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读诗:柴俊玲 陆渔 余秀华 龚学敏 颜梅玖 元好问 韩玉光 赵丽华 [打印本页]

作者: 苏建斌    时间: 2017-1-8 08:48
标题: 读诗:柴俊玲 陆渔 余秀华 龚学敏 颜梅玖 元好问 韩玉光 赵丽华
读诗:柴俊玲  陆渔  余秀华  龚学敏  颜梅玖  元好问  韩玉光  赵丽华



简评柴俊玲诗歌《早上好》

文/苏建斌


  一首能够被读者认可或曰能够让读者读下去的诗歌,首先要解决的是诗歌语言问题,这也就是我反复强调的诗意性质的语言。
  大家都知道,语言分为口语与书面语。并非所有的书面语都是文学语言。散文、小说、剧本都属于文学语言的范畴,但也不是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所有书面语中最为高级的语言形式,它除了具有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之外,还具有若干的语言元素,比如韵律、节奏、韵味、气息、气韵、气脉、概括力、穿透力、冲击力等等,这也是诗歌的难度同时也是诗歌歌的魅力所在。
  柴俊玲的《早上好》,在语言上就具备了如上特征。
  第一节,诗人告诉读者,她在以诗歌的方式辞旧迎新,相守半宿,便是诗意的生活。叙述性的语言交待出了细节,平实、质朴,"挽留"带出了个性情感的体验,热爱生活却爱的无奈。
  第二节,诗人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写到了现实情景:污浊的空气,凋惫的经济,困顿的生活质量与国民的素质。这些客观景象既是客观呈现,又让人浮想联翩,引申了诗人既爱又无奈的情感纠结。
  大众熟知的往往是大众无法解决的,这就是无奈的根源,逃离无奈则需要超脱现实,所以诗人写到了互联网的景象。所有的热爱只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表达、狂欢,逃避现实也是一种深刻的无奈。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采用了当下主流的诗歌语言表述方式,即在述说述事中表情达意,平实的口语自然流畅又不失诗意,因此此诗是成立的。


  苏建斌2017.1.2


  《早上好》


  为挽留猴年的最后时光
  昨夜相守了半宿,用一首诗告别
  用另一首诗问候


  Goodmorning,2017
  明媚的阳光依然被劣质脂粉修饰
  楼下的洗车行生意清淡
  想和邻家的阿姨说声新年好
  她抱怨室温和风湿性关节炎
  扔垃圾的人随手抛撒,狼藉一片


  万能的互联网可得一世繁华
  祝福在快速刷屏,看与不看狂欢不断
  时间已过三刻,再不行动就晚了
  “早上好”再次刷遍世界


  柴俊玲2017.1.1
  

读诗:陆渔



与陆渔先生话新诗
文/苏建斌

  老陆在追求一种淡远与自然呈现,这是当代绝大多数诗人未曾领悟到的境界。但这种创作方法毕竟是一种风格而非唯一。渔诗还需要故意的"破绽",而非完美。我这里所谓的"破绽"是指内涵方面的审美、情感及观念,使诗歌在圆润中有凸凹感,故意破坏传统,形象地比喻为"断臂的维娜斯"。
  以上意见是鉴于渔诗的日臻完美,而打破完美必然会呈现不同的甚至是惊人的景观。从理论上讲,任何形式的完美意味着终结。
  前几日与一位诗友也是一位深度思考新诗写作的诗人交流过新诗如何能如唐诗宋词般永流传。提及到两点:1,是新诗需要语言表述方面的突破。2,是对于内容方面力求永恒的真相。值得思考这两方面的问题!
  渔诗已经端正了新诗创作的方向,包括诗意、境界、品位等。渔诗必须用棱角去震撼平庸与俗套,从而为新诗创作炸响春雷!渔诗不仅属于作者更应当在新诗百年之际,开创一代诗风!


  附:陆渔最新力作


  《爱情51-牡丹亭》


  第一次来牡丹亭
  樱花正落,恰是江南五月
  少女长发,白色T恤
  盘膝坐于台阶,手捧情诗
  偶尔咬唇,若有所思


  第二次来牡丹亭
  守了个阴雨梅天,车前萧瑟
  良辰美景,只有鹧鸪飞去
  听远处离人,吹哀哀的尺八
  低头,捡到一片香魂


  第三次来牡丹亭
  是个不明不灭的琉璃天
  一切人事,皆是梦中一般
  柱子上,用激光打了副对联
  相思莫相负,从此三生路


  陆渔2016.7.20



陆渔爱情诗歌赏读

文/苏建斌


  当一个人的生命足够饱满的时候,如果愿意将此饱满与人众发享,那他是具有人文情怀的;当一个人的人性足够丰富的时候,如果愿意将此丰富传达出来,那他是具有悲悯情怀的;当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足够智慧且愿意将此智慧娓娓道来,那么他是具有博爱情怀的。沪上陆渔先生的系列爱情诗篇,充分地展现了一个既具有中国传统古典美学意义又具备现当代平等博爱普世价值的哲人,用汉语白话诗的格式,将生命体验、情感历程、智慧人生表达的典雅蕴籍、仪态大方、气象万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其诗歌内容的趣味品味,其诗歌表述的典雅温良,其诗歌的感染魅力,恰似滔滔黄浦江水,浩大而波澜不惊,广博而不喧嚣尘上。以情趣诱人、以品味度人、以艺术魅力感染人,以智慧人生普度众生。可以毫无夸张地说,陆渔先生的系列爱情诗篇所达到的高度正是胡适之先生倡导白话新诗写作百年来所应该达到的高度。就诗歌创作艺术而言,陆渔先生的诗篇完全具有了示范典范标杆的重大文学意义,是新诗百年的累累硕果,更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座显赫的地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滔滔黄埔东到海,尽现骚人本色。


16.7.21



读诗:余秀华



余秀华诗歌赏析:《何须多言》

文/苏建斌


  “我有耐心疼一百次”,这是诗人对情感的执着追求,仿佛这疼痛不是自己的,是与生俱来是虚妄的命运。
  诗人对情感的终结似乎都有确定的认领,她知道大火焚烧之后的结局但依然义无反顾,这不正是“何须多言”吗。幻想是一剂心甘情愿的药,疼算不了什么,虚妄也不算,她就是如此这般无须多言地饮下去,一百次地饮,一百次之后还有一百次。
  是什么力量能够将虚妄当真,是什么源泉让一种情感忘记了疼并拥有疼的骄傲,还要把这种骄傲安置在月光下,蛙声中。
  抒情性的文字看多了,但如余秀华这般抒情还是不多见的。明明白白的虚妄硬是被她写的真真切切,与其说她在虐自己莫如说她在用百折不回的真情“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要在虚妄中求得疼之上之骄傲,何须多言!


  苏建斌2016。5。3


  附余秀华《何须多言》诗


  ◆何须多言


  至于我们的相遇,我有多种比喻
  比如大火席卷麦田
  ------我把所有收成抵挡给一场虚妄
  此刻,一对瓷鹤审视着我:这从我身体出逃的
  它们背道而驰
  这异乡的夜晚,只有你的名字砸了我的脚跟
  我幻想和你重逢,幻想你抱我
  却不愿在你的怀抱里重塑金身
  我幻想尘世里一百个男人都是你的分身
  一个弃我而去
  我仅有百分之一的疼
  我有耐心疼一百次
  直到所有的疼骄傲地站进夜晚,把月光反回半空
  你看,我对这虚妄都极尽热爱
  对你的爱,何须多言
  此刻,窗外蛙声一片
  仿佛人间又一个不会欠收之年


  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文/余秀华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余秀华诗歌赏析:《折柳》

文/苏建斌


  余秀华是一块璞玉,不用雕琢也无法雕琢的璞玉。她极具个性的表述方式让她的分行充满了活力,生之无奈与不甘,是她的痛也是她的美。无论对生命的领悟还是对情感的思考,她都能够做到哀而不伤,还往往带有余氏的坚韧与挺拔,这是绝大多数的分行写作者都不完全具备的个性特质与表现力。因此,她的文字能够穿透让你痛而毫不伤感却让人伤痛与振作。因为穿透而显单执,而单执中却有线性的深刻。
  《折柳》诗一首,便能体现其创作特色。以折柳为题类比词牌又引起典故,紧接着“温柔已尽”,让情感霸桥伤别。折与尽两字,将情感的起伏与决绝简练托出。垂柳深,黄鹂鸣,深层次的心碎激荡了灰飞烟灭的心灰意冷。“更深”、“高一头”为“少女在细雨里的奔跑”作了铺垫,看似虚妄,实则眼前无路从头越。
  “青坟多一处”照应“温柔已尽”,一个多字,隐含生命的接力与悲壮。庸众击缶而歌,我只能隐而不发,破帽遮颜过闹市,躲避俗世纷扰。
  “江流无断”,不废江河万古流,将生命与追求提升到辽阔与悠远,这是红尘的无奈也是一个执着个性生命的最终的必然归宿,脱多少次皮心才不会痛不会滴血。
  折了又折,重重叠叠。把心中的郁葱包裹的越深,人间越无从辨识。江河万古流,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日暮更途穷。


  苏建斌2016。4。28


  附余秀华《折柳》诗


  ◆折柳


  温柔已尽。而两岸垂柳比去岁更深
  黄鹂把琐碎之物带得高人间一头
  所以,你画出的少女依旧在细雨里奔跑


  青坟多一处。有人围之击缶
  我信誓旦旦绕过哲学万千,居一枝
  最怕辨认


  江流无断。死去的柳树倒影还在
  每一年注定梦见你一次
  注定再脱一次旧了的皮


  一段对折,再对折
  我有四节不会发芽的葱郁
  流水,晚风俱不收


  

《葵》让余秀华尽显实力

文/苏建斌


       如果说余秀华为人诟病的大量诗歌作品充斥着爱情与情欲的喧嚣,那么她的新作《葵》则是一次诗性与情感及思想的大释放,以此证明了余秀华在女性诗歌创作方面的超常天赋和实力。
《葵》是抒情的。以葵自喻,见证成熟与超脱;以葵作比,坚守与不妥协;以葵传神,学会了踏实与欣赏。余秀华在这首诗里没有尖酸刻薄,境界开阔。人在历练之后成熟,仿佛葵,就是葵!


苏建斌于忻州吉祥居
2015年6月


附余秀华新作《葵》


1.

多少时间,他坐在深夜,并不指望星空垂下梵音

如今,我朝18世纪的荷兰望过去,那些乌云依然

大群的乌鸦飞过麦地

只剩下一朵向日葵了,不面对太阳,不面对天空和土地

它面对的是我,一个东方古国的乡村女人

一个把绽开和结果浑为一团的人

但是我有异常灵敏的耳朵,在八月,听见一棵向日葵

把千百颗葵花籽变黑的过程。它在苏州式的庭院里

怀揣桂花香的月光

仿佛一场流水,经过黑宝石顶出的凸面

一朵向日葵,在弄清楚自己的族谱以后,就心无旁骛地

用方言说话了





2.

一棵葵花籽掉出来,就出现一个小窝,不落笔墨

一个人住进去,如同住进另一个人的耳蜗

有反向的风声,反向的阳光,和一种色彩留下的福音

我爱着那个偷窃了我黄金的人,那些时光也一并被他密封在

一个黑色的盒子里了

两千年后打开,依然让人头晕目眩,让人对臃肿的太阳

垂下高贵的头颅

他问候我,我也回馈他:八月,正果,被颠簸过的爱和思想

在哪里都一样啊,在这个星球上,土地不愿意说谎

不愿意一棵渐渐衰败的向日葵为一个企图

左右为难





3.

当最后一棵籽黑透,它的方向就回到了自身,不再跟着太阳

这是一个智慧的国家。那么多民族,各自的脾气融合在一起

有了向着同一方向的力

这样的早晨,经过一块向日葵地,我们自觉地低下头

在思想的弧度里包括原野之美,之大,之静。之凄婉和辽阔

没有一个人能够得意忘形

一个人在磨墨,祖国的山水是一副泼墨

一棵向日葵也是

仿佛那些阳光,金黄,火焰,疼痛都是能够忽略的

哦,八月。

一个人被葬,一群人被生出来

一个个日子依旧有金黄之色



余秀华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667c450102w8b6.html



《余秀华的诗是极好的》

文/苏建斌


  细读余秀华的诗一首首读直到读到她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我以为她的诗确实是好的,对得起大众的关注与炒作。
  余秀华具有敏感的高超的语言能力,这部分诗元素是个人的天性,与学识无关与修养无关也很难学来。她的诗无一字不从生活中提炼,皆是她的感受和观念。可以这样讲,即便是那些为人诟病的诗,我倒认为是余秀华本人必不可少的部分,离开这些倒不是艰难中的余秀华了。其实,余秀华只是写出了所思所想,一点错也没有。如果说有错,那也只能是她说出了所有人的所思所想。区别在于别人只想不写,余秀华则是想到哪就写到哪而已。纵然有什么不妥处,我想问世间男女谁人没有。一个连余秀华也不能包容的社会还叫社会吗?一个连余秀华也得不到理解同情的社会还叫人类文明社会吗?一个连余秀华这样命运境遇也要嘲讽和攻击的人还能叫做人吗?
  上至天下至地,我还没发现一个人能够被称之为圣人。因此,我们没必要对余秀华以圣人的要求。她就是女子,会写几首诗也是凡人,其实大家都是甚至比余秀华更是。那为什么对已对人就成两个标准了呢?这人啊,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
  作为诗人的余秀华,我的评价是她的诗真实,灵动,想像丰富,有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这是天性的不可被模仿复制的。或许这也是招致别人非议的重要原因。
  从余秀华的诗歌创作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生活就没有诗歌。诗歌其实就是写自己,写命,写那些心灵的痛楚和愿望。


  苏建斌15。02。08



  《余秀华的走红让哪几种人浑身不自在》


  对于《诗刊》印象的转变当从捧红余秀华始。
  余秀华者,草根一枚也。贫困且残疾,婚姻不幸,孤苦无依而尚有一颗敏感且倔强的心。孤独中不甘于浑浑噩噩,尸位素餐,用极具天赋的笔触与自己对话,跟永远也走不进去的花花世界交流。上帝总是让一个天才经历人间的大不幸,仿佛所有的苦难皆为天才所预设,而这种设计仿佛就是要让天才的灵魂招供出世间最真实的游走,让她们道出人世的真相。
  余秀华没读过高等学府,也不具备中国式专家的学研条件。她就是一个极普通极普遍极具代表性的残疾贫民,然而她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艰难的物质生活并不能掩蔽她透亮的精神世界,她用左手压着右腕,一个字一个字痛苦地敲打出一个柔弱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她仿佛就是春天里的一根草,一株稗子,无论命运如何被设计,她都要告知这个世界,她存在着,活着且感受着憧憬着。
  惊喜地看到了《诗刊》第一次用人性和专业的品质将眼光投射给了一个中国式残疾的新农村女诗人。应当敬重商震,这是他主持诗刊以来最大的转变与功绩。也应当感谢诗人刘年,是他的发现让一个默默无闻的诗人走向了大半个中国乃至于全中国,全世界。余秀华的走红还应当感谢记者,媒体,从精神与物质上资助过她的人,当然还有被她误会了的《荆门晚报》编辑黄旭升。黄旭升有关余秀华的文字我读过了,真实真诚,用心良苦,是个好人。我相信时间会破解余秀华曾经有意无意误会伤害过的人,依据她的聪明,我想一定会。
  余秀华的走红是现代实验性诗歌之幸,是诗歌这种格式幸运地遇到了不幸中的余秀华而非遇余秀华遇到了诗歌。她残疾,她左手压着右腕艰难地敲击着命运,分行诗歌相对于其它文体文字少而精,她只能这样做她不得不这样选择。一定意义上讲是网络这种先进的工具让余秀华死而复生。
  余秀华的走红让哪些人不自在呢?
  就目前来看,首先是知名著名以及在特色体制下养尊处优,活跃于文学界的掌握着某些领域话说权的主编、长袖善舞的诗歌活动家及文艺交际花。是余秀华直击命运的抒写让一团和气一团平庸的诗歌界一石激起千层浪,暴露出了当代实验性诗歌写作的平庸、复制、浮躁,暄闹,垃圾式的写作当休矣,庸俗的自我吹棒与表扬当休矣,争名夺利的却要标榜精神高贵的分行写作者当休矣。是余秀华的真情文字戳破了这层虚伪的窗户纸。
  其次是卫道士和伪道士们。被这类人拿来攻击的是余秀华的诗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其实他们也只是盯紧了一个字,睡。哪一个低等高等生物不睡呢?然而这个睡的命题往往成了道德家们的护身符,他们都睡都不说出,一旦有人说出来就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就触犯天条了,就众矢之的了。他们攻击的理由义正辞严,他们的无耻就是提上裤子装贞节。孔家店拆了建,建了拆,几千年折腾过来了,中国人从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只有功利性的实用主义,装什么伟光正的逼呢。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持公正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此诗并非性爱更非色情,只不过表明了诗人余秀华对现实情爱的观察和思考,我揣测余秀华真正要表明态度的重点当是该诗的第二、第三节,她概括和描绘了当下现实中国大多数人的情爱观。其实,这首诗的重大精神意义在于诗人余秀华以身以心赴险,就像她所有的真情文字一样在正视现实而又敢于赴汤蹈火。著名诗人舒婷对于爱情意义的提升在她的代表作《致橡树》里,“我要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而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仿佛是一场情爱与生命的豪赌,“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这个残疾的女性把一切都赌上了,甚至来生。她要看看大半个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如果说当年诗人舒婷给人以优美的情爱想像,那么诗人余秀华的诗却让人读到了当下情爱的庸俗与残忍,觉醒与警醒。而舒婷与余秀华的共同特点是真情真性,发自内心没有丝毫做作。
  再次,就是那些个诗歌混混与闹闹了。他们唯恐天下不乱,制造混乱是他们的职业,浑水摸鱼是他们的目的,他们就像成名的司马南一样,灵魂深处并无半点道德感与羞耻感,哪边风大倒向哪边,为天下笑。
  我也并不认为火了的余秀华其诗歌是一流的超好的。但我不得不承认她的生命姿态与写作姿态是一流的甚至是超一流的。当所有诗歌写作者在庸俗的生活中用诗歌这种形式打发无聊的光阴的时候,是残疾的余秀华让人们警觉,生命不是用来浪费的也不是用来消遣的,没有痛就没有爱,痛越深爱越切。我还警觉地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实验性诗歌并非穷途末路,真情写作最动人,一切技巧如果没有真情内核,皆是花拳绣腿,根本无法得到读者的认知,写出生命中的痛才是正途王道。
  祝福余秀华,祝福诗歌!


  苏建斌15。02。11
  

  《诗人余秀华让人们看清了世道人心》


  且不论余秀华的作品如何,单单就其对不幸命运所持的人生态度和生命姿态,我们这些专业与业余的现代诗歌写作者们就应当对其尊敬有加而不应横加指责,这不是诗品的问题,实质上是人性的问题。
  围观者完全有能力和想像力就余秀华的生存状态得出一个伤心的结论。她脑瘫、农村、嫁于打工者、以养兔子为生。。。在如此恶劣的生存境况下,残疾的余秀华左手压着右手,一个字一个字艰难地在电脑上敲打着自己不屈的灵魂,她仅仅是想述说,述说一个乡下残疾人不幸的命运和对生活及情爱的遥不可及的梦想。而选择诗歌这种方式是因为字少,能够减轻其打字的吃力。
  无论诗人还是普通人,悲悯情怀是试探一个人是否具备良知或者人性比较健康的先决标志。残疾且写诗的余秀华就是一块试金石。
  我们首先应当庆幸《诗刊》于余秀华的关注,这是一种悲悯情怀;
  我们还要庆幸所有对余秀华给予温暖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悲悯情怀;
  我们必须感谢诗歌本身所具备的人道良知,人性基石。
  残疾且写诗的余秀华,用诗歌照亮了自己低微而不幸的命运,人们也通过余秀华感受到了诗歌对于人生与人性的重要。
  我们或许从身体和生活表象上看不出自身有半点残疾而如果用人性的标尺来衡量,谁能否定自己的心灵不具有残疾的灰暗的变态的疾病。
  我们看到了抛开人性而挥舞道德大棒的审判者,我们也看到了毫无悲悯情怀的投机分子和心智不洁者。。。
  对于余秀华,我愿意夸她诗歌写得好,十分好,特别的好,好得不的了。。。这不是违心的话恰恰是我的真心话。对于这个冰冷的尘世,我这些微弱的言语或许能够带给一个残疾且写诗的余秀华些许的暖意,足够了!
  何况余秀华的诗歌真的不错,确实不错!!!


  苏建斌15。02。04




  《余秀华走红具备了新闻传播学的所有要素》


  诗人余秀华火了。
  这把火不止烧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冬天,这把火还在漫延、扩散,从面积上扩大到一种文化传播,再深刻些就是把现代诗歌这种半死不活的文学样式给予了拯救,让更多的人得以关注,让从事于诗歌写作的人以反思现代诗歌被蒙蔽和忽略的写作态度,客观上诗人余秀华的走红是很好的现象,对诗歌,对余秀华,对人文的观念,尽管可能是短暂的。
  几十年来,我们无法忽视新闻媒体之丑恶。具体到诗人余秀华的采访报道,我不原意但不得不怀疑新闻媒体、一些机构和组织的“好意”。比余秀华优秀的诗人不能算多但绝不算少,单单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了余秀华身上。因为她残疾且脑瘫且能写出不错的诗歌、农民、自强不息、励志、怜悯、同情。。。这些要素构成了新闻媒体猎奇、渲染、轰动的先决条件。深圳晚报之于歌手姚贝娜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那个打球的邓女士名言六十年没有假新闻便是对媒体最好的诠释也是对现实世界最好的注释。新闻媒体本身需要生存且生存得要比别人好,某些机构需要宣传广告,更有一些组织需要政绩需要转移当下的热点。因此,诗人余秀华就成了他们利用的道具。试问,这些记者、机构、官员真的那么热爱诗歌吗?能读懂吗?或者读过一首半首吗?
  撇开那些为了自身利益炒作的媒体机构组织,诗人余秀华的作品是相当不错的。可以这样讲,就余秀华诗人的创作姿态,她完全不同于众多所谓名诗人的绣花枕头,她不卖弄,更不卖弄头像,更更不卖弄人情交际。她不忌讳不隐藏自身的缺陷,直抒胸臆,快人快语,真实,大胆泼辣,用顽强的敏感的生命力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仅仅这一点,她就是出类拔萃优秀的。
  媒体机构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对于余秀华的炒作宣传,在客观上造就了现代诗歌继乌青体之后的又一次轰动,这样的现象对于现代诗歌创作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推动。但我想说得是诗人余秀华要谨慎媒体对于今后创作的负作用,这就像治病的药,是药就有三分毒。我更想说的是所有从事于诗歌创作的写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要做大量的减法,让诗歌归于诗歌,诗人归于本真,那些可怜的小权利,那些可笑的虚名薄利,那些忸怩作态的老红颜,那些故做姿态的名大家。。。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谁不知道谁呢。
  真正意义上的白富美和高富帅谁写分行呢,要么去电视台当主持人要么到海外既渡金且快活,这才是铁的现实和千古不变的真理。著名的北岛诗人不也回来戴上红布条了吗?
  余秀华,你可要把持住自己!


  苏建斌15。01。26



  余秀华能火多久
  ——余秀华现象评析


  余秀华的诗歌创作是成立的。她有独特的生存体验与生命体验,尤其是情感的独特性。生存、生命、情感互为条件,缺一不可。这是余秀华始终迫在眉睫的思想精神活动,这种迫切性,没有谁能够与之相比了。因此,在那首火遍全中国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成名作中,使人无不感受到作者理性看破但近乎疯狂的情感喷发,具有一种对情感绝望式的消费,具有被迫的当代意识,构成了对传统情爱观的反叛,增强了作品的冲击力和感人的力量。
  余秀华的诗歌创作是狭窄的。从余秀华的诗歌题材与表现方法上考量,其作品不外乎个人痛苦的情感体验叠加不完善的社会形态。这种看似由个体推及个体之外的创作方法,尽管结合的比较自然,但诗人添加的主观意识痕迹显而易见,这是一种简陋且幼稚的表达方式。如《睡你》中的"政治犯"、"流民"、"黑暗"等社会属性的概念。
  余秀华的诗歌创作是低端的。这里的低端是指生存与生存基础之上的生活,也是余秀华诗歌与张二棍诗歌之共同处。而生活之上的形而上,俩位诗人都未抵达,或者意识中无此热望。因此他们的创作虽然在某个点上深刻但始终缺失诗歌的宗教精神和神秘境界,这是令人惋惜的。
  当然,以上看法是针对余秀华当下作品的。一个好的表达者是需要觉悟的,也是需要时间打磨与证明的。今天意味着过去,明天才有可能是最好的,期待!
  苏建斌2016.8.5




读诗:龚学敏



这首诗歌太磅礴

文/苏建斌


  昨天吧,就是昨天。这首诗歌太磅礴,四十八小时过去了,我还没有找到如何评价的入口。但确信是被它的力量所击中了,就像杨克诗人读到代雨映诗歌出现的那种幻觉一样,子弹穿透了苹果。不过龚学敏诗人的词语没有飞起来,反而沉重地落在了目下的山河之上。我惊叹于诗歌的力量,诗歌语言的力量。从而对母语五千年的积淀更加敬畏,它可以是纵横驰骋的骏马,可以是狼烟滚滚的沙场,也可以是弥漫于幽室的茶香。而驱驰它们的便是诗人胸中的沟壑,心灵的情怀和灵魂的博大精深。
  12.4.3


  附:龚学敏诗歌


  军机处值房:在刀刃上弥漫的《一团和气》
  作者:龚学敏


  让杀伐之声泊在秋天们无法生根的水面。并且,远离京师。
  红色的雨穿过精致的大纛,湮灭在海与天逼仄的缝隙。首先,是一种味
  绽放在幸存者月光一样暗淡的刀锋上,
  然后,就是一息尚存的气,从仰天的一声长叹中
  夺路而逃。
  让它北上去吧。


  草原的气数,源自草的心劲。花始终开放在原上,
  如同一支箭闪亮的镞。一支用季节的力气走路的箭,把漂亮的身姿
  结成了漂亮的籽。
  需要花儿的凋谢。霜是盖在草上的箭,最后的那口气。
  让它南下吧。
  还有那些已经剔透的籽。


  于是,便有一团和气,茶水般溢了出来。


  用绘有山水的纸扇,朝马蹄上疾行的铁一扇,铁的
  青色,分明是远处山水中若有若无的那一丝黛。
  路上偶尔溅出的火星,被坐着的手,兰花一指
  便是伏天的荷,抑或日行八百,让她成为腊月间,好看的
  梅。


  从日出时时地候到日落。阳光一次次地在此起彼伏的纸中
  就要长成盏中那棵已经千年的茶树了。
  一阵顺着目光的藤萝浸进眼眶的气,是修炼了千年的茶精
  四处芬芳,抚摸边上淫浸过的水。然后,款款地采走了那一口
  可以安身立命的


  一团和气。




龚学敏诗歌的随意性之美

文/苏建斌


  龚学敏的诗歌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长句式。
  长句式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随意性同时有可能陷于空洞。而诗人龚学敏很好地发挥了长句式以承载更多的诗性内容却成熟地避免了诗意的空泛。在他的诗歌中,你看不出直抒胸臆,更多的情感因素不露声色地融入叙述性的诗句中。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学者以诗人的情怀给你描绘尘世的景象。在他的长句中,他能够以其精准的词语突出眼中的景致,在他的笔下,每一个简单的词都构成了一幅任你想像的画面,以词语的生动和丰富性激发你的思考而不需要停留太久。在画面的推移中,你会感受到诗人纵横的思考和含蓄表达的美意。平静,朴实而意味无穷。
  龚学敏诗歌具有随意性之美。而这种随意是精致的,独具匠心的,出人意料的。


  附:龚学敏诗歌


  ◎在陕北红碱淖,随风吹来的是一曲叫做遗鸥的信天游


  在红碱淖,盐渍过的信天游一只只地躺在湖面上,遗鸥,
  的羽毛在阳光中说一些蒙语。陕北人唱旧的窑洞,在风中飘着,
  一年,草低一寸。像是陌路人婆姨手上晃眼的戒指,我无法知道,
  陌路人究竟走的是哪一条路?陌路有多陌?


  我一个人下着雨,硕大的雨伞,滞留在一段叫做信天游的水上。
  他们说着人家的婆姨,米脂是过年时的糕,像是那长不大的调子
  一样,像是我下次要来的陕北。和她丰腴的窑洞。


  诗人阎安骑着遗鸥,把我写在牛皮纸的右侧。我说,
  把你那块叫做米脂的玉藏好。我说,水中须是无鱼,
  阎安木讷的耳朵,被湖水一荡,在远处长出一排沙漠上白杨了。


  高原上的窗花在一羽之遥的树上怀春,唱曲,媚眼朝我。
  我的左臂实诚。湖水在右边默默地浩渺。
  驴颠倒了书上写下的所有是非。我闭着眼睛一吼,老人拄着的黄河,
  就被我的破诗吓折了。


  过了红碱淖,黄河就在我诗句的秋天中庄稼一样的黄。
  信天游像是我给米脂的一位婆姨写过的信,和遗鸥一样,
  死无葬身之地。在情欲的淖中。


  龚学敏博客:http://blog.sina.com.cn/g23303



读诗:颜梅玖



评颜梅玖的《沈园》

文/苏建斌


  对诗人颜梅玖的欣赏已非一日。
  她的诗厚朴、沉郁,浓情中注满思索。我比喻过她的作品如浓情咖啡,今天读过《沈园》后我还想更加准确地比喻,她的诗应当是一杯原汁原味的苦咖啡,不加糖。
  绍兴的沈园,是一个爱情失败的地方。爱着痛着无奈着,凄婉伤感的美。那么在诗人颜梅玖的笔下是如何表达这种情绪的呢。“我就喜欢在南苑/绕来绕去/一亭一桥,一草一木一残荷/都让我内心浩荡。”,就彰显个性,浩荡点出诗人对沈园一亭一桥、一草一木一残荷的丰富情感的追记和思索。“两颗红枫躲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两颗红枫比拟了陆游和唐婉挚爱的情感,躲暗示出了礼教下真爱的悲剧。“满园的假山、石板,小桥,绿波,柳竹/我所能见的,没有一个能开口”,通过追问,把诗人赞叹的情感推到了极致“这么多年了/最美的爱情还在这里”。接着诗人通过对历史的还原,又对现实进行了比较,更加深刻地递进到了物质消费时代,情感的被轻视、被忽略,残忍地讲就是被肉体被物质,“今天的爱情太远又太快/一切都是删繁就简,直奔主题”。
  诗人颜梅玖的情感是极其丰沛的,也正因其丰沛和丰满才使得她的诗歌,无论写亲情写乡情写爱情,都能达到一咏三叹、催人泪下的效果。这其实无它,不过是讲究了诗歌的真情实感,删繁就简,洗尽铅华。当然诗歌能够写到这个份上,诗人的情感、智性、才华等正能量的储备是必需足够的。
  这首优秀的诗歌也不是完美无瑕的。我以为“来这个园子里的游人/大都走得很有章法,先去古迹区/再去东苑和南苑。当然/也可以走得随心所欲”这些句子还是可以浓缩和简练的,特别是对游程的交待,大可不必。这跟本诗爱情的主旨不太沾边。


  附:颜梅玖的《沈园》




    《沈园》

  沈园里的游人
  大都走得很有章法,而我就喜欢在南苑
  绕来绕去
  一亭一桥,一草一木一残荷
  都让我内心浩荡。在沈园
  两颗红枫躲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
  让人的幻觉变得具体:
  哪一个是陆游?哪一个又是唐婉?
  满园的假山、石板,小桥,绿波,柳竹
  我所能见的,没有一个能开口
  而午后的细雨更加深了它们的阴湿
  这么多年了
  最美的爱情还在这里,尽管古墙壁上的爱情
  已经孤独了八百年
  八百年前,爱情是软体的。它顺从
  政治、礼教和命运
  在无权选择生活的时代,爱情不过是其中一个
  无法根治的病例。八百年后
  我们唐突而至,闪烁荧光后就走了
  但我们带不走想要的
  今天的爱情太远又太快
  一切都是删繁就简,直奔主题
  沈园的“断云”,不过是一个悲伤的隐喻
  仅仅隐喻而已
  如今,隐喻的时光早已远去


  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的《钗头凤·世情薄》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12。12。07



赏读《清明之远》

文/苏建斌


  《清明之远》


  清明了,草木热烈
  山坡下的停车场
  又排满了奔驰,宝马,保时捷,雪铁龙,奥迪
  也有夏利,面包,三轮和摩托
  声势浩大啊
  它们亲兄弟般地挨在一起。山坡上
  每个墓碑前
  都有肥胖的泪水和脚印。从不同方向赶来的
  衣冠楚楚之人
  蓬头垢面之人,皆破碎、孤独
  好像一瞬间都退出了生活,拥有了相同的沧桑
  只有沉默的风啊
  似乎分辨不出日子的变幻,依旧在
  崭新的春光里,耐心地
  扫啊扫,似乎要扫掉山坡上——
  这突然多出来的沉重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颜梅玖。她的诗歌一直是我的喜爱,因其成熟、圆润、隽永。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我曾经评论过她的诗歌,贴出来欣赏。
  我说过,写诗首先要过语言关。准确、生动、形象、概括力强。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具备诗人的敏感和观察力,表达则需要汉语功力。在此基础上表情达意,一唱三叹,从中凸现诗人的个性特征和美学追求。
  下面这首优秀的诗歌符合我的审美要求。(苏建斌)



    12.4.2



读《与父书》谈意象的选择

文/苏建斌


  《与父书》
  玉上烟


  爸爸,见你之前
  我在半山坡的槐树林走了很久
  人生至此
  一草一木,都让我珍惜。这些年
  我不比一株植物更富有


  现在,我是平常的妇人,值得信赖的母亲
  我的言行使人放心。爸爸
  再过几十年,我也会这样静静地躺下来
  命运所赐的,都将一一归还


  那时,除了几只起起落落的麻雀
  或许,还有三两朵野花
  在墓碑旁,淡淡地开...


  这是一首女儿怀念父亲离去的诗歌,抒发的是亲情和人生的感悟。诗人玉上烟在物象的选取上是精心的。在诗歌的第一节,诗人在未见到父亲墓地之前,有一个长时间的“走”,走了半天也只到达了“半山坡”,足见诗人此时心情的沉重。而“槐树林”也许是写实也许是虚拟,但诗人意象的选取却与这首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有着互相映照的关联。“槐”谐音“怀”,正好加深着诗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半山坡”又巧妙地暗示着诗人自己的人生旅程,在路上在爬坡。“人生至此,一草一木都让我珍惜”。这是诗人在半山坡的槐树林里走了很久也想了很久的思想结果。对一草一木的珍惜正在对亲情最好的怀念,也是诗人继续强调的“这些年,我不比一株植物更富有”,进一步揭示出诗人对于人生过往升华性地见地和结论。而这一节中,诗人其实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认识在于切近和平常,去除人生的芜杂,像平常的草木那样生活。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半山坡的槐树林”和“走了很久”这样朴实的意象和细节简炼地表达出来。
  “平常的女人,值得信赖的母亲”这是诗人在生活中的定位,“现在”点明了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站点,而这个站点的全部意义就是做平常人,做一个让家人、亲人、所有身边的人信赖的人。这正是诗人在上节中感悟到的珍惜一草一木。“爸爸/再过几十年,我也会这样静静地躺下来/命运所赐的,都将一一归还”。尽管人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诗人的认识和思想已经通过对父亲的怀念、人生的思考抵达了终点。
  诗歌的最后一节,是诗人的推想,也是真实的写照,“麻雀”、“野花”、“墓碑”,平平淡淡才是真。
  回过头来我们梳理这首诗歌,不难发现诗人并没有多么隆重的铺陈,写得只是诗人接近父亲墓地的“走”和“想”,时间安排上是条理的,“之前”、“现在”、“那时”。意象是朴实和简炼的,“半山坡”、“槐树林”、“墓碑”和想像中的“麻雀”、“野花”。现实和想像,虚实结合,完整地、简洁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怀、感和悟。


11.5.5



颜梅玖诗歌创作呈井喷现象

文/苏建斌


  我相信这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储蓄,思考的深度和诗艺的日臻完美。
  诗人颜梅玖诗歌作品素来以情感真挚热烈浓郁见长。她写过亲情、乡情、爱情,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从女性的身体和灵魂处入手,把爱与恨、激情与惆怅、伤害与享乐、女性的尊严与地位,以排山倒海之势抒发出来,如蕴藏之久的冰雪化做春水流淌。
  乳房、子宫、阴道,这些极具文字和视觉冲击力的敏感词,出自一位女性诗人之手,美而不淫,色而不邪,充满了美感、痛感和不得不深入的思索。
  《乳房之诗》、《子宫之诗》、《阴道之诗》三首,标志着颜梅玖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井喷境界。
  也只有这种渗透着生命力、生活力、时代印迹的震撼人心之作,才能扭转大陆女性诗歌所呈现的撒娇、阴柔、小资、自傲以及自说自话的病态和满足。相比颜梅玖近期的诗歌表达,将之前的女性诗歌创作整体能量的细弱、举步不前,充分暴露无遗。
  血淋淋的大陆不是台港澳,一个民族的闹剧、悲剧,必定是全体分母要担当的。六十年及更长的经历,让每一个死去和活着的灵与肉深陷于命运的炼狱。肉体不能独立,精神无处解脱,灵魂无处安放。而小小的爱情、特别是女性的爱与恋,更是被挤压、购买、强暴、玩弄、背叛、遗弃。。。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卿卿我我、花前月下、海誓山盟显得多么像“闹着玩似的”。
  颜梅玖以一个女性诗人的敏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民族生存背景下的女性人生命运。彻底抛弃了人为营造的两性之间的温情脉脉,以真实的心理感触并用强烈冲击力的诗句表达出来,撼人心魄。
  从诗学意义上讲,这种诗意的真实是最具生命力的,而充满情感的真实则诱人、动人,发人深省,引人思索。


  13.2.11

  
  附:颜梅玖近作三首


  《乳房之诗》


  窗外,树叶在轻轻飘落。现在。我想抽支烟,
  或者,听点音乐。我孤独是因为今天我们四姐妹
  谈到了乳房。


  张玲,乳腺癌。宽大的衣服并没有出卖她。但她的一只乳房空了,另一只,孤单地睡在腋窝下。
  高慧芳身材高挑,秀峰是重量级的。飞蛾扑火躺在了另一个男人的手臂里。一年后乳房被那人老婆用刀捅伤。
  黄金的酒杯已在生命中破碎。
  刘秀丽,两只胳膊垂下来能遮住肚脐,人称飞机场。男人去外地打工,至今爱归不归。
  张玲小声说她儿子小时候捧着乳房吃奶的时候真可爱,就像在吹喇叭。
  高慧芳幽幽地说她乳房上的伤疤自己都不敢看,哪个鸟男人还会喜欢呢?
  刘秀丽说我都生锈了,连剃头的老三都说我不像女人。他妈的,这世界没有女人只有乳房了。
  说着说着,她们开始羡慕我,说我能写会说,长得又好,追我的男人一定一火车。
  说着说着,她们开始轮番抓捏我的乳房,狠狠地,恨恨地:
  “骚货,你说是不是,你说是不是?”
  仿佛我的乳房是淫荡的。
  仿佛我抛弃了她们。
  仿佛我抢走了她们的男人。
  仿佛我毁了她们的生活。
  仿佛这样,就可以治疗她们的伤痛。
  后来,她们走了。没人再和我说一句话。
  我回到自己房间躺下。
  我抓住自己的乳房,哭了起来。


  窗外,树叶在轻轻飘落。现在。我想抽支烟,
  或者,听点音乐。我悲伤是因为我在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人。
  尽管,我有美好的乳房。


  《子宫之诗》


  终于结束了。
  我的左脚还没穿上鞋子。右脚旁
  是一只大号的垃圾桶。现在
  我的小腹疼痛难忍,准确地说,
  是子宫。它像水果一样,潜伏着危险,容易坏掉。
  我站起来,
  我感觉晕眩。
  我听见医生正在喊下一个病人:
  67号......
  一个少女走进来了:
  稻草一样的头发。苍白的脸。
  “躺床上,脱掉一条裤腿......”
  我慢慢走出去。
  大街上的人可真多啊。
  一群民工潮水般涌向火车站;
  卖楼处,一个男人对着另一个男人挥动着拳头;
  一个漂亮的女人,站在洋餐店前,边用纸巾擦眼睛边打电话;
  菜市场旁,小贩在哄抢刚下船的海鲜;
  一个疯子冲着人群舞动着一面旗子;
  几个从饭店出来的人摇摇晃晃沿着河边又喊又唱......
  这是乱糟糟的星期一。
  油脂厂的烟囱带着浓烈的黑烟捅进雾蒙蒙的空气中。
  哦,你过去怎么说?
  这令人晕眩的世界里,一定蹲伏着一个悲哀的母兽?
  是的,她一定也有过波浪一样的快感,
  有过阵痛、死亡的挣扎和时代之外的呼喊。
  她分娩了这个世界但又无法自己处理掉多余的渣滓。
  我在路边坐下来。对面
  建了一半的地铁,像一条黑暗的产道,停在那里快两年了。
  “没有列车通过,它的内心一定松弛了。”我想。
  甚至,一些风也绕过它的虚空。就像
  也绕过我们。


  《阴道之诗》


  昨晚,我的朋友在电话里,给我读一首诗:
  “每阵风
  都来到
  每根枝条
  可是我没有……”读到这里,她哭了。因为
  她想起了她没有的东西
  没有什么?哦
  我知道她说的是:阴——道
  是的,就是阴道


  就是峡谷,沟壑
  就是贝壳、果肉、花蕊
  就是香水或者,毒素
  就是大海的入口
  就是引力、饥渴
  就是奴役
  就是黑暗的、美丽的,地窖
  就是抵达
  就是月经
  就是伤口
  就是撕裂
  就是婚姻
  就是生育
  就是高潮
  就是性
  就是命运
  就是你,当然,也是我
  而她没有


  我们总是,总是
  试图打开锁孔:
  想象、偷窥、战栗、满溢欢乐
  总是试图进入,在爱或不爱之后
  总是饥饿
  总是想躺在这完美的乐土里,做梦
  而她没有


  这上帝建造的迷宫
  这必要的生命形式
  这征服与被征服
  这游戏者永恒的游戏
  这一桩桩阴谋的工具
  这隐秘的言辞:一朵夜晚的玫瑰被存入云雾
  而她没有


  如同松弛的生活
  我们也懂得时间于此的悲伤
  峡谷里的每朵花
  都会在某天燃烧,某天凋谢
  被爱
  被采摘
  也会被穿孔,被刀割,被侵略,被践踏
  而她没有


  “每阵风
  都来到
  每根枝条
  可是我没有……”
  那首诗停在那里,她挂断了电话。仿佛她的生命
  也停了下来


  是的……
  一阵恍惚的,欢愉的,悲伤的,风……
  她没有
  这美的,奇妙的,幸福的,悲伤的,愤怒的,时光隧道
  而她,没有

  

颜梅玖的“乳房之诗”

文/苏建斌


  “乳房”——这个女性至为美丽的身体零件,也是人类成长的源泉。无论男女,哪一个人不是口含奶水长大的。这么美丽的“圣物”不是不能写,而是要大书特书的。然而写乳房的诗人不太多,写得好的更少。沈浩波算一个,颜梅玖算一个,还要一个是我。最先指我最早读到这首诗,这首诗的“喜欢”可以作证。
  这首诗贴出来的时间是1月31日。六天来我一声没吭,是要看看别人到底会对此讲些什么,能讲出写什么子丑寅卯来。看到了:许多人拒绝这样的话题,类于涉嫌“敏感瓷”。一些假道学真小人找到了恶狠狠谩骂的话题,可却忘记自己是吃人奶还是喝狼奶长大的,晚上也误不了摸着秀峰安眠。还有一些人绕开美丽至极的乳房大谈特谈诗歌的艺术手法,尽是些瞎扯淡的货。套用李公主论成功的话语公式,离开乳房谈这首乳房诗等于零。
  这首诗歌在艺术表现力上并无新奇之处,也可以讲这首诗歌在颜梅玖系列诗歌中并非独树一帜,在诗学和诗艺方面也没有什么新的开拓和创新意义。如果非要说出这首诗歌的可圈可点之处,那就是作为一个知名诗人知名女诗人,以女性的身份毫于禁忌地写出了女性身体上最为敏感最为诱人的部位——“乳房”,且将闺密的“私房话”以诗歌的样式呈现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颜梅玖不是用诗歌形式写“乳房”的第一人,前有沈浩波、苏建斌等,但她却是第一个写乳房的女性知名诗人。这是她艺术追求的大境界,无禁忌、天马行空,这也是我的创作观念艺术的观念。在文学领域,写作不存在任何禁忌和壁垒,什么都可以写,看你怎么写。
  对于文学作品,有一种极其愚蠢的读者。比如沈浩波的诗歌“一把好乳”,用诗歌的形式写了一个“男人”在车上看到女性乳房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可谓对现实生活概括性很强,艺术表现力活泛的一首好诗歌。就这首诗歌成为了众多读者包括所谓诗人们辱骂攻击沈浩波的口实。在这里我真的懒得提醒那些思维僵化、没有文学细胞的读者一个最基本的文学常识。那就是作品不是作者,作品中的人和事更不是作者本人的所作所为,沈浩波并不是车上看女性乳房的那个“男人”。这用得着提醒吗!在这些读者眼里不论作者写得如何“龌龊至极”,只有是真实地写出了一种客观存在并引起读者的关注,无论你是审美还是审丑,起码证明了写作者的成功和对现实揭示的逼真。对于诗歌乃至各种艺术样式的理解,皆不是如此的吗?请到印度教堂里瞧一瞧请到罗马希腊的雕像馆看一看。不怪自己无识见,且将恶语向他人,指的就是这一类人。如此浮浅且没有思维逻辑的读者,我真不能想像你们如何去读名著“红楼梦”、“金瓶梅”,难道对于读者少得可怜的现代诗歌,也要出一册“洁本”吗?洁与不洁,皆在自己的脑海里。常识告诉人们,不洁的眼睛看到的一定是不洁。
  具体谈一下我对颜梅玖这首乳房诗的理解和看法。
  前面讲了,此诗在创作上无新意,尽管在形式上散了些。所谓的突破,就是诗人颜梅玖在写作选材上的“个人的“突破,因为之前已经有许多诗人写过乳房了,且不乏成功之作。但对于知名女诗人颜梅玖,这肯定是她写乳房的第一首。
  这首诗歌先交待“孤独”的起因,再分别介绍闺密乳房的过去、现在和“自己”乳房的将来命运。“我”的孤独正在因为“那一个人”的孤独,一句话概括诗歌的紧要关节,那就是“谁人识乳房”。谁懂得乳房之美、两性之美,大而言之——爱情之美。如此理解下去,读者就能够理解作者孤心苦旨写到的“孤独”、“抓住自己的乳房,哭了起来。”、“我想抽支烟,/或者,听点音乐。”。其实诗人已经明确交待过了“我”的孤独是因为“我在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人。”,且也清醒地意识到了伪君子们的反映和恶议——“仿佛我的乳房是淫荡的。”诗人写到的树叶轻轻飘落,抒发了诗人对于现实爱情的无奈和生命如草木般短暂的无声叹息,一种深深的酽酽的悲哀。

    又是一杯颜梅玖式的“浓情咖啡”。

  

非虚构与苏建斌的一篇小评
文/颜梅玖


  假期,写了4篇XX之诗,除了第一篇“金黄之诗”,其它都涉及人体器官。“金黄之诗”是这个系列的一个引子。一提到器官,一些人就沉不住气了,仿佛器官是肮脏的,不可以叫出口的东西,或者是圣洁到了不能入诗的
  地步。几个比较有修养的诗人则在博客纸条给我,大意是不要用器官入诗夺人眼球等等,并指出下半身写作的几个名诗人,大意是我的这种写作已经毫无意义了。我对此的回复是:“不是一写器官,就意味着下半身写作。这三首是女性的悲哀史,是人类的悲哀史。如果您读不出这些,要么是我的写作失败,要么是您的阅读理解上有误。”
  一:我为什么要写这个系列
  古代女子的悲哀自不必多说,工业革命后,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地位才有所提高。当然,今天的女性在男性眼中,似乎已经超过“半边天”了。但是,作为女性,作为妻子,母亲,我深深了解在我们看似灿烂笑容的背后,女性心中还隐藏多少悲哀。实际上,女性的生杀大权仍牢牢地掌握在男性手中。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勤劳,最美丽,最善良的女人,但她们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每个人都体味到母爱,但是母爱的背后,有多少人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从少女到女人,要经历多少疼痛、眼泪和疾病?乳房。子宫,阴道,是女人身体的一部分吗?不,它简直就是女人的全部!甚至,它决定了女人的命运!
  当然,女性悲哀的背后,也隐藏了男性的悲哀,不,是人类的悲哀。至少我是这么以为。
  二:非虚构
  1.关于《乳房之诗》
  有人怀疑其真实性。其实诗中提到的三个人,是我的闺蜜和同事。我以她们为素材而已。其实,这几个人的状况在女性中太普遍了。关于她们抓捏“我”的细节,更没什么好惊讶的,我们办公室的女同事常干这种事,乳房是女人骄傲的资本,每到夏天,有的女同事就会戴上厚厚的胸罩遮掩,做过手术的,干脆不去公共浴池。有时候大家就疯一阵子,互相比试,甚至抓捏,笑闹一番。你能想象得到,那背后的辛酸。
  2.关于《子宫之诗》
  没有一个女人,没听到这句冰冷的话:“躺床上,脱掉一条裤腿.......”。每年的体检,女人都是忐忑的。一是怕粗暴的检查器械,而是怕检查出什么疾病。关于子宫的疾病,大家不妨百度。
  3.关于《阴道之诗》
  传说中的石女,就在我的身边。这首诗,我是想通过无阴之女写有阴之女,女性的器官,似乎生下来就充满了悖论,不是吗?无阴之女当然是不幸的,但有阴之女又经历了多少幸与不幸呢?
  器官是美好的,我要做的,是讲述女性器官的故事。从个体具体,从生育,爱,性,疾病,心理,暴力等方面,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关爱女性的身体,关爱女性,因为这些器官就是我们自己。
  三:为什么以器官取题
  我想不出更合适的,更直接的,更锐利的。何况,我始终以为,用一颗干净的心去看世界,世界就是美好的。
  四:关于褒
  这几首诗显然得到了热议,褒不再叙说。感谢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我当努力。我自评一下吧。
  个人以为,这几首在我的写作中,是一个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满意之处。因为几乎都是一气呵成之作,个别处尚待修改。
  五:关于贬
  我相信,随着时间,您会改变这是“龌龊之作”的看法。
  六:关于建设性意见
  在此特别感谢老简宁、汉家、温经天、艾先等几位诗人朋友,感谢你们通过不同方式传达给我的意见,我会认真思考。
  再转一篇苏建斌老师的小评,该评“夸大了事实”,呵呵,当鞭策吧


颜梅玖博客:http://blog.sina.com.cn/ymjwhy




读诗:元好问



《雁丘词》序赏析
文/苏建斌


  摸鱼儿·雁丘词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雁丘词》序赏析】一、序。乙丑岁赴试并州。说明时间、事由、目的地。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年16之青年才俊元好问自陵川赶赴并州科举应试,并州乃府试处(共十处。金代科考凡四试,乡、府、省、殿。府试为秋八月)。道逢捕雁者云。路遇捕雁猎户,是偶遇却也是误打误撞,歪打正着,缘起即云字。此处之云,实乃猎户自云即自言自语逢人便语。可想而知此猎户惊骇异常,几近疯癫,不遇非常之事不可有此情状。"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此为猎户语与好问言。今,当天;旦,白昼。杀之矣,言猎户为屠夫。朗朗乾坤下血淋淋屠宰,凶残血腥,痛号悲鸣,撕心裂肺,猎雁地瞬间成屠宰场。屠夫习以为常,凡人惊恐万状,况天南地北双飞客。脱网者说明被网而挣脱,一为本能反应,二为惊恐逃避。逃脱之雁的悲鸣说明了这只鸿雁目睹了伴侣从惊慌求救到挣扎自救再到绝亡而死的全过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此时此刻的屠夫可否动了恻隐之心,不得而知,但对逃脱之雁的哀嚎他却声犹在耳。更对脱网之雁复投地而亡的绝决惊骇异常,于是有了云字,有了自言自语逢人便语之疯癫状态,一个竟字,将屠夫之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之震惊和盘托出。雁尚如此,人将如何;屠夫如此,人又将如何?屠夫的疯言疯语,杀雁雁投地的情状,对于16岁初出茅庐,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美好少年不啻于晴天霹雳,山崩海啸。其灵魂的震撼可想而知了。壮志雄心,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敌不过一个情字。于是便有了雁丘,于是便有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千古佳句,于是也有了元遗山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

16.6.29


  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读诗:韩玉光


捕光者,诗人韩玉光的宗教
文/苏建斌


  收到诗人韩玉光的诗集《捕光者》将近二个月了。在这段游走的时光里,这部诗集陪伴我时断时续。我自己也惊奇于能够完整地阅读完一部诗集,享受伴随着思索与感悟。信息爆炸和涌堵的当下,还有文字特别是诗歌能够让人流连忘返,能够供心灵和情智进行过滤,不能不算是阅读者和写作者的奇迹。
  毕竟这样的奇迹在我身上神奇地发生了,并且相信这种奇迹还会继续发生下去。
  诗集《捕光者》中的许多篇章我不只阅读过一次,像心灵的旅行在风景极佳的地方驻足,凝神观望而产生物我交融的情节。优美的诗歌似乎在给阅读者提供了欣赏的入口,且在惊心骇目处略加点拨以将人世间过客的心神送达超凡脱俗的境界。诗人韩玉光的诗集《捕光者》,确乎有这样的功效。
  诗歌是诗人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这是相对于诗人而言的。于阅读者,一个诗人的作品往往会大于诗人本身,这是成为优秀诗人所必须禀赋的。优秀诗人以作品确立其精神形象,而精神是辽远的。
  诗人韩玉光的诗集《捕光者》所反映出的最大特点,我以为是诗人的写作姿态,这个姿态是指一个写作者对于写作内容所采取的应对方式。而韩玉光诗人的写作姿态则是个性的审视和感受,独特的发现和精准的呈现,由可见可感指向无形的领域和境界。他的诗作让阅读者找不到相同的某一位今古诗人,但其综合的体现力无疑又是继承和拓展的,这也许就是一位成熟诗人的个性风格吧。
  比如诗集《捕光者》的首篇《三秒钟的祈祷》:我越来越爱用三秒钟的祈祷/来开始一天的生活。/常常是——/太阳光爬上窗外的苹果树,/两只鸟/在枝叶间相互致意,/我拉紧书桌和衣柜之间/足够两米长的命运之绳。/——拧开水龙头吧,/这生活的源泉清澈/而充沛。/我越来越喜欢用它来洗净尘埃。
  这首短诗共12句,每两句组成一节。停留在字面的内容简单到一个人一天生活的开始。诗中的意象简练——阳光、苹果树、鸟、水;情节也非常简单——没有形式只有瞬间的心灵祈祷,清澈而充沛的水洗濯尘埃;而能够表露诗人情感的词语也极其简捷——爱、致意、喜欢。
  这或许就是优秀诗人的高明之处吧。绝大多数诗写者皆是在较短的篇章中充斥着繁多的意象,像琳琅满目的闹市。而优秀诗人则是淡化具象,以点晴之笔勾勒出诗意并让阅读者有足够的联想和想像的时空。试想,诗人一天的生活从三秒钟的祈祷开始。这么短暂的祈祷表现出了诗人对于生活的全部人生态度——像鸟一样在阳光中对生活中的明亮致意,并用生命之源泉洗净生命中的不洁。简短的诗章充满了人性的关照和温暖,使诗句中的景物和情节融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诗人韩玉光用精心布局的简捷树立诗人形象、表达万物,而另一个手法则是对外部世界采取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是诗人对外部世界思索后的结论式对视,从中能够体会到独立的诗人形象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情感评价。
  比如诗集的第二首《送别诗》:我要在一首诗中写下/这个双手爬满蚯蚓的老人。/他的右腿因为风湿/瘸了,他在秋风中/慢步将我送出院门。/一个多年不见的乡村旧邻/看我的眼神/仿佛隔了一片时间的海水。/我沉默着转身/双手抱紧胸口的浪花。/此情此景/仿佛很多年以前,诗人李白/突然为一个叫汪伦的人/动了千古诗情。
  此诗也十分的简单,写得不过是老人送我这样一件小事。笔墨凝聚在老人的眼神里,老人望我的眼光是“隔了一片时间的海水”传递过来,这需要多少丰富的沧桑。而我“双手抱紧了胸口的浪花”,虚写而实感,丰沛的情感激荡让人疼且怜,欲止而不息,久久回味。而睹今之疼唯有暂且放置眼前而追远,以李白送汪伦,一片冰心在玉壶作结,这是这么诗人的表达。整首诗歌,以简朴的事件发端起兴,通过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将人之常情推向诗意的高度,然后以诗意悠长的诗人故事收束,词句简捷而情感丰满,篇章短小而意蕴久远,非大家所不能及。
  以上简短而不能尽其所有特征的体验算是我这近两个月来,读韩玉光诗集《捕光者》所深切感受到的。这部诗集所呈现的光芒无疑是诗人韩玉光近年来诗歌创作和探索的一次阶段性归结,就我对新诗的了解和观察,这样的诗集在目前的中国诗坛还是不多见的。我无法估量他的地位和影响,但我可以肯定的讲,这部诗集是诗人留给文学史的。


  2012年忻州吉祥村



《捕光者》
文/苏建斌

一部诗集的名字
也是昨天最丰盛的晚餐

在城市边缘的小酒馆里
我与一位诗人的到来
构成了今冬第一场对诗歌的期待
雪已经几回了。今晚
只有风,带来严寒

在古城西门下饮酒
有一种穿越的感受
北风,残雪,巨大的寂静
两个诗人,在词语间取暖的心
而身旁的女儿是现代的
女儿的校友也是

在时光中成为黄金
在时光中成为风景的部分
是否需要抓住生命中的光芒
照亮灵魂
13.1.17


读诗:赵丽华



“梨花体”怎么了

文/苏建斌


  “梨花体”是诗人赵丽华探索的一种诗歌样式,赵丽华因此被称为梨花教主。随着赵丽华淡出诗坛,对“梨花体”体的褒贬逐渐沉寂下来。近日由于乌青“废话体”出现,且赵丽华力挺乌青而再次受到批判。这是非常可笑的一种现象。试问,“梨花体”怎么了,“废话体”又怎么了。不就是对于诗歌写法的大胆尝试探索吗?说得不那么严肃一点,不就是换了一种玩法吗?邓丽君现在大家都认可了,刚来大陆的时候不也被视为“靡靡之音”加以禁止的吗?听惯了主旋律,就要对“绵羊音”说不吗?提倡唱红歌,红歌之外都是“黑歌”吗?这也太暴力了吧。
  懂点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代没那么多文体,诗歌呀散文呀小说呀戏剧呀还有什么散文诗呀,只有诗才是正统的,因此,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但在实际的生活之中,“文”才是大量的存在。诗是以别于文的形式存在于特定的场合,也就是说诗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文是下里巴人。这种诗对文的排斥其实就是一种故意的分区,以显示其正统和高贵,是不平等的强制性的歧视。到如今怎么样了,标榜了几千年的诗被五四新文化冲了个乱七八糟,现代诗歌在形式上似乎还残存着诗的影子,其语言表达又与文有多少区别呢。因此说今天人们对于梨花体与废话体的批判、拒绝,与古代诗对文的排斥打压是一个道理。
  再高深的理论再云山雾罩的说辞都不能代替现实的存在,更不可能以打压的方式试图消灭掉异类。你拒绝并批判只是个人的态度和取舍,代表不了整个诗歌的探索性创作。你爱铁观音不能耻笑别人品尝西湖龙井,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天天在那里写好诗不见得能写出几首好诗,倒是那些别出心裁的样式会启发人们新的思路和新的表达。赵丽华的“梨花体”不是所谓的正路诗歌但人们记住了她的《磨刀霍霍》。那么多严肃的沉重的深刻的诗人们,有几首诗歌能够如赵丽华的诗歌那样知名。赵丽华引起了诗界的轰动,谁还能有她那样的力量和才华。因此说,小瞧赵丽华的人大有掩耳盗铃之嫌,也可以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乌青的“废话体”也是这样,不信,咱也搞个什么体出来,有那本事吗?没有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地修炼功夫,以图一鸣惊人,再出江湖,混个山头称王称霸,像赵丽华一样做个教主。
12.04.03



赵丽华诗歌欣赏

文/苏建斌


  对于梨花教主赵丽华,其人其诗我是欣赏的。先前局限于阅读,太多的关注和评论我是用耳朵听,用心感受。在诸多的评论中,毁誉参半,有些人干脆判定赵丽华就不是诗人,很极端。那么,我是怎么认为的呢?我将在解析其文本的基础上表达我对赵丽华诗歌创作的认识。


  华夏里3栋


  华夏里3栋
  在一个夜晚
  悄悄发力
  它费了很大力气
  从地基里拔出脚来
  向外移动
  起初是笨拙的
  试探性的
  蹑手蹑脚的
  它肯定以为大家都睡了
  以为没有人发现这个事
  胆子就逐渐变大
  后来它竟然飞起来了


  我想明天天亮
  华夏里2栋和4栋
  会惊讶的大叫
  也许故做不知
  乘机向中间歪斜一点点


  这首诗歌没有新奇之处,无论表现方法和内容。但我要称道的是赵丽华在首诗歌中实践了“诗歌也可以这样写”的问题,随意而不随便。是对现代诗歌固有传统的挑战,将口语写作实践于诗歌创作,这种尝试显然是有益的也是成功的。赵丽华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才气也是自信,更有“献身”的庄严的宗教色彩。仅此一点,不是所有人能够做到的。

  
  想着我的爱人


  我在路上走着
  想着我的爱人
  我坐下来吃饭
  想着我的爱人
  我睡觉
  想着我的爱人


  我想我的爱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爱人
  他肯定是最好的爱人
  一来他本身就是最好的
  二来他对我是最好的
  我这么想着想着
  就睡着了


  这首诗歌也可叫做“想爱人的24小时”。行走坐卧,无时无刻。本来也可以写梦中的想,那样似乎更完整了。但赵丽华故意不那么写,她要冲击的和打破的正是人们习惯性的思维与审美认知包括对诗歌写作传统手法的疲倦而又不得不的顺从。她似乎在明确地告诉人们:“我就这样写了”、“谁这样写过”。的确,这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尝试,也是其口语写作的价值所在。

  
  鱼


  一整个上午,我都在鼓捣一条鱼
  刮鳞,掏腮,刨腹,切块
  滚面糊,过油,红烧
  近三十斤的鱼啊,满满一大锅
  都炖不下
  我给芊芊和兵兵发短信:
  “中午过来吃鱼,一条巨大的鱼”
  鱼上餐桌的时候,我认真跟他们说:
  这条鱼来自幽深、清澈的水库
  而非浅显、肮脏的鱼塘


  素面朝天,要的就是实在。
  这是赵丽华对一本正经的诗歌创作的挑战。为什么要要求一个突破者探索者的作品必须是经典?就这么写了,看着办。这样的诗歌看似没有诗意,更不符合绝大多数人对诗歌的认识。但“诗歌能够这样写”是第一步,赵丽华大胆地做到了。在此基础上要解决的是“这样写也能够写好”,这是大家的事。抛砖引玉者应当赞美而不是排斥、压制和扼杀 。


  赵丽华语录


  这样的诗歌是对以往过度修辞、故作高深、拗口诘牙的诗歌方式的一种反拨,是对宏大叙事和假大空的主流话语体系的一种颠覆,是对一切所谓所指、能指、诗意、寓意以及强加给白云的陈词滥调的比喻的彻底剔除。这样用全新角度和方式写白云、用稚拙原初的语言进行探索、让诗歌回归本源和本质的作品,我们如何不欢迎呢?


  文学是在一次一次的创新和对旧观念旧思想的颠覆中进步的。


  去读元代小令。看看那些小令你就知道简单、日常、当下、诙谐幽默的口语为什么会逐渐成为诗歌的方向了。


  好的诗歌有神奇的复制功能,你可以根据这一首写出无数首。它提供给你一种全新的语言方式。好的诗人就是给你提供这种貌似稚拙的原创,并任由大家模仿。


  博尔赫斯说:“只有二流的诗人才每天都写好诗”,言外之意,只有一流诗人才不那么亦步亦趋,才勇于探索,才敢于把诗写坏。想想吧,以乌青之才华,要写大众认可的那类所谓好诗是多么易如反掌!


  沃伦说:“你必须使自己知道,肉体的感受是最根本的。许多人并不清楚这一点。他们认为诗歌是优美的。优美?见鬼去吧!诗歌就是生活,是充满了活力的经历。”而让目前我们习惯了伪饰和高蹈的读者了解这最基本的一点是多么艰难!


  毫无疑问,中国现当下诗人在追求现代性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冒险和探索。诗歌如何与现代生活发生关系,如何切入当下,如何选择一种更加契合当代的语言方式,如何与虚伪、宏大、政治化的主流话语方式相区别,如何自我而不小我,如何在极端个性中体现共性经验,如何“为那些在现实中被忽略,被贬低,受到削弱、磨损与伤害的事物与人,提供语言上的庇护。”(吕约),如何使我们的诗歌即不是古体诗歌或者古体诗歌的今译,也不是学术文章的分行版和西方诗歌的汉语翻译版,如何用现代的思维方式、现代的语言方式描述现代人的自我,如何不断的探索与尝试诗歌所能达到的各种极境及各种可能性……帕斯说“从1850年起,有关诗歌现代性的热情就是我们的上帝和我们的魔鬼。”而今天的我们又何尝不是?!


  如果你能够懂得一块沉默的石头和一株无语的植物的表情,并尝试去理解和尊重它的需求,那么起码我可以认为你是一个懂得关怀和知道怎么样去关怀的人,而这正是我们诗歌所要做的。
  (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a2fbd0102e3xw.html

作者: 陶金喜    时间: 2017-1-8 10:33
首读问好
作者: 苏建斌    时间: 2017-1-8 10:34
陶金喜 发表于 2017-1-8 10:33
首读问好


作者: 潘三专    时间: 2017-1-8 22: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燕庄生铁    时间: 2017-1-8 22:28
很丰盛。慢慢看。
作者: 苏建斌    时间: 2017-1-8 22:49
潘三专 发表于 2017-1-8 22:26
精彩不断!


作者: 苏建斌    时间: 2017-1-8 22:49
燕庄生铁 发表于 2017-1-8 22:28
很丰盛。慢慢看。


作者: 江城一帆    时间: 2017-1-9 01:05
来读,问好
作者: 寒雨    时间: 2017-1-9 03:48
余秀华者,草根一枚也。贫困且残疾,婚姻不幸,孤苦无依而尚有一颗敏感且倔强的心。孤独中不甘于浑浑噩噩,尸位素餐,用极具天赋的笔触与自己对话,跟永远也走不进去的花花世界交流。上帝总是让一个天才经历人间的大不幸,仿佛所有的苦难皆为天才所预设,而这种设计仿佛就是要让天才的灵魂招供出世间最真实的游走,让她们道出人世的真相。
作者: 苏建斌    时间: 2017-1-9 06:04
江城一帆 发表于 2017-1-9 01:05
来读,问好


作者: 苏建斌    时间: 2017-1-9 06:04
寒雨 发表于 2017-1-9 03:48
余秀华者,草根一枚也。贫困且残疾,婚姻不幸,孤苦无依而尚有一颗敏感且倔强的心。孤独中不甘于浑浑噩噩, ...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7-1-14 20:04
节选吧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7-1-14 22:54
丽华教主的诗有突破。。。
作者: 苏建斌    时间: 2017-1-14 23:57
张无为 发表于 2017-1-14 20:04
节选吧


作者: 苏建斌    时间: 2017-1-14 23:57
行顺 发表于 2017-1-14 22:54
丽华教主的诗有突破。。。


作者: 行顺    时间: 2017-1-15 11:38
苏建斌 发表于 2017-1-14 23:57

早安,问好
作者: 苏建斌    时间: 2017-1-15 18:02
行顺 发表于 2017-1-15 11:38
早安,问好


作者: 长江两岸    时间: 2017-1-19 07:54
有的还好,有的一般
作者: 苏建斌    时间: 2017-1-19 09:00
长江两岸 发表于 2017-1-19 07:54
有的还好,有的一般


作者: 狄芦    时间: 2017-1-19 22:53
欣赏!
作者: 苏建斌    时间: 2017-1-20 02:36
狄芦 发表于 2017-1-19 22:53
欣赏!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