人有10亿人都去写诗,那是不正常的。小说和戏剧是用来消遣的,而诗歌是用来温暖人的精神的。所以,如果中国13亿人有1亿人是诗人,正常;有5亿人是诗人,就不正常了。在这个问题上,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都会有个正确的判断。 湘声报:为什么现在诗歌受冷落? 商震:现在确实有点儿偏冷,诗歌现在的功用性太低,娱乐性太低,你说茶余饭后朗诵一首诗吧,那是文人雅士的事,现在我们说再产生个“竹林七贤”,跑到安化山里头去,弄七个人去,可能就有人怀疑你七个人去干什么呀,是不是要成立什么组织啊。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一定要和一个时代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相结合,是他们三者的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到今天,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还没有完全满足,我不敢说中国现在遍地是拜金主义,总之,钱是人见人爱的东西,诗歌还没到那个份上。 湘声报:如果让你用两个字来形容现在中国诗歌发展的现状,你会用哪两个字? 商震:从创作势态和作者队伍来看,应该是“蓬勃”,发展的势头还是非常蓬勃,这是毫无疑问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从历史上说,无论是古今中外,人类文化发展的源头是诗歌,比如在阿拉伯地区,就是用诗歌来记史的。我们中国的第一部文化典籍《诗经》就是诗歌。小说和戏剧,小说是成熟于明朝,戏剧成熟于元朝,而《诗经》在春秋时期已经被孔子编完了。从甲骨文诞生之后诗歌就诞生了。 蓬勃是说队伍不断地壮大。从网络到纸面,每天生产的诗真的不下一万首,这绝对是从诗歌这种形式诞生以来,不可能有的情况。有的诗刻在木头上,写在绢上,刻在竹简上;再往前的诗歌就往青铜上铸、龟甲上刻;现在很简单,键盘敲在电脑上,再点下鼠标就可以了,瞬间想看到的都能看到。 湘声报:诗歌在古代有一定的功用,到现在除了你刚才讲的有温暖人精神的作用之外,诗歌还有什么样的功用呢? 商震:诗歌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功用,诗人过去就是巫师,这巫师是干什么的呢,算命的,今天这么说。但那时候巫师不是,是占卜的。诗在甲骨文里有三个含义,第一是记录,有史的部分;第二是咏志,就是说,我要干什么;第三是抒怀,现在诗歌这三项功能还在,只是人们忽略了它。 诗歌是重要的情感释放通道,它治疗了很多抑郁症。有人憋闷了去打麻将,去唱歌,去跳舞,再憋闷了去喝酒,那么文化人情绪上有结,他就去写诗,他把情感释放,抑郁症就好了。 湘声报:益阳应该如何利用《散文诗》这一资源,来推动文化强市的建设? 商震:一个城市的发展,除了高楼大厦、高收入、主打产业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一个文化品牌。有的地方是戏剧、博物、考古等等,各种办法都在想,抢名人,甚至“潘金莲”、“西门庆”好多人都抢。 毫无疑问,《散文诗》成为了益阳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在20多年的发展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个小小的杂志,几个人,影响了几代人。散文诗有多么庞大的作者群,就为益阳市做了多么庞大的广告,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如果按照统计学来说,一本期刊的读者应该有3个人,就是你出一本期刊,虽然是你一个人订的,但还可能传播两个人,如果说散文诗的订户是10万人的话,那它每个月就要给益阳做30万次的广告,它确实在为益阳做广告。 |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