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的诗人 侯发亮 物质上的贫乏,沦落为流浪的乞讨者。 精神上的富有,想象的丰富,洒脱为风度翩翩的诗人。 矛盾的统一体。 他没有名气。因为英俊、清朗的外表,靠乞讨为生,遭受乡邻街巷不少人的白眼。他很不争气。一米八二的个儿,除了伸手能触摸到门框外,谋生的手段和能力几近为零。 他在诗界的名声很响。用天才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才华横溢,卓尔不群。诗的质地和重量足以超越他的生命之轻。一首很短很短的诗,可以让他生命的高度超越珠穆朗玛。 他很卑微。童年时,一场意外的车祸夺去父母的生命。从此,与年迈体弱、多年瘫痪在床的奶奶相依为命。平时的生活一直靠救济和村人的施舍。不久后,奶奶也撒手人寰。精神的支撑彻底崩溃。 孤寂的心灵用诗行云流水;多舛的命运用诗诠解释怀;卑微怜悯的情怀用诗放马驰骋。诗砥砺了他的意志;诗历练了他的人格。 然而,心灵的高洁终究敌不过破败的茅草房。无一技之长的他逃脱不了贫困的侵扰。他除了流浪和乞讨,别无他择。从此,他像一只漫无目标的苍蝇,飞到哪儿都遭别人的攻击和讥笑。尽管无人格地低三下四,但是还得活着,还得像一只流浪狗样继续四处寻觅。 堂堂八尺男儿和乞讨关联在一起。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还是上帝在捉弄这个年轻人?只有他经过的村庄的风才知道。 流浪和乞讨的经历,丰富了他人生阅历的厚度。没有流浪和乞讨,也不会成就诗的高度。悲怆的诗的语言透露出诗人勇敢面对厄运的风骨。乞讨为生只是暂时磨练人格的一种廉耻手段。透过乞讨,可以阅尽人间世态炎凉,可以知晓人情世故。因此,别人的白眼是诗的深度源泉。 从短暂的乞讨生涯中,诗人学会了生活技能,懂得了人的尊严,感悟了活下去的勇气。终于,诗人那双稚嫩的手,开始勤劳,开始磨出老茧,开始铮铮铁骨,开始妙笔生花。 乞讨的诗人从此华丽转身。 写于2011年7月19至20日 作者通联:云南省广南县文联 侯发亮 邮 编:663300 电话:13577618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