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1920-1994)是一位多产的地下作家,他用他的诗歌和散文,描绘城市生活的堕落,以及美国社会的被压迫者。一个倍受崇拜的英雄,布考斯基在他的写作中,依靠经验、情感和想像,使用直接的语言、暴力和性意象。虽然一些评论家发现他风格的进攻性,其他人却声称,布考斯基讽刺大男子主义态度,通过他惯常使用的性、酗酒和暴力。“没有试图让自己看起来不错,更不用说勇敢,布考斯基的写作,没有失去真实性,这使得他与绝大多数‘自传体’小说家和诗人有别”,斯蒂芬·凯斯勒(Stephen Kessler)在《旧金山书评》(San Francisco Review of Books)中补充道:“牢牢扎根于美国标新立异的传统,身处紧张的社会边缘,布考斯基的写作无怨无悔。”迈克尔·拉利(Michael Lally)在《乡村之声》(Village Voice)中坚持:“布考斯基是一个奇迹。他以始终如一、引人注目的风格确立自己的作家地位,这是努力的结果,更因为剧烈的生活。”
布考斯基生于德国,两岁时随家人迁往美国。他的父亲相信严明的教条,常常为了极小的过错殴打布考斯基,这种虐待,布考斯基在他的自传体成长小说《黑麦火腿》(Ham on Rye,1982年)中有详细描述。一个轻贱的孩子,布考斯基经常被他同龄的孩子欺负,并经常被女孩拒绝,因为他不好的肤色。“布考斯基13岁时”,乔蒂(Ciotti)写道,“他的一个朋友邀请他去他父亲的酒窖第一次喝酒:‘真是魔术,’正如布考斯基后来写的,‘为什么没人告诉过我?’”
1939年,布??考斯基入读洛杉矶城市学院(Los Angeles City College),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辍学,并搬到纽约成为一名作家。好几年时间,他都用来写作和旅行,并且收到了很多退稿通知单。到1946年,布考斯基决定放弃他的写作抱负,并开始他长达10年的周游全国的放纵。结果,在洛杉矶他几乎丧命。作为一个艰难活着的诗人,布考斯基又开始写作,虽然他继续喝酒,培养他的声誉。直到35岁,他都没有开始他的职业写作生涯。和他的同时代人一样,他已经在地下刊物发表作品,尤其是当地的报纸,如《开放城市》(Open City)和《洛杉矶自由报》(L.A. Free Press)。“小众出版,地下出版社和短命的油印小杂志”,杰伊·多尔蒂(Jay Dougherty)在《当代小说家》(Contemporary Novelists)中形容,“布考斯基已经流行,在一定意义上,通过口口相传。”“他的诗和短篇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通常是一个落魄作家‘亨利·柴纳斯基’(Henry Chinaski),这人从事边缘性的工作(种种的炒鱿鱼),酗酒,和妓女、荡妇们做爱”,乔蒂(Ciotti)写道,“要么,他会闲逛,和同样的失意者,妓女,皮条客,酗酒者,流浪汉。”
布考斯基写了40多本诗歌、散文和小说。《花朵,拳头,和野兽的哀号》(Flower, Fist, and Bestial Wail,1959年)是布考斯基的第一本诗集,涵盖了他的主要兴趣和主题,他的许多作品都有体现,特别是“一个荒凉的,被遗弃的世界”,R.R.卡斯加顿(R. R. Cuscaden)在《局外人》(Outsider)中指出。除了荒凉,布考斯基的自由诗对抗生活的荒谬,尤其是死亡。“布考斯基的世界,是文明的工业社会客观仪器上的伤痕和沟壑,它来自20世纪的知识和经验,亦即很小一部分仍然存在的冥想和分析”,约翰·威廉·克林顿(John William Corrington)在《西北评论》(Northwest Review)中断言。这个世界的主题事件,是喝酒、性、赌博和音乐;布考斯基的风格,无论如何,是“一个清晰的、强硬的声音;一对杰出的耳朵和眼睛为了测出诗行的长度;一种逃避的象征,生动的轶事能够演绎出同样激动人心的作品”,肯恩·塔克(Ken Tucker)在《乡村之声》(Village Voice)中说道。《它捕获了我的心》(It Catches My Heart in Its Hands,1963年),收集了布考斯基1955年和1963年写的诗。“富有个性的诗歌因作品的整体性而融为一体,无与伦比的形式和几近无与伦比的品质,布考斯基的同代人说”,克林顿写道。三十多年中,布考斯基发表了数量惊人的诗歌、散文,以及同样多的小说集。克雷斯·罗斯(Kenneth Rexroth)在《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中肯定,布考斯基“是小公司的真正的诗人,不是学究式的、异化的诗人。”
虽然布考斯基于1994年死于白血病,但他死后出版的大量作品足以证明他的多产。这部分是由于特殊的关系,因了他的出版商,约翰·马丁(John Martin),黑雀出版社(Black Sparrow Books)的编辑,布考斯基的作品得以每隔一年左右,便源源不断地出版。他死后的作品,例如《在紫丹中悬荡》(Dangling in the Tournefortia,2002年),说话的方式和他的第一部集子相似。彼得·施杰达(Peter Schjeldahl)在《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中说,“由于洛杉矶巴德卑微的生活,布考斯基先生没有为我们带来什么新鲜东西”,“更多的朴素和更多的叙述在自由诗中,他的失败在于酒精和女人,同样的失败者,以及某种程度上发现的,以新的方式继续坠落。”然而,施杰达发现他自己很享受《在紫丹中悬荡》中的诗。“布考斯基写得很好”,他继续写道,“悦耳的节奏,富有的智慧和完美的清晰度,阅读的所有陶醉都来自于街头流浪汉这一角色。他美妙的语言像漫画的闪现,给人最粗鄙的启示。”威廉·洛根(William Logan),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撰稿,他总结道:“生活在这里,几乎完全掌握了艺术。”
回顾为《纽约客》(New Yorker)而作的《懒散向涅槃》(Slouching Toward Nirvana,2005年),评论家亚当·柯什(Adam Kirsch)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布考斯基形容他的读者是“失败者,疯狂者和该死的家伙”,并补充说,“混淆的吹嘘、确切的抱怨反应了布考斯基诗歌的羞怯,这是即刻的愤世嫉俗,攻击性的粗俗和隐秘的敏感。”柯什继续说:“布考斯基的诗能被最好地欣赏不是作为个人的口头文物,而是作为他的真实冒险故事的不断进行,像一本漫画或者连续的电影,它们有强烈的叙述,画面来自源源不断的故事,这常常涉及一间酒吧,一个防滑酒店,一次赛马,一个女朋友,或者任何这些花样的变换。布考斯基的自由诗是真正拆解在一个长句中的系列的陈述句,狭窄的句列,带来迅速和简练的印象,甚至当语言充满了伤害或陈词滥调。”在布考斯基死后出版的第九卷文集中,柯什说,“这些‘新诗’就像老诗,也许是一片树荫的不断反复,但不会被立即认出,作为二流的工作或剩饭剩菜”,也许,叙述为布考斯基在文学市场带来了持续的成功。
布考斯基其它题材的写作与诗歌相似,他的短篇小说也涉及性、暴力和生活的荒谬。在他第一部短篇小说《勃起,射精,暴露,普通的疯狂一般的故事》(Erections, Ejaculations, Exhibitions, and General Tales of Ordinary Madness,1972年)中,布考斯基“作为一个我们所要求的顽冥不灵、教养浅薄、冷嘲热讽的高傲者而写作”,托马斯·R·爱德华兹(Thomas R. Edwards)在《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中写道。“热水音乐故事的主角”(The protagonists in the stories in Hot Water Music,1983年),住在廉价酒店,总是在地下挣扎的作家,很像布考斯基自己。在这些故事中,有布考斯基根本的自传性的影子,就像在他的许多小说中,是亨利·柴纳斯基,一个很少隐藏、改变的自我(布考斯基的全名是亨利·查尔斯·布考斯基,晚辈和他的朋友都知道他叫汉克)。“生活的宁静的绝望爆炸在显而易见的偶然和动机不明的怪诞暴力中”,迈克尔·F·哈珀(Michael F. Harper)在《洛杉矶时报书评》(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中形容。布考斯基继续他的“破碎人”的考察,《邮政局》(Post Office, 1971年)和《黑麦火腿》 (Ham on Rye,1982年)这类小说,给出同样激烈的自传性描写。在《邮政局》中,亨利·柴纳斯基是一个冷酷无情的醉鬼和追逐女色的人,他将大把的时间花在赛马上。柴纳斯基也被迫应付他单调而紧张的工作,就像很多次扰乱监管员。《黑麦火腿》(1982年),也是亨利·柴纳斯基做主角。布考斯基在这部小说中旅行到新的地方,描述他亦即柴纳斯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像开始了他“真正的”生命的廉价酒店、肮脏的酒吧和铁道。本·鲁文(Ben Reuven)在《洛杉矶时报书评》(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撰稿描述,“‘第一人称的回忆’在《黑麦火腿》中显得紧张、生动、热烈、时而凄美,常常热闹。”继续探查他的年轻岁月,布考斯基为电影《酒鬼》(the movie Barfly)写过剧本,该片在1987年上映,由米奇·洛克(Mickey Rourke)主演。影片着重叙述布考斯基24岁时,他生命中的3天时间。迈克尔·威明顿(Michael Wilmington)在《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总结道:“不管缺陷如何,(酒鬼)做更多的电影这就对了:它开辟了新领域,揭示了一个人的存在。最糟糕的,它是社会边缘勉强说出的异想天开和酒后胡言。但最好的,是真实的苛刻和严酷的甜蜜亲吻梦想。”布考斯基的酒吧经历成为他的小说《好莱坞》(Hollywood,1989年)的基础,它笔法幽默,从脚本到画面线索复杂,电影《酒鬼》的作者即是这部小说中的主角,亨利·柴纳斯基,现在已是一位老人。
布考斯基的作品已经被收入和重新收入不同的读本、文集和选集。《奔跑捕猎》(Run with the Hunted,1993年)是布考斯基的故事和诗歌选集,按时间顺序排列,是没有发表过的选集。它提供了可靠的布考斯基写作的概述,并被赋予自传的性质——他的生活。本杰明·赛格丁(Benjamin Segedin)在《图书榜单》(Booklist)撰稿,他这样评价布考斯基的作品:“少有颂扬的自我毁灭胜过诚实的自画像,它们暴露了他处在自身所有的丑恶中,一个局外人的边缘地位。”赛格丁同样写道,“这是一个钝器的集合,单刀直入的狂暴像你永远希望得到的那样毫不妥协。”布考斯基未发表的作品,《以缪斯做赌:诗和故事》(Betting on the Muse: Poems & Stories,1996年),在他死后由黑雀出版社出版,给出了他诗句的更广泛的概述,根据《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的贡献,说他是“独创性的、积极进取的诗人。”雷·奥尔森(Ray Olso)为《图书榜单》(Booklist)撰稿,他发现布考斯基的故事和诗歌“毫不费力,美妙易读,特别是如果你很容易被廉价的存在主义的魅力所打动。”
布考斯基的生活通过他的信件记载下来,无论是《阳台上的尖叫:1960-1970书信选》(Screams from the Balcony: Selected Letters,1994年),还是《伸手向太阳:1978-1994书信选》(Reach for the Sun :Selected Letters,2002年),其中涉及诗人生命的最后几年。在给出版商、编辑、朋友和同道诗人的信中,布考斯基抱怨批评家,称赞最初启发他的作家们,并写了大量的文字,关乎他最喜欢的三个主题:喝酒,女人,和赛马。“首先,不管怎样,它们显示了一个人致力于自身的技艺”,威廉·加根(William Gargan)在《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中指出。但是,要更深入地了解布考斯基的生活,可以看看《船长出去吃午饭,水手们接管船》(The Captain Is out to Lunch and the Sailors Have Taken over the Ship,2002年),这是一本词条选集,关于诗人最后几年的日记。开始,是一贯的颂扬,沉迷于赌博,女人,酒,但是谁都要承担“悲剧色彩”,当作家谈到他的已诊断出的白血病期限,杰拉德·洛克林(Gerald Locklin)将这消息刊发在《当代小说评论》(Review of Contemporary Fiction)上。“这些沉思接近尾声,揭示了复杂人性的过于频繁的漫画形象,他击败了看似高昂的赔率以达成命运,他拥抱命运,作为一个世界级的作家,用他毫不妥协的小说、故事和诗歌。” 职业
作为一个无技能的劳动者,布考斯基自1941年做过各种工作,包括洗碗工,卡车司机和装卸工,邮递员,门卫,加油站服务员,库房跟班,仓库管理员,船务文员,邮局办事员,停车场服务员,红十字会勤务员和电梯操作员;他还在狗饼干厂、屠宰场、蛋糕和曲奇饼工厂工作,并在纽约地铁里张贴过海报。《滑稽角色》(Harlequin)、《欢笑文学和弓枪的人》(Laugh Literary and Man the Humping Guns)的前编辑;专栏作家(《一个老淫棍的手记》,Notes of a Dirty Old Man), 在《开放城市》(Open City)和洛杉矶自由报(L.A.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