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贵州有个祝发能 ——序《结绳记事》(马启代) [打印本页]

作者: 马启代    时间: 2013-9-15 22:44
标题: 贵州有个祝发能 ——序《结绳记事》(马启代)
                                     贵州有个祝发能
                                                ——序《结绳记事》

                                                                               马启代

刚写完一首《结绳记事》,就来给一部《结绳记事》撰文,冥冥中我认定这是一种缘分。世间的缘分不多,来了就要珍惜,所以,我应当算是认真地读了发能兄的诗。一读,我就认定,我们是气息相通的人、本色相近的兄弟。环顾诗歌江湖,这种相遇,尤其难得。
发能的诗几行就能抓住人,应当说,他是那种虔诚和坚韧的写作者,一写就二十多年没有间断,还曾被称为第三极神性写作的代表人物,对此,我倒颇感意外,以我对他禀赋的理解,他应当是个不事张扬和热闹的人,对于诗,肯定心有不甘,不过摇旗设坛的活动不是很契合他的天性。他自己也说“已在民间,不在诗坛”,这让我再次想起孙犁先生告诫我们的话:“离文坛越近,离文学越远”,君不见那些马不停蹄、高调赶场子的人有几个能耐下心性写东西呢,文学实在是孤独者的事业,是生命的竞走,不是快跑。发能有这样的认识,好像也是这样做的,虽然那么多师友同道给他撰评呐喊,在这之前我还真不知道他的尊姓大名,这当然怨我的孤陋寡闻。不过以此类推,所谓民间和边缘化地带,肯定有着不少好诗人、真诗人。我觉得自己好像就是这些兄弟们中的一员,虽从未入伙,却也从未被招安。如发能兄,就是这种隐逸的心态和状态,陆续写下了许多醒人、憾人的句子,大家也为此说了许多好话,绝大多数出自肺腑、也算名实相副,似乎不必我再饶舌。但读完这部诗集,浏览过诗人许多作品,我还是有话要说。
以我对新汉诗的理解,相对成熟的诗人都是找到或基本找到了语言形式的人。新诗写作在与“歌”分离之后,一路坎坷,走到今天其“自由”的天性还未有美学上的规约,其实这是大缺憾。一直主张格律化的一脉虽筚路蓝缕、不无掣肘之力,却并未抓住问题的本质。我说这些是想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气”,我为此写过几篇文字,并未引起重视,理解上的歧义让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好在像华万里、陈先发等人皆有触及,商震兄也有“诗,一定要有气”的论述,但人们往往还是仅与精神修养、抒情技艺混为一谈。我不知道发能兄是否有这方面的论述,他的《拆散的诗话》我没有看过。就诗而论,他是注重了“呼吸”的诗人,所以他的诗是好读的那种,一起一伏中潜隐着人生的大痛大爱、而又不故作惊人之语,这是功夫,有了这种功夫写出来的诗才是十月怀胎生下的“活”的宁馨儿。这样的宁馨儿才始终与母体有着血脉之源、骨肉之亲。很显然,发能兄由此进入了相对成熟的书写境界。这一点,从他这部不分一辑、二辑的诗集中就足以看出他的自信。因为作为灵魂密码的文字,是无法用题材或主题去割裂的,它们根根相抱、彼此融入、自成一体,文字后面都是那个大写的人。
所以发能兄的诗呈现出颇具张力的审美向度,尽管他的写作总体上属于“单维”的那类。“单维”与“多维”不过是对新诗现状的简单厘定,两者并无高下之分,它们尚不是严格的诗学概念,至少在描述当前诗坛诗人时是这样。就这个问题,我与张庆岭先生交换过意见,用词虽有不同,意思大致相近。我们喜欢的诗人如大解、汤养宗就分属两个范畴,但都是高手,诗人较量的是境界,不是谁第一谁第二的问题。就个体创作而言,当然也是如此,你能从单维度中体味人世之痛、经验之深,一样厚重、博大,一样于简约和凝练中体现高远和深邃。发能兄的路向大致如此,他从生命的根部出发,把作为乡村“土豆”的自我指认与城市中“照镜子的鸟”所形成的情感对抗上升到文化的对决,从而形成了祝发能写作的基本诗学伦理。你看,他血脉相认的价值指向是向下的,精神指向无疑就具有了向上的动力,这是祝发能最基本的情感原型,正是以此为基点,祝发能才在二十多年的写作中左冲右突、不断构建起自己的个性诗学,这就是本色性的个体美学,是地域、时代和诗人三项交合的产物(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引言中曾有相似论述),所以祝发能的诗歌世界是饱含着情感、思想、精神、伦理和文化冲突的美学场域,他最美的诗句、最灵动的感觉都来自乡村记忆,而他最有力量和良知的声音都来自对历史原型的捍卫,这捍卫因刺穿了现代文明的虚伪和现实社会的假象而具有了批判的威力,这样的写作也就具有了值得肯定的意义。法国批评家让•克莱尔说过:“艺术永远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祝发能的诗歌饱蘸乡风晨露、花香鸟鸣,浸润着高原土著的文化风俗,面对“这栋楼的影子隐藏进那栋楼的影子”的城市,在传统和现代化的对峙中,诗人不是廉价的欢呼,而是冷静地观察着《夜象》,找不到安放灵魂的《位置》,自我感觉像他另一部诗集的名字——《岸上之鱼》,而置身其间的“城市是一条饥饿的大白鲨”,当然,这一切是《隐藏》的,只有诗人能够看到,所以诗人是时代的醒者,是第一个发现真相、说出真相的人。尽管“一个人的梦隐藏在另一个人的梦里腐烂”,甚至“土地还在隐藏着石头 白纸还在包藏祸心”,但“《诗经》里有不死的泥土 花朵 蜜蜂 雪/我在一样一样地重新发掘”,如此,祝发能的诗句便具有了悲悯的力量。他激越、悲愤,因为在他眼前“绿草抽打着牛羊”、“民工汗湿了钢铁”、“粮食在喊饿”、“鞋子在嘲笑那不走路的脚”,满眼都是不平、不公和扭曲的事态,而他自己“已学不会稻草的瘦身之道”;同时,他在精神炼狱中又不断于自责中获得自省,“手中的苹果/没有向刀抱怨年龄”、“黑暗的一双眼睛/把黑暗之外看得多么分明”,故而他释然了,“神也只是些不死的凡人”、“独自喝光一瓶百年老酒/也没听见乌蒙山醉倒的声响”、“草还在踮脚往天上爬/天没有因它的名贵拉它一把”,继而他开悟了,“杀死了心里的一把刀”、开始“老实巴交地发芽 开花 结果”、看到“低处 古桥闭目养神 风向下吹/河不慌不忙 山歌悠悠而过/一些树根 几根白发 幸福地坐化∥天把我的影子披在了我的身上”,由此他便升华了,感到《回家有了方向》,《小女孩》“把冰雪世界 啃出一道道小小刀痕”,也是“多么可爱的时间之伤”,而“我是黑暗的孩子/完整而静默”、 同时“我是一只鞋子/祖国的辽阔把我幸福地淹没”,他说“歇在石头上/嗅到了另一片飘叶留下的气味”、“我 花朵 一片雪 蚂蚁 小草/都有自己的位置/轻易就说出了对方的生辰八字”。整部诗集中,闪亮的诗句不胜枚举,通透的体验时时闪现,这是生命、生存和艺术多层磨砺的结晶,也是祝发能诗歌可贵的部分。我尊重熟练运用赋比兴的诗人,那是我们中华诗学的通典,象征、隐喻、通感、移情等等皆是早已内化在天人合一的文化骨血中的。祝发能作品中透露出的沉缓淡定的气息,源自他低位体察土地脉动和生民疾苦的心灵,这样的体察才是真正神性的来源。藉此而论,祝发能是值得关注和期许的,他在“单维度”上的努力正渐趋佳境,而新汉诗与现代化的交媾很可能也需要“多维度”增强其肌质的缜密和丰富,强化其包容和韧度,对此,我也在逐步探索,这是另外的话题,不便赘述。
越是喜欢的,越是挑剔,越是净说好话的时候,说不定是真话不敢说、不好说,特别对于初学者或心理脆弱者。好在我相信发能是内心强大的人,不怕我鸡蛋里挑骨头,因为骨头富含钙质,他乐于接受。再者,缘分至此,不说心里话也辜负了一番相识。对发能兄的创作总的感觉是好,怎么好?套用大卫兄的话——好就是好(好诗是好诗的唯一标准),但有一丝遗憾和不过瘾,有些篇章本来很好,个别词句总是“漏气”,个别感觉也有同质化的印象,爆破点上力道不够或多余的句子卸了劲,有些描写也有欠火候的地方,诸如此类。也许正是这些不足构成了一个美好的预期,那就是祝发能正处于蓄势待发、实现自我新突破的拐点上。几年前,谭五昌兄曾在《拙朴的诗意——祝发能诗歌阅读印象》中表达过几乎同样的期待,今天,我愿表达自己最初阅读直至现在同样的祝福,我希望《结绳记事》的出版成为发能兄新的起点,“悬崖绝壁像母亲等惟一的孩子那样 等鹰落下”,“一千匹羽毛就是一千条高速公路”,前面,广阔而美丽!
权为序!
                                                                                                   

2013年9月10日 千佛山下



作者: 风之子    时间: 2013-9-16 12:48
新诗写作在与“歌”分离之后,一路坎坷,走到今天其“自由”的天性还未有美学上的规约,其实这是大缺憾。一直主张格律化的一脉虽筚路蓝缕、不无掣肘之力,却并未抓住问题的本质。我说这些是想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气”,我为此写过几篇文字,并未引起重视,理解上的歧义让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好在像华万里、陈先发等人皆有触及,商震兄也有“诗,一定要有气”的论述,但人们往往还是仅与精神修养、抒情技艺混为一谈。
——学习马兄独到的诗学见解!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