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远方的超现实风景----读毕福堂《涛声海韵三亚湾》组诗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恩荣 时间: 2017-11-15 07:36
标题: 远方的超现实风景----读毕福堂《涛声海韵三亚湾》组诗
本帖最后由 王恩荣 于 2017-11-19 09:00 编辑
远方的超现实风景
----读毕福堂《涛声海韵三亚湾》组诗
文/王恩荣
我认识毕福堂老师是从我读了《九州诗文》中刊登的组诗《涛声海韵三亚湾》开始的,那组诗里叙述的去三亚湾旅游的一首首诗,让我的眼前闪烁着中国南疆明珠的璀璨。每首诗一簇簇奇异、鲜活的意象和语言深深的吸引了我。后来我从网上知道了他就是《九州诗文》的主编兼社长,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对毕福堂老师无比的崇敬,我在他的诗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写这个诗评是为了再一次走进他的诗意的世界,仰止那壮阔优美的精神高峰。
《黄昏退潮 我看到》
前赴后继 一往无前的大海
是由无数层层叠叠的
浪花排列而成的
它们凝聚 汇合 相依相伴
组成了摧枯拉朽 势如破竹的汪洋
黄昏 我看见这排山倒海的力
一旦搁浅在沙滩
就没有了波澜壮阔的大
就溃散成了星星点点的小 与碎
连趁虚而入的鸥鸟 也敢瞅准时机
叨起失散的海星 和离群的贝类
以及残喘的落日
2015.12.7于三亚湾
“前赴后继 一往无前的大海/是由无数层层叠叠的/浪花排列而成的”,这句诗对大海描写非常到位,“前赴后继”“ 一往无前”,既是模形,更是暗示这是一种精神,从词语上看已经是由写形而下升华到形而上了,大海是由无数浪花排列而成,暗示整体是由个体组成的,积少成多可以构建生命的伟力,所以,“它们凝聚 汇合 相依相伴/组成了摧枯拉朽 势如破竹的汪洋”,这节写了积聚生命力的壮观、气势。
“黄昏 我看见这排山倒海的力/一旦搁浅在沙滩/就没有了波澜壮阔的大/就溃散成了星星点点的小 与碎/连趁虚而入的鸥鸟 也敢瞅准时机/叨起失散的海星 和离群的贝类/以及残喘的落日”,这句诗我们感受到诗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生命的慨叹。再强悍的生命,也会在时间的面前低下高贵的头,“一旦搁浅在沙滩/就没有了波澜壮阔的大”,有一种英雄失路、哀鸿遍野的悲叹。表达了“时矣道也”的深刻的对宇宙生命的认知和思考。
整首诗就是暗示了生命力的消长,揭示了自然的规律。这是一种大的悲叹,是诗人悲天悯人思想的流露。
《梦中帆影》
我已寻到天涯海角了
梦中的帆影还没觅见
所有的驿站 舟楫 似乎卸下了码头
难道这里真是翘望的尽头
日月仿佛也疲惫成了两块倦石
前路还有无远方 苍穹的蓝玻璃上
海鸥凌空狂草着深邃的暗示
2015.12.7于天涯海角
“我已寻到天涯海角了/梦中的帆影还没觅见”, 天涯海角通常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本是达不到的,诗人说找到了,但同时又说“梦中的帆影还没觅见”,说明精神上的远大的理想还没有达到,这也就是“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原因。
“所有的驿站 舟楫 似乎卸下了码头/难道这里真是翘望的尽头”,这句诗说,从一些物象上看,都是停下的意象,所以诗人疑惑:“难道这里真是翘望的尽头”。 “日月仿佛也疲惫成了两块倦石/前路还有无远方 苍穹的蓝玻璃上”,叙述方向继续质疑着,连日月也疲惫了,不想再运行了,诗与远方还有吗?任何探索者都是疑且前行着。日月疲惫成倦石很诗性化的语言。
“海鸥凌空狂草着深邃的暗示”,最后一句用“海鸥凌空”来回答自己的疑问,表明了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理想
《大海与小孩》
气势汹涌 摧枯拉朽的大海
把太阳 蓝天抛上波峰浪尖
又重重地摔下来
所有的巨轮 鸟屿 仓皇躲避
一个蹒跚学步的赤脚儿童
沙滩上走来走去
他稚嫩的笑声
一次次把大海踩成碎沫
这个残喘的宠然怪兽
无数次地冲击 嚎叫
最终没能跃过孩子的脚脖
2015.12.12上午于三亚湾
如果说上两首诗人对生命有一些悲叹的话,这首诗就把生命意识很大的拔高了起来。“气势汹涌 摧枯拉朽的大海/把太阳 蓝天抛上波峰浪尖/又重重地摔下来/所有的巨轮 岛屿 仓皇躲避”,一开始这句写了大海的不可一势,让所有的其他物象退避三舍仓皇而逃。
“一个蹒跚学步的赤脚儿童/沙滩上走来走去/他稚嫩的笑声/一次次把大海踩成碎沫”,这时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出现了,他轻松的把大海踩碎,一个是不可一势有为的海浪,一个是无为而为的儿童,诗人这里既是发现了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思想,一个以柔克刚的思想,也是赞叹新生命力的伟大,表明他对后来者居上的新生代的希冀。所以诗人最后说:“这个残喘的宠然怪兽/无数次地冲击 嚎叫/最终没能跃过孩子的脚脖”,谁也无法与新的生命力抗衡,也是诗人在自身修为上“日新其德”的思想的反映,肉身无法改变,精神世界的新生命力可战胜一切,他把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柔能克刚,颇有一种打太极拳的气象。
《海岸上 一个老人在垂钓》
柳树婆娑 海的天光
风景如画的海岸线
一个老人在垂钓
岸上 钢筋水泥的峡谷
炒股的在抛疯跌的股票
汽车商在抛降温的坐骑
房产大王在抛皮软的金屋
而他 悠然下到沙滩上
时值黄昏 他在垂钓夕阳
收放自如 松紧由之
只有他知道
抛出的线儿有多长
2015.12.9三亚湾
“柳树婆娑 海的天光/风景如画的海岸线/一个老人在垂钓”,一开始这句诗是一个非常优美的诗意设计的特写,让我们想起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和王士稹的“一人独钓一江秋”中国古代圣人的风骨:想到姜太公钓鱼的典故。这是一种很难企及的辽远的境界。
“岸上 钢筋水泥的峡谷/炒股的在抛疯跌的股票/汽车商在抛降温的坐骑/房产大王在抛皮软的金屋”,岸上却是一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的世俗图,前一个图是出世图,后一个图是入世图。对比之下,表达了诗人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的出世思想。所以最后诗人这样写到:
“而他 悠然下到沙滩上/时值黄昏 他在垂钓夕阳/收放自如 松紧由之/只有他知道/抛出的线儿有多长”,是的,这是诗人选择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到黄昏垂钓夕阳,其实诗人的垂钓如姜子牙的直勾,其意不在鱼,在一种“收放自如 松紧由之”的生命生活态度,由于“高处不胜寒”所以诗人的诗与远方是孤独的,所以“只有他知道/抛出的线儿有多长”,他也是在钓一个诗意的人生。
《载舟之水 覆舟之浪》
在三亚
清晨 傍晚 沙滩上
我与载舟之水 覆舟之浪
这平衡与摇晃的辽阔汪洋
近距离地凝视 攀谈
一群一群的鱼虾彷佛听懂了
它们把层层的浪花推过来
象掀开发人深醒的蓝色信笺
指给我看
2015.12.12于三亚湾海堤
“在三亚/清晨 傍晚 沙滩上/我与载舟之水 覆舟之浪/这平衡与摇晃的辽阔汪洋/近距离地凝视 攀谈”, 载舟覆舟是指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出于战国•赵•荀况《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这是诗人写这个文化意象的初衷吧。“载舟之水”是辽阔汪洋的平衡作用,“覆舟之浪”是辽阔汪洋的摇晃颠覆作用,同样的水具有不同的性能,就在于人的运作,仁者乐山的诗人来到智者乐水的有大水的南方,才能够与上善若水的水“近距离地凝视 攀谈”。
“一群一群的鱼虾彷佛听懂了、它们把层层的浪花推过来、象掀开发人深醒的蓝色信笺、指给我看”,这句是非常诗性的,海里的鱼虾与山里的草木一样是有性灵的,“彷佛听懂了”,“把层层的浪花推过来”,它们与诗人议论这个亘古的生命的命题,从而“掀开发人深醒的蓝色信笺、指给我看”,“ 蓝色信笺”是指大海。比喻运用的非常的自然巧妙。
《海滨大道的蚂蚁 忙活着》
这是一条人世纷杂的黄金海岸
每天 小小的黑色王国毗邻而居
同为动物 彼此的命只有一条
那些比自己 高 大 帅的异类
携带各自体内不同的雾霾 从天南地北
聚集到焦风椰浪的海滩
这些性情迥异的高智商们 有的是来散心的
面对浩瀚无垠的汪洋 声嘶力竭
吼出淤积的胸中块垒
甚至试图在心中 安装一个辽阔的大海
有的做生意赔了 残了
一时想不开 来这里转转
更多的 身体用旧了 磨损了
三五成群到此 保养一番老化的零件
那个走来走去 徘徊不已的纹身男子
是来寻找 浪花般被打散的爱情
这些地处的微小一族 也在忙活
它们钻出洞穴 欢天喜地搬运着
人们随手丢弃的瓜皮果核
它们长蛇般倾销出动
乐颠乐颠的吆喝声
盖过了凡尘烦忧的喧嚣
2015.12.13于三亚湾
“这是一条人世纷杂的黄金海岸/每天 小小的黑色王国毗邻而居/同为动物 彼此的命只有一条”,这首诗把人与代表自然的“小小的黑色王国”的蚂蚁放到一起去比较,相同的是“彼此的命只有一条”,不同的是人类的异化,使比蚂蚁“高 大 帅的异类”“ 性情迥异的高智商们”的人类,到处都充满利益的虚空和痛楚,那些来三亚湾散心的、做生意赔了的、锻炼身体的、失恋的。使这里变成“人世纷杂的黄金海岸”。与美丽的海岸的自然形态形成不协调的对比。诗人这样写到:
“那些比自己 高 大 帅的异类/携带各自体内不同的雾霾 从天南地北/聚集到焦风椰浪的海滩/这些性情迥异的高智商们 有的是来散心的/面对浩瀚无垠的汪洋 声嘶力竭/吼出淤积的胸中块垒/甚至试图在心中 安装一个辽阔的大海/有的做生意赔了 残了/一时想不开 来这里转转/更多的 身体用旧了 磨损了/三五成群到此 保养一番老化的零件/那个走来走去 徘徊不已的纹身男子/是来寻找 浪花般被打散的爱情”。诗里诗人的表意方式是大匠用斧却不留痕迹,把散心说成是“试图在心中 安装一个辽阔的大海”;把锻练说成是“身体用旧了 磨损了/三五成群到此 保养一番老化的零件”;把失恋的状态说成是“徘徊不已”“ 寻找 浪花般被打散的爱情”。这样陌生化的诗意语言让我们在很好把握诗人交代的物象的同时感受到知性的愉悦
“这些地处的微小一族 也在忙活/它们钻出洞穴 欢天喜地搬运着/人们随手丢弃的瓜皮果核/它们长蛇般倾销出动/乐颠乐颠的吆喝声/盖过了凡尘烦忧的喧嚣”,最后诗人又回到蚂蚁的生活状态,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快乐。虽然搬运着人类丢弃的东西,却长蛇般的傾销出动,“欢天喜地”,反映了诗人面对异化人类生活方式的否定态度。到这时,人的“高 大 帅”变的渺小了,“小小的黑色王国”的蚂蚁却意外的变得高大起来。抒发了作者有出世思想的悲悯情怀。
《一滴水 是大海的魂魄》
无数的点滴汇聚起来 沧海何其大
它日食浩瀚 夜吞辽远
所有的巨轮 舟楫 岛礁
在它掌心 漫游 漂泊
微渺的浪花 多么小
贝壳的小 蝌蚪的小 鱼卵的小
而一滴水 是大海的魂魄
它托举着晃荡的汪洋
2015.12.12于三亚湾
“无数的点滴汇聚起来 沧海何其大/它日食浩瀚 夜吞辽远/所有的巨轮 舟楫 岛礁/在它掌心 漫游 漂泊”,写沧海之大,大到日食浩瀚夜吞辽远,大到“所有的巨轮 舟楫 岛礁/在它掌心 漫游 漂泊”,而这些大是由“无数的点滴汇聚起来”,大与小的辨证法,毕老师诗里的思辩性是非常强的。
“微渺的浪花 多么小/贝壳的小 蝌蚪的小 鱼卵的小/而一滴水 是大海的魂魄/它托举着晃荡的汪洋”,诗人又从浪花的小说起,“微渺的浪花 多么小”,小到引不起人的注意,那些“贝壳的小 蝌蚪的小 鱼卵的小”,但小却是大的魂魄,它能托举一个晃荡的汪洋。从这点来说,他又是大的,是颇具生命力的。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大寓于小,小能反映大。如老子的道,世间的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正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充满了对世界的理性思考。
《苍翠的奢望》
早熟的三亚 任意一株婆娑的树
都能瞬间怀春成 情窦初开的少女
风姿绰约 韵味十足
一万种亚热带情调体内荡漾
无论我的奢望 多么苍翠
命定的轨迹 依然是无奈地枯萎
我的冻痒的北方
没有迷人的海岸线 亦没有
适宜你婀娜的蕉风椰浪
尽管凛冽季节 屋内会有红泥小火炉
而室外 飘飘洒洒的决不是激情燃烧的情节
2015.12.10早于三亚湾
“早熟的三亚 任意一株婆娑的树/都能瞬间怀春成 情窦初开的少女/风姿绰约 韵味十足/一万种亚热带情调体内荡漾”,三亚的美美的如情窦初开的少女,这是一种任何人都向往的青春气息,任意一棵树都能婆娑成怀春的少女。写春意的浓烈与辽阔。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尽管如此,杜牧写的“春风十里扬州路”还有点保守,毕老师笔下的三亚,如少女,风姿绰约 韵味十足。“一万种亚热带情调体内荡漾”,那是一种如何的诱惑啊,它焕发了诗人内心的所有的青春思潮,但马上诗人冷静下来,进而有点悲情。“无论我的奢望 多么苍翠/命定的轨迹 依然是无奈地枯萎”,时光已逝,青春不再来。奢望再苍翠,肉体在老去,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感慨。而且,很快就得回到自己的居住地北方,诗人是“乐不思蜀”了。
“我的冻痒的北方/没有迷人的海岸线 亦没有/适宜你婀娜的蕉风椰浪/尽管凛冽季节 屋内会有红泥小火炉/而室外 飘飘洒洒的决不是激情燃烧的情节”,虽然故乡有白居易 (唐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的意境,但到底没有这里的“飘飘洒洒的决不是激情燃烧的情节”。这样就回到题目,这只是一个“苍翠的奢望”。
《异地的骄阳》
此刻 我是在天涯海角三十多度
高温的沙滩上赤脚行走
焦烫的日头
就快把我炽烤成一枚浆果
无论我如何移植想象 体内的北方
棉絮里的冬天依旧刺骨
这异地的骄阳 再热 再烈
终究抵不了故乡的一盆碳火
2015.12.12于三亚湾
如果前一首诗是写诗人留恋起三亚的风景留恋忘返,这首诗就是诗人要迫切想回到自己的故乡的愿望。“此刻 我是在天涯海角三十多度/高温的沙滩上赤脚行走/焦烫的日头/就快把我炽烤成一枚浆果”, 天涯海角的热使诗人终于无法忍受了,“高温的沙滩上赤脚行走/焦烫的日头”第一节最后一句“就快把我炽烤成一枚浆果”的比喻是很有味道的,到南方诗人的比喻的意象也都成南方的了。诗人于是想到故乡的好处。
“无论我如何移植想象 体内的北方/棉絮里的冬天依旧刺骨/这异地的骄阳 再热 再烈/终究抵不了故乡的一盆碳火”,诗人怀念那“体内的北方”,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怀念棉絮里刺骨的冬天;怀念“抵不了故乡的一盆碳火”。 异地再好,不如故乡那一盆火的温暖人心。
《体内的北方 不可移植》
从北到南 南到天涯海角
檐下的冰挂已溃逃进婆娑的椰林
千里之外的籍贯暂且寄存户口本里
现在 我的暂住地叫三亚湾
我为躲避严寒而来
这里 碧海帆影 骄阳似火
换了一个太阳 彷佛换了一个大脑似的
五脏六腑本末倒置 头晕目眩
仰卧沙滩 任流淌的阳光抚摸肌肤
却总是想着老屋前的雪花覆盖柴门
那里的红泥小火炉 洋溢着诗意的暖
不像这里 是酷热 还发烫
下到波光帆影的海边 总觉不是下到了田里
这飞溅的浪花 没有稻花的香
来往穿梭的桅杆 不是袅袅的炊烟
想闻黎明的鸡啼 只能谛听海鸥啄食夕阳
与生俱来的体内的故乡 不可移植
即使穷尽想象 囊中依然是冻痒的北国
像今夜 咫尺之遥的凤凰机场轰鸣不断
醒了又梦 亲人的鼾声仍在远方
哦 我这只携带季节奔波的候鸟
血管里流淌的本不是椰浪蕉风
此地一年四季翠绿欲滴
插根筷子就能生根
而我 即使插下双足也难返青
只有返到黄土高原
我的一丝一纹
才是肥美的妊娠的土壤
2015.2.18于三亚湾
“从北到南 南到天涯海角/檐下的冰挂已溃逃进婆娑的椰林/千里之外的籍贯暂且寄存户口本里/现在 我的暂住地叫三亚湾”,诗人是北方人,他发现:北方还“檐下的冰挂”消失了,代替的是南方的椰子林,“籍贯暂且寄存户口本里”,人已到“千里之外”的南方三亚湾,让我们感觉到时空的变幻美和诗与远方带给诗人的幸福感。
“我为躲避严寒而来/这里 碧海帆影 骄阳似火/换了一个太阳 彷佛换了一个大脑似的/五脏六腑本末倒置 头晕目眩”,“我为躲避严寒而来”,这或许不仅是形而下的原因,也是形而上的原因吧。本意是好的但诗人又不能马上适应:碧海帆影却骄阳似火;像换了一个太阳和大脑;五脏六腑本末倒置和头晕目眩。这也是造化弄人吧。
“仰卧沙滩 任流淌的阳光抚摸肌肤
却总是想着老屋前的雪花覆盖柴门
那里的红泥小火炉 洋溢着诗意的暖
不像这里 是酷热 还发烫
下到波光帆影的海边 总觉不是下到了田里
这飞溅的浪花 没有稻花的香
来往穿梭的桅杆 不是袅袅的炊烟
想闻黎明的鸡啼 只能谛听海鸥啄食夕阳”
诗人继续在时空的变化中完成大脑的转换:阳光抚摸肌肤,“却总是想着老屋前的雪花覆盖柴门”;置身南方的酷热才体会到北方冷的珍贵,“那里的红泥小火炉 洋溢着诗意的暖”; 下到波光帆影的海边,却“总觉不是下到了田里”。诗人在继续对比,“飞溅的浪花”美丽无比,却“没有稻花的香;穿梭的桅杆好,却“不是袅袅的炊烟”;“想闻黎明的鸡啼”,却“只能谛听海鸥啄食夕阳”。多么复杂矛盾的心情!对比中让我们恍若如梦。诗人是离不开故乡的怀抱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唉,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是相反相成,相反的能让你走向真知,这或许就是诗与远方的意义,诗人用认知的睿智让自己的身心的矛盾逐步走向和解。
“与生俱来的体内的故乡 不可移植
即使穷尽想象 囊中依然是冻痒的北国
像今夜 咫尺之遥的凤凰机场轰鸣不断
醒了又梦 亲人的鼾声仍在远方”
有前几节的对比的铺垫,就有了这节的深刻的对灵魂的解构。好一个“与生俱来的体内的故乡 不可移植”!“体内的故乡”,这是诗意的发现。这正是诗人独特的发现。对生活的发掘让诗人明白了“即使穷尽想象 囊中依然是冻痒的北国”,人都有种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共性,世间万物存在即合理,冷也是故乡赋予我们的必要物质要素。
“哦 我这只携带季节奔波的候鸟
血管里流淌的本不是椰浪蕉风
此地一年四季翠绿欲滴
插根筷子就能生根
而我 即使插下双足也难返青
只有返到黄土高原
我的一丝一纹
才是肥美的妊娠的土壤”
最后诗人终于开悟了,为什么叶落归根?为什么乡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因为人就是“只携带季节奔波的候鸟”,南方固然好,也是南方人的故乡,而我,一个北方人
“只有返到黄土高原
我的一丝一纹
才是肥美的妊娠的土壤”
这就回到题目:体内的北方 不可移植!这首诗的大美在于诗人用诗意的第三只眼睛,发现了人类文化的深层意义。无疑,诗人是睿智的,他让我们发现了博大的精神的地理。
《北来的候鸟》
这是一群北来的候鸟
每年此时 她们把四分之一凛冽的季节
嫁接到油光发绿的椰子树上
于是 松花江水成了温润的海南
只是 大马哈鱼游到北方烧里了
白天 她们聚在一起 打拳 搓牌
黎明时到码头 买刚捕捞的鱼虾
在早市购鲜嫩的蔬果
更多的 照看儿女的宝宝
累了的时候 将风湿的老腿埋在干燥的沙滩
或于黄昏 依偎长椅品咂醉美的夕阳
入夜 她们三三俩俩汇聚海滨公园
迷人的海岸线有多长
她们的生活的诗意就有多长----
用凉爽的晚风擦拭用旧了的嗓门
借闪烁斑斓的星光相挽起舞
月光下 就这么拥着 抱着
抱着荡漾的天涯海角
这被东北方言腌渍了的液体的故乡
2015.12.9号于三亚湾
理解了上一首诗,这首《北来的候鸟》就迎刃而解了。本诗的候鸟是喻人的,或许是比喻从东北到南方哪些打工的;或许是到南方奔儿女的老人;或许是旅游者等等。“她们把四分之一凛冽的季节/嫁接到油光发绿的椰子树上”,“松花江水成了温润的海南”。而犹有诗意趣味的是“大马哈鱼游到北方烧里”,表意性特强。第二节写这些人的生活状态,语言非常休闲优美,像春日散步。第三节是进一步诗意陈述了这种生活状态,比如:
“迷人的海岸线有多长
她们的生活的诗意就有多长----”
比如:“用凉爽的晚风擦拭用旧了的嗓门”;再比如:跳老年舞“借闪烁斑斓的星光相挽起舞/月光下 就这么拥着 抱着/抱着荡漾的天涯海角”,这样的语言“抱着荡漾的天涯海角”读着口齿生香,余味无穷。
最后一句话:“这被东北方言腌渍了的液体的故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这里水乡与山人达到短暂的和解,共同奏响着这首天涯海角的美丽祖国的壮丽乐章。
这一首首即景诗,让我们看到毕老师对生命的、宇宙的、哲学的深刻的思考。我们不仅感受到诗人笔下的迷人的三亚湾的海边风光,更看到了诗人无边内心的风景。诗人是真诚的,他的这首诗里有对生命的顿悟与悲情,更多的是精神的睿智。而且他笔下驾驭的那些辽阔的物象,能如此自然娴熟,说明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大海的伟岸达到了惊人的一致,我发现他每首诗用词的多却能达到惊人的准确与纯粹,这些干净的词汇都是意在笔先的结果,毕老师把汉语语言文字的美运用到了极致。他的辽阔的人生观正如他的《海岸上 一个老人在垂钓》,他是在钓诗意的世界,与元人的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想起国画大师傅抱石的名画《平沙落雁》的那端坐在雄迈的山顶,悠然操琴的古代音圣,生命的态度——以自我为起点,演绎宇宙的和谐。这正是我从他这首诗里看出的表象上是写三亚湾,实质是对他自己精神世界的绝美写照,我们不仅醉意于三亚湾的美景,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表现力,更惊叹于毕福堂老师语境中流露出他的精神境界的辽阔与富饶。
2016.11.17晚和顺
附毕福堂老师的几首诗作:
◆◇ 这些延安形状的窑洞
1939年3月18日,15岁的齐心在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从事抗日工作的姐姐齐云的带领下,到山西屯留岗上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和约150名女八路军在此学习、生活。冰天雪地中,她们在一孔孔窑洞里度过了最为艰难困苦的寒冷的岁月。
祖国最寒的岁月里
太阳瑟瑟发抖成红肿的瞳仁
一个15岁的花季少女 和她的战友们
栖身于77年前的这些窑洞
空无一物的四壁 寒冷 饥饿
和一支激昂的校歌
是这些把身家性命打进绑腿的
灰装女兵的全部家当
卧榻的身下 不是恒温的地暖
而是冰凉刺骨的泥铺
这些细皮嫩肉的姑娘 如果不是血管里
沸腾着一个哗啦啦的赤旗世界
漳河绛水都凝固了
她们何以能够逼退肆虐的严寒
祖国的温柔之躯 正是因了这一孔一孔
深扎于老区的窑洞 天寒地冻的沃野
激情燃烧的青春才星星之火般燎原起来
这些拱形的人类杰作
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有
上党盆地的丘陵上也有
它们像一对睁大的眼睛
和蔼 聪慧 坚定 刚毅
春夏秋冬 伫立于此
关注 打量 凝视着后辈
不由我拍拍西装革履的衣袖
看有无沾染星星点点的雾霾和灰尘
◆◇ 故乡的月亮
少小离家 步履匆匆
好多东西走着走着就丢了
比如儿时晚饭前母亲在窑顶袅袅的呼唤
还有把风寒的冬日溺进热辣辣的姜汤
以及柴禾堆里羊角辫东躲西藏的乳名
连同村前小河照出的稚嫩而洁白的笑声
半生已过 与我不离不弃的已然不多了
像今夜 故乡星空下的这轮月亮
当我披星戴月奔波于尘世
她千里万里寸步不离 默默注视
而我 从来不敢抬头深情望上一眼
我怕那颗泪含不住掉下来
◆◇ 犬吠
乡村的腊月照例是忙碌的 天刚放亮
东头老张家就响起了急促的狗叫
此刻 养了一年的五头笨猪要出栏了
主人喜笑颜开为牲畜贩子递上香烟
其实这种溢于言表的欣喜之情
昨夜就在小屋弥漫开了
整整三百多天 不喂饲料
只用自家的玉米 麸子悉心款待
就图岁末卖个好的价钱
在一阵熟悉的驱赶声中
黑亮憨呆的家伙们顺从地走上车厢
它们交头接耳 怀着头回出门的好奇激动
全然不知接下来将被带到什么地方
只是那条朝夕相处的瘸腿黄狗跛来颠去
一阵阵想要挣脱拴着的锁链
它撕心裂肺般吼个不停
有好几次 竟把主人数票子的节奏给嚷乱了
三轮车嗵嗵嗵嗵开出好远了
它还在闹腾 高一声低一声由嚎叫变成哀鸣
这时当家的过来 抬腿就是一脚
◆◇ 冰层下 跳荡的火焰
凛冽的冬天打一个嚏喷
白毛风便呼呼席卷而来
转瞬把厚重壮硕的北方
寒颤成蜿蜒起伏的冰天雪地
丛林 脱光了蝉鸣虫吟
冰挂 斩断了迁徙者的归途
而在坚硬刺骨的冰层之下
柔弱的鱼儿悠然自得
像闲庭信步的王子
这头脑简单 憨态可掬的家伙
毗邻岸土 却游离于尘世之外
世界再冷
也冻不透其体内一团跳荡的火焰
◆◇ 冬天 这些胆大的麻雀
大冬天 马路旁成片成片的玉米
就这么坦荡地晾晒着
任由一群一群的麻雀
落下飞走 啄食 品咂
那些曾经饥饿的伏击与捕获
连同颗粒不让的火药 铁砂
早已归顺了它粗壮的双翅和肥爪
这些得寸进尺的家伙们 来去从容
谁也无法揣度 它们的胆子有多大
人说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我们不用刻意去解剖 探究
仅从它们丰满富态的鸣叫中
就能窥探出其体内
有着怎样惊鄂的一方江山
◆◇ 大地下 绿色的火焰从未熄灭
季节凛冽而刺骨
冻僵的蝉鸣虫吟倒挂成树树冰吊
雪地上 麻雀在一张白纸上渺茫地抒情
瘦骨嶙峋的兔子翻找着胃中的暖阳
村边土路 一头驴子深一脚浅一脚
驮着农人度冬的炭块哒哒归来
溅起瑟瑟发抖的炊烟升上屋顶
灌木丛里 野猪沿路寻觅叼回了
一毛不拔的寒冬吝啬的遗漏 顿时
土窝四壁温暖的欢呼熠熠生辉
滴水成冰 冻不住血涌热荡的股股呵气
林间 一群羊啃噬着枯黄的草皮
它们已嗅到
大地下从未熄灭的绿色的火焰
(毕福堂,男,曾在天安门国旗班站岗,后转业回地方,之后在山西电视台、山西省文联《火花》编辑部工作。做过杂志社诗歌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等职务。现任山西省文联《九州诗文》杂志社社长、主编。先后在《诗刊》、《星星》、《绿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选刊》、《萌芽》及香港、台湾等报刊发表作品五百余首(篇)。部分作品被全国十余家出版社选编、刊登。出版过个人专著《摇篮梦》、《露珠之光》等三部。《世界名人录》、《中国新诗大辞典》、《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等先后载文对其创作业绩进行了介绍。曾四次出席世界华人诗歌研讨会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研讨会,多次参加全国诗人采风活动。系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 王恩荣 时间: 2017-11-15 22:58
好诗,提读,共赏!
作者: 岳维栋 时间: 2017-11-16 09:06
毕老师,棒棒哒
作者: 大畜 时间: 2017-11-16 20:15
好诗好评,一翻精彩解读为进入诗打开了门径。
作者: 王恩荣 时间: 2017-11-17 07:29
谢谢文友
作者: 王恩荣 时间: 2017-11-17 07:30
谢谢文友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7-11-19 00:03
后附几首代表作更好。
作者: 王恩荣 时间: 2017-11-19 08:23
马上附
作者: 王恩荣 时间: 2017-11-19 09:01
谢谢张老师!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7-11-19 20:39
嗯,这样更好。
作者: 王恩荣 时间: 2017-11-19 21:22
多谢张老师指正!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