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软弱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26 00:04
标题: 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软弱
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软弱
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软弱,这样无力。它早已不再战斗,不再号召,不再聚众演说,不再高声叫卖……
——徐敬亚
提问:雷默(中国诗歌地理特约编辑,以下简称雷)
受访:徐敬亚(以下简称徐)
时间:2012.10.21
方式:电子邮件(南京——深圳)
徐敬亚,当代诗人,文学批评家。第一届青春诗会成员。1949年生于吉林长春市。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85年迁居深圳。著有诗歌评论《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隐匿者之光》及散文随笔集《不原谅历史》等。曾主持“1986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展”,并主编《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
雷:1985年你去深圳后,做过记者、房产策划人,2004年起又做大学教授。那么去深圳之前,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是什么因素促使你离开东北选择了深圳,而不是其他地方?深圳对于你的诗歌写作和研究有什么影响?
徐: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曾发出过一种奇妙的光。
那光有点儿神秘,有点冒险,有点儿新潮……和当年的延安差不多。不同的是,深圳还暗含一种小小的阔气。当年全中国不安分的青年们都蠢蠢欲动。
我的经历很简单。毕业后在吉林省一家杂志社当了3年诗歌编辑。1984年底,对我《崛起的诗群》批判已近尾声,我们三个同学不约而同要离开吉林。由于我不便行动,他们二人先行考察。宫瑞华去了烟台,吕贵品去了深圳。吕回来后见了我第一个动作就是掏出了《深圳青年报》的记者证。那个蓝塑料皮的记者证那个年代在我们眼里大放光芒,仿佛来自天堂,大吃一惊后我内心犹豫全无。
后来的事实证明,深圳只是一个符号。它身上的那些光,都是投奔它而去的人们用自己的内心理想追加上去的。因此这个新兴的城市一度成为梦想家和失意者的乐园。至今我在深圳已经生活了近30年。这个城市对于我,主要不是写作与研究的意义,而是生存的意义。它经济上的挤迫,使我学会了生活。它文化上的空旷,使我远离了内陆的各类圈子,保持了独立意识。深圳,并没有刺激我大量地写作,但它使我内心娇嫩的诗性得以很好地保持,这比写出10本破书还重要。
雷:1986年在《深圳青年报》做记者的第二年,你策划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 在那个还很自闭的时代,催生了中国当代诗歌的蓬勃发展。你能回顾一下,当年策划大展的一些情况么?你认为诗歌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徐:诗,是自己飞,是自我拷问。是灵魂在肉身上空进行的、最纯粹意义的体操。
我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至今以来的40多年中,她的最优美的灵魂们,一直保持了对诗歌精神的不倦追踪。无论是在铁政当头的年代,还是在资本与权力交错的最迷离的年代,中国的当代诗人们都在默默超度她的苦难,创造了相当于多少个诺贝尔奖的高尚精神履历。
1986深圳现代诗大展,可能是我一生中对本时代做出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它暗中包含的全部意义均来源自它的叛逆、它的规模——它,几乎奇迹般地收罗了当年中国现代诗的全部,即当年的中国诗人,不是它的作者,就是它的读者——它,是一次冲破艺术封锁的集体越狱,是诗歌自由精神一次最完美的表演,也是一次诗歌的独立宣言与自救典范。我也曾说过,它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它不过是超越时空,提前20年进行了一次诗歌海选,成为一个20年前的巨型诗歌网页。当然它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与缺欠。
说实话,大展最理想的发源地应该是四川。比起那个风起云涌的盆地,当年的深圳更像一块空白的操场。深圳这个由主观意念创造出来的新城,由于被赋予了过高的期待,一度不知所措。有那么几年,由于可能做的事情太多,它反而一时不知如何下手。由于当年不能做的事情也太多,有那么几年它甚至不知道如何制止,或者说该不该禁止——这就是我说过的深圳曾经有过一段文化意义上的真空状态。大展正是在一片空白操场上完成了中国现代诗最大规模的一次演练。当年略带凶险的一件事情现在竟变成了人人后悔莫及没做的好事。
我一直想说,非常令我遗憾的是,86大展后中国历史的急遽变化,致使中国现代诗多条道路的探索戛然中断。这使中国诗歌在“现代主义”方面没有得到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匆忙地进入了“后现代”。当诗人们艰难苦渡了90年代生存的苦涩走廊之后,中国现代诗进入了一个芜杂、浅平的局面(目前以网络诗歌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诗,虽然其基调总体上已脱离了我个人的审美界限。但它的开阔,它的自由,它的随性,它的日常化,仍然为我所尊敬,甚至倾倒)。欣慰的是,中国现代诗灵魂没有变,它不过变幻成了另一个身形,仍然与这个物质的世界苦苦地对峙。
雷:中国诗坛曾经有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论争。你是一个从事过多种职业,在社会闯过,最后又回到大学的思想者和写作者,你是怎么理解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分的?
徐:诗,不是一种手艺,更不是一种学问。真正的诗人,可以什么都不懂,可以什么都不会。诗对诗人最基本的要求是一个正常的人。人人皆有诗性,人人皆有诗念,诗性有深浅,诗念有高低,这就是我的基本诗学。我曾经说过,“生命大于诗”。更多的人会说,我是民间立场。其实谁说得清呢。一个人有两只眼睛,你身体的一侧可能更靠近一只苹果,但你能说清哪一只眼睛最先看到了苹果吗。
知识分子式的诗歌写作,也是一类值得尊敬的原创,虽然这类写作者中有过多的弱智与工匠。我也一直信奉元诗,并暗中景仰。我也相当承认诗歌写作是一项具备较强操作性的艺术手艺。但我更尊崇艺术直觉,诗是一个无限大的游戏空间。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喜欢那些优美的、一目了然的好诗。我说过,“最可怕的诗,就是那些像诗的诗”。缺少了生命质感,再好的手艺也不过是手艺,哪怕披上了诗的外衣。
不知是哪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在诗歌写作上仿佛是一个命中注定的二流者。这个可怕的想法,飞快地消灭了我多少日以继夜地徒劳和大师般的苦苦追寻。从那一刻起,我不再勤劳,不再继续枉然地涂抹。一个人,归根结底不是为了文学史而生存。诗,在我们个体身上发生,它有多少必然,就应该享有多少自由。这是我的一次重要反省。我从诗那里解救了我自己。我知道这是一个悲剧,我不过坦然承认了我与诗之间过于浅薄的缘分。我不过设立了一个过于宽阔的道路而轻易放过了我自己,当然无形中我也放大诗的边界。或许这可以称为某一种生命诗学。
雷:你曾说,当下的中国诗坛诗的数量在增加,而质量在下降。大众化、随意性的写作消解了诗歌的哲学和美学意义。那么,一个诗写者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自己的诗性,有效抵制这种消解呢?你和你的妻子、诗人王小妮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经验么?
徐:近些年,我对诗的认识发生一些变化。
虽然我仍然坚持自己多年以来“生命体验与语言意识”的总体诗观,但我不再过度纠缠诗之细节。
我曾经无限宽广地说:在这个如此庸碌油滑杂乱的国家与年代,能写诗的,全是诗人!
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软弱,这样无力。它早已不再战斗,不再号召,不再聚众演说,不再高声叫卖……我曾说过一句或许可以称为辛酸的话:“诗,已经变为现代人的‘自我拯救术’。”
王小妮更绝,她说,诗就是她的老鼠洞。
雷:深圳建市至今30余年,很多文化人、诗人因各种因素也来到了深圳。今天的深圳,民间诗歌刊物有多种,诗歌活动也比其他地方活跃。请你谈一谈深圳经济发展对深圳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对深圳诗坛做一个评价。
徐:深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的确没有文化。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连人口都是从别处流来的,连建筑都是每天新长出来的,哪里能有文化。但文化也可以生长。只要有人,只要这些人在一起长时间生存,这样或那样的文化,一定从人群中孕育。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深圳不知不觉逐渐产生了自己的文化。除了主流文化标榜的某些硬件软件之外,我更看重深圳的一些日常生活习象,比如:深圳的义工氛围,深圳的磨坊旅游风潮,深圳的民间诗歌,深圳的个人收藏……最令人珍视的,是深圳人业已形成的生存风气与生活原则。深圳城市性格中的平和、恬淡,深圳人话题的松弛与公共性,深圳人的公民意识与民主倾向,深圳人的环保理念与习惯……这种文化,是一种散淡的、平行的、白领与小资情趣兼有的、现代性的多元生存意识。
文化,就是生活的味道。文化不是摆在厅堂里的一个花瓶、一个饰物。文化怎么能像有些官员理解的那样,在他们的眼里,仿佛只有钢琴才是文化,只有笔墨纸砚才是文化,只有鲁奖茅奖诺奖才是文化。太可笑了。那只是他们的文化,是领奖状的文化。
自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诗歌发展,深圳已经形成了一个现代诗群。这个诗群,并不是以惊世的作品著称于外,而是以一种默默的写作,默默的发展,平和的沟通,松弛的姿态和不倦的坚持为主要特点。深圳现代诗群中没有你死我活的圈子争斗,没有内地诗人那些钻营与功利。深圳诗人几乎百分之百是业余诗人。他们主要的不是在写诗,而是在活着,在与常人同时工作同样上班同样世俗之外,他们额外地写一些字。
(载《江南时报》2012年10月24日,原题《最可怕的诗,就是那些像诗的诗》)
作者: 屠夫 时间: 2012-10-26 00:12
学习!
作者: 敬石堂 时间: 2012-10-26 00:33
最可怕的诗,就是那些像诗的诗》
作者: 敬石堂 时间: 2012-10-26 00:33
最可怕的诗,就是那些像诗的诗》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2-10-26 00:43
目前以网络诗歌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诗,虽然其基调总体上已脱离了我个人的审美界限。但它的开阔,它的自由,它的随性,它的日常化,仍然为我所尊敬,甚至倾倒。
——敬亚老师的寥寥数语,客观而又准确地把握了网络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体地位。
作者: 蓝煤 时间: 2012-10-26 00:52
诗,不是一种手艺,更不是一种学问。真正的诗人,可以什么都不懂,可以什么都不会。诗对诗人最基本的要求是一个正常的人。人人皆有诗性,人人皆有诗念,诗性有深浅,诗念有高低,这就是我的基本诗学。我曾经说过,“生命大于诗”。更多的人会说,我是民间立场。其实谁说得清呢。一个人有两只眼睛,你身体的一侧可能更靠近一只苹果,但你能说清哪一只眼睛最先看到了苹果吗。
知识分子式的诗歌写作,也是一类值得尊敬的原创,虽然这类写作者中有过多的弱智与工匠。我也一直信奉元诗,并暗中景仰。我也相当承认诗歌写作是一项具备较强操作性的艺术手艺。但我更尊崇艺术直觉,诗是一个无限大的游戏空间。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喜欢那些优美的、一目了然的好诗。我说过,“最可怕的诗,就是那些像诗的诗”。缺少了生命质感,再好的手艺也不过是手艺,哪怕披上了诗的外衣。
不知是哪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在诗歌写作上仿佛是一个命中注定的二流者。这个可怕的想法,飞快地消灭了我多少日以继夜地徒劳和大师般的苦苦追寻。从那一刻起,我不再勤劳,不再继续枉然地涂抹。一个人,归根结底不是为了文学史而生存。诗,在我们个体身上发生,它有多少必然,就应该享有多少自由。这是我的一次重要反省。我从诗那里解救了我自己。我知道这是一个悲剧,我不过坦然承认了我与诗之间过于浅薄的缘分。我不过设立了一个过于宽阔的道路而轻易放过了我自己,当然无形中我也放大诗的边界。或许这可以称为某一种生命诗学。
这些话值得很多写诗者反复仔细研磨。
作者: 蓝煤 时间: 2012-10-26 00:56
本帖最后由 蓝煤 于 2012-10-26 00:57 编辑
文化,就是生活的味道。文化不是摆在厅堂里的一个花瓶、一个饰物。文化怎么能像有些官员理解的那样,在他们的眼里,仿佛只有钢琴才是文化,只有笔墨纸砚才是文化,只有鲁奖茅奖诺奖才是文化。太可笑了。那只是他们的文化,是领奖状的文化。
诗未曾也不是如此呢!
诗,就是生活的味道!
作者: 蓝煤 时间: 2012-10-26 01:05
本帖最后由 蓝煤 于 2012-10-26 01:11 编辑
很多整天在幻想诗意生活或者神性生活的写诗人,读了此篇访谈,应该感到羞耻。
从来没有所谓诗意的生活或者神性的生活,只有生活的诗意和神性。
作者: 招小波 时间: 2012-10-26 01:45
精彩,收藏,学习了。
作者: 天上人间 时间: 2012-10-26 02:00
好文 学习并藏
作者: 梁树春 时间: 2012-10-26 04:29
我曾经无限宽广地说:在这个如此庸碌油滑杂乱的国家与年代,能写诗的,全是诗人!
----------徐敬亚
精彩!{:soso_e179:}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10-26 06:53
又是一声惊雷!一次回归!
【文化,就是生活的味道。】——这句话的根系在唐诗里。李白就是【生活化】。杜甫尽管有【茅屋为秋风所破】和【路有冻死骨。。。】他也是生活。以及更多的唐代诗人都是生活。
【把文化还给(大众)】——真是一句正本清源的革命。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10-26 06:55
韩庆成 发表于 2012-10-26 00:43
目前以网络诗歌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诗,虽然其基调总体上已脱离了我个人的审美界限。但它的开阔,它的自由,它 ...
目前以网络诗歌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诗,虽然其基调总体上已脱离了我个人的审美界限。但它的开阔,它的自由,它的随性,它的日常化,仍然为我所尊敬,甚至倾倒。
——敬亚老师的寥寥数语,客观而又准确地把握了网络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体地位。
——中国诗歌流派网和《诗歌周刊》必将成为网络诗歌的旗帜。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10-26 06:57
韩庆成 发表于 2012-10-26 00:43
目前以网络诗歌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诗,虽然其基调总体上已脱离了我个人的审美界限。但它的开阔,它的自由,它 ...
真是一次对旧有【审美界限】、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根本颠覆。
作者: 闲云野鹤 时间: 2012-10-26 07:01
“生命体验与语言意识”
作者: 白炳安 时间: 2012-10-26 08:00
韩庆成 发表于 2012-10-26 00:43
目前以网络诗歌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诗,虽然其基调总体上已脱离了我个人的审美界限。但它的开阔,它的自由,它 ...
认同。
作者: 张智文 时间: 2012-10-26 08:39
自然拜读 学习 问好先生 {:soso_e183:}{:soso_e160:}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2-10-26 08:45
诗,不是一种手艺,更不是一种学问。
更应该是一种立场{:soso_e181:}
作者: 书剑飘零 时间: 2012-10-26 08:52
应该这样说,领奖状的与不领奖状的都是诗的孩子。{:soso_e181:}
作者: 庐州男人 时间: 2012-10-26 09:30
{:soso_e179:}男人受益匪浅
作者: 宋志纲 时间: 2012-10-26 09: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林溪 时间: 2012-10-26 10:03
不知是哪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在诗歌写作上仿佛是一个命中注定的二流者。这个可怕的想法,飞快地消灭了我多少日以继夜地徒劳和大师般的苦苦追寻。从那一刻起,我不再勤劳,不再继续枉然地涂抹。一个人,归根结底不是为了文学史而生存。诗,在我们个体身上发生,它有多少必然,就应该享有多少自由。这是我的一次重要反省。我从诗那里解救了我自己。我知道这是一个悲剧,我不过坦然承认了我与诗之间过于浅薄的缘分。我不过设立了一个过于宽阔的道路而轻易放过了我自己,当然无形中我也放大诗的边界。或许这可以称为某一种生命诗学。
作者: 冰冰 时间: 2012-10-26 10:15
收藏学习!
作者: 天然石 时间: 2012-10-26 10:28
诗,怎样阐释都不对,但怎样说又都有道理。学习,问候
作者: 哑者无言 时间: 2012-10-26 10:30
学习。
作者: 王丽颖 时间: 2012-10-26 10:38
真好,学习~
作者: 乐冰 时间: 2012-10-26 10:41
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软弱,这样无力。它早已不再战斗,不再号召,不再聚众演说,不再高声叫卖……
________要反转过来!这是有担当的诗人的责任!
作者: 水木 时间: 2012-10-26 11:05
诗就是她的老鼠洞。
作者: 石头 时间: 2012-10-26 11:34
“知识分子式的诗歌写作,也是一类值得尊敬的原创,虽然这类写作者中有过多的弱智与工匠。”
挺在意这句话的。。。。。。
作者: 水云生 时间: 2012-10-26 12:12
诗,本身是不软弱的,写诗的人多了,诗会更加强大。
深圳诗人几乎百分之百是业余诗人。他们主要的不是在写诗,而是在活着,在与常人同时工作同样上班同样世俗之外,他们额外地写一些字。
这不仅仅深圳才有的现象,全国大抵都是如此,因为诗养活不了人。
我在深圳打工十年,回家乡当了几年村干,现又在敬老院为五保老人服务了三年。同时种地,养猪,不善与上级领导交流,但一天也不闲着,照样读诗,写诗.......家人反对都无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作者: 水云生 时间: 2012-10-26 12:24
韩庆成 发表于 2012-10-26 00:43
目前以网络诗歌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诗,虽然其基调总体上已脱离了我个人的审美界限。但它的开阔,它的自由,它 ...
网络诗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诗歌阅读,写作,是一种文化提升的好现象,也是人们寻求灵魂归宿的好去处,只要有理智和淡泊名利的引导,中国诗歌即将大浪淘沙现真金。这需要流派网这样的龙头平台持续稳定的前进。我看好流派网。看好民间诗刊《诗歌周刊》,希望管理员能够想办法联系大型企业以文化扶贫的方式,加大对诗歌和诗人的投入,设立大型奖项,举办大型诗会活动。必将创造中国网络诗歌神话。
作者: 水云生 时间: 2012-10-26 12:30
王法 发表于 2012-10-26 06:53
又是一声惊雷!一次回归!
【文化,就是生活的味道。】——这句话的根系在唐诗里。李白就是【生活化】。杜 ...
【把文化还给(大众)】——真是一句正本清源的革命。
太感谢王老的提法,关注现实,写实生活,诗来源于生活中最尖锐的闪光点,必将反回照亮大众的生活,将人类的灵魂引领回归自然的宁静。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10-26 12:31
本帖最后由 王法 于 2012-10-26 12:33 编辑
是一篇诗歌革命的号角。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10-26 12:34
水云生 发表于 2012-10-26 12:30
【把文化还给(大众)】——真是一句正本清源的革命。
太感谢王老的提法,关注现实,写实生活,诗来源于 ...
是一声诗歌革命的号角。
作者: 纪开芹 时间: 2012-10-26 12:38
学习。
作者: 纪开芹 时间: 2012-10-26 12:38
学习。
作者: 水云生 时间: 2012-10-26 12:39
王法 发表于 2012-10-26 12:34
是一声诗歌革命的号角。
号角已经吹响,中国诗歌已进入冲刺阶段。中国云诗歌积极响应,将大力支持和推动网络诗歌的建设和服务。“云诗网”----中国首家民间诗刊和个人诗集在线阅读平台正在打造中。
作者: 潘建设 时间: 2012-10-26 12:45
物极必反。诗歌作为一种生命形式任何从来就没有软弱过,软弱的只是某些人。
作者: 梧桐树 时间: 2012-10-26 12:54
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软弱,这样无力。它早已不再战斗,不再号召,不再聚众演说,不再高声叫卖……我曾说过一句或许可以称为辛酸的话:“诗,已经变为现代人的‘自我拯救术’。”
作者: 梧桐树 时间: 2012-10-26 12:55
目前以网络诗歌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诗,虽然其基调总体上已脱离了我个人的审美界限。但它的开阔,它的自由,它的随性,它的日常化,仍然为我所尊敬,甚至倾倒。
作者: 西泠弋人 时间: 2012-10-26 13:03
它,是一次冲破艺术封锁的集体越狱,是诗歌自由精神一次最完美的表演,也是一次诗歌的独立宣言与自救典范。{:soso_e179:}
作者: 西泠弋人 时间: 2012-10-26 13:05
86大展后中国历史的急遽变化,致使中国现代诗多条道路的探索戛然中断。{:soso_e179:}
作者: 西泠弋人 时间: 2012-10-26 13:06
在“现代主义”方面没有得到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匆忙地进入了“后现代”。{:soso_e179:}
作者: 西泠弋人 时间: 2012-10-26 13:08
目前以网络诗歌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诗,虽然其基调总体上已脱离了我个人的审美界限。但它的开阔,它的自由,它的随性,它的日常化,仍然为我所尊敬,甚至倾倒
作者: 西泠弋人 时间: 2012-10-26 13:14
诗对诗人最基本的要求是一个正常的人。“生命大于诗”我更尊崇艺术直觉,诗是一个无限大的游戏空间。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喜欢那些优美的、一目了然的好诗。我说过,“最可怕的诗,就是那些像诗的诗”。一个人,归根结底不是为了文学史而生存。诗,在我们个体身上发生,它有多少必然,就应该享有多少自由。无形中我也放大诗的边界。或许这可以称为某一种生命诗学。
欣赏并尊重这样的自省!{:soso_e181:}
作者: 西泠弋人 时间: 2012-10-26 13:16
仍然坚持自己多年以来“生命体验与语言意识”的总体诗观,但我不再过度纠缠诗之细节。=====好!
作者: 西泠弋人 时间: 2012-10-26 13:18
我曾经无限宽广地说:在这个如此庸碌油滑杂乱的国家与年代,能写诗的,全是诗人!
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软弱,这样无力。它早已不再战斗,不再号召,不再聚众演说,不再高声叫卖……我曾说过一句或许可以称为辛酸的话:“诗,已经变为现代人的‘自我拯救术’。”
王小妮更绝,她说,诗就是她的老鼠洞。
似乎绝望些了!还有这么多诗友等待老徐复出振臂一呼呢,呵呵!
作者: 西泠弋人 时间: 2012-10-26 13:20
这种文化,是一种散淡的、平行的、白领与小资情趣兼有的、现代性的多元生存意识。{:soso_e179:}
作者: 西泠弋人 时间: 2012-10-26 13:21
文化,就是生活的味道。
作者: 西泠弋人 时间: 2012-10-26 13:27
有退却,有迂回,有一颗熠熠生辉的诗心在静悄悄蕴育新一轮日出的喷薄与磅礴——期待中!紧握!{:soso_e181:}
作者: 深海之蓝 时间: 2012-10-26 13:30
蓝煤 发表于 2012-10-26 00:52
诗,不是一种手艺,更不是一种学问。真正的诗人,可以什么都不懂,可以什么都不会。诗对诗人最基本的要求是 ...
附议!
作者: 深海之蓝 时间: 2012-10-26 13:35
自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诗歌发展,深圳已经形成了一个现代诗群。这个诗群,并不是以惊世的作品著称于外,而是以一种默默的写作,默默的发展,平和的沟通,松弛的姿态和不倦的坚持为主要特点。深圳现代诗群中没有你死我活的圈子争斗,没有内地诗人那些钻营与功利。深圳诗人几乎百分之百是业余诗人。他们主要的不是在写诗,而是在活着,在与常人同时工作同样上班同样世俗之外,他们额外地写一些字。
虽然不在深圳,我觉得自己属于这个群!
作者: 半纳 时间: 2012-10-26 13:37
也是一种生活状态
作者: 赵会敏 时间: 2012-10-26 14:01
水云生 发表于 2012-10-26 12:24
网络诗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诗歌阅读,写作,是一种文化提升的好现象,也是人们寻求灵魂归宿的好去处,只要 ...
附议!让诗活得有滋有味!
作者: 赵会敏 时间: 2012-10-26 14:01
西泠弋人 发表于 2012-10-26 13:06
在“现代主义”方面没有得到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匆忙地进入了“后现代”。
诗歌也是一场大跃进!
作者: 赵会敏 时间: 2012-10-26 14:05
生命诗学,我再一次看清了自己的渺小和诗人们精神上的独一无二的伟大!{:soso_e163:}
作者: 水云生 时间: 2012-10-26 14:20
赵会敏 发表于 2012-10-26 14:01
附议!让诗活得有滋有味!
问好会敏兄。附议是什么意思,看到很多人说这两个字,一直不明。不懂就问。
作者: 荒原猛士 时间: 2012-10-26 14:20
“知识分子式的诗歌写作,也是一类值得尊敬的原创,虽然这类写作者中有过多的弱智与工匠。我也一直信奉元诗,并暗中景仰。我也相当承认诗歌写作是一项具备较强操作性的艺术手艺。但我更尊崇艺术直觉,诗是一个无限大的游戏空间。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喜欢那些优美的、一目了然的好诗。我说过,“最可怕的诗,就是那些像诗的诗”。缺少了生命质感,再好的手艺也不过是手艺”
欣赏这段话。但现代诗,什么时候强过呢?
作者: 赵会敏 时间: 2012-10-26 14:47
水云生 发表于 2012-10-26 14:20
问好会敏兄。附议是什么意思,看到很多人说这两个字,一直不明。不懂就问。
就是支持及赞同.同意的意思!
作者: 赵会敏 时间: 2012-10-26 14:49
水云生 发表于 2012-10-26 14:20
问好会敏兄。附议是什么意思,看到很多人说这两个字,一直不明。不懂就问。
就是支持及赞同.同意的意思!
作者: 赵会敏 时间: 2012-10-26 14:57
流派网,最近很忙很慢,诗歌的道路还很长.........{:soso_e184:}
作者: 左拾遗 时间: 2012-10-26 16:41
诗人五里路说:诗歌不可以介入生活,但也许可以介入心灵.如此,足也
作者: 大独木桥 时间: 2012-10-26 21:48
拜读!久违的有力的文章!
作者: 大安刘尧 时间: 2012-10-27 09:33
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喜欢那些优美的、一目了然的好诗。
——大师语录
作者: 冷铜声 时间: 2012-10-27 12:01
王小妮更绝,她说,诗就是她的老鼠洞。
特别欣赏这句话。当时代进行到一个多元语境的开阔地带,任何硬道理或强大声音都不再像过去那样被集体性的接收或倾听。一个没有属于自己的老鼠洞的诗人,是可疑的。
另外,现在这个标题“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软弱”,比你最初定的那个“最可怕的是像诗的诗”好多了。因为后一个题目,虽然也是一针见血,但是,它容易成为那些缺少创造力的诗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守旧陈腐的借口和理由。诗的边界不断扩大,一些非诗的诗,谁敢说日后不能成为新的诗的源头呢?
作者: 冷铜声 时间: 2012-10-27 12:02
随意言之,不当之处请谅。
作者: 冷铜声 时间: 2012-10-27 12:09
那只是他们的文化,是领奖状的文化。
虚荣、浮浅之风充斥这个时代的每个角落。
作者: 里海 时间: 2012-10-27 16:25
不管3721,写诗,记录自己活着的现实状态和想要的精神世界。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2-10-27 16:59
诗就是老鼠洞。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2-10-27 19:11
应该是:
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温柔{:soso_e113:}
作者: 夏箫 时间: 2012-10-27 19:26
写自己的诗
从未感到过软弱
作者: 夏箫 时间: 2012-10-27 19:27
本帖最后由 夏箫 于 2012-10-27 19:31 编辑
一旦有事,也许诗歌会露出一点狰狞
比如,钓鱼岛事件...
现在的软弱,是因为和平年代太久了。
不就诗歌软弱,男人的男人°也在下降;变得越来越温柔,越来越没有血性.
作者: 邱也也 时间: 2012-10-28 00:27
有一定道理和指导性。
作者: 黑帝 时间: 2012-10-28 18:11
分享精彩
作者: 凌波 时间: 2012-10-28 21:22
诗,是自己飞,是自我拷问。是灵魂在肉身上空进行的、最纯粹意义的体操。
作者: 孤岛 时间: 2012-10-28 21:47
最可怕的诗,就是那些像诗的诗》
作者: 李飞骏 时间: 2012-10-29 15:08
最可怕的诗,就是那些像诗的诗
而这种诗,充满了诗坛的角角落落。有些刊物、编辑还为这些伪诗推波助澜。
作者: 张洁 时间: 2012-10-30 19:33
收藏,学习
作者: 赵行林 时间: 2012-11-2 21:26
思考,才能理清,并走的更远,我们都在寻找诗歌的出路,更是生命的出路。
作者: 绝不收兵 时间: 2012-11-3 01:34
{:soso_e113:}兵兵心得诗只有两种。一种是定向表演的 一种是发自内心的{:soso_e189:}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11-5 04:27
先读惊异忘了留言,几日之间顶贴已如潮哈。是的,值得继续学习。
1986深圳现代诗大展,暗中包含的全部意义均来源自它的叛逆、它的规模,的确是一次冲破艺术封锁的集体越狱,是诗歌自由精神一次最完美的表演,也是一次诗歌的独立宣言与自救典范。……当年略带凶险的一件事情现在竟变成了人人后悔莫及没做的好事。
——天时、地利、人和,必然、偶然,内部、外部等等,只有充要条件齐备,才有那场辉煌,时难再来。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11-5 04:40
86大展后中国历史的急遽变化,致使中国现代诗多条道路的探索戛然中断。这使中国诗歌在“现代主义”方面没有得到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匆忙地进入了“后现代”。当诗人们艰难苦渡了90年代生存的苦涩走廊之后,中国现代诗进入了一个芜杂、浅平的局面。
——是的,向公刘《哎,大森林》“……匆匆地掩埋”。朦胧诗没发育成熟即受挫被迫转型;第三代尚未唱罢,政治风波、商业大潮先后登场。此缺憾无法弥补。其实,第三代已经进入后现代,这在文艺领域也是率先的,且难能可贵。至于后来,诗歌的“芜杂、浅平”,关键是理论界对后现代的误读、误导。如将大众文化与后现代等同,把“平民化”等简单化理解。如此等等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11-5 04:49
一个人有两只眼睛,你身体的一侧可能更靠近一只苹果,但你能说清哪一只眼睛最先看到了苹果吗。——很准确,也策略。
“最可怕的诗,就是那些像诗的诗”,关键是缺少了生命质感。还包括思想大于审美的。
诗,在我们个体身上发生,它有多少必然,就应该享有多少自由。这是必要前提。当“诗,已经变为现代人的‘自我拯救术’”之后,也只能基于此寻求新突破了。
王小妮更绝,她说,诗就是她的老鼠洞。——令人玩味,也值得。
作者: 大漠 时间: 2012-11-5 14:57
来学习过!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