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杨林自述:在乡土中回归 这是不同与一般的情怀
[打印本页]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2-10-18 20:48
标题:
杨林自述:在乡土中回归 这是不同与一般的情怀
本帖最后由 肖振中 于 2012-10-18 21:00 编辑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杨林
杨林:祖籍芷江的侗族诗人,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签约作家,
湖南
新乡土诗歌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青年诗人协会会员,主要代表作有《花开花落》、《潮起潮落》、《春夏秋冬》等。首创现代接龙长诗《春夏秋冬》,被誉为“中国现代长诗自我接龙第一人”,也是用诗歌集的形式来表现“侗族大歌”的第一人。
杨林:在乡土中回归
撰文 聂薇
回归的情怀
2012年对于杨林来说是丰收的一年。
7月,一部《春夏秋冬》惊动东南西北,来自北京、广州、
云南
、上海等全国各地的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以及诗歌爱好者齐聚长沙,为研讨这部“中国首部接龙长诗”而举办了一场诗歌盛宴。到场人数多达160人,诗歌的号召力,诗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8月,杨林耗时两年的全新诗集《侗族大歌》面市。这是我国第一部用诗歌形式全面展示侗族文化的诗集,身为侗族人的杨林,将侗家风情陈酿成一坛浓烈老酒,用醉意诗情释怀20多年的思乡之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侗族人民歌颂爱情、热爱生活、礼赞生命的情怀。
“我一直认为,诗歌的价值追求在于四个回归——精神的回归、自然的回归、家园的回归、生命的回归。这不只是新乡土诗派坚守的理念,更是每一个诗人该有的情怀。”办公室里,杨林喝着茶,若有所思地说。
这个生长于怀化芷江的侗族著名诗人,如一匹黑马,在诗歌原野驰骋。他的身姿,浪漫而矫健;他的眼神,坦率而温柔;他内心的力量,却坚定而强大。
最初的
信
念
“走进春天/我拉着又一根时间绳索/离开冬雪浩大的气势/把来时的路对折/潜入一棵油菜抽苔/心情黄灿灿地开始/张开的阳光/湿透地呼吸/跃跃欲试/细听/远的水声/正酣畅地奔来/我,蹲在温暖的光线里/在站立的梦里醒着”
这是杨林在《春夏秋冬》里,关于立春的描写,也是对他人生最初的感知与记忆。
杨林出生在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那里的山清水秀,是杨林的“开始”,有他无须识途的“精神家园”。他终日与山水为伴,自然为伍,过着简单快乐的童年。“我们一群孩子经常上山捉迷藏,抓鸟,捉鱼,玩泥巴战,和自然的接触很密切,对自然的变化感触也特别深。”
这份生活的积淀,成为后来杨林写诗的灵感来源。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想用一首长诗来表达对家乡的这份情感,却苦于找不到方式。“后来我想到了接龙。接龙诗的诗句是循环的,中国文化也讲求循环,九九归一,恰好也能体现人生四季,四季人生。春代表少年,夏代表青年,秋代表中年,冬代表老年,这是季节的更替,也是人生的循环。”
日积月累的思乡之情一旦从诗人心里找到了突破口,就会火山一样喷发,涌现的便是源源不断的诗句。杨林说,完成这首千句长诗的创作,只花费了十天时间,几乎是一气呵成。最初的信念,是他写诗的动力,也是作好一首诗的源头。
内心的力量
“‘新乡土诗派’的内核就是追求家园和精神。家园解决的是根的问题,精神解决的是归属的问题。你有根,才能吸附营养,才有动力;有了归属,你才有方向。”
这便是当初杨林加入“新乡土诗派”的原因。上世纪80年代末,湖南诗人江堤、彭国梁、陈惠芳发起了一场诗歌运动,并组成了“新乡土诗派”。他们提出家园和精神的回归,注重寻根意识,同时讲究归属感,这在当时很有影响力。1988年,杨林因参加诗人于沙的诗歌讲座而结识他们,并加入诗派。
后来,杨林成为湖南省委警卫局的排长,并兼职担任了《诗歌导报》的执行编辑,《诗歌导报》变成为了“新乡土诗派”的重要阵地。杨林是勤奋的“收发员”,天天收发、编审稿件,将诗歌的梦想到处散发,一时间,“新乡土诗派”的创作和影响力到达了顶峰。
“1998年以后,诗派里‘三驾马车’各有归宿,新乡土诗派也就慢慢沉寂下来,直到近两年,才开始复苏,再次在全国范围引发关注,但还缺乏惊世之作,远不及当时。”
杨林沉默了一会。“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完善生命、自然与人性的回归。现代社会,人们被浮华蒙蔽了双眼,每个人都变得自私,民族精神在弱化。但这是一个崇尚自我的社会,我们不可能再要求每个人保持着‘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我并不反对个人主义,但在注重自我的同时,请不要忘本。用自我内心的力量,唤醒民族的情怀,这就是诗歌的意义所在。”
Q&A芒果画报对话著名诗人杨林
在孤独和喧嚣中寻求
宁静
芒果画报:您认为诗歌的力量何在?
杨林:诗歌的力量源于内心力量,这一点我感触很深,有三个原因:一是人的生命是解决万事万物的根本,你遇到任何问题、苦难,都要回归生命的本质去探讨前因后果,生命本身受客观因素影响,我们在和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保持生命的延续,就需要一种韧性,一种执着,一种精神的力量,也就是内心的力量。
其次,社会现实状况下,物质的浮华很容易让人身体倦怠、懒惰,精神也容易受物质的影响,人就容易迷失,自我价值和趋向的追求。人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拨开物质的迷雾,看清路的正确方向。
最后,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定问题,文化精神内涵越深,人越宁静,就会给自我一个越准确的定位,因为这需要通过自我精神和内心来获得力量,排除干扰,在孤独和喧嚣中寻求宁静和归属。
芒果画报:您在诗歌创作时有没有“读者意识”?
杨林:我认为,文字必须要有读者的参与创作,要让不同的人找到共鸣,并引发其他思考。所以我写诗要分三个层次,第一是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让人了解诗歌表现的事物的意境;第二是让读者明白事物的内核、本真与哲学启迪。第三是引发读者的思考,不仅是对事物的本质思考,还要引发诗歌之外更深层次的思考,包括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思考。所以,我们在文字表述的同时,不仅要有意境、形象、隐喻、暗示、象征,更重要是引发读者的哲学思考,这也是诗歌的襟怀。
芒果画报:您觉得自己的诗歌最大特色在哪?
杨林:空灵和飘逸吧。好诗是要用最少的文字,表现更大的空间。这就要求语言要有张力,要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这样的诗歌才有余味,所以我喜欢留白。比如描写白云,我会说“我不知道天上的云,哪一朵是你,哪一朵是我”。
芒果画报:有人说,好的诗人越来越少,愿意读诗的人也越来越少,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杨林:其实并非如此,相反,写诗和读诗的人却是越来越多了,但就是因为人多,内容就同质化,导致诗歌泛滥,好诗就沉淀了。诗歌是纯精神的东西,因此读诗的人也是需要内心力量的,要有精神向往才会去读。
诗歌从起源开始,就承受着一种哲学使命,要完成这种使命,就需要精神的追求。人的精神需求程度,决定了他对诗歌的关注程度。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需求其实更多了,但现实却是找不到好的途径去实现,而且很多人容易急功近利,精神的追求喜欢娱乐性和物质性,所以精神需求反被物质湮没了,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而是很需要,急需要。
芒果画报:那中国的诗歌还有未来吗?
杨林:现在到处都在喊“文化强国”,原因在于文化失衡的现象已经很严重。过去,我们穷,鼓励一切以生存为前提,也提倡“先富后富”,所以人们盲目追求物质财富而忽略了精神的同步发展。现在,诗歌跟着文化的发展,也会更加兴旺繁荣。
(责任编辑:尤俊乔)
作者:
庐州男人
时间:
2012-10-19 12:32
学习了哦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2-10-19 15:52
庐州男人 发表于 2012-10-19 12:32
学习了哦
杨林是我们湖南的优秀乡土诗人!
作者:
庐州男人
时间:
2012-10-19 17:26
{:soso_e183:}
作者:
水木
时间:
2012-10-19 20:49
诗歌的价值追求在于四个回归——精神的回归、自然的回归、家园的回归、生命的回归。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