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在线访谈诗人方文竹(请及时刷新) [打印本页]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2 19:49
标题: 在线访谈诗人方文竹(请及时刷新)
本帖最后由 宫白云 于 2016-5-22 20:14 编辑

中国诗歌流派网21世纪诗歌会客室在线实时访谈
(, 下载次数: 10)
  
嘉 宾:安徽诗人 方文竹

主持人:中国诗歌流派网副主编 宫白云

地点:中国诗歌流派网21世纪诗歌会客室

时间:2016年5月24日19点—21点

    19点——20点 为主持人的提问和嘉宾的回答时间。


    20点——21点 为会员、网友提问时间。

   这是继福建诗人汤养宗、台湾诗人杨平、江苏诗人大卫、山东诗人马启代、湖南诗人周瑟瑟、山西诗人聂权、贵州诗人南鸥走进《21世纪诗歌会客室》后,又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交流,欢迎广大会员、网友踊跃参与!

  
  在现代诗各方面令人满意的人→方文竹简介
  

  
  方文竹,安徽怀宁人,198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
  有评者认为:方文竹是当代最受遮蔽的重要诗人之一。实际上,方文竹是时间跨度变化大、无法归类、各个年代都有代表作、一直保持着不间歇旺盛创造态势的诗人
  1983年《飞天》杂志发表处女作。“八十年代校园诗歌风云人物之一”(姜红伟),大学时代代表作《原野》发表在《诗歌报》创刊号上。2015年第5期《星星·诗歌理论》专栏“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12位访谈者之一。
  90年代研究生时代代表作《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哲学系》等轰动一时,揭示文化传统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九十年代“东方文化复兴”和“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诗性介入。1996年中直3家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方文竹作品暨九十年代中国诗歌研讨会”,王一川、张颐武、程光炜、王家新、孙文波等认为其诗作中的叙事与反讽因素为90年代汉语诗歌新走向的代表之一。批评家陈超在读过方文竹诗集《九十年代实验室》后认为:“方文竹是在现代诗各方面令人满意的人,分寸感掌握得好。”
  新世纪进入深度探索常态期。与友人共同主创“滴撒诗歌”并主编民刊《滴撒诗歌》,关注汉语诗歌的纯构成境域,被评为“21世纪中国十二家影响力现代诗群流派”。
  出版诗集《九十年代实验室》、散文集《我需要痛》、长篇小说《黑影》、学术论集《自由游戏的时代》等等各类著作21部,其中长诗有《绵延》、《暗斑》、《见习期》以及永无完成的《能量守恒之歌》等。近年作品不断占据一些大刊名刊头条个人栏目和封面人物,入选英汉对照版《中国新诗300首》《世界诗歌年鉴2013》《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2015)等。获安徽省政府文学奖(2005——2006)、“中国·散文诗大奖”(2011)、“中国当代诗歌奖(2011—2012)”等。
  业余爱好即捧读高深的多学科人文学术名著,富于学术理论修养,且有多部人文多学科论著问世。创作与学术批评兼融于一身。在多种文体之间行走,体现出综合整体、试锋耸立的风范。学术素养和多文体试探也给方文竹的写作增添了底蕴和超拔气象。评论家谭五昌指出:“简言之,方文竹以其具有哲学底蕴的丰富厚重的诗歌创作,从当下平庸化的日常生活写作潮流中脱颖而出,不但成就了其中国当代实力诗人的形象和地位,也以个体努力有效地维护了当下中国新诗的精神尊严。”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6-5-22 20:24
沙发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8:37
提前来报道。。等候方文竹老师。。。
作者: 潘加红    时间: 2016-5-24 18:40
方老师在散文诗方面追求的语言极致和诗歌外松内紧,追求空间和思想的辽阔,形成一种对比和观照,在生命和哲学的层面,使得简洁和深邃达成了平衡,我试着写个评论,不吝赐教。问好宫老师,方老师!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8:42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5-24 18:40
方老师在散文诗方面追求的语言极致和诗歌外松内紧,追求空间和思想的辽阔,形成一种对比和观照,在生命和哲 ...

谢谢加红来支持。。。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6-5-24 18:50
欢迎文竹兄走进白云主持的21世纪诗歌会客室。你的诗歌创作贯穿了80、90年代乃至新世纪的前16年,并以持续保持的先锋性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在80年代就有所成就的诗人中,很多人在80年代末或90年代因种种原因不再写诗,你是如何保持长达30多年的创作热情的?你的部分探索性诗歌,有些读者看不懂,说实话,有的作品我也看不懂是要表现什么,访谈结束后,如果时间允许,请谈一谈诗歌探索与受众理解之间的关系。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6-5-24 18:51
宫白云 发表于 2016-5-24 18:42
谢谢加红来支持。。。

白云经常访问太阳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8:52
韩庆成 发表于 2016-5-24 18:50
欢迎文竹兄走进白云主持的21世纪诗歌会客室。你的诗歌创作贯穿了80、90年代乃至新世纪的前16年,并以持续保 ...

谢谢韩总来支持。。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8:53
严家威 发表于 2016-5-24 18:51
白云经常访问太阳

太阳好哈。。。谢严兄来支持。。。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8:53
快到访谈时间了。。一起等候诗人方文竹。7点——8点 为主持人的提问和嘉宾的回答时间。

8点——9点 为会员、网友提问时间。


预祝访谈成功!期待诗人朋友们与广大会员涌跃参与。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6-5-24 18:55
韩庆成 发表于 2016-5-24 18:50
欢迎文竹兄走进白云主持的21世纪诗歌会客室。你的诗歌创作贯穿了80、90年代乃至新世纪的前16年,并以持续保 ...

问好,同感。访谈结束后,如果时间允许,请谈一谈诗歌探索与受众理解之间的关系。
作者: 悠然心会    时间: 2016-5-24 18:56
翘首以待,先问好白云姐!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8:58
悠然心会 发表于 2016-5-24 18:56
翘首以待,先问好白云姐!

谢谢妹妹来支持。。。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8:58
方老师来了吗。。来了和大家打声招呼。。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6-5-24 19:01
问好各位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02
宫白云好!大家好!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03
方老师来了 。。欢迎。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6-5-24 19:03
学术素养和多文体试探也给方文竹的写作增添了底蕴和超拔气象。评论家谭五昌指出:“简言之,方文竹以其具有哲学底蕴的丰富厚重的诗歌创作,从当下平庸化的日常生活写作潮流中脱颖而出,不但成就了其中国当代实力诗人的形象和地位,也以个体努力有效地维护了当下中国新诗的精神尊严。”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04
现在访谈正式开始。。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04
方文竹老师好,欢迎您来到《21世纪诗歌会客室》。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06
方文竹:宫白云好!感谢你的美意。允许我对你的措词提一点个人意见:一,不要称“老师”,二,将“您”改为“你”。这样,我们的对话才能称为“对话”,进入“主体间性”,是一种民主的磋商的自由的有效的碰撞与融合。说与听一旦具有同等地位,才会产生话语的生长性力量。
“21世纪诗歌会客室”,我的理解是时间的力量足以粉碎什么,但是建构依然是主旋律。会客之“客”不是对象化,而是一种亲和、召唤。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07
方文竹 发表于 2016-5-24 19:06
方文竹:宫白云好!感谢你的美意。允许我对你的措词提一点个人意见:一,不要称“老师”,二,将“您”改为 ...

好的,我立刻改过来,儒雅的人都是谦逊的,谦逊的人都是充满智慧的。再次见识方先生的绅士风度与学者风范。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08
绅士,学者,——不敢当!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08
现在提第一问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08
在我个人的印象中,觉得你是无法归类的,你是哲学硕士,但是在文学评论,小说,诗歌,散文,以及人文多学科学术理论方面都可以冠为“家”,且都是名副其实的“家”。无论是你的评论,还是你的小说,诗歌,包括你的散文诗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内涵价值与广泛的辐射力,你的作品始终幽放着思想与精神的徽光,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人文的、人性的基因贯穿于你作品的始终。出版有诗集《九十年代实验室》、散文集《我需要痛》、长篇小说《黑影》、学术论集《自由游戏的时代》等各类著作21部,可谓等著齐身。我的问题是你是如何始终保持着这么旺盛的创造力并在各个文学领域挥洒自如?你对你各个领域的写作有规划吗?在文学评论和学术,小说,诗歌,散文,散文诗的写作中,你更钟情于哪一个?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10
文体和兴趣多类其实是一种时间漂移的产物,正式写作是在八十年代初大学时代开始的,30多年期间发生兴趣变化与合流现象也是正常的。真正的表达是无关文体分类的,我总觉得过于强调文体的属性,表达的真实性和自由度就打了折扣。当然,一篇作品在形式上的完美也是需要的,只是两者要统一起来。我喜欢本雅明式的文体风格,尼采的行文风格更诡异。本雅明和尼采的行文风格都和文体属性相关。
我不敢妄称“家”。我曾发表过《淡化“作家意识”》一文,意思是:写作应该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有了表达的欲望才会拿起笔。因此,生存和人生经验是写作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我反对“专业写作”的可能性,当然反对作家这个职业甚至反对“作家”这个称号。至于在人文社科方面我真的只是一个“小学徒”。我曾提倡“学者”而反对“专家”。
一个人的读与思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他的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读与思加入了他的人生经验和无意识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写作资源。
我并不认为自己的产量有多高,其实比我产量高的人多的是,我只是在一个中等线上,只是平时消闲下来时就写上一点慢慢积累起来罢。经常有人说:“方文竹,你每天写到下半夜吧。”其实我大多每晚9点多钟就睡觉了。其实在读与写中,空余时间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读与写的心态。我常常说:“人生的艺术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当然像钱钟书夫妇那样因为平生旅游了一个地方而后悔耽误了时间,实在是太过分了,不食人间烟火(这又回到了前面的话题:不食人间烟火的写作是虚假的写作)。我的意思是,要善于安排时间。一个单位的一把手整天忙个不停,却依然大作多多。他却说,谁说没时间写作我是不相信的。比如,微信上流行一个“减少不必要的饭局”的说法就是一例。还有,我这人生活上较单纯,爱好少,空闲时间多,没事时就读读,想想,写写,就这样,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没什么“旺盛的创造力”可言。
我对写作大多没有“规划”。有了规划,或许也就没有了文体的多样性。写作是“逼”出来的,满意一点的作品是突然“掉”下来的。有时候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有时候面对一个词语,有时候对过去的拙作产生互文性,等等,都是一篇作品的写作来源。 一个内容可以采取多种文体表达,多种文体可以表达同一种内容,所以关键在于“内容”。
在所有的文体中我最钟情于学术评论类写作,虽说在这方面跟那些专业人士相比不算显亮,我不在学院搞项目,这样也好,免于功利的泥淖,随意随心,不亦乐乎?!我认为一部长篇小说可能只是为了表达一句话,而一部学术专著则是由这一句一句地连缀而成的。文学类写作主要凭感觉,好像难度不是太大,似乎人人都可以试笔,而学术理论就有极大的挑战性。感性的东西就就像白开水,而学术类则厚实得多。但是我不会放弃诗歌写作,也以诗歌写作作为“基础”,不仅因为诗歌写作在我的个人写作史上是“首席”,而是认为所有文体都是诗歌的发散、放大与变形,诗歌写作能够带动其它文体的摩擦和掘进。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14
你的这席话很有启发性,听了感觉获益匪浅。“满意一点的作品是突然‘掉’下来的”;“所有文体都是诗歌的发散、放大与变形,诗歌写作能够带动其它文体的摩擦和掘进。”这些观点我个人极为赞赏。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16
第2问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16
虽未与你谋面,但从网上散落的你的一些照片来看,一副温文尔雅谦谦君子的形象,优雅沉静的气质,就像你的名字方文竹,请问这个名字是你的本名还是笔名?如果不介意的话能否简单地谈谈你的家庭背景?你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的?谁对你产生的影响力最深?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17
“方文竹”是我的本名,上大学时是笔名,后参加工作后改过来的。我嫌本名太有“财”(另一个“才”我也不喜欢)味,不太符合我的心性。我是山区农民的后代,老家还在那里。我的生活很随意、简单,饭桌上我太愿意跟人家后面说很多无用的废话,有点“怪僻”“沉静”吧。现在家里仅我和老婆俩过着过,办公和住宿在一个大院,很方便。
十三四岁在家乡读初中时,我就喜欢看报纸上的副刊,萌生了幼稚的写作念头并试笔且投稿,以致闹出了很多笑话。后来为了改变命运,暂时放下文学启蒙期,一心专攻高考,初中毕业回乡务农,靠自学于1980年考取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才算正式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吧。
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同学钱叶用。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19
第3问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19
有资料显示你是八十年代中国校园诗歌风云人物之一,曾红极一时。能给我们谈谈当年校园诗歌的情况吗?它对你以后的创作有何影响?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20
感谢“八十年代中国校园诗歌”研究专家姜红伟先生,他列出了当年众多大学生诗人名单,作为其中之一员,我不算很出色,更谈不上“红极一时”,只是当时发表了一些作品,在当时“全国四大高校诗社”安徽师大江南诗社周围活跃过,爱诗的人知道我的名字而已。那时,校园里写诗盛况空前,尤其中文系,几乎人人皆诗人。我是跟在同班同学钱叶用后面写起来的,钱这人八面玲珑,为人为诗都很鬼精,这是我学不到的,他现在北京致公党工作。可以说,要不是这段大学生经历和钱叶用的鼓捣,我这一生肯定不会走上写诗这条路的。正是钱叶用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八十年代校园诗歌”是一个大题目,详情可见姜红伟先生对我的一个访谈《“醉到今天还没有醒来”》发表在去年的《星星•诗歌理论》上,这篇访谈详述了八十年代校园诗歌的盛况。是呀,“醉到今天还没有醒来”,影响至今到一生,那时我们醉心于洛尔伽、埃利蒂斯等,前些天我在朋友家随便翻了一下一本《世界抒情诗选》,看到上面的句子“那是金色的流沙∕那是往事的回忆”“当记忆进入巢穴∕紫丁香用火焰将落日浇淋”,好熟悉啊!我的整个神经被触动了,当年烂熟于心的句子萌出心头,恍若昨天!它已经烙进我的文化——心理结构,进入无意识。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20
校园写诗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量的阅读,吸收人类整个文明的成果,从诗歌谱系到知识谱系的转移或两者的交融,这一点也影响到具体的写作,一时摆脱不掉大量的阴影,因此被人称之为“学院派”,含有一点讥刺的味道。但是,“影响的焦虑”也是存在的。我一直反对“学院派”或“学院派”的某些方面,并努力从昨天“突围”出来,有点西西弗的悲剧意味。在承续关系中,不可忽略时间这个幕后杀手。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24
方先生的娓娓道来既有对那个时代的不舍与回味又有时光不可追的焦黄味道。
“醉到今天还没有醒来”恐怕只有诗人才会有如此的情怀……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24
第4问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25
据我所知,上世纪九十年代你有一首代表作《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过去了这么多年,依然经久不衰。流派网还专门组织了对这首诗的“经典重读”,能否与我们分享下这首诗的创作情况?它表达了你怎样的思想与观念?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25
是呀,五味俱全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28
谢谢你对这首拙作的抬举。其实我自己也偏爱这首,并将它当作“代表作”。那个时代它着实火了一把,不仅发表转载多,且在诗坛传诵不息,很多人跟我谈诗都要提起它。后来只有部分人喜欢(去年有位诗歌教授直言要我告别这首诗),或许诗歌与时间之间有一种秘密的关系,简单地说,一首诗的起伏跟一个时期的诗歌风潮有着一些表面勾连的关系。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29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正值“人文精神”大讨论,我对这样的学术潮流很有兴趣,经常翻看有关报刊如《读书》等,其时后现代、后殖民等理论盛行,加上我在哲学系读研的主攻方向是西方美学,导师又引导我苦攻西方理论,那时我经常泡着距人民大学较近的北京图书馆, 知识的激荡在胸间不息。一个落日熔金的周末,我与一位同学在寝室里谈着这个话题,突然间萌生了“那么多的牙齿同咬一只樱桃”的奇怪念头,接着联系到“北京图书馆”,于是通过“聚集”(海德格尔),等这位同学离开寝室后,我几乎一挥而就这首诗。
拙作虽然有着知识背景,但是我反对一首诗的“知识”味,我力求回避这个。通过作品也可以看出我的努力。其实在构思与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我有一种饱满的感觉,其实每当写出稍好一点的作品时都是这种感觉。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30
拙作写好后,给北京的一些诗友看后,受到了一致的肯定,当时的石一龙居然说:“老方你写出来了。”1997年6月11日中直三家单位在北京联合召开“方文竹作品暨九十年代中国诗歌研讨会”,王一川、张颐武、程光炜、王家新等认为方文竹诗歌中的叙事和反讽因素代表着九十年代汉语诗歌的新取向,“叙事”“反讽”主要指这一首,次一首还有《哲学系》。“叙事”“反讽”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知识”,也是我注重吸收的。至于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观念,我认为研讨会上程光炜先生的评价较为到位:表达了一种文化传统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复杂性关系。当然,若“过度阐释”也不止这些。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6-5-24 19:30
宫白云 发表于 2016-5-24 18:42
谢谢加红来支持。。。

在外吃饭。静观,学习中……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31
杨立 发表于 2016-5-24 19:30
在外吃饭。静观,学习中……

谢谢杨兄来支持。。。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32
记得我初读这首《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就被诗中的“那么多的牙齿同咬一只樱桃”这句所惊艳,它让我想起庞德的那首著名的〈地铁车站〉,据说有18种译本,而我最喜欢的是飞白的译本:“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脸”与“花瓣”,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杂揉,两种想象绞合一起,就像你这句中的“牙齿”与“樱桃”,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都必将在各自的金字塔上熠熠生辉。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6-5-24 19:33
精神向度的自我呈现
  ——读方文竹《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
  ◆宫白云

   精神向度的自我呈现——读方文竹《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

读一首好诗意味着向诗歌向度中的潜在意旨靠拢并获得一种震撼或者省悟,这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近日在中国诗歌流派网重读经典中读到方文竹的一首《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在读完的刹那,我清楚地意识到遭遇了一首难见的好诗。方文竹的这首诗虽然写于1997年,但依然经久不衰地获得赞同。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这首诗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启发性,诗人仅用一个标题就把我们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磁场——“图书馆”之中。从这首诗的表象来看,题目“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一下子就把这首诗的主线抛了出来,而诗的内容就是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的思维活动。读诗不是读表象,这首诗所负载的远远超过了其表象,它深处的内涵、思想或主旨给了我们许多的启思、共鸣或感动。方文竹在这首诗中尝试了他全部的优雅和沉思,我们必须为阅读这首诗准备好自己的智力和想象。让我们从第一节开始:
  
  那么多的食客会见古人 今人
  那么多的坟墓 那么多的谎言
  锁链和笛手
  那么多的牙齿与我同咬一只樱桃
  谁的汁液照亮了世界
  谁的碑石旁放下我的一只新鞋
  饥肠辘辘 我摸到了风衣内的方便面
  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
  
  首先这一节在语调方面,带有阔大的气息和忧郁的气质,而且更妙的是,通过使用排比式的复沓词语“那么多”、“谁的”来突出语境背后的含意。无论“坟墓”还是“谎言”;“锁链”还是“笛手”被置入“那么多”这个语境中一下子就让这些词语涉及的意象紧迫起来,“坟墓”是死亡,“谎言”是一种欺骗,“锁链”喻指着束缚,而“笛手”显而易见是歌唱者,由此一串连,不难想象,“食客”们(也就是来图书馆攫取精神食粮的人)在书里与“古人”“今人”相见,诸多的死亡、欺骗、束缚和歌唱;“那么多的牙齿与我同咬一只樱桃”,读到这句我们会为方文竹的用语感到惊骇,这里不但有剧烈的斯特林堡表现主义式的观察,更有高跨度的情境与心智。这不但是诗句,而且是智慧。诗人把“牙齿”变成了龃嚼思想的人,把“樱桃”变成了思想的高峰,而一个动词“咬”的使用,让所有动态与静态的东西活动起来,成为现在进行时,古往今来那么多的人与诗人站在同一思想的纬度,而“谁的汁液照亮了世界”,这里的“汁液”暗喻思想的灵光;“谁的碑石旁放下我的一只新鞋”,“碑石”代表已被众人认可的传统或陈旧的观念,而“新鞋”则是新的思想或新的探索,旧的传统可否容纳新观念?这是个问题,这样的诗思是与读者分享的;“饥肠辘辘我摸到了风衣内的方便面”;打破旧的树立新的(思想体系),总是饥渴式的,而“方便面”则让我们读到了欲速则不达的意味。而所有的沉浮与涌流都在生命的惊觉之中,与世界本来的存在不发生关联,万物不会因思想、死亡、谎言等等而停止生长,“馆前的鲜花照样开放”。而接下来的第二节不仅让我们看到春天里诗人心中的澎湃更让我们体味一种思维的力度:
  
  这是春天 我的感动我的澎湃
  图书馆是一句巨型语言
  我在句法里摸到了刀尖
  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
  
  在这一节里,方文竹毫不费力地使用着他的变形手法,让“图书馆”成了思想的代言。既然思想是“一句巨型语言”,那么“句法”无疑是抵达思想的通道,这样的语言使用是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然而他成功了,他“摸到了刀尖”。特别“巨型语言”一词显示了巨大的深挚性,还有“我在句法里摸到了刀尖”这句,不仅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异的诗性空间,更引爆出激情,让我们为这样隐蔽的心灵怦然而动。这句里“句法”两个字的运用,看似随意,却暗藏了机锋,它顷刻间把思想变成了行动,于不动声色中完成了虚与实奇妙的诗性转换,而重复的一句“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再一次将大地上的万物赋予了生命的品性。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我只是一个走进图书馆的人
  走进自己的证件
  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
  
  最后一节,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语境中,没有任何反讽和含混地说,“我只是一个走进图书馆的人/走进自己的证件”,对诗人来说,“图书馆”代表的是包罗万象的思想,而“证件”则暗指个体的生命,也就是自我。这样凝练、透彻的意象,是想象力与感悟力的解放,是对词语的重新发现与诠释。诗人走进思想的过程,就是走进自我的过程。不管过去还是未来,当诗人站在思想的深处让生命之思倾泻而出时,一切随之宏大起来……
  
  纵观全诗,耐人寻味的是这首诗的三节结尾都有一句“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这是一缕气息,贯穿始终,特别“照样”两字是为“盛开”的确切定位,而既然是“鲜花”就一定是和生命息息有关。“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这一句是全诗中最深的一笔,显现生命真正的质感。任何生命的获得或失去都不会让世界改变什么,地球照样旋转,正如“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
  
  读完这首诗,让我感觉这不是一首一般意义上的诗,它是诗人精神向度的自我呈现,凝聚着诗人思想和自身的深刻努力。

     2012-06-27 

  首发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www.zgsglp.com/thread-37219-1-1.html

附:

《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

方文竹

那么多的食客会见古人 今人
那么多的坟墓 那么多的谎言
锁链和笛手
那么多的牙齿与我同咬一只樱桃
谁的汁液照亮了世界
谁的碑石旁放下我的一只新鞋
饥肠辘辘 我摸到了风衣内的方便面
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

这是春天 我的感动我的澎湃
图书馆是一句巨型语言
我在句法里摸到了刀尖
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我只是一个走进图书馆的人
走进自己的证件
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
1997年


    方文竹简介:
  
  方文竹,1961年生,安徽怀宁人。中国诗歌流派网学术委员,《宣城日报》主任编辑。198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200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诗集《九十年代实验室》等四部,散文诗集《深夜的耳朵》等三部,散文诗理论集《建构与超越》,长篇小说《黑影》,学术文集《自由游戏的时代》,散文集《我需要痛》,纪实文学《物华天宝灵杰地》等两部。
  
  散文诗集《美人香草》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奖,诗集《各走一边》获2005—2006年度安徽省政府文学奖,2011年获第二届“中国·散文诗大奖”。
  
  方文竹的诗歌创作经历了校园诗歌、知识分子写作、先锋写作的多个阶段,终于在不断变化中返朴归真,把目光定格在小而又小的“月牙湾”和低而又低的普通人身上,见微知著,大智若愚,把一个时代的光明与黑暗,微缩入像普通人一样普通、平实的语言之中。
  
  1997年6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方文竹作品暨九十年代中国诗歌研讨会”上,本诗广受推崇。程光炜教授认为,这首诗中的个人行为与文化传统的对话,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内涵。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33
第5问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33
我哪能跟世界大师比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33
批评家陈超曾说你“是在现代诗各方面都令人满意的人,分寸感掌握得好。”就我阅读你的诗歌印象来看,除了分寸感外你诗歌中的语言与想象力也是大有别材、别有洞天,让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最好的东西就是语言和想象,显然你已经占据了它们的制高点,你在语言的内部制造张力,让语言与主题在摩擦中形成呼应。例如“沾上一点就够了/再沾上一点就是一个国家/沾上一点就是原野上的一间小木屋/就是屋内一具易朽的肉身(《小秋收》);“在有福者的眼里/月亮是一个孤儿/从另一端进入”(《广德县一宿》);“无数只鸟在树上歌唱时/不是鸟在歌唱/是树在歌唱”(《鸟和树》)等,将叙述的单一性更多地转换为复合性。读这样的诗,让我们对什么是诗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并对写出这样诗歌的人由衷地赞佩。毫无疑问你是一个站在高处提醒时代的写作者。能否给我们简单谈谈你诗歌写作的经验与心得?特别是“分寸感”的把握与语言和想象力的使用方面。另外你给诗人们的忠告是什么?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35
谢谢你对拙作的细读,你对诗性特征的辨析和把握能力让我惊叹。我尊敬的陈超先生是在读过我的诗集《九十年代实验室》后给我的回信这么说的(这封信将收入霍俊明先生编的《陈超书信集》)。但是陈超同时提醒,优缺是一体两面。比如“分寸感”是“极端”的敌人,而“极端”是引起艺术注意的偏激之必需,对于我则一直按照汉语诗歌的本体建设而追求一种“均衡”的美学,因此像你曾说过的,我不是一个挺立潮头的诗人,说世俗一点,就是不是一下子就能“红”起来的诗人,我必须像长年累月慢慢打磨一件铜器一样,耐心、寂寞是我的写作的命运。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35
有人说我“无法归类”,我承认!不仅因为写作时间长,而是不搞观念为先这套把戏,更不搞文体边界的学术认证,写作中该认真的要认真,该随便的要随便。文体的界线说到底就是自己的意识的界线,你超越它(要敢于超越),也就超越过去了,没有什么了不起!

作者: 彐冈    时间: 2016-5-24 19:36
第一次来论坛学习,遇到好诗好评,有福气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36
写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常说是“一个写作者整个人格的投入”,你的人生经验整个地都参与进来了,“诗歌写作的经验和心得”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而且各人情况各各不同。说出了什么,就会遮蔽了什么。
受到大家肯定的拙作在写作过程中都带有一点神秘的性质,即超出了自我的部分,有时候是恍惚中写就的,说不出来,仿佛是另一个人写出来的,或说自己好像不是自己似的,有点柏拉图说的“神灵凭附”。这是灵感又不是灵感,我不喜欢“灵感”这个词。我更相信“笨”功夫,在读、写、思之间打“持久战”,这其实是一场“埋伏”,未来的一篇作品一定会在某一个时机伺机而动、振翅而飞。真正的写作还要挑战难度,舒服的写作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36
我特别注重“过瘾”式的写作,即“写自己”,固执地写自己愿意写的,从题材、内容、手法、语言等,不会为难自己,不想跟风、随大流而改变自己,当然这会牺牲掉一些东西,但是我愿意。话又说回来,我对于那种风行的写法天生缺乏一种应合的敏感度。或直白地说,我不满意自己,但对于诗坛上哪一种写法我都不满意。在这方面,《滴撒诗歌》2012卷封二“语录”介绍我时较为符合:“有追求综合、整体之野心,使其葆有永远未完成之写作乐趣。”
在写作中“分寸感”是很重要的,可谓“基本功”和“入门券”,恰恰是那些追求语言和想象力的写作者最懂得也最能够把握“分寸感”,因为正是“分寸感”的缺乏才会让语言和想象力越出了预设的轨道。有人指责诗歌看不懂,但是你在写作过程的主观行为中一定要让每一个词和句段适得其所,这就是功夫!
我不愿“忠告”什么,因为我没有选择这种视角的习惯,我喜欢一种平等协商的方式。既然你出了这个题目,我不得不说两句——因为“家族相似”,诗人对诗人应该宽容、亲善,我反对有些诗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另外一些诗人。诗人应该学会融合社会,我们的生存绝对不带诗性。活着,这是最大的事实,也是最重要的诗。诗人应该健康、快乐、有风度、有味道地活着。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37
彐冈 发表于 2016-5-24 19:36
第一次来论坛学习,遇到好诗好评,有福气

谢谢来支持。好象雪江弟。。是不是哈 。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38
你的这几段话让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特别“真正的写作还要挑战难度,舒服的写作是出不了好作品的。”;“人应该健康、快乐、有风度、有味道地活着。”这两段话不仅发人深思,也为诗人们指出了一种方向。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40
第6问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40
你多年来不懈坚持的综合写作和对文学的虔诚及敬畏与低调的行事作风,不由人不心生敬意。有评家评价你说:创作与学术批评兼融于一身。在多种文体之间行走,体现出综合整体、试锋耸立的风范。学术素养和多文体试探也给你的写作增添了底蕴和超拔气象。如此的高峰与综合的素养一定让你对什么是好诗有着自己独到的眼光与见解,你能把你眼里的好诗样子说给我们听听吗?
作者: 彐冈    时间: 2016-5-24 19:40
白云姐,是我。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41
彐冈 发表于 2016-5-24 19:40
白云姐,是我。

感动。。谢谢弟来支持。。。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41
这里透露一下个人的真实心态:我对学术批评的兴趣远远大于文学类写作。当然理论批评也称为“作家”,如当年马恩的习惯。少年时代在乡间接触到一本艾思奇《大众哲学》算是启蒙吧,以后我一直喜欢看理论书且不限于哪一个学科。

作者: 杜国庆    时间: 2016-5-24 19:41
方老师好,请问2016,由您及盛敏左云等老师一手创办的滴撒诗歌将有什么动作?您对宣城诗歌有何看法和意见?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41
经常有人问我:你为啥至今还坚持写诗?我答:写了30多年还没有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其中一位朋友很美学地笑着说:恐怕你真的要写生命终结的那一天啦。“虔诚”“敬畏”“低调”只是一个写作者的人生态度的侧影,显然它遮蔽了另一面。低调往往与一个人的目标即参照系有关。
就这样,因为个人心性和爱好,创作和学术理论纠缠在一起,我十分乐于处在这个状态里。多种文体之间往往产生一种“借用”现象。记得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将要发表我的一篇西方美学论文,该刊主编打电话给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搞文学创作的吧?……”意思是论文的行文方式不一样,在这方面尼采、本雅明、刘勰等是祖师爷。我没有人们以为的理论储备是文学创作的绊脚石或拉锯战(著名的有当年革命导师剖析席勒),而是“添加燃料”。
这样或许我可以多向度地体味“好诗”。至于什么是好诗,我经常通俗简单地对朋友说,别人写得出来而我写不出来的就是好诗。如果严肃起来,“好诗”是有问题的:有“好诗”吗?或许,“好诗”之“好”不足以说明好诗的品质。诗是有倾向的如先锋、解构、传统等。倘若真的有“好诗”这回事,我认为,好诗是对世界的补缺。即你的写作是否有效和必要,对于世界和传统秩序、诗歌史提供了什么新的元素。这个看法与前面说的“别人写得出来而我写不出来的就是好诗”是一致的。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42
严家威 发表于 2016-5-24 19:33
精神向度的自我呈现
  ——读方文竹《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
  ◆宫白云

谢谢严兄翻出旧评支持。。。。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42
现在的诗坛看起来“好诗”的标准五花八门,对这个人来说是“好诗”,对另一个人来说则是“臭诗”。就拿我自己的眼光来说吧,有些受到热捧的“好诗”我倒一点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好”,也有些人和我同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好诗”标准的多元并不能成为某些写不出“好诗”的人的借口,那么天下也就真的没有“差诗”了吗?不会的。“好诗”虽说没有公认的标准,但是,你有没有写诗的基本功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要防止将“好诗”发展成“好诗主义”,“好诗主义”一经产生,真正的好诗将变得十分可疑起来,因为“流行”、“看齐”、“共性”等会扼杀好诗。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43
杜国庆 发表于 2016-5-24 19:41
方老师好,请问2016,由您及盛敏左云等老师一手创办的滴撒诗歌将有什么动作?您对宣城诗歌有何看法和意见?

谢谢杜老师来支持。。。
作者: 杜国庆    时间: 2016-5-24 19:43
宫白云 发表于 2016-5-24 19:43
谢谢杜老师来支持。。。

不敢不敢,问好宫白云老师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44
“别人写得出来而我写不出来的就是好诗”,方先生这个说法倒是十分新颖独特。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45
第7问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45
据有关资料了解,你近年的作品不断占据一些大刊名刊头条个人栏目和封面人物,入选英汉对照版《中国新诗300首》《世界诗歌年鉴2013》《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2015)等等。获安徽省政府文学奖(2005——2006)、“中国·散文诗大奖”(2011)、“中国当代诗歌奖(2011—2012)”等。但这些“占据”与奖项好像不足以对应你应有的实力与成就,有评家说你是被当代诗坛严重遮蔽的诗人,你这样认为吗?你怎么看遮蔽这件事情?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46
走上这条路(这里我喜欢海德格尔“林中路”的说法)必须劳作一番,劳作一番,必有收割。
我认为一个诗人的所谓“成绩单”只是体力活的鉴定结果,因为真正的结晶(是否闪光)还要从时间的迷茫中来勘探。经常有朋友对我说:凭你方文竹,长期旺盛创造力、有理论等全位素养、深广度及多方探索且写出了一些让人们记住的好作品,可是名气却不如某某某某,也没有获得过像样子的大奖、入选最高的选本,而应该怎样怎样等等。甚至酒台上有人说我不善于“斗狠”和“会混”,诗江湖啊。 这里引用一下我不认识的紫丁先生在微信朋友圈如此言:“一个“绝技深怀”的写诗者。一个与诗开玩笑的写诗者。方诗人是诗乐团中拉倍大提琴的那一位。弱势与优秀都在“过度沉缓”了。 紫丁。2016,4,17”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6-5-24 19:47
好诗是对世界的补缺。

妙/////。。。。。。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47
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能与我的诗歌路径相对称,说“遮蔽”的不止一两位,有的还是知名批评家,我不大好意思让人家花费时间和精力写什么个人评论等,我更缺少“炒作”手段,说“遮蔽”的人多了就不是“遮蔽”了。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生产流通中,有“遮蔽”这回事吗?纵使有,我看也不一定是坏事。“遮蔽”的只是社会角度,其实诗歌也可以写自己的诗歌。全面“遮蔽”是没有的,只是各种圈子的不同分化,比如当你说到“遮蔽”时,对于你来说就不是“遮蔽”了。
说到底还是名利在作怪,与真正的诗歌写作不是一回事。当你看谈了,真正的诗歌写作就开始了。庄子曰:“虚室生白。”每当我真的在写作上有所突破时,总会产生一种暂时的自我满足感。
还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就像升官发财一样,世界上任何一个职业都有“时运”现象。我与诗友们经常私下里不得不佩服某些人的“时运”。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47
严家威 发表于 2016-5-24 19:47
好诗是对世界的补缺。

妙/////。。。。。。

的确妙。。。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48
“当你看谈了,真正的诗歌写作就开始了。”表面看你说得云淡风情,其实蕴含着你极深的修行与境界在其中。至于“时运”现象,我也觉得很无可捉摸,所谓“时运不济”或“好运”来了挡不住,兴许都是冥冥中的天意?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49
第8问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49
我记得是在2010年8月,您与友人共同主创“滴撒诗歌”并创办主编民刊《滴撒诗歌》,“滴撒诗歌”还被评为“21世纪中国十二家影响力现代诗群流派”。民刊《滴撒诗歌》现已在当下诗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引起很大反响,我想知道你创办这个“滴撒诗歌”与《滴撒诗歌》民刊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为什么取名“滴撒”?有什么含意吗?“滴撒诗歌”的理念是什么?《滴撒诗歌》的选稿标准是怎样的?
作者: 彐冈    时间: 2016-5-24 19:50
通达!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50
《滴撒诗歌》的创立要追溯到1986年与几位朋友创办的民刊《门》,也可以说,《门》是《滴撒诗歌》相隔几十年的前身。“出于什么考虑”?这要提到“地域性”,明清时安徽宣城、桐城为皖地文坛两大重镇,而清初的宣城则为全国诗坛中心,代表诗人施闰章、高咏、梅庚、梅清、梅文鼎、沈泌等。古有李白、谢朓、梅尧臣等,新诗则有胡适体、汪静之的湖畔诗派等。宣城称为山水诗乡,并有“江南诗山”之美誉的敬亭山,现活跃着众多新诗实力作者,且有几位诗艺探索的“怪侠”,因此成立一个民间诗歌组织势在必行。
霍俊明、盛敏和我三人有一篇诗学对话《语言滴撒》,详尽、具体地说明了“滴撒”之美学含义。简单地说,就是语言的放松状态,有一种海德格尔的“勾连环节”之意。滴撒,意思是语言型构之前的状态,即未完成(“未完成”是我近年最喜欢使用的一个词)。这就昭示了滴撒诗歌重过程重实验的性质。这样说来,滴撒诗歌是一种先锋诗歌。未完成,既是对世界的开放,又是拢聚的(“拢聚”来源于海德格尔),滴撒诗歌的写作就是要在开放与聚拢之间形成一种张力。或说,“诗意”在“未完成”中“生长”。为了更清晰地表述,这里需要借用一下左云的说明:“滴撒,是一个状态之中的两个动词,当然与语言有关。它们是活的,不是死东西,因而是现场的,生活一线的。”
选稿讲究策划,如《龙卷风》《太师椅》《批评家的诗》《第三代诗人特别推荐》等。基本上是约稿,当然利弊互见。对准那些突兀、尖锐的写作风格。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6-5-24 19:51
宫白云 发表于 2016-5-24 19:47
的确妙。。。

建议访谈题目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52
彐冈 发表于 2016-5-24 19:50
通达!

谢谢弟的在场。。。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52
滴撒诗歌的写作就是要在开放与聚拢之间形成一种张力。或说,“诗意”在“未完成”中“生长”。通过你的解释,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滴撒诗歌”与它倡导的诗歌精神。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53
第9问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53
据我所知,“滴撒诗歌”还设有一个年度奖,能给我们说说这个奖项的具体情况吗?它的评定标准都有哪些?还有你对当下雨后春笋般的官办或民办的诗歌奖项怎么看?这些诗歌奖项是否预示着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到来?它们给诗歌带来的是契机还是噱头?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54
严家威 发表于 2016-5-24 19:51
建议访谈题目

整理时会参考。。。
作者: 王海云    时间: 2016-5-24 19:56
一直在倾听……
作者: 李庭坚    时间: 2016-5-24 19:56
说“遮蔽”的人多了就不是“遮蔽”了。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19:56
“滴撒诗歌奖”已经评了三届,韩庆成、巫小茶、周瑟瑟三位诗人先后获奖。不定期从《滴撒诗歌》上重点作者中评出,不设评委会,由诗友们平时议论和争辩,时间长达一年,到时花落谁家自然成。下一届还要搞。宗旨是,坚持汉语诗歌的民间立场,鼓励坚持先锋诗歌写作、勇于文本探索的优秀诗人。标准也在这里面了。
用评奖的方式来炒热诗歌或用诗歌的方式来炒热其它也并非什么坏事,更不违法,说明诗歌“有用”并进入了社会大系统。再说,比如娱乐圈等,这点蝇头小利又算得了什么?写诗的人不是有点可怜吗?暂不要去争什么“短期”“长期”之类,这此也不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能定得了的。诗歌奖大潮倒不一定“预示着一个繁荣时代的到来”,虽说有点关系,因为诗歌的繁荣是由某种深层次的因素所决定的。我还注意到,大多诗歌奖的评选标准比较注重诗歌的责任内容而忽略形式因素。总之,诗歌奖给诗歌带来的契机或噱头都有。
我看很多诗歌奖的奖金都不菲,靠诗歌本身当然不行,诗歌产生不了金钱,显然是诗歌之外的来源,那么,诗歌奖的内因或动力源也就是诗歌之外,如大量的诗歌奖与当地政府有关,最突出的是炒热旅游业。因此,目前出现的“诗歌奖疲劳”现象会引起有识人士的某种犹豫。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57
王海云 发表于 2016-5-24 19:56
一直在倾听……

谢王兄的在场支持。。。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58
李庭坚 发表于 2016-5-24 19:56
说“遮蔽”的人多了就不是“遮蔽”了。

方先生这个回答太有智慧了 。。

谢谢您的参与。。。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58
你说得相当客观。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58
第10问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19:59
我记得林则徐曾说:“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你给我的印象就是拥有此“五心”之人。你以此“五心”为人、为文、为事,你是否同意我如此的说法?它们是否构成了你人生的“主要景观”?你能否说说你眼里一个真正的文人是什么样子?

作者: 黑光    时间: 2016-5-24 20:00
刚刚打开电脑,预祝访谈成功:)))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20:00
我没有那么“高大上”,但我自认为至少是一个人品过关的人。“大”“虚”“平”“潜”“定”,哪一时一地不在进行自我的调整与应对。但是,是否能够做到真正的“容”“受”“论”“观”“应”,是一场残酷的自我战争。这种“主要景观”正是人生的“第一文本”,只是人的任何努力运作,都无法达到上帝的“终极文本”或套用韦伯的“理想类型”。人的意义在于有限的存在展示了无限的前景,用一句俗语说就是:一切在路上。
几年前在单位职称述职报告上我坦陈自己“心事浩浩连广宇……”时,听到了下面的窃笑声。世俗就是这样,这要将所有人一抹平,你不能吐露自己的半点儿出格。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6-5-24 20:01
我在人大读研时曾对“中国知识分子”这个话题很有兴趣,写过一些专业文章。我不知“知识分子”与“文人”之间是否有相合之处,但是,“知识者”与“知识分子”是有明显区别的,“知识分子”与“文人”有着更多的一致性。我很赞赏大江健三郎的一句话:“作家是知识分子……”这样,“知识分子”也好,“文人”也好,必须以“知识”或专业技能做为看家本领,然后要有一点社会责任感或用流行的话说“人文精神”。
新市场的建立和资源的全面开发导致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知识突然贬值让文人首当其冲,由中心移置到边缘,甚至有一个问题:“作品和思想如何贩卖?”只有那些趋时的文人才勉强地生存下来了。按照本雅明的说法:文人行走在单行道上。但是我依然认为,文人还是那个文人。在新时代的格局中,文人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确认,更是一种气息,一种风格。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20:01
黑光 发表于 2016-5-24 20:00
刚刚打开电脑,预祝访谈成功:)))

谢谢黑光老师来支持。。。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20:03
“人的意义在于有限的存在展示了无限的前景。”
“在新时代的格局中,文人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确认,更是一种气息,一种风格。”

很佩服方先生无论从哪些方面进入都总有深刻的认识与认知。
作者: 张智    时间: 2016-5-24 20:03
来学习
作者: 石头    时间: 2016-5-24 20:03
方文竹 发表于 2016-5-24 20:00
我没有那么“高大上”,但我自认为至少是一个人品过关的人。“大”“虚”“平”“潜”“定”,哪一时一地不 ...

一直在聆听,问候方先生,说到的这一段感触良多,所以插嘴了。。。抱歉!
白云辛苦,祝福!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5-24 20:03
第11问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