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由诗人自杀而谈起 [打印本页]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8-8-2 23:06
标题: 由诗人自杀而谈起
      最近又有一个“诗人”自杀了。对于喜欢诗歌,关注诗坛近况的人来说,不免一声叹息。吃瓜群众却忍不住要问:“诗人这是怎么了?”不自觉地就把诗人与敏感脆弱联系起来。我觉得,诗人的死无非两种,一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而死,二是为诗歌而死。前者,并无诗人的特质。——日子过得艰难的岂只是能写诗的人?但为诗歌而死,却可以论一论。诗歌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能让人为之走火入魔,寝食不安,近而以命相抵吗?

      其实中国古代,为诗歌入魔的人真是数不胜数。比较出名的当数孟郊、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吟安一个安,捻断数茎须。”“两名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种专注的工匠精神岂是当下的小演员能比得了的?

      唐朝是中国古诗的高峰,唐代诗人中的奇葩人物也是历朝之最。比如有一个叫张籍的诗人,特别崇拜杜甫,想以杜大诗人为师,但杜大诗人已经仙去了,怎么办呢?他就将杜甫的名诗一首首烧掉,将纸灰拌上蜂蜜泡茶喝。说是这样一喝,就能写出杜甫一样的好诗了。这虽有点迷信,但却不免让人心生敬意。人之为痴,不过于此吧!

      因写诗而殒命的也有人在。唐代还有一个诗人叫刘希夷,写了一首《代悲白头翁》,里面有这样两句,“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写完之后很得意,就拿给同为诗人的舅舅宋之问看。宋虽贵为宰相,心胸却小得可怜,一看之下,对这两句也是特别喜欢,恨不得这两句是自己写的。再看看自己的外甥,鸡胸驼背,口讷语拙,哪像一个大诗人的样。于是就向外甥索要著作权,“外甥呀,你现在籍籍无名,这样的诗说是你写的,传出去谁信呀?还是老舅以个人的名义替你发表吧!”无奈刘希夷虽然人长得不怎么样,版权意识却很强烈,顽固得很,死活不同意。于是宋之问也不客气,命人用大石头直接将他外甥砸死了。和文字狱因文得祸不同,这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件文人之间,为了争夺著作权,直接致人死地的案件。

      当然,现代人写诗,这种著作权的争夺,更多了。因为很多人都说嘛,现代人写诗,写来写去,都新瓶装旧酒,大体差不多。看看这首,好像读过,再看看那首,也好像读过。稍有点个性的作者,都入某人麾下,听其指挥。前几年,不就传出,京城某大咖,看到某人写的东西好,直接要过来或发钱买过来,在自己名义某大报上发表,无奈何呀,别人有渠道,你没有渠道,要不给人发表,要不不发表。可能对于写诗的人来说,和生孩子一个道理。孩子生下来了,觉得还有点人样,跟着自己吧,好是好,但估计养不活,不如送给干爹,好歹能保一命,至于其他,就不用计较了。只求发表,管他春秋,也算是中了诗歌的毒吧。

      我觉得为诗歌入魔分为几个阶段,一个是高中至大学阶段。这个时期读了一点书,基本上对文法字词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又在网上看了一些不入流的文章,觉得这样的诗呀,老子也可以写,甚至写得比他们还牛,于是乎整天“为赋新辞强说愁”。十年前,我有一个年龄相仿的诗友,不知怎么,鼓捣出洋洋洒洒二千首大作。经常往诗坛名家西川、王家新、臧棣等大师那送作品。因为他在北京上大学,近水楼台,他把北京的名家全部请教了遍。北京哪儿有诗会了,哪儿有讲座了,准能见到他的身影,反正坐公交嘛,一块钱的事。到了地方,就千方百计找到那些大诗人。反正诗人嘛,不像娱乐明星那么戒备森严。见了面,先奉承人家几句,很喜欢人家的诗,自己也有一些作品,希望得到指点云云。然后把打印好的作品,恭呈上去。回家静侯佳音。希望毕业之前,能博个诗人的名头,成名成家,找工作谈恋爱就都容易很多。几年后,再联系,问他还写诗吗?答:写那玩意有啥用,不当吃,不当喝。停了停,又说,诗坛就是个大染缸,一堆败类,你写得再好,没人提拔也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看他的博客,果然,好几年没有更新了。想想他写的诗,真是一首也记不得了。

      二是五六十岁,工作稳定但无争上机会或赋闲在家,视力尚可,儿女成人。觉得自己虽然老了,但还应该发挥点余热,做别的工作未免太苦,写小说,打字不方便,费精力,赶上诗歌是个好东西,逗逗猫遛遛狗,都可以当个题材,用手机码出几行。往朋友圈一发,识不了几个字的人都会说:这老头,人虽然老了,但是个诗人,蛮有情趣。不像我们,整天只知道打牌。有史以来从未受到这样的关注,于是兴致越来越浓。想想汪曾祺八十岁始奋笔,终成一代大师,不免豪气勃发,要向天再借五百年。

      想想,诗歌真的从来没有没落过。阶段性消停的只是诗歌的功利性。这几年,因为以写诗改变命运的例子好像多了。 有句话叫:诗歌是上苍送给穷人的礼物。于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苦大仇深,应该被上苍眷顾,应该被诗神垂青。他(她)写得比我差多了,却出名了。好像是每个写诗人的共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缺的不是能力与水平,而是机会。

      人们常说,好的诗人,一定是苦难的亲历者。如尚无真正踏入社会,觉得诗歌就是风花雪月,弹琴泡妞,一定风光无限,不免错了。如受新体诗的影响,觉得写诗轻易简单,拈手即来,假以时日,必成大气,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猫,只落皮毛,无得神髓。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诗歌需要呈现的厚重远大于轻浮。前段时间,《见字如面》播放司马迁的《与任安书》,相比司马迁的苦难,或随便采访下,农村里的老人,我们所承受的苦,与他们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更何况如果连自己的苦难都承受不住,怎么能承受整个人类的苦难?如果承受不了自己的苦难亦承受不了人类的苦难,怎么可能写出好的诗歌?不是每个码分行字的人都是海子。诗歌是一座纯净的殿堂,不需要任何人的血去祭奠。
作者: 倘若    时间: 2018-8-3 08:41
诗歌是一座纯净的殿堂,不需要任何人的血去祭奠。

拜读。洋洋洒洒,信手拈来。
作者: 南平    时间: 2018-8-3 09:20
如果承受不了自己的苦难亦承受不了人类的苦难,怎么可能写出好的诗歌?不是每个码分行字的人都是海子。诗歌是一座纯净的殿堂,不需要任何人的血去祭奠。
作者: 秋水岸    时间: 2018-8-3 10:57
人们常说,好的诗人,一定是苦难的亲历者。如尚无真正踏入社会,觉得诗歌就是风花雪月,弹琴泡妞,一定风光无限,不免错了。如受新体诗的影响,觉得写诗轻易简单,拈手即来,假以时日,必成大气,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猫,只落皮毛,无得神髓。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诗歌需要呈现的厚重远大于轻浮。前段时间,《见字如面》播放司马迁的《与任安书》,相比司马迁的苦难,或随便采访下,农村里的老人,我们所承受的苦,与他们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更何况如果连自己的苦难都承受不住,怎么能承受整个人类的苦难?如果承受不了自己的苦难亦承受不了人类的苦难,怎么可能写出好的诗歌?不是每个码分行字的人都是海子。诗歌是一座纯净的殿堂,不需要任何人的血去祭奠。
作者: 秋水岸    时间: 2018-8-3 10:59
确实如此,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时代的主导精神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特殊领域之下,一般都需要理智对待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8-8-3 11:21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8-3 10:59
确实如此,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时代的主导精神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特殊领域之下,一般都需要理智对待:hands ...

问好秋编。。。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8-8-3 11:21
倘若 发表于 2018-8-3 08:41
诗歌是一座纯净的殿堂,不需要任何人的血去祭奠。

拜读。洋洋洒洒,信手拈来。

问好倘若。。。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8-8-3 11:21
南平 发表于 2018-8-3 09:20
如果承受不了自己的苦难亦承受不了人类的苦难,怎么可能写出好的诗歌?不是每个码分行字的人都是海子。诗歌 ...

问好南平,,,
作者: 成小二诗歌    时间: 2018-8-3 14:13
生命都是高贵的  不管写不写诗   都应该好好活下去
作者: 白春雨    时间: 2018-8-3 14:59
认真拜读,认同
作者: 寒雨    时间: 2018-8-3 15:04
如果承受不了自己的苦难亦承受不了人类的苦难,怎么可能写出好的诗歌?不是每个码分行字的人都是海子。诗歌是一座纯净的殿堂,不需要任何人的血去祭奠
作者: 舟自横渡    时间: 2018-8-4 12:01
“诗人的死无非两种,一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而死,二是为诗歌而死“,如果是前者令人唏嘘而无可厚非,倘若是后者除了扼腕或许更应该谴责,与其说为诗歌而死毋宁说为名利而死,诗歌不应该背上骂名。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8-8-4 12:17
舟自横渡 发表于 2018-8-4 12:01
“诗人的死无非两种,一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而死,二是为诗歌而死“,如果是前者令人唏嘘而无可厚非,倘若是后 ...

基本上如此,但是人死了,我们总觉得不应该再责难。。
作者: 舟自横渡    时间: 2018-8-4 12:52
行顺 发表于 2018-8-4 12:17
基本上如此,但是人死了,我们总觉得不应该再责难。。

主要是希望活着的好好活着,能够继续写诗,即使不写或写不出来又何妨!我认为诗只是工具,只是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所以为诗而死真的是本末倒置了,当然对于逝去的人,我们不应该再责难,而对于这样的死亡也无需歌颂,正如你所言”诗歌是一座纯净的殿堂,不需要任何人的血去祭奠“。
作者: 九儿    时间: 2018-8-4 13:17
诗歌是一种美好的精神食粮,也是一把双刃剑。
有些人过于痴迷诗歌,或者太想出名,很可能走火入魔,走向毁灭。
作者: 九儿    时间: 2018-8-4 13:17
问好顺子,拜读好文。
作者: 乌鹊南飞    时间: 2018-8-4 21:58
吟安一个安,两名三年得洋洋洒洒的错别字
作者: 乌鹊南飞    时间: 2018-8-4 22:01
吟安一个字,两句三年得。唉,好多诗友写诗,却很少甚至从不读古诗。写诗底蕴怎么足呢。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8-8-5 00:03
乌鹊南飞 发表于 2018-8-4 21:58
吟安一个安,两名三年得洋洋洒洒的错别字

多谢纠正。打字打快了。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8-8-5 00:16
乌鹊南飞 发表于 2018-8-4 22:01
吟安一个字,两句三年得。唉,好多诗友写诗,却很少甚至从不读古诗。写诗底蕴怎么足呢。

你肯定不会用五笔。、、。。。
作者: 乌鹊南飞    时间: 2018-8-5 06:27
行顺 发表于 2018-8-5 00:16
你肯定不会用五笔。、、。。。

别肯定,我用的就是五笔。引经据典更要仔细,一不小心会误导人。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8-8-5 10:48
乌鹊南飞 发表于 2018-8-5 06:27
别肯定,我用的就是五笔。引经据典更要仔细,一不小心会误导人。

多谢诗友教导,以后注意!
作者: 乌鹊南飞    时间: 2018-8-5 10:53
行顺 发表于 2018-8-5 10:48
多谢诗友教导,以后注意!

出错先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为己开脱说批评者不会五笔,还武断肯定字字还可说不擅盲打,句有D分辨键,是己不熟练不
作者: 慕容凡夫    时间: 2018-8-5 16:21
诗歌是一座纯净的殿堂,不需要任何人的血去祭奠。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