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沈奇 于 2013-8-21 17:51 编辑
读韩庆成诗小议
沈 奇
读韩庆成的诗,清朗爽利,入口即化后,尚有余味和营养可言。
庆成走的是“口语诗”的路子,这个“路子”近年已发达为“康庄大道”,拥挤热闹得很。能于热闹中沉住气,能于拥挤中不走失,且走出自己一点“特立独行”之风度来,实属不易。庆成显然有这样的“不易”。
从理论上讲,“口语诗”要想站住脚,一是要“接地气”,有只眼独具而活泛生辣的生活感受、生存感受与生命感受的细节作内在支撑,二是要将这种内在支撑再深度内化为一种“寓言性”或“戏剧性”的表征,三是要将“泛口语”转换为“个性化语感”,免于流于“说事”或“段子”。“三合一”后再要见高低,就端看“家常话”后的那个“说”者,是怎样段位的“高僧”了。
细读庆成之作,上述三点或多或少都占着些份额,加之立场鲜明,思路决绝,心里有世道,笔下有担当,是以清朗爽利后面,不乏人文情怀之余味和营养可言。尤其是“寓言性”,这是我最看重的“口语诗”之要旨,在庆成诗中难能可贵地时隐时现,撑着那份骨子里的硬。
不过再要深究下去,会遗憾庆成的“口语”语感似乎欠缺些“天赋异禀”的个性,一时还难免“力不从心”之局限。做得了“高僧”后,如何将“家常话”说得“独此一家”之家常,是个长久的“功课”。好在,看韩庆成的状态,似乎不是一时为沽名钓誉而假“出家”的“诗歌僧人”,迟早是会得其“圆满”而独出一门的。
2013-8-5于西安大雁塔印若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