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从懂不懂李白的《静夜思》说起 [打印本页]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3 11:47
标题: 从懂不懂李白的《静夜思》说起
从懂不懂李白的《静夜思》说起
易生诗梦

一提到新诗或现代诗的“懂与不懂”的问题,不少论者都会拿出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来说事,以证明“连文盲都能懂”的诗才是好诗。
果真如此吗?
我先引述王居明老师在“中国诗歌流派网”“诗歌论坛”发表的文章《曹伊之争之我见》中的一段文字: 
                      
有人说李白的《静夜思》,就是典型的口语诗。我觉得是十分可笑的。首先是这首诗的普及度,要比别的古诗高的多!其次是诗的取材是完全大众化,不是十分的陌生或者生僻。人人都有过的熟悉场景,便于记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底头思故乡。”诗句中的“床”,指的是胡床,即可折叠的有靠背的座椅。诗句中的“床前”,就是眼前。从诗句“疑是地上霜”,可以看出时令已到节气霜降前后。这个夜晚天气晴好。在那个时代,没有电视这种可娱乐的的东西。我想古人也和我小时候村里没有电视娱乐的乡亲们一样,聚到一块闲聊到亥时或更久。到这时候,也只有三两个人还聚在一起,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也就是节气过白露后,到亥时,就会感到有点冷。因为立秋,早晚温差就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所以诗句用“疑是”二字。由于是天晴,因为冷的客观刺激人的皮肤,产生“合理”本能的反应,误判。把月光当做霜。月光比做霜,不因为白,是因为冷。霜和月光相比,要洁白的多。但共同点,都稀薄。要不然就是冰了。这个有北方农村生活的人都有感受。因为冷,促使诗人感知光阴的流逝,所以才望月亮,所以才怀疑。但确实已过中秋。俗语说年怕中秋月怕半,所以感到自己客居他乡,想起自己的家乡或家来。也因为冷,人们想到年!所以因无所成事和思乡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五言绝句,它严格地恪守着押韵的韵脚,也就是恪守着平仄要求。它押的是“ang”韵,阴平。它的仄是“yue”,是去声。这首诗只是普及度高到让我们忽略了这些。这并不是就是信口的口语。因为人们的口语只为交流或明了陈述,如果说话都压韵,不觉得酸臭好笑吗?这首诗除了作者客居他乡之故的细心,倒是应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从王老师对这首诗的解读来看,恐怕说“连文盲都能懂”的,就是一个伪命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恐怕就不是“文盲”们所“懂得”的!不信,请做一个调查,看看“懂”这首诗的人——文盲可以排除在外,能有几个人真正知道李白诗中“床”的意思?其实,即使知道了上文中“床”的这种意思,请别得意的太早,这也不过是“床”意思其中的一种罢了。

请看看百度的解释吧:
静夜思
唐朝诗人 李白 字太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之所以强调版本,是因为唐朝版本《静夜思》是:
床前看月光 [1]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由于明清版本流传较广,这首《静夜思》中每一句都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强烈意象。伴随着众多的再创作,用诗句来作为作品题目的现象也就层出不穷。

详细解释编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易被错误理解。正确解释: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
但井栏,还不是“床”唯一的注释。
床:五种说法。⑴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⑵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⑶“床”即“窗”的通假字。⑷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⑸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

究竟李白《静夜思》里的“床”,意思是指“井台”、“井栏”、“窗”的通假、“胡床”还是“坐卧器具”?从百度搜索查“古代坐卧器具”,也不同于我们今天睡觉的“家私”,大家有兴趣不妨自己到百度搜索一下。一个“床”字,就这么不好理解,难道不“晦涩”吗?!
何况,我们所读到的那个版本,只是明清流传较广的版本,和唐朝的版本大不一样: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既然我们读到的《静夜思》的版本,不是唐朝的,而是明清流传较广的,那么我们读到的《静夜思》究竟算不算李白的作品?后人的“再创作”之后的《静夜思》还是不是李白的?

王启明文中说:“首先是这首诗的普及度,要比别的古诗高的多!其次是诗的取材是完全大众化,不是十分的陌生或者生僻。”就因为有了第一个原因,我们才觉得好懂;又因为有了第二个原因,使《静夜思》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强烈意象。”也就是说《静夜思》中的意象已经成为民族思乡的符号,就如同常识,人人皆知。

其实,在古代,包括唐朝,思乡之情也只能是在士大夫身上产生的。他们外出做官,和商人一样,背乡离井,交通又不如现在这样便利,数年也不一定探家一趟。家乡的父母妻子儿女,都成为游子的牵挂。等有了外物的刺激,思乡之情就由然而生。而劳苦大众,目不识丁,除非战乱灾荒,常常被束缚在家乡的一块黄土地上,恐怕至死也离开了一步。思乡之情,对他们是陌生的!由于中国的农耕文明漫长,朝代更迭,战乱灾荒频仍,这样也造成了劳苦大众的背乡离井,而且,渐渐成为常态,于是思乡之情也便随之渐次蔓延开来,从士大夫阶层波及到劳苦大众,乃至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到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开始萌芽,工人阶层开始出现,城市兴起,外出谋生也成为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常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这四十年,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涌向外地打工,再加上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静夜思》作为教材进入儿童的文化素养之中,所以,此时成长起来的一代或两代人,哪个没有接受过《静夜思》的陶冶?因此《静夜思》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几乎成为全民的情感象征。这才有了某些人口中所说的“连文盲都能懂”的现状!

不止是一首诗,任何文化成果,或者是一个民族历经的过往或者是正在进行的现实,亦或是理想的远景所留下的精神印痕。历经过的,被民族所认可,逐步成为民族符号的一部分。更不要说,在流传的过程中,就像这首《静夜思》一样,被大众依据自己的认知,进行的再创作。
这时的李白,已经不是李白自己;李白的《静夜思》也不是李白自己原创的《静夜思》!而我们,又偏偏拿着这样被大众意识浸淫过的证据,来证明李白的大众程度?这岂不荒唐?!

而且,任何精神的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加工改造,也是接受美学的规律。

下面是本人拙著《语文本体论》里有关信息接收规律的一个章节,限于篇幅,省略了例文并做了删减:
由于话语接受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话语接受到的信息往往会在接受的过程中发生信息的异变现象。
(1)信息异变现象一:信息减损
由于信息传递过程或接受主体接受的生理条件、外部条件以及注意、记忆等内在心理素质的影响或制约,再加上接受主体自觉不自觉地对话语信息的筛选与排除,这样,话语的信息在接受的过程自然就会被减损。接受主体所接受到的话语信息和原话语的信息间会出现“小于号”。
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只能认识经验已经给他指出接近途径的那些东西。……假定一本书只谈到那些完全属于我们一般知识甚至特殊知识领域之外的经验——假定它是许多完全新经验的第一次表现。在这个情形之下,它所包含的东西根本就不会真正为我们所领会……同时,由于听觉上的欺瞒,人们会假定,如果在一个地方没有听到什么东西,就是本没有什么东西可听……这是我向来的经验,也表示了他的原创性。
(2)信息异变现象二:信息增值
如果说这些话语信息是在接受中被减损的语,那么在话语接受的过程中,接受话语的信息还会比原话语增值。安徒生曾写过一个优美的童话故事:
一只白母鸡在自己身上啄下了一根羽毛,消息一传出去,结果就变成:“五只母鸡把她们的羽毛都啄得精光,为的是要表示出她们之中谁因为和那只公鸡失了恋而变得最消瘦。后来,她们相互啄得流血,弄得五只鸡全都死掉。” 原先掉落一根羽毛的那只白母鸡,为了表示自己有身份,认为这种现象应该公布,以“教育”大众。“这故事终于在报纸上被刊登出来了。
“一根羽毛变成五只鸡”,再没有这样的故事能够生动地说明话语接受过程中接受信息增值的现象了。由于话语接受中接受主体自觉不自觉地用原有的接受条件处理信息,并在原话语的信息基础上能动地加工、再造与重构,接受话语自然就会在原话语的基础上增添出许多信息来。俗话说,钱越捎越少,话越捎越多。这越捎越多的话就是在话语接受处理中由话语接受主观能动性规律产生的增值的现象带来的。
(3)信息异变现象三:话语错认
由于话语接受中接受主体和话语交互作用时的种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原因,话语接受也常常会产生错认。
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去理解话语的意义,连最简单的、最平常的意义尚且无法得以准确的确定,何论其他!话语接受的错认,常常出现曲解和误解现象。

接受话语信息的减损、增值或错认,我们叫做话语异变。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接受话语的信息减损、增值或错认并不是孤立发生的。接受话语的信息减损与增值就已经使原话语异变。可以这样说,话语接受中的个性化能动性特点,是话语信息的积极异变,这种异变可以促进人的认知结构的建构,促使人的认知结构的发展。
话语接受过程中的话语错认,却是信息的消极异变。这种异变导致误听误解的现象产生。尼采说过,自以为了解我著作中某些东西的人,其实只是根据他自己的想象,解释了其中某些东西——往往与我本来的意思刚刚相反。这真是信息消极异变的恶果。
由于话语接受具有信息异变的规律,所以,思想在流传的过程中,常常有人会在里面添加一些内容,有人会在里面减少一些内容,甚至有人会把错认的观点填充进去,最终成为徒有其表而无其里的另外一种思想。民族文化的典籍,也往往会因他人的阐释而内容悄然发生演变,成为徒有典籍形式而无典籍内容的他人的东西。佛教的小乘,就是被信徒阐释,最后演变成大乘的。中华传世名著经典文库《周易·前言》中说:《周易》“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里筑起一座神秘的宫殿。数千年来属于不同思想和学术派别的学者,竭精竭虑地对它进行解释和阐发,以致它的本来面目尽为神学的迷雾、释道的玄谈以及儒家的义理所笼罩,从而也形成了庞杂的易学体系。”《周易》的“本来面目尽为神学的迷雾、释道的玄谈以及儒家的义理所笼罩”,已经使《周易》的内容发生了演变。所以,在话语接受的活动中,接受主体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分辨真伪的能力,一定要有批判的接受意识和接受态度,养成批判性接受的思维习惯。

所以,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也真的不能用来作为证明什么“懂与不懂”的论据!
当然,对于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这些内容,“懂”是应该的,也没有值得傲慢的理由。因为它们是常识,就如同日月水火、山石田土这些常识一样;但我们总不能停留在祖先创造的文化成果上啃祖先,永恒不变——这是衰退民族的特征。我们要往前走,要有追求,要有创造,而表达前行的现实存在和陌生的理想愿景的崭新的文化创造,我们一定会知之甚少,陌生,隔膜,一些人甚至大多人“不懂”,这也不是大逆不道的罪行,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后快!
而恰恰相反,正如尼采所言“一个人只能认识经验已经给他指出接近途径的那些东西。……假定一本书只谈到那些完全属于我们一般知识甚至特殊知识领域之外的经验——假定它是许多完全新经验的第一次表现。在这个情形之下,它所包含的东西根本就不会真正为我们所领会……同时,由于听觉上的欺瞒,人们会假定,如果在一个地方没有听到什么东西,就是本没有什么东西可听……这是我向来的经验,也表示了他的原创性。”
原创性——这才是民族文化生机勃勃的象征!
请读诗的和写诗的,千万不要把“懂与不懂”作为诗写的准则!——从而约束了诗歌的创造!而创造,正是一个民族文化蓬蓬勃勃、生机无限图景!
2018.10.10.-13.

作者: 王居明    时间: 2018-10-13 14:24
详实的考据,独到的见解!周末快乐!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3 14:27
王居明 发表于 2018-10-13 14:24
详实的考据,独到的见解!周末快乐!

遥谢诗友的来访!远握问好!
作者: 昌山    时间: 2018-10-13 15:16
品并学习!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3 15:52
昌山 发表于 2018-10-13 15:16
品并学习!

问好诗友,谢谢来访!周末快乐!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3 17:46
《语文本体论》想来很不错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3 17:50
接受话语信息的减损、增值或错认,我们叫做话语异变。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接受话语的信息减损、增值或错认并不是孤立发生的。接受话语的信息减损与增值就已经使原话语异变。可以这样说,话语接受中的个性化能动性特点,是话语信息的积极异变,这种异变可以促进人的认知结构的建构,促使人的认知结构的发展。
话语接受过程中的话语错认,却是信息的消极异变。这种异变导致误听误解的现象产生。尼采说过,自以为了解我著作中某些东西的人,其实只是根据他自己的想象,解释了其中某些东西——往往与我本来的意思刚刚相反。这真是信息消极异变的恶果。
由于话语接受具有信息异变的规律,所以,思想在流传的过程中,常常有人会在里面添加一些内容,有人会在里面减少一些内容,甚至有人会把错认的观点填充进去,最终成为徒有其表而无其里的另外一种思想。民族文化的典籍,也往往会因他人的阐释而内容悄然发生演变,成为徒有典籍形式而无典籍内容的他人的东西。佛教的小乘,就是被信徒阐释,最后演变成大乘的。中华传世名著经典文库《周易·前言》中说:《周易》“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里筑起一座神秘的宫殿。数千年来属于不同思想和学术派别的学者,竭精竭虑地对它进行解释和阐发,以致它的本来面目尽为神学的迷雾、释道的玄谈以及儒家的义理所笼罩,从而也形成了庞杂的易学体系。”《周易》的“本来面目尽为神学的迷雾、释道的玄谈以及儒家的义理所笼罩”,已经使《周易》的内容发生了演变。所以,在话语接受的活动中,接受主体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分辨真伪的能力,一定要有批判的接受意识和接受态度,养成批判性接受的思维习惯。

细致、深入,别开一面。欣赏,问好!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3 17:53
新泽飞翔 发表于 2018-10-13 17:46
《语文本体论》想来很不错

原创的学术专著!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3 17:56
新泽飞翔 发表于 2018-10-13 17:50
接受话语信息的减损、增值或错认,我们叫做话语异变。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接受话语的信息减损、增值或错认 ...

谢谢群主光临,遥握致意,周末快乐!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3 18:11
(1)信息异变现象一:信息减损
由于信息传递过程或接受主体接受的生理条件、外部条件以及注意、记忆等内在心理素质的影响或制约,再加上接受主体自觉不自觉地对话语信息的筛选与排除,这样,话语的信息在接受的过程自然就会被减损。接受主体所接受到的话语信息和原话语的信息间会出现“小于号”。
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只能认识经验已经给他指出接近途径的那些东西。……假定一本书只谈到那些完全属于我们一般知识甚至特殊知识领域之外的经验——假定它是许多完全新经验的第一次表现。在这个情形之下,它所包含的东西根本就不会真正为我们所领会……同时,由于听觉上的欺瞒,人们会假定,如果在一个地方没有听到什么东西,就是本没有什么东西可听……这是我向来的经验,也表示了他的原创性。
(2)信息异变现象二:信息增值
如果说这些话语信息是在接受中被减损的语,那么在话语接受的过程中,接受话语的信息还会比原话语增值。安徒生曾写过一个优美的童话故事:
一只白母鸡在自己身上啄下了一根羽毛,消息一传出去,结果就变成:“五只母鸡把她们的羽毛都啄得精光,为的是要表示出她们之中谁因为和那只公鸡失了恋而变得最消瘦。后来,她们相互啄得流血,弄得五只鸡全都死掉。” 原先掉落一根羽毛的那只白母鸡,为了表示自己有身份,认为这种现象应该公布,以“教育”大众。“这故事终于在报纸上被刊登出来了。
“一根羽毛变成五只鸡”,再没有这样的故事能够生动地说明话语接受过程中接受信息增值的现象了。由于话语接受中接受主体自觉不自觉地用原有的接受条件处理信息,并在原话语的信息基础上能动地加工、再造与重构,接受话语自然就会在原话语的基础上增添出许多信息来。俗话说,钱越捎越少,话越捎越多。这越捎越多的话就是在话语接受处理中由话语接受主观能动性规律产生的增值的现象带来的。
(3)信息异变现象三:话语错认
由于话语接受中接受主体和话语交互作用时的种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原因,话语接受也常常会产生错认。
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去理解话语的意义,连最简单的、最平常的意义尚且无法得以准确的确定,何论其他!话语接受的错认,常常出现曲解和误解现象。


这种接受学的研究让我很感兴趣的,对于一种阅读现象的揭示,解决的是现象背后的东西。醒脑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3 19:44
新泽飞翔 发表于 2018-10-13 18:11
(1)信息异变现象一:信息减损
由于信息传递过程或接受主体接受的生理条件、外部条件以及注意、记忆等内 ...

《语文本体论》研究母语使用的问题,全新的视觉和原创的理论体系!
作者: 大河原    时间: 2018-10-13 20:03
如果说现在的口语诗称为口语诗,李白的静夜思比作当初的“口语诗”也不为过;当初如果有类似概念的话。
作者: 大河原    时间: 2018-10-13 20:05
连现在的我们都很容易懂,尽管一些概念已经无法对号入座;其语言风格和用词,我相信当初人更容易懂。至于格律,别把古人想得太普遍文盲;今天的教育普及和诗歌审美教育远不如前人。
作者: 大河原    时间: 2018-10-13 20:06
不抬杠,只谈谈自己的想法。向楼主致敬!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4 07:15
大河原 发表于 2018-10-13 20:03
如果说现在的口语诗称为口语诗,李白的静夜思比作当初的“口语诗”也不为过;当初如果有类似概念的话。

那是在士大夫的阶层,唐时的劳苦大众目不识丁,能不能懂还需要考证!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不能把现代人的认识强加在古代人的头上!不说古代,即使在我读书的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一个小学毕业去养猪的韩梅梅就是知识分子,文章已经收入课本做教材!还敢往更远的地方说吗?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4 07:33
大河原 发表于 2018-10-13 20:05
连现在的我们都很容易懂,尽管一些概念已经无法对号入座;其语言风格和用词,我相信当初人更容易懂。至于格 ...

大错特错!今天的教育质量降低,但很普及!你真的认为在当初,所有的人都像现在一样能受到教育吗?读书,如果不了解说中内容的语境,而以自我的环境去判断当时的事情,这已经成为读书如今的障碍!看看《如懿传》中皇后与侍卫的流言蜚语,完全属于细说一类!历史会如此吗?
其实,如今全社会的语文解读水平普遍底下,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就把我数年前写过的一篇文中附在下面,算作一种实例交流吧!

社会解读语文观
受众从媒体报道的社会某事件或某观点中读出某种信息意义的现象,笔者称之为社会解读。
比如,《新周刊》发表了某记者采访北大教授张颐武的报道文章《张颐武: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华西都市报》的记者却从中读出了“孔子不如章子怡!?”的信息意义。于是就直接以“孔子不如章子怡!?”的题目做了报道。报道称北大教授张颐武公开发表“一万个孔子抵不上一个章子怡”的言论。
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社会解读。
张颐武的文章经《华西都市报》的记者一解读,一传播,立即就引发来报刊和网络对张颐武教授的一片漫骂声。
著名学者魏明伦认为,“张教授将电影明星和大思想家相比较”是“用赞同的眼光去传播”“高科技、低人文”的“畸形现象”,“观点很可笑”。一个资深传媒人说,张颐武教授的观点犯了一个概念性的错误,“章子怡根本不能代表中国文化”,而“孔子所创造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孔子这一形象本身就是中国文化。”许多读者骂张颐武“侮辱中国文化还会误导下一代”,质问张教授“懂不懂中国文化”,“有没有一点社会公德心?”甚至有愤怒的大学生要求张颐武教授“收回自己的观点并向国民道歉!”
而张教授说,这样的解读是对自己“本意”的“歪曲理解”。他“从来没有把章子怡和孔子相提并论过”,他“只是在说明章子怡作为一个世界知名的人物,其影响力超过了孔子。”
究竟是张教授的言论本身太离谱,还是受众对张教授的话语和记者的文本产生了“误读”和“曲解”?要问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些语文的解读规律。
一、语文解读的个性化规律
由于阅读者在语言素养、知识文化素养、思想素养、艺术素养、个人生活、经历、身份、地位、职业、兴趣、情感水平、处境、心境以及目的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解读的个性化规律。社会建构论认为,知识根本不存在于个体内部,而是受于社会的,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的,每一个人则都以自己的方式解释文本的意义。阅读者个人的因素制约着文本或话语信息意义的解读(1)。所以,解读中常常出现“因读者的眼光而种种(鲁迅先生语)”的多元现象。
解读的这种多元现象将会引起文本或话语信息的减损、增值或错认,即产生文本或话语信息意义的异变现象。如果这种异变产生有价值的知识,那么这种异变是积极异变。积极异变可以建构出新的认知结构,促使新知识的产生。如果这种异变产生了错误的认识,那么这种异变就是消极异变。消极异变会产生对文本或话语的误读和曲解。
二、语文解读的语境还原规律
任何话语的产生都是表达主体不断适用环境而生成的,阅读者接受话语,实际上是依据话语还原语境,理解语意的过程(2)。文本是话语的记录,所以对文本的解读也必须要逐步还原语境,随着对语境的逐步展开,达到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如果解读话语或文本脱离语境,那么任何话语或文本不是无法解读出意义,就是信息意义被误读曲解,甚至变得荒谬可笑。
如何避免对话语或文本的误读或曲解,达到正确地解读出话语或文本中的信息意义呢?这就要求解读话语或文本时须遵循解读的规律。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受众对张颐武言论的社会解读是否正确。为避免解读再度产生不该有的怀疑,这里我们把报道张颐武言论的文章全文引述在下面。
张颐武:
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
出现“文化赤字”是没有办法的事,肯定是介绍进来的多,介绍出去的少,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并不是主流,并不能够决定世界文化的走向,普遍性文化并不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关于文化输出的问题我们原来没有去考虑过,现在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焦虑,是因为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一个变化,就是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经济地位都在提高,这就造成了让别人去认知我们文化的需要。
现在都说20世纪全球文化输出中心是美国,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20世纪是一个美国梦的时代。美国梦告诉大家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家,可以让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没有重负地去开拓新机会,它的经济高速增长与它的梦是吻合的。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也很好,这个高速增长也可以打造出一个中国梦,要创造出一套对中国梦的文化想象,章子怡就是。这个小姑娘小时候看电影肯定也觉得那些好莱坞明星都不可企及,但现在,所有的大明星都在电影节上跟她平起平坐,这些大明星们都对她说:“你是未来之星。”这就是中国梦。世俗文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低端、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中国文化自己内部的力量是非常强的,只是通过不同的形态展现,比如说李宇春、周笔畅创造出来的文化魅力非常吸引人,赵本山也是,把二人转转化为全国性的文化资源,二人转原来在东北是一种男女调情,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遣艺术,但现在全国的娱乐场所,从北到南都有表演。通过二人转就可以看出,其实全球化有另一种功用,就是让一些本土的、地方性的东西也有一个传播的机会。
哈罗德·布卢姆写了一个《西方正典》,就是担心美国自己的文化要完了,因为大家都对西方的主流经典不感兴趣了,这跟咱们现在的着急是一样的。所以,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现在我们再依据解读的规律来分析这篇报道文章。
文章第一段的意义是说中国文化不是世界的主流文化,不能决定世界文化的走向,介绍进来的多,介绍出去的少,出现“文化赤字”。
第二段的意义是说,由于中国经济的增长,造成世界想认知中国文化的需求,隐含了中国文化已经出现了“介绍出去”的背景和契机的意义。
第三段意义较为复杂,也是报道文章的主题所在。文章先以20世纪全球文化输出中心是美国的“美国梦”,告诉人们,中国也已到了“也可以打造一个中国梦”的历史时期。于是引出了“创造出一套对中国梦的文化想象”——章子怡所代表的文化现象。文章明确告诉读者,章子怡不过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符号,是“中国梦”的象征。文章认为,章子怡这个文化符号和象征,只是一种“低端”的、“丰富的”“世俗”文化资源——即大众文化。到这里,文章非常明确地指出:“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这是报道文章的主旨所在。接着,文章以姚明、章子怡为例,来说明他们作为“大众文化的出口”要比“一万本孔子”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出去”的出口“都有效果”。文章还以韩国的电视剧《大长今》的成功为例,证明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能够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且使“传统文化的精髓”输送出去。
文章的第四段,又以三个事例说明“中国文化自己内部的力量是非常强的,是通过不同的形态展现的”,进一步论述把中国“本土的、地方性的东西”转型改造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有一个传播”——即输出的“机会”。
文章最后一段是以美国的布卢姆《西方正典》中担心美国自己的文化要完了作类比,说明我们现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也同美国人的着急心态一样。所以,我们要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就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通过章子怡们的“出口”把中国传统文化输出国门。
综上所述,报道文章是为解决中国文化输出国门而开出的一纸处方。张颐武的言论是这张处方的经典精华。张颐武在这张处方中把章子怡当作“大众文化”即低端文化的符号,把“孔子”当作中国文化即高端文化的符号。他认为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特定历史背景中的输出与流传出去,就要以章子怡这种大众文化为“出口”,然后通过这个“出口”,如《大长今》一样,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输出国门。张教授认识,如果我们直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输出去,效果就不如通过“大众文化”这个“出口”向外输出要好。
看来,张颐武教授的确不是把章子怡拿来作为中国文化的形象和孔子相提并论,说孔子比不上章子怡。张颐武是把孔子和章子怡都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告诉国人要重视大众文化,因为通过这个“出口”更容易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输出去。这实在是中国文化志士对特定历史背景下中国文化输出的思考和良苦用心。《华西都市报》的记者是无意把张颐武教授的言论从语境中孤立出来,断章取义,误读曲解了张颐武教授的一片良苦用心,还是另有所图?我不得而知。但这么多读者跟着《华西都市报》记者的身后乱嚷胡骂,却让人对他们感到痛心。国人们的社会解读能力特令人失望。
对国人们的义愤填膺,张颐武教授很着急,很伤心、很委屈、很愤怒,也很无奈,面对着抖头泼下的怒潮般的污水,“情急生拙”,大骂“那样歪曲理解的人都是智障,非常可笑!”其实这大可不必!
对于社会解读,我们必须要引导受众了解解读的规律,提高社会解读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在听到什么和看到什么时,不要“偏听偏信”,要先把听到看到的“什么”放进所在的语境中,并把语境逐步展开去,理智地分析一下。这样,我们就不会听风就是雨,瞎起哄,乱呐喊,自己上当,空“义愤”一番。让一些始作俑者们无风起浪,痛快一把,“牵着受众的脑子”走。这样既伤了自己的神,也伤了他人的心。        
这次声讨张颐武的怒潮,似乎升温成为一个文化事件。真的浪费了我们的很多时间和精力,很无聊而又很发人深思。原本一个很容易作出社会解读的一篇报道,竟引发出这样的文化事件来。原因何在?我们不能不被我们国人的语文解读水平和能力表示遗憾和担忧。面对社会的种种事件和观点,如果我们用语文的视角去进行社会解读,就一定会增加我们的智慧和识别水平。这样,就可以避免类似于群骂张颐武教授的闹剧再度变换内容和形式重新登上社会生活的舞台,无聊而肆无忌惮地表演。
这个文化事件,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国民的浮躁和语文解读水平的极端的低下。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4 07:38
大河原 发表于 2018-10-13 20:06
不抬杠,只谈谈自己的想法。向楼主致敬!

事情太多,打出的字没顾上细看,发出来一看,发现回复中有不少错别字和不通的句子,但已无法更正,希望你在阅读时,自我纠正一下吧!道声歉:对不起!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4 12:05
易生诗梦 发表于 2018-10-13 17:53
原创的学术专著!

信的,鼓掌!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4 12:12
易生诗梦 发表于 2018-10-13 19:44
《语文本体论》研究母语使用的问题,全新的视觉和原创的理论体系!

与之相关的语文学理论的东西可不受国家地区的限制,有些东西,比如对于阅读现象的揭示是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看的。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4 12:13
知识根本不存在于个体内部,而是受于社会的,

受益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4 12:14
积极异变可以建构出新的认知结构,促使新知识的产生。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4 12:16
阅读者接受话语,实际上是依据话语还原语境,理解语意的过程


经典!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4 12:25
说一下我对于李白的《静夜思》的理解,浅显直白,简直就是诗歌的入门水准,怎么就可以“千古流传”了呢?当时的文化语境而言,有什么对应物的原因而使之价值得到提升的东西吗?嗯,真是的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4 12:33
前两行写的是时差、困惑。这里有少许的诗意。
后两行缺乏语言的形象技术,简直就是口水。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4 12:43
时差——当然包含此地于彼地之差、之异。
形象——想象力弱,思,怎么思的呢?形象呢?有技术处理能力吗?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4 12:53
提一下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4 13:03
新泽飞翔 发表于 2018-10-14 12:05
信的,鼓掌!

谢谢鼓励!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4 13:04
新泽飞翔 发表于 2018-10-14 12:12
与之相关的语文学理论的东西可不受国家地区的限制,有些东西,比如对于阅读现象的揭示是可以上升到哲学的 ...

是!必须的。至少应该是系统的理论,哲学是理论的更高层次!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4 13:06
新泽飞翔 发表于 2018-10-14 12:13
知识根本不存在于个体内部,而是受于社会的,

受益

每个人都是在接受社会的文化而形成的个体认知结构的!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4 13:07
新泽飞翔 发表于 2018-10-14 12:14
积极异变可以建构出新的认知结构,促使新知识的产生。

是!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就是如此建构出来的!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4 13:14
新泽飞翔 发表于 2018-10-14 12:16
阅读者接受话语,实际上是依据话语还原语境,理解语意的过程

当然,还原语境的过程依然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时代背景。下面是《语文本体论》关于解读方法中的“语境法”,仅供你参考!在语境法里,社会背景已经历史背景将是其中难度最大的方法!它往往形成解读的障碍,造成时代错认,用当代的意识去解读历史的事件!

语境法

任何话语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为完成交际任务而产生的。实际上,话语就是表达主体不断适用环境而生成的。话语接受活动,实际上就是接受主体依据话语,还原语境,理解语意的过程(1)。雅各布森提出信息交流模式的六个要素,再分析五个要素之后,说:最后,信息意义还受制于“语境”(2)。语境是话语意义确定的裁判员。用展开还原具体语境的方法去解读话语的意义是话语解读的重要方法。
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只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但也笑着问人道:“你们这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
——《红楼梦》第三十回
众人都不解凤姐“你们这大暑天,谁吃姜呢?”的话语意义,是因为众人不了解凤姐话语的具体语境。
在凤姐说这句话之前,宝玉和黛玉为清虚观张道士向贾母给宝玉提亲并送宝玉一个金麒麟之事闹了矛盾,惊动了贾母王夫人。第三天宝钗哥哥生日摆酒唱戏来请贾府诸人。宝玉、黛玉因吵了架无心看戏,都说不去,贾母就让凤姐前去说合。谁知宝玉已到黛玉处赔了不是且被凤姐看见,并带了他们二人去见贾母。风姐绘声绘色地向贾母描绘二人和好的情景。在看戏中,宝玉把宝钗比作杨贵妃惹恼了宝钗,林黛玉却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得意,只见宝钗借ㄚ头靛儿见不到扇子向宝钗询问,被宝钗严词斥责后,忙转话题,问宝钗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看出黛玉的得意之态,说了“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不知道宝钗之意,忙纠正宝钗说这是《负荆请罪》。宝钗于是笑道:“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宝玉、宝钗、黛玉三人在矛盾中的话里都语带讥刺。凤姐知道这话语具体的背景,所以才如此说。意指宝玉、宝钗、黛玉三人的话里的嘲讥味!众人不知道这些背景性内容,所以就不解凤姐话语的意义了。
可见话语意义的解读,甚至确定,都有待于具体语境的展开、补充和还原。
缺乏具体的语境,我们是没办法解读和确定话语的意义的。
对话语的解读,除了运用具体的语境外,还需要用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政治背景来解读。这些背景有时相互交错,有时偏向某种,既有区别又难截然分开。这些背景常常在话语之外。但如果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话语的解读就会出现失误,达不到正确解读的目的。例如:《鞠躬尽瘁》一文记叙了焦裕禄同志为改变兰考面貌,带病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动人事迹。焦裕禄对奉劝他注意身体的人说过一句话:“能叫人压住病,不能叫病压住人。”有接受主体就不能正确解读这句话的意义。他说:“焦裕禄的话不科学,有了病不治疗,说什么‘能叫人压住病,不能叫病压倒人’。结果呢,人没有压住病,却叫病压倒了人。如果焦裕禄同志生了病就及时去治疗,治好了病,还能为兰考人民多做几年贡献。”这位接受主体对焦裕禄话语解读的失误,就在于解读方法的错误,他运用现代社会生活的观念背景去解读特定历史社会背景下焦裕禄的话语的意义。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国正面临着三大自然灾害的威胁,加之我党政策上的失误,极左路线的影响上和帝修反对我国经济的封锁,我国正处于极端贫困之中,而兰考又面临着风沙、盐碱和内涝的侵害,更加贫困。焦裕禄刚到兰考时,成群结队的老百姓衣衫褴褛地拥挤在风雪交加的兰考火车站,去外地逃荒。
面对这样的局面,一个县委书记,老百姓的父母官,此时此刻能扔下群众不管,自己去医院安心养病吗?
用焦裕禄生活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思想境界去解读焦裕禄话语的意义,就会避免对话语意义解读的失误。
因为社会历史的背景往往不在话语之中,甚至连口头话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话语的上下文中也找不到,这就给话语的正确解读造成极大的难度,断章取义的误读和曲解就难免发生。而且需要用这种方法去解读的话语也特别多,接受主体往往忽略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去解读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条件下才可以产生的话语,所以误解的现象非常普遍。社会阅读这样,中小学生中更多。金庸在《金庸作品“三联版”序》中说:“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历史的环境中去看。……小说所想描写的,是当时人的观念和心态,不能用后世或现代人的观念去衡量。”
社会背景和历史政治背景因不在话语之中,运用这种解读方法一定要查资料和阅读相关的书籍,通过话语之外的知识补充,才能真正达到正确解读话语的目的。这种解读方法在所有方法中是难度最大的。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4 13:16
新泽飞翔 发表于 2018-10-14 12:25
说一下我对于李白的《静夜思》的理解,浅显直白,简直就是诗歌的入门水准,怎么就可以“千古流传”了呢?当 ...

原文已做过详述!回头再看一看!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5 12:00
易生诗梦 发表于 2018-10-14 13:04
是!必须的。至少应该是系统的理论,哲学是理论的更高层次!

个人以为,对于有价值的学术文章而言,哲学一直是在场的,也是参与其中的,像是理论辨识事物的眼睛。故此,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5 12:05
易生诗梦 发表于 2018-10-14 13:14
当然,还原语境的过程依然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时代背景。下面是《语文本体论》关于解读方法中的“ ...

缺乏具体的语境,我们是没办法解读和确定话语的意义的。


“语境”确是文本分析中需要密切注意的,也是很科学的归纳。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5 12:24
易生诗梦 发表于 2018-10-14 13:16
原文已做过详述!回头再看一看!

借贵宝地谈了一点我对于李白的《静夜思》的质疑,确无意直接或间接的对于你的论据有所怀疑或不同意见。相反我认为它是科学、严谨的,源于此,我感觉这是我少有想购买国人的关于艺术哲学以及文学的理论专著的例外,如有出版烦请告知(不要赠送)。谢谢!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5 12:40
这里对于你的语文学研究我也提供一点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比如,会不会像修辞学那样缺少对于作品艺术性的评价能力或鉴别能力,这当然不是具体的文章的不足,而是这种研究的大类的短板。
近来,我认为,过多的赞美会窒息人的思考,这样提出我的一点不同看法,也是希望看到您的更多的大作、更新的步伐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5 12:42
易生诗梦 发表于 2018-10-14 13:14
当然,还原语境的过程依然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时代背景。下面是《语文本体论》关于解读方法中的“ ...

谢谢分享!
作者: 曹视良    时间: 2018-10-15 13:05
这里的“床”,应该指的是“河床”,床前明月光,意思是河对岸皎洁的月光
作者: 曹视良    时间: 2018-10-15 13:06
也暗指家乡的光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5 14:11
曹视良 发表于 2018-10-15 13:05
这里的“床”,应该指的是“河床”,床前明月光,意思是河对岸皎洁的月光

当然,每个人的理解都是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做出的判断!这是允许的!但对于像这类应该归于科学的事物,却不能靠主观猜测!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5 20:43
新泽飞翔 发表于 2018-10-15 12:40
这里对于你的语文学研究我也提供一点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比如,会不会像修辞学那样缺少对于作品艺术性的 ...

犹豫再三,我还是决定告诉你实情。《语文本体论》与2008年8月已经完成。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的用稿通知的全文复制如下:

李老师:
 你好!大作经审阅、调研、论证,处理意见如下:
 我们认为,大作主题鲜明,文笔甚佳,格调很高,内容符合出版要求,可以公开出版发行。我社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我社即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国际书号),面向海外发行,一般可在内地二渠道发行。
 方案二:大作可计划列入选题:“影响中国探索文库”或“社科文献论丛” ,出版发行:线装书局出版社(我们的合作出版社),或光明日报出版社(我们的合作出版社)。
 由于中国图书市场不景气,出版经费有限,大作又是学术类书稿,从市场角度看,大作的买点不足,应用性不太广泛,这样发行也不是很好。所以,大作做为出版社常规出版,可能性很小。目前的图书市场不景气你是知道的,书是可以出的,但没有可靠的发行作保证,也是不能运作的。
目前,只能按合作出版来运作了,我们的合作出版的情况是:
首版为2000册,出版社和作者各销售1000册。出版社不支付稿酬,如果出版后,经发行不错的话,形成二次印刷,就另签订出版合同,并以支付稿酬的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自购书款外,你不再支付其它任何费用了,如版面设计、编审、印刷等费用。这一点在合同里有规定的。
如同意本合作出版办法,请回邮确认出版方案,我们可继续商谈出版事宜。
特此通知。
                       羽菲(编辑)2009年6月17日


要说这种出版方式,对于学术专著来说,已经很是不错了。《母语交际论》出版前我曾和出版社的朋友讨论过,多少大学教授,出了书,自己也搭了钱,还要自己销书。连人大教授胡名扬提起这些事也破口大骂,我应该庆幸了。可我吃够了销书的苦头,一听到这个“销”字,就不寒而栗。我的《母语交际论》因出版时间的迟缓和机关领导的变化,决定了的事情还费尽周折,付出了我的财力和精力,时间和尊严。至今还有200百余本收不回账或躺在我家的储藏室里。我绝不会再做工作,去销这1000册书。何况,这书的出不出版,对我一点好处也没有。在中专级别的学校,我的职称已经到了顶峰,我也将近退休。虽然我不甘心,但我毅然决定:放弃!

后来觉得这种决定对热爱研究的人来说,是个损失,于是,我通过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家网站发出来,反应不错:

豆瓣社区K12语文论坛

对《语文本体论·开篇要说的话》的评价

主题发布于2013-12-23 11:03



1、超级版主·东风吹落星:

昨天(以下同,指2013-12-23) 16:18:支持。

发表于 昨天 16:29 :梅版,请你读过了之后斟酌一下,咱们该给楼主加那个层次的精华?

发表于 昨天 18:18 :举双手赞成。

发表于 昨天 20:31:

楼主老师的帖子真是如aimin老哥评论的那样,在这个2013看着结束的时候,冒出了耀眼的火花。

《语文本体论》是我国原创的首部有关语文本体探索的学术专著。它运用认知思维的方法,通过对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矛盾等的分析来认知语文的属性、本质和规律、语文系统和要素、语文的知识结构、特点以及语文的功能、价值、教育价值取向等等,形成一套完整的、独特的、崭新的本体语文观。它可以为课程语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执行的科学而全新的学术标准。这种语文观,在继承传统语文观中的科学成分基础上,彻底矫正传统语文观中的片面和缺失,启迪语文学习者、语文教育者、语文工作者、语文专家以及国人语文智慧的生成,为语文素质、语文敏感、语文技能、语文智慧的养成和语文课程的教与学寻找一条科学的理性之路,引导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走出历史的困境,以满足社会转型时期国民对语文的特殊需求。

按照这一段的叙述来看,这本书没有200页以上,是没办法讲完的。我也在静候易老师大作的出世。

发表于 1 小时前(2013.12.24.17:左右):

400多个页码,那就是25万字了!

佩服佩服!

期待……

2、版主·梅阁 :

发表于 昨天(2013-12-23) 16:28:支持。好好读一读。

发表于 昨天 16:42:

这个帖子,所展示的视野和决心,困难和勇气,文字和思维功力,无疑让我对楼主充满敬重!您看呢,东版?三精。

本主题由 梅阁 于 昨天 19:58 加入精华

3、钻石会员·桂林古稀老朽1344 :

发表于 昨天 18:02 :

“因此,在科学的大道上,应该没有相貌美丑、学历高低、身份尊卑、地位高下、名气多少、权力大小、年龄长幼、才情优劣、出身穷富等等的分别,成就也应该一视同仁的属于脚步不停的跋涉者和不辞艰辛的探索者。 ”
  向楼主易生诗梦 先生致敬。

4、高级会员·南冠客 :

发表于 昨天 19:35:

向楼主致敬!


我同时在新浪博和凤凰博客发出相关章节。不久,便有一个北京的朋友,大概是个编辑,向我警示:这样下去,成果会被盗窃!
于是,我只好停止发布,把书稿放在我的移动U盘里,至今又过了10年。

我也不知道将来会如何。现今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北方城郭》《突围》等小说作者,我的老乡柳建伟读过相关章节,他说:
与军旅作家柳建伟的短信往来的短信:

建伟老弟:理论是枯燥的,我的表述天赋也平平,悠着点看,别累坏了身子弟妹心疼。对于研究的理论体系,我时时自信无限,特别是看到语文教育的实践时,就产生一种匡正时弊的冲动。总以为我解决了天字第一号国之难题,会载入史册的。可无人能识,是浮躁短视的时代悲剧?还是我的命运悲剧?我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
                       2008.4.19.6:14


丰国兄:大作已粗粗看过,是独出只眼的心血之作,我外出出差,回京后电话详谈。
                       2008.4.19.9:30


建伟老弟到底是大家,寥寥的“独出只眼的心血之作”九个字的评语,仿佛穿透了我的灵魂,让我心潮翻涌,搅得这些天寝食不宁。有一个人能识得我的苦心,我就觉得这十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我是一个心高气傲但才智低下又性情低调不善张扬和交际的没有影响力没有出息的男人,更没有昔日卞和献宝的执着、勇气和行动力,我不知道在现今市场经济的这种背景下,如何把宝献给国人。眼看着母语教育实践中那变换花样违背母语使用规律而无能为力时,我的心如刀割斧剁般的痛。你如果能生法子把书出版出来,这对于我们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效率的提高,无疑是功德无量的善举。
                        2008.4.21.7:36


丰国兄:简单说几个意思:一、此书甚有价值,应算近年语文研究一大成果,达到了一类出版社的出版标准;二、我不认识有关专业出版社的要害人物,有心推荐也无力;三、建议你向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河南教育出版社自荐,碰碰运气;四、这本书虽然生不逢时,但会面世的;五、仁兄可在教辅书上多用点心,力争在你倡导的理论指导下编一套这类实践书,可名利双收。
                        2008.4.23.17:21


但如今仍是书稿!所以,无书可以给你!只有说声对不起!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5 22:19
颇感遗憾,谢谢易生先生回复。坦率地说,在此同时我亦有这种担忧,就是假如印刷了发行不出去怎么办,急功近利的国人有多少人会去读它、花钱买它?理论无用依然是一些人的信条,但是假如没有理论人类到不了太空,我们的文学也只是一只无头的苍蝇。又想到这么好的东西只是放在家里,对不起自己的努力与初衷,这值不值得去印刷,这该如何取舍?

现当代主义诗歌理论的中国化是我们必须考虑到的,一个国家穷得连本像样的理论专著都没有,我们吆五喝六的都像一些蒙事的,即使我们自高自大,但家底呢?都是人家的,谁能看得起,我们又有何体面可言!

至于此书的价值,我认为这种专门性研究可与国际当代文学专注相提并论,假如能得到它的话,我会放到枕边,和其他西方著名的理论著作进行无差别的阅读。

这里易生先生真的无需说“对不起”是我们可能让你失望,这个国家对你有所亏欠,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请见谅!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5 22:39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5 22:44
《语文本体论》是我国原创的首部有关语文本体探索的学术专著。它运用认知思维的方法,通过对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矛盾等的分析来认知语文的属性、本质和规律、语文系统和要素、语文的知识结构、特点以及语文的功能、价值、教育价值取向等等,形成一套完整的、独特的、崭新的本体语文观。它可以为课程语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执行的科学而全新的学术标准。这种语文观,在继承传统语文观中的科学成分基础上,彻底矫正传统语文观中的片面和缺失,启迪语文学习者、语文教育者、语文工作者、语文专家以及国人语文智慧的生成,为语文素质、语文敏感、语文技能、语文智慧的养成和语文课程的教与学寻找一条科学的理性之路,引导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走出历史的困境,以满足社会转型时期国民对语文的特殊需求。

科学的架构,丰厚的内质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6 10:19
新泽飞翔 发表于 2018-10-15 22:19
颇感遗憾,谢谢易生先生回复。坦率地说,在此同时我亦有这种担忧,就是假如印刷了发行不出去怎么办,急功近 ...

谢谢你的期许!你的忧虑不无道理。中华民族本来就缺乏理性思维的传统,只要对比一下中外古代哲学史,就可以看出。
而中国的体制,包括出版体制,本身就极其荒谬。书号制等于无条件的把利益输送给权贵者,自然把成本转嫁给读者。这无疑对出书增加了障碍。我曾对此做过思考:

书稿在修改中,一朋友告诉我,在网上发现了有关我的信息。这是《母语交际论与语文教育》出版3年后第一次听说关于我的信息。我有些好奇,才找到一台上网的电脑,输入关键词,在百度中见到了不少条有关内容。其中“福州晚报”以《著作出版无门  作者无奈想招  一元钱拍卖出版权》、《竞买人一个也没有  一元钱拍卖著作出版权遇冷场》为题做了两次报道。香港《出版之门》以《语文论著一元钱拍卖竟无人问津》为题做了报道。这些消息全转自河南《大河报》的报道。《中国教育报》记者陈强在2002年8月29日书稿拍卖落标的报道后的9月17日,又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一篇教育时评,我下载了这条消息,但遗失了。今天上网查找,已见不到该页,想必删去。可惜连题目也没记下。另外今晚网2002年9月1日一周文娱盘点:《不得不说话》中,新华社记者杜宇也发表了一段评论。这些信息即使是在我的《母语交际论与语文教育》出版了4年之后见到,我也有些激动。当时的“一元钱拍卖”影响面的大小,我在4年之后才真正地有所了解。地处偏远基层的信息条件和我的研究条件如何,由此可见一斑。
我深深地明白,我的学术著作拍卖无非是一个符号。国人与其说是关注我的一元钱学术著作拍卖的消息,毋宁说是因为他们从这个事件中看到了中国出版体制的弊端。“一元钱拍卖著作”作为一个中国学术著作出版难的符号,引发了国人对出版体制的叫板。可悲的是,这叫板对于固若金汤的中国出版体制下的资本君主们,连耳膜也没被震动一下。现今高得令人生畏的出版门坎和书号费用,使得假书号出版物漫天飞扬,有的甚至还堂而皇之地走上政府的领奖台。但出版部门仍坚持利用手中计划经济赋予的权力资本,左右着国人的学术话语权。一旦计划经济的权力资本垄断,左右并影响市场文化经济的运行时,国家权力自然会沦落为一种集团的、或小集团、或某些阶层的权力资本。这种权力资本一旦合法化且影响强劲的时候,文化市场经济就会逐步异化为权力资本的奴仆。它阻碍着文化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影响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的规范,且可能导致阶层的、集团式的腐败和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公权贵族阶级的滋生。
但愿学术著作的出版能够真正进入到市场的规范秩序中,不要让国人的学术话语权被昂贵的书号君主扼杀。
距2002年的8月28日书稿拍卖流标恰恰四周年,今天是纪念日,所以,说了这些废话。


由于这些原因,自然造成垃圾书籍遍地都是,好书有无法面世的状况!我们在这个时代,又能怎样?
我现在的写诗,一方面是用自己来检验我探索的理论的实用性,另一方面是圆我一生追求的文学梦!
这才有了今天我们的相遇!
感谢时代的馈赠!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6 10:29
新泽飞翔 发表于 2018-10-15 22:44
《语文本体论》是我国原创的首部有关语文本体探索的学术专著。它运用认知思维的方法,通过对语文实践活动、 ...

在论著中,我同样把文学的表达和接受当做语文的一项独特的艺术活动加以探讨,提出来文学艺术双重表达和双重解读的规律。经过这些年的文学——诗的写作和阅读,越来越觉得它的科学性!如果有缘,你可以看到的!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9 11:33
易生诗梦 发表于 2018-10-16 10:29
在论著中,我同样把文学的表达和接受当做语文的一项独特的艺术活动加以探讨,提出来文学艺术双重表达和双 ...

对于你的思路与方式感到欣赏。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9 11:37
我们传统的理论及方式多大而无当、粗疏的东西太多,我们需要一种细致,一种精研与深化。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9 11:43
如果有缘,你可以看到的!


在一个私心太重,公心难以确立的环境里这可能需要时间。在此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人心的改观。遥祝问好!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9 11:53
一些人忙这忙那,为什么就不能为诗歌,为文学,做一点点可以光耀千秋的事呢,比如:为那些为文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筹集一些出版资金助其出版,这同样可以成为一项事业。据我所知,流派网应当是有不少的能人和有识之士的。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19 11:55
问题在于这种选择会不会成为历史发展的途径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19 13:07
新泽飞翔 发表于 2018-10-19 11:53
一些人忙这忙那,为什么就不能为诗歌,为文学,做一点点可以光耀千秋的事呢,比如:为那些为文学发展有重要 ...

我们的民族,已经被权力的自私引向歧途,除了钱和权,一切都已经变得无有价值,没有人会无利可图但利国利民的事感兴趣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有是符合维护权力这个中心目标,才有价值,否则,一切都自生自灭,不会引起主流的关注的!
作者: 秋水岸    时间: 2018-10-23 14:16
详细的解读,为易生先生的解读点赞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23 14:22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10-23 14:16
详细的解读,为易生先生的解读点赞

遥谢编辑的鼓励。诗人是没有办法解决社会问题的!当人们眼里只有钱的时候,油水不进是国民的思维特征!
作者: 秋水岸    时间: 2018-10-23 14:23
易生诗梦 发表于 2018-10-23 14:22
遥谢编辑的鼓励。诗人是没有办法解决社会问题的!当人们眼里只有钱的时候,油水不进是国民的思维特征!

唉,没办法的事,保持自己的一份清醒就是了
作者: 秋水岸    时间: 2018-10-23 14:25
易生诗梦 发表于 2018-10-23 14:22
遥谢编辑的鼓励。诗人是没有办法解决社会问题的!当人们眼里只有钱的时候,油水不进是国民的思维特征!

理想与现实之间,需要平衡也是正常的,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23 15:33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10-23 14:23
唉,没办法的事,保持自己的一份清醒就是了

这就是我不选择呈现现实的理由,诗人,只能建构一个诗意的世界,在这个诗意的世界,诗人享受的是世人们所得不到的精神享受!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23 15:35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10-23 14:25
理想与现实之间,需要平衡也是正常的,

诗人的苦和疼,并不是他一个人,所以,他构建起来的诗意世界更是同频的世人的。这也是诗人存在的意义!
作者: 秋水岸    时间: 2018-10-24 11:26
易生诗梦 发表于 2018-10-23 15:33
这就是我不选择呈现现实的理由,诗人,只能建构一个诗意的世界,在这个诗意的世界,诗人享受的是世人们所 ...

那是,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31 12:09
易生诗梦 发表于 2018-10-19 13:07
我们的民族,已经被权力的自私引向歧途,除了钱和权,一切都已经变得无有价值,没有人会无利可图但利国利 ...

去一些论坛看看,这种情况也在民间被不断地复制,许多论坛正在被官僚化体制化,最终的荒漠化贫瘠化是这种人文环境的结果。我想认为这是一种低级的社会状况。某种历史的污秽已经深入和成为了我们民族难以克服的基因。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31 12:14
为自我而自我是狭隘的人生选择,我他人而自我才是一个有品位和教养的人,值得被人尊重的人。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0-31 12:21
为自我而自我是狭隘的人生选择,为他人而自我才是一个有品位和教养的人,值得被人尊重的人。


“为”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31 16:17
新泽飞翔 发表于 2018-10-31 12:09
去一些论坛看看,这种情况也在民间被不断地复制,许多论坛正在被官僚化体制化,最终的荒漠化贫瘠化是这种 ...

就没有破解的途径和希望吗?我今天推出一首现代诗《希望》:

希望



昨夜的梦成熟了

有一双手大得出奇

连根一齐攫走

一群乌鸦

从酱缸里

啄食我们的明天



其实,明天和今天和昨天差不多

都长成一粒坚硬的黑色

黑色的眼珠挖出来

也无法割断远古的脐带

即使腐烂在骨骼上



太阳在黑夜怀孕

白天还有希望

只好把那块蛋糕

藏在抽屉里

可我又担心

明年有另一把动听的刀子

从夜的阳谋里拔出



于是,我把太阳种在

大海里

让黑夜来喂养

未来的日子里

一定会分娩出一轮

金色的春秋

2018.7.5.
作者: 易生诗梦    时间: 2018-10-31 16:19
新泽飞翔 发表于 2018-10-31 12:21
为自我而自我是狭隘的人生选择,为他人而自我才是一个有品位和教养的人,值得被人尊重的人。

说得很是。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1-1 01:24
易生诗梦 发表于 2018-10-31 16:17
就没有破解的途径和希望吗?我今天推出一首现代诗《希望》:

希望

从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的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想来殊为不易啊。

记得我小时候回老家,吃惊地发现一个家庭里儿媳怀孩子,做婆婆的也在怀孩子,家里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孩子。放大一下想想,这样的社会丰收年还好,遇到灾荒呢?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不卖儿卖女都是让人意外的事。在这种环境里能活命是最重要的,说文明教养人品人格那都是“吃饱了撑的”。父母为了养活儿女求爷爷告奶奶,人的尊严或许就是从那样的历史中丢失的。说到人的私欲,谁不想多攒点食物不挨饿,好的话是以后不挨饿、后代不挨饿,归结起来都是环境造成的,同时又是人们无意识中选择的结果,而这,是我近来考虑到的造成我们民族人格状况的根本原因。人的过度生存源于生存资源的严重匮乏,而由此造成的是“多吃多占”是人生的最大理想,其它都不重要。过去的多少代的人中,或许没有人思考过:这就是人的生活吗?

前不久在与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朋友聊天的时候,他提到自己当年的事迹,竟然是偷盗拆卖厂里的设备卖钱,买烟、买酒喝,其神态竟然是一副骄傲得意的很英雄样子,而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这就是我们的无产者的觉悟,或者形象,而这都与我们的历史(或者所谓的文明)有因果关系。就此而言,所谓的改变只有上帝知道了。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1-1 01:40
(历史)环境质量的低下,与之相关的是人格质量的低下、卑劣。当然,国家的改革开放也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希望在于改变,而不是走历史的老路。而改变人的精神状态远比改变社会的物质条件要艰难得多,甚至漫长。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11-1 01:57
提一下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