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浅析艾略特诗歌《四个四重奏-烧毁的诺顿》 [打印本页]

作者: 雨无正    时间: 2018-6-19 17:39
标题: 浅析艾略特诗歌《四个四重奏-烧毁的诺顿》

烧毁的诺顿是艾略特著名长诗《四个四重奏》中的第一部分,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四重奏,四重奏是用四种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的音乐演奏形式,如果是弦乐四重奏,就是大提琴,中提琴和2个小提琴组成,不同的乐器负责不同的声部,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这首长诗也呈现这种特征,全诗歌分为四个地点命名的四部分,每一部分分5段,四部分各段的的长短也相互对应。这有点类似于乐队演奏的性质,同一主题不同的阐释。
这版本翻译的第一段有个词不太准确:“纵然语言(logos)为人所共有”语言logos,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一个概念,单纯的翻译成语言会丢失掉这个概念所拥有的一些意义。
纵然语言(logos)为人所共有,但多数人立身处世仿佛各有其到。
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完全一样的。
这句话引用自引用赫拉克利特残篇2和残篇60,逻各斯logos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希腊文这个词本来有多方面的含义,如语言、说明、比例、尺度等。赫拉克利特最早将这个概念引入哲学,这个词也具有上述多种含义,但赫拉克利特主要是用logos来说明万物的生灭变化具有一定的尺度,虽然它变幻无常,但人们能够把握它。在这个意义上,逻各斯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表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因此个人看法,logos翻译成“规律”或者“真理”或许更能体现后文所阐述的思想内涵。

有人认为艾略特这首长诗是模仿但丁的神曲,或者是为神曲解释的一部作品,因为两者确实有很多相通之处,首先都是结构固定的长诗,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3部分又各自分33章,这跟四个四重奏的结构固定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神曲是神学宗教题材为主题的作品,艾略特诗歌中也大量涉及神学宗教题材。神曲,按意大利语原意是“神圣的喜剧”,而四重奏配合戏剧不是正显示后者是前者的解释吗?
艾略特对此并无说明,但内容上看《神曲》和《四个四重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用宗教题材宣扬人性论,而后者是侧重于人类存在和哲学命题。
文学界通常认为《四个四重奏》是阐释时间和永恒的长诗,四个不同部分侧重点有所不同,“烧毁的诺顿”指一座英国乡间住宅的玫瑰园遗址,该地原本是一个英国贵族的祖产,主人因挥霍无度,弄得妻离子散,最后竟纵火烧屋自焚。艾略特并未解释为何选用该地作为篇名。

《四个四重奏》中分别以四个地点为题目,是否含有四处地点历史意义作为诗歌内容的补充没有记载,而烧毁的诺顿更象是指古代的诺顿而非现实中的,东科克是艾略特英国祖先的聚居地,这两处显然不应该是现实中的地点,因此不能单纯的把四处作为作者的游览到达处进行解释,个人更倾向于把四处作为艾略特想象中的四个时空和时间的不同点。四处没有时空和地域上的一致性,而都是艾略特想象的起点,这样便于解释作者阐述时间和永恒的多重思考之间的起点差异。

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
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
而未来的时间又包容于过去的时间。
假若全部时间永远存在
全部时间就再也都无法挽回。

烧毁的诺顿,开始以提出作者对时间思考作为起点,接着描述了一幅以该起点作为入口而进入的场景。玫瑰园,鸟儿,一些莫名的回声,这些随着变幻光影而消失,在这段的末尾,鸟儿说:过去可能存在的和已经存在的,都指向一个始终存在在终点。

第二段以各种奇幻的超现实意象开始描述一个终点
过去和未来就在这里回合。无去无从,
无升无降。只有这个点,这个静止点
作者认为所有人都在这里呆过,但他无法说出这是哪里,但能意识到这个点不在时间之内。
那在玫瑰园中的瞬间,
那雨声沥沥的凉亭里的瞬间,
当烟雾降落在通风的教堂里的瞬间,
这段的末尾有一句后来成为名句的句子:“只有通过时间才被征服时间”这版的翻译可能不太准确。原文是:“Only through time time is conquered. ”个人认为翻译成:只有通过时间,时间才能被征服。可能更准确一些。

在第三段,出现了典型的意识流手法的叙事,一面是对这个神秘之点的思考,一面是急速变化的想象和场景:
剥夺一切去消感官的享乐
洗涤情感以摈绝尘世短暂的情爱。
既非充实也非空虚。只有一抹微光
闪摇在一张张紧张的饱经忧患的脸上
都因为心烦意乱而毫无意义
神情无所专注而极度冷漠
冷风劲吹在时间之前和时间之后
人和纸片都在风中回旋,
孱弱的肺叶呼吸出入
不健康的灵魂把嗳出的麻木
吐入枯萎的空气,被风卷带着掠过
伦敦的阴沉的山岗,掠过汉姆斯蒂德
和克拉肯韦尔、坎普顿和普特尼,
海盖特、普林姆罗斯和拉德格特。
不是这里,不是这里的黑暗一片
不在这颤抖的世界里。
在这段末尾,作者描述了一个感觉已枯竭的世界,幻想已远走高飞的世界,精神已失去作用的世界;作者意识到,到达该点不在运动之中。

第四段艾略特以思考和现实交替的手法,通过意识流方式以较为剪短的篇幅描绘了一个时间静止点,如果从艾略特提到的植物种类观察,似乎这时作者正漫步在花园中,一边思考时间和存在的问题一边走向花园深处。
时间和晚钟埋葬了白天,
乌云卷走了太阳。
向日葵会转向我们吗,铁线莲?
会纷披下来俯向我们吗;卷须的小花枝头
会抓住我们,缠住我们吗?
冷冽的
紫杉的手指会弯到
我们身上吗?当翠鸟的翅膀
以光明回答光明以后
现在已悄然无声,光明凝然不动
在这转动不息的世界的静止点上

第五段作者描述了在这个静止点上,结束和开始发生了混乱,运动和静止矛盾共存的超现实场景,在这段末尾,作者思考存在的形式和原因,猛然一道阳光出现,提醒作者回到现实当中:
欲望本身就是运动
而不在与它值得想望的本身,
爱本身是静止不动的,
只是运动的原因和目的,
无始无终,也无所企求
除非在时间方面
被纳入了限制的形式
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
猛然间,在一道阳光中
即使此时有尘灰飞扬
在绿叶丛中扬起了
孩子们吃吃的笑声
迅疾的现在
从叙事角度解释这首诗歌,这更象作者带领大家进行一场想象之旅,在想象的旅程中,时间始终是一个谜题存在,而所有的想象都围绕它展开,作者并未定义时间是什么或者其意义价值,而是描述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意象和思索的片段,所有的这一切镶嵌在一个意识与现实交替推进的过程中,最终达到一个作者想象中的静止的点,在这一点上“语言,音乐,都只能在时间中行进;但是唯有生者,才能死灭。”
这表现出作者对于生存与时间的思考,而结合诗歌的标题可以发现,这首诗歌是作者对于真理或规律思考而写下的作品,从存在和时间的角度观察,拥有实体的万物永远存在于现在,而在此之前或之后,只能以形式或记录的方式存在。
这是艾略特对于万物存在与语言的抽象永恒性的关系认识,语言文字,确实可以说是超越了物质实体而永恒存在的概念,正因为语言文字等无形概念没有实体,因此才不会死灭,艾略特将自己对于存在与时间的这一思考过程通过诗化的语言记录下来,引领读者跟他一起思考,并最终在获得结论后回到现实当中。
这首诗歌是艾略特《四个四重奏》长诗的第一部分,也是其文艺思想探索方向的体现,诗歌立足广义的存在与时间的问题进行思考,使得作品的格局变得十分开阔,而以站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立场上提出终极价值的探索,使得作品一开始就拥有了较高的深刻性和广义的文化价值。


注: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父是牧师 ,曾任大学校长。父亲经商,母亲是诗人,写过宗教诗歌。艾略特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 政治上是保皇派,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被称为“但丁最年轻的继承者之一”。托马斯.艾略特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 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四个四重奏》——烧毁的诺顿

纵然语言为人所共有,但多数人立身处世仿佛各有其到。
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完全一样的。



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
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
而未来的时间又包容于过去的时间。
假若全部时间永远存在
全部时间就再也都无法挽回。
过去可能存在的是一种抽象
只是在一个猜测的世界中,
保持着一种恒久的可能性。
过去可能存在和已经存在的
都指向一个始终存在的终点。
足音在记忆中回响
沿着那条我们从未走过的甬道
飘向那重我们从未打开的门
进入玫瑰园。我的话就和这样
在你的心中回响。
但是为了什么
更在一缸玫瑰花瓣上搅起尘埃
我却不知道。
还有一些回声
栖身在花园里。我们要不要去追蹑?
快,鸟儿说,快去寻找它们,去寻找它们
在花园角落里。穿过第一道门,
走进我们的第一个世界,我们要不要听从
画眉的欺骗?进入我们的第一个世界。
它们就在那儿,神态庄严而不可窥见,
在秋天的燠热里,穿过颤动的空气,
从容不迫地越过满地枯叶,
鸟儿在呼唤,于那隐藏在灌木丛中
不可闻见的音乐相应和,
那没有被人看见的眼光转过去了,因为玫瑰
露出了花容美姿已被人窥见的神色。
它们在那儿仿佛是我们的客人
受到我们的接待也在接待我们。
它们彬彬有礼地伫立在空寂的小径旁。
于是我们继续前行,走进黄杨木的圆形树丛,
俯身观看那干涸的水池。
干涸的水池、干涸的混凝土、围着褐色的边,
水池里注满了阳光变幻的水,
荷花升起了,悄悄地,悄悄地,
池面从光芒的中心闪现,
而它们在我们身后,映照在池中。
接着云朵飘过,水池又变为空虚。
去吧,鸟儿说,因为树叶丛中躲满了孩子
他们兴冲冲地藏在那儿,忍住了笑声。
去吧,去吧,去吧,鸟儿说:人类
忍受不了太多的现实。
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
过去可能存在的和已经存在的
都指向一个始终存在在终点。



大蒜和蓝宝石陷在泥里
阻塞了装嵌的轮轴。
血液中发着颤音的弦
在永不消失的伤疤下歌唱
安抚那早已忘却的战争。
动脉里的舞蹈
淋巴液的环流
都表现为星辰的流驶
在树梢中升向夏天
我们在摇动的树枝上空
在那斑驳的树叶上闪耀的光华中
移步前行,耳听得下面湿润的土地上
捕捉野猪的猎犬和野猪一如既往
在继续他们追逐的模式
但在群星中又归于和解。

在转动不息的世界的静止点上,既无生灵也无精魂;
但是不止也无动。在这静止点上,只有舞蹈,
不停止也不移动。可别把它叫做固定不移。
过去和未来就在这里回合。无去无从,
无升无降。只有这个点,这个静止点,
这里原不会有舞蹈,但这里有的只是舞蹈。
我只能说,我们曾在那儿呆过,但我说不出是哪儿。
我也说不出呆了多久,因为这样就把它纳入时间。

内心超脱了显示的欲求,
解脱了行动和苦痛,也解脱了内心
和身外的逼迫,而被围拥在
一种恩宠之感,一道静静的白光之中,
徐徐上升而有凝然不动,集中
在它部分的狂喜
达到圆满的过程中,才领悟到
它那部分的恐惧已经消失。
但是过去和未来的羁绊
交织在变化着的软弱的躯体中,
卫护着人类既不飞升天国也不堕入地狱
这两者都非血肉之躯所能忍受。
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
只容许有少许的意识。
能意识到就不在时间之内
但是只有在时间之内,那在玫瑰园中的瞬间,
那雨声沥沥的凉亭里的瞬间,
当烟雾降落在通风的教堂里的瞬间,
才能忆起;才能与过去和未来相及。
只有通过时间才被征服时间。



这是愤怼不满的地方
以前的时间和以后的时间
都沉浸于一片朦胧的光影里:既没有日光
赋予形体以明澈和静穆
把暗淡的阴影化为疏忽易逝的美
以暖地旋转暗示人生悠悠,
也没有黑暗使灵魂净化
剥夺一切去消感官的享乐
洗涤情感以摈绝尘世短暂的情爱。
既非充实也非空虚。只有一抹微光
闪摇在一张张紧张的饱经忧患的脸上
都因为心烦意乱而毫无意义
神情无所专注而极度冷漠
冷风劲吹在时间之前和时间之后
人和纸片都在风中回旋,
孱弱的肺叶呼吸出入
不健康的灵魂把嗳出的麻木
吐入枯萎的空气,被风卷带着掠过
伦敦的阴沉的山岗,掠过汉姆斯蒂德
和克拉肯韦尔、坎普顿和普特尼,
海盖特、普林姆罗斯和拉德格特。
不是这里,不是这里的黑暗一片
不在这颤抖的世界里。

再往下去,只是往下进入
永远与外世隔绝的世界,
是世界又非世界,非世界的世界,
内部黑暗,剥夺了一切
赤贫如洗,一无所有,
感觉已枯竭的世界,
幻想已远走高飞的世界,
精神已失去作用的世界;
这是一条路,另外一条路
也是一样,不在运动之中
而是避开运动;但是世界却怀着渴望
在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的
碎石路上前进。




时间和晚钟埋葬了白天,
乌云卷走了太阳。
向日葵会转向我们吗,铁线莲?
会纷披下来俯向我们吗;卷须的小花枝头
会抓住我们,缠住我们吗?
冷冽的
紫杉的手指会弯到
我们身上吗?当翠鸟的翅膀
以光明回答光明以后
现在已悄然无声,光明凝然不动
在这转动不息的世界的静止点上。



语言,音乐,都只能
在时间中行进;但是唯有生者
才能死灭。语言,一旦说过,就归于
静寂。只有通过形式,模式,
语言或音乐才能达到
静止,正如一只中国的瓷瓶
静止不动而仍然在时间中不断前进。
当乐曲余音袅袅,那不是提琴的静止,
不只如此,而是两者共存,
或者说结束于开始,
结束和开始永远在那儿
在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
万物永远存在于现在。语言
在重负之下,损伤,迸裂,有时甚至破碎,
而在压力之下,要跌落,溜走,消失,
或者因为措辞不当而腐朽,不会在原处停留,
不会停留不动。尖厉刺耳的声音
叱责、嘲笑或者只是絮叨
受到的攻击总是试探的声音,
是葬仪舞蹈中哀声哭喊的影子,
是郁郁不乐的凯米艾拉的高声悲号。

模式的细节是运动,
正如以十级阶梯的形状表现的那样。
欲望本身就是运动
而不在与它值得想望的本身,
爱本身是静止不动的,
只是运动的原因和目的,
无始无终,也无所企求
除非在时间方面
被纳入了限制的形式
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
猛然间,在一道阳光中
即使此时有尘灰飞扬
在绿叶丛中扬起了
孩子们吃吃的笑声
迅疾的现在,这里,现在,永远——
荒唐可笑的是那虚度的悲苦的时间
伸展在这之前和之后。

翻译:汤永宽
作者: 王恩荣    时间: 2018-6-20 08:59
欣赏,提读
作者: 雨无正    时间: 2018-6-22 22:14
王恩荣 发表于 2018-6-20 08:59
欣赏,提读

感谢!问好!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