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汉诗鉴赏】要跨越时空的灵魂 [打印本页]

作者: 西木    时间: 2014-9-24 12:21
标题: 【汉诗鉴赏】要跨越时空的灵魂
本帖最后由 西木 于 2015-3-1 08:13 编辑

                                                                  ——读诗人梁平的《独木舟》

                                                                          文/西木
  浙江萧山脚下有个湘湖,湘湖上曾有座跨湖桥,而这座桥已沉睡在地下八千多年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里除了陈列着“镇馆之宝”一张色泽陈旧的“弓”,被誉为“弓之鼻祖”,同时吸引人的还有出土于跨湖桥遗址的一张“独木舟”。萧山独木舟的出土,将中华文明史从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史推前了一千年,同时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除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是重要的发源地。“独木舟文化”是古人的伟大发明,它扩展了人类使用工具,拓展了人类活动范围,把触角伸向海洋,它是中华民族在风浪中搏击,在艰难中生存的见证。

      最早记录了“舟”的是《山海经·海内经》:“番禺是始为舟。”《吕氏春秋·审分览·勿躬》:“虞作舟。”《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割木为楫.舟揖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这里说的是独木舟在原始社会已发明使用,这不仅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八千年前就开始了原始文明的发明创造,同时说明在人类还没有发明铁器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熟练运用“火焦法”、打磨法等大量的先进技术。从《汉典》对“刳”的解释看,“从中间破开再挖空”,怎样“破”?怎样“挖”?显然在没有铁器的原始社会,自然不亚于现代器械工艺下的成就和贡献。也许诗人梁平正是被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事件所感动和启迪,才写下了这样一首匠心独具的诗篇。

       这首诗联想丰富,给人以开阔的想象空间,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诗之第一节想象“江南跨湖桥的一株马尾松”,怎样在八千年前被原始部落“撂倒”、“划成两半”、“啄空”,成了“一片柳叶的舟”,我们看到诗人极具跳跃的用语,就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叙述清楚。诗歌不便于记录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宏大场景,但诗人梁平却如此以极少的用语再现了出来,不能不令人感佩。诗之第二节感叹“跨湖桥独木舟”对萧山文明的巨大影响。也许在“萧山独木舟”出土之前,那些西方文化里,总认为大约公元九世纪毛利人从南太平洋岛屿乘独木舟迁徙到新西兰,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文化。但“萧山独木舟”的出现,“以惊世骇俗的光芒照亮了年代的未知”,使“从东起复活节岛、北至夏威夷/西至新西兰的南太平洋上的每一个章节/都该画上一个句号”,“跨湖桥遗址的独木舟由远而近的桨声/在萧山发出空前的绝响”,这种“绝响”,实质上就是中华文明的骄傲,就是中华民族的豪迈,是值得颂歌的。诗之第三节紧承上节,抒写对这一历史事实的感受和思想,诗人的感受是“惊天动地”的,他认为中华民族的“玉”“稻”“火”“衣”的发明是一种“智慧和创造”,但“舟”的发明不仅不亚于此,同时这是中华民族在“水域上”开辟的“舞蹈”,是划时代的艺术。

       的确,独木舟,这一历史的文化符号,“标志一个时代的文明”,它的出现,在原始文明中,甚至不亚于现代导弹卫星的科学发明,在诗人笔下充满“诗意”,是划时代的“古老的行为艺术”。由一叶独木舟引起诗人纵横驰骋的联想与想象,思维的开阔和跳跃,想象的瑰丽和奇特,学识的渊博和涉猎,事件叙述的语境和特质等,无形中在再现历史事件的同时,给了读者广泛的学知和更多的思考。现实处境下,现代新诗怎么写?需不需要严谨的章法?主观情调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怎样处理?怎样克服抒情语境里的语言硬块等等的问题,我想诗人梁平在这首诗里,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诗之第四节,自然就是诗人的借物言志,抒发情怀了。诗人愿做民族历史之舟的一只浆,和伟大的祖先们一起风雨兼程,同舟共济,“向萧山以外、南中国以外、向浩瀚的海”,“挂起了风帆”,溶入振兴民族前进的洪流,复兴中华,这是多么豪迈的爱国思想情感。诗人对历史古迹和文物的思考和赞叹,浓缩着对家乡“萧山”,对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骄傲和自豪。但诗人并不仅仅只是感慨与赞叹,而是借此抒发壮志情怀,“我站在左侧,成为它的另一支桨”,要“穿上铁的盔甲”,“编好自己的编队”,坚信“我的祖先是我,我是我的祖先”。这样的结尾将个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结合,将责任和哲理融合,将诗人的思想情感升华起来。诗贵在言志。个人可能是历史长河里的一叶独木舟,也可能是历史长河上那独木舟的一支浆,显然诗人予以“独木舟”特殊的含义,独木舟是民族和祖国文明进步的象征,隐含了作者要为祖国奉献的精神。这首诗歌,以小见大,将“爱国”这样一个大的主题浓缩在“独木舟”上,抒情言志,水到渠成,不矫揉,不空落。故而喜欢,拙笔记陋。
                                      2012年2月9日初稿   

                                    2014年8月20日修改于寒室  西木



附原诗:
               ·独木舟

                       梁平


  江南跨湖桥的一株马尾松,八千年前
  被远古的部落人群不可思议的撂倒
  不可思议的想象把它划成两半
  完成这个想象的是石头,石头的器具
  在以后,标志一个时代的文明。
  那些锋利的石头啄空了树的腹部
  站立的树躺成一片柳叶的舟
  尽管那时不懂诗意,但他们可以在水上行走了
  陆地与江海留下最古老的行为艺术。
  
  那时还没有萧山的名字。一叶独木舟
  重见八千年以后的天日,让萧山
  以惊世骇俗的光芒照亮了年代的未知
  波利尼西亚人领衔主演的辉煌的海洋文化
  从东起复活节岛、北至夏威夷
  西至新西兰的南太平洋上的每一个章节
  都该画上一个句号。
  跨湖桥遗址的独木舟由远而近的桨声
  在萧山发出空前的绝响。
  
  这是不容置疑的惊天动地。依然中华
  比如5000年前安静的良渚“玉”,
  比如7000年前幸福的河姆渡的“稻
  独木舟八千年的久远,以石取火
  以兽皮与树皮裹身,以智慧与创造
  在每个原始的日子里举手投足
  江与海,见证了祖先最古老的舞蹈
  世界所有水域上考证的文明
  在萧山跨湖桥遗址,从独木舟重新开始
  
  祖先站在独木舟的右侧,成为一支桨
  我站在左侧,成为它的另一支桨
  历经八千年的时空穿越,他和我
  被那些海上异域的目光看成同一个人
  我灵魂出窍,我曾经从这里出发
  向萧山以外、南中国以外、向浩瀚的海
  我的航海日记在独木舟上挂起了风帆
  我穿上铁的盔甲,我有了我自己的编队
  我的祖先是我,我是我的祖先


作者: 子青悠然    时间: 2014-9-24 15:09
“我站在左侧,成为它的另一支桨”,要“穿上铁的盔甲”,“编好自己的编队”,坚信“我的祖先是我,我是我的祖先”。这样的结尾将个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结合,将责任和哲理融合,将诗人的思想情感升华起来。诗贵在言志。
作者: 风之子    时间: 2014-9-26 07:56
大气的一首诗;该诗地域性特点浓烈,而由此引发的历史变迁扩散开来,最后波及整个社会历史纵向脉络。
作者: 西木    时间: 2014-11-20 23:12
风之子 发表于 2014-9-26 07:56
大气的一首诗;该诗地域性特点浓烈,而由此引发的历史变迁扩散开来,最后波及整个社会历史纵向脉络。

确实这是比较优秀的一首诗,有历史厚重感,我喜欢这样的作品,因为它有浓厚的文化元素。
作者: 天露    时间: 2014-12-5 14:24
嗯,是好诗,嫁接与解构都不落俗套
作者: 西木    时间: 2015-5-27 09:39
天露 发表于 2014-12-5 14:24
嗯,是好诗,嫁接与解构都不落俗套

谢谢点赞。爱诗就有关爱——
作者: 西木    时间: 2016-11-15 00:25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