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生命苍穹下的低吟浅唱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恩荣 时间: 2019-1-22 17:52
标题: 生命苍穹下的低吟浅唱
生命苍穹下的低吟浅唱
----解读艺术家蒋言礼的几首诗
文/王恩荣
偶然的机遇,在网上认识了。当然是以文会友,就他的现代诗现代手法应用的非常奇妙,我一开始以为是年轻人,了解了才知道是一个老艺术家。不仅如此,他对生命对世界有非凡的深刻的思考力。交往中他很朴素、随和,再后来知道他是2013年来自全国各媒体的10位报人获奖者之一,他就是太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蒋言礼,他是山西唯一获奖者。我们还是通过解读他的现代诗,走进他生命苍穹下的低吟浅唱吧。
1、 首先是他的悲悯情怀和对个体生命的体验,这体现在《上墙的羊》《站台上》《春语》《老墙根》。
《上墙的羊》
蒋言礼
墙上挂着几只羊
骨肉已经失踪
皮毛还在阳光下颤栗
把生命最后的苍白表情
张贴出来
/
风吹草低见羊皮
/
趴在墙上的羊,抚摸
砖缝里渗透的冷漠
切割不去的膻腥味
吊起来一束束
被血染红的狗吠
“墙上挂着几只羊/骨肉已经失踪/皮毛还在阳光下颤栗/把生命最后的苍白表情/张贴出来”,蒋老的艺术表现力特别到位,他把传统的语言方式提升到现代理念,使每首诗都有青春活力和强烈的时代感。“墙上挂着几只羊/骨肉已经失踪”,这句话就是语言的陌生化处理,羊被杀,在他的笔下是骨肉失踪,墙上挂着的是羊皮,他说成是羊,都起到了呈现人的残忍性的作用。而且他接着这样说“皮毛还在阳光下颤栗/把生命最后的苍白表情/张贴出来”,通过通感的运用,抵达对生命的悲悯和控诉。
第二节:“风吹草低见羊皮”,他以艺术的眼光去发现人们对美的戕害。本来那首南北朝时代美丽的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多美!现在却变成“风吹草低见羊皮”了,有强烈的饱满的生命力的东西变成空虚的一张皮,生与死、美与丑,善良与戕杀的嬗变,再加上诗人的调侃语调,加重了生命意识的悲剧感,启迪人思考。
第三节:“趴在墙上的羊,抚摸
砖缝里渗透的冷漠
切割不去的膻腥味
吊起来一束束
被血染红的狗吠”
那是曾经的生命和美的要素,诗人不肯让它死去,诗人借那生命的影子去悲叹:“趴在墙上的羊,抚摸/砖缝里渗透的冷漠”,这句很诗意化,死了的羊,尤其用温暖绵善的羊皮去“抚摸/砖缝里渗透的冷漠”,用来反观人的冷漠荒谬:“切割不去的膻腥味/吊起来一束束/被血染红的狗吠”,是的,其实是对狗的主人无视生命的批判,膻腥味吊起来一束束狗吠,又是通感的运用很惊诧。狗是无罪的,我们想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也有牧羊狗的守护,这样就更加突现出人的残暴。诗人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知宽广而悲悯,整首诗就是控诉人类对生命的不尊重:杀了羊还要把羊皮挂墙上。从而呼唤人类生命意识的回归,反对自私冷漠,重建生命道德的理想。
《站台上》
蒋言礼
铁路小站
一列客车从远方
如约而至。无人下车
只有人匆匆上车
/
有流浪女欲登车,无票
被女列车员拦下
列车长啸一声,向
远方对面的远方疾驶而去
/
流浪女追着火车呼唤
火车没有回头
只是用车身的投影
轻轻抚摸了她一会儿
/
远方吞没了火车
也吞没了流浪女的远方
/
此时,来自远方的
一枚雨点,静悄悄
停靠在她空旷的脸庞上
“铁路小站/一列客车从远方/如约而至。无人下车/只有人匆匆上车”,第一句是白描,很直接。“如约而至”表明有人等,“无人下车”暗示不是大站点。
第二节:“有流浪女欲登车,无票/被女列车员拦下/列车长啸一声,向/远方对面的远方疾驶而去”,主人公出场:无票的流浪女,“被女列车员拦下”,叙述思路很清晰,“列车长啸一声,向/远方对面的远方疾驶而去”,“远方对面的远方”说明流浪女走的是回家的路。
第三节:“流浪女追着火车呼唤
火车没有回头
只是用车身的投影
轻轻抚摸了她一会儿”
“流浪女追着火车呼唤”,这是呼唤家乡,是归心似箭,但“火车没有回头”,可见这个冷漠的世界,可见流浪女的落魄。“只是用车身的投影/轻轻抚摸了她一会儿”这是细节描写,诗人的想象力非常的妙,通感的运用出神入化。诗意饱满,耐人寻味。也很调侃,人和铁房子冷漠,它们的影子倒是温柔“投影/轻轻抚摸了她一会儿”,两相对比,更让人辛酸。
第四节:“远方吞没了火车
也吞没了流浪女的远方”
那偏僻的站台上,只有她孤零零地站着,呆呆的看着火车渐行渐远,诗人写成是“远方吞没了火车”,现场感很强,表述的诗意到位。“也吞没了流浪女的远方”,我们可想见流浪女的冷清孤独失望的心情。也能让我们感觉到离家太久,好像故乡排斥游子的感觉,“近乡情更怯”啊,微妙之至!
最后一节:
“此时,来自远方的
一枚雨点,静悄悄
停靠在她空旷的脸庞上”
经典结尾,真是一首好诗!把远离故乡,在路上的孤独写的这样淋漓尽致、收放自如。如果写到第四节就完了,也不失一首好诗,但那也只能算是平常的好。但又加一笔,却起到画龙点睛升腾意境的作用。孤独像一条龙升腾起来了。“来自远方的/一枚雨点,”,仿佛故乡的爱抚,又像天意的感动,那希望不是来自人间的,它不张扬,只“静悄悄/停靠在她空旷的脸庞上”,“空旷的脸庞上”那是怎样的孤独啊!它需要爱的滋润,像久旱的幼苗需要生命的雨露。所以那枚雨点也是她孤独的泪珠啊,余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关注弱势群体的悲悯情怀。
《春语》
蒋言礼
雁阵归来
雁声里抛撒着南国的
绿意。有一颗躁动的心
棉袄已经裹不住了
/
寒流在夜里回访
裸露的心跳会着凉
心跳上本来就刻有疤痕
像落单的鸽子般羸弱
/
温软的脚步声
总在梦的边缘消失
等到桃花捧出一簇明媚
寂寞却更加浓郁
/
春色可餐,张开嘴巴
一粒鸟鸣落进来
我咀嚼,咀嚼到
云上空荡荡的清凉
“雁阵归来/雁声里抛撒着南国的/绿意。有一颗躁动的心/棉袄已经裹不住了”,“雁阵归来”,这是春天最先到的消息,“雁声里抛撒着南国的/绿意”,诗人是音乐家,他能从雁声里看到春天的景色。艺术家是最盼春天的到来的,所以“有一颗躁动的心/棉袄已经裹不住了”。
第二节:“寒流在夜里回访/裸露的心跳会着凉/心跳上本来就刻有疤痕/像落单的鸽子般羸弱”,但北方的晚上还有冬天的寒意,诗人说成是“寒流在夜里回访”是很形象生动的,这时“像落单的鸽子般羸弱”的春心:“本来就刻有疤痕”“会着凉”。蒋老用音乐感受着万物细微的变化,并用音乐的细腻去表达着这美好的盼春情结。
第三节:“温软的脚步声
总在梦的边缘消失
等到桃花捧出一簇明媚
寂寞却更加浓郁”
春天的到来是经过一番与寒冷艰苦的斗争,不会一蹴而就的。一开始春的力量是脆弱的,“温软的脚步声/总在梦的边缘消失”,即使是“等到桃花捧出一簇明媚”,寒冷也不会一下消失的,万物仍在沉睡,所以“寂寞却更加浓郁”,诗人对春天到来的艰难描绘非常到位,细腻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读后有一种浓郁的苦难沧桑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记忆与春季变化物我化一,没有一定阅历和认知水平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
最后一节:
“春色可餐,张开嘴巴
一粒鸟鸣落进来
我咀嚼,咀嚼到
云上空荡荡的清凉”
写春都会想道唐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也在尽情的感受春天的到来,他和孩子们一样“春色可餐,张开嘴巴/一粒鸟鸣落进来”,率真之气可见。如朱自清《春》的乐感和节奏: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但朱自清的《春》明快,蒋言礼的《春语》有点苍翠。总之,春真美!这美就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美》中所说的“美不是干渴的口,也不是伸出的空虚的手,却是发焰的心,陶醉的灵魂”。 整首诗活脱脱的表现出一个艺术家纯粹、真诚、浪漫的盼春情态,反映了蒋老永葆一颗艺术家青春的心,当然那背后难以掩盖诗人那颗历经沧桑的心,也是他睿智冷静的观照万物的体现。所以他最后来了一个尾巴:
“我咀嚼,咀嚼到/云上空荡荡的清凉”
这就回到题目《春语》,也是蒋老春天的心声啊。他不仅仅是形而下的写生,那真正的内在的形而上的蓬勃生命力的精神感悟,才是他想告诉我们的,----“梅花香自苦寒来”,才是这首诗的真正内含。这就是蒋言礼诗人,一个经历了丰富坎坷的人生,一个追求艺术的初心不变的情感丰富饱满的老艺术家,我们为他祝福吧!
《老墙根》
蒋言礼
每天走过这里
——必经之路
老墙在我右手边同行
一路上,我呼吸着
它的沧桑和压抑
时光的视频里
老墙下,一个人影彳亍
老墙越来越斑驳
影子越来越蹒跚
老墙换过几次皮肤
也挡不住皱纹
从心里面长出来
皱纹跌落在皱纹上
叠成岁月沉重的和声
我从少年走到老年
还是一行单旋律
摸摸脸上浅薄的褶子
翻不出一粒饱满的音符
老墙挡着我一半视野
不知墙里有怎样的景致
我的好奇心,在墙上旋转
始终凿不出一个小孔
墙外的陈设常变脸色
布景在不断地涂涂抹抹
老墙沉默,不苟言笑
我心里的马灯,却从春天
慌里慌张跑到冬季
墙根下的草丛
搭不起来一片树荫
有一种花,总是在
不该凋谢的时候凋谢
我茫然的眼眶里
为什么总被雨水灌溉
墙那边有歌声传来
歌声很老很老
有人披着往世的蓑衣
在歌声里举起花瓣
云朵的窗帘被掀起时
一角蓝天正在路上
深秋,老墙,向晚
头上是雁阵,脚下是黄叶
路在墙根下磨着我的脚
疲惫的地方
该有一个拐弯出现
“每天走过这里/——必经之路/老墙在我右手边同行/一路上,我呼吸着/它的沧桑和压抑”,一开始交待老墙与我的关系:“——必经之路/老墙在我右手边同行”,“同行”,说明老墙曾经给我遮挡了风雨,护佑了诗人。但为什么“一路上,我呼吸着/它的沧桑和压抑”,诗人在诗里更多的是表达了老墙这个意象,是传统,压抑,沉重,又神秘,很强大,不可抗拒,却又离不开,一种命运的无可奈何。第一节是总写。
“时光的视频里/老墙下,一个人影彳亍/老墙越来越斑驳/影子越来越蹒跚”,这是诗人把老墙与自己放在“时光的视频里”,拉远镜头的画面,叙述了在同一时空内,老墙与自己共同老去,老墙:“老墙越来越斑驳”,人:“影子越来越蹒跚”。进一步体现了上节的与老墙“同行”。
“老墙换过几次皮肤/也挡不住皱纹/从心里面长出来/皱纹跌落在皱纹上/叠成岁月沉重的和声”,老墙一成不变,变也只是换表皮,外面的风景在变,当然也变得太快,自己也有不适应的地方,在一种矛盾中,可见面对自然铁的规律的无能为力。“叠成岁月沉重的和声”这是诗人的悲悯。“和声”,因为诗人是音乐家,他总是用音乐去感受生命的。
“我从少年走到老年/还是一行单旋律/摸摸脸上浅薄的褶子/翻不出一粒饱满的音符”,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自嘲式的总结,但是从另一角度去理解,诗人一定是有责任感,敢担当的人。他还是用音乐的元素去概括的;“一行单旋律”,“脸上浅薄的褶子/翻不出一粒饱满的音符”,这些语言幽默风趣,是诗人对自己的反思。
“老墙挡着我一半视野/不知墙里有怎样的景致/我的好奇心,在墙上旋转/始终凿不出一个小孔”,这节真正点出了诗人的精神意向。过去他依靠老墙,现在他感觉到老墙对自己的限制,“挡着我一半视野/不知墙里有怎样的景致”,但他是无可奈何的,“在墙上旋转/始终凿不出一个小孔”,这里面包含的生活要素太多,或许他也在感叹现实的强大。
“墙外的陈设常变脸色/布景在不断地涂涂抹抹/老墙沉默,不苟言笑/我心里的马灯,却从春天/慌里慌张跑到冬季”,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的,老墙和我也不例外。但老墙面对变化的态度是“老墙沉默,不苟言笑”,诗人却“心里的马灯,却从春天/慌里慌张跑到冬季”,诗人害怕老。表明诗人已经在试图冲出老墙的障碍,获得精神的解放和自由。
“墙根下的草丛/搭不起来一片树荫/有一种花,总是在/不该凋谢的时候凋谢/我茫然的眼眶里/为什么总被雨水灌溉”,被老墙庇护下的花草长不大,墙下花草是悲剧,一开始是被庇护,后来就是压制,所以长不大,阴暗,不见阳光。诗人常常悲悯这些花草的命运,也发现了自己的命运。
“墙那边有歌声传来
歌声很老很老
有人披着往世的蓑衣
在歌声里举起花瓣
云朵的窗帘被掀起时
一角蓝天正在路上”
墙里有古老的歌声传来,“有人披着往世的蓑衣”让我想起来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有很孤独的意绪,也抵达诗人心中向往那种恬淡自然的理想境界。“在歌声里举起花瓣”这是诗人借花寄托了自己超越传统超越老墙的愿望,“花瓣”是在沉重的老墙意象上的空灵意象,是诗人看到的希望,像是“出淤泥而不染”。“云朵的窗帘被掀起时/一角蓝天正在路上”,诗人并没有绝望,“一角蓝天”让他看到了希望的理想的天空。
“深秋,老墙,向晚
头上是雁阵,脚下是黄叶
路在墙根下磨着我的脚
疲惫的地方
该有一个拐弯出现”
最后“深秋,老墙”“头上是雁阵,脚下是黄叶”这是一个萧条的背景,一个冬眠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都是破败的气象,意在写出物极必反。说自己步子也蹒跚起来“路在墙根下磨着我的脚”是很艺术化的,这是老墙与诗人的冲突达到了高潮,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向晚”让我们想到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说明诗人对黄昏的慨叹。最后诗人写到“疲惫的地方/该有一个拐弯出现”,让我想到一句话:“当你的人生走到了死胡同,记得给自己转个弯 ”,老墙这个意象代表传统,压抑,沉重,又神秘,很强大,如果不解决,到最后给的结果就是死胡同,所以必须超越拐弯,这是诗人的思维的宽度,是诗人超凡脱俗、力求掌控自己命运的明智反省的强大灵魂的表现。
总之,这首诗巧妙的把自己与老墙糅合在一起,外象与内象分分合合。或许这堵墙就是诗人心灵的墙,他依靠着这堵墙,有时又需要打破这堵墙,墙就演绎成诗人意识领域的精神地理。
2、 其次,是他对尘世睿智诗意的思考,体现在他的诗《尘世》《玻璃体》《土豆》《看戏》。
《尘世》
蒋言礼
在一缕青烟中走散
放射状道路通向
空中跳台
/
都是坠下的定数
/
坐着风车,坐着水车
赶往入海口重聚
却不见洪洞的大槐树
/
天上有翻拍的旧照
银河畔上,星星点点
哪一粒是你
哪一粒是我
这是一首颇具想象力的好诗,它运用具象的很好的解构了抽象的生命的命题。就题目《尘世》就很空灵,人不过是天地间的尘土而已,给人以茫茫的时空感。
“在一缕青烟中走散/放射状道路通向/空中跳台”,一开始是说烟尘的状态,这是比兴的手法:青烟上升,成灰尘,还要分散的落下。“在一缕青烟中走散”也让我们想到《红楼梦》对林黛玉亡故的诗“香魂一缕随烟散,愁绪三更入梦遥”。生死皆是如此。
“都是坠下的定数”,照应上节的“空中跳台”。生命的长短,物质的运动都有下落的定数。一节是烟的上升,一节是尘的下落,这就是烟尘的命运。烟尘的命运就是尘世的命运。
“坐着风车,坐着水车/赶往入海口重聚/却不见洪洞的大槐树”,尘埃被风吹,被水冲,到大海,大槐树是集合然后分散的象征。当年各地难民汇聚于此,登记后又重新出发,流落四方,告后人家乡是洪洞大槐树。洪洞大槐树这是传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这节写的人世的变化状态与烟尘的运动轨迹是一样的,所以叫尘世。这是诗人对人生超然的理解。
“天上有翻拍的旧照/银河畔上,星星点点/哪一粒是你/哪一粒是我”,大槐树下未聚首,就失散了。传说人的魂灵都是天上的星星,宇宙无生死,只有长短,但宇宙苍茫,诗人很难找到苍茫宇宙间的你我“哪一粒是你/哪一粒是我”。尘世里的失散可以指前世变成灰,散了,今世并沒有重聚。他在好些诗里写这种一世的遗憾,下辈子再到一起,没有可能。或者他找到的根本不是他要找的人。今世看天上,银河点点仿佛前世人海的照片,你在哪里,他在哪里?怅然茫茫无尽也。整首诗都是对生命的终极思考,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这其实是哲学上的三个终极命题, 诗人试着去找寻答案。
《玻璃体》
蒋言礼
眼里有一小块海
世界就在上面航行
/
岁月日头,提取走清纯
余下的海水,就浑浊了一些
/
每天看它,驶来驶去
直到船身渐渐变旧
/
终于在一天,我的老年斑
长到了船的额头上
题目《玻璃体》,玻璃体是个医学术语,指眼晴里晶体的部分。“眼里有一小块海/世界就在上面航行”,这是充满想象力的写法,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小块海就是眼波,人常说:水灵灵的大眼睛,“世界就在上面航行”,把世界喻成船。
“岁月日头,提取走清纯/余下的海水,就浑浊了一些”,时光让人心成熟起来,把每个人心灵中的真纯的部分消耗掉蒸发了,剩下混浊,明目善睐消失了,这是从精神层面理解的。玻璃体混浊也是术语,也实指年老晶体变浊,老年性白内障就是晶体变浊直至看不清看不见,这是从物质层面理解的。这就是诗人说的“余下的海水,就浑浊了一些”。这里有诸多的理性的对生命变化的思考。
“每天看它,驶来驶去/直到船身渐渐变旧”,每天在观察着这个世界,眼睛转来转去的,世界在眼睛里、心灵里“驶来驶去”变成心灵的世界,直到世界的船变成旧的,就是对待世界上的物象见惯不惯、麻木的意思,这是反写,其事实是自己的眼浊了,看世界思路旧了,其实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终于在一天,我的老年斑/长到了船的额头上”,终于有一天他的老年斑出现,心灵的世界真的老了,老是心态的变老了。老年斑安在世界头上,也是心境使然。年轻人和老年人看世事百态是不一样的。主观是顽强的,不讲理的,与客观对立的,即便丑女,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人老,不只眼,所有器官都要老,心跳也会沉重,绝望感出现,以为自己走了,世界也走了。这就使得许多老人世界观走向消极。诗人从自然形态去认识生命状态,也是想最后的反向立论,这是评者从诗人精神向度上取得的结论,但可惜没能在语言上表现出,这或许是诗人留下的余味。
通过《尘世》和《玻璃体》这两首诗,诗人试图对生命的发展变化给一个终极的思考,也想给老年人一个合适的定位,思考是深刻的,也是唯物的。其实从浩茫宇宙的观点认识,我们的生命都是存在的很小一部分。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种日新其德的生命观古已有之,心不老你便不老。这也是诗人在力行的。
《土豆出土》
//蒋言礼
披一身前世的风尘
坑坑洼洼的脸蛋蛋
新鲜而苍老
硬把一颗清泪
储藏成这般模样
/
山里的土
掩埋过凄凄的故事
同时掩埋了故事头上的
那片天,包括
那个晚上的星星
/
过去的岁月
都睡在土里
许多事物就那样过去了
睡在土里心不平啊
顶起一座座山包
/
挖出来的固体都是泪
模样各异的泪
端详一块石头,你能
取出一段悲凉
“披一身前世的风尘/坑坑洼洼的脸蛋蛋/新鲜而苍老/硬把一颗清泪/储藏成这般模样”,蒋老写诗完全不拘泥于传统,写物是写意不照搬形,“披一身前世的风尘”,这样说土豆,有一种纵深的感觉,让普普通通的土豆有了灵性,有了文化的意义。“坑坑洼洼的脸蛋蛋/新鲜而苍老”,有了前一句的语境,这句的拟人化就可以水到渠成了,“硬把一颗清泪/储藏成这般模样”,土豆是一颗清泪,有了悲情的因素,土豆与悲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就给下面的叙述展开了铺垫。
“山里的土/掩埋过凄凄的故事/同时掩埋了故事头上的/那片天,包括/那个晚上的星星”,带着疑问,当我们读到“山里的土/掩埋过凄凄的故事”,诗人的表意浮上了水面。掩埋过凄凄的故事就一定有泪。“同时掩埋了故事头上的/那片天”,这一定是重要的人,或者是父母,父母如天啊。还有“那个晚上的星星”,还是那个人死了变成星星的传说。或者也可以理解成那个悲痛的记忆。
“过去的岁月/都睡在土里/许多事物就那样过去了/睡在土里心不平啊/顶起一座座山包”,过去悲楚的记忆已经尘封在土里,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不平“顶起一座座山包”。诗人的想象也真够奇特的。
最后一节:“挖出来的固体都是泪
模样各异的泪
端详一块石头,你能
取出一段悲凉”
从土地挖出来的是土豆,从心田里挖出来的都是泪,“模样各异的泪”。这样土豆与泪就物我化一了,到这并没有完。作者总能在最后亮一把,进一步挖得妙义:“端详一块石头,你能/取出一段悲凉”,把一块冰冷的石头写活了。从宇宙与生命的关系来看,每一块石头都充满故事,人和事最终都要埋进土里,在时间漫长的行走中,凝固成石头。所以这首诗,表面写物,实质写人,喜剧是暂时的,悲剧则是终极的。写一段记忆,对人生的理解,没有丰富的经历是写不出这样悲凉的诗的。
《看戏》
//蒋言礼
胡琴吱呀吱呀响着
弓弦硬把时光扯回来
扯回来八百年
/
女孩子还小
步履踏在沧桑之上
青涩小脸上
涂抹了滚滚红尘
/
透过她眼眶里的明媚
看到的那个朝代
很滑稽的样子
就像后人看我们一样
咿咿呀呀的日子
在那小嘴上慢慢磨蹭着
/
她甩了一个水袖
就把那个朝代赶走了
滚滚红尘,烟消云散
女孩改用现代普通话
喷吐新世纪的口气
/
在街上,迎面走来
一位时尚女郎
我怎么看怎么像
八百年前的那个
青楼女子
“胡琴吱呀吱呀响着/弓弦硬把时光扯回来/扯回来八百年”,诗人又是音乐家,所以他对音乐轻车熟路、耳熟能详。这出戏的故事时间表述没说透,诗人只是说胡琴发出的音是“弓弦硬把时光扯回来/扯回来八百年”。这样铺陈是现代诗的语言打破常规概念的叙述方式。
“女孩子还小/步履踏在沧桑之上/青涩小脸上/涂抹了滚滚红尘”,那时的中原大地动乱不已,女孩子还是天真烂漫的青涩年华,就在沧桑里奔波,脸上布满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沧桑和滚滚红尘。这是对这出戏历史背景的现场描摹,是以小代大的表现手法。“青涩小脸上/涂抹了滚滚红尘”,也暗示表象的戏子化妆。增加趣味性。
“透过她眼眶里的明媚/看到的那个朝代/很滑稽的样子/就像后人看我们一样/咿咿呀呀的日子/在那小嘴上慢慢磨蹭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她的眼睛是镜子本身就照出了那个时代的落后,但这是演戏就得入境,就产生滑稽的观念,观众也如此。与我们的后人看我们一样,“咿咿呀呀的日子/在那小嘴上慢慢磨蹭着”,呈现唱戏的状态,也说明过往的慢节奏。这里诗人体会的微妙细腻。
“她甩了一个水袖
就把那个朝代赶走了
滚滚红尘,烟消云散
女孩改用现代普通话
喷吐新世纪的口气”
小女孩就像文章的过渡段,“她甩了一个水袖/就把那个朝代赶走了”,这是一场戏的结束,她巴不得快点出戏,这是主角的情感因素。“把那个朝代赶走了”笔法老道潇洒,诗意盎然。戏一唱毕“滚滚红尘,烟消云散”,戏台上的故事就不存在了,戏子女孩走回到现实“女孩改用现代普通话/喷吐新世纪的口气”,说明她角色的转化很迅速:演戏很投入,下台后又能很快出戏。呈现出她天真烂漫、正值幸福年华现代小女孩形象。女孩扮的戏中角色,应该就是一个青楼女子,杜十娘之类的人物。演得何等的悲情,演戏的和看戏的都卷进去了,但现在演戏的人出戏了,看戏的人犹在戏中纠结,所以才有了下面诗尾的情景。
“在街上,迎面走来
一位时尚女郎
我怎么看怎么像
八百年前的那个
青楼女子”
这节,也是诗人蒋言礼的习惯表达手段,最后补上一笔,这与他的音乐的最后一乐章终曲格式的影响有关系,这样给我们的感觉仿佛还在戏中,亦真亦幻。整首诗诗人把真与假,虚与实,入境与出境,演戏与看戏交代的恰如其分,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的表现力和细节的把控能力。
总之,这首诗重点就是看戏。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古今一也。人在戏中,也在戏外,有时做演员,有时当观众。
3、 是对社会的担当忧患和反讽的介入,体现在他的诗歌《吃药》,《变脸》。
《吃药》
// 蒋言礼
每天起床后
第一项仪式是吃药
白的红的圆的方的
摆出一溜,被我检阅后
依次步入口腔
/
出门,来来往往的人
其中许多都吃了药
表情安详
那些宠物窜来窜去
神色怪异,显然是
没有吃药
天上的云朵没有吃药
所以不按章法排练
/
一个忘了吃药的人
在路面上裸奔
许多忘了吃药的眼神
放射光彩去追逐
/
一辆公交车与宝马
还有两辆电动自行车
拥抱在一处
许多嘴巴相互喷射雨点
那些液体里
没有药的味道
/
一个空间里的某个时段
如果没有吃药
石头都会击落太阳
“每天起床后/第一项仪式是吃药/白的红的圆的方的/摆出一溜,被我检阅后/依次步入口腔”,“每天起床后/第一项仪式是吃药”这是一个老人的生活状态,也是诗人的自嘲。“白的红的圆的方的/摆出一溜,被我检阅后/依次步入口腔”很诙谐,也很形象。
“出门,来来往往的人/其中许多都吃了药/表情安详/那些宠物窜来窜去/神色怪异,显然是/没有吃药/天上的云朵没有吃药/所以不按章法排练”,然后诗人就展开联想:出门在大街上观察人来人往,哪些人可能吃了药?哪些没有吃药?“吃了药/表情安详”“宠物窜来窜去/神色怪异,显然是/没有吃药”“天上的云朵没有吃药/所以不按章法排练”。这种判断很有意思,本来不吃药是正常的,吃药是不正常的,现在不吃药反而不正常了。那么,这世界肯定不正常了,社会病了,人人被传染,难以躲过。于是出现以下现象:
“一个忘了吃药的人/在路面上裸奔/许多忘了吃药的眼神/放射光彩去追逐”这节顺着前面的叙述顺序继续展开,写了忘了吃药人的种种状态,这是一个被药养着的病态的世界。这个病,有生理上的,诗人则主要指心理上的,精神上的。
“一辆公交车与宝马
还有两辆电动自行车
拥抱在一处
许多嘴巴相互喷射雨点
那些液体里
没有药的味道”
路上撞车了,有人在吵架,诗人把这人心的混乱归结为没有吃药。夸张的比喻和调侃的语言,嘲讽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世情。特别是最后几句又是关键。不吃药会疯狂,打破规则,打破常识,打破秩序,什么想不到的事情都可能发生。石头击落太阳这个意象,既蕴含时空运行混乱,人伦道德失常,又喻示狂妄至极,无所不敢的疯人臆想,可笑又可怕。
“一个空间里的某个时段
如果没有吃药
石头都会击落太阳”
这个世界是怎么了,如果一定时空里没有药,整个都会错位。一个离不开药的世界是令人深思的。诗人用调侃语调指出世态之荒诞,流露出深深忧虑。
《变脸》
蒋言礼
古城在拓新马路
路面总不平静
常有没牙的黑嘴张开
似乎想说些什么
可能是墓坑,或者是地穴
工人们不停用水泥石块
封堵这些岁月的嘴巴
面色凝重的老院落
搬迁到旧梦里了
新挖的地基,一直打到
新石器时代的流沙
中间那一些年代,被水泵
哗哗排到下水沟里
每天有新建筑举行婚礼
红盖头一揭,老妪变脸新妇
那速度,大约在
礼炮的点燃与爆响之间
“古城在拓新马路/路面总不平静/常有没牙的黑嘴张开似乎想说些什么”,蒋老的诗总有一种童趣,在不经意的童心里蕴含着辛辣深刻的道理。这第一节,实际上就是写马路裂开了。他说成是“常有没牙的黑嘴张开似乎想说些什么”看了后面就知道那是被拆的古城在控诉。
“可能是墓坑,或者是地穴/工人们不停用水泥石块/封堵这些岁月的嘴巴”,第一节裂开了,第二节是愚昧的人再补上,他把这个行动称作“用水泥石块/封堵这些岁月的嘴巴”,岁月是一种文明的自白,而那些愚昧的拆迁者是不让它们说话的。
“面色凝重的老院落/搬迁到旧梦里了/新挖的地基,一直打到/新石器时代的流沙/中间那一些年代,被水泵/哗哗排到下水沟里”,这节是写拆迁,铲平了老院落,诗人说成是:“搬迁到旧梦里了”,体现出一种伤感;“新挖的地基,一直打到/新石器时代的流沙”,说明挖的深;“中间那一些年代,被水泵/哗哗排到下水沟里”,这是一个考古家的眼光,是一个人文学者的良知良觉。也是人类文明对愚昧拆迁的呐喊。
“每天有新建筑举行婚礼
红盖头一揭,老妪变脸新妇
那速度,大约在
礼炮的点燃与爆响之间”
把新建筑建成剪彩的喜事,说成是“每天有新建筑举行婚礼/红盖头一揭,老妪变脸新妇”,这说是赞美还不如说是嘲讽,这到底是喜事还是忧,是建设还是破坏。就像川剧里的一个表演方式----变脸,演员手往脸上一抹,就换了脸谱,瞬间的变化,令人惊异。本诗以此暗喻城市建设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不无调侃讽刺的味道。诗人意在质问那些当政者,灭掉古旧文化遗产的新,其新已无底蕴,虚表一层。最令人焦心的是,这样的建设“那速度,大约在/礼炮的点燃与爆响之间”,多可怕的速度。追求速度的快,其快亦令人堪忧,草率之举,往往难掩瑕疵,埋下无穷隐患。那礼炮就是在毁灭人类文明。表达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对愚昧、麻木的控诉。
总之,可以说蒋老对诗歌的精通和迷恋,其实是对艺术的精通和迷恋,因为艺术是相同的,他首先是一个音乐家,然后是个报人,最后才是诗人,而他的诗又是一以贯之。诗歌让他对生命对尘世对社会有了思考力,才使他的其他艺术形式的质地的优良成为可能,才使他的认识所到之处,具有惊人的穿透力。从而使他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能够轻易抵达人们的心灵。2013年蒋言礼的《45年前的一个下午》获得全国十大报人奖,贾平凹给出的获奖关键词是“启蒙”,并诵读了颁奖词:“当记忆被审视,荒诞场景中,作家的磨难,少年的懵懂,在半个世纪后,发酵成理性的启蒙。”,这正说明了他的深刻,这或许是他诗意的知性思考力给予他的睿智。
作者: 秋水岸 时间: 2019-1-23 12:48
总之,可以说蒋老对诗歌的精通和迷恋,其实是对艺术的精通和迷恋,因为艺术是相同的,他首先是一个音乐家,然后是个报人,最后才是诗人,而他的诗又是一以贯之。诗歌让他对生命对尘世对社会有了思考力,才使他的其他艺术形式的质地的优良成为可能,才使他的认识所到之处,具有惊人的穿透力。从而使他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能够轻易抵达人们的心灵。2013年蒋言礼的《45年前的一个下午》获得全国十大报人奖,贾平凹给出的获奖关键词是“启蒙”,并诵读了颁奖词:“当记忆被审视,荒诞场景中,作家的磨难,少年的懵懂,在半个世纪后,发酵成理性的启蒙。”,这正说明了他的深刻,这或许是他诗意的知性思考力给予他的睿智。
作者: 秋水岸 时间: 2019-1-23 12:51
文章详细评介了蒋先生的几首诗歌,细致、详实、贴切,反映了一位思想活跃的长者,对现代社会和生活变迁的感受和审视,流溢着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精神,欣赏诗、评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