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微凉:谈一点关于口语诗和现代诗歌发展方向的浅见。 [打印本页]

作者: 微凉    时间: 2018-10-4 14:10
标题: 微凉:谈一点关于口语诗和现代诗歌发展方向的浅见。
因为很多人都比较了解,这里不再赘述中国诗歌的发展过程。且谈下当下口语诗和现代诗歌的发展方向问题。以下观点和论证,仅供参考批判。
1.        诗歌本身是语言的艺术。
从语言上来说,诗歌最大的魅力在于把成千上万的词汇,放入特定的情境和语境中,产生一种全新,独特的语义。我想这是诗歌艺术本身赋予文学的最大贡献。
正如洛夫所讲“诗歌的语言是创意的语言,它可使我们民族的语言变得新鲜而丰富,法国哲学家巴什拉说过这样的话:“诗是开向世界的一个美丽的窗口,是使梦想能够实现的一种方式”,所以我认为诗可使语言增值,诗是我们语言的未来。”
2.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
诗歌不是抒情或者说理,揭示社会乱象,探究人生意义的最佳体裁。因为散文,杂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体裁能够更全面深入地进行阐述和表达。如果诗歌只是为了抒情或者说理,揭示人生意义,大多时候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完毕。之所以要写几句甚至几段,肯定有它的道理。我想穿插其中的,便是强调语言的艺术化表达。说到底,诗歌追求的还是语言本身。
3.        口语或者书面语都是语言交流的表达方式。
口语和书面语表达都有其特点和优势。在文字创造之前,都是口语表达。文字出现以后,书面语将口语加以固定和规范。口语本身亲切,真实,但也随意,粗糙,拖沓,缺乏条理,这些特点不可否认。语言的发展发向是去繁从简,但绝不意味着会丧失语言规范。口语写作如何能避免口语而不是口水,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而口语表达比较直接,存在未经加工、艺术性不足的先天劣势,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诗歌的艺术化表达。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4.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审美与艺术的审美肯定存在共性。
所有的艺术归根结底探讨的都是人性。艺术是人理想化的存在,一种理想化的价值追求,一定是积极的向上的。
而讲艺术就得谈到审美。审美审的是赞扬人性之美,揭示人性丑陋。所有的形式和手法不过是为了更好,更准确,更艺术地表达。诗歌的审美离不开真善美的精神美学。具体体现在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强调艺术的真实,追求精神美学和人文关怀。好的作品不会将其割裂,而是寻求有机统一。
5.        不管诗歌艺术的外在形式怎么变,其追求的价值导向本身是没有变的。
诗歌的外在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唐诗宋词元曲都是特定时代的表达方式。
文言文到白话文,变的只是形式。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书写习惯和表达方式。
每个时代的人也都会囿于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于是也才有后来者废除了先前的格律。
6.        诗歌一旦脱离语言和精神美学,所有的抒情和说理都将是陈词滥调。
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说,诗人抒发的情感,哪一种是这世上没有的?所讲的道理,哪一个是我们闻所未闻的?诗人也是普通人,他想表达的,基本不会超出同时代人的已有认知。对于绝大部分诗人来说,他们本身并不是先知。所以读者在乎的并不是你说什么,而是想看你怎么说。怎么说便是一种艺术。
7.        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未经艺术加工都不能成为诗。
现代诗歌本身并不是简单的分行文字。如果任何体裁分行都能成为诗歌,现代诗歌也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诗歌的篇幅有限,追求字句的精炼,情感的张力,形象地表达。它是一种更为写意的文学体裁。不追求上下行文的因果联系和语法规则。强调语言的艺术性,原创性。试想一下,一首诗歌作品,语言,思想,情感都没有独到的见解,让人回味的句子,我们还有必要看它吗?
8.        诗歌更侧重于写意,而不是写实。
写实决定了要有来龙去脉,更适合用篇幅较长的文学体裁去表达。唐诗宋词,很多作品虚实结合。但写意部分仍占主体。强调见闻感受,而不是说故事,摆事实,讲道理。
9.        当下现代诗歌作品的诸多问题:
(1)当下很多现代诗歌作品不过是散文和小小说的分行。散文和小小说也会让人产生共鸣,但不意味着,将他们简单分行就能成为诗歌。这种分行文字普遍存在于当下诗人群体当中。这些作品,论语言其实并没有多少原创性和艺术性。吸引我们的不过是它的矛盾而富有戏剧化的叙事情节。
雷平阳《杀狗的过程》张亚伟《中文系》更具有小说、戏剧的特征,而不是诗歌。细究起来,这两首作品诗歌语言本身的原创性、艺术性特征并不明显。
(2)口语沦为口水。
上面讲到口语在实际表达过程中的先天弊端,这种弊端削弱了诗歌语言表达的原创性和艺术性,把握不好,口语诗很容易就变成了口水诗。
古代有很多白话诗歌,究其语言,虽通俗易懂,但并不粗糙,依然富有原创性艺术性。当下很多口语诗在语言表达的原创性和艺术性上明显不足。
(3)警惕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文明理论造成的破坏和冲击。
不可否认后现代主义思想在某些方面有它积极的意义。但是要警惕它矫枉过正带来的弊端。这种弊端会将人带入不可知论和生命无意义论的荒谬之中,让人产生困惑,而内心无所寄托。


作者: 秋水岸    时间: 2018-10-4 18:13
很有个性的观点,也许多年后再回头审视自己年轻时的观点,会有所变化
作者: 秋水岸    时间: 2018-10-4 18:13
爱诗之心,值得点赞,诗写快乐、欢迎常来文娱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