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微诗微评》第4期:长林晓歌《北海东炮台遗址》 [打印本页]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7-9-22 15:19
标题: 《微诗微评》第4期:长林晓歌《北海东炮台遗址》
历史不容掩盖
——《微诗微评》第4期:长林晓歌《北海东炮台遗址》主持人结语
这首诗一直是在客观叙事,包括诗中受到争议的焦点,即最后一句“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小黑板上的这个“没说明”,对于一个既没有炮也没有炮台的“炮台遗址”来说,是不应该的。巧的是,作者偏偏知道炮台毁灭的原因,于是,他把眼前小黑板上有所隐瞒的描述与自己的记忆进行了比对,用这最后一句道出了历史真相。
作者是客观的,也是理性的,他没有渲染,也没有引申——你也可以认为他已无法引申,因为对一首流派微诗来说,写到第五行已到极限——但我还是愿意相信,是作者认为写到这里已经够了,该说的都已说出来了,再作引申,可能就难以保持客观了。正是从这一点考量,我认为作者写到这里戛然而止,是对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表现出的极大善意。要知道,他完全可以再大肆渲染20行然后发到原创诗歌。
我认真阅读了本次征评的每一条跟帖,有的读了不止一遍。跟帖中的各种观点,与现实社会中对待“文革”这个历史事件的各种态度是基本吻合的。因此,诗的最后一句才显得那么重要,那么醒目,那么刺眼。它就是那门被毁灭的大炮,矗立在那里,不开口,不控诉,不张扬,也不低头,让那么一些人驱之不去,食之难咽,视之心慌,坐立不安。
不用讳言,当今确有一种动向,就是刻意掩盖“文革”这段历史,掩盖与“文革”有关的罪恶。我从诗中读到的最有价值也最具现实针对性的言外之意,就是历史不容掩盖。道理很简单:一个不愿正视自己历史的民族,不会是一个真正有希望的民族。
2017年10月22日于海口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微诗栏目2017-8-18 13:21)
(, 下载次数: 34)
【作者简介:长林晓歌,本名林荣俊,男,1982年生于江西丰城乡村。现居武汉。诗歌处女作《乡村漫步》刊于2001年高中版《作文指导报》,之后鲜有诗写。2017年4月3日注册中国诗歌流派网,有诗文发表于《诗日历》《诗歌周刊》。现为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编辑。】
征评说明:
1、为活跃微诗创作,建构微诗评论范式,微诗栏目特开展“一首微诗的网络研讨会”征评活动,征集的评论将在《诗日历》【评诗•微诗】和《诗歌周刊》“微诗微评”栏目发布;
2、应征评论请在本帖后面跟帖发布,篇幅不超过500字;
3、征评时间自即日起,至10月12日截止。
作者: 达人老黑 时间: 2017-9-22 16:38
本帖最后由 达人老黑 于 2017-9-22 16:41 编辑
容量大。涉及的问题多,批判历史干预现在。正如严家威老师所言:五行微诗,可言大事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2 17:14
本帖最后由 古不为 于 2017-9-22 18:13 编辑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
转合功力尽在结尾一句
说是炮台遗址,却没有炮,没有炮台,只有一棵160多年的古榕树巍然屹立,几栋居民楼紧挨相邻。而居民楼墙上的小黑板,娓娓道来,给您讲述有关历史:清朝边防1884年,为防御法军入侵修筑了若干炮台,此东炮台为其中一个。1885年近代有名的镇南关大捷,在此打响。这些炮台,曾经拥有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无可比拟的光荣。
这是历史,但历史不容忘记。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短诗最后一句,话锋一转,小黑板说了有关历史,却好像故意隐瞒了炮台毁于文化大革命。
明眼人一看便知,此诗的主旨是在此一句点出。是批判,批评,声讨,还是否定,抑或是兼而有之。明白的是,应该不是赞扬和肯定。具体是什么?诗人留下了一些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这首诗运用的是白描手法,看似平铺直叙,转合功力尽在结尾一句,陡生诗意。这种写法的难点,诗人水平高下,就是这结尾处的意外转合能力。所谓诗眼,就是提升主旨与画龙点睛之笔。
作者: 陈中明 时间: 2017-9-22 18:04
转合功力尽在结尾一句
说得好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2 18:10
本帖最后由 古不为 于 2017-9-22 18:12 编辑
多谢中明编辑赏评留字!奉茶祝福!顺颂秋祺!
作者: 陈中明 时间: 2017-9-22 18:50
古老师不要客气,遥祝快乐!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2 18:54
晚上好!诗写快乐!
作者: 枫叶如丹 时间: 2017-9-22 19:41
古老师的诗评信手拈来,是快手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7-9-22 20:18
先占位
关注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7-9-22 20:18
本帖最后由 采凤 于 2017-9-23 12:44 编辑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采凤读诗:反思,干预,微诗的两大功用
读过长林晓哥诗歌,掩卷思索
建于清朝的炮台,为何被毁,理由何在
此类文化遗址命运会继续“悲剧”下去么
这里牵扯一个微诗的功用
反思,针对历史曾经出现的非理智情形
干预,用文字立此存照时刻反省、鞭策
文字自开创实现其记录、愉悦身心功用
诗歌为镜照自身、照社会激浊扬清已久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有悖于文字忠于真实
真,在微诗,在舆情,在社会太重要
作者借遗址折射一段“取其庄伟,撇其猥琐”的过往
为作者真实、真诚、勇气、鞭策点赞
作者: 枫叶如丹 时间: 2017-9-22 21:01
本帖最后由 枫叶如丹 于 2017-9-22 21:07 编辑
冷由境出,冷自心生
——评长林晓歌的《北海东炮台遗址》
文/枫叶如丹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初读长林晓歌这首诗,让我想到教学时的中心思想。中心陈述主要内容;思想则是主要内容的灵魂所在。是在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升华,即写作目的。从这首诗中能找到明确的答案,即诗的前四句是中心,尾句是思想,是灵魂所在。
我用三个“冷”字来概括。
一、冷眼旁观。诗的前四句平铺直叙地介绍遗址的现状,陈列了几个似乎与遗址无关的意象。它们是榕树,高楼,还有一块小黑板。诗人冷眼旁观,不作情感流露,不作任何评述。
二、冷漠情境。几个意象烘托什么?直指炮台遗址,遗址尚在,炮哪去了?自然而然地引出主旨句。“毁于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已成为历史了,为什么这个遗址不重建呢?这个问题让读者去诘问。这不由得读者想到圆明园遗址的重建问题。类而不似。
三、冷峻笔调。诗人在追忆这段历史时,渲染了一个历史的创伤。这个创伤来自清末,也来自文革。历史遗留的孤独与忧伤,也是人类文明历经的悲剧。让人遐想,让人思考。
作者: 我是阿色 时间: 2017-9-22 21:44
本帖最后由 我是阿色 于 2017-9-23 12:57 编辑
古炮声响
——阿色简评
在本诗有限的几个名词当中,“文革”,显得格外地醒目。似乎前面的文字助推,就是为了在此发力,犹如冻冰的断崖,形尽而意赊。我个人不这样看,诗歌“攻巧”,只是一种手法 ,是听骨。大锅乱炖未必不如精雕细镂,当然这是手法和观念之区别,搁置不谈。
“栏墙上的小黑板,却没有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诗人冠上一个“却”字,好像以此,就能顺理成章推出诗人真正意图。实际上,就算小黑板注明毁于“文革”。诗人还是会写出这首诗。味道可能在表面,有些许改变,但真正诗意,是不变的。
把自己置于作者当时的场景,来解读诗歌。那么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
第一层:确实有对于真相掩盖的叹惋,有“干预”之功效。
第二层,应该注意到这里的榕树与“高楼”“小黑板”之间的对比。无疑前者的永久性要远于后者,无疑榕树记下了历史的烟云。诗人应是这棵榕树上的一 条气根。平静地记录下瞬间复杂的感念。诗,即史,记录。
第三层:续补者,意思就是,诗人补全了黑板背后之人所隐含的一笔。其实道理简单,唯时机不对而已。
第四层:从始句“没有”,可以得出,沧海桑田,我们应该正确面对这个新的世界。
综上,古炮声响。长林晓歌,干预者,记录者,续补者,诗者,活着。
2017-9-23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2 22:10
多谢枫叶编辑鼓励!愚兄也就是胡扯八道!贵在参与,然后交流学习。你看,你一评,我一答,俩人就交流起来,无意之间就有收获。进步就在其中。奉茶祝福!
作者: 枫叶如丹 时间: 2017-9-22 22:14
我刚写一篇,请古兄审阅,我还能修改
作者: 枫叶如丹 时间: 2017-9-22 22:14
我刚写一篇,请古兄审阅,我还能修改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2 22:17
我看过了!很精彩!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2 22:18
我看过了!很精彩!还没来得及夸一句,这里补上。
作者: 枫叶如丹 时间: 2017-9-22 22:33
诗评我怕写,关键是没写过,也写不好。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2 22:35
本帖最后由 古不为 于 2017-9-22 22:36 编辑
我也是,上次天赖编辑的《蝉诉》是第一篇。不怕写的不好,就怕不敢写。
会写诗的,还怕写不好诗评吗?多写就会好。看茶!
作者: 气化散人 时间: 2017-9-23 10:16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发展与毁灭
——品读 长林晓歌 《北海东炮台遗址》
如果说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曲悲歌,这首小诗,却在如今,二十一世纪,给这个民族再一次敲响了警钟!
也就是说,一个虚无历史的民族,只能导致悲歌的延续。这首小诗用平淡的语调表达了对虚无历史的发展模式的强烈批判!
历史遗存只剩下几行文字,近旁的大树是历史的见证,崛起的高楼凸显了遗存的荒凉,曾经的国防设施已经妨碍了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理念要极力证明过去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不值一提。
如果说对历史遗存的漠视与随意处置是愚昧和不尊重历史的表现,那么仅存的几行文字,仅存历史纪录的残缺不全,把一个政权所犯的严重罪行也虚无掉,显然是一种主观故意,直接暴露了这个政权曾经极度的虚伪。
一个新生的政权在历史的面前彻底暴露出了轻狂与幼稚,那么,今天,这个政权成熟起来了吗?这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7-9-23 12:04
欣赏学习
作者: 山东永清 时间: 2017-9-23 15:36
陈中明 发表于 2017-9-22 18:04
转合功力尽在结尾一句
说得好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
简评:这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时间地点对象追溯了一段历史,关于一个炮台的历史。从第四句开始描述了在该处遗址发生了什么:那就是清朝时期曾在此处抵抗外来侵略,以及炮台后来毁于文化大革命的故事。
作者在诗中前三句是跳出了主观视角的,只进行了客观描述。到第四句笔锋一转,带出了伟绩二字,这样就加入了作者的主观判断——且不论这判断的依据来自哪里。
那么,做为读者,首先会产生最直观的两个理解,一、这炮台确实是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见证,没有毁于炮火,却毁于文革;二、作者用反讽的手法讥讽了清王朝,与某些特定历史事件。
在此,我们就要进一步深思,姑且以问答形式论述。1、此处为什么有炮台?因为抵抗外国侵略者。2、为什么会有外国侵略者?因为清政府无能,腐朽,列强企图瓜分中国谋取利益。3、清政府为什么无能腐朽?此处不作论述。
这三句话一说完,那么就看到伟绩二字大有水份!试问一个昏庸无道,只会割地赔款奴役百姓的清政府,有什么伟绩?慈禧有句名言:以举国之力,结与国欢心!多么荒唐可笑。
应该说此处遗址,并非什么丰碑(即使是也是百姓的,却不是政府的),它只是一个昏庸王朝颠覆时的耻辱柱。它留给后人的意义,也只是让我们能清醒的看待一段历史而已。
可让人遗憾的是,它后来毁了,只剩下了一片废墟。
让人不由不思索的是,作者最后两句排比手法是何用意?是在用清朝与文革作对比么?很显然,二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一个烂透了的清政府,组织的一场局部战争,如何去与将全国同胞从列强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的那些革命先辈的努力所相提并论。文革十年,失去的再多,有满清入关屠杀的千千万万百姓及死于日寇铁蹄下的无数同胞多么?
所以,此首小诗伟绩二字是一大败笔,它将客观描述变成了主观定性,此二字若不修改,这首小诗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如果只是单纯记录一些事情,小诗条理清晰,有始有终,交待的清楚明白,值得鼓励。
评析对诗不对人,如有妄言,请见谅。
作者: 我是阿色 时间: 2017-9-23 16:00
小黑板,
作者: 山东永清 时间: 2017-9-23 17:10
我是阿色 发表于 2017-9-23 16:00
小黑板,
小黑板也没什么!
作者: 东方风 时间: 2017-9-23 17:33
此首小诗伟绩二字是一大败笔
赞同诗人的点评。该诗有给人要为清朝歌功颂德、炮轰当下政权之嫌。可惜没炮,有炮的话是不是要造反?不合时宜之诗。
作者: 我是阿色 时间: 2017-9-23 17:51
小黑板说的。
作者: 敖华 时间: 2017-9-23 17:54
动作快 抓住要点 问好古不为诗友
作者: 敖华 时间: 2017-9-23 17:57
学习采风诗评 周末愉快 创作丰收
作者: 敖华 时间: 2017-9-23 17:59
三冷 经典
作者: 敖华 时间: 2017-9-23 18:03
周到 新颖 问好
作者: 敖华 时间: 2017-9-23 18:06
挖掘深 语言掷地有声 问好气化诗友
作者: 敖华 时间: 2017-9-23 18:11
有条理 思考有深度 安个题目更好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3 19:09
为永清编辑鼓掌!我十分赞成您的观点。
对于任何有关文革的观点,我认为:第一,不能轻易否定,既然发生,必有当时历史的渊源;第二,对于历史的评说,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轻易下结论的人,大多出于无知,和盲从。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3 19:10
多谢敖华主持赏评留字!奉茶祝福!
作者: 敖华 时间: 2017-9-23 20:24
谦虚长兄 大家风范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3 20:26
敖华编辑过奖了!敬茶问安!周末吉祥!
作者: 敖华 时间: 2017-9-23 20:28
跟你交流高兴
作者: 群言堂笔 时间: 2017-9-23 20:32
本帖最后由 群言堂笔 于 2017-9-23 21:00 编辑
于无声处听惊雷
——读长林晓歌《北海东炮台遗址》有感
历史总是现实的,不因你当时多么辉煌;同时历史也是残酷的,谁漠视了它的存在,自然也会让你刻骨铭心。
所谓没有炮,没有炮台,无不是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此反衬是成功的。难道国人真会忘了甲午风云?曾经的炮台也是大清水师的荣耀;多少抗击日寇之士,曾把满腔爱国热血洒在这里;对于这样的丰功伟杰,我们应该树一座丰碑才是,可惜的是腐败的清政府依然没能挡住长驱直入的铁舰。
好在惨痛的历史教训国人还没敢忘记,尽管炮与炮台都毁于文化大革命,其实是炮也化着了大炼钢铁的牺牲品,然而正是诗人抓住了这么一个诗核,于是诗人才乘胜追击挖掘出了这么一个真理——于处声处听惊雷!如果国人不警钟长鸣,历史血的教训还会重演!真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
作者: 舟自横渡 时间: 2017-9-23 20:41
本帖最后由 舟自横渡 于 2017-9-23 21:46 编辑
简读《北海东炮台遗址》
文/舟自横渡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没有炮,没有炮台”,既为遗址无可厚非。想想更多比东炮台更具历史价值更有警世作用的遗迹早已荡然无存,那么“几栋紧挨的高楼”尚未蚕食于此实属幸运!这或许正是诗人稍感释然并诗以记之的缘故吧!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似乎浸润了英雄的鲜血,得以生机勃勃繁荣昌盛;又好像一位历史老人见证了烽火硝烟离奇荒诞,可他不会说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了,他紧抿的双唇作着无声地抵抗。“栏墙上的小黑板”正在越俎代庖,堂皇地“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呵呵,我不知道这个遗址是否又是一个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有此遗耻确是虽败犹荣,至少有那么些不屈的精神可以激励后人落后就要挨打。
可是,诗人要说的仅仅于此吗?如果此炮此台毁于战火湮灭于荒草那是何等悲壮,英雄当可安息!问题是“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呜呼!十年浩劫生灵涂炭,包括地下已朽未朽的骸骨也难逃被鞭三百的命运。谁敢说呢?当身边最亲的人都要检举揭发你的时候,说真话简直找死,人伦丧失何至于此!法治的理性被人治的冷酷阉割殆尽!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革不是一天革成的,文革遗毒也不是一天可以革除的,更何况是刻意隐埋真相,强制打入禁宫!呵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来已久的治国之道可不能毁在咱们手里呢!
《北海东炮台遗址》一诗前四句淡而无味,看似山穷水尽之际实则峰回路转,末句并非末路,恰是又一村。这正是微诗之魅力,也是微诗之难写所在。此诗主旨明确,意象得体却略显单薄,可能是微之所限吧。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3 20:43
彼此彼此!有缘方能相聚流派。
作者: 敖华 时间: 2017-9-23 21:11
源于诗 缘于诗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3 21:14
缘缘源源渊源圆圆!敖华编辑晚上好!
作者: 敖华 时间: 2017-9-23 21:22
有韵味的绕口令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7-9-23 22:19
本帖最后由 严家威 于 2017-9-23 22:20 编辑
问好。
为了更好地发展五行微诗!更进一步地壮大五行微诗流派!更加方便地推介优秀的五行微诗!更加方便地让诗人之间和谐交流、切磋,诚心邀请热爱五行微诗的诗人在此链接 http://www.zgsglp.com/thread-627218-1-1.html 后面留下你的简介、通联、诗观、照片。
点此链接 http://www.zgsglp.com/thread-627218-1-1.html 在后面跟帖留下你的简介、通联、诗观、照片。
作者: 我是五星 时间: 2017-9-23 22:23
交替在历史深处的是与非
本诗的前四行就是摄像镜头,真实的情景再现。但作为实际场景记录者,作者觉得要做点什么,于是他自觉的做了一回为什么“没有”了的历史证人。
历史永远有对错,也就是历史需要对错,但这里对错的审判没有体现到作者的作品里,在每一个读者各自赋予的价值观里。
个体生命系于生存问题时,现时无法辨识是非的将来结果时,前定的道德就起到了绳准作用。当某一行为无法在道德的谱系里寻获答案时,就将借助逻辑。当道德与逻辑都不能约束一个人的行为时,还有律法持守人性。
当道德、逻辑、律法都能有能力旁置不顾时,是另一场战争。他侵所产生的文明废墟固然是人性之罪,自侵则是人性的废墟。
作者: 敖华 时间: 2017-9-23 22:54
欣赏 问候
作者: 王恩荣 时间: 2017-9-23 23:44
此时无声胜有声
----读长林晓歌的《北海东炮台遗址》
文/王恩荣
诗歌是用意象说话的,微诗更是如此。
“没有炮,没有炮台”,此时无声胜有声。“遗址上”却没有炮没有炮台,这像是控诉!但人类抹杀不了历史,树如简,生长的册页,记录过往的风云。这就是诗人呈现“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的深刻意义。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城市建设不考虑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层面,已经把那段应该让后人铭记清朝时卫国的丰功伟绩,挤成了“栏墙上的小黑板”,不舍得给精神文明留有空间,这是形而下建设者的短视野。这是本诗的第一层意义。这让我们想起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的梁思成的一个个故事。
"1950年初,梁思成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这些故事说明有良知的城市建设者重来不是没有,但为什么不注意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同步导致历史遗址没有空间甚至消失的悲剧时而有之?诗人如是说:
"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最后一句,才是本诗的着眼点。我们的历史只记录“伟绩”,没有反思。这就说明城市建设的短视野不仅仅在于建设者本身的短视野,也在于我们文化的短视野。这也就是文化浩劫的悲剧时时重演的深刻原因,破坏文化的原因就在于文化本身,一个民族不会反思自己的历史,这危害要大于破坏历史忘记历史本身。这才是本诗想抵达的深层意义。
作者: 王恩荣 时间: 2017-9-23 23:52
此时无声胜有声(修改)
----读长林晓歌的《北海东炮台遗址》
文/王恩荣
诗歌是用意象说话的,微诗更是如此。
“没有炮,没有炮台”,此时无声胜有声。“遗址上”却没有炮没有炮台,这像是控诉!但人类抹杀不了历史,树如简,生长的册页,记录过往的风云。这就是诗人呈现“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的深刻意义。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城市建设不考虑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层面,已经把那段应该让后人铭记清朝时卫国的丰功伟绩,挤成了“栏墙上的小黑板”,不舍得给精神文明留有空间,这是形而下建设者的短视野。这是本诗的第一层意义。这让我们想起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的梁思成的保护文化遗址的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说明有良知的城市建设者重来不是没有,但为什么不注意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同步导致历史遗址没有空间甚至消失的悲剧时而有之?诗人如是说:
"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最后一句,才是本诗的着眼点。我们的历史只记录“伟绩”,没有反思。这就说明城市建设的短视野不仅仅在于建设者本身的短视野,也在于我们文化的短视野。这也就是文化浩劫的悲剧时时重演的深刻原因,破坏文化的原因就在于文化本身,一个民族不会反思自己的历史,这危害要大于破坏历史忘记历史本身。这才是本诗想抵达的深层意义。
作者: 王恩荣 时间: 2017-9-24 00:04
此时无声胜有声(最后修改)
----读长林晓歌的《北海东炮台遗址》
文/王恩荣
诗歌是用意象说话的,微诗更是如此。
“没有炮,没有炮台”,此时无声胜有声。“遗址上”却没有炮没有炮台,这像是控诉!但人类抹杀不了历史,树如简,生长的册页,记录过往的风云。这就是诗人呈现“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的深刻意义。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城市建设不考虑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层面,已经把那段应该让后人铭记清朝时卫国的丰功伟绩,挤成了“栏墙上的小黑板”,不舍得给精神文明留有空间,这是形而下建设者的短视野。这是本诗的第一层意义。这让我们想起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的梁思成的保护文化遗址的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说明有良知的城市建设者重来不是没有,但为什么不注意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同步导致历史遗址没有空间甚至消失的悲剧时而有之?诗人如是说:
"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最后一句,才是本诗的着眼和着力点。我们的历史只记录“伟绩”,没有反思。这就说明城市建设的短视野不仅仅在于建设者本身的短视野,也在于我们文化的短视野。这也就是文化浩劫的悲剧时时重演的深层次原因,破坏文化的原因就在于文化本身,一个民族不会或不敢反思自己的历史,这危害要大于破坏历史乃至忘记历史本身,其长远的危害莫大矣!这才是本诗真正想抵达的深层意义。
作者: 国哥 时间: 2017-9-24 01:14
本帖最后由 国哥 于 2017-9-24 01:36 编辑
无法卸载的记忆 ——读微诗《北海东炮台遗址》
文/国哥
毁于文革的文物古迹何止北海东炮台,整个文革史,就是一部打砸抢的历史。
随手举几个例子吧,文革期间,炎帝陵遭严重破坏,被洗劫一空,最后全部夷为平地;山西舜帝陵被毁,墓冢挂上了大喇叭;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大禹庙被拆毁,大禹塑像被砸烂,头颅齐颈部截断,放在平板车上游街示众;造字者仓颉的墓园被毁, 改造成了“烈士陵园”;世界佛教第一至宝,佛祖释尊在世时亲自开光的三圣像之一的八岁等身像,被砸得面目全非;圆明园遗址再次遭到破坏,建筑基址和山形水系仅存轮廓。 包括“北海东炮台”的筹建者,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死后也难逃一劫。文革伊始,他的坟即被红卫兵小将们掘开,张之洞是个清官,里面没一点珍宝,红卫兵将张氏夫妇尸骨吊在树上,张氏后人不敢过问,任其暴尸月余。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惨烈、最沉重的灾难之一,文革已然悄悄过去近半个世纪。半个世纪太长了,长得足以忘记一场浩劫;半个世纪又太短,短得令人担心由于情感或者利益的介入,无法彻底还原真正的历史。 《北海东炮台遗址》这首五行微诗,让我们重又想到这段历史,想到那些毁于文革的文物古迹,那些被侮辱、被戕害的活着或死去的人,这是我们无法卸载的民族记忆,无论我们多么健忘、多么善于逃避。
作者: 王恩荣 时间: 2017-9-24 06:18
此地无声胜有声(定稿)
----读长林晓歌的《北海东炮台遗址》
文/王恩荣
诗歌是用意象说话的,微诗更是如此。
“没有炮,没有炮台”,此时无声胜有声。“遗址上”却没有炮没有炮台,这像是控诉!但人类抹杀不了历史,树如简,生长的册页,记录过往的风云。这就是诗人呈现“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的深刻意义。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城市建设不考虑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层面,已经把那段应该让后人铭记清朝时卫国的丰功伟绩,挤成了“栏墙上的小黑板”,不舍得给精神文明留有空间,这是形而下建设者的短视野。这是本诗的第一层意义。这让我们想起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的梁思成的保护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址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说明有良知的城市建设者重来不是没有,但为什么不注意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同步导致历史遗址没有空间甚至消失的悲剧时而有之?诗人如是说:
"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最后一句,才是本诗的着眼和着力点。我们的历史只记录“伟绩”,没有反思。这就说明城市建设的短视野不仅仅在于建设者本身的短视野,也在于我们文化的短视野。无知与是否具有良知就是文化浩劫的悲剧时时重演的罪魁祸首。如此说来,破坏文化的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文化本身,一个民族不会或不敢面对或反思自己的历史,历史文案只知报喜不知报忧,这危害要大于破坏历史乃至忘记历史本身。其深远的影响概莫甚矣!这才是本诗真正想抵达的深层意义。
作者: 山东永清 时间: 2017-9-24 06:19
本帖最后由 山东永清 于 2017-9-24 07:15 编辑
东方风 发表于 2017-9-23 17:33
此首小诗伟绩二字是一大败笔
赞同诗人的点评。该诗有给人要为清朝歌功颂德、炮轰当下政权之嫌。可惜没 ...
感谢诗友支持。
作为一首叙事诗歌,应跳出第一视角来,不亦掺杂主观的评判,只客观记录事实。
我看了本主帖的跟帖,有一些帖子混淆观点,以乱视听!有些帖中关键词伟绩二字不能点破,解释含糊不清!
清朝有什么伟绩?一个将关内千万万汉族人视作猪狗的政权,统治者手中沾的汉人鲜血还不够多么?
有人以为文革如何如何!可谁知道当年清朝历代大兴文字狱,杀了多少汉族知识分子,动不动就满门抄斩灭九族。还搜罗天下书籍付之一炬,天下书籍十去七八,他们这是要从根上洗白自已,可惜的是,他们离我们太近了,以致于今日我们仍能闻到他们骨子中腐败的气息。
说到文革,我不敢妄加评判,但我知道,那时候出过一个纯农民副总理……陈永贵,纯农民。
希望我们手中的笔能做一个历史见证者!
作者: 山东永清 时间: 2017-9-24 06:58
本帖最后由 山东永清 于 2017-9-24 07:22 编辑
古不为 发表于 2017-9-23 19:09
为永清编辑鼓掌!我十分赞成您的观点。
对于任何有关文革的观点,我认为:第一,不能轻易否定,既然发生 ...
感谢支持。
我从头读了跟帖,一些帖子评析提到了技巧,手法,意象等,可是对伟绩二字解释含混,顾左右而言其它,词不达意。
一篇叙事体文字,应以事实为依据。不但写诗写文章,生活也是同理。那么,北海东炮台遗址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让人纳闷的是此处关于伟绩二字的定义依据是怎么得来呢?清朝这个腐朽没落,不思进取,将我中华民族带进水深火热之中的统治阶级有什么伟绩可言?若说有,其丧权辱国直接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蒙古等大片土地割出去了,香港澳门至今仍一国两制,台湾仍回不来,钓鱼岛还在争议。等等等等不一而论!
关键之处是后面两句的排比,用清朝与文革时的中国比,能比吗?更何况还带有褒奖清朝,贬低文革之意!就如同拿一根腐朽的枯木与一个新生树苗上的节疤相比,能比吗?
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有他的主见!问古老师早上好。
作者: 舟自横渡 时间: 2017-9-24 07:21
很有见地!永清直击要害,欣赏。正如永清所言,清朝所立之炮台实未发挥保家卫国之功效,即使战场上侥幸取胜,谈判桌上仍将割地赔款,何来伟绩?不过通读全诗,若将伟绩二字作为反讽却有绝处逢生之感,不知兄以为好何?顺祝早安!
作者: 山东永清 时间: 2017-9-24 07:23
本帖最后由 山东永清 于 2017-9-24 07:30 编辑
舟自横渡 发表于 2017-9-24 07:21
很有见地!永清直击要害,欣赏。正如永清所言,清朝所立之炮台实未发挥保家卫国之功效,即使战场上侥幸取 ...
反讽二字我在前面的本人评论贴中已写明了,与兄观点相同,感谢诗人清早来读。
作者: 舟自横渡 时间: 2017-9-24 07:54
欣赏凤兄从民族、文化切入理性评说,
作者: 九儿 时间: 2017-9-24 08:06
哦,长林兄弟好年轻,前途无量。
来支持一下。
作者: 舟自横渡 时间: 2017-9-24 08:52
本帖最后由 舟自横渡 于 2017-9-24 12:11 编辑
是的,回读方知兄已在前贴提及,请恕愚之贸然。
对于清政府而言在抵抗列强侵略时确无伟绩,甚至有亵渎伟绩二字之意,但对于局部个人尤其是战死沙场者当以英雄奠之,尽管此种牺牲在当时亦属无谓而自取其辱,确是难能可贵的,正是此种无畏之精神激励我辈奋发图强。
另对于兄之所言清兵屠城暴行确是惨绝人寰,以及后来之文字狱大兴以至于文脉几断,落后盈世,方有东亚病夫之蔑称,历史总会在某个时候报复某个错误。文革之弊亦有定论,其危害也将并一直在呈现,所有当前之乱象难道没有那时种下的因吗?窃以为农民总理实在是当权者所立之牌坊,令底层失去思维失去抵抗而甘愿臣服而已,当然一定程度也澄清了官场之恶习,贪官恶吏对于贫民多了些恐惧而有所收敛,没像现在放肆大胆。以上拙见,与兄探讨。远握致安!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4 09:46
我理解诗人之所以说“伟绩”,是因为炮台发挥过抵御外侮应有的作用而已。“伟绩”二字,着实不太贴切。
为永清编辑的治学态度,深感敬佩!
当代中国,更需要这样认真的严谨的而不是随意的治学态度。
奉茶祝福!周末吉祥!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4 09:49
横渡君这一番议论颇有见地,说出了文革的优点和弊端。我以为,从长远历史的角度来讲,利大于弊。
作者: 气化散人 时间: 2017-9-24 09:51
谢谢师友临读鼓励,问好!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4 09:54
他侵是事实,毋庸置疑。
自侵这词新颖。自侵说成自警、自励、自新又有何不可?
我们每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国家何不是如此?
作者: 舟自横渡 时间: 2017-9-24 10:02
谢谢读贴!如确如不为兄所言则善莫大焉,至少此等代价没有白费。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我们看不到将来的发展,只能从过往寻找端倪。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4 10:30
还是继续我们的学习和思考吧!任何人都在变化和进步,思想认识也一样。事实上,绝对的对与错,是不存在的。
奉茶!
作者: 山东永清 时间: 2017-9-24 10:32
古不为 发表于 2017-9-24 09:46
我理解诗人之所以说“伟绩”,是因为炮台发挥过抵御外侮应有的作用而已。“伟绩”二字,着实不太贴切。
...
这首诗的最大败笔伟绩二字,让诗人不能跳出主观视角进行客观描述并且为小诗定了性。
同时还用排比的方法用一尊不能承载当时历史意义的炮台与尾句中的文革作了比较,很显然,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
鸣寃鼓为什么写的好?它只是客观描述,不发表任何意见,一切留给读者思考。
问好古老师,只在探讨交流,对诗不对人!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4 10:36
理解您的意思,不加保留,完全赞成。问好周末!
作者: 舟自横渡 时间: 2017-9-24 11:15
谢谢不为兄提携,向您学习!感谢流派网提供的交流平台。远握祝福!
作者: 九儿 时间: 2017-9-24 11:18
本帖最后由 九儿 于 2017-9-24 13:00 编辑
选择性失忆,不止于个人
——简析长林晓歌微诗《北海东炮台遗址》
文/九儿
长林的诗歌,读过一些,总体印象语言质朴,接地气。比如这首《炮台》,就是如此。他用五行诗,记叙了在“北海东炮台遗址”的所见。看似轻描淡写,却包含一个80后的年轻人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作为一个炮台遗址,却“没有炮,没有炮台”,诗歌开头就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接着用“榕树”与“高楼”两个意象,来呈现沧海桑田和文明进程,很有代表意义。可接下来,他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选取了一个细节,来表达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栏墙上的小黑板/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却没有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诗歌到此,戛然而止。至于后人为何只“炫功”,不“思过”,留给读者自己去深思。
读这首微诗,我想起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历史教科书,对于我们每天听到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官方资讯,新闻等,我们可以“尽信”吗?
作为个人,为了宣传自己,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大肆宣扬优点,而忽略缺点,还情有可原。但作为政府,对于一个历史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难道可以不尊重历史事实,而只是考虑所谓的正能量?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那么,对历史选择性“失忆”——只记得外患,不记得内乱;只记得荣耀,不记得耻辱,这究竟是愚者的聪明,还是智者的愚蠢?
选择性失忆,即可笑,又可悲!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一个时代的顽症。长林的这首微诗,承载的内容并不轻。所谓“微言大义”,可见一斑。
2017-9-24
附
北海东炮台遗址
作者/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4 11:19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作者: 东方风 时间: 2017-9-24 11:53
对清朝的“伟绩”暂且不论,起码这个遗址上曾经的“炮”没有伟绩是肯定的,要不,不会遭来中华民族的百年羞辱。这些“炮”有什么可以赞颂的?文化大革命中即使有错,也没有错到这个地步。拿这样的诗来讨论是不合时宜的。
作者: 我是五星 时间: 2017-9-24 12:26
拜会前辈。
作者: 舟自横渡 时间: 2017-9-24 12:30
本帖最后由 舟自横渡 于 2017-9-24 12:38 编辑
其实并非作者在赞颂什么炮什么伟绩,倒是遗址栏墙上的小黑板在歌功颂德。我想作者无意于拿文革与此作对比,恰恰是并行不悖。有益的讨论不在乎时宜,诗友以为妥否?顺致祝福!
作者: 我是五星 时间: 2017-9-24 12:31
问好前辈。此问题不宜深入探讨。点到即可。
如果不会影响网站正常运营定当过上三百招。
再次问好
作者: 舟自横渡 时间: 2017-9-24 12:37
其实并非作者在赞颂什么炮什么伟绩,倒是遗址栏墙上的小黑板在歌功颂德。我想作者无意于拿文革与此作对比,恰恰是并行不悖。有益的讨论不在乎时宜,诗友以为妥否?顺致祝福!
作者: 山东永清 时间: 2017-9-24 13:30
本帖最后由 山东永清 于 2017-9-24 13:32 编辑
舟自横渡 发表于 2017-9-24 12:37
其实并非作者在赞颂什么炮什么伟绩,倒是遗址栏墙上的小黑板在歌功颂德。我想作者无意于拿文革与此 ...
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问好两位诗人。
小黑板上写了什么,我们作为读者并没有看到,但是相信它也只是介绍了炮台的来龙去脉,而非刻画出炮台与清朝的含有大量水份的伟绩。我甚至可以断言,小黑板上面是不会出现伟绩二字的。
但是,在读者没有看到真实物品的时候,我们的记事文本,应实事求是,有什么写什么。既不夸大也不贬低。
退回一万步讲,即使小黑板写下比伟绩还要夸张十倍的话语,也无法改变清朝腐朽反动的事实。更不能成为以清朝的一个局部战争与文革相较的一个依据。
更何况,对于不了解历史与真相群体,后三句给人的理解就是:清朝用以抵抗侵略的炮台,一个有伟绩的炮台,毁于文革中。这是本诗歌文本自带的排比天性,是由其句式决定的。
所以,无论再怎么旁征博引,只要伟绩二字不改,小诗仍无太大意义。
作者: 南岛 时间: 2017-9-24 13:35
功力非凡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4 13:38
好吧!点到为止!祝福!
作者: 古不为 时间: 2017-9-24 13:41
奉茶!
作者: 梦的门 时间: 2017-9-24 14:10
伤疤
----读长林晓歌《北海东炮台遗址》
文/梦的门
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复杂,现代化武器研发紧锣密鼓、如火如荼的今天,读这样一首微诗,心情会变得复杂,五味杂陈,难免怀古伤今。
炮台,因为固定在一个地方,主要是用来防守,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防御性的武器因为机动性差,杀伤力小,而被历史淘汰。作者开头一句:没有炮,没有炮台。写的是眼前,却让人更多地想到历史,历史和现实相互映照。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打开了局面。
第二句,在本是炮台的地方,亮出枝繁叶茂的榕树。榕树是一种生存能力极强的树,又有一定的扩张性,据说,在榕树周围,其他植物很难生长。再联系文尾的那句,不禁让人想到这榕树和“文化大革命”之间的微妙关系。
随后出现的高楼和小黑板,尤其是小黑板上的记载,又像是讽刺,又让人生出一些伤感。
我们渴望和平,而这和平又多么来之不易。回看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常被利益纠葛着,时而被鼓动,时而被压迫。想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少人群情激昂着奔赴前线,心里多少委屈苦闷都想在战场上发泄,结果,结果生灵涂炭……
我不知道作者写这首微诗的寓意何在,但我看到的,在这首微诗里,这个炮台遗址就像一道伤疤,揭开这道伤疤固然令人痛心,却也引人深思。
附: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作者: 舟自横渡 时间: 2017-9-24 17:39
本帖最后由 舟自横渡 于 2017-9-24 17:46 编辑
[quote] 2017-9-24 13:30
С
永清所言极是!分析透彻。“伟绩”一词确易引起误读,或许改为“战绩”可能会平和一点,但也可能有违作者本意。总之诗有歧义或许是提起评论之初衷。谢谢交流!
作者: 枫叶如丹 时间: 2017-9-24 17:42
感谢诗友点评,问好
作者: 舟自横渡 时间: 2017-9-24 17:48
永清所言极是!分析透彻。“伟绩”一词确易引起误读,或许改为“战绩”可能会平和一点,但也可能有违作者本意。总之诗有歧义或许是提起评论之初衷。谢谢交流!
作者: 东方风 时间: 2017-9-24 18:47
是与不是,以作者的文字为准。其实都是实写,而小黑板是作者的观点表露,是主观的。除了文化大革命,定然还受到其它方面的毁坏。可作者不提,这就是有针对性的主观特指了,而不是客观描写了。所以不合时宜。
作者: 敖华 时间: 2017-9-24 21:01
作者: 敖华 时间: 2017-9-24 21:08
作者: 敖华 时间: 2017-9-24 21:10
作者: 戴云山 时间: 2017-9-24 22:38
本帖最后由 戴云山 于 2017-9-25 10:44 编辑
《自然而成:一首被导游诱导出来的微诗》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微诗栏目2017-8-18 13:21)
参观或者凭吊一处遗址,沉重的忧思感是肯定的。但现在的遗址,遗址本身的意义不强,凸显的是一个时间消磨的景点。“北海东炮台”也不能免俗。游客不论地位、贫富,官人还是诗人,他就是游客。所以,对炮台的认识,一定是景区策划后通过导游导出来的。
假设导游词: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北海,我们现在要游览的是“东炮台”。.......经过风雨的洗礼,现在的炮台,既没有炮,也没有炮台,它就是一处遗址。......这片热土,有硝烟、鲜血,有屈辱、抗争。这一切,都隐进了岁月的“大榕树”,“几栋紧挨的高楼”的炊烟代替了隆隆的炮声与硝烟。.....历史许多时候,只讲输赢,不管对错。炮台对北海来说,虽然不是GDP,但它是清代的“伟绩”是现在北海的体面。
游客也许会问:为什么没有炮和炮台?那是因为那时破坏了。之所以不复制恢复,是因为有些事,留点空白,让后人去寻思。
如果不是戴着“微诗”五行的脚镣,完全可以写成另一个叙事诗的样子。既要“反思”、又要“干预”,那就得精炼。什么人说话讲究精炼,导游算一个。所以我冒昧假设,从写诗的技术上,这是导游诱导出来的一首微诗。
诗人的贡献,是把导游程序式的讲解,转化成技术性的“诗眼”:栏墙上的小黑板||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看起来,是想表达“该说的没说”的意思。其实,都说了。刻在黑板上的事一场战役,没说明的,是一场革命。二者链接在遗址这一文化命题上,两度的“摧毁”,没有质的区别。末句的包袱一抖,整首诗就有意味起来。当然,某些词有待商榷,要不要直接用那么敏感的字眼?
我不善于联想爱国之类的诗意,也不必挖掘历史中伟绩是不是伟绩,现代诗只要写出“从未有过的感觉”,那就很好了。一首现代诗,若是需要众多的注解和文献引用,可能就掉书袋里了。
我假设导游的解说词,表达我对短诗叙事的一点认识,一首好诗是自然而成的。
作者: 大漠风沙王峰 时间: 2017-9-25 09:23
本帖最后由 大漠风沙王峰 于 2017-9-26 13:38 编辑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微诗栏目2017-8-18 13:21)
要炮和炮台干嘛?
简评长林晓歌微诗《北海东炮台遗址》
诗给读者呈现的是枝叶繁茂的榕树树,拨地而起的漂亮大楼,以及安享太平的花鸟,远去的自然是轰隆隆的炮火,但就有好事者,硬要在阳光明媚,山清水绿的环境中,挂一个牌子,这里曾经响起过一场卫国的炮声,那粗笨的铁筒,腐败的清政府,居然胜利了这次战斗,更有好言者说,原来是有炮台的,甚至还有铁炮,铁炮去哪里了,炮台去哪里了?操作铁炮,贏得胜利者去哪里了?不知道!说是毁于那场十年内乱;十年足够拆掉一座炮台,十年足够毀掉一尊铁炮,拆掉,毁掉后能干什么呢?铺路、砌墙、打铁,做镰、做犁,放在新形势下,煞风景,难看,腐朽的,陈旧的,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好了!不能忘记口诛笔伐。现在挥洒经济软实力,置地盖楼,让綠树净化空气,这些都好,但读完诗作,心'潮澎湃,如鲠在喉,诗外,还真的缺少什么?以史为据、实事求是、和诣发展,挺起脊梁,强国梦想……很多,诗歌没说,留下了连串的思索!炮、炮台,要这些干嘛?小黑板上的几个字,刻着,挂着。一根绳子是不是早己勒进了脖子里呢?记住错误,警醒自己。
该诗奇崛,意在言外,写炮台遗址而没有炮、炮台, 现场的铺叙,荡出十年内乱这场闹剧,通过时空的转换,止笔,含量巨大。
长林晓歌好啊!
作者: 奥冬 时间: 2017-9-25 16:15
本帖最后由 奥冬 于 2017-9-25 16:24 编辑
百花齐放,花宜有根
奥冬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的多解性,恰恰是诗的魅力所在。写诗需要想象,读诗、解诗、评诗也离不开想象。但,法律必须依据事实。点评,也不能想象太过。我们不能以诗里没有写到的、我们自己的想象来给一首诗“定罪”。北海东炮台的历史,我们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古不为诗友在他的评论里进行了说明:“1884年,为防御法军入侵修筑了若干炮台,此东炮台为其中一个。1885年近代有名的镇南关大捷,在此打响。”抵抗入侵而有过大捷,当然可以叫伟绩。甚至还可以说,即使没有大捷,只要它尽力抵抗过,便可以叫伟绩。否则,以胜败论英雄,岳飞也算不得英雄了。清政府懦弱无能,不等于全体清军,以及当时的全部老百姓,都是懦弱无能的。一个炮台,只是一个炮台而已,要代表(或者说象征),也只是代表一部分军人,代表不了整个清政府。所以永清诗友所说“试问一个昏庸无道,只会割地赔款奴役百姓的清政府,有什么伟绩?”在这里,似乎有失偏颇。
而永清诗友后面一段“让人不由不思索的是,作者最后两句排比手法是何用意?是在用清朝与文革作对比么?很显然,二者完全没有可比性。一个烂透了的清政府,组织的一场局部战争,如何去与将全国同胞从列强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的那些革命先辈的努力所相提并论。文革十年,失去的再多,有满清入关屠杀的千千万万百姓及死于日寇铁蹄下的无数同胞多么?所以,此首小诗伟绩二字是一大败笔”,则像是以自己的想象来给这首诗“定罪”了。因为“将全国同胞从列强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的那些革命先辈的努力”也好,“满清入关屠杀的千千万万百姓及死于日寇铁蹄下的无数同胞”也好,都是永清诗友自己的想象,与这首诗毫无关系。这首诗里,有我是阿色诗友所说的“对于真相掩盖的叹惋”与“沧海桑田”,有气化散人诗友所说“对历史遗存的漠视与随意处置”与“把一个政权所犯的严重罪行也虚无掉”,有王恩荣计友所说“城市建设的短视”,有九儿诗友所说“选择性失忆”,甚至于也有王峰诗友所说“置地盖楼,让綠树净化空气”(当然,这不是王峰诗友点评的重点)……却没有永清诗友上面所说两条。
古不为诗友“第一,不能轻易否定,既然发生,必有当时历史的渊源;第二,对于历史的评说,是不能轻易下结论”是最客观、最严谨的态度。文革也好,清朝也好,任何一段历史,都是几本书、几十本书也写不完的,不可能在几句诗里做到全面而详实。至于东方风诗友所说“可惜没炮,有炮的话是不是要造反?”,好听点说,纯属抬杠;不好听点说,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附: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作者: 朱峰 时间: 2017-9-25 19:23
一针见血的评论。
作者: 大漠风沙王峰 时间: 2017-9-25 20:35
这首诗的点评、切入点的选入很重要、中心内涵无非选结合当下、起到警醒的作用,与歌颂无关。至于伟绩,猜想应是对这场战斗的肯定。
作者: 大漠风沙王峰 时间: 2017-9-25 20:35
这首诗的点评、切入点的选入很重要、中心内涵无非选结合当下、起到警醒的作用,与歌颂无关。至于伟绩,猜想应是对这场战斗的肯定。
作者: 大漠风沙王峰 时间: 2017-9-25 20:38
至于本人的罗列、亦是诗外之想……如果这首诗对现实没有作用、亦无意义
作者: 奥冬 时间: 2017-9-26 08:18
是的,是对这场“反抗入侵”的战斗的肯定,而不能说它是对“清政府”的肯定。
作者: 奥冬 时间: 2017-9-26 08:20
不过,我倒以为,诗可以对现实有作用,也可以没有。纯粹精神上的享受,也可以是诗的意义之一。
作者: 大漠风沙王峰 时间: 2017-9-26 08:21
那么,这样一来,伟绩,二字的用意,如果不加分析,难免产生歧义~
作者: 大漠风沙王峰 时间: 2017-9-26 08:22
就这首诗来讲,没有现实的意蕴,也就没有意义~
作者: 气化散人 时间: 2017-9-26 08:55
谢朱编留墨鼓励。
作者: 神青赶 时间: 2017-9-26 09:03
任何历史都是裁剪的历史。读史者,都是盲人摸象,各以为有所得。最重要的不是史,而是历史的眼光和历史甄别。这是我读长林啸歌的诗想到的一个方面。
作者: 古鹤 时间: 2017-9-26 09:11
来晚了。留个足迹,稍后补个学习心得。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