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 B5 z! A' `( l/ B8 L I* l 林荣读诗:诗人为什么嫉妒不舍昼夜的群蜂?为什么嫉妒养蜂人那不急不火的神情?这里的“嫉妒”显然不是嫉妒,而是欣慕。“不舍昼夜”是一种品质和美德,“不急不火”是扎扎实实的内功和修养。不舍昼夜的蜂群从一个国度移民到另一个国度,那是某种意义上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其辛苦付出的基础之上的。在我读来,而养蜂人那不急不火的神情与蜂群不舍昼夜的鲜明对比,恰恰说明了一个禅理:万物各司其职,各行其是,事物自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人的意志并非什么都可以左右,顺应自然、顺应时势才是明智之举。* ^ l X" H& j0 K0 Q4 `% r4 B
' Q8 N! B9 N: K: u. |+ ~ R& y8 z◆岩村诗稿:劳动带来的忧伤) E0 Z0 N4 q5 u3 s
5 i3 W4 @; ^4 f7 x8 k( S/ L
这一天,我坐在后山的岩石上,一边靠着柴捆读书 / L% b0 E" w8 J" e+ w/ {8 m! C% a) [一边看远处的山坡1 [8 B$ J* ?( b
那个老人正点燃卷烟,他的羊群趴在野草上反刍 [, i7 d9 O3 N% v6 L, l( P- Y+ W他相邻的山谷里,一个妇女在自家苹果树下拔着草 " b3 _: _. r' Y" L& y我们都在各自劳动4 ^! a% m, }" {' z/ B: z/ n
我知道,我砍柴或写诗,跟放羊、看果园是一样的' i5 D4 B2 X5 ]" j2 [7 X
他们为了肉体的尊严5 d' b! z6 o# o+ R
而我为了灵魂 9 |7 a! p" Y- X面对燕山,有时我会想 ) G, J" J1 q" z. q0 a我们的劳动终因短暂而无效,没人能记住 $ V7 k6 f m5 \5 s7 Y就像我们终会忘掉逝去的先人,和他们的劳绩: y; j9 s( S& x" R- X
就这样吧,天地沉默而各司其职,万物正繁茂生长+ U p& R& K/ r* F4 k) {2 ~3 G
7 ?# n! j4 e4 R$ A
林荣读诗:此诗的前六句颇具画面感,显然这是一首存在之诗,在场的写作让人深感真实。它所呈现的神性之维得益于诗人的深度思考,得益于诗人的修为。. c: k; f! r% M& t* o5 ]. K
一个严肃的诗者如果需要有所信仰,那么他最需要服从的是对于天地万物的敬畏,对于母亲的爱,对于劳动的认同。基于这些基础之上的信仰才是可靠而牢固的,否则,便很有可能是有问题的信仰,很有可能是随时动摇的信仰。从这样满含着敬畏之心和热爱的信仰出发,方可使灵魂安心栖息,于宁静中享受劳动的苦与乐。如此便可兀自静安,兀自丰盈,兀自生灭少悲喜。 m$ W! \# [' z+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