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微诗也要有空间纵横与波澜 [打印本页]

作者: 群言堂笔    时间: 2018-9-20 18:21
标题: 微诗也要有空间纵横与波澜
有人说,微诗就这么几句,怎么能写出空间纵横与波澜呢?其实这就要提到雕塑了。

大家知道,雕塑不可能像纸上作画一样,得有实在的物,也就是三维空间吧!

当你提笔的时候,你就把你置入三维空间,然后再用透视的原理,让你审视度势的去发挥。

比如让你雕刻一座头像,你就是把头发雕刻到清晰可见丝毫不乱,但也不能雕刻出他的精神,当你一旦把刀用在雕刻在眼睛上,通过眼睛你才能看到被雕刻者的思想,那么就是脸上再多沧桑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在眼睛里,怎么才能雕刻出一个有生命气息的人?如此化腐朽为神奇,才能真正能成为大师。

如你不信,我们就以一首诗来取例。比如泰戈尔的《飞鸟集》之三十六,诗只有一句,如下——

瀑布歌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歌声了!”

那么这首诗,神在何处呢?哪就是瀑布的心声——自由!从这自由,谁能不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呢?当这歌声因自由而一发不可收拾时,这气势,这意境,这绝妙的回响,无不在天地纵横浩荡。并旦它也道出了事物的本质,生活的哲理,是言已尽,而意无穷啊!同时也是瀑布歌道——这也为瀑布的形神兼备打下了伏笔——这才是人间真正的歌唱。而且此诗精炼到短短的只有十五个字,如此惜墨如金,不是大师手笔,又有谁能胜任?

美学家说:美是生活。而诗人正是从生活来发现美,从而才能用哲人的思维,画家的眼睛,雕刻家的手,才能如水交融,得到天人合一。

所以说,微诗的空间纵横与波谰很重要,它也是写好一首诗的秘密武器。所谓诗写正义,得道正来源于此——也就是诗人的人生观,当于洞察世界的眼睛合二为一,那么诗的意义才会腾飞!

坦然,这首诗抓住的正是诗的眼睛,巧妙的一点,就神灵活现了。如此精彩的一笔,确实值得大家回味领悟!
作者: 群言堂笔    时间: 2018-9-21 08:07
提读!灭零!
作者: 群言堂笔    时间: 2018-9-21 12:36
提上,祝大家节日快乐!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8-9-21 12:42
欣赏学习问好……握手。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8-9-21 12:42
微诗火花帖请:
http://www.zgsglp.com/thread-688115-1-1.html
作者: 群言堂笔    时间: 2018-9-21 13:33
严家威 发表于 2018-9-21 12:42
欣赏学习问好……握手。

谢谢支持!问好!祝节日快乐!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8-9-21 13:35
群言堂笔 发表于 2018-9-21 13:33
谢谢支持!问好!祝节日快乐!

问好!祝节日快乐!
作者: 群言堂笔    时间: 2018-9-21 19:50
严家威 发表于 2018-9-21 12:42
微诗火花帖请:
http://www.zgsglp.com/thread-688115-1-1.html

谢谢提醒!问好!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8-9-21 19:51
群言堂笔 发表于 2018-9-21 19:50
谢谢提醒!问好!

周末快乐!
作者: 群言堂笔    时间: 2018-9-22 08:31
严家威 发表于 2018-9-21 19:51
周末快乐!

上午好!中秋快乐!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8-9-22 10:05
群言堂笔 发表于 2018-9-22 08:31
上午好!中秋快乐!

预祝节日快乐!
作者: 群言堂笔    时间: 2018-9-23 13:18
严家威 发表于 2018-9-22 10:05
预祝节日快乐!

谢谢!中秋快乐!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8-9-23 13:57
群言堂笔 发表于 2018-9-23 13:18
谢谢!中秋快乐!

中秋快乐!
作者: 秋水岸    时间: 2018-9-24 09:12
微诗的空间纵横与波谰很重要,它也是写好一首诗的秘密武器。

同感群言诗友的观点,
作者: 群言堂笔    时间: 2018-9-24 12:33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9-24 09:12
微诗的空间纵横与波谰很重要,它也是写好一首诗的秘密武器。

同感群言诗友的观点,

谢谢支持!中秋快乐!
作者: 围围    时间: 2018-9-24 13:23
赞成。
作者: 秋水岸    时间: 2018-9-24 13:30
群言堂笔 发表于 2018-9-24 12:33
谢谢支持!中秋快乐!

先生节日快乐,
作者: 群言堂笔    时间: 2021-3-17 14:37
提读!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