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2025年11月号,总第184期)主编林荣
[打印本页]
作者:
现代禅诗研究会
时间:
2025-10-31 14:00
标题: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2025年11月号,总第184期)主编林荣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 V5 W; x% [# }0 W/ T# e4 Y2 p
(2025年11月号,总第184期)
, i- a- h$ ?( w! B: V" k
9 T3 U3 M" `: \
主编:林荣
: w' \2 m& B9 a; A. L
6 Q% ^6 J& e/ e/ U$ @( G
+ [8 \7 D0 I1 @8 ~6 o0 E
1 c" ~- G' j5 E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编选说明
9 E' z b8 Q' y' c" }1 {3 p
$ A$ W" y, P2 u3 U% }+ }
1.凡本论坛注册会员都有推荐他人作品到当月(期)选刊的权利,但推荐作品时必须列举推荐理由。
. X& P. Y+ L0 _5 r, I$ H8 p1 l
2.当月值班版主为选刊主编。主编是《现代禅诗探索》选刊的主要选稿者,其它成员有推荐权,但决定入选权归主编。
2 y4 a2 d$ _( t T
3.诗歌作品和理论(评论)文章,皆以单首或单篇形式作为推荐和选取单位,不取组诗或多篇文章同时入选。
( o, a1 _* ^2 I3 r+ u0 t% v1 p
4.此处所指的诗歌作品和理论(评论)文章,必须是在“现代禅诗派”论坛上发布者。发布时间不限于当月。
5 ~0 Z7 T4 Y8 P) [% L7 B
5.《现代禅诗探索》选刊,是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刊《现代禅诗探索》丛刊(纸刊),以及其他现代禅诗选集编选时的基本选稿依据。除非另有情由,一般没有选入选刊的作品,不考虑收入会刊和选本。
- G: D' Q) r% |' u9 G
6.选刊根据下列情况,可两个月合并为一期:⑴两个月的主编为同一人时;⑵推荐作品少于5首(篇)时。
- Z* D2 g- a& h4 u, U; [+ M( _" k
7.主编、总编辑可以根据当期作品情况,增设或删减选刊栏目。
5 P+ X2 \+ P0 o$ C8 m& D
8.主编在月底或次月初,完成该期编选工作,并及时发送到论坛总编邮箱(
zhudi35@qq.com
)。论坛总编审定后,以“现代禅诗研究会”名义予以发布。
" W7 F, V4 @+ S2 }
论坛总编:古石.
! g5 c4 ~8 E0 W: J/ }8 I
论坛副总编:奥冬
4 g- o7 i6 g( y0 b
论坛总编邮箱:
zhudi35@qq.com
+ I5 X9 C$ `* d! A! u
6 _- f' ^& o8 Q2 A8 i4 r# {$ q3 v5 v
& F% l: s' h- ~0 G4 x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栏目设置
. e" I% H+ q% o% s) S
$ l- r9 K# V" |7 ?" ?$ ]
【诗歌作品】
) t3 N3 C( [$ f0 ^6 j
【探索思考】
" b- T7 I; _8 T* }! N: T! V
【理论随笔】
* @& Q4 v: [2 {1 d
【访谈问答】
' T5 ~ g* o7 Y: V* V1 }2 r! A
【诗人读诗】
8 j) }* P+ Q4 r( t w. V+ N
【综述评论】
2 E* a% o+ i- w- [
【作品翻译】
$ f6 T3 J* \- [
【借鉴欣赏】
5 t1 P7 V7 y* g) z% [4 ?
【禅意随笔】
8 r' X+ @6 G5 a8 o$ l/ w6 P- |9 z
【重要消息】
) `! z L4 N$ d$ @8 e
【主编手记】
! c1 ?5 ^" y4 U9 O/ k |
作者:
林荣
时间:
2025-11-3 09:35
期待大家的作品
作者:
奥冬
时间:
2025-11-3 11:17
发重了。用那个吧
作者:
奥冬
时间:
2025-11-3 11:17
发重了。用那个吧
作者:
江晓帆
时间:
2025-11-6 14:59
野渡无人舟自横(也牛)
! X: s, O7 o4 H0 C& V0 P- a
4 y1 M" E# u# ]: i7 [1 J5 E
不愿上岸的船
4 I( `) p/ q3 n9 v3 J9 Y
才是,真正的船
, q( a6 g0 Z9 m. r9 v
5 e+ O7 O s+ r& B$ ]9 R
停在芦花浅水边
' j% s1 ^ b( N+ ~2 X% E
或者渡口。随缘任运
! C. D1 t9 V+ u$ |" A- [7 k3 N
! |& B. ~% B8 W) z
如果上岸
7 [/ q7 ]9 {- c( F' z' H+ f9 _
人间烟火,瞬间就会把它
' {. B; w- E, @& A
烧成灰烬
% L1 F1 { e; P1 s8 U& P
# ]8 j+ I& \8 v0 [, A
推荐者:江晓帆
9 R# `; g ?" R# k# O2 w# f
推荐语:和有缘的人相守,和无缘的人转身。佛曰: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随缘”指顺应因果规律、不刻意强求的态度,核心在于洞察事物本质后做出理性选择,而非被动接受。所以,诗人说“如果上岸/人间烟火,瞬间就会把它/烧成灰烬”……禅佛认为一切现象皆由因果关系决定,因(行为)与缘(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结果。例如,圣严法师指出,随缘即“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强调在因上积极作为,果上保持豁达。此诗形象又禅意地阐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作者:
江晓帆
时间:
2025-11-6 15:00
雨停了(古石)
! O5 k; b. {4 J/ U# D
/ |. ~: M! c( Z: U. B( @' y7 t
雨停了
; B+ J$ z7 q9 S& W" P) j8 M7 d
一只蚂蚁爬上高高的枝头
3 S* B* e# O9 t6 l
你站在树下静静仰望
* G! d3 h! w& Z' |' a- \9 H/ ?
阳光温暖,风
, {1 F( q5 U: P9 j
在轻轻地吹
0 _, A9 ?+ d* Y( C6 O& O/ h t6 v
- }' B! q. T4 s' `
推荐者:江晓帆
3 z" N( ]: i; d5 _* h H' A
推荐语:“沙弥救蚁”是佛陀时代的佛教典故,记载于《杂宝藏经》,讲述沙弥因救蚁改变命运的因果故事(沙弥途中遇洪水淹没蚁穴,遂用袈裟堵水、架竹救蚁(该故事通过具体事例阐释"众生平等""慈悲护生"思想,证明微小善行可积累深厚福报。诗中“阳光温暖”也许指“佛光普照”,而人生如蚁。
7 C) Y p' l0 m% ^( ^7 S
- ]% D9 L6 F- d! J F
4 N: I. Q: `- X* C/ v
5 h0 H3 o2 ^3 d$ G+ N, m' y
8 A* U2 W/ ^& {- W6 _
微尘(古石)
6 d; r4 |) m* @+ k! Z5 O) ^
7 @" i0 k8 Q {( }. L- Z
一粒微尘在飘
2 \6 W1 y3 G9 Y
两粒微尘在飘
- m( B! A6 x# o8 A
三粒微尘在飘……
9 v0 R0 a' i7 O8 K2 r5 h y7 \" S
有的飘到树上
+ _: x' @5 o, N* N- q) x
有的飘到水里
4 C) ~7 F' F! p5 o! u; a) p
有的飘到人流中
' `( b2 m8 ~) A7 K* \% s8 D
更多的飘到——
' G* I' P" p2 u
你看不见的地方
! P+ ?5 j; R$ d A3 `7 A* \! ~
; O& o% U. `4 I8 J' `. y
推荐者:江晓帆
. b2 z$ ^; B' p$ g( ?, F
推荐语:在佛教中微尘指物质存在的最小单位,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础微粒,用于阐释“缘起性空”的哲学思想——肉眼不可见,需以天眼或菩萨的智慧才能观测。例如《金刚经》通过“如来说非微尘”强调其无自性,破除对物质实有的执著。微尘在文学艺术里象征宇宙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平凡生命的短暂存在;在公益活动中代表无私奉献的爱心精神……此诗用细节、比喻、排比技巧描述了人生不同的旅程……禅意佛境。
作者:
江晓帆
时间:
2025-11-6 15:00
芦花(素手拔筝)
3 {" i& W' T1 Q) m' G, M: t
t/ |8 b6 O$ s+ `* q5 r& g
心头挂碍了多少世的雪
2 m$ A2 G& ~$ L% o' s4 p
才能轮回为一丛芦花
/ r' g# R# S# g9 c
将秋意的苍凉,在凄迷的水波里荡漾
0 L. r) j. ?% \5 ]- D" E: P! k
7 e; f7 }/ U" _$ E' Y+ y$ |- z
几只白鹭以凝思,提纯寂静的浓度
0 ]( u: G& i- C8 \7 x8 j E8 c( v8 c
此岸的人已白了头
4 U4 I3 a! o- g- F9 H0 j
彼岸的水正悄然流走
5 Y4 D5 T9 y" x1 e7 y
9 P- K* E" V, J
. ?- L7 g: |5 X8 Y% v
推荐者:江晓帆
8 N' E& G9 O% m2 o
推荐语:“轮回”又称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生生死死,在死亡后,灵魂又轮回重新投胎成为另一个人,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寂静”指修行者远离愦闹,寂默一心,如理思惟,绝诸妄想。而此岸通常指代存在生老病死、充满烦恼与轮回的凡尘世界,是佛教哲学中与"彼岸"相对的二元对立概念;彼岸则并非物理空间中的另一处,而是指超越生死轮回、烦恼尽除的精神境界。达摩祖师曾以"无心之处即为彼岸"阐释,强调通过修心破除妄想即可达到……禅宗认为此岸与彼岸的转化关键在于调整心态而非改变外在环境,如《心经》所述"般若智慧"能让人逐步减少烦恼而非完全消除。此诗以拟人法诗化了人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更是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处世态度。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