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批判现实主义] 《廉政中国》观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0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言: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引一篇摘自《特别关注》2012年第3期“史事”版块,由赵倡文写的《舍小节成大事》的文章进来。这篇文章虽然不是正面与廉政有关,但是其中的为官之艰难,及巧妙为官,与我将要谈及的观点相符,特引了进来。
   对于岳飞,人们在知道“岳家军”的同时,还知道他被十二道金牌招回,屈死在风波亭。对于戚继光,有相当一部分人只知道他横扫倭寇,却不知道他也曾驻守京北蓟镇十六载,拱卫大明都城,打得蒙古朵颜部发誓永不入侵。
   岳飞与戚继光,一个在事业鼎盛时做了屈时鬼,一个却立下一个又一个奇功,原因何在?是一个遇到昏君,一个遇到明君?还是一个朝中无人难立足,一个朝中有人好做官?在明朝后期,明君肯定是遇不到的,不过与岳飞相比,戚继光确实是朝中有人,这个人就是一代名相张居正。
   拿戚继光建功蓟镇来说,戚继光希望文臣们特别是监察御史不要过多干涉他的练兵行动,这个提议一出,立即遭到文官们的强烈反对。但张居正力挺戚继光,不仅代替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还要求监察御史们认识到练兵的重要性,要与戚继光和衷共济。私底下,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只要是故意为难戚继光的,都被张居正不动声色地调走。
   张居正对戚继光的支持也不是无缘无故的,一方面是因为戚继光确实有军事才能,另一方面还在于戚继光会来事。为了报答张居正的知遇之恩,戚继光给他送过重礼,并在其回乡葬父时,派精锐部队护卫他南行。更有传闻讲,戚继光还数次花重金购得“千金姬”这样级别的美女送给张居正。戚继光每次给张居正写信都非常谦卑,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如此一来,张居正能不视戚继光为亲信,能不给他建功立业创造有利条件吗?
   而岳飞朝中无人。一来南宋初年,朝中主和派当权,岳飞难有知己;二来岳飞不如戚继光会处理与当权派的关系。在一次百官宴会上,秦桧诗兴大发,要求百官每人作一首诗,诗佳者可坐上座。这可能是有着极高文学修养的秦桧想自我展示一下,岳飞却不给了这个机会,自顾坐到上席,还写下诗句:“自幼从军未学诗,今朝赴宴强为之。削发搓缰系战马,拆衣袖线补征旗。江南美酒君须记,北国风霜我独知。百万金兵临城下,再请诸公去赋诗。”这不但扫了秦桧的兴,还把百官都一棒子打死。要知道朝中虽是主和派当权,但并不是没有主战派,岳飞这样做,怕是没人愿意接近他了。
   从传统道德来看,戚继光的操行确实不如岳飞,但戚继光这样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初调蓟镇,他上书朝廷,要求拨十万兵员供自己训练,但朝中反对声一片,指责他“求望太过,志意太侈”。戚继光很快明白,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得到朝中权要的支持,否则将一事无成。所以在任蓟镇总兵期间,虽然朝中换了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任首辅,戚继光都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可谁又知道,戚继光为了国家安宁,在这个简单的“关系”二字背后,是怎样忍辱负重和费尽心机。而这一切,都是岳飞所没想到更没做到的。
   对于戚继光的行为和贡献,明代哲学家李贽的观点非常明确,他赞扬戚继光为“千百世之人物也”,对戚继光为了国家利益舍小节而顾大局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正文:
   作为一名小老百姓,面对“廉政”本不该多发言。因为目前我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谁不廉政而忧愁。我的生活过得挺好的,是党撑一把大旗让我过着不算优异但也小康的生活。我不懂国家大事,少参与评头论足的事儿,我深深地知道自己见识短,经历少,说的话也会是无足轻重的。
   但是上级领导认为我们教师是国家干部,应该参与政治生活,让我们写一篇有关“廉政”的文章,让我们观看《廉政中国》的视频。
   面对这项任务,我是有点逼上梁山的感觉。做完正常的工作和家务,我赶紧坐在电脑跟前,搜索“廉政中国观后感”,读了,我感觉不大满意,个别句子和做法是可取的,比如“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保持廉洁自律,就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而让我无心去摘抄的原因,还是他写的一些内容让我感到反感,我认为他自己的人生还不够丰富,带着“正义”的面具为“受害者”向为官者讨取公道,而他什么不站在为官者的角度,看事情呢?为表面弱者讨公道,打击表面强者,不是正道,只有对任何一个人都平和的人才是为人之正道。
   摘抄我读到的那篇观后感中那段让我不满意的进来,“从《廉政中国》中腐败者违法犯罪的轨迹中,不难看出,他们的不义之财来自权力的‘魔棒’,他们用权力演绎了一场场淋漓尽致的权钱、权色交易之戏。他们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不顾群众利益,弄虚作假,独断专行,横行霸道,腐化堕落,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而且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
   追求美好的生活是我们人类的目标,而生活中向前方勇敢攀登的人们并不多,多数人们还是满足于现状,因为我们的生命短暂,社会保障还不健全,输不起的人们多得是。
   我想只有那些被人们认为是“腐败者”的人们勇敢探索,社会才更加丰富多彩,享受生活、实干生活才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对社会的健全文明发展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其实不要看到他们享受的一面,他们为了享受也付出自己的代价,他们头破血流,风风雨雨。毕竟多数人,社会的大前提是站在平静生活的那一面的。我想说的是不要专看人家吃得好,而要看人家付出的是多少。
   我个人认为只要不杀人放火,不药害人类,不破坏生态环境,你今天多吃一点没有关系,我今天少吃一点饿不死。毕竟咱们中国礼尚往来,而且是礼仪之邦。再说人不是机器人不能做到一一规范,人是有感情的复杂的。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你情我愿的情况下收礼也是很正常的,应当给予光明正大的名义。
   其实两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里边提到一些犯“错”的经历,自己的“错”,别人的“错”,名人的“错”,当然这些“错”在我眼里并不是致命的错,应该被人打倒的错,但是在当今社会的某些框框条条里它是“错”的。下边我从这篇文章中摘三个片段说说我个人的“错”与非错。
   目前我在单位图书馆里用的一对小音箱(价值二十五元)曾一度被我个人占为已有的。当时我拿自己的小音箱(价值十五元)换取的。那是2003年的事了,当时我主管学校办公室打印一类的事务,整所学校当时只有那么一台电脑,也只有我一个人用这台电脑,办公的时候,我没有空闲的时间听音乐,而回到宿舍我却可以听音乐,放松精神。我自己原有的小音箱音质较学校的逊色一点,所以我跟办公室主任说明了下,便将它们进行了对换。我认为我这是灵活处理事情的表现,而不应该被扫入犯错的行列。
   目前我掌管学校图书馆,利用电脑办公,需要语音提醒,学校没有给我买音箱,这东西正好派上用场。其实学校图书馆的电脑也有几年时间网络不行,我一般是先用手工登记,然后回到自己的宿舍用自己的电脑把图书馆的借还手续输进电脑。要是说我占学校的便宜,那么也可以说学校占我的便宜。
   其实时间来到现在,学校电脑室旧的电脑都邀请有需要的同事领回去用呢。而我并不贪心,也并不喊我要。
   小时候,大概是六岁的时候,我和邻居小蔡一起到荔枝林拾荔枝,路过一片未采摘的漳州牌荔枝,那大的惹人喜欢,让我流口水,小蔡劝我不要去偷采,而我对“偷”的定义理解得还不够深,我环视了四周,看不到有管理员,便前去拉下两颗,不知道管理员从哪里冒了出来,他追赶我们……
   此时,我并不认为自己偷采荔枝有过错,只是认为自己很可爱很有胆量勇于冒险。
   小时候,我们农村人,如果要洗澡把门关起来,一个人在屋里洗。而糖厂那边却很开放,许多女人们在同一个澡房里洗澡,赢得了我们小孩子的好奇心,于是,我们组织了一班人,前去看个究竟,由于胆子小,我们吓着了,跑。
  我们孩子犯错吗?如今的社会,大众一起游泳已不再稀罕,大众一起在温泉里洗澡不再是什么稀奇事了。
   其实许多事情,目前是错误的,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就成为无所谓的事情。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正误都不是定数。
   其实人的一生很不容易,并不像小时候认为自己总是那么铿锵地正确,年纪大了,做得事情多了,文化和历练都不够,经常会举足无措,像盲人一样在陌生的脚下路面前彷徨。一不小心就会偏离靶心。同时也发现从前一往无前的锐利也有许多是稚嫩和错误的,错误并不只是年纪大事情多人迟钝而为之。只是年幼的时候不懂得纠错罢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人难,做官就更难,历史长河证明为官的不容易啊。看着许多为官者辛辛苦苦一生,却因为某些方面没有处理好,有些根本就不是他的直接错误,只是没能细致周到地管辖,结果丢官的丢官,一生的荣耀就因此泯灭了,代之而起的是千人唾万人骂。我想说的是,那些骂人的人你有资格吗?爱迪生还好只是一位科学家,所以他只有荣耀,没有被命令不可以当发明者。不然他许多次的失败不知道该被人耻笑多少回!是否那次他的工厂失火就应该说是他错误的报应?
   因此,我想说的是,如今社会在进步,正逐渐步入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大都过上好日子了,不再是从前的路有冻死鬼的场面了。我们对待错误不应该板着脸孔,冷若冰霜,应当珍惜每一个生命,应当引导、开导,像要求教师对待学生那样,对待犯“罪”的人要春风般温暖,要正面教育。不能剥夺任何一名身体健康人的生命权力,不可以给人判死刑。
   最后我用我的一首诗歌作为结尾:
   《嘴巴的作用》
嘴巴长在身上不是用来贬损他人
嘴巴长在身上是用来吃饭
不是吃粪

嘴巴长在身上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
嘴巴长在身上是拉扯别人一把
一同前进
2012年5月9日星期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3 23:2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