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重读经典》第43期:雷平阳《杀狗的过程》 [打印本页]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4-12-10 09:29
标题: 《重读经典》第43期:雷平阳《杀狗的过程》
作品
《杀狗的过程》

作者
雷平阳

创作时间
2009年

推介词
他是近年来活跃的一线诗人,著有诗集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诗歌奖等多种奖项。
他认为,每一个细小的东西,一朵玫瑰花,一朵满天星,在某个季节的时辰,他可以打开你另外一个世界之门,这个门就是天堂之门。这也许跟一些宗教信仰有关,但是它是一种延伸的,是人类童年期的一种记忆。
辛泊平:《杀狗的过程》中的狗,却用它的鲜血改写了人脆弱的信任。那条被主人谋杀的狗,一次次逃离屠杀现场,又一次次爬回屠杀现场,同谋者只有两个,一个是狗信任的主人,一个是狗无边辽阔的忠诚。也就是说,被屠杀的对象亲自参与了这场屠杀。这是一种让人心灵不安的屠杀,是不同于悲壮殉国或殉情的惊心动魄,它接近恐惧,粉碎善良。
老孙 :《杀狗的过程》……透过残酷的生活表象我们看到的是人性与兽性的倒置。真正显示人性之美的是“狗”,而本该具有人性之光的“人”却变成了“兽”,诗人不动声色地诉说了一个关于欺骗与忠诚话题。
第五届华语文学年度诗人授奖辞:他以诚恳的地方性视角,有力地抗拒了世界主义的喧嚣,正如他的目光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间移动,同样能够发现令人惊骇的人生面貌。……雷平阳的写作,已经成为新一代诗人走向成熟的象征。


小结
本期“重读”评论达25篇,可见大家的热情。对于一首5年前就产生影响并有既定评价的诗,重读有相当难度,但许多评论还是找到了新的视角,亦有新的思考。如:新泽飞翔从“暴力”切入;革命家以书信方式;刘斌深入到震撼究竟来自哪;古岛就三个向度展开(“狗”勇于献身值得商榷);何均从现场感分析;花一仆将其改写成散文就语言艺术比较(认为该诗与诗相去甚远的结论简单了);明月清风认识到该诗绝不仅仅取笑狗的奴性、愚忠(说五次杀狗暗示人受教育的五个阶段牵强了)。
此外,映阳子以旁批式参与(但认为“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可以不要,最后一句还是散了主题值得研究);天露认为本诗是对人性和奴性的双重解剖;落晚星沉就诗的感官刺激思考(人类不会失去忠诚,公平,正义等离题了);吴谨对照北岛诗歌名句分析(说狗的悲剧是真善美的悲剧欠妥);围围看到了其反讽手法,特别有对五次杀狗的五个深意的概括。皿成千“我提出批评的同时也成了自我批评”耐人寻味(“观众马而失健蹄”未说清楚);皎皎月白发表不同的意见(无所谓残忍、背叛之说则不确);张予“像一架老式摄像机”的比喻独特;金川诗歌介绍杀狗方法(图真够血腥,怀疑这只狗急了却不跳墙则脱离了文学个性评价);小月亮直言该诗诬蔑人性,可惜未延伸(制造恐怖感目的是想吸引读者的眼球,有偏颇);许晓鸣看到该诗闭门造车是刻意而为;息红泪以半文言文话语评论;于贵锋的三种读法新颖(第二点未展开);王树强从镜头嫁接等方法分析;夏文成看到狗自身的局限性、劣根性;荒原猛士比对艾青《我爱这土地》深沉而高贵情感,如果深入会更好;曾正贤思考了“伪陈述”及与新闻的关系。
以上各篇可谓色彩纷呈,作者见仁见智,当然局限难免,或可进一步澄清。


重读
1、新泽飞翔:真相与麻木•文学艺术与“暴力”
2、革命家:致诗人雷平阳的一封信:杀狗诛心!
3、刘斌:双重结构与深层意蕴
4、古岛:《杀狗的过程》的三个向度
5、何均:冷峻的叙事与呈现
6、花一仆:《杀狗的过程》是一篇不错的散文
7、明月清风:偶然之痛

推介时间
2015年1月16日


(, 下载次数: 17)


杀狗的过程

            雷平阳

这应该是杀狗的
惟一方式。今天早上10点25分
在金鼎山农贸市场3单元
靠南的最后一个铺面前的空地上
一条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它抬着头
望着繁忙的交易区,偶尔,伸出
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
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
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可是,这温暖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
主人将它的头揽进怀里
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
它的脖子。它叫着,脖子上
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迅速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
有些抖。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
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
但是,这也是一瞬而逝的温情
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
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
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
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力不从心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他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如此重复了5次,它才死在
爬向主人的路上。它的血迹
让它体味到了消亡的魔力
11点20分,主人开始叫卖
因为等待,许多围观的人
还在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
的抖,和它那痉挛的脊背
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载《晚报文萃》2009年第2期)



1、真相与麻木•文学艺术与“暴力”
  ——读雷平阳《杀狗的过程》

             新泽飞翔


在这之前,我读过这首诗,也见过一些相关评论,其中调动我的情绪参与进来,不能不说是因为读到了秦志良《警惕暴力文学蔓延》,其对文学中“暴力”的激进反应,倒使我开始关注起“暴力”与真相,以及在治疗人心的麻木方面可能起到的作用:人心的麻木是否来自我们对于事实与真相的掩埋与隐藏?以我的理解此诗确实给阅读者提供了不小的想象空间与深度,传递了某种可贵和有益的东西。一条忠实的狗,在相依相伴的主人的屠刀下辗转返顾,直至死去的行为描述引人动容,而这里有人们习常中不愿触及揭示的某种生存真实与真相。
有什么比死亡更能打动人心。阅读者分明可以从某种“它物”的命运蹉跎与转折中感受到同作为生命形态而存在的某种人的自身的“危险”,而这或可被认为是“暴力”的原因所在吧。以我的理解这首诗恰恰是奔此而来的,人在感受“它物”的命运的同时,也在打量与考量着自身,狗主人五刀才把狗杀死与其说是狗主人笨,倒不如说是写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描述来往返地冲击人性的底线,而这无疑是会由人性的触动而造成人性觉醒的后果的行为方式,这应该才是作者这样使用语言的原因与目的所在。
与政治的改换甚至投机性相比,人性有其无法替代的稳定性,而人性的建设将可能作为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保证,衡量政治的标准,并以群体的方式对社会政治起到制衡作用。而这通过文学作品展现出来,也即是文学社会功用的作用与体现。从这方面来说,有关死亡的“暴力”似乎是更有优势与有用的工具。
显然,这种“暴力”来自事实与真相。在很多时候,我们许多人并不情愿了解某种事实存在的“真相”,其原因或许是在于某种真相对灵魂的针灸与其说是在治疗,不如说是在折磨。人们习惯像鸵鸟那样,把头埋到沙里就以为危险不存在了,于此也许就并不意外了。作家张贤亮写过一本小说叫《习惯死亡》,仅就标题而言我们知道,某种结局,即使无可避免,但了解它绝对是无害的,至少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可以做什么,该怎么做。一个人只有了解了死,才可能真正地了解生或者人生,他的人生才是完整、有深度的。生存的愿望与秩序要求才可能由此而生由此而建立,所谓“向死而生”或正是出自此意吧。而习惯来自于不习惯与陌生,与仓促没有准备而言,了解真相似乎对人更有优势,人确实可以在某种前提下进行综合考虑,甚至是趋利避害。
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法律表现,现代国家的法律一般都有“保证国家公民知情权”的条款,而这是作为一个国家公民行使公民权利的必备条款。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这个不想听,那个不敢看、不想知道,他能否知道自己的公民权在何时何地被侵犯,如何保证现代文明所给与他的这种保护不会因此而丢失,又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国家的公民。与封建国家权利集中于统治者不同的地方在于现代国家的社会权利是分配到每个公民手中的。故此,不回避了解的死角,敢于了解面对事实与真相,做明白人也是一个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就所谓的“暴力”而言,如果他能唤起或者激起一个人或者人群的人性要求,让他们能够从愚昧麻木的不自主的奴性时代回归到自主自立的现代社会,那么这至少会对于改变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有益,或者说它对精神麻木的一种“国民病”的治疗会起到极其有效的作用。也许这需要时间,也许这还需要更多的艺术作品,更多人的努力。
就雷平阳这首诗而言,文学艺术的这种题材性的努力与其“震撼”效果而言可以说是成功的。这首诗的另一巧妙之处在于借用一个有着某种历史文化记忆的围观者的角度进行描述,其中的“暴力”真相与一般大众的伦理愿望产生了极大的道德反差,写作者借这个旁观者的视角,使“红领巾”“小红旗”这样的极富某种时代特质的文化元素顺理成章地融入了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了历史与现实的深度与内涵。在首诗中狗主人、读者与有着玩味某种“历史”文化心态的描述者之间,形成了在一首诗中有三种文化心理与观念并行发展又相互碰撞的语言奇观,我把这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写作的精髓与奥妙之处。这也使得“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与“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以及“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几个看来相互对立与冲突的行为描述变得与语言逻辑相符与无可挑剔了。
当然本文的一个瑕疵之处,似乎是在“这应该是杀狗的/惟一方式。”的起句上,如果其是出于对狗主人五次杀狗而不死的情节描述进行维护而言,又有生硬与牵强之嫌。就文本写作方式而言,其似乎是在直奔主题,作为作品主线又有“急功近利”之嫌。这里使用“似乎”是因为我还不能确定其是因为写作者的原因造成,还是这种口语使用有所局限所致。当然或许真正完美的东西并不存在或者很少,就本诗而言尚有不少本文未及探讨的“好处”,我想这也是造成其能反复为人解读的原因所在,故在此我使用了“瑕疵”之说,就优劣比例而言,这里是指在口语艺术价值与不足之间,我认为用“瑕不掩瑜”进行评价是恰当的。

                                              2014.12.28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12-29 17:29)


2、致诗人雷平阳的一封信:杀狗诛心!

                    革命家


您好,诗人:
接下来我要表达的,或许是从诗歌的角度,或许不是;
或许是从我的角度,或许你的,或许都不是。
我一遍一遍地阅读《杀狗的过程》,一遍一遍地设想要以何种方式告诉你我在里面所看到的,或者想到的——那些与此诗有关的,或者无关的东西:

(一)灵魂:这应该是杀狗的,唯一方式
全诗读完,这应该是我,唯一记住的一句。
或许有人会因为这一句而嘲笑你:告诉你吧,雷平阳,杀狗的方式千千万,绝对不是你说的仅有这一种。如果你不知道,我可以给你列举几种,乱棍打死、三步倒毒死、套索勒死……看到如此评论的人我不禁悲从中来,你们是怎样可笑的一种人啊,和这首诗歌里的那个狗主人又有何区别?
诗人,我且问你!
说这是杀狗的唯一方式,是你不愿意再看到或者知道其他任何一种杀狗方式,还是你只想简单的告诉读者,那只可怜的狗,除了被摧毁的身体之外,真正被杀死的,是那颗忠诚单纯的心!
杀狗诛心!
屠夫微笑着向它招手,慈祥地抚摸它的头。
那狗在死亡线上来来回回5次,从它愈发黯淡的眼神里,我看到的是不解、困惑、迷茫、仓皇……
我知道,那狗真的死了。
从里到外死透了。
我突然想到几句写给“人”的诗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不管合不合时宜,我反正想到了。
这确实是杀狗的唯一方式。

(二)形式:诗与歌
从10点25分,到11点20分,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一场惊心动魄的屠杀,一条狗,一群人……从你的笔下娓娓道来,不急不徐,狗主人捅进去的每一刀,都像捅在了读者流血的心上。
从描写上来说,你成功了。
但是这种诗歌风格却让我再一次陷入两难的境地。
我仔细思考过,对于这种一边倒的屠杀事件,到底怎样描写才能达到表达和文字一起完美?我也在想,像这类诗歌成为优秀诗歌的原因何在?不被某些读者认可的原因又何在?倘若是我来写这样一个事件,我又该如何下笔?
在这里我得谢谢诗人你,我得出一个比较浅薄的个人看法:诗歌之所以被称作诗歌,是因为诗歌本身分为两个部分——诗和歌。前者我就不班门弄斧地在这里赘言了,相信每个诗人或者读者对诗的理解都不同但又共通;我想说的是歌,所谓歌,肯定能吟能唱,吟唱的标准不一,但文字的韵律和美感肯定是不可或缺的。
综上所述,《杀狗的过程》绝对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诗篇,从这一点上,全诗是成功的;但此诗却不是一首完美的歌谣,吟唱所需的韵律并不完美,从这一点上,诗人是失败的。
如此看来,能将诗和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诗人多大的幸福啊!

(三)我所憎恶的:
狗的主人——屠夫、刽子手、魔鬼……穷尽一切可怕的词汇,都难以描绘如此恐怖的冷血杀手!
许多围观的人和狗本身——我突然又想到了几句写给“人”的文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买狗肉的人——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诗里,但是我不知道倘若有人,看一眼狗的眼睛,哪怕仅仅是一眼,他还能否吞得下那些滚烫的躯体。
所有买狗肉的人,吃狗肉的人,在现场的,或者不在现场的,都是屠夫真正意义上的帮凶!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

(四)其他:
一首诗,能将人性淋漓尽致地展现;
一首诗,能发人深省或使人徒生悲悯;
一首诗,能让无数读者为之争论、探讨;
还有什么能让作者更加感到荣幸和激动的呢?

(五)我:
若有来生,大部分人希望狗主人变成狗,狗变成狗主人;
若有来生,少部分人会选择再也不吃狗肉,至少看了这首诗的人会选择不吃;
……
若有来生,倘若我变成一条狗,或者说我愿意变成一条狗——我绝不会匍匐脚下,任人宰割!哪怕变成一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或者你所说的游子!

谁知道呢?今生尚且如此,何况来生!
        此致
敬礼
                                     革命家
               2014年12月21日(明日冬至,据说冬至得吃狗肉,明年才有好兆头!)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12-21 01:09)


3、双重结构与深层意蕴
  ——读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

                   刘斌
  

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以下简称“过程”)自问世以来,一直广为人们所关注。《过程》一诗外在的特征是叙事的,写实的,具体的,甚至有些给人以“本事”的印象。是的,它写的就是一个“杀狗的过程”。但我们读后很有些震撼。从网上搜集了一些相关评论,无论是贬还是褒,几乎都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冲击,尽管其轻重程度有所不同。显然,一个单纯的杀狗的过程的书写,应该是不会有这样的效果的。或者,换句话说,传统写法那种局限于单纯杀狗的“具体”,是不会给人这样的震撼的。否则,人们就会把它当做动物保护主义的文本,抑或是人性善恶的线性抒情。如果成熟的诗歌界或者诗歌接受群体都作如是观,那实在是辜负了雷平阳的一片苦心,也埋汰了这一首具有强烈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的佳作。
问题的关键都在于,我们读后的震撼是怎样的性质,这样的震撼究竟来自哪里?
让我们首先分析一下,震撼是怎样产生的,这首诗里究竟哪些诗歌元素让我们产生了震撼?或许,弄明白这些,前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是狗对主人的“依偎”之态,那是一种亲密的、特别信任的情感流露。而主人呢?“抚摸着它的头/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也似乎是亲切温暖的。而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之间,“长长的刀叶”“送”进了狗的脖子。“送”?多么温柔,多么顺利,多么轻巧……这是什么?是一般的杀狗的过程吗?不是!这是谋杀?也不全是!这是一种奇怪的却又多么令人毛骨悚然、魂飞魄散的“杀”。那么温暖与亲密,那么不动声色,那么驾轻就熟,那么得心应手,那么无声无息,那么平心静气,那么举重若轻,那么若无其事,那么胸有成竹……,总之是远远超出人之常情,既不讲人性又不讲狗性的“杀”。如果硬要给个命名,我以为是类似于阳谋的杀。在看似温情的背后,是那种至阴至冷的心机与手段。在一种日常生活场景之中,是一幕浓黑的鬼影与杀气。此令人震撼一也。
狗遇到了这样的谋杀已然令人震惊与胆寒。然而,这只狗被主人“招了招手”就又“爬向”“依偎”着主人,在感受着“温情”时,“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如是反复者五。这还是狗吗?这是怎样的一种狗?是什么力量将一只狗驯顺如此?什么人拥有这样的力量与手段?世上怎么会存在着这样的力量与手段,有多少生命遭遇过或正遭遇着以及将要遭遇着这样的手段?狗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为这样的手段所蒙昧所诱惑所召唤所控制?还有多少生命有着类似的遭遇?看似荒诞的画面与情节,传递出来的却是人类历史上司空见惯的种种群体事件的真实记忆,那些暗示、强调、断言以及种种承诺建立起来的权威以及所产生的召唤的效果,这些效果产生的与群体事件参与者初衷相悖反的结果,这一切,多么像《乌合之众》里描述的情境。一两个精心叙写的杀狗的细节,如此小的审美切口,却释放出如此巨大的想象空间与包蕴容量,此震撼二也。
狗的脖子被戳进第一刀,“它叫着,脖子上/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被戳进了第二刀。“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刀”。系上红领巾的杀戮是怎样的杀戮?插上红旗的杀戮又是怎样的杀戮?有人就此上纲上线,居然质疑到诗人对祖国与民族的情感。我实在不知道红领巾和红旗与对祖国和民族的情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如果说,一条红领巾或一面红旗就与爱国划等号,那这种爱国情岂不是太廉价了?就我所知,江青就戴过红领巾,而“打着红旗反红旗”更是当年最为流行的政治口号。即便有人硬要强行联系着理解,那么,我要说,狗脖子上系上红领巾或者举着红旗的狗,那绝对与爱国无关,更谈不上因此而影响我们对国家的情感。事实是,这两个意象在这里只是一个符号,一个牵引读者想象的引发器。当然,它们引发出的想象与联想是沉重的,也是尖刻与锐利的。但我不认为这是生拉硬拽的叙事诗写,我认为它们是来自诗人对现实与历史长久沉重的思考和诘问。此震撼三也。
当然,《过程》里,令人震撼的细节还有不少。这里,我分析了引发震撼的三种主要的因素。我们看到,这三种因素,是一种牵引,也是一种召唤,将我们引入新的诗歌空框结构,为我们打开了更加广泛的诗歌想象。这是超越了单纯杀狗过程的具体,进入了一种更加深邃的历史意蕴与更加独特的存在经验。照陈超先生的话说,就是以一种具体超越了具体,从而达到一种更新的具体。而在这样的诗歌叙事的具体里,个人真实的日常生活叙事与历史记忆沟通了。而雷平阳的非凡之处在于,他以如此小而具体的日常,引我们进入如此深邃悠远的历史;以如此世俗与寻常的细节,抵达的却是人性最幽暗的内在;以不经意的几个语符或代码,完成了惊世骇俗的转喻与丰富的联想……而任何一个经过上世纪我们国家和民族峥嵘岁月的过来人,扪心自问,都不应该无视雷平阳诗中所写的,由一个杀狗的事件所引发的历史想象与现实沉思,其坚实的历史基础与灵感的源头活水。已故著名诗歌评论家陈超先生就曾就此多次在文章中予以了阐发。正如陈超先生在2012年3月份的《星星》(理论月刊)刊载的《“融汇”的诗学和特殊的“记忆”》一文(顺便提一下,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诗歌评论之一)中评论的:“它们不是预设的观念的推衍,而是一个个独特的心象—情境,每个心象—情境都有经验、情感和智性融汇,是言说有根、引申有据的。正是在这种融汇里,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语言深渊被缓缓举起,更深地捺进了时代和人心。”而我要说,雷平阳的可贵不仅在于实践了第三代诗歌后的叙事方式与想象模式的转型的探索与突破,使之成为有效诗写持之有据的经典文本,更在于他超越私人诗写的坚定与努力,执着于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养成与拓展,其自觉担当的顽强与无畏前行的毅然,是拥有着一个真正诗人的博大心胸与先锋最珍贵的独立和自由。
哈维尔这样说过:“没有一种历史尺度的私人生活展示,只是一个表象和一个谎言。”雷平阳的诗歌书写就是对这样一种展示的拒绝。而无视这些,将《过程》仅仅当做一种私人生活的展示,这不仅是对雷平阳的不公,也是对诗人的专业精神和社会良知的漠视。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5-1-9 22:11)

                 

4、《杀狗的过程》的三个向度

                古岛


1.汉语语境中“主人”和“狗”的语义指涉

在汉语语境中,人和狗的关系,历来都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人和狗的关系,和谐共处,几乎成了人际关系中最经典、最具标杆意义的楷模和榜样。
人对狗享有绝对的支配权,他的任务就是把狗训练得唯命是从,百依百顺。而狗,仅仅是为了主人而存在,它的唯一职责就是对主子尽忠。关键的时候,还得为主子冲锋陷阵、流血牺牲,誓死捍卫主子的生命、利益、荣誉和尊严。
主人,是专制、威权、独裁的同义语;狗是愚忠、贱民、奴才的代名词。

2.《杀狗的过程》里狗、主人、围观的人的行为症候

a.狗:“伸出\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 “它又爬了回来\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有些抖” “它又爬了回来\——如此重复了5次,它才死在\爬向主人的路上”, “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狗之所以奋不顾身、赴汤蹈火般地爬向主人,仅仅在于“主人向它招了招手”。狗之听话顺从,由此可见一斑。
狗“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回家奔丧”,奔谁之丧?奔自己之丧!奔丧就是回乡。回乡之路,就是献祭之路。献祭,自己把自己送上高高的祭坛。故乡是祭坛,也是神坛。它在这里仿佛充满种种暗示:只有不断的逃离故乡,才能活命,但只有不断的回归故乡,才能使自己的获得心灵的安慰,以此完成一次生命的自救和自赎;或者也可以理解成,不管是逃离故乡还是返回故乡,你都死无葬身之地。
“狗”的形象,充满了浓重的宿命论色彩。
b.主人:一方面是“用手抚摸着它的头\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又摸了摸它的头\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另一方面是“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它的脖子” “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
主人,在这里仿佛是以神的名义、以血腥的方式在成全众生。细节,使“主人”的残暴和伪善,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
c.围观的人:“还在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的抖,和它痉挛的脊背\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这个故事的发生,自始至终都有一群围观的人在。作者,读者,我们所有人,无一例外的也都是围观者,是看客。我们都是同谋,共同参与了一次血腥的杀戮。
更重要和吊诡的问题还在于,杀戮之所以进行得如此顺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狗”的密切配合和勇于献身。这样说来,杀戮仪式的最终完成,也有狗的一份功劳。仅仅是因为主人一次次的招手,狗就一次次义无反顾、赴汤蹈火般地爬向主人的身边,虽然没有死在主人的怀里或脚边,而“死在爬向主人的路上”, 但还是颇有几分大义凛然、气壮山河的味道。“奴”最终也没有完成与“主”的合二为一,狗的“忠诚”最终暴毙在路上,没有圆满。从这个意义上说,“狗”也是自己行为的“围观者”,自始至终都是自己的“看客”。
“围观的人”说狗“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在这里,“围观的人”不但具有看客的身份特征,而且充当着宣谕者的角色。他们自以为置身事外,所以乐于充当判官的角色;自以为旁观者清,所以乐于说出事物的“秘密”。
d.其它:“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 像插上了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
“红领巾”“红颜色的小旗子”,这两个比喻,看似顺手拈来、漫不经心,实则满含深意。两个喻体,除了合乎相似性的要求之外,它的政治隐喻功能显而易见。

3.杀狗的过程:从日常经验向超验经典的飞升

“杀狗的过程”,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过程”。 诗的题目,决定了这首诗的重心是杀狗的“过程”, 而不是“杀狗”。 如果把题目改为“杀狗”,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诗的表现力就会大打折扣。由生活中的“杀狗”,转变为诗歌中的杀狗的“过程”,重心的挪移,使诗歌由对日常经验的转述变成对日常经验的超越成为可能。
诗的第一句“这应该是杀狗的唯一方式”,“应该”“唯一”这两个词,强调了杀狗的正当性和普遍性。“应该”而且“唯一”,斩钉截铁,毫不含糊。应该说,诗一开始,就显示出不可挑战的强权意志的味道。
诗中的句子,“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有些抖”“ 主人向他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如此重复了5次”,通过反复和夸张,诗人将刽子手的屠杀过程无限延长,也将狗的愚忠无限夸大,这一惊心动魄的“杀狗的过程”,使人不寒而栗。
诗的结尾,“许多围观的人\......\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更是远远超出了日常生活经验的边界,令人猛然警醒,也令人产生无尽的思索。
诗,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却又远远超出了日常生活的边界,是对日常经验的一次高度聚合和浓缩,是对日常经验的僭越和超拔。“诗歌话语所做的即是基于当下经验, 发现经验中潜在的隐喻与转喻,或者说发现对细节进行某种主题化的可能”( 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作者从日常生活“杀狗”这一细节中,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秘密——极权的蛮横和伪善、人性的冷漠和麻木、政治和群氓合谋的怪诞和可怕,并通过“冷抒情”的叙述方式,完成了一次极权专制下世俗图景的深刻揭示。“政治权力的本质属性中有一种最大的恶,不是它赤裸裸的暴力状态,而是面露慈祥的伪善。”(左春和语)而“我们全都已经习惯了,适应了这个极权制度,接受了这个制度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从而成全了它的运行。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仅仅是这部机器的受害者。要知道它之所以能运行,我们每个人都曾出了一份力。”(哈维尔语)关于这一点,鲁迅说得更直接、更透彻:“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 暴君的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愚民的专制使人们变成死相。”
杀狗的过程,一次诗歌里的政治波普,一次由主人、狗、围观的人共同完成的行为艺术,一次由暴君、奴才、看客共同完成的生命的死亡仪式,一次对“极权主义”的生动阐释,主题深刻而沉重。“极权”和“奴性”就像一张纸的两面密不可分,而有了“看客”的存在,“杀狗的过程”——一次极权的展示——方才可以演绎成一场集体无意思的全民狂欢和视觉盛宴。《杀狗的过程》,以“庄重、锋利而富于痛感”的细节,“以乐致哀,把生命的礼赞推向毁灭的峰巅”,完成了一次对极权的强烈控诉和奴性的无情鞭挞。这诗歌里的行为艺术、这诗歌里的政治波普,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内心的颤栗和恐惧,更是无尽的浩叹和沉重的思考。“专制和血,使一个诗人的诗歌不能安眠”(林贤治)。“专制和血”,也使读者在漫漫长夜里睁大了惊恐的眼睛......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5-1-15 11:15)



5、冷峻的叙事与呈现
——读雷平阳《杀狗的过程》

            何均


2014年12月28日,在《羊城晚报》记者何晶的采访《雷平阳:那个与女神结了婚却又孤独守在人间的诗人》中,雷平阳说:“我不喜欢象牙塔,我就喜欢荒野和现场。有时候我觉得中国的当代汉语诗歌,观念流派太多了,缺少的是质地坚硬的真诚的书写,没了血性与生命力。”这是诗人冷静的思考与诗写的坚守。诗人一针见血指出当代汉语诗歌存在的问题——缺少“质地坚硬的真诚的书写,没了血性与生命力”,因为“观念流派太多了”,写诗的人都在忙于喊口号,打旗子,占山头。而诗人坚守“荒野和现场”,也就是说,诗人有向下的姿态,写的诗才会接地气,才会有鲜活的现场感。

雷平阳的诗《杀狗的过程》,就有很强的现场感。而这种强烈的现场感又是通过冷峻的叙事来呈现的。冷峻的叙事是一种客观的呈现,看起来诗人不带任何情感,其实,诗人的情感与审美已蕴含其中。杀狗的过程是从“今天早上10点25分”开始的,地点在“靠南的最后一个铺面前的空地上”,“11点20分”结束,“主人开始叫卖”狗肉。而杀戮的过程可谓惊心动魄,给人毛骨悚然的震撼。按常理,主人与狗应是相互维护的关系——主人应爱护狗,狗对主人绝对忠诚。而这里,却是杀戮与被杀戮的关系,充满血腥与残忍。

杀狗者是主人,是人性恶的代表。从严格意义上讲,诗里的主人不能算真正的主人,只是一个杀狗的屠户而已。饲养狗的目的就是卖狗肉赚钱。被杀者是狗,是动物善良忠诚的代表。“一条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它抬着头 / 望着繁忙的交易区,偶尔,伸出 / 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这是狗对主人的信赖,却不知大祸临头,更反衬出主人灵魂的卑鄙与肮脏。而“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 / 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 可是,这温暖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 / 主人将它的头揽进怀里 / 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 / 它的脖子。”主人的虚伪、狠毒与阴险暴露无遗,就是要置狗于死地。而狗,“它叫着,脖子上 / 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迅速地 /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 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 / 有些抖”,狗不明就里,更不明白它的主人为什么要杀它,还依然那么信任主人。这就是狗的悲剧所在。“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 / 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 / 但是,这也是一瞬而逝的温情 / 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 / 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 / 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 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这样的主人还值得忠诚和信任吗?很遗憾狗没有识破主人的伪善与狡诈。“主人向他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 ——如此重复了5次,它才死在 / 爬向主人的路上。它的血迹 / 让它体味到了消亡的魔力”,狗的送死是典型的愚忠。这就好比现实中愚忠的人。别人把他卖了,他还帮别人数钱。钱不够,他还帮别人打架卖命。真是傻得可爱——愚蠢透顶!愚忠的悲哀在于过度信赖别人,没有自己的思想与判断,将自己的命运与前途全权委托给别人,至于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场势所必然。可是,杀狗过程中别的人在干什么呢?“因为等待,许多围观的人 / 还在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 / 的抖,和它那痉挛的脊背 / 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这些看客都是帮凶,冷血,冷酷,谁都没有起码的怜悯之心。这就是人性最丑陋的地方!

杀狗的过程显得很荒谬,很悖论,而诗人正是通过这荒谬与悖论来呈现,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玩味。诗人似乎什么都没说,似乎什么都说了。这就是“呈现”的美妙。这让我想起了加拿大著名女诗人阿特伍德的名诗《九月》(沈睿译),共两部分。第一部分8行:“造物主正跪着 / 被雪弄脏,它的牙 / 在一起磨着,旧石头的声音 / 在一条河的河底。// 你把它牵向牲口棚 / 我提着灯 / 我们弯腰看它 / 仿佛它正在出生。”女诗人的白描平静温暖,而后文斗转直下。第二部分14行:“这只羊被绳子倒吊着 / 像一个饰着羊毛的果实,正在溃败 / 它在等死亡的马车 / 去收获它。// 悲痛的九月 / 这是一个想象,/ 你为我而虚构了它,/ 死羊出自你的头脑,一笔遗产:// 杀死你不能拯救的 / 把你所不能吃的扔掉 / 把你所不能扔掉的埋葬 // 把你所不能埋葬的送掉 / 而你所不能送掉的你必须随身带上 / 它永远比你所想的要沉重。”女诗人侧重写一只羊被杀掉所带来的深沉思考。这两首诗可以对照欣赏。

都是写人对豢养的动物的杀戮——前者杀狗,狗却是人类忠实的伙伴,能帮人类看家护院,却免不了被屠杀的命运,人的卑劣肮脏可见一斑;后者杀羊,人饲养羊就是给自己提供肉食,羊不过是人类食物链中的一环。狗和羊都是悲情角色。

都是现场的呈现——前者侧重真实地再现杀戮的过程,主人与狗都有心灵的参与,让人心惊肉跳;后者侧重在表现自己的思想,虽写了一只羊被杀戮,但没有细腻的杀戮过程,是单方面人的活动,羊是被动的,鲜活的质感没那么强。

都是对生命的思考——前者冷峻含蓄,诗人的思想全都隐藏到叙事的背后,一切都在不言之中;后者较为冷峻但很直接,尤其第二部分最后两节,女诗人的深刻哲理通过议论来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中国诗坛,过去叙事诗少,抒情诗泛滥,泛滥导致伪抒情,缺乏“真诚的书写”和“血性与生命力”;当今抒情诗依然泛滥,叙事诗也有泛滥之势,缺少节制与处理,而雷平阳《杀狗的过程》叙事处理技巧,正好提供了一个范本。

2015年1月3日初稿,4日修订于普明村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11-11 15:51)
发表于 2015-1-4 0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6、《杀狗的过程》是一篇不错的散文

         花一仆


这应该是杀狗的惟一方式。今天早上10点25分,在金鼎山农贸市场3单元靠南的(这个“的”字当删)最后一个铺面前的空地上,一条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这个标点应为句号),它抬着头,望着繁忙的交易区,偶尔,伸出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可是,这温暖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主人将它的头揽进怀里,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它的脖子。它叫着,脖子上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迅速地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有些抖。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
但是,这也是一瞬而逝的温情。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力不从心地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他(应为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如此重复了5次,它才死在爬向主人的路上。它的血迹让它体味到了消亡的魔力(这一句是添足,可删。魔力,指的是不可抗拒性。已经死了,还体会什么?)。
11点20分,主人开始叫卖。因为等待,许多围观的人还在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的抖,和它那痉挛的脊背,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a 、本人和这篇散文的作者雷平阳先生不认识。其实除了河北诗歌界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诗人们之外,可以说我对整个诗坛都是陌生的。不过这篇散文是以诗的面目出现,而且引起了热议。我这个局外的,只是爱好诗才来看一眼的人,倒有点纳闷儿。把这“诗”一行一行推倒,再按照文学体裁的要求排一排,《杀狗的过程》不就是一篇形散神凝的散文吗?或者是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在的微型小说,但不是诗。也可能是雷平阳先生给诗坛开了个玩笑,也可能诗本身已经成了玩笑。记得韩寒和赵丽华之间那次为时不短的争论是把诗当作玩笑来着——当然,前提是赵丽华如果真是个代表性诗人的话——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玩笑都可以在诗里开。
b、雷平阳先生的这篇散文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文中揭示了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养它,就能杀它;忠诚,就可以反来复去被杀。1、在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所谓的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2、造成这种文化传统的是儒家思想。这不必细论。3、巩固这种文化传统的是政治。两千多年封建统治,都是统治和被统治界限分明的两极。不只是生产力水平方面的因素,而主要是统治者的权术使然,被统治的占大多数的百姓,往往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4、生与死的问题上,人对人不客气。一朝一代可以不算什么,历朝历代都是如此,那就巩固成了一种文化心理。为此并行着两种学问,一是道家无为,二是厚黑学,都是为斗而存在的文化。这是国人好内斗的原因。5、生与死的问题上,人对自然更无法客气。生死线上可以易子而食,何况狗乎?
现实意义在于,一定角度上影射了贪官和不法商人那种残忍的贪婪、掠夺,造成的失地、失身、失命惨剧等等。
同样,就这些意义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大概我也是夸大了的。除了忠诚和残忍两个形象,作者没有提供任何线索让我如上解读。我倒愿意作者能够触及上述根本性的东西,使我理所当然地做上述解读。
c、 有线索的倒是“红领巾”、“红旗”等政治色彩。对此,感谢诗被冷落的地位,也感谢朦胧诗之后的多元化向度,更去感谢口水等“非诗化”把诗弄得不堪入目,这种情况下,没人追究一首诗写什么。但这样的暗喻毫无意义,无论对这篇散文还是诗而言,这只是可以更换的喻体。为什么非要有这样的比喻?实际上,正如以上讨论的,我们社会思想的落后,制度执行上的不如意,甚至腐败,都有我们自身所携带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鲁迅那个时代所深恶痛绝的民族劣根性远远没有根除。可能刚才,可能现在,可能明天,你和我仍会在行为上、思想上体现那些劣根性。这不是红领巾能解决的问题,是要靠文化引领下的全民自觉才能实现进步的事情。
d、至于艺术性,诗友们多有探讨。比如真实性,艺术的真实是有尺度的。显然雷平阳先生是把狗做演员或道具来使用的。而语言艺术,则与诗相去甚远。
综合以上几点,我不能把这篇散文当诗看。
e、诗是时代的号角。脱离这篇散文,我看到的不少诗连散文都不如,把诗当成了泻私愤的场所、口水的痰盂、垃圾的筒、下半身的喷射地。诗人们总是想争诗的社会地位,这些非诗化倾向也可能是采取的办法。但是,越是非诗越是歧途,越难打动社会人心,反而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效果(没人会拿下半身诗歌给子女们看。如果连家庭都不能进入,诗在何方)。于是有人强调政治介入,觉得可以打开出路。这些,都是诗人们缺乏文化自省的方面。对文化的社会不关注,对现实的社会问题采取陌生化态度,却对政治的社会去介入。无力也无益。就《杀狗的过程》以诗的面目出现之后的影响而言,它打动的也只是一些善良的诗人或以善良爱诗的人。用的是两种力量:彻底的残忍和政治化隐喻。试图挫政治之锋锐,强诗歌之力量,这样的追求本身就是虚妄。一是没找到症结;二是传媒现代化、社会风尚低俗化等对文本美感的稀释;三是社会生活的功利化因素。
当然更多看到的是爱着诗的高尚、秉着语言的艺术默默耕耘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担负着诗的未来。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不能带来收入,不能带来地位,也没有实际上的名誉可言,仍然认真着、执着并纯粹着一颗颗烫烫的诗心。这么多诗歌论坛和纸刊上反映出的,执着火把在诗歌的夜路上探索着的人们,才是真正的诗人。多想告诉他们,在这孤寂的一隅,诗人们要善待自己,要学会保护自己。一说这个话题就心疼,为前不久去世的陈超朋友。不只是生命上的,也包括政治上的,包括各个方面的善待与保护自己。诗是用来培养微笑的,诗是用来宽阔胸襟的,诗是用来永葆青春的,为什么有的朋友就走向了反面?!
仍然是这么说,对社会不满,首先要对自己不满;对社会义愤,首先要对自己义愤。诗人要有铁骨,就要像鲁迅先生那样走向深刻,走向文化,走向信仰。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1、我是一个群众,诗歌爱好者而已。2、只是交流看法。谁都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3、说得再多也只是为了诗。不想招惹谁,没时间去争论什么。只是为了诗好。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12-30 22:19)



  
7、偶然之痛
  ——也评雷同阳的《杀狗的过程》

            明月清风


说心里话,最初读的时候,并没思考杀狗过程的真实性,就知道狗被杀是真的,一到冬天,在我们这里就有店家的菜系里添加这道美味。但我从未见过杀狗的过程,这次读到雷诗人写的《杀狗的过程》,使我觉得食客的罪恶,人类为自己生存屠杀多少生灵,如果生命与生命是平等的,人类是不是也犯下了滔天之罪?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思考这首诞生的意图,和为什么发表后受到迎,我想是这血腥残暴触动我们的软肋。
  诗歌的表达形式各有各的精彩,适合自己,每一首诗都有各自的作者,读者,但能与读者擦出火花就是成功作品,就是好诗。
一首诗被人津津乐道,一定是它里面情感深深打动我们,一定从中看到我们平时所未见处,一定有我们念念不忘的过人之处。说一首诗固然诗艺很重要,但更重要它能不能深入骨髓,在浅白中叫人陶醉其中。当有人质疑诗的真实性时,我想说诗也是提炼加工艺术品,如小说人物刻画,把众多人的个性集中在一人身上,在人物鲜活丰满生动中诠释揭示人物本质,那么这种杀狗过程就可存在,所以诗人用了“惟一”,可能诗人也是第一次目睹,也许就是虚构的杀狗吧,把这首诗创作所要呈现给读者的内容更集中淋漓尽致表达,这表达是通过激起读者的愤怒,和谴责这种残忍屠宰方式说出的。
当我们鄙视这群看客的麻木,无情时,你想到什么?绝不紧紧取笑狗的奴性,愚忠,而是一个人习惯造成的桎梏,悲剧人,否则就没中山狼的寓言警世,这首诗最大成功是诗在诗外的共鸣处,激起的千层浪,打在读者身上,心上。
在社会生存这个大背景下,总存在两条忽明忽暗的两条平行线,即肉弱强食,从这个层次上说狗,也并不是真狗,是弱者的一方,是为生计打捞存活在人之下一方,在这种悬殊下,个体弱小生命还有多少自我自觉性的,奴性也就不足意外,和不齿,扪心自问,保持入世不妥协的人有几人,保持人格健全有几位?看客们不懂,食客也不懂,其实也是生活里我们自己没搞明白,只是一片血淋淋是隐藏起血腥,换了一种形式手段,温柔宰你一刀,神不知鬼不觉把你潜规则掉,有人被生活逼仄自杀,不就是这样悲剧重演吗?
这首诗的写作方式不需多言,需要说的是文本反复出现几个意象,目的是起视觉的冲击力,从而把杀狗的血腥推向一个高潮,使得诗的震撼性加强;还有诗的结尾很值得玩味,为什么说是“奔丧的游子”,奔谁的丧,狗怎么以游子的意象呢?显然是文本里的屠夫,产生魔幻的悲情,在我看来是狗的质疑,如果狗开口直言一定问:为什么要杀我,我如此忠诚于你,你告诉我为什么?这就把诗要言外的深度显露出来:答案就一个利益,利益下,一切所为都找到理由和论调,屠杀狗,或狗遭遇这种下场,皆为利,都是生存之道所造成,这首诗告诉我们名利下,都暗藏着赤裸裸的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历史无不是这样规则,人生也是无不是这样的现实。  
所以杀狗有市场,杀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无疑这是生活中的一幕,无疑很多人早已熟视无睹,无疑动物在人面前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无疑在商人面前,在利益面前,在吃客面前,一条狗的命,一条狗的痛都忽略了,都是无所谓的,反正不是杀人,也不是屠杀自己养的狗。
诗人用直白叙事方法,给我们叙事杀狗的过程,可谓细致,如临现场。而在现场中,在懂得生命人面前是痛,是恨,而对于不懂生命的人面前,它就是美食,于是有杀牛,杀羊,宰鸡等等活禽屠宰市场,或说这种生意,正如某名人做的保护动物的广告,没有市场就没有猎杀,确实不遏制源头,这种事就一直存在,对于生活呢,食客存在,这种事就存在,延续。
总之,这首诗不仅仅告诉我们人性的残忍,还是要我们反思这残忍背后的话题:那就是一个利益下,生存法则导致。  所以对这首诗不要过于纠缠于它内容的真实性上,这就是一个个例,这是商人为推销,为迎合食客现吃现杀的满足感。
诗歌贵在于有余味,无余味的诗,引不起人的思绪,一首诗之所以被人传唱,我想就在此,一首诗好不好我想要看它留给人多大回味指数,能使人陷入沉思,并久久回味,至少它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即便不是经典,也是一首不错的诗。更何况这首诗触动到我们一直不敢直言的一点,人类才是最残忍之人。也许这首诗从开始就埋下在质疑中反思这种反常的杀狗方式,那狗的奴性,愚忠就更有深意了,在名利面前,对一个人忠并不重要了,一旦不需要,一样可以置于死地。
再补充一点,这首诗的杀狗方式引起读者极大的反对,或者说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我想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就是要你在不能苟同下开始反思,这是杀狗吗?这其实在杀人?这其实是在暗示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出现了严重弊端,五次杀狗使得一条狗毙命,不正是我们一个人受教育的五个阶段吗?幼稚园,小学,中学,高中,到高等教育,我们一直在按一种习惯思维,每个人已经被训导成一条温柔的狗了,而这杀死,是一点点的,那血也是看不见的,如此就正好与唯一的方式,还有结尾的奔丧相互呼应了。利益下,我们都变成了狗,从表象上我们因利益而死,从根源上我们是因价值观走上死亡之路。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12-13 11:14)



附:雷平阳《杀狗的过程》征集评论

       作者简介:
       雷平阳,男,1966年生于云南昭通,1985年毕业于昭通师专中文系,同年被分配至中共盐津县委办工作,1991年调昆明《云南建筑报》任编辑,2003年调昆明市文联《滇池》杂志社任编辑,现供职于云南省文联,云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昆明市作协常务理事,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四个一批”人才,云南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著有《风中的群山》、《天上攸乐》、《普洱茶记》、《云南黄昏的秩序》、《雷平阳诗选》等作品集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诗歌奖等多种奖项。
      作者诗观:
      诗歌没有正面,没有反面,就像人民币,你看它正面是人民币,反面也是人民币,他不可能说正面是人民币,反面就不是人民币。
每一个细小的东西,一朵玫瑰花,一朵满天星,在某个季节的时辰,他可以打开你另外一个世界之门,这个门就是天堂之门。这也许跟一些宗教信仰有关,但是它是一种延伸的,是人类童年期的一种记忆。
       有些时候简单的生命想象,就像我们小的时候河流是打开的,天空是打开的,田野是打开的,小鸟的翅膀是打开的,其实说到最后它就是一个生命的快乐与自由。它没有那么多对整个世界,整个地球那种充满膨胀的那种愿望,这种愿望它可能只会带来毁坏。
       主要评价:
       辛泊平:《杀狗的过程》中的狗,却用它的鲜血改写了人脆弱的信任。那条被主人谋杀的狗,一次次逃离屠杀现场,又一次次爬回屠杀现场,同谋者只有两个,一个是狗信任的主人,一个是狗无边辽阔的忠诚。也就是说,被屠杀的对象亲自参与了这场屠杀。这是一种让人心灵不安的屠杀,是不同于悲壮殉国或殉情的惊心动魄,它接近恐惧,粉碎善良。
       老孙 :《杀狗的过程》……透过残酷的生活表象我们看到的是人性与兽性的倒置。真正显示人性之美的是“狗”,而本该具有人性之光的“人”却变成了“兽”,诗人不动声色地诉说了一个关于欺骗与忠诚话题。展开这一话题的媒介并不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阐发,诗人在人与兽的关系中再现了存在于真实与谎言之间的美与丑、善与恶。
       第五届华语文学年度诗人授奖辞:他以诚恳的地方性视角,有力地抗拒了世界主义的喧嚣,正如他的目光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间移动,同样能够发现令人惊骇的人生面貌。他的语言粗砺、密实,细节庄重、锋利而富有痛感。……雷平阳的写作,已经成为新一代诗人走向成熟的象征。

——欢迎各位“重读”,应征文章请发至“诗歌评论”栏目,勿在此跟帖。截稿日期:2015年1月10日。

本诗网址:http://www.zgsglp.com/thread-328909-1-1.html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4-12-10 10:19
再读依然震撼,想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 原点初心    时间: 2014-12-10 10:37
我不忍看血淋淋的东西
作者: 卢游    时间: 2014-12-10 11:38
966年生于云南

这里是笔误吧
作者: 卢游    时间: 2014-12-10 11:40
几乎每一句都让人内心颤抖一下。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4-12-10 12:23
卢游 发表于 2014-12-10 11:38
966年生于云南

这里是笔误吧

嗯,不然比苏轼还大哈。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4-12-10 12:34
很残忍的诗句内容
作者: 冷铜声    时间: 2014-12-10 13:36
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作者: 冷铜声    时间: 2014-12-10 13:36
奔谁的丧呢,主人
作者: 郝茂军    时间: 2014-12-10 14:22
还是第一次知道还有人这样杀狗,残忍,让人不忍多看。
作者: 老远    时间: 2014-12-10 14:29
震撼心灵的作品!问好张老师
作者: 郑智得    时间: 2014-12-10 17:41
再次品读学习佳作
作者: 明月清风    时间: 2014-12-10 19:29
读一次恨一次,人是最无情之兽,没有比人类更残忍的动物了。
作者: 潘三专    时间: 2014-12-10 23: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风之子    时间: 2014-12-11 08:32
《杀狗的过程》,还不够刺激,杀人的过程,应该够分量。这首诗所表达的,看来不像是表面的杀狗过程这么简单。
作者: 湘帆    时间: 2014-12-11 10:09
看完雷老师的《杀狗的过程》,让我想起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的伯父,被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说《水浒传》和《红楼梦》是好书)打成反革命分子。而一次次受批斗,又一次次派遣修桥修路,时而又招回大队部批斗。那时我还小,今天回想,不正像……
作者: 风流不是风    时间: 2014-12-11 15:42
风之子 发表于 2014-12-11 08:32
《杀狗的过程》,还不够刺激,杀人的过程,应该够分量。这首诗所表达的,看来不像是表面的杀狗过程这么简单 ...

一首编造的诗歌,离开真实的基础就是胡说八到了。你把狗打一下它还会回来,你一次次杀它,它还能回来?再说也没这样的主人用这样的方式杀狗的。
作者: 风流不是风    时间: 2014-12-11 15:44
潘三专 发表于 2014-12-10 23:32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狗死了,人们却永远记着它。。。。。。

一首编造的诗歌,离开真实的基础就是胡说八到了。你把狗打一下它还会回来,你一次次杀它,它还能回来?再说也没这样的主人用这样的方式杀狗的

让人记住一只愚蠢的狗?有这样的狗吗?
作者: 如花    时间: 2014-12-11 15:53
风流不是风 发表于 2014-12-11 15:42
一首编造的诗歌,离开真实的基础就是胡说八到了。你把狗打一下它还会回来,你一次次杀它,它还能回来?再 ...

有些道理。
作者: 风流不是风    时间: 2014-12-11 16:37
本帖最后由 风流不是风 于 2014-12-12 12:05 编辑
如花 发表于 2014-12-11 15:53
有些道理。


欢乐的蚂蚁

独立诗人

蚂蚁天黑就归巢,天亮就出发
只要十平米的祖国就可以谋生
不像某些梦里练习长跑的诗人
两手空空,抓不到一个苍蝇

蚂蚁成群结队,互相传递消息
一举包围诗歌刊物上的铅字
它们那么细小,却能扛起庞大的虚名
在中国版图上留下神迹

欢乐的蚂蚁

雷平阳

在自己的梦中练习长跑
它们首先穿过原野,之后,它们
穿过了黑夜。那一段路,什么也看不见
它们中的几位,还被草叶
打断了肋骨。最后,它们才开始
围着一座城市跑。绕着圈子。一支细小得
可以省略的队伍,它们
在自己的梦中练习长跑

点评:蚂蚁不是长途迁徙的动物,怎么会穿越原野穿越黑夜?怎么会绕着城市跑?蚂蚁能击败比自己庞大的昆虫,还能被草叶折断了筋骨?如果作者要用蚂蚁比喻人,也要有真实的基础与相似点吧,这个最基本的艺术常识诗人也不懂?虚名就可以胡说八道,还能发表被吹捧?我为中国诗坛感到悲哀。雷平阳的十五首,就没一首是优秀的,大部分作品连初写者都不如。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4-12-11 21:07
风流不是风 发表于 2014-12-11 15:44
一首编造的诗歌,离开真实的基础就是胡说八到了。你把狗打一下它还会回来,你一次次杀它,它还能回来?再 ...

比这只愚蠢的狗更愚蠢的人更更多。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什么是编造?况且不在于编造,在于拟真的意义,你的“胡说八到”对么?没出息而且可怜,到这份上,还侈谈什么诗?!免了罢,不然虚心学习,从头开始。
作者: 潘三专    时间: 2014-12-11 21: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4-12-11 21:19
风流不是风 发表于 2014-12-11 16:37
欢乐的蚂蚁

独立诗人

与雷平阳《欢乐的蚂蚁》相比,独立诗人的同题,更可笑。如起二句,你了解蚂蚁吗?二节起二句不伦不类;尾二句稍好,“它们那么细小,却能抗起庞大的虚名”关键字还错了。承认否?

作者: 风流不是风    时间: 2014-12-12 09:09
张无为 发表于 2014-12-11 21:07
比这只愚蠢的狗更愚蠢的人更更多。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什么是编造?况且不在于编造,在于拟真的意义,你的 ...


比狗更愚蠢的个别人也是有,写了有什么意思呢?这样杀狗谁见过?更残忍的杀人也有,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就是诗歌?小学生也能写吧。狗不是人,还能奔丧?

跟帖的读者没一人能解读这首诗歌,不是很可笑吗?
作者: 了之一笑    时间: 2014-12-12 09: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露    时间: 2014-12-12 10:43
人性与兽性的互置
作者: 风流不是风    时间: 2014-12-12 12:11
本帖最后由 风流不是风 于 2014-12-12 12:23 编辑
张无为 发表于 2014-12-11 21:19
与雷平阳《欢乐的蚂蚁》相比,独立诗人的同题,更可笑。如起二句,你了解蚂蚁吗?二节起二句不伦不类;尾 ...


谢谢指出错字,我即兴打的拼音,经常同音错字。一般蚂蚁都只在很小的范围活动捕食,在巢穴附近活动,可百度下看我说错了没有。我诗歌的意思远比雷的虚假意思高明,读者自然明白

蚂蚁在梦里练习长跑?要人学习蚂蚁在梦里练习长跑?有这样的逻辑?西游记写的神妖只是虚构了特异功能,无论神还是妖都有人的真实情感与思维,没有这个真实的基础,那就是胡说八道了,这个艺术道理谁不懂?诗人写出如此没有真实基础的诗歌,实在荒谬!还好意思去发表去给读者看?
作者: 风流不是风    时间: 2014-12-12 12:12
潘三专 发表于 2014-12-11 21:10
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没有寄托就没有诗歌。向朋友学习!

如果我虚构个父亲杀儿子,杀一次又叫他回来直到杀死他,会有读者认为是好诗歌不?会骂荒唐不?
作者: 风流不是风    时间: 2014-12-12 12:14
天露 发表于 2014-12-12 10:43
人性与兽性的互置

有这样的兽性?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4-12-12 12:40
风流不是风 发表于 2014-12-12 09:09
比狗更愚蠢的个别人也是有,写了有什么意思呢?这样杀狗谁见过?更残忍的杀人也有,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就 ...

你是典型的门外看诗哦。呵呵,以后就知道了。
作者: 潘三专    时间: 2014-12-12 15: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贺孝恩    时间: 2014-12-12 20:18
这首诗的关键是未被杀死的狗多次温顺回到主人身边。读者可以作多向的解释。学习诗人好诗,迫切希望有这样的诗人也到论坛来晒诗,诗友们可以多一些学习资源。
作者: 贺孝恩    时间: 2014-12-12 20:22
我看到了忠诚、奴性、残忍,甚至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理解:一个人被命运捉弄,却无法逃出命运的掌控。
作者: 风流不是风    时间: 2014-12-12 22:00
本帖最后由 风流不是风 于 2014-12-12 22:19 编辑
潘三专 发表于 2014-12-12 15:13
不会,愚忠愚孝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平等民主自由的探索和实现任重道远。


愚忠是中国文化,皇帝要臣子死,不得不死,这个电影电视经常放,小学生都知道,但与民主自由是两回事,作者从来就没写过平等自由博爱等普世价值的诗歌,雷都没有这样的观念,他写的《亲人》是什么地方都不爱,只爱他的村庄,什么人都不爱,只爱亲人,典型的封建家族观念,也是如今关系网与后门的根本原因,如此落后的诗歌《亲人》竟捧为鲁迅文学奖里最优秀的诗歌,我只感到官方诗坛无比可悲可笑,那些评委与评论家甚至连现在的普通文科大学生的思想都不如,老的还停留在封建时代里
作者: 风流不是风    时间: 2014-12-12 22:13
贺孝恩 发表于 2014-12-12 20:22
我看到了忠诚、奴性、残忍,甚至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理解:一个人被命运捉弄,却无法逃出命运的掌控。

本来就没主人这样杀狗的,更没有狗被一次次刀杀而不逃跑的,如果你可以给这首诗歌上升到哲学,不知道是什么哲学?如果上升到命运,那狗不跑回来就逃出命运的掌控了,那狗难道就非要跑回来再受死,来证明命运?解读诗歌不是信口开河。

愚忠是中国文化,皇帝要臣子死,不得不死,这个电影电视经常放,小学生都知道,但与民主自由是两回事,作者从来就没写过平等自由博爱等普世价值的诗歌,雷都没有这样的观念,他写的《亲人》是什么地方都不爱,只爱他的村庄,什么人都不爱,只爱亲人,典型的封建家族观念,也是如今关系网与后门的根本原因,如此落后的诗歌《亲人》竟捧为鲁迅文学奖里最优秀的诗歌,我只感到官方诗坛无比可悲可笑
作者: 贺孝恩    时间: 2014-12-12 23:07
风流不是风 发表于 2014-12-12 22:13
本来就没主人这样杀狗的,更没有狗被一次次刀杀而不逃跑的,如果你可以给这首诗歌上升到哲学,不知道是什 ...

呵呵。学学艺术虚构吧。你去问问那些矿工们,明知有死的危险,那他们为什么非要去挣这要命的钱呢?你去问问富士康工作的年轻劳工们,明明流水线的工作枯燥乏味,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去那里呢?
你去问问有些知识分子,明明灵魂在遭受宰割,那他们为什么非要让灵魂被一些无形的刀刺得血淋淋的呢?
作者: 土元    时间: 2014-12-12 23:19
显然不是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已经演绎了!
作者: 王嫣然    时间: 2014-12-13 10: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风流不是风    时间: 2014-12-13 10:38
贺孝恩 发表于 2014-12-12 23:07
呵呵。学学艺术虚构吧。你去问问那些矿工们,明知有死的危险,那他们为什么非要去挣这要命的钱呢?你去问 ...


去问问贪官吧,知道有被抓的可能,却贪得无厌

去问问中年诗歌女人吧,明明知道主编又老又丑,还跟他上床,要把破诗歌发表出来

去问问有些知识分子吧,明明知道学术造假可耻,却还在做

因为这些得到的比失去的多,这与明明知道必死还要送死是一回事?你真滑稽


作者: 诗草艾华林    时间: 2014-12-13 18:33

                杀    狗
                  程紫
     云南的雷平阳是获鲁迅文学奖的诗人,他的代表作之一《杀狗的过程》我读过,觉得他所写的杀狗的过程太过残忍。主人仗着狗的信任,左一次、右一次把狗“喊”过来挨刀,抑或是锤杀、棒杀——记不清了。总之,挨了棒杀的狗在主人的吆喝声中再次乖乖地回到了主人面前,结果呢狗脑壳又挨一锤,如此反复四次。这样的“杀法”委实太过血腥、残忍!我的阅读经历与体悟其实有一个渐近的过程,开初认定杀狗人愚笨、残忍;后来又发觉躲在“愚笨”背后的是一个寓言故事,一方是人的“自信”,一方是狗的“驯服”——是不是这样呢?毫无疑问,杀狗人杀的是自家豢养的土狗,狗呢,身受致命重创却还在一心拥戴主人,才有了这么一个让人惊心的“乖乖狗”俯首就死的结果!
    小时候,在我的家乡所能见到的只是清一色的“土狗”,也就是大家都认可的肉狗。我们滇南一带的城邑主要是越南侨民在专营狗肉,越侨人把狗肉(带骨带皮)宰作两三公分的方块,煨熟,称之为“清汤狗肉”。用小碗盛上地椒、薄荷、花椒面、辣子油,再把狗肉连汤带肉舀进碗里,客人趁热吃,往往吃得额头汗浸浸的。小时候,我在上学的途中路过越南狗肉店或摊档,我都会放慢脚步瞄一眼。这瞄一眼其实大有深意;我在读小学那阵,夜间常常尿床,大人说吃狗肉可以医治尿床,但是我一直没有能吃上狗肉,依然还是尿床。至于狗肉是什么味道,实际上是一无所知。
     滇南地方民族村寨的村民,大多数都喜欢养土狗,这样的土狗一般都说是“看家狗”,生人进村,某一只狗狂吠,往往引来一群一党的同伴约伙着扑过来,这样的场面的确让人惧怕;懂行的,作弯腰状,最凶的狗也会带头后退,直到主人家出来喝斥,土狗们才悻悻地散开;如果至始至终没有当地村人出来阻止,后果不堪想象!人烟稀少的村寨,狗越加凶;狗最认生,对陌生人的确很不客气。我下乡那年,住在苗族人李时宝家,吃在李时宝家,人吃苞谷饭、南瓜、洋瓜汤,狗能吃上什么,可想而知。好像我从来没有给过他家的黑狗喂什么食物,因为这样的缘故,它不可能与我亲近;它晓得你是熟人,不吠不叫罢了!后来想,而今之世,即使是贵为万物灵长的人,也常常是以吃吃喝喝来增进情感;狗们也这样,不得吃、不得喝事实上不会对你热心!
     那个时候,我所在的白石岩的苗民,每到十冬腊月,田地活计少,就翻山越岭出门去打猎。所谓“土狗”,在主人的调教下还是很有灵性的。年轻后生们领了狗出去撵麂子,一般不会空手而归。麂子,跑的功夫是够神速的,村人的“土狗”跑起来居然不输给麂子,硬是拼命帮主人咬住了猎物,这不能不让它的主人疼爱!狗的主人一般不会昧了良心杀自家养的狗的。等钱用的人家,把狗卖出去是有的。记得有一次我和工作组的一伙人,买了一只土狗来杀吃。杀狗呢,是用“吊”的方式,拴住狗脖子,把它吊在树叉上——也可以叫“吊脖子”。之后灌水,水呛进气管,不毙命是不可能的了。之后是割脚筋,四个脚筋挨一朝二一一清理,当地人喊作“放血”。之后,整个儿糊上稀泥,架在柴火上烘烤,然后是褪毛。就在那年,我第一次尝到了狗肉的滋味。不是清汤,是作了黄焖狗肉。吃了狗肉,半夜三更老板牙疼得好厉害,狗肉的确是大补药。中医下补药是有讲究的,不能乱补哦!
     当年,犬类的狼狗、宠物狗很少见,基本就是本地品种的所谓土狗。土狗的灵性、耐力肯定比不上犬类;土狗最终的命运无非也就是被人做了狗汤锅。我在狗肉馆旁就常常见到狗们在转悠,巴望能啃上一点点带肉的骨头。可见,狗们便没有“物伤其类”的伤感,它们的思维还是很有限。
     滇南地区杀狗卖的越侨在1969年前后都走了,回国了,狗肉买卖基本上都是红河地方的当地人在干。我因为有年轻时吃狗肉吃得上下牙床出事的悲催记忆,后来是再也不敢吃狗肉了。
     而今,我偶尔路过专门卖狗肉的大园梓一带,常常见店家用铁链子拴了十数只土狗走在通往“刑场”的路上,心情往往很复杂。狗们生前忠于自己的主人,为主人卖命,一旦被主人出卖,面临的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下场!成年的土狗,大家都会说养不乖了!“养不乖”,就意味着不能为人所用了,狗们都这样静静地在铁链的牵引下走向屠宰场,它们也没有发觉!这或许是狗们的大不幸!
     时下,时常有人在媒体上阻止贩狗的买卖,提议取消狗肉节之类的呼吁,呼吁归呼吁,事情往往叫人无所适从!而狗肉馆照样生意红火!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16d940102v7vn.html
作者: 小虫皮子    时间: 2014-12-13 20:21
本帖最后由 小虫皮子 于 2014-12-14 09:05 编辑

首先我对这个事件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一般的狗贩子杀的狗绝不是自己家养的狗,都是到狗场或农户家收购来的,所以狗和贩子的感情不会好到这个程度。这类作品的取材虽然一般属于听说或臆想,但是现实意义值得商榷!杀狗不是杀鱼杀猫,诗人抓住狗对主人的无限忠诚和人类的残暴的特点展开合情但不合理的想象,让读者在矛盾中感到血淋淋的感官冲击,实在是高明的写作手法!让反驳与赞同同存,使反驳变的无理,赞同成为共鸣!
作者: 陈清流    时间: 2014-12-13 21:53
震憾!非常非常的残忍!
作者: 陈清流    时间: 2014-12-13 21:54
震憾!非常非常的残忍!
作者: 学不会    时间: 2014-12-13 22:27
诗歌为什么没人看
——我对诗歌的一点想法
陈傻子
我是一个写诗的,我有时候会想到诗歌为什么没人看的问题。
许多人会说文化生活的多元化、社会变革转型期人们普遍的急功近利、浮躁心理等因素,使得诗歌越来越边缘,甚至边缘的边缘。还有人说诗歌是为了无限的少数人,好像诗歌是个贵族。还有写诗人说,就是因为你们写性,写性交,写性器官,还有写乱七八糟的政治,把诗歌搞脏了,所以没人看。
我就去到这些写纯诗的博客去看看,他们从不写性,更不写乱七八糟的政治,我以为到那里看的人会比较多,因为人们都爱美,结果一看,还不如我,比我还可怜好多倍。
我想到了一句老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我每天要选《中国牛诗榜》,每天要转一些人的博客,中国诗人大面积的伪善让我吃惊。完全是不着边际啊,弄几个意象在那里编诗造诗。说老实话,如果我不写诗,不选诗,我才不看这些人的一个字一行诗。那里面是要什么没什么。真情吗?没有。生命吗?没有。时代吗?没有。命运吗?没有。花是塑料花,人是塑料人。他们的血管里好像流的不是血,而是水,还有冰块,他们的血液从不沸腾。
还有人说,诗歌不要牵涉到政治,诗歌就是要纯而又纯,关注文本,关注词语,关注文化,关注经典,关注优美,关注崇高。这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跟我没关系,不公平跟我没关系,不自由跟我没关系,不民主跟我没关系,我就研究词语,在文本上下工夫。什么诗人是社会的良心,是时代的发声器,都是胡扯,跟我没关系。
关注到最后就是这个结果,没人看。不过还是有几个人相互欣赏的,粉丝也不少,也可以发表和得奖。像云南的雷平阳,安徽的杨键。这是受报纸和杂志青睐的人。他们喜欢的诗是,不闯禁区,不会惹麻烦,不会丢饭碗,主编容易通过的。有点小情趣,还有点小悲悯,小忧伤,还有点小哲理和宗教情怀,还有点小名气,各方面都说得过去。平庸就平庸吧,安全写作就安全写作吧,反正诗也没人看,发吧。
在一个发表和出版管控很厉害的时代,一个人能经常发表和出版还三天二头获奖,想想看,这样的诗歌是什么样的诗歌,这样的诗人是什么样的诗人?
前些日子读到一篇好文章,里面对当下一些小说提出了犀利的批评,称之为“三无”小说,即无智、无趣、无爱。这些小说的写作者像“骟马”一样,这也不敢写,那也不敢碰,却还要装着是世界上最强壮的骏马,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诗歌也是这个样子,而且更严重。
我看到的绝大多数诗作都面目可憎、身体衰朽、手足僵化,一句话,假。二句话,空。就像一具具木乃伊,除了徒具诗歌的外壳,没有一点点诗歌本身散发出来的热气、冲动、欲望、困惑、愤怒等第一个健康人应有的一切活力。我们在公开出版物上见到的很多诗歌就是“三无”产品:无生命,无欲念,无人性。一首首诗歌都特别纯洁,没有一点细菌,没有一点杂质,纯洁得不是人写的,要么是神写的,但神在天堂里不在人间。
自欺又欺人的诗歌,太监诗歌,太监诗人。
因为想看点东西的人不是太监,所以诗歌没人看,我想,这应该是其中的主要道理。
普希金说“为什么要给畜牲自由/他们一代代的命运/就是套上枷锁/接受鞭挞”谁是畜牲?谁是畜牲?谁是畜牲?
我想,好的诗人应该和这个时代并肩行走,它哭他也哭,它悲他也悲,更好的诗人一边并肩行走,一边再超越这个时代,哪怕一点点,也要竭尽全力。
还有人说,现在不是诗歌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早就过去了,物质主义、消费时代,再怎么折腾都没用了。那什么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呢?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又是跟日本人打仗,然后自己跟自己人打仗,整个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艾青、徐志摩等人不是照样写出了好诗歌,他们的诗现在还在流传。“文革”十年,写一首真诗就可能要坐牢枪毙,北岛、芒克等人不是照样冒着危险写出了一大批好诗,由此在全国带动了“朦胧诗”的大潮。所以,我说,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是写诗的时代,任何一个时代又都是写诗的时代;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是天生的黄金时代,任何一个时代又都可能是黄金时代。关键是你能否写出与之相称的诗歌来,把这个时代给撑住。
任何时代,都要靠诗人自己去创造,而且,越是在停滞时代,动荡,不安,孕育着激变,创造的空间就越大,就看你敢不敢去表现,有没有能力去表现。在我看来,这个时代,似乎是没有诗意的时代,但又是处处都有诗意的时代;每个人都是物质的人,每个人又都是诗意的人,只不过这个诗意的人,躲在他她的心里,什么时候就可能冒出头来。作为一个诗人,就是在别人没有冒出头来的时候,我先出头,别人要想读这个时代,就想到读我的诗。
什么是当代性,先锋性,这就是。古典主义,意象派,象征派,抒情诗,都已不具备当代性和先锋性,属于过去时,那个时代已经完成。
置身新的时代,我们无法选择,当代性,当代性,还是当代性。
所以,我们要发出声音,哪怕它再微不足道,但也是自由的,不撒谎的。一切有开端的事情,终有结局。我们要做开端的事情。
政治要写,性必须要写,这和自由有关。什么东西不自由,我就写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太自由,人人都写,我就不写。
试试看,这样的诗歌会不会有人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58b450102dv1w.html
作者: 小月亮    时间: 2014-12-14 20:18
本帖最后由 小月亮 于 2014-12-14 20:38 编辑

                                                           不要忽视了诗歌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评雷平阳《杀狗的过程》

                                                小月亮/文

   
    最近,在中国诗歌流派网,众人在谈论诗人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诗,持认可和称赞态度的诗人较多,持批判态度的人却很少。我读了好几个人的评论文章后,觉得诗人的身份可能是他的诗得到称赞多于批评的主要原因。有几个人的评论,我认为有明显的削足适履的嫌疑。

    我一直在想:诗人雷平阳《杀狗的过程》诗,其中到底有多少内容是可信的:一条跟随着主人,来到菜市场的狗,同主人的关系,是不是亲密到“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舔一下主人的裤管”“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如果这样的关系是真实的,如果这位主人没有精神病,或者是丧心病狂了。那么,他的做法一定是:继续让这条狗跟在自己后边;或者把这样的一条狗,交到别人手里,让他人去杀。在这里,通过诗人雷平阳的诗反映的情况看,他确实在告诉我们,这条狗和主人的关系,就是那么亲密友好。我们继续读《杀狗的过程》诗,后边的情况会让所有的人触目惊心。“主人将它的头揽进怀里,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他的脖子”。单单这两句诗,就已经将杀狗人的残忍程度写到了极致。让那些爱狗,把狗看成朋友和伙伴的人,甚至让那些对小动物只是心怀爱意的人,看了后也感觉非常不满。他们会发起强烈的抗议说:《杀狗的过程》诗,是在诬蔑人性,诬蔑所有爱狗的人,是诗人在制造最大的人间谎言。后来,关于这样的杀狗过程,我还特意问了身边几个人,他们都认为,那样杀狗,非常残忍,是很少有人那样做的。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那样一首《杀狗的过程》诗呢?我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诗人有了精神病,或者丧心病狂了;第二:诗人在影射一种现实存在。第三:诗人制造恐怖感,目的是想吸引读者的眼球。对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肯定会被完全排除,因为,诗人雷平阳精神和心理非常健全,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第二个问题可能性最大;第三个问题也可能存在。如果第二个问题可能性最大,那么我们就谈谈第二个问题吧!


    诗人雷平阳《杀狗的过程》,如果想完全剖析它,必须弄明白它是一首货真价实的写实诗,还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幻象诗。因为,只有弄清楚了一首诗的属性,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鉴赏。从《杀狗的过程》诗中写的菜市场,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主人用手抚摸它的头看,整个过程都在写实,属于叙述写实类诗。在诗歌艺术上,成功的叙述写实诗歌作品,都要言之有物,符合逻辑,符合现实。必要的时候,还要精心提炼,在现实中发现美和规律。如果它是幻象诗,那么整首诗歌描写的内容,都要置入和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幻象中。《杀狗的过程》诗,没有幻象诗的那个情节和场面,因此,它不属于幻象诗。关于这首诗的整体评价,我是这样认为的:从语言上看,它直白、明了,有新诗语言的特点,有个性。应该说:他的诗歌在中国新诗的进程中,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他几乎是将新诗的口语化写作向前推进了很大的一步。他的叙述也很成功,显得冷静、条理清楚,细腻深刻。他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比较真实具体的。也可能因为以上特点,才使得他的《杀狗的过程》诗有人叫好,甚至叫好声不断。但是,他的这首诗的确存在问题,存在硬伤,这应该是他今后写作要克服的问题。


    首先,这首诗不符合叙事写实诗的规范。综观整首诗歌,在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从第二句到第九句,诗人的诗歌语言,感情流露,基本是真实的,是人性化的,有大众共识感。因此,在我看来,他的这部分写作是成立的,是严肃真诚的。但从第十句到第二十九句,也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支持这首诗诗人们所称赞的地方,却出现严重的问题。因为,在诗人描写狗的主人杀狗的过程时,诗人的感情和感觉,基本上已经背离了现实性的根基,进入虚幻的想象状态,给读者的感觉是:诗人的感情很虚假,诗人的写诗态度很做作,诗人不是在真诚叙述和写作。此时,诗人的思维模式,也已经由以前的叙述现实性,转换成幻象性的写作过程了。这样的转换,如同在某件事上,人们进行了概念上的偷梁换柱,最后导致了此诗歌不再是此诗歌,而是另一种诗歌了。同时也说明了:本首诗歌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已经发生了实质上的关系脱离。关于这首诗的诗性判断,我为什么要给出那样的结果,原因是:在《杀狗的过程》这首诗中,诗人提供给我们的杀狗场面,感觉上尽管是比较真实具体的,线条也是十分明显的。但这却不属于诗歌中的现实书写内容。因为,所有写诗的人都知道:诗歌反映现实,但并不是所有的现实都可以用诗歌表现。诗歌只反映现实中的普遍存在和事物的规律性。当诗人在他的诗中,描写了那个血腥的杀狗场面时,读诗的读者们,他们多数人的感觉是:这种血腥的杀狗方式,绝对不是有正常情感人的作为,一定是诗人为了达到某个写作目的,虚拟出来的一个场面。人们都知道:在所有养狗、爱狗人的心里,对于他们所爱的宠物狗,他们是不会下那样狠的手段去杀戮的。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既然诗人在诗歌中反映的现实,遭到了大多数人的拒绝,那么,我们可以认定,《杀狗的过程》诗的后半部,写作内容是不现实的,基本属于虚拟行为。既然在《杀狗的过程》诗中,内容的书写上,出现了那么大的问题,那么,被那些诗歌评论家认为的这首诗的现实批判性,又会从何谈起呢?这就是我所说的,关于这首诗歌的评论,有部分人是在做削足适履性的评论。


    其次,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诗,其社会意义,现实意义都不大,基本上属于戏说。在关于这首诗歌的点评上,一些人大赞它的社会批判性,赞它的语言冲击力,甚至称赞它的社会影响力。其实,这首诗所有的意思,都是主观幻想出来的,都是不真实的。它一部分诗意属于作者本人幻想出来的,比如正在被宰杀的狗,反复地回到主人的怀抱。一部分属于评论者幻想出来的,比如:“所以杀狗有市场,杀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无疑这是生活中的一幕,无疑很多人早已熟视无睹”(明月清风语)。这些作者的幻想和评论者的幻想,都会给这首诗带来许多高调的评价,带来点赞。 如“ 诗人用直白叙事方法,给我们叙事杀狗的过程,可谓细致,如临现场。”,“诗歌贵在于有余味,无余味的诗,引不起人的思绪”(明月清风语),这也是我说这首诗得到的好评多,大多好评和诗人的特殊身份有关系的原因。我一直在想:如果这是一位无名诗人的诗歌作品,会不会有那么多人吹捧呢?也许人们看了以后,只是一笑而已,认为它什么价值也没有。


   这就是我对著名诗人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诗的看法。我认为,不管是有名诗人,还是无名诗人,在诗歌写作上要严肃,要态度端正。不能将自己的写作看成一种发泄情绪的工具,也不能将诗歌写作看成个人的事情。诗歌只要创造出来,诗人就要对他的诗歌负责任,就要对它产生的影响负责任。



                                                                                                  2014年12月14日



附:《杀狗的过程》

      雷平阳

这应该是杀狗的
惟一方式。今天早上10点25分
在金鼎山农贸市场3单元
靠南的最后一个铺面前的空地上
一条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它抬着头
望着繁忙的交易区,偶尔,伸出
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
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
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可是,这温暖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
主人将它的头揽进怀里
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
它的脖子。它叫着,脖子上
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迅速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
有些抖。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
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
但是,这也是一瞬而逝的温情
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
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
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
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力不从心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他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如此重复了5次,它才死在
爬向主人的路上。它的血迹
让它体味到了消亡的魔力
11点20分,主人开始叫卖
因为等待,许多围观的人
还在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
的抖,和它那痉挛的脊背
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作者: 学不会    时间: 2014-12-14 22:51
小月亮 发表于 2014-12-14 20:18  不要忽视了诗歌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

有喑喻——红旗、红领巾,但我它不是诗,只是荒诞微小说而己。
作者: 学不会    时间: 2014-12-14 22:52
小月亮 发表于 2014-12-14 20:18  不要忽视了诗歌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

喑喻——红旗、红领巾,但它不是诗,只是荒诞微小说而己。
作者: 学不会    时间: 2014-12-14 22:52
小月亮 发表于 2014-12-14 20:18  不要忽视了诗歌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

喑喻——红旗、红领巾,但它不是诗,只是荒诞微小说而己。
作者: 学不会    时间: 2014-12-14 22:52
小月亮 发表于 2014-12-14 20:18  不要忽视了诗歌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

有喑喻——红旗、红领巾,但它不是诗,只是荒诞微小说而己。
作者: 许晓鸣    时间: 2014-12-15 09:49
沉痛的读 读得沉痛。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4-12-15 10:04
学不会 发表于 2014-12-13 22:27
诗歌为什么没人看
——我对诗歌的一点想法
陈傻子

支持一个!
作者: 秦志良    时间: 2014-12-16 14:25
本帖最后由 秦志良 于 2014-12-16 14:31 编辑

既然是诗歌,杀狗过程有诗意吗?有多少思考的空间,赤祼祼的杀,有多少美感。是暴力吧,是虐杀吧。多少评论家为了抱大腿,不惜为暴力文学找借口,不遗余力找颂词。就好比,一个人杀了人,这是为一个国家节省粮食,是为了另一个人好好活着。也许他们还能为南京大屠杀找到更好的理由,更好的颂词,去开展爱国教育,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应有的推动作用。如果南京大屠杀值得歌颂,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同意!都会咬牙切齿!这首《杀狗过程》,赤祼祼的语言,赤祼祼的思想,赤祼祼的凶杀,难道是用来证明暴力可以主宰一切,暴力就是上帝。一条忠实于主人的狗,被屠杀后,不知道反抗,这样臆想出来的狗,是不是象征着普通老百姓的无能为力,普通老百姓的愚昧无知,还是宣扬暴力的法海无边。也许这种解读不够公正,同样那种还在进行其它隐喻式的评论,同样不可取。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诗作,我们只能读文字本身所显示出来的氛围,那就是血腥与暴力!这样的写作值得推崇吗?
作者: 芝麻.    时间: 2014-12-17 08:49
这是一首意识形态下的杀狗故事。这样的杀狗过程是作者有意识的思想过程。不是现实写作,是意诗写作。

作者意在表现人性与兽性趋近同化的,另人类担忧的社会现状。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大脑的反应能力——即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产物。也是自然进化最高产物。

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间接性特征的思维活动结果。是作者对外界事物的觉知的直接经验,通过内部知觉的反应。在觉醒状态下的觉察的反映形式。

这首诗幅射的是一种对自然的强制与歪曲、人性的复杂、兽性的丧失的社会现状。在混乱倾扎的生死场,人与兽面临同样的无奈结局。怜悯、仁慈、怯弱、与衷肠,均逃不了既定的命运。而这样命运的操手也正是胆小的轻信、自私的愚忠、过渡的仁慈!


作者: 芝麻.    时间: 2014-12-17 08:50
秦志良 发表于 2014-12-16 14:25
既然是诗歌,杀狗过程有诗意吗?有多少思考的空间,赤祼祼的杀,有多少美感。是暴力吧,是虐杀吧。多少评论 ...

这种写法有鲜为人知的可靠性主要是在议论文。诗歌可不可以这样浓缩地议论与思想,是个值得当代诗歌界思考的问题。这是现代诗歌到底怎么写的问题。只要回到现代诗歌问题上,写法就莫一而终。

同意小月亮看法,现代诗歌名家的写作,应该充当现代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先峰向导。那么这首《杀狗的过程》充当了什么角色,是个值得深思的文明社会情感与幸福的终及问题。
作者: 芝麻.    时间: 2014-12-17 08:52
秦志良 发表于 2014-12-16 14:25
既然是诗歌,杀狗过程有诗意吗?有多少思考的空间,赤祼祼的杀,有多少美感。是暴力吧,是虐杀吧。多少评论 ...

1.既然是诗歌,杀狗过程有诗意吗?有多少思考的空间,赤祼祼的杀,有多少美感。是暴力吧,是虐杀吧。
——这种题材,传统上不能为诗。而现代先锋诗歌就是揭露社会。那么,这种题材成为了入诗的先锋题材。而写这种题材的诗贵在具有超常的冷、狠劲。诗性与留白就在口语叙述中完成。

2.多少评论家为了抱大腿,不惜为暴力文学找借口,不遗余力找颂词。就好比,一个人杀了人,这是为一个国家节省粮食,是为了另一个人好好活着。也许他们还能为南京大屠杀找到更好的理由,更好的颂词,去开展爱国教育,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应有的推动作用。如果南京大屠杀值得歌颂,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同意!都会咬牙切齿!
——这是一分为二的问题。《杀狗的过程》与南京大屠杀是不可同语的。尽管有佛家但是导不杀生,道家倡导道法自然,人杀狗仍是物竞天择之外的自然法则。主人与狗的情份,不仅在杀与不杀了,也在该不该杀和怎么杀上。又正因为情份,才生出想下快刀又难下快刀之举动。所以,情深仍恶至。

3.这首《杀狗过程》,赤祼祼的语言,赤祼祼的思想,赤祼祼的凶杀,难道是用来证明暴力可以主宰一切,暴力就是上帝。
——这正是诗歌文本要揭露的真相。这种真相得以生存和发展,就是对此目不忍睹情状,采取闭眼或视而不见的方式进行回避的恶果。只有揭露触目惊心的暴力与残忍,使社会良知与善行觉醒、回归。

4.一条忠实于主人的狗,被屠杀后,不知道反抗,这样臆想出来的狗,是不是象征着普通老百姓的无能为力,普通老百姓的愚昧无知,还是宣扬暴力的法海无边。
——这是一首超现实的意识思想文字作品。有其绘画式的艺术。狗,在慢长的训化中失去了兽性,对主人条件反射地作为,以为主人给一点能忍受的痛苦之后会给肉吃。而主人的不舍大痛短痛之情,直接导至细痛长痛的杀狗场面。这是在揭露暴力本质与暴力使用特性!

5.也许这种解读不够公正,同样那种还在进行其它隐喻式的评论,同样不可取。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诗作,我们只能读文字本身所显示出来的氛围,那就是血腥与暴力!这样的写作值得推崇吗?
——解读的过程,就是觉醒的过程。就是发现与审判,就是警钟它鸣与扪心自问。血腥与暴力,推不推崇,它都以其特定的形式与方法存在。


作者: 芝麻.    时间: 2014-12-17 08:52
杀狗的过程》不是写实诗歌。是作者的真像意识的超现实思维活动结果。属于真诗范筹。


作者: 芝麻.    时间: 2014-12-17 09:16
《杀狗的过程》在写作形式上很做作。
为了说明中国人在红领巾、共青团、五星红旗下的成长起来的心路历程的悲哀,竟然用柳叶刀在狗一脖子上反复杀拭……

用狗跑到煮狗肉的柴堆去暗示狗的被杀命运在设置的圈套中。柴禾无意哭泣……

围观中的游子的悲悯,作者意指海外,也很做作。旁观者清不清,国人无意识否,不在话下……

狗害怕的抖动,由强变弱,也很做作,并与前一次又一次回到主人身边待杀行为是不合乎常理的。如果硬要说合理,那么这条狗只能说是一条视死如归的狗,英雄的狗,大义禀然的狗,因为它有怕的行为,又不能说是一条勇敢的狗。多么矛盾的一条雷平阳诗人笔下的中国狗啊——

这样的诗写。同样装在强制的模子里,同曲同工!

作者: 夏文成    时间: 2014-12-17 09:56
兽性与奴性的血淋淋的呈现
——读雷平阳诗《杀狗的过程》
夏文成
  
  《杀狗的过程》是著名诗人雷平阳的名篇之一。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我的心产生了强烈的悸动。那雪亮的刀子,一刀一刀仿佛都捅向了自己的心脏。
  中国人对于狗,有着特殊而复杂的情结。狗与人类关系之密切是其它动物难以相比的。千百年来,人与狗之间发生的故事层出不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狗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狗也因此得到了人类的偏爱。记得每年除夕,在年饭开始前,母亲都要把最好的饭菜首先给狗吃。年幼的我们不理解,母亲就不厌其烦地对我们说,你们最喜欢吃的大米就是狗漂洋过海带来的,当然首先应该感谢它。由此可以看出,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但狗也仅仅就是一条狗。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和劣根性。如奴性十足,对人类卑躬屈膝,惟命是从,逆来顺受,有奶就是娘,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等。即便主人凶狠残忍地对待它,一再伤害它,也不会有半点违抗,也不会记恨伤害它的主人。因此人们根本就不把狗当回事。别看一些人对那些宠物狗宠爱有加,那也是空虚的心灵暂时的需要,一旦狗对其失去了意义,他们随时可以将其抛弃,甚至宰杀了成为口中之物。
  《杀狗的过程》是一次血淋淋地呈现人性泯灭的全过程,是一次赤裸裸的再现狗的奴性与愚忠的全过程,是一次人性与兽性交锋的全过程。
  《杀狗的过程》采用白描的手法,或纪录片的写实镜头,直击现场,如实记录了整个杀狗的过程。诗一入题,即强调“这应该是杀狗的/惟一方式”,让读者不由心神凛然,随即本能地产生诸多想象和联想。但让我疑惑的的是,诗人为什么一开始就对此加以强调。据我所知,杀狗的方式远不止此一种。我就曾多次目睹过杀狗的过程。杀狗的方式不外乎有这样几种:一是棒打。一群人手持木棒、铁棒,将狗团团围住一阵乱棒,狗的哀嚎声和棒打声惊心动魄,惨不忍睹;再一种是用绳索套住狗脖子吊起来,再往狗嘴里灌一碗水,狗一阵徒劳的挣扎后窒息而亡;第三种也相当残忍,有人我为了连狗皮一同煮食,将狗密闭在容器内用滚水活活烫死;第四种是握住狗嘴,将狗头往上扳起,以利刀刺入狗的喉咙,直插心脏。第三种方式的操作者必须与狗关系密切,并深得狗的信任,否则无法进行。雷平阳《杀狗的过程》中的杀狗方式就属于最后一种。不过杀狗者要么胆小,要么技术不过关,所以再三再四才将狗杀死。
  诗人将读者的好奇心吊起来后,接下来却避而不谈如何杀狗,而是宕开笔触,交代杀狗的时间、地点,强化事件的真实性,也增加了诗写过程的曲折性,吊读者胃口。这是成熟诗人的高明之处。
  
  一条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它抬着头
  望着繁忙的交易区,偶尔,伸出
  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
  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
  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诗人以惯用的白描手法和一连串充满充满了温情与爱意的动词,极尽抒情之能事,极写狗与主人的亲密关系,此时的狗如同一个乖巧的乞怜的孩子,狗主人则像一个柔情满怀的慈父,父子情深令人艳羡。然而且慢,这是诗人精心制造的一个“小波澜”,一次屠杀前的“最后的晚餐”。
  
  可是,这温暖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
  主人将它的头揽进怀里
  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
  它的脖子。它叫着,脖子上
  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迅速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可是”。在这里,这绝不仅仅是一个转折连词,而是狗的悲惨命运的开端也是狗主人“兽性”直接展示的开始。此刻,狗主人是如此的“好”,如此“温柔”地“将它的头揽进怀里”。但狗还来不及享受这片刻的“温情”,“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它的脖子”。一个“送”字用得何其精妙而准确,它将狗主人的残忍、随意、满不在乎与狗命的卑贱命运刻画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读来让人背脊发凉,直冒冷汗。
  凶残的狗主人漫不经心的一刀却未让狗“送”命,“它叫着,脖子上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迅速地/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红领巾”,祖国的花朵的象征,看到红领巾,就会勾起人们无限美好的人生回忆,然而此刻却“戴”在了狗脖子上,多么强烈的讽刺,鲜血淋漓的狗脖子多么让人触目惊心!
  可悲的是,挨了一刀的狗却不长记性,“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有些抖。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
  多么具有欺骗性的一幕。狗主人的阴险和凶残在温情脉脉的表象之下展现得分毫毕现,狗在这种表象的掩盖下,甘心情愿的一再受骗,受戕害。
  
  但是,这也是一瞬而逝的温情
  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
  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
  
  “但是”。又是一个要命的转折。刀子再次戳进了狗脖子,狗主人的态度和手法也与前次别无二致。狗主人残忍、冷酷、麻木不仁与狗的奴性、愚忠进一步得到强化。这次,狗的脖子像插了一面小旗,反讽的意味进一步增强。照理,吃了两次亏,狗应该吸取教训,远远逃开,如躲瘟神,避开主人。但事实是,当主人向它招招手,它就执着的,拼死一次又一次“爬”向主人,坦然接受死亡,直到第五次,狗才死在爬向主人的路上。至此,读者的耐性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性的底线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它的血迹/让它体味到了消亡的魔力”。诗人也仿佛狗主人一般,“残忍”至极,他的冷抒情,让读者如坠冰窖。在他笔下的这只狗仿佛非常喜欢流血,非常喜欢死亡。“消亡的魔力”使得它一次再次爬向主人领死。事实上,诗人是在将无限的愤怒,如子弹一般压进了每一个字,将反讽这一表现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就像高明的相声表演者,自己不笑,却将观众逗引得哄堂大笑。此刻,诗人内心肯定是怒涛汹涌,表面是却不露声色地,冷冰冰地一次再次血淋淋地呈现遭受残酷戕害的过程,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良知受到无声的谴责。
  
  11点20分,主人开始叫卖
  因为等待,许多围观的人
  还在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
  的抖,和它那痉挛的脊背
  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照我起初的理解,观看杀狗的旁观者和狗肉消费者应该会对狗主人的冷酷与残忍给予谴责,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兴味盎然地享受着这一奇妙而刺激的过程。人性与兽性在此产生了强烈的碰撞,狗的奴性和愚忠在此得到了血淋淋的呈现。诗中这只狗就像一个充满孝心的游子,不惜克服千难万险,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赶回家奔丧。
  当然,一首好诗所蕴含的信息是丰富的,其诗意指向也应该是多向度,多层次的。对于本诗,诗人于贵锋就概括出三种读法:意识形态读法、成长法、综合法。我深以为然。不过我感觉该诗的诗意内涵似乎远不止此。比如,与不堪回首的过去的决裂,与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情的割舍,吸毒者内心对毒瘾的依赖和抗拒……当然还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某种情形下与另一个自己的斗争与决裂,与佛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暗合,等等。
  读雷平阳的不少诗,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总是残忍地脱去一切伪饰,用血淋淋的,赤裸裸的直呈其事的方式,将一些残酷的现象和事实呈现出来,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迫使读者冷静下来,反观现实,反省自我。可以说,有时候,雷平阳的笔锋,绝不亚于狗主人“送”进狗脖子那“长长的刀叶”。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4-12-17 10:02
夏文成 发表于 2014-12-17 09:56
兽性与奴性的血淋淋的呈现
——读雷平阳诗《杀狗的过程》
夏文成

悦读诗评,最好在诗歌评论栏目独立发帖
作者: 瘦梅子    时间: 2014-12-17 10:13
小虫皮子 发表于 2014-12-13 20:21
首先我对这个事件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一般的狗贩子杀的狗绝不是自己家养的狗,都是到狗场或农户家收购来的, ...

能不能不符上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
作者: 夏文成    时间: 2014-12-17 10:59
夏文成 发表于 2014-12-17 09:56
兽性与奴性的血淋淋的呈现
——读雷平阳诗《杀狗的过程》
夏文成

朋友让来跟帖的
作者: 圣歆    时间: 2014-12-17 19:16
拜读学习!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4-12-17 19:25
圣歆 发表于 2014-12-17 14:16
拜读学习!

已经发消息了。看见吗?
作者: 采桑    时间: 2014-12-17 20:08
夏文成 发表于 2014-12-17 09:56
兽性与奴性的血淋淋的呈现
——读雷平阳诗《杀狗的过程》
夏文成

不错的诗歌评论,学习,问好
作者: 一粒光    时间: 2014-12-17 22:52
我对雷平阳的诗!就读了这一首!没有读懂,倒是读懂了诗歌上面的大跋或长序。
作者: 潘三专    时间: 2014-12-18 00: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达人老黑    时间: 2014-12-18 04:26
再读一遍雷平阳的诗《杀狗的过程》
/ 达人老黑

我觉得
雷诗里的狗,绝对是我
其实,狗还活着
我活着
我的大梦,只是为了再读一遍
雷平阳的诗:
《杀狗的过程》
这应该是杀狗的
惟一方式。今天早上10点25分
在金鼎山农贸市场3单元
靠南的最后一个铺面前的空地上
一条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它抬着头
望着繁忙的交易区,偶尔,伸出
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
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
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可是,这温暖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
主人将它的头揽进怀里
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
它的脖子。它叫着,脖子上
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迅速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
有些抖。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
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
但是,这也是一瞬而逝的温情
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
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
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
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力不从心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他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如此重复了5次,它才死在
爬向主人的路上。它的血迹
让它体味到了消亡的魔力
11点20分,主人开始叫卖
因为等待,许多围观的人
还在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
的抖,和它那痉挛的脊背
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2014.12.18
作者: 渔阳放歌    时间: 2014-12-18 06:02
这杀狗过程有点炒作啊 不过捂住脑袋却成了最给力的挡箭牌了  但事实是需要验证的  这种缺德事估计没人去验证的 我说你编绝了
作者: 渔阳放歌    时间: 2014-12-18 06:10
问题是出在了作者雷平阳不懂烹饪 杀狗都是用绳子勒死的 因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持狗肉的鲜香和鲜红  地球人都知道的呀 张真人 雷平阳 大概不食人间烟火吧
作者: 渔阳放歌    时间: 2014-12-18 06:35
潘三专 发表于 2014-12-18 00:24
冬日戏赠流派吟友
潘三专

嘿嘿 雷平阳编的故事表意不通 过于炒作的三番五次 就容易降低他个人的智商的 这也与对生活的观察有关
作者: 渔阳放歌    时间: 2014-12-18 06:41
潘三专 发表于 2014-12-18 00:24
冬日戏赠流派吟友
潘三专

世间本无神 怨你乱拍砖
作者: 潘三专    时间: 2014-12-18 09: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潘三专    时间: 2014-12-18 09: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潘三专    时间: 2014-12-18 09: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小月亮    时间: 2014-12-18 10:11
学不会 发表于 2014-12-14 22:52
有喑喻——红旗、红领巾,但它不是诗,只是荒诞微小说而己。


作者: 王树强    时间: 2014-12-18 11:20
本帖最后由 王树强 于 2014-12-18 11:23 编辑

从写作手法入手读《杀狗的过程》
   
很早就读过雷平阳《杀狗的过程》这首诗歌,也欣赏过不少从不同角度的解读文章和褒贬不一的诗歌评论。
我只想从诗歌的写作方法入手,还原一下这首诗歌的庐山真面目。
   
我认为,雷平阳老师的这首诗歌运用了一下写作手法:
1、镜头嫁接法;
2、虚实结合法;
3、意义引申法。
  
首先,我们看镜头的嫁接。还原杀狗的真实过程,很简单,很明了,虽血腥但不可叹。
在杀狗的过程中不外乎两个基本的镜头:
一是屠夫从10点25分到11点20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捅了一只狗脖子五刀杀狗卖肉;
二是另一家的狗看到被杀的狗挨刀子就惊恐地逃跑,主人捅几次,它就跑几次。
作者把两只狗的镜头巧妙地嫁接,形成了血腥、无情、残忍等等无形的张力以及所要表达的引申效果。
  
其次,虚与实的结合也很叫好。
市场是实,时间段是实,杀狗的过程是实,主人与狗的交流也是真实可信的。
那哪些是虚的呢?首先,把主人家的狗与被屠宰的狗嫁接在一起的故事是虚的;其次红领巾、小旗子以及假借围观者的议论是虚的。
作者通过镜头嫁接和物象意象的虚实结合,为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意义引申做了最为完美的铺垫。
  
最后,意义引申的表达方式,是很有层次感的。
通过镜头的嫁接和虚实结合的描写,作者从主人与狗引申到了长辈与孩子,从长辈与孩子,通过红领巾、小旗子等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意象,把意义引申到了更高的层次。
第一次引申是通过镜头嫁接实现的,第二次引申是通过主人与狗真实的情感交流加以想象实现的;最后的引申,则是通过对姐姐故事的错觉描写来实现的。
   
这样,《杀狗的过程》已经很好理解了!为了还原诗歌写作的真正源头,我们可以这样做一下合理的想象:
作者“今天早上10点25分”来到“金鼎山农贸市场3单元”,屠夫正在杀狗,另一家喂养的狗则“依偎在主人的脚边,它抬着头望着繁忙的交易区,偶尔,伸出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杀狗开始了,在捅刀子的整个过程中,另一家喂养的狗每每受到惊吓,但跑出去,主人就把他又叫回来。
一边是屠杀,一边是温情。作者可能在某一错觉中有了灵感,于是把两只狗的被杀与温情嫁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有痛感的故事情节。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虽是联想,但也是基于对诗歌所给予的信息合理推断的。
   
既然是推断,我就在表达一下我对诗歌最后一句的理解吧!
诗歌最后假借围观者的话“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有些读者对此不理解,为谁奔丧啊?其实还原诗歌的创作灵感后,不难看出,这一句是为那只真正被屠宰的狗所写的。也许这只狗的老爷爷、爷爷、爸爸以及它的其他亲属都已经在这个市场上“牺牲”了,它本可以到此缅怀一下、大哭一场。但狗的命运容不得人情,这也许就是对死了无人惦念的形象解构吧。当然,作者把这一句放在被嫁接故事的最后,已经有了意义的引申。引申什么,则见仁见智了。


作者: 渔阳放歌    时间: 2014-12-18 19:25
潘三专 发表于 2014-12-18 09:07


作者: 天露    时间: 2014-12-18 20:03
也写了一篇简评,不知丢在哪里了
作者: 渔阳放歌    时间: 2014-12-18 21:56
天露 发表于 2014-12-18 20:03
也写了一篇简评,不知丢在哪里了

我希望老师写出不一样的声音来
作者: 漂之雨    时间: 2014-12-18 23:05
残酷地记叙最终揭示了人类本性的残酷!
作者: 围围    时间: 2014-12-22 21:13
描写假温情与真奴性的诗歌,隐得很深。
作者: 草帽    时间: 2014-12-22 21:25
一首把责任丢给阅读者的诗歌
作者: 学不会    时间: 2014-12-24 06:35
小柿子
侯马
一九七四年或者
是一九七五年
肯定不到七六年
七六年粉碎四人帮
我已经在城里的小学
拉小提琴了
就是说一、二年级时的某一天
我毒打了小柿子
在他的脸上
一连搧了几十个巴掌
小柿子开始还笑
表示他理解这是玩耍
而他依然相信我的友谊
后来,痛的受不了
他开始抽泣
一道道泪水划过
又红又肿的脸
我没想到
他竟然不还手
一放纵
左右手交替
又搧了他几巴掌
这完全演变为
一个人对另一个
意志的控制
小柿子让我觉得
我有权利这么打人
我有这么威风
后来我想起来
这么一个人
竟然是我最好的朋友
他怎么配
拥有我的友谊
不由得
又搧了他几巴牚
他有点迷惑
一开始他就不解
我城里来的弟弟哭了
而我怪罪于他
想证明我可以保护弟弟
还是想证明
朋友与血缘相比
根本就他妈不重要
想起我一个人被扔在乡下
还要靠打人证明自己
我不由得接连搧着小柿子
我的手终于打痛了
弯腰脱鞋
教室后面
高我半头的小柿子
就那么靠墙站着
看我脱鞋
没有还手
也没有跑
他像是有点被打傻了
也有点像是想尝尝鞋子的滋味
等我脱下鞋
就用鞋搧他
几下
血就流下来了
我弟弟目睹了这一幕
值日的同学目睹了这一幕
多年来我忘不了这一幕
忘不了小柿子
我三十年没见他了
那事过去不久
我就回城读书了
粉碎四人帮的时候
还在舞台上假装拉小提琴
上初中时
我回村里见过小柿子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了
他在田里干农活
见到我
竟然羞涩地笑了
我觉得这冤仇化解太容易了
当年
我能这样欺压他
绝非一己之力
现在,有时也麻木不仁地
助纣为虐
#2000—2010#。沈浩波:一首内心拷问之诗,来自诗人侯马。人到中年,内心温柔、悲悯的侯马,变得对自己更狠。不对自己狠点,怎配当个诗人?中年的狠,是真正的狠,经历过人生考验的那种狠。来自内心的力量。此诗在诗艺上亦充满含金量,他居然敢,这么漫长的叙述,耐心、从容、牵拉和切割读者的心。
作者: 我是圆的    时间: 2014-12-27 05:21
雷平阳,男,1966年生于云南昭通,1985年毕业于昭通师专中文系,同年被分配至中共盐津县委办工作,1991年调昆明《云南建筑报》任编辑,2003年调昆明市文联《滇池》杂志社任编辑,现供职于云南省文联,云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昆明市作协常务理事,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四个一批”人才,云南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著有《风中的群山》、《天上攸乐》、《普洱茶记》、《云南黄昏的秩序》、《雷平阳诗选》等作品集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诗歌奖等多种奖项。


顶学。祝好
作者: 深海之蓝    时间: 2015-1-6 06:47
太残忍了!
作者: 包苞    时间: 2015-1-13 13:11

让诗歌唤醒我的妻子

凌晨3点,我摇醒熟睡的妻子,说:我给你读一首诗。
妻子讶异地睁开眼睛,嘟囔了句“神经病!”,又闭上眼睛睡去。
我又摇醒她说:我给你读一首诗。
如此几次,妻子终于无奈地点了点头。于是,我给她读诗。
我读雷平阳的《存文学讲的故事》。
我读得声情并茂。我读的鬼气森森。我读得泪光婆娑。
可当我转过身去看她,她又差点睡去。
我又推她,并再为她读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
这是一首血淋淋的诗。在静静的夜里,被我读得血腥无比。
我以为这次她还会像上次一样不知不觉地睡去。
但当我回头,却发现她睁大着眼睛,眼睛里有恐惧,也有震惊。
她终于醒了。
我感到用诗歌唤醒沉睡的人其实也很简单。
我满意地合上书,说:睡吧。然后转身睡去。
那时,是凌晨3点25分。
不知是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更久,沉睡中的我被妻子摇醒。
我讶异地睁开眼睛。
“那真是杀狗吗?”
“……?不知道。”我茫然应答着。时间,滴滴答答
像温热的狗血不停滴到我的脸上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5-1-16 07:52
包苞 发表于 2015-1-13 13:11
让诗歌唤醒我的妻子

凌晨3点,我摇醒熟睡的妻子,说:我给你读一首诗。

用来吓老婆倒是不错的主意
作者: 陈默    时间: 2015-1-16 08:42
悦读。                              
作者: 李明利    时间: 2015-1-16 12:35
令人震撼,残忍。
作者: 荒原猛士    时间: 2015-1-16 13:33
为了大家对荒原猛士那篇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附个地址在这里:


重读经典:读着的两种心痛——读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3&fromuid=19066
(出处: 中国诗歌流派)

作者: 穷人    时间: 2015-1-22 12:50
也来读。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1-22 20:37
这种白描不是诗歌的状态~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5-1-22 21:03
天空歌王 发表于 2015-1-22 20:37
这种白描不是诗歌的状态~

白描与否和诗歌状态有关吗?正如抒情一定是诗吗?请再想想。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1-23 06:31
本帖最后由 天空歌王 于 2015-1-23 06:36 编辑
张无为 发表于 2015-1-22 21:03
白描与否和诗歌状态有关吗?正如抒情一定是诗吗?请再想想。


有道理!

我应该说~不很是

感谢批评!


问题有多重理解~比如这个帖子,因为爱国而无端被骂,这就可以理解为对方是一个骂爱国者的流氓——http://www.zgsglp.com/thread-345557-1-1.html
作者: 萧仲莲    时间: 2015-1-24 17:16
没有人敢读第二遍。
作者: 与戈    时间: 2015-2-3 13:20
两年之交间,所有中国的诗人、或者说中国诗歌爱好者,都记住了一首诗,那就是《杀狗的过程》,在“人”“兽”之间,不停思考,令人胆战心惊,活着,有了恐惧。
作者: 琴雨    时间: 2015-2-23 12:44
渔阳放歌 发表于 2014-12-18 06:10
问题是出在了作者雷平阳不懂烹饪 杀狗都是用绳子勒死的 因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持狗肉的鲜香和鲜红  地球 ...

说得对
作者: 琴雨    时间: 2015-2-23 12:44
渔阳放歌 发表于 2014-12-18 06:10
问题是出在了作者雷平阳不懂烹饪 杀狗都是用绳子勒死的 因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持狗肉的鲜香和鲜红  地球 ...

说得对
作者: 琴雨    时间: 2015-2-23 12:45
一个政客的手段,脱离实际。编造永远是编造,只为获奖罢了。
作者: 琴雨    时间: 2015-2-23 12:47
中国人或是中国诗人永远是可悲的,为了出名不断地编造谎言。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