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歌声流淌的挚情 [打印本页]

作者: 子青悠然    时间: 2012-9-27 15:56
标题: 歌声流淌的挚情
歌声流淌的挚情

——读闻一多《七子之歌》随笔

子青悠然



于先生闻一多,初为深刻的是先生所创诗歌《死水》。至今,“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犹响耳畔。对于先生目睹旧中国之现状,其愤懑之情,郁结之唤,催新之切极为感慨。诗情的蕴藉,饱满而又强烈。再后来,应该是那首《澳门之歌》了。1999年,中国大地上回荡悠远、传唱不尽。但孤陋的我,那时未曾全知这是《七子》当中的“头生子”。

今天,面对“虎狼鹰犬”觊觎钓鱼岛之际,重读先生《七子之歌》,其意义不言而喻。一首久远的诗歌之所以每每能够在关键时刻,吹起国家民族之声的号角,除了诗作本身的思想性,其艺术上的不朽也是经得住时间的打磨。

一、音律的把控,促成传唱的快捷。

通读“每一子”,都可以感受音律和谐的完美感,韵脚的统一把控全在诗行的自然流泻间。悉数如下:“澳门”中的姓、亲、体——ing、in、i;魂、门——un、en。“香港”中的豹、要、膏、抱——ao。“台湾”中的串、湾、传、战——an。“威海卫”中的海、在、牌、骸——ai。“广州湾”中的锁、我——o;踝、来——ai。“九龙”中的痛、龙、涌、梦——ong、eng。“旅顺,大连”中的弟、拟、泥、你、亲 ——i 、in。

诗歌、诗歌——诗,歌也!能歌的诗自然极易上口,又易于传唱。通览《七子之歌》,“每一子”中都有四五字关联押韵,先生于“歌”的神髓音韵,绝对是了然于胸的。观照当今的诗歌,或者太过讲究思想的深度,或者刻意雕琢词句创意的另类,于此,反而将诗歌传统的音律美遗弃或者淡化,这也许正是现在一些优秀诗作多为小众受捧,却不能广为大众而知之并传唱。


二、复沓的运用,成就情感的精诚。

明显人略一掸眼,就可知《七子之歌》的“每一子”末一行诗句都是相同的——“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是的,复沓叠句的运用既是声声血泪的呼唤与强调,更在诗歌情感的递达上形成了一种回旋、咏叹、升华的艺术美。除此之外,便于诵读、记忆和流传也是其功能之一。

而《诗经》中,句式复沓和段式复沓极为典型。如《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涩),胡取禾三百廛(缠)兮?不狩不猎,胡瞻(粘)尔庭有县(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在传承中国古典艺术手法上,先生闻一多无疑又是堪当典范。

三、七子的寓意,托起厚重的主题。

阅读《七子之歌》,会无由升起一种贴入心肺的亲近感、认同感以及迫切感。而这样一种体悟,无疑是与标题“七子”密切关联。有哪一个孩子不恋家?有哪一个母亲不亲自己的的骨肉?十指连心,不可分割!七子之痛又何尝不是祖国母亲心头上无法拭去的一抹痛?吟诵《七子之歌》——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有哪一位华夏儿女不为之动容?

这样一首爱国主义的政治诗,是真正走进了普通民众的心窝窝里。她没有空泛的说教,没有声嘶竭力的呐喊,没有故弄玄虚的深刻,她就是被强盗掳掠走的七(八)个孩子,一声声真切的呼唤,一句句诚挚的告白,一行行深切的诉说。有谁不心痛?有谁不心焦?有谁不涕泪满裳从而去坚决捍卫母亲的尊严、保卫国土的完整?!

重读先生的《七子之歌》,不得不感动并臣服于《七子之歌》的经典!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9-27 17:01
收藏  研读  谢谢 握手 问好
作者: 子青悠然    时间: 2012-9-28 10:10
王法 发表于 2012-9-27 17:01
收藏  研读  谢谢 握手 问好

谢谢法老:)多指正:)
给法老敬茶:)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